_id
stringlengths
64
64
title
stringlengths
2
76
url
stringlengths
44
72
case
stringlengths
11
560
content
stringlengths
251
7.54k
footnote
stringlengths
316
15.6k
footnote_list
listlengths
0
44
16452d236caaee9da61cb048650b36feff43b030bb25302e38b00401fe2381bb
發生車禍對方違規比我嚴重,我是不是就不用負責了?談交通案件中的信賴原則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ar-driving/1326
A駕駛車輛行經交叉路口時,B忽然高速衝出,與A所駕駛的車輛發生嚴重碰撞,並導致B當場死亡。事後調查發現,B有闖紅燈、超速的違規情形,倘若A有遵守交通規則,則A是否可以主張本件車禍是B違反交通規則所導致,進而免除刑責?倘若A本身也有違反交通規則,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什麼是信賴原則? 所謂信賴原則,若套用到車禍案件,指的是參與交通的其中一方駕駛人,在自己有遵守交通法規的前提下,也可以「信賴」對方或其他用路人同樣會遵守交通法規,進而可以放心地行駛於道路上,如果對方自己違反交通法規而導致發生車禍,並因此受傷或死亡,那麼駕駛人就可以免除過失責任,而不會構成刑法上的過失犯罪 [1] 。 二、什麼樣的情形可以主張信賴原則? (一)駕駛人沒有違反交通法規 依照實務見解,駕駛人若想主張信賴原則而免除刑法上的過失責任,前提是自己在該次車禍中並未違反任何防止危險發生的交通法規,畢竟如果連自己都沒有遵守交通規則了,當然也沒有資格信賴其他用路人會遵守交通規則,因此若駕駛人在該次車禍中也違反了交通規則,即使違反的交通法規比較少、違規情節比較輕微,仍無法主張信賴原則,只有在駕駛人自己已經遵守交通法規的情況下,才可以主張信賴原則,免除刑事過失責任 [2] 。 (二)違反與交通安全無關的行政管理規定,可否主張信賴原則? 主張信賴原則的前提是,自己必須先遵守交通規則,才可以信賴他人也會遵守交通規則,但這邊的交通規則是否包括駕車應攜帶行照、駕照等行政管理規定 [3] ?實務見解 [4] 認為,駕駛人違反的交通法規,必須是「防止事故發生、與交通安全相關的交通法規」,而沒有依規定攜帶行照或駕照,跟事故的發生無關,這種規定不是防止事故發生的交通法規,即使違反仍有信賴原則的適用 [5] 。 相反地,如果駕駛人違反的是與交通安全相關的交通法規,例如:超速 [6] 、未注意車前狀況 [7] 等,此時駕駛人也就不可以主張信賴原則來免除自己的過失刑責。 (三)駕駛人有沒有充足的時間避免發生交通事故? 不論是過去 [8] 或近期 [9] 的實務見解,均認為如果對方的違規行為已屬明顯或可以預見,且駕駛人當下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採取相關措施以避免車禍發生(例如踩煞車、打方向盤閃避等),那麼此時駕駛人就無法主張信賴原則,換句話說,縱然對方違規行為明顯,但仍必須是駕駛人來不及採取適當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才可以主張信賴原則。 三、結論 回到剛才的案例,若A在該次車禍當中並沒有違反任何交通法規,且A沒有足夠的時間採取適當安全措施避免車禍發生,那麼A就有機會可以主張信賴原則而免除過失刑責;反之,若A本身也有違反與交通安全相關的交通法規,即使A違反的交通法規比較少、違規情節也沒有像B那麼嚴重,A仍不得主張信賴原則而免除過失責任,仍可能會構成過失致死罪。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1otip"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D%2c86%2c%e5%8f%b0%e4%b8%8a%2c2462%2c001">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462號刑事判決</a>:「所謂信賴原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係指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因此,對於對方或其他人因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所導致之危險結果,即無注意防免之義務,從而得以免負過失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2p43"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84%2c%e5%8f%b0%e4%b8%8a%2c5360%2c001">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第5360號刑事判例</a>:「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2%2c%e5%8f%b0%e4%b8%8a%2c2077%2c20130523">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077號刑事判決</a>:「㈣、交通刑事法令所謂信賴原則之適用,應以自身並未違規為前提,且係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mbya"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3&amp;flno=12">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條</a>:「汽車行車執照、拖車使用證應隨車攜帶,以備查驗。」<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3&amp;flno=89">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9條</a>第1項第2款:「行車前應注意之事項,依下列規定:……二、行車執照、駕駛執照及其他依法令規定必須隨車攜帶之證件,均應攜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wntn"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84%2c%e5%8f%b0%e4%b8%8a%2c5360%2c001">最高法院84年台上字第5360號刑事判例</a>:「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t8n3"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M,112%2c%e4%ba%a4%e4%b8%8a%e8%a8%b4%2c425%2c20230928%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交上訴字第425號刑事判決</a>:「在交通規則中,有些規定之違反,不會與事故發生有何關連,例如未依規定攜帶駕駛執照或行車執照之類。或有些規定之違反,與各別事故之發生無相當因果關係者,如兩車交會時發生擦撞,其車內乘載人數若有超過規定,亦與事故之發生無因果關係,此類單純之違規,自無排除其適用信賴原則之必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sc0k"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40">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0條</a>:「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或低於規定之最低時速,除有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外,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9m8f"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3&amp;flno=94">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a>第3項:「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間隔,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不得在道路上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駕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ekpg"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74%2c%e5%8f%b0%e4%b8%8a%2c4219%2c001">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4219號刑事判例</a>:「汽車駕駛人雖可信賴其他參與交通之對方亦能遵守交通規則,同時為必要之注意,謹慎採取適當之行動,而對於不可知之對方違規行為並無預防之義務,然因對於違規行為所導致之危險,若屬已可預見,且依法律、契約、習慣、法理及日常生活經驗等,在不超越社會相當性之範圍應有注意之義務者,自仍有以一定之行為避免結果發生之義務。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已極明顯,同時有充足之時間可採取適當之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結果時,即不得以信賴他方定能遵守交通規則為由,以免除自己之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xbm1"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0%2c%e5%8f%b0%e4%b8%8a%2c3201%2c20210527%2c1">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201號刑事判決</a>:「因此,他人違規事實倘已明顯可見,且汽車駕駛人當時仍有採取適當安全措施以迴避交通事故發生之可能者,即不得以信賴他人定能遵守交通規則為由,主張免除自己之過失責任。」<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7%2c%e5%8f%b0%e4%b8%8a%2c3398%2c20181004%2c1">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398號刑事判決</a>:「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如已明顯可見,若當時尚有充足時間可採取適當之安全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危險者,汽車駕駛人仍有適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以避免發生危險之特別義務,尚不得以上開信賴原則為由而免除其過失責任,否則道路交通安全即有明顯漏洞而難以確保行車安全。」</cite></li> </ol> </section>
[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462號刑事判決\n:「所謂信賴原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係指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因此,對於對方或其他人因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所導致之危險結果,即無注意防免之義務,從而得以免負過失責任……。」", "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第5360號刑事判例\n:「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n\n\t\n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077號刑事判決\n:「㈣、交通刑事法令所謂信賴原則之適用,應以自身並未違規為前提,且係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條\n:「汽車行車執照、拖車使用證應隨車攜帶,以備查驗。」\n\n\t\n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9條\n第1項第2款:「行車前應注意之事項,依下列規定:……二、行車執照、駕駛執照及其他依法令規定必須隨車攜帶之證件,均應攜帶。」", "最高法院84年台上字第5360號刑事判例\n:「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交上訴字第425號刑事判決\n:「在交通規則中,有些規定之違反,不會與事故發生有何關連,例如未依規定攜帶駕駛執照或行車執照之類。或有些規定之違反,與各別事故之發生無相當因果關係者,如兩車交會時發生擦撞,其車內乘載人數若有超過規定,亦與事故之發生無因果關係,此類單純之違規,自無排除其適用信賴原則之必要。」",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0條\n:「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或低於規定之最低時速,除有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外,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n第3項:「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間隔,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不得在道路上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駕車。」", "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4219號刑事判例\n:「汽車駕駛人雖可信賴其他參與交通之對方亦能遵守交通規則,同時為必要之注意,謹慎採取適當之行動,而對於不可知之對方違規行為並無預防之義務,然因對於違規行為所導致之危險,若屬已可預見,且依法律、契約、習慣、法理及日常生活經驗等,在不超越社會相當性之範圍應有注意之義務者,自仍有以一定之行為避免結果發生之義務。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已極明顯,同時有充足之時間可採取適當之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結果時,即不得以信賴他方定能遵守交通規則為由,以免除自己之責任。」",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201號刑事判決\n:「因此,他人違規事實倘已明顯可見,且汽車駕駛人當時仍有採取適當安全措施以迴避交通事故發生之可能者,即不得以信賴他人定能遵守交通規則為由,主張免除自己之過失責任。」\n\n\t\n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398號刑事判決\n:「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如已明顯可見,若當時尚有充足時間可採取適當之安全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危險者,汽車駕駛人仍有適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以避免發生危險之特別義務,尚不得以上開信賴原則為由而免除其過失責任,否則道路交通安全即有明顯漏洞而難以確保行車安全。」" ]
98acd0723180b6f9802ffc228d85e5f13af0be67e7a79c8b3e3e5a943f9fc61f
跟團旅遊旅行社一定會幫旅客投保嗎?旅客可以自己加保哪些保險?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damage-compensation/1323
A與家人考慮於連假期間參加旅行團出國旅遊。A看到旅行社以極低促銷價推出的日本東京賞櫻5日遊,但旅遊行程簡介中好像沒有看到跟保險有關的說明。A因此產生疑問:即便是促銷價的跟團旅遊,旅行社一定會幫旅客投保嗎?是否仍然需要再投保其他保險呢?
一、跟團旅遊旅行社一定會幫旅客投保嗎? 為了使旅遊行程期間,因旅行社辦理的旅遊過程中的意外事故導致死亡或傷害時,旅客或他的親屬能夠迅速獲得基本的賠償 [1] ,規定旅行社舉辦或接待海外來的旅行團或個別旅客時,必須為旅客投保「旅行業責任保險」(簡稱旅責險) [2] ,如果旅行業者未依規定幫旅客投保,主管機關可以立即停止旅行業者辦理旅遊業務、限期投保,逾期未投保可以廢止旅行業者的執照 [3] 。 理賠的最低金額和範圍如下 [4] : 旅客因為意外死亡理賠新臺幣(下同)250萬~500萬元。 旅客因為意外事故受傷的醫療費用理賠10萬~20萬元。 旅客及其家屬前往海外或入境臺灣處理善後所必需支出的費用10萬元;國內旅遊善後處理費用5萬元。 不過要注意的是,旅行業責任保險顧名思義是一種責任保險,保險公司原則上是針對旅行社的「賠償責任」進行承保 [5] ,也就是說,保障的對象其實是「旅行社」,不過,最終還是為了讓旅客在旅遊行程期間發生意外時,最起碼能夠拿到一定額度的理賠金,不會因為旅行社的資力不夠、旅行社沒有過失等原因而求助無門。舉例來說,它的概念有點像是每位車主都需要保的強制汽車責任險,無論加害人有沒有錢、對於交通事故有沒有過失,車禍受害人都可以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的強制險 [6] 。 此外,旅行業責任保險保的情況是「意外」所造成的死亡或傷害,保險公司才會理賠。因此,如果旅客在旅遊期間是因為疾病死亡,或是旅途中為了救治疾病所產生的醫療費用,是沒有辦法透過旅行業責任保險獲得理賠的。所以許多旅客出發前,還會視自身需要,另外加保其他種類的保險,以獲得更進一步的保障。 二、旅客可以自己投保哪些保險? 如果考量到旅行社所投保的責任保險對自身的保障可能不足,以下介紹旅客常會考慮投保的兩種保險: (一)旅行平安保險 旅行平安保險(簡稱旅平險)依照各個等級的保費提供旅客不同程度的承保範圍和賠償金額,常見者像是:意外傷害醫療保險、海外突發疾病醫療保險等 [7] 。在旅行期間如果因意外或疾病住院產生醫療費用、門診及急診費用時,可以獲得損害賠償(俗稱:理賠)。 (二)旅遊不便險 常見的旅遊不便險(簡稱不便險)包含的保險事故像是:因旅遊期間旅程取消、班機延誤、旅程更改、行李延誤、行李損失等等狀況,以及需要緊急處理時衍生的相關費用 [8] 。旅客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選擇投保,降低旅遊期間因某些突發狀況造成不便所產生的損失。 以上兩種保險可以事先透過網路、旅行社代辦、自行接洽保險公司投保,或是出發時直接在機場櫃檯投保。 三、結論 旅行業責任保險是法規強制的,即便是促銷價的跟團旅遊,旅行社也一定要投保。A與家人如果考量到旅行社所投保的責任保險對自身的保障可能不足,也可以考慮視自身需要,再自行投保旅行平安保險或旅遊不便險等其他保險。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1we4m"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31">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a>第4項:「<br> 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或傷害,而受下列之人請求時,不論其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於前項所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依本條例規定向第一項責任保險之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br> 一、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br> 二、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者,請求順位如下:<br> (一)父母、子女及配偶。<br> (二)祖父母。<br> (三)孫子女。<br> (四)兄弟姊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h58x"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31">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a>第1項:「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於經營各該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2&amp;flno=66">旅行業管理規則第66條</a>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2o4v"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57">發展觀光條例第57條</a>第1、2項:「<br> I 旅行業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或責任保險,中央主管機關得立即停止其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並限於三個月內辦妥投保,逾期未辦妥者,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br> II 違反前項停止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之處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dvul"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2&amp;flno=66">旅行業管理規則第66條</a>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br> 一、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意外死亡最低為新臺幣二百五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五百萬元。<br> 二、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因意外事故所致體傷之醫療費用最低為新臺幣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二十萬元。<br> 三、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家屬前往海外或來中華民國處理善後所必需支出之費用新臺幣十萬元;國內旅遊善後處理費用新臺幣五萬元。<br> 四、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證件遺失之損害賠償費用新臺幣二千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lyw1"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90">保險法第90條</a>:「責任保險人於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之請求時,負賠償之責。」<br> 事實上即使旅行社無過失,旅行業責任保險仍於法定投保範圍內理賠,詳細說明可參閱:王綱(2024),《<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damage-compensation/1201">跟團旅遊意外傷亡,沒有保旅平險也能獲得理賠嗎?簡介旅行業責任險「限額無過失責任」新規</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x2tj"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60&amp;flno=7">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7條</a>:「因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傷害或死亡者,不論加害人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依本法規定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以下簡稱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60&amp;flno=11">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11條</a>第1項:「本法所稱請求權人,指下列得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之人:<br> 一、因汽車交通事故遭致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br> 二、因汽車交通事故死亡者,為受害人之遺屬;其順位如下:<br> (一)父母、子女及配偶。<br> (二)祖父母。<br> (三)孫子女。<br> (四)兄弟姐妹。」</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u0uk"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n.d.),《<a href="https://rm.ib.gov.tw/pages/Insu.aspx?Dir=009000&amp;PKID=9dd53601-b927-42ef-8dc1-fd0b09392541">旅行平安險的主要內容與特色</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i39u"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關於不便險的內容,可以參考<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3523#lawmenu">個人海外旅行不便保險參考條款</a>。</cite></li> </ol> </section>
[ "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n第4項:「\n\n\t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或傷害,而受下列之人請求時,不論其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於前項所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依本條例規定向第一項責任保險之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n\n\t一、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n\n\t二、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者,請求順位如下:\n\n\t(一)父母、子女及配偶。\n\n\t(二)祖父母。\n\n\t(三)孫子女。\n\n\t(四)兄弟姊妺。」", "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n第1項:「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於經營各該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n\n\t\n旅行業管理規則第66條\n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 "發展觀光條例第57條\n第1、2項:「\n\n\tI 旅行業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或責任保險,中央主管機關得立即停止其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並限於三個月內辦妥投保,逾期未辦妥者,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n\n\tII 違反前項停止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之處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 "旅行業管理規則第66條\n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n\n\t一、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意外死亡最低為新臺幣二百五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五百萬元。\n\n\t二、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因意外事故所致體傷之醫療費用最低為新臺幣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二十萬元。\n\n\t三、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家屬前往海外或來中華民國處理善後所必需支出之費用新臺幣十萬元;國內旅遊善後處理費用新臺幣五萬元。\n\n\t四、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證件遺失之損害賠償費用新臺幣二千元。」", "保險法第90條\n:「責任保險人於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之請求時,負賠償之責。」\n\n\t事實上即使旅行社無過失,旅行業責任保險仍於法定投保範圍內理賠,詳細說明可參閱:王綱(2024),《\n跟團旅遊意外傷亡,沒有保旅平險也能獲得理賠嗎?簡介旅行業責任險「限額無過失責任」新規\n》。",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7條\n:「因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傷害或死亡者,不論加害人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依本法規定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以下簡稱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n\n\t\n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11條\n第1項:「本法所稱請求權人,指下列得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之人:\n\n\t一、因汽車交通事故遭致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n\n\t二、因汽車交通事故死亡者,為受害人之遺屬;其順位如下:\n\n\t(一)父母、子女及配偶。\n\n\t(二)祖父母。\n\n\t(三)孫子女。\n\n\t(四)兄弟姐妹。」", "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n.d.),《\n旅行平安險的主要內容與特色\n》。", "關於不便險的內容,可以參考\n個人海外旅行不便保險參考條款\n。" ]
43d83e85eb2e727496c83f4ffc8754359885a40473b7fb5c57ccfdfaef867956
如何自己寫有效的遺囑?除了遺產分配,可以寫什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family-relationship/1317
null
一、遺囑的意義 我們很常在電影、連續劇裡面看到「遺囑」,但遺囑要怎麼寫呢?遺囑是在生前依法定方式,就身後的遺產做分配,並於立遺囑人過世後發生法律效力。此外,遺囑也可以附上心中遺願與後事交代。 二、遺囑的訂立方式與內容記載 (一)遺囑能力 立遺囑人必須年滿16歲,未滿16歲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不能立遺囑 [1] 。 (二)遺囑方式(表1) 表1:各種遺囑方式與注意事項   自書遺囑 公證遺囑 密封遺囑 代筆遺囑 口授遺囑 民法條號 第1190條 [2] 第1191條 [3] 第1192條 [4] 第1194條 [5] 第1195條 [6] 書寫人 本人 公證人 無限制 見證人之一 見證人之一或錄音 見證人 X 2人以上 2人以上 3人以上,其中一人撰寫 2人以上,筆記口授遺囑則由其中一人撰寫 公證程序 X O O X X 公證費用 無。另行做遺囑認證則需另外支付 依公證法明定的標準酌收 [7] 1000元 [8] 無。但若請律師代筆,律師可能依財產價額和複雜程度等,收取相應費用 無 注意事項 需手寫全文,不可電腦、手機打字 具有公證效力,且效力較無爭議 方式較複雜,遺囑較容易因為未依法定方式作成而無效 [9] 根據多數實務見解,代筆見證人可用電腦打字,不一定要手寫 [10] ,但應全程在場 [11] 僅生命危急等特殊情形下,且不能依前4種方式立遺囑時,才能使用 作者自製。 (三)遺囑可記載的內容 立遺囑之前,可以先確認自己的財產狀況,例如名下的現金、存款、股票、債權、不動產、動產等財產有哪些?法定繼承人有誰?想遺贈的對象有誰?以便在立遺囑時可以全盤思考應分配的比例,以及是否會違反特留分等問題。 遺囑包括「遺產分配」及「遺贈指定」等財產功能,以及以下幾種常見的內容: 1. 指定分割方式 被繼承人可以在不違反特留分規定下,利用遺囑指定分割遺產 [12] 。且若是由遺囑人指定的不動產分割方式,該繼承人便可單獨持遺囑去向地政機關就該不動產申請繼承登記,不用會同其他繼承人辦理 [13] 。 2. 禁止分割與期限限制 立遺囑人如果想避免子女爭產糾紛,或不希望財產在自己一過世後就被分割賣掉,可以在遺囑上記載禁止分割,但期限不能超過10年 [14] 。 3. 指定保險受益人 遺囑人可以利用遺囑重新指定保險金受益人,但建議要通知保險公司 [15] 。 4. 遺囑認領非婚生子女 [16] 5. 指定未成年子女監護人 必須是「最後行使親權的父或母」才能用遺囑指定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17] 。如果一方死亡時還有另一方行使親權,這份遺囑關於指定監護人的部分就會無效。 6. 剝奪繼承權 若繼承人對被繼承人重大虐待或侮辱,被繼承人可以在遺囑裡表示他不得繼承,便可完全剝奪該繼承人的繼承權 [18] ,連特留分都不用留。 7. 指定遺囑執行人 遺囑人可以在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也可以委託他人代為指定 [19] 。遺囑執行人就是依照遺囑的意思,完整執行遺囑內容,因此指定值得信賴的遺囑執行人十分重要!遺囑執行人不一定要是外人,也可以指定信任的繼承人擔任 [20] 。 此外,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是一個單獨行為,不需要對方同意,但對方也可以拒絕,因此仍建議在指定以前先跟遺囑執行人確認好他的意願。 8. 遺囑信託 所謂遺囑信託是由立遺囑人擔任信託委託人,預立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表示欲將全部或部分遺產交付信託,明定該信託財產的受益人及受託人。一旦立遺囑人過世,遺囑執行人便會依遺囑完納遺產稅後將信託財產交付受託人,由受託人依遺囑內容(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 [21] 。 9. 捐贈遺產 10. 器官捐贈 [22] 與大體捐贈 [23] 11. 指定喪葬方式 [24] 12. 家訓叮囑 三、如何自己寫有效的遺囑?──以自書遺囑為例 (一)自書遺囑的方式 遺囑人自行書寫全文,不可用電腦、手機打字 [25] 。 親自寫上立遺囑當天年、月、日,不可請他人代寫 [26] 。 遺囑人必須親筆簽名。 (二)自書遺囑認證 完成上述方式自書遺囑就有效了!但可以再找地方法院或民間公證人辦理自書遺囑的「認證」 [27] ,使遺囑具有推定真正的效力 [28] ,避免日後有人爭執遺囑是偽造的: 需本人親自辦理。 準備合法的自書遺囑,以及身分證正本、財產證明等文件。 需至少準備3份遺囑,一份由公證人保管 [29] ,一份由公證人公會全國聯合會保存 [30] ,一份由立遺囑人自行保管。 認證費用,為作成公證書所需費用的一半 [31] 。 (三)自書遺囑範例 立遺囑人○○○,身分證統一編號○○○○○○,因年事已高,特立本遺囑,內容如下: 一、 本人之繼承人為:配偶人○○○,子女○○○、○○○,共計○人 二、 不動產部分(附謄本): 門牌號碼○○市○○區○○路○○號之房地(即○○市○○區○○段○○建號建物及同區段○○地號土地持分,以及其共有○○建號)持分由○○○(身分證統一編號:○○○○○○○○)單獨繼承。 …… 三、 動產部分 本人遺留現金、金融機構存款及利息扣除殯葬費用後,由全體繼承人按人數平均繼承之。 …… 四、 本人之其他未約定財產,於扣除一切稅捐費用後,如有剩餘,由全體繼承人按人數平均繼承之。 五、 於本人死亡後,有關喪葬儀式之進行,本人已與○○公司(統一編號:○○○○○○,地址:○○○○○○○○)簽訂生前契約,將由該公司辦理喪葬程序。 六、 本人指定○○○(身分證統一編號:○○○○○○,地址:○○○○○○○○)為本遺囑之遺囑執行人,如○○○無法執行職務時,指定○○○(身分證統一編號:○○○○○○,地址:○○○○○○○○)為第二順位遺囑執行人。 七、 本遺囑乙式○份,除本人保管乙份外,其餘○○份由遺囑執行人/保管人○○○保管,並據以辦理繼承事項。 立遺囑人:○○○(親筆簽名) 出生年月日:民國○○○年○○月○○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 地址:○○○○○○○○○○ 中華民國 ○○○年○○月○○日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2d514"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86">民法第1186條</a>:「<br> I 無行為能力人,不得為遺囑。<br> II 限制行為能力人,無須經法定代理人之允許,得為遺囑。但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為遺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3p0n"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0">民法第1190條</a>:「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heh4"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1">民法第1191條</a>第1項:「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ieup"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2">民法第1192條</a>第1項:「密封遺囑,應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如非本人自寫,並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svum"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4">民法第1194條</a>:「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l6ym"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5">民法第1195條</a>:「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為口授遺囑:<br> 一、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該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與其他見證人同行簽名。<br> 二、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述遺囑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u18c"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109">公證法第109條</a>:「請求就法律行為或涉及私權之事實作成公證書者,其費用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按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依下列標準收取之:<br> 一、二十萬元以下者,一千元。<br> 二、逾二十萬元至五十萬元者,二千元。<br> 三、逾五十萬元至一百萬元者,三千元。<br> 四、逾一百萬元至二百萬元者,四千元。<br> 五、逾二百萬元至五百萬元者,五千元。<br> 六、逾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者,六千元。<br> 七、逾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者,其超過一千萬元部分,每一千萬元加收二千元;不滿一千萬元者,按一千萬元計算。<br> 八、逾五千萬元者,其超過部分,每一千萬元加收一千元,不滿一千萬元者,按一千萬元計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ocdq"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117">公證法第117條</a>:「請求就密封遺囑完成法定方式者,收取費用一千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yyw4"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但如果這份密封遺囑是遺囑人自己撰寫全文,並記明年月日和親自簽名,符合自書遺囑的方式,仍可視作自書遺囑而有效。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3">民法第1193條</a>:「密封遺囑,不具備前條所定之方式,而具備第一千一百九十條所定自書遺囑之方式者,有自書遺囑之效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s4s7"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BystbU">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432號民事判決</a>:「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代筆遺囑應『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並未規定其筆記之方式,只需將遺囑意旨以文字表明,即無不可,是由代筆見證人親自書寫固屬之,如本件,由代筆見證人起稿而後送打字者,亦無不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hcle"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2c110%2c%e5%8f%b0%e4%b8%8a%2c2737%2c20220303%2c1&amp;ot=in">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737號民事判決</a>:「依該法條之立法意旨及見證人之文義觀之,3名見證人於遺囑人為遺囑時,應全程在場與聞其事,以確認遺囑內容係遺囑人之真意,方符代筆遺囑之法定要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arss"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65">民法第1165條</a>第1項:「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vf2n"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81624&amp;type=E&amp;kw=%E5%85%AC&amp;etype=etype3">法務部法律字第0930040074號函</a>(2004/11/15):「按『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項、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條分別定有明文。因在私有財產制度之下,個人對於私有財產,在生前既有自由處分權,則該人於其生前,以遺囑處分財產而使其於死後發生效力,亦應加以承認(參照戴炎輝、戴東雄合著,繼承法,第二四六頁)。本件依來函資料所示,被繼承人代筆遺囑分割遺產之內容,均係繼承人單獨取得某一不動產之全部所有權而無共有之情形,屬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自應從其所定。準此,本件被繼承人死亡時遺囑生效,依其所定遺產分割方法及生遺產分割之效力,由繼承人取得單獨之不動產所有權,無民法第一千一百五十一條有關遺產未分割前為公同共有及土地登記規則第一百二十條之適用,故各繼承人得本其全部所有權人之地位單獨申請辦理繼承登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cb90"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65">民法第1165條</a>第2項:「遺囑禁止遺產之分割者,其禁止之效力以十年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qm5v"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111">保險法第111條</a>:「<br> I 受益人經指定後,要保人對其保險利益,除聲明放棄處分權者外,仍得以契約或遺囑處分之。<br> II 要保人行使前項處分權,非經通知,不得對抗保險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geic"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065">民法第1065條</a>第1項前段:「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視為婚生子女。」</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hr8w"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093">民法第1093條</a>第1項:「最後行使、負擔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之父或母,得以遺囑指定監護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ljqo"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45">民法第1145條</a>第1項第5款:「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喪失其繼承權:……五、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7kgs"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209">民法第1209條</a>:「<br> I 遺囑人得以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或委託他人指定之。<br> II 受前項委託者,應即指定遺囑執行人,並通知繼承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3cog"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250012&amp;type=E">法務部法律字第10100547070號</a>:「按遺囑執行人,除民法第 1210 條所定未成年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外,無其他之限制(司法院院解字第 3120 號解釋意旨參照),故我國民法並無禁止繼承人為遺囑執行人之明文,如遺囑人信任繼承人而指定其為遺囑執行人,允宜尊重其意思,如為遺囑執行人之繼承人,專圖自己利益,而影響其他繼承人或利害關係人之利益,自得依民法第 1218 條另行選定或改定遺囑執行人,從而,我國學者多數說亦採肯定見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qvyq"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20024&amp;flno=1">信託法第1條</a>:「稱信託者,謂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20024&amp;flno=2">信託法第2條</a>:「信託,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以契約或遺囑為之。」<br> <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342177&amp;type=e">法務部法律字第10903512770號</a>(2020/8/20):「遺囑人以遺囑,將其財產權之全部或一部為受益人利益或特定目的設立之信託,稱遺囑信託。就遺囑信託而言,委託人以遺囑方式設立,以立遺囑人(即委託人)死亡時遺囑始發生效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o6p3"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20024&amp;flno=6">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6條</a>第1項第1款:「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一、經死者生前以書面或遺囑同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6xo5"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20015&amp;flno=3">解剖屍體條例第3條</a>第1項第2款:「執行大體解剖及病理剖驗,以合於左列規定之屍體為限:……二、生前有合法遺囑願供學術研究之病屍體。」</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a9bi"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20040&amp;flno=61">殯葬管理條例第61條</a>:「<br> I 成年人且有行為能力者,得於生前就其死亡後之殯葬事宜,預立遺囑或以填具意願書之形式表示之。<br> II 死者生前曾為前項之遺囑或意願書者,其家屬或承辦其殯葬事宜者應予尊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7hv6"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2c102%2c%e5%8f%b0%e4%b8%8a%2c900%2c20130515&amp;ot=in">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900號民事裁定</a> :「自書遺囑,必須具備遺囑人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親自簽名,始為有效。本件系爭遺囑 (民國九十五年所立)內容全部以電腦繕打文字方式製作列印, 非上訴人之兄甲○○親筆書寫遺囑全文,且上訴人並未舉證證明系爭遺囑確係甲○○本人親自繕打遺囑全文,難認符合民法第一 千一百九十條所定之要件而有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ua3y"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2c108%2c%e5%8f%b0%e4%b8%8a%2c444%2c20191107%2c1&amp;ot=in">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44號民事判決</a>:「故自書遺囑以自書為要件,倘遺囑人未自行記明日期,除得由遺囑人自書其他部分為其日期之補充外,倘不得由第三人代記日期補充之。本件甲○○自書之系爭遺囑未記明年、月、日,係法院公證人認證時註記認證日期,為原審合法認定之事實。依前開說明,系爭遺囑未註記日期 ,法院公證人註記之日期乃認證日期,並非遺囑之一部,無從以之補正系爭遺囑之日期,系爭遺囑即屬無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k3za" id="footnote-27"><a href="#footnote-marker-27-1"> </a> <cite>關於自書遺囑認證的說明,可以參考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4),《<a href="https://tpd.judicial.gov.tw/tw/cp-2862-53538-5ae93-151.html">常見公、認證事件–如何辦理自書遺囑認證?</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xlxb" id="footnote-28"><a href="#footnote-marker-2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58">民事訴訟法第358條</a>第1項:「私文書經本人或其代理人簽名、蓋章或按指印或有法院或公證人之認證者,推定為真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ls4b" id="footnote-29"><a href="#footnote-marker-2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18">公證法第18條</a>第1項:「公證人作成之公證書原本,與其附屬文件或已認證之文書繕本、影本,及依法令應編製之簿冊,保存於公證處或事務所,不得攜出。但經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依法律調閱或因避免事變而攜出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a0n1" id="footnote-30"><a href="#footnote-marker-3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98">公證法第98條</a>第2、4項:「<br> II 公證人應於作成公證遺囑之日起十日內製作繕本一份,將其密封,於封面上記明遺囑人之人別資料及作成之年、月、日,加蓋職章後,送交全國公證人公會聯合會保存之。……<br> IV 前二項之規定,於其他遺囑之公、認證,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q9u6" id="footnote-31"><a href="#footnote-marker-3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120">公證法第120條</a>:「請求就文書為認證者,依作成公證書所定之費用額,減半收取之。」<br> 詳細金額可參考司法院(n.d.),《<a href="https://tpd.judicial.gov.tw/tw/dl-17702-066635519ea842b0b150fc4d74ac49c0.html">公證費用標準表90.4.23起實施</a>》。</cite></li> </ol> </section>
[ "民法第1186條\n:「\n\n\tI 無行為能力人,不得為遺囑。\n\n\tII 限制行為能力人,無須經法定代理人之允許,得為遺囑。但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為遺囑。」", "民法第1190條\n:「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 "民法第1191條\n第1項:「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 "民法第1192條\n第1項:「密封遺囑,應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如非本人自寫,並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 "民法第1194條\n:「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 "民法第1195條\n:「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為口授遺囑:\n\n\t一、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該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與其他見證人同行簽名。\n\n\t二、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述遺囑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公證法第109條\n:「請求就法律行為或涉及私權之事實作成公證書者,其費用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按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依下列標準收取之:\n\n\t一、二十萬元以下者,一千元。\n\n\t二、逾二十萬元至五十萬元者,二千元。\n\n\t三、逾五十萬元至一百萬元者,三千元。\n\n\t四、逾一百萬元至二百萬元者,四千元。\n\n\t五、逾二百萬元至五百萬元者,五千元。\n\n\t六、逾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者,六千元。\n\n\t七、逾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者,其超過一千萬元部分,每一千萬元加收二千元;不滿一千萬元者,按一千萬元計算。\n\n\t八、逾五千萬元者,其超過部分,每一千萬元加收一千元,不滿一千萬元者,按一千萬元計算。」", "公證法第117條\n:「請求就密封遺囑完成法定方式者,收取費用一千元。」", "但如果這份密封遺囑是遺囑人自己撰寫全文,並記明年月日和親自簽名,符合自書遺囑的方式,仍可視作自書遺囑而有效。參\n民法第1193條\n:「密封遺囑,不具備前條所定之方式,而具備第一千一百九十條所定自書遺囑之方式者,有自書遺囑之效力。」",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432號民事判決\n:「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代筆遺囑應『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並未規定其筆記之方式,只需將遺囑意旨以文字表明,即無不可,是由代筆見證人親自書寫固屬之,如本件,由代筆見證人起稿而後送打字者,亦無不合。」",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737號民事判決\n:「依該法條之立法意旨及見證人之文義觀之,3名見證人於遺囑人為遺囑時,應全程在場與聞其事,以確認遺囑內容係遺囑人之真意,方符代筆遺囑之法定要式。」", "民法第1165條\n第1項:「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 "法務部法律字第0930040074號函\n(2004/11/15):「按『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項、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條分別定有明文。因在私有財產制度之下,個人對於私有財產,在生前既有自由處分權,則該人於其生前,以遺囑處分財產而使其於死後發生效力,亦應加以承認(參照戴炎輝、戴東雄合著,繼承法,第二四六頁)。本件依來函資料所示,被繼承人代筆遺囑分割遺產之內容,均係繼承人單獨取得某一不動產之全部所有權而無共有之情形,屬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自應從其所定。準此,本件被繼承人死亡時遺囑生效,依其所定遺產分割方法及生遺產分割之效力,由繼承人取得單獨之不動產所有權,無民法第一千一百五十一條有關遺產未分割前為公同共有及土地登記規則第一百二十條之適用,故各繼承人得本其全部所有權人之地位單獨申請辦理繼承登記。」", "民法第1165條\n第2項:「遺囑禁止遺產之分割者,其禁止之效力以十年為限。」", "保險法第111條\n:「\n\n\tI 受益人經指定後,要保人對其保險利益,除聲明放棄處分權者外,仍得以契約或遺囑處分之。\n\n\tII 要保人行使前項處分權,非經通知,不得對抗保險人。」", "民法第1065條\n第1項前段:「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視為婚生子女。」", "民法第1093條\n第1項:「最後行使、負擔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之父或母,得以遺囑指定監護人。」", "民法第1145條\n第1項第5款:「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喪失其繼承權:……五、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 "民法第1209條\n:「\n\n\tI 遺囑人得以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或委託他人指定之。\n\n\tII 受前項委託者,應即指定遺囑執行人,並通知繼承人。」", "法務部法律字第10100547070號\n:「按遺囑執行人,除民法第 1210 條所定未成年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外,無其他之限制(司法院院解字第 3120 號解釋意旨參照),故我國民法並無禁止繼承人為遺囑執行人之明文,如遺囑人信任繼承人而指定其為遺囑執行人,允宜尊重其意思,如為遺囑執行人之繼承人,專圖自己利益,而影響其他繼承人或利害關係人之利益,自得依民法第 1218 條另行選定或改定遺囑執行人,從而,我國學者多數說亦採肯定見解……。」", "信託法第1條\n:「稱信託者,謂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n\n\t\n信託法第2條\n:「信託,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以契約或遺囑為之。」\n\n\t\n法務部法律字第10903512770號\n(2020/8/20):「遺囑人以遺囑,將其財產權之全部或一部為受益人利益或特定目的設立之信託,稱遺囑信託。就遺囑信託而言,委託人以遺囑方式設立,以立遺囑人(即委託人)死亡時遺囑始發生效力,……。」",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6條\n第1項第1款:「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一、經死者生前以書面或遺囑同意。」", "解剖屍體條例第3條\n第1項第2款:「執行大體解剖及病理剖驗,以合於左列規定之屍體為限:……二、生前有合法遺囑願供學術研究之病屍體。」", "殯葬管理條例第61條\n:「\n\n\tI 成年人且有行為能力者,得於生前就其死亡後之殯葬事宜,預立遺囑或以填具意願書之形式表示之。\n\n\tII 死者生前曾為前項之遺囑或意願書者,其家屬或承辦其殯葬事宜者應予尊重。」",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900號民事裁定\n :「自書遺囑,必須具備遺囑人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親自簽名,始為有效。本件系爭遺囑 (民國九十五年所立)內容全部以電腦繕打文字方式製作列印, 非上訴人之兄甲○○親筆書寫遺囑全文,且上訴人並未舉證證明系爭遺囑確係甲○○本人親自繕打遺囑全文,難認符合民法第一 千一百九十條所定之要件而有效。」",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44號民事判決\n:「故自書遺囑以自書為要件,倘遺囑人未自行記明日期,除得由遺囑人自書其他部分為其日期之補充外,倘不得由第三人代記日期補充之。本件甲○○自書之系爭遺囑未記明年、月、日,係法院公證人認證時註記認證日期,為原審合法認定之事實。依前開說明,系爭遺囑未註記日期 ,法院公證人註記之日期乃認證日期,並非遺囑之一部,無從以之補正系爭遺囑之日期,系爭遺囑即屬無效。」", "關於自書遺囑認證的說明,可以參考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4),《\n常見公、認證事件–如何辦理自書遺囑認證?\n》。", "民事訴訟法第358條\n第1項:「私文書經本人或其代理人簽名、蓋章或按指印或有法院或公證人之認證者,推定為真正。」", "公證法第18條\n第1項:「公證人作成之公證書原本,與其附屬文件或已認證之文書繕本、影本,及依法令應編製之簿冊,保存於公證處或事務所,不得攜出。但經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依法律調閱或因避免事變而攜出者,不在此限。」", "公證法第98條\n第2、4項:「\n\n\tII 公證人應於作成公證遺囑之日起十日內製作繕本一份,將其密封,於封面上記明遺囑人之人別資料及作成之年、月、日,加蓋職章後,送交全國公證人公會聯合會保存之。……\n\n\tIV 前二項之規定,於其他遺囑之公、認證,準用之。」", "公證法第120條\n:「請求就文書為認證者,依作成公證書所定之費用額,減半收取之。」\n\n\t詳細金額可參考司法院(n.d.),《\n公證費用標準表90.4.23起實施\n》。" ]
3ecbcf160b7cf04218b431206935f5c4649ce290061d68ef1bac1997a857e10b
如何成為司法官?司法官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上)──成為司法官的方式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1281
null
一般所稱的「司法官」,並不是單指負責審判的「法官」 [1] ,其實也包括負責偵查、起訴的「檢察官」,所以不論是要成為法官或檢察官,過程都是一樣的,都需要通過「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 [2] 」(簡稱「司法官考試」),或是透過律師、學者轉任的方式達成。 本篇會先說明成為司法官的方式(包括考試及受訓),至於法官和檢察官的任務,則會分別於《 中篇 》及《 下篇 》文章來介紹。 想要成為司法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考試,一種是轉任,以下分別說明。(見圖1) 圖1 成為司法官之路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1 成為司法官之路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一、通過司法官國家考試 (一)具備司法官考試的應考資格 [3] 1. 必要條件 (1)中華民國國民。 (2)年齡在18歲以上,55歲以下。 2. 擇一條件 (1)相關科系畢業,或曾修習應備的法律相關學分。 (2)經高等考試或與之相當的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考試及格。 (3)經普通考試或與之相當的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考試及格「滿3年」。 (4)經高等檢定考試司法官或法務類考試及格。 (二)通過司法官考試,取得受訓資格 相較於律師考試只有二個階段 [4] ,司法官考試則有三個階段 [5] 。 第一、二試一樣也是筆試,與律師考試併行(科目相同者就採用同一試題) [6] ,但在第二試有二個主要差別: 律師考試在第二試有選考科目(智慧財產法、勞動社會法、財稅法或海商法與海洋法),這部分佔了100分,所以第二試總分為1000分;但司法官的第二試沒有選考 [7] ,所以第二試總分只有900分。 律師考試的第二試,是以「到考人數前33%為及格」;但司法官考試因為有名額限制,所以通過第二試的標準是以「依需用名額加20%擇優錄取」 [8] 。 通過司法官考試第二試的人,必須先經過體檢 [9] ,確認身體狀況沒有問題才可以進入第三試,也就是總分100分的口試 [10] 。不過最終錄取分數,並不只有單看第三試口試分數而已,而是以「第二試筆試成績與第三試口試成績」合併計算 [11] ,所以筆試分數還是要盡量爭取高分! (三)受訓及格,進行分發 通過三階段考試後還必須接受為期2年的訓練,除了基礎講習課程外,也必須到法院、檢察署以及其他行政機關和相關機構,學習實務操作和行政業務等,同時也有許多的考試和報告等著受訓的學員 [12] ;等訓練期滿成績及格,考試院才會發「考試及格證書」,到這裡,才算是完成整個考試程序!接著,合格的司法官們就會被分發到法院(當法官)或檢察署(當檢察官),開始為我國司法付出一己之力 [13] 。 (四)從候補、試署到實任法官、檢察官 即便經過分發進入法院、檢察署,也不代表可以直接單槍匹馬的上法庭進行實質審判,或立刻辦理偵查、公訴等檢察官事務!司法官必須經過候補5年、試署1年的考核程序 [14] ,成績審查及格後,才能被派任為「實任法官」或「實任檢察官」,不及格的則會被解職淘汰 [15] 。 二、律師、學者轉任司法官 除了透過考試擔任司法官外,為避免錄取人員過於年輕、缺乏社會歷練或欠缺同理心 [16] ,司法院於近年來開放了「轉任」司法官的方式。 如果曾執行律師業務3年以上者,可以透過司法院的公開甄試,於通過筆試和口試後轉任法官 [17] ;至於律師執業6年以上 [18] ,或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6年以上的法學者 [19] ,也可以申請轉任司法官 [20]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s0mdq"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依據<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2">法官法第2條</a>第1項,廣義的「法官」包括「司法院大法官」、「懲戒法院法官」與「各法院法官」,但本文所稱「法官」是以「各法院法官」為主,先與讀者說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eltc"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2">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2條</a>:「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以下簡稱本考試)為三等考試,相當於高等考試三級考試。」<br> 不管是想成為法官或檢察官,前階段都是一樣的,都需要先通過同一考試,及格後經過集體受訓,再以結訓分數進行分發,此時才會真正決定要成為法官或檢察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1388"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3">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3條</a>:「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十八歲以上,五十五歲以下,具下列資格之一,且無依法不得應國家考試之情事者,得應本考試:<br> 一、公立或依法立案之私立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政治、法律、行政各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得有證書。<br> 二、公立或依法立案之私立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獨立學院以上學校相當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得有證書,並曾修習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憲法、行政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商事法等科目二科以上(每科二學分以上)課程。<br> 三、經高等考試或相當高等考試之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職系各類科考試及格。<br> 四、經普通考試或相當普通考試之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職系各類科考試及格滿三年。<br> 五、經高等檢定考試司法官或法務類考試及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x2oo"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40047&amp;flno=3">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規則第3條</a>第1項:「本考試分二試舉行,第一試及第二試均為筆試。第一試未錄取者,不得應第二試。第一試錄取資格不予保留。」<br> 律師考試的詳細說明,可參閱:楊舒婷(2024),《<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603">如何成為正式律師?</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auki"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4">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4條</a>第1項:「本考試分三試舉行,第一試及第二試為筆試,第三試為口試。第一試錄取者,得應第二試;第二試錄取者,得應第三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gtkd"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4">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4條</a>第2項:「本考試第一試及第二試分別與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之第一試及第二試同時舉行;應試科目相同者,均採同一試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tmrx"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5">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5條</a>:「<br> I 本考試第一試應試科目總分為六百分,各應試科目配分及考試時間如下:<br> 一、綜合法學(一)三百分︰憲法四十分、行政法七十分、刑法七十分、刑事訴訟法五十分、國際公法二十分、國際私法二十分、法律倫理三十分。考試時間三小時。<br> 二、綜合法學(二)三百分︰民法一百分、民事訴訟法六十分、公司法三十分、保險法、票據法、強制執行法、證券交易法各二十分、法學英文三十分。考試時間三小時。<br> II 本考試第二試應試科目總分為九百分,各應試科目配分及考試時間如下︰<br> 一、憲法與行政法二百分,考試時間三小時。<br> 二、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三百分,考試時間四小時。<br> 三、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二百分,考試時間三小時。<br> 四、公司法、保險法與證券交易法一百分,考試時間二小時。<br> 五、國文(作文)一百分,考試時間二小時。<br> III 本考試第一試採測驗式試題,第二試採申論式試題。<br> IV 第二試應試科目,除國文外,均應附發法律條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b9p2"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8">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8條</a>第2項:「第二試錄取人數按應考人第二試成績高低順序,依需用名額加百分之二十擇優錄取,錄取人數之計算結果如有小數,一律進位取其整數。應錄取人數最後一名有同分者,一律錄取。但第二試有一科目成績為零分者,不予錄取。缺考之科目,視為零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s2vm"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7">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7條</a>:「<br> I 本考試應考人於第二試錄取通知送達十四日內,應繳交試務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所出具之體格檢查表。體格檢查不合格或未依規定期限繳交體格檢查表者,不得應第三試。<br> I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體格檢查不合格:<br> 一、視力:矯正後優眼視力未達○‧一。<br> 二、聽力:矯正後優耳聽力損失逾九十分貝。<br> 三、有客觀事實足認其身心狀況不能執行職務。<br> 四、肺結核痰塗片呈陽性反應。<br> 五、罹患其他無法治癒之重症疾患,致不堪勝任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atfh"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6">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6條</a>:「本考試第三試口試採集體口試,口試成績一百分,並依口試規則規定辦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u51i"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9">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9條</a>:「本考試以應考人第二試與第三試成績合併計算為總成績,並依需用名額擇優錄取。但第三試口試成績未滿六十分或缺考者,不予錄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ujho"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10008&amp;flno=10">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0條</a>:「<br> I 司法官訓練期間定為一年六個月至二年,分下列三個階段實施。每期始業、結業日期,應於開始前提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議:<br> 一、第一階段:學員先行在本學院接受基礎講習課程與各類課程之講授、研習、擬判及演習。<br> 二、第二階段:學員赴行政機關及相關機構學習行政業務等事項後,分配至法院、檢察署等機關學習審判、檢察等業務。<br> 第三階段:學員回本學院接受擬判測驗、實務綜合研討及分科教育等。<br> II 前項訓練為性質特殊之司法官養成教育,受訓人員不得免除訓練。<br> III 第一項訓練期間與實施次序,得視實際需要,提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議<br> IV 增減或變更。教學參訪、有關品德學識培養之各種項目及康樂活動等,於訓練期間內酌定時間配合進行。」<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10008&amp;flno=12">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2條</a>:「<br> I 司法官養成課程分下列三種:<br> 一、法律課程:<br> (一)實務課程:以指導研習審判、檢察等有關業務為主。<br> (二)理論課程:以研討最新法律理論及有關判例解釋為主。<br> 二、輔助課程:以充實與司法相關之學科智識為主。<br> 一般課程:以培養司法倫理及高尚情操為主。<br> II 前項各類課程之科目,於每期開始前,由本學院編列於課程總表。」<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10008&amp;flno=16">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6條</a>:「<br> I 訓練期間法律及其他課程視需要舉行各種擬判測驗、隨堂考試及法律課程考試,其科目及方式於考試前公布之。<br> II 第三階段訓練期間得舉行口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xoja"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10">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10條</a>:「<br> I 本考試錄取人員應經訓練。訓練期滿成績及格,送由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以下簡稱保訓會)核定,始完成考試程序,報請考試院發給考試及格證書,並由司法院或法務部依次派用。<br> II 前項之訓練,依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訓練辦法之規定辦理。<br> III 應行訓練人員,於訓練期間得經司法院或法務部指定之公立醫院辦理體格複檢,不合格者函送保訓會廢止其受訓資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4l7s"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就像醫學系學生除了國考,也要經過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等各種階段。</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hwvf"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9">法官法第9條</a>第1、2、7項:「<br> I 具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資格經遴選者,為候補法官,候補期間五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一年。因法官、檢察官考試及格直接分發任用為法官者,亦同。<br> II 具第五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第二項第四款至第八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法官,試署期間二年;曾任法官、檢察官並任公務人員合計十年以上或執行律師業務十年以上者,試署期間一年。……<br> VII 對於候補法官、試署法官,應考核其服務成績;候補、試署期滿時,應陳報司法院送請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實授;不及格者,應於二年內再予考核,報請審查,仍不及格時,停止其候補、試署並予以解職。」<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8">法官法第88條</a>第1至5項:「<br> I 依前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任用為檢察官者,為候補檢察官,候補期間五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一年。<br> II 具前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檢察官,試署期間二年。<br> III 具前條第二項第二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檢察官,試署期間一年。<br> IV 曾任候補、試署、實任法官或檢察官經遴選者,為候補、試署、實任檢察官。<br> V 對於候補檢察官、試署檢察官,應考核其服務成績;候補、試署期滿時,應陳報法務部送請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實授;不及格者,應於二年內再予考核,報請審查,仍不及格時,停止其候補、試署並予以解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hsj1"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法官法修法附帶決議(2011/6/14):「一、有鑒於現行法官及檢察官之進用,以修畢法律系課程參加考試為主,錄取人員大多過於年輕、缺乏社會歷練與欠缺同理心,常遭受社會批評為『娃娃法官』與『恐龍法官』,為改善此一情形,法官及檢察官之進用考試應研擬採二階段進行,凡具備司法官考試應考資格者,得參加由考選部舉辦第一階段考試,及格者始得依其志願參加由考試院與司法院或考試院與法務部分別組成的遴選委員會進入第二階段遴選,第一階段考試及格證明有效期間為五年,第二階段應考資格之學歷條件、論文著作、發明與應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等條件,遴選組織、遴選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考試院與司法院、考試院與法務部分別研擬之……。」參閱立法院(2011),《立法院公報》,<a href="https://ppg.ly.gov.tw/ppg/PublicationOfficialGazettes/download/communique1/final/pdf/100/49/LCIDC01_1004901.pdf#page=2153">第100卷第49期</a>,頁222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ikby"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77&amp;flno=9">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9條</a>第2項:「曾實際執行律師業務三年以上未滿六年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以參加司法院公開甄試之方式申請轉任法官。」<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77&amp;flno=10">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10條</a>第1項:「前條公開甄試分筆試及口試,各占甄試總分百分之九十及百分之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dnoa"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77&amp;flno=9">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9條</a>第1項:「曾實際執行律師業務六年以上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依下列方式申請轉任法官:<br> 一、參加司法院公開甄試。<br> 二、自行申請轉任法官。」<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7">法官法第87條</a>第1項第5款:「地方檢察署或其檢察分署檢察官,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任用之:……五、曾實際執行律師職務六年以上,成績優良,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fhsk"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77&amp;flno=14">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14條</a>:「<br> I 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六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二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自行申請轉任法官。<br> II 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十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五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且聲譽卓著或在法律學術領域有具體貢獻者(以下簡稱資深優良專任教授),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經司法院主動推薦轉任法官。<br> III 依前二項規定轉任法官者,其進用方式準用第九條第四項之規定。」<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7">法官法第87條</a>第1項第6款:「地方檢察署或其檢察分署檢察官,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任用之:……六、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六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二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9vc2"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要注意的是,執行業務期間達3至6年的律師,只能依法轉任「法官」,不能轉任為「檢察官」,必須等執業滿6年後才有轉任檢察官的機會。</cite></li> </ol> </section>
[ "依據\n法官法第2條\n第1項,廣義的「法官」包括「司法院大法官」、「懲戒法院法官」與「各法院法官」,但本文所稱「法官」是以「各法院法官」為主,先與讀者說明。",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2條\n:「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以下簡稱本考試)為三等考試,相當於高等考試三級考試。」\n\n\t不管是想成為法官或檢察官,前階段都是一樣的,都需要先通過同一考試,及格後經過集體受訓,再以結訓分數進行分發,此時才會真正決定要成為法官或檢察官。",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3條\n:「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十八歲以上,五十五歲以下,具下列資格之一,且無依法不得應國家考試之情事者,得應本考試:\n\n\t一、公立或依法立案之私立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政治、法律、行政各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得有證書。\n\n\t二、公立或依法立案之私立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獨立學院以上學校相當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得有證書,並曾修習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憲法、行政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商事法等科目二科以上(每科二學分以上)課程。\n\n\t三、經高等考試或相當高等考試之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職系各類科考試及格。\n\n\t四、經普通考試或相當普通考試之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職系各類科考試及格滿三年。\n\n\t五、經高等檢定考試司法官或法務類考試及格。」",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規則第3條\n第1項:「本考試分二試舉行,第一試及第二試均為筆試。第一試未錄取者,不得應第二試。第一試錄取資格不予保留。」\n\n\t律師考試的詳細說明,可參閱:楊舒婷(2024),《\n如何成為正式律師?\n》。",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4條\n第1項:「本考試分三試舉行,第一試及第二試為筆試,第三試為口試。第一試錄取者,得應第二試;第二試錄取者,得應第三試。」",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4條\n第2項:「本考試第一試及第二試分別與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之第一試及第二試同時舉行;應試科目相同者,均採同一試題。」",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5條\n:「\n\n\tI 本考試第一試應試科目總分為六百分,各應試科目配分及考試時間如下:\n\n\t一、綜合法學(一)三百分︰憲法四十分、行政法七十分、刑法七十分、刑事訴訟法五十分、國際公法二十分、國際私法二十分、法律倫理三十分。考試時間三小時。\n\n\t二、綜合法學(二)三百分︰民法一百分、民事訴訟法六十分、公司法三十分、保險法、票據法、強制執行法、證券交易法各二十分、法學英文三十分。考試時間三小時。\n\n\tII 本考試第二試應試科目總分為九百分,各應試科目配分及考試時間如下︰\n\n\t一、憲法與行政法二百分,考試時間三小時。\n\n\t二、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三百分,考試時間四小時。\n\n\t三、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二百分,考試時間三小時。\n\n\t四、公司法、保險法與證券交易法一百分,考試時間二小時。\n\n\t五、國文(作文)一百分,考試時間二小時。\n\n\tIII 本考試第一試採測驗式試題,第二試採申論式試題。\n\n\tIV 第二試應試科目,除國文外,均應附發法律條文。」",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8條\n第2項:「第二試錄取人數按應考人第二試成績高低順序,依需用名額加百分之二十擇優錄取,錄取人數之計算結果如有小數,一律進位取其整數。應錄取人數最後一名有同分者,一律錄取。但第二試有一科目成績為零分者,不予錄取。缺考之科目,視為零分。」",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7條\n:「\n\n\tI 本考試應考人於第二試錄取通知送達十四日內,應繳交試務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所出具之體格檢查表。體格檢查不合格或未依規定期限繳交體格檢查表者,不得應第三試。\n\n\tI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體格檢查不合格:\n\n\t一、視力:矯正後優眼視力未達○‧一。\n\n\t二、聽力:矯正後優耳聽力損失逾九十分貝。\n\n\t三、有客觀事實足認其身心狀況不能執行職務。\n\n\t四、肺結核痰塗片呈陽性反應。\n\n\t五、罹患其他無法治癒之重症疾患,致不堪勝任職務。」",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6條\n:「本考試第三試口試採集體口試,口試成績一百分,並依口試規則規定辦理。」",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9條\n:「本考試以應考人第二試與第三試成績合併計算為總成績,並依需用名額擇優錄取。但第三試口試成績未滿六十分或缺考者,不予錄取。」",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0條\n:「\n\n\tI 司法官訓練期間定為一年六個月至二年,分下列三個階段實施。每期始業、結業日期,應於開始前提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議:\n\n\t一、第一階段:學員先行在本學院接受基礎講習課程與各類課程之講授、研習、擬判及演習。\n\n\t二、第二階段:學員赴行政機關及相關機構學習行政業務等事項後,分配至法院、檢察署等機關學習審判、檢察等業務。\n\n\t第三階段:學員回本學院接受擬判測驗、實務綜合研討及分科教育等。\n\n\tII 前項訓練為性質特殊之司法官養成教育,受訓人員不得免除訓練。\n\n\tIII 第一項訓練期間與實施次序,得視實際需要,提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議\n\n\tIV 增減或變更。教學參訪、有關品德學識培養之各種項目及康樂活動等,於訓練期間內酌定時間配合進行。」\n\n\t\n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2條\n:「\n\n\tI 司法官養成課程分下列三種:\n\n\t一、法律課程:\n\n\t(一)實務課程:以指導研習審判、檢察等有關業務為主。\n\n\t(二)理論課程:以研討最新法律理論及有關判例解釋為主。\n\n\t二、輔助課程:以充實與司法相關之學科智識為主。\n\n\t一般課程:以培養司法倫理及高尚情操為主。\n\n\tII 前項各類課程之科目,於每期開始前,由本學院編列於課程總表。」\n\n\t\n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6條\n:「\n\n\tI 訓練期間法律及其他課程視需要舉行各種擬判測驗、隨堂考試及法律課程考試,其科目及方式於考試前公布之。\n\n\tII 第三階段訓練期間得舉行口試。」",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10條\n:「\n\n\tI 本考試錄取人員應經訓練。訓練期滿成績及格,送由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以下簡稱保訓會)核定,始完成考試程序,報請考試院發給考試及格證書,並由司法院或法務部依次派用。\n\n\tII 前項之訓練,依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訓練辦法之規定辦理。\n\n\tIII 應行訓練人員,於訓練期間得經司法院或法務部指定之公立醫院辦理體格複檢,不合格者函送保訓會廢止其受訓資格。」", "就像醫學系學生除了國考,也要經過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等各種階段。", "法官法第9條\n第1、2、7項:「\n\n\tI 具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資格經遴選者,為候補法官,候補期間五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一年。因法官、檢察官考試及格直接分發任用為法官者,亦同。\n\n\tII 具第五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第二項第四款至第八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法官,試署期間二年;曾任法官、檢察官並任公務人員合計十年以上或執行律師業務十年以上者,試署期間一年。……\n\n\tVII 對於候補法官、試署法官,應考核其服務成績;候補、試署期滿時,應陳報司法院送請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實授;不及格者,應於二年內再予考核,報請審查,仍不及格時,停止其候補、試署並予以解職。」\n\n\t\n法官法第88條\n第1至5項:「\n\n\tI 依前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任用為檢察官者,為候補檢察官,候補期間五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一年。\n\n\tII 具前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檢察官,試署期間二年。\n\n\tIII 具前條第二項第二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檢察官,試署期間一年。\n\n\tIV 曾任候補、試署、實任法官或檢察官經遴選者,為候補、試署、實任檢察官。\n\n\tV 對於候補檢察官、試署檢察官,應考核其服務成績;候補、試署期滿時,應陳報法務部送請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實授;不及格者,應於二年內再予考核,報請審查,仍不及格時,停止其候補、試署並予以解職。」", "法官法修法附帶決議(2011/6/14):「一、有鑒於現行法官及檢察官之進用,以修畢法律系課程參加考試為主,錄取人員大多過於年輕、缺乏社會歷練與欠缺同理心,常遭受社會批評為『娃娃法官』與『恐龍法官』,為改善此一情形,法官及檢察官之進用考試應研擬採二階段進行,凡具備司法官考試應考資格者,得參加由考選部舉辦第一階段考試,及格者始得依其志願參加由考試院與司法院或考試院與法務部分別組成的遴選委員會進入第二階段遴選,第一階段考試及格證明有效期間為五年,第二階段應考資格之學歷條件、論文著作、發明與應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等條件,遴選組織、遴選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考試院與司法院、考試院與法務部分別研擬之……。」參閱立法院(2011),《立法院公報》,\n第100卷第49期\n,頁2229。", "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9條\n第2項:「曾實際執行律師業務三年以上未滿六年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以參加司法院公開甄試之方式申請轉任法官。」\n\n\t\n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10條\n第1項:「前條公開甄試分筆試及口試,各占甄試總分百分之九十及百分之十。」", "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9條\n第1項:「曾實際執行律師業務六年以上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依下列方式申請轉任法官:\n\n\t一、參加司法院公開甄試。\n\n\t二、自行申請轉任法官。」\n\n\t\n法官法第87條\n第1項第5款:「地方檢察署或其檢察分署檢察官,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任用之:……五、曾實際執行律師職務六年以上,成績優良,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 "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14條\n:「\n\n\tI 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六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二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自行申請轉任法官。\n\n\tII 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十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五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且聲譽卓著或在法律學術領域有具體貢獻者(以下簡稱資深優良專任教授),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經司法院主動推薦轉任法官。\n\n\tIII 依前二項規定轉任法官者,其進用方式準用第九條第四項之規定。」\n\n\t\n法官法第87條\n第1項第6款:「地方檢察署或其檢察分署檢察官,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任用之:……六、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六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二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 "要注意的是,執行業務期間達3至6年的律師,只能依法轉任「法官」,不能轉任為「檢察官」,必須等執業滿6年後才有轉任檢察官的機會。" ]
5ff4383d3f8047a6986fc4ceaf4be82dcc3658aded60d098a7434eee07c87e09
酒測超標還有「含扣」的空間嗎?能否主張酒測儀器會有誤差而免罰呢?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government-fundamental-rights/1322
A星期日晚間與朋友聚餐喝酒,隔日開車上班途中依規定減速禮讓行人穿越馬路,不料卻遭到後方未注意車前狀況的機車騎士B追撞,A只好報警處理。警方到場後,隨即對A、B二人進行酒測,A因體內酒精尚未完全代謝完畢,經測得吐氣所含酒精濃度剛好達到標準值每公升0.15毫克,因此遭警方開單舉發並當場移置保管汽車。A如果想要救濟,該如何主張呢?
一、酒駕的標準與相關處罰規定 [1] 依照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規定,現行酒駕的標準為吐氣的酒精濃度達到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0.03%以上 [2] 。而按照刑法的標準,則為每公升0.2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0.05%以上 [3] 。針對酒測超標的駕駛人,依據超標的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處罰: (一)超過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標準值,但尚未達到刑法標準值 原則上屬於行政罰範圍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機車駕駛人可處新臺幣(下同)1萬5千元到9萬元的罰鍰,汽車駕駛人可處3萬到12萬元的罰鍰,同時當場移置保管汽機車並吊扣駕照1到2年,但如果有載未滿12歲的兒童或肇事導致他人受傷,則須吊扣駕照2到4年,吊扣汽機車牌照2年 [4] 。 例外的情況是駕駛人酒精濃度雖未達到刑法明文的標準值,但有其他情事可認為駕駛人已因飲酒而不能安全駕駛時,仍可能構成刑法不能安全駕駛罪,而受到刑事處罰。這邊的「因其他情事而不能安全駕駛」,實務上會參考「生理平衡測試」的測量結果 [5] ,也可能考量駕駛人是否有異常駕駛行為 [6] 。 (二)達到刑法標準值 屬於刑罰範圍,依刑法規定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還可以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 [7] ,此時就不必再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裁處罰鍰,但仍可以裁處吊扣汽機車牌照、吊扣駕駛執照等其他種類行政罰 [8] 。 不過,如果駕駛人在刑事程序上有獲得緩起訴處分、緩刑判決確定等情形時,則可回歸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9] ,但若緩起訴或緩刑被撤銷,已繳納的罰鍰可以向主管機關申請無息返還 [10] 。 二、酒駕吐氣酒精濃度如未超過每公升0.17毫克,可視情況施以勸導,免予舉發 雖然「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明文規定了酒駕的標準值,不過因為酒測儀器難免有誤差,所以「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在考量酒測儀器的檢定公差為每公升正負0.02毫克後 [11] ,明文規定如果駕駛吐氣所含酒精濃度沒有超過標準值0.02毫克,依現行標準也就是酒測值在每公升0.15至0.17毫克之間,而且也沒有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的情形,可以認為違規情節輕微,而以不舉發為適當時,交通執法人員就可以選擇改施以勸導,不予舉發 [12] 。 此外,即便是在有發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因為事故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並不一定都是酒駕造成,所以在這類個案中還是應該要具體判斷有無上述可以不予舉發的情形,而不能直接排除「不予舉發」的可能性 [13] 。 三、機關未考量不予舉發的可能性,就逕行舉發、開罰,駕駛可以救濟嗎? (一)機關如未具體審酌是否不予舉發就逕行舉發、開罰,構成「裁量瑕疵」 法律之所以要給予行政機關裁量權限,無非就是希望能針對個案情形作成最適切的決定,因此執法人員的裁量權限絕對不是毫無限制的,在行使裁量時必須受到法律授權目的的拘束,而且必須與個案情節有正當合理的連結,否則就會構成裁量瑕疵而違法。 依照目前行政法院的見解,如果舉發機關針對酒駕超標在公差範圍內的情形,沒有依照「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規定,考量個案中有沒有能不予舉發的情形就逕行舉發,處罰機關受理舉發後,又沒有依照上述細則規定將案件先退回原舉發機關查明補正 [14] ,就逕行裁決,此時舉發機關及處罰機關均有「裁量怠惰」的違法,依法得撤銷原本的裁罰處分 [15] 。 (二)駕駛面對上述情形,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尋求救濟 在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也就是俗稱的「紅單」)後,處罰機關裁決前,駕駛人依法可在30日內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也就是俗稱的「申訴 [16] 」) [17] 。 如已接獲處罰機關的裁決書,駕駛依法應在30日內以處罰機關為被告,向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撤銷訴訟 [18] 。 四、案例分析 A雖然酒駕,且經測得吐氣所含酒精濃度剛好達到標準值每公升0.15毫克,構成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的行政責任,但依照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因為A超標沒有超過每公升0.02毫克,而且A並非因為酒駕才導致事故,而是遭到未注意車前狀況的B追撞,足以認定A違反規定的情節輕微,而且也沒有嚴重危害交通安全及秩序,因此警方針對A本件酒駕行為,有不予舉發改施以勸導的空間。 如果A認為警方完全沒有審酌本件個案情形就逕行舉發,可在收到紅單後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申訴),或於收到裁決書後提起行政訴訟救濟。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8f145"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更深入的說明可參閱:黃郁真(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ar-driving/263?hightlight=%E9%85%92%E9%A7%95">哪些情形會被視為酒駕?酒駕的罰則是什麼?</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6jby"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3&amp;flno=114">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a>第2款:「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駕車:<br> 二、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一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三以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awks"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185-3">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a>第1項:「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br> 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br> 二、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服用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br> 三、尿液或血液所含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或其代謝物達行政院公告之品項及濃度值以上。<br> 四、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施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6h88"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35">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a>第1項第1款:「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機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均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至二年;附載未滿十二歲兒童或因而肇事致人受傷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二年至四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一、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35">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a>第9項:「汽機車駕駛人有第一項、第三項至第五項之情形之一,吊扣該汽機車牌照二年,並於移置保管該汽機車時,扣繳其牌照;因而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車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megp"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11%2c%e4%ba%a4%e4%b8%8a%e6%98%93%2c434%2c20230118%2c1">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交上易字第434號刑事判決</a>:「再者,車禍事故之發生原因容有多端,並非只要酒後駕車就絕對不能安全駕駛,而依據警方當時對被告所作之觀察紀錄表所載,就命被告生理平衡測試,測試結果均無不合格之情形,且依警命被告在二同心圓之間另畫一個圓之測試,測試結果亦合格,亦有刑法第185條之3案件測試觀察紀錄表可以證明(偵卷第27-28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21ux"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2%2c%e5%8f%b0%e4%b8%8a%2c3199%2c20231026%2c1">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3199號刑事判決</a>:「又所謂自撞、逆向、蛇行、闖紅燈、非正常速度行駛、駛入對向車道等異常駕駛行為,僅係判斷行為人是否為不能安全駕駛之事證之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go73"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185-3">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sd50"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10&amp;flno=26">行政罰法第26條</a>第1項:「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但其行為應處以其他種類行政罰或得沒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告沒收者,亦得裁處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ycai"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10&amp;flno=26">行政罰法第26條</a>第2項:「前項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確定或為無罪、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不付保護處分、免刑、緩刑之裁判確定者,得依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m6sd"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10&amp;flno=26">行政罰法第26條</a>第5項:「依第二項規定所為之裁處,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依受處罰者之申請或依職權撤銷之,已收繳之罰鍰,無息退還:<br> 一、因緩起訴處分確定而為之裁處,其緩起訴處分經撤銷,並經判決有罪確定,且未受免刑或緩刑之宣告。<br> 二、因緩刑裁判確定而為之裁處,其緩刑宣告經撤銷確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9y3c"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經濟部標準檢驗局「<a href="https://www.bsmi.gov.tw/wSite/laws/review.jsp?lawId=52c50c905d9bbd0b015dab2e8fea0efd">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第4版</a>」第9.1點:「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公差應符合表2。」表2檢定公差:標準酒精濃度小於每公升0.4毫克者(標準酒精濃度&lt;0.400),檢定公差為每公升正負0.02毫克(±0.020mg/L)。……</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t73o"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29&amp;flno=12">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條</a>第1項第12款:「行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而未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且情節輕微,以不舉發為適當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得對其施以勸導,免予舉發:……十二、駕駛汽車或慢車經測試檢定,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超過規定之標準值未逾每公升零點零二毫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dlpr"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TA,112%2c%e4%ba%a4%2c684%2c20240903%2c1">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84號行政判決</a>:「另『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有前項規定行為,除本條例第14條第2項第2款、第25條第2項、第69條第2項或第71條之情形外,仍得舉發』,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2項規定甚明。該規定係交通部及內政部於101年6月1日修正發布施行,修正說明記載:『依本條原第1項規定,對發生交通事故併有第1項規定行為情形者,無論與其事故發生是否有關聯,均不適用得施以勸導免予舉發之規定,惟如本項所規定未攜帶駕駛執照或行車執照等相關證照之違規,通常與交通事故並無直接相關,爰修正刪除第1項本文原『發生交通事故』不得免予舉發之規定,並增訂第2項規定,……』(參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是依前開修正說明,可見行為人如有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情形,且發生交通事故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仍應依職權調查行為人之酒駕行為與交通事故之發生是否具有關連,據以裁量決定是否予以舉發。蓋以駕駛人肇事之原因多端,或因疲勞駕駛、分心失神、疏忽輕率、車輛機械突故障所致,或因不熟悉道路狀況等各種原因而發生,未必皆肇因於酒後駕車,如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即完全未審酌事故之發生原因是否與酒駕行為有關,即逕予排除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裁量不予舉發規定之適用,亦顯然違背該條授權裁量之意旨,而有裁量怠惰之違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14號判決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hdmp"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29&amp;flno=33">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33條</a>第2項:「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處罰機關受理後發現舉發錯誤或要件欠缺,可補正或尚待查明者,退回原舉發機關查明補正後依法處理;其錯誤屬實且無可補正者,由受理機關依權責簽結,並將簽結之理由,連同該事件有關文件書函請原舉發單位之上級機關查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buux"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TA,112%2c%e4%ba%a4%2c684%2c20240903%2c1">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84號行政判決</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BA,111%2c%e4%ba%a4%e4%b8%8a%2c14%2c20220301%2c1">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14號行政判決</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TA,112%2c%e4%ba%a4%2c1352%2c20240226%2c1">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1352號行政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4xdm"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如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2024),《<a href="https://www.judge.gov.taipei/cp.aspx?n=E12A87F57ED7A2E8">違規申訴(陳述)</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oc7m"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9">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條</a>第1項:「本條例所定罰鍰之處罰,受處罰人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後,於三十日內得不經裁決,逕依第九十二條第四項之罰鍰基準規定,向指定之處所繳納結案;不服舉發事實者,應於三十日內,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其不依通知所定期限前往指定處所聽候裁決,且未依規定期限繳納罰鍰結案或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者,處罰機關得逕行裁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gla1"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87">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7條</a>:「受處分人不服第八條或第三十七條第六項處罰之裁決者,應以原處分機關為被告,逕向管轄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訴訟;其中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三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cite></li> </ol> </section>
[ "更深入的說明可參閱:黃郁真(2022),《\n哪些情形會被視為酒駕?酒駕的罰則是什麼?\n》。",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n第2款:「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駕車:\n\n\t二、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一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三以上。」",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n第1項:「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n\n\t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n\n\t二、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服用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n\n\t三、尿液或血液所含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或其代謝物達行政院公告之品項及濃度值以上。\n\n\t四、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施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n第1項第1款:「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機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均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至二年;附載未滿十二歲兒童或因而肇事致人受傷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二年至四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一、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n\n\t\n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n第9項:「汽機車駕駛人有第一項、第三項至第五項之情形之一,吊扣該汽機車牌照二年,並於移置保管該汽機車時,扣繳其牌照;因而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車輛。」", "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交上易字第434號刑事判決\n:「再者,車禍事故之發生原因容有多端,並非只要酒後駕車就絕對不能安全駕駛,而依據警方當時對被告所作之觀察紀錄表所載,就命被告生理平衡測試,測試結果均無不合格之情形,且依警命被告在二同心圓之間另畫一個圓之測試,測試結果亦合格,亦有刑法第185條之3案件測試觀察紀錄表可以證明(偵卷第27-28頁)。」",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3199號刑事判決\n:「又所謂自撞、逆向、蛇行、闖紅燈、非正常速度行駛、駛入對向車道等異常駕駛行為,僅係判斷行為人是否為不能安全駕駛之事證之一……。」",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n第1項。", "行政罰法第26條\n第1項:「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但其行為應處以其他種類行政罰或得沒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告沒收者,亦得裁處之。」", "行政罰法第26條\n第2項:「前項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確定或為無罪、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不付保護處分、免刑、緩刑之裁判確定者,得依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之。」", "行政罰法第26條\n第5項:「依第二項規定所為之裁處,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依受處罰者之申請或依職權撤銷之,已收繳之罰鍰,無息退還:\n\n\t一、因緩起訴處分確定而為之裁處,其緩起訴處分經撤銷,並經判決有罪確定,且未受免刑或緩刑之宣告。\n\n\t二、因緩刑裁判確定而為之裁處,其緩刑宣告經撤銷確定。」",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n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第4版\n」第9.1點:「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公差應符合表2。」表2檢定公差:標準酒精濃度小於每公升0.4毫克者(標準酒精濃度<0.400),檢定公差為每公升正負0.02毫克(±0.020mg/L)。……",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條\n第1項第12款:「行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而未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且情節輕微,以不舉發為適當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得對其施以勸導,免予舉發:……十二、駕駛汽車或慢車經測試檢定,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超過規定之標準值未逾每公升零點零二毫克」。",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84號行政判決\n:「另『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有前項規定行為,除本條例第14條第2項第2款、第25條第2項、第69條第2項或第71條之情形外,仍得舉發』,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2項規定甚明。該規定係交通部及內政部於101年6月1日修正發布施行,修正說明記載:『依本條原第1項規定,對發生交通事故併有第1項規定行為情形者,無論與其事故發生是否有關聯,均不適用得施以勸導免予舉發之規定,惟如本項所規定未攜帶駕駛執照或行車執照等相關證照之違規,通常與交通事故並無直接相關,爰修正刪除第1項本文原『發生交通事故』不得免予舉發之規定,並增訂第2項規定,……』(參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是依前開修正說明,可見行為人如有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情形,且發生交通事故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仍應依職權調查行為人之酒駕行為與交通事故之發生是否具有關連,據以裁量決定是否予以舉發。蓋以駕駛人肇事之原因多端,或因疲勞駕駛、分心失神、疏忽輕率、車輛機械突故障所致,或因不熟悉道路狀況等各種原因而發生,未必皆肇因於酒後駕車,如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即完全未審酌事故之發生原因是否與酒駕行為有關,即逕予排除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裁量不予舉發規定之適用,亦顯然違背該條授權裁量之意旨,而有裁量怠惰之違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14號判決參照)。」",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33條\n第2項:「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處罰機關受理後發現舉發錯誤或要件欠缺,可補正或尚待查明者,退回原舉發機關查明補正後依法處理;其錯誤屬實且無可補正者,由受理機關依權責簽結,並將簽結之理由,連同該事件有關文件書函請原舉發單位之上級機關查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84號行政判決\n、\n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14號行政判決\n、\n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1352號行政判決\n。", "如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2024),《\n違規申訴(陳述)\n》。",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條\n第1項:「本條例所定罰鍰之處罰,受處罰人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後,於三十日內得不經裁決,逕依第九十二條第四項之罰鍰基準規定,向指定之處所繳納結案;不服舉發事實者,應於三十日內,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其不依通知所定期限前往指定處所聽候裁決,且未依規定期限繳納罰鍰結案或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者,處罰機關得逕行裁決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7條\n:「受處分人不服第八條或第三十七條第六項處罰之裁決者,應以原處分機關為被告,逕向管轄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訴訟;其中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三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
eb05c6012c39ed63eac549363dcd111a0f5db1b0e711af15702eeb3be355962b
犯貪污治罪條例之罪,為何可以減刑或甚至緩刑?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318
任立法委員的A涉嫌詐領助理費約新臺幣(以下同)50萬元,被以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利用職務機會詐取財物罪起訴 [1] ,但從事件爆發起A堅決否認犯行。在一審法院審理時,法官問被告A要不要認罪,A堅持不認罪,最後依照相關證據,遭判處12年有期徒刑 [2] 。A不服氣,他質疑為什麼同樣犯了貪污罪,有人被判10年或7年,但有人卻只被判了3年半?甚至有的人只被判不到2年,而且還可以獲得緩刑? 這種情況可能被有心人士指為司法不公、政治迫害,但實則於法有據,本文將逐一分析,以正視聽。 註腳   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 第1項第2款:「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六千萬元以下罰金:……二、利用職務上之機會,以詐術使人將本人之物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   案例參考、改編自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
一、貪污犯罪減免刑責的法律依據 如果行為人涉犯貪污治罪條例的罪名,一般稱為貪污被告 [1] ,可能減免刑責的法律依據如下: (一)貪污治罪條例 為了鼓勵被告自白、悔過,並希望被告能參與發現真實,達到訴訟經濟、節約司法資源的目的,在特別刑法中會有自白後給予刑罰豁免或減輕的制度設計 [2] 。 1. 自首或自白,並繳交犯罪所得 依據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的規定 [3] ,如果觸犯同法第4條至第6條的犯罪 [4] ,自首或自白,且如有犯罪所得時自動全部繳交,可以獲得刑罰的寬典。如果更因此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被告可能獲得更多寬典。 如果是在犯罪後就自首並繳交犯罪所得,可以減免刑責;若藉此查獲其他正共犯,免除刑罰。若是在偵查中自白,並繳交犯罪所得,可以減刑;因此查獲其他正共犯,可以減輕或免除刑罰。 附帶一提,為行文通順,本文所稱「認罪」,是泛稱被告承認自己犯罪行為而言,在法律上會隨程序進行,而有不同的用語來表達,合先敘明 [5] 。 2. 犯罪情節輕微 如果犯貪污治罪條例第4到第6條的犯罪,但個案情節輕微,而且所得到的財物或不正利益在5萬元以下時,可以減刑 [6] 。 (二)刑法 除了特別法之外,刑法第59條是「犯罪情狀顯可憫恕」的特殊減刑規定,認為犯罪另外有特殊的原因與環境,使得如果對被告判處所犯罪名的最低法定刑,仍然情輕法重時,可以再酌量減刑 [7] 。 但若個案中有其他法定減刑事由,會優先適用其他法定事由減刑,如果減刑後的最低刑度還是太重,才會再適用第59條的規定減刑 [8] 。 二、貪污被告獲減刑、緩刑的法律分析 貪污犯罪的法定刑相當重,但只要符合法定要件,被告仍然可能獲得緩刑的寬典,依序說明之。 (一)減刑 承前述的減刑要件,如果一名被告犯貪污治罪條例的利用職務機會詐取財物罪,且未自首、未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時,能不能獲得法官減刑的機會,第一個關鍵便在於貪污治罪條例的「偵查中自白」和「繳回犯罪所得」等兩個要件。如果被告有符合這兩個要件,且法官原本準備判處被告7年的有期徒刑,至多可減到1/2,如此一來就可能可以減到3年半 [9] 。 然後再檢視被告是否有「情可憫恕 [10] 」的情況,若有,則根據刑法第59條的規定再減一次,法官便可能將被告的刑責減至2年以下,等於是減了兩次刑度 [11] 。 (二)緩刑 緩刑是指「暫緩執行刑罰」的意思,是被告犯罪相對輕微、符合法定要件時,暫緩執行刑罰,讓行為人可以暫時獲得觀察期,只要緩刑不被撤銷就不用服刑 [12] 。 若一名貪污被告依法減了兩次刑,而獲判2年以下有期徒刑,最後法官再對被告宣告緩刑,被告才有免去牢獄之災的可能 [13] 。 三、貪污被告未及早承認犯行,還能減刑甚至緩刑嗎? 可是,如果被告錯過自首或在偵查中自白的黃金時間,在一審審判程序或甚至二審才自白呢?那麼,就無法適用貪污治罪條例的相關減刑規定。 在一審中如果有自白,被告就只剩下刑法第59條減刑的機會。可是,在審判程序中自白,雖然是法官在法定刑上下限中從輕量刑的因素之一 [14] ,但是否還可說是「情可憫恕」,仍有疑義 [15] 。而且,以貪污治罪條例第4至第6條的犯罪而言,法定刑均在5年以上,由於無法先減刑一次,即使能適用刑法第59條,以最輕本刑減刑至1/2,也僅為2年6個月。除非另外符合所圖利益5萬元以下的規定,否則很難將刑度減到2年以下,因此鮮少有獲判緩刑的機會。 又如果被告在一審中不自白,在二審才自白,這時除了同樣只剩刑法第59條減刑的機會以外,一般來說被告越晚認罪就越不利 [16] ,恐難逃牢獄之災,差別只在刑度的長與短而已。 再如果被告在二審仍堅不認罪,法官就極可能會重判 [17] 。 四、結語 案例中的A,並未符合自白與繳回犯罪所得的減刑要件,且所得超過5萬元,個案中也沒有刑法第59條的適用,依法被重判,並非法官有任何不公。稍有刑事訴訟實務經驗的法律人,應該都常遇到法官會問被告要不要認罪?當法官這樣問,就意味著他對被告已經多少有了有罪的心證,在證據充分的情況下,這是給被告承認、從輕量刑或者減刑的機會,但筆者卻見過非常多的被告不知何故仍堅不認罪,硬做無罪答辯,最後判決的結果都很慘 [18] 。 法律規定得很明白,會有不同貪污被告間判決結果的差異,是差在被告的實際作為是否合於法律規範。被告多半有請大牌的名律師辯護,這些名律師一定都非常清楚法律的規定,可是為什麼他們沒有勸被告在偵查中認罪呢?或也許有勸,但被告不聽也未可知。因此,不要罵司法不公或政治迫害 [19] ,也不要抱怨運氣不好或祖墳風水出問題,人生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如果當初沒有貪污,又何來官司纏身及牢獄之災呢?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cudkz"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如公視新聞網(2024),《<a href="https://news.pts.org.tw/video/8294">謝宜容遭檢列貪污被告 法院裁定羈押禁見|20241211 公視晚間新聞</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oht8"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2c109%2c%e5%8f%b0%e4%b8%8a%2c4986%2c20201021%2c1&amp;ot=in">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986號刑事判決</a>:「對於特定類型犯罪有規定被告自白應給予司法豁免或減輕刑事責任寬典,係本於突破法院應能積極發現實體真實之理想主義傳統思維,間接承認在訴訟制度下『發現真實』有其極限,當無礙於公益與法秩序前提下,鼓勵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能積極參與真實之發現,使犯罪事實能早日釐清、追訴權可順利發動與使案件之審判及早確定,故給予相當程度之司法豁免或減刑利益。……<br> 以上訴人行為時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 項為例,其規定犯同條例第4 條至第8 條之罪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係為鼓勵此類犯罪行為人自白、悔過,並期訴訟經濟、節約司法資源而設。」</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eems"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8">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a>:「<br> I 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於犯罪後自首,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免除其刑。<br> II 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在偵查中自白,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2b5l"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可參考貪污治罪條例第<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4">4</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5">5</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6">6</a>條。</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udcx"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關於自白、認罪、自首的差異,讀者可進一步參閱楊舒婷(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845">自白、認罪、投案與自首有什麼差異嗎?</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rsc2"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12">貪污治罪條例第12條</a>第1項:「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情節輕微,而其所得或所圖得財物或不正利益在新臺幣五萬元以下者,減輕其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ctln"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59">中華民國刑法第59條</a>:「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3%2c%e5%8f%b0%e4%b8%8a%2c4174%2c20141127">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4174號刑事判決</a>:「刑法第五十九條所謂『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與刑法第五十七條所稱之審酌『一切情狀』,二者意義雖有不同,於裁判酌量減輕其刑時,本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舉之十款事項),予以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以為判斷。故適用第五十九條酌量減輕其刑時,並不排除第五十七條所列舉十款事由之審酌。倘法院就犯罪一切情狀全盤考量,並敘明被告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且其裁量權之行使未有濫用或不當者,即有其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4hfj"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9%2c%e5%8f%b0%e4%b8%8a%2c4790%2c20220127%2c1">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790號刑事判決</a>:「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所謂法定最低度刑,固包括法定最低本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之事由者,則應係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後之最低度刑而言。倘被告別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猶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qgds"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66">中華民國刑法第66條</a>:「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30ym"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犯貪污治罪條例而曾適用刑法第59條的案例,可參考清潔隊員將部分回收物給拾荒老人,卻遭起訴判刑的案例,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CDM,106%2c%e8%a8%b4%2c90%2c20170928%2c1">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訴字第90號刑事判決</a>:「可見將資源回收物其中一部分交予證人陳◯◯撿取,會犧牲自己一些回饋金利益,縱使回饋金數額不大,仍屬利人損己的作法,可見被告顏◯◯之行為固然觸法,動機卻無不良。……又囿於與被告顏◯◯間同事關係,明知被告顏◯◯將車上資源回收物其中一部分供予證人陳◯◯撿取,違反新竹市環保局規定,卻默示同意、不予規勸,其行為雖有不該,卻屬常人鄉愿之情,動機單純,卻不諳法律之嚴重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lkng"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0">中華民國刑法第70條</a>:「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s74e"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4">中華民國刑法第74條</a>第1項:「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br> 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br> 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br> 緩刑的詳細說明,可另參考曾友俞(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839">緩刑是什麼?</a>》;喬正一(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55">什麼是緩起訴?緩起訴與緩刑的差異?</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0sfl"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獲緩刑之案例,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DM,112%2c%e8%a8%b4%2c769%2c20240117%2c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769號刑事判決</a>:「本案其等因失慮不週,致觸刑典,惟於偵審中均坦承犯行,被告丁○○並繳回全部犯罪所得,堪認犯後態度良好,參酌其等年紀及學經歷、生活狀況,認其等經此偵審程序及刑之宣告等教訓後,當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故認前揭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均予宣告緩刑,並依其等之犯罪情節、所生危害等情,諭知如主文各項所示之緩刑期間,以啟自新。」;亦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M,112%2c%e5%8e%9f%e8%a8%b4%2c31%2c20230712%2c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年度原訴字第31號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tx3a"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司法院<a href="https://jirs.judicial.gov.tw/GNNWS/download.asp?sdMsgId=64088">刑事案件量刑及定執行刑參考要點</a>第15點說明:「犯罪後態度為兼具犯罪及行為人情狀之重要量刑事由,應如何判斷,宜有明確規範。舉例而言,倘行為人犯罪後,業於偵審中自白、參與修復式司法方案或調解程序而展現悔悟之誠意、實際賠償被害人所受損害,可認為犯罪後態度良好者,宜從輕量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o9iz"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實務上曾認定即時坦承犯罪可援引刑法第59條規定減刑者,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0%2C%E5%8F%B0%E4%B8%8A%2C5750%2C20211111%2C1">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750號刑事判決</a>:「本件上訴人於遭警方查獲之初,即已主動坦承本件犯行,此舉不但確實有節省訴訟勞費,使明案速判之情事外,亦足以證明上訴人主觀上確有出於真心悔過之事實,不但得列為刑法第57條第10款規定『犯罪後之態度』為科刑輕重應審酌事項之一,而獲得最高幅度之刑度減輕,亦可列為刑法第59條規定所謂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得酌量減輕其刑之要件;……。」然須注意本案被告係於遭警方查獲時即坦承犯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32k3"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2c113%2c%e4%b8%8a%e8%a8%b4%2c5298%2c20241126%2c1&amp;ot=in">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上訴字第5298號刑事判決</a>:「…至於被告固於本院審理時坦認犯行,然其於偵查、原審審理中皆否認犯罪,縱其嗣後終知自白認罪,然對於節省司法資源之助益不大。準此,即令審酌被告於本院審理時自白犯罪之犯後態度,亦難認原審量刑有何過重之處。從而,被告關於此部分之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ehvu"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可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0%2c%e9%87%91%e4%b8%8a%e8%a8%b4%2c42%2c20120803%2c1">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訴字第42號刑事判決</a>:「併參酌被告丑○○在本件罪證均已明確之情形下,仍設詞狡辯、推託卸責,態度倨傲,絲毫未見悔意,欠缺其身為一名資深司法工作者所應具有之專業道德認知及自我反省能力,犯罪情節嚴重,自當予以嚴懲。……經核原判決認事用法,均無違誤,量刑之諭知,亦屬妥適,應予維持。」<br> 本案被告上訴仍遭駁回,可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2%2c%e5%8f%b0%e4%b8%8a%2c4200%2c20131017">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200號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s7mp"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是否認罪是民眾常見的問題,可見司法院(2022),《<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03-2635-3b7ff-1.html">是否應該認罪?認罪與否對未來程序進行有無影響?</a>》的說明,對是否認罪能有更多了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r5ns"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如聯合新聞網(2024),《<a href="https://udn.com/news/story/124151/8120384">高虹安被重判 民眾黨:支持捍衛清白 質疑司法雙標</a>》,但所提出的他黨議員事例,係於偵查中自白且繳回犯罪所得,符合本文介紹之法定減刑要件,最終獲緩刑宣告並無疑義,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DM,112%2c%e8%a8%b4%2c85%2c20230829%2c1">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85號刑事判決</a>。</cite></li> </ol> </section>
[ "如公視新聞網(2024),《\n謝宜容遭檢列貪污被告 法院裁定羈押禁見|20241211 公視晚間新聞\n》。",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986號刑事判決\n:「對於特定類型犯罪有規定被告自白應給予司法豁免或減輕刑事責任寬典,係本於突破法院應能積極發現實體真實之理想主義傳統思維,間接承認在訴訟制度下『發現真實』有其極限,當無礙於公益與法秩序前提下,鼓勵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能積極參與真實之發現,使犯罪事實能早日釐清、追訴權可順利發動與使案件之審判及早確定,故給予相當程度之司法豁免或減刑利益。……\n\n\t以上訴人行為時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 項為例,其規定犯同條例第4 條至第8 條之罪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係為鼓勵此類犯罪行為人自白、悔過,並期訴訟經濟、節約司法資源而設。」", "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n:「\n\n\tI 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於犯罪後自首,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免除其刑。\n\n\tII 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在偵查中自白,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可參考貪污治罪條例第\n4\n、\n5\n、\n6\n條。", "關於自白、認罪、自首的差異,讀者可進一步參閱楊舒婷(2022),《\n自白、認罪、投案與自首有什麼差異嗎?\n》。", "貪污治罪條例第12條\n第1項:「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情節輕微,而其所得或所圖得財物或不正利益在新臺幣五萬元以下者,減輕其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59條\n:「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n\n\t\n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4174號刑事判決\n:「刑法第五十九條所謂『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與刑法第五十七條所稱之審酌『一切情狀』,二者意義雖有不同,於裁判酌量減輕其刑時,本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舉之十款事項),予以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以為判斷。故適用第五十九條酌量減輕其刑時,並不排除第五十七條所列舉十款事由之審酌。倘法院就犯罪一切情狀全盤考量,並敘明被告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且其裁量權之行使未有濫用或不當者,即有其適用。」",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790號刑事判決\n:「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所謂法定最低度刑,固包括法定最低本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之事由者,則應係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後之最低度刑而言。倘被告別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猶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66條\n:「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犯貪污治罪條例而曾適用刑法第59條的案例,可參考清潔隊員將部分回收物給拾荒老人,卻遭起訴判刑的案例,見\n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訴字第90號刑事判決\n:「可見將資源回收物其中一部分交予證人陳◯◯撿取,會犧牲自己一些回饋金利益,縱使回饋金數額不大,仍屬利人損己的作法,可見被告顏◯◯之行為固然觸法,動機卻無不良。……又囿於與被告顏◯◯間同事關係,明知被告顏◯◯將車上資源回收物其中一部分供予證人陳◯◯撿取,違反新竹市環保局規定,卻默示同意、不予規勸,其行為雖有不該,卻屬常人鄉愿之情,動機單純,卻不諳法律之嚴重性。」", "中華民國刑法第70條\n:「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74條\n第1項:「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n\n\t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n\n\t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n\n\t緩刑的詳細說明,可另參考曾友俞(2022),《\n緩刑是什麼?\n》;喬正一(2022),《\n什麼是緩起訴?緩起訴與緩刑的差異?\n》。", "獲緩刑之案例,可參考\n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769號刑事判決\n:「本案其等因失慮不週,致觸刑典,惟於偵審中均坦承犯行,被告丁○○並繳回全部犯罪所得,堪認犯後態度良好,參酌其等年紀及學經歷、生活狀況,認其等經此偵審程序及刑之宣告等教訓後,當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故認前揭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均予宣告緩刑,並依其等之犯罪情節、所生危害等情,諭知如主文各項所示之緩刑期間,以啟自新。」;亦可參考\n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年度原訴字第31號刑事判決\n。", "司法院\n刑事案件量刑及定執行刑參考要點\n第15點說明:「犯罪後態度為兼具犯罪及行為人情狀之重要量刑事由,應如何判斷,宜有明確規範。舉例而言,倘行為人犯罪後,業於偵審中自白、參與修復式司法方案或調解程序而展現悔悟之誠意、實際賠償被害人所受損害,可認為犯罪後態度良好者,宜從輕量刑。」", "實務上曾認定即時坦承犯罪可援引刑法第59條規定減刑者,見\n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750號刑事判決\n:「本件上訴人於遭警方查獲之初,即已主動坦承本件犯行,此舉不但確實有節省訴訟勞費,使明案速判之情事外,亦足以證明上訴人主觀上確有出於真心悔過之事實,不但得列為刑法第57條第10款規定『犯罪後之態度』為科刑輕重應審酌事項之一,而獲得最高幅度之刑度減輕,亦可列為刑法第59條規定所謂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得酌量減輕其刑之要件;……。」然須注意本案被告係於遭警方查獲時即坦承犯行。", "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上訴字第5298號刑事判決\n:「…至於被告固於本院審理時坦認犯行,然其於偵查、原審審理中皆否認犯罪,縱其嗣後終知自白認罪,然對於節省司法資源之助益不大。準此,即令審酌被告於本院審理時自白犯罪之犯後態度,亦難認原審量刑有何過重之處。從而,被告關於此部分之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可見\n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訴字第42號刑事判決\n:「併參酌被告丑○○在本件罪證均已明確之情形下,仍設詞狡辯、推託卸責,態度倨傲,絲毫未見悔意,欠缺其身為一名資深司法工作者所應具有之專業道德認知及自我反省能力,犯罪情節嚴重,自當予以嚴懲。……經核原判決認事用法,均無違誤,量刑之諭知,亦屬妥適,應予維持。」\n\n\t本案被告上訴仍遭駁回,可見\n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200號刑事判決\n。", "是否認罪是民眾常見的問題,可見司法院(2022),《\n是否應該認罪?認罪與否對未來程序進行有無影響?\n》的說明,對是否認罪能有更多了解。", "如聯合新聞網(2024),《\n高虹安被重判 民眾黨:支持捍衛清白 質疑司法雙標\n》,但所提出的他黨議員事例,係於偵查中自白且繳回犯罪所得,符合本文介紹之法定減刑要件,最終獲緩刑宣告並無疑義,可參考\n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85號刑事判決\n。" ]
252293546e1f3abd26bd30cbd58e6b89cc9062022eec78da78e763fda018cc75
彈性上下班免打卡OK嗎?關於出勤紀錄勞雇雙方不可不知的事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61
A律師認為自己是一位尊重員工的老闆,在事務所都會跟第一天上班的受僱律師或助理說:「我們事務所很重視員工生活,不採責任制,8小時工時可以彈性上下班,也不用打卡。我想大家應該都具備很好的自主管理能力,希望互相尊重不要太多制度綁住大家。」 雖然員工都覺得遇到這麼好的老闆真是太棒了,但A律師事務所這種彈性上下班不打卡的管理方式,真的OK嗎?
圖1 彈性上下班免打卡OK嗎?關於出勤紀錄勞雇雙方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圖1 彈性上下班免打卡OK嗎?關於出勤紀錄勞雇雙方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一、可以上下班不打卡嗎?(見圖1) 正確來說,是雇主「不可以」沒有置備出勞工的出勤紀錄 [1] ,不管是老闆出於信任讓員工免打卡,甚至是員工這方提出不想打卡也得到老闆同意,只要沒有出勤紀錄,就違法;不過出勤紀錄不一定要用打卡的方式,用其他方式記錄也可以。 置備勞工出勤紀錄是雇主法律上的義務,如果員工上下班不用打卡,也沒有用其他的方式完整記載勞工的出勤、退勤時間,此時雇主會被認為違反置備出勤紀錄的義務,將面臨新臺幣(下同)9萬~45萬元的罰鍰 [2] ,還會被公布公司、負責人的姓名 [3] 。 勞工出勤紀錄不但是近年來勞動檢查的重點之一 [4] ,從勞動部「 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 」來看,不分行業別,都有蠻多是雇主不備出勤紀錄,或出勤紀錄未保存5年,或是雖備有出勤紀錄,但是出勤狀況沒有記載到分鐘,而被裁罰的例子。我們接下來繼續討論出勤紀錄的保存年限、記載方式等注意事項。 二、出勤紀錄的形式與注意事項 (一)出勤紀錄的形式 前面提到出勤紀錄不一定要用打卡的形式,無論是用紙本簽到簿、出勤卡、刷卡機、門禁卡、指紋或臉部等生物特徵辨識系統、電腦出勤系統、手機APP等,只要是可以詳實記載出勤時間的都可以,法律沒有強制規定紀錄的形式 [5] 。 不過如果是電腦、手機、雲端的紀錄,公司被勞檢時,還是要用書面的形式提供給勞檢員 [6] 。 (二)出勤紀錄的注意事項 1. 時間單位必須每天清楚記載到「分鐘」 出勤紀錄不能隨隨便便,依照法律規定,勞工出勤狀況要每天清楚記載到「分鐘」 [7] 。所以如果只記了9點上班、18點下班,是不行的,這樣只記到小時而沒有記到分鐘;必須記載到例如113年9月13日8:59上班、18:01下班,這樣逐日記載到分鐘才算合法。 如果出勤紀錄沒有每天記載到分鐘,雇主會被罰2萬~100萬元的罰鍰 [8] ,而且一樣會被公布公司、負責人的姓名 [9] 。 2. 建議雇主即時管理員工的出勤狀況 出勤紀錄不但是勞檢時查核工時、工資和認定職業災害的重要依據 [10] ;而且到了法院程序,出勤紀錄上所記載的時間區段,就會推定是勞工實際的工時 [11] 。 但是如果員工上下班打卡的時間與實際工時不一致,例如很早來打卡又還沒開始工作,或是明明下班了卻不打卡待在公司做自己的事,未來雇主遇到勞檢或訴訟,勞工依出勤紀錄主張早到晚退這段時間沒給加班費或工時過長等,雇主才說出勤紀錄上的工時不實,勞檢員或法官會採信勞工還是雇主的主張呢? 行政法院和勞檢處 [12] 多半不會採信雇主事後才主張勞工實際工時少於紀錄上工時的這種說法。因為比起說詞,更重要的是證據,尤其在出勤紀錄這部分,雇主對勞工的出勤有管理的權力,如果發現勞工的出勤紀錄和實際上的狀況不符時,雇主基於管理權限,可以即時跟勞工確認更正為實際的狀況 [13] 。 那麼,雇主到底要多即時處理呢?有法院認為雇主在發當月薪資前(也就是發薪日前,不少公司是下一個月的5日),就要和勞工確認、更正實際工時和出勤紀錄不符的部分 [14] 。 3. 出勤紀錄至少要保存5年 雇主不但要置備勞工的出勤紀錄,而且要至少保存5年,如果沒有保存5年,一樣可能面臨9萬~45萬元的罰鍰 [15] 。就像前面說的,出勤紀錄不但是勞檢的重點,也是未來萬一進入工時、工資相關訴訟的重要證據,雇主妥善保管出勤紀錄不但可以避免勞檢挨罰,也能以可信的證據釐清工時、加班費等勞動關係的事實。 4. 勞工有權申請出勤紀錄,此時雇主應提供書面 雇主除了必須置備、保管出勤紀錄,如果勞工想要出勤紀錄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也必須提供書面 [16] ,雇主如果拒絕提供,會吃上最少2萬元的罰單和公布姓名的處分 [17] 。 三、外勤人員還要回公司打卡太累人,可以乾脆不打卡嗎? 雇主置備出勤紀錄是包括每位勞工,不可以因為他的工作是外勤性質就不做,但一樣可以有打卡以外的形式來替代。 如果外勤的保險業務員、房仲、汽車駕駛,或是一般員工出勤出差,還要他特地進辦公室打卡、填簽到簿、刷門禁卡等,對勞雇雙方都很不方便,勞動部也有想到這點,針對這種情形訂定了「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提到可以另外用手機打卡、網路回報、通訊軟體、行車紀錄器、GPS或客戶簽單等方式來記錄,只要可以用來稽核、確認的依據,都可以作為出勤紀錄 [18] 。 四、案例分析 回到案例,A律師雖然希望採取自由、尊重員工的方式,讓員工上下班不用打卡,但其實這已經違反勞動基準法雇主應置備出勤紀錄的義務,可能面臨9萬~45萬元的罰鍰,還會被公布事務所名稱和負責律師的姓名。 建議A仍應置備出勤紀錄,不論是紙本簽到簿、刷卡機、電腦出勤系統或是手機APP都可以,請員工逐日記載至分鐘,並記得即時管理、關心員工的出勤狀況,且出勤紀錄要至少保存5年。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hn30v"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5項:「雇主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r2o3"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2項:「違反第三十條第五項或第四十九條第五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上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ibix"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0-1">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a>第1項:「違反本法經主管機關處以罰鍰者,主管機關應公布其事業單位或事業主之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2go3"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例如勞動部職業安全署的《<a href="https://www.osha.gov.tw/media/v3wn5ve1/114%E5%B9%B4%E5%BA%A6%E5%8B%9E%E5%8B%95%E6%AA%A2%E6%9F%A5%E6%96%B9%E9%87%9D.pdf?mediaDL=true">114年勞動檢查方針-公告版</a>》第捌點監督檢查重點的一、(二)就是「勞工出勤紀錄」。近年的勞檢方針可參閱:勞動部職業安全署(2024),《<a href="https://www.osha.gov.tw/48110/48331/48333/48337/">勞動檢查方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iwrt"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2&amp;flno=21">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1條</a>第1項:「本法第三十條第五項所定出勤紀錄,包括以簽到簿、出勤卡、刷卡機、門禁卡、生物特徵辨識系統、電腦出勤紀錄系統或其他可資覈實記載出勤時間工具所為之紀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7rsx"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2&amp;flno=21">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1條</a>第2項:「前項出勤紀錄,雇主因勞動檢查之需要或勞工向其申請時,應以書面方式提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o92s"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6項前段:「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afm1"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1項第1款:「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fj7w"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0-1">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l6gm"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N2=1060049806&amp;cnt=1&amp;now=1&amp;lnabndn=1&amp;recordno=1">勞動部勞動條3字第1060049806號書函</a>(2017/3/10):「又前開出勤紀錄為工資、工時查核以及職業災害認定之重要依據,為明確雙方權益,雇主仍應置備所有人員之出勤紀錄為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6qs6"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38">勞動事件法第38條</a>:「出勤紀錄內記載之勞工出勤時間,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雇主同意而執行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ywa4"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新北勞檢處(2022), 《<a href="https://ilabor.ntpc.gov.tw/news/release/content/900702262">「上下班免打卡」自由自在令人羨慕 沒想到新北勞檢處卻這樣說</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b3lo"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勞動事件法第38條<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237249&amp;ot=in">立法理由</a>(2018/12/5):「而雇主依勞動契約對於勞工之出勤具有管理之權,且依勞動基準法第三十條第五項及第六項規定,尚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br> 該出勤紀錄尚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如其紀錄有與事實不符之情形,雇主亦可即為處理及更正,故雇主本於其管理勞工出勤之權利及所負出勤紀錄之備置義務,對於勞工之工作時間具有較強之證明能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dxw6"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8%2c%e5%88%a4%2c173%2c20190410%2c1">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173號判決</a>:「故勞工上、下班的簽到、退或刷卡紀錄,如有與其實際出勤情形不符之處,雇主事後亦負有於核發當月(次)工資前會同勞工予以及時修正的義務,始符合前揭勞動基準法第30條第5項的規範意旨,雇主自不得僅以其採取加班申請制,其所屬勞工如未申請加班,即不問該勞工是否確有延長工時的事實,而解免其依法給付延長工時工資的義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wf7o"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5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zkfe"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6項後段:「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9328"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1項第1款、<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0-1">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2kdh"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www.mol.gov.tw/media/eeplzixg/%E5%8B%9E%E5%B7%A5%E5%9C%A8%E4%BA%8B%E6%A5%AD%E5%A0%B4%E6%89%80%E5%A4%96%E5%B7%A5%E4%BD%9C%E6%99%82%E9%96%93%E6%8C%87%E5%B0%8E%E5%8E%9F%E5%89%87.pdf?mediaDL=true">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a>第2點:「二、在事業場所外從事工作之勞工,其工作時間認定及出勤紀錄記載應注意下列事項:……(六)在外工作勞工之工作時間紀錄方式,非僅以事業單位之簽到簿或出勤卡為限,可輔以電腦資訊或電子通信設備協助記載,例如:行車紀錄器、GPS 紀錄器、電話、手機打卡、網路回報、客戶簽單、通訊軟體或其他可供稽核出勤紀錄之工具,於接受勞動檢查時,並應提出書面紀錄。」</cite></li> </ol> </section>
[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5項:「雇主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 "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2項:「違反第三十條第五項或第四十九條第五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上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n第1項:「違反本法經主管機關處以罰鍰者,主管機關應公布其事業單位或事業主之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 "例如勞動部職業安全署的《\n114年勞動檢查方針-公告版\n》第捌點監督檢查重點的一、(二)就是「勞工出勤紀錄」。近年的勞檢方針可參閱:勞動部職業安全署(2024),《\n勞動檢查方針\n》。",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1條\n第1項:「本法第三十條第五項所定出勤紀錄,包括以簽到簿、出勤卡、刷卡機、門禁卡、生物特徵辨識系統、電腦出勤紀錄系統或其他可資覈實記載出勤時間工具所為之紀錄。」",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1條\n第2項:「前項出勤紀錄,雇主因勞動檢查之需要或勞工向其申請時,應以書面方式提出。」",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6項前段:「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 "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1項第1款:「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 "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n第1項。", "勞動部勞動條3字第1060049806號書函\n(2017/3/10):「又前開出勤紀錄為工資、工時查核以及職業災害認定之重要依據,為明確雙方權益,雇主仍應置備所有人員之出勤紀錄為宜。」", "勞動事件法第38條\n:「出勤紀錄內記載之勞工出勤時間,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雇主同意而執行職務。」", "新北勞檢處(2022), 《\n「上下班免打卡」自由自在令人羨慕 沒想到新北勞檢處卻這樣說\n》。", "勞動事件法第38條\n立法理由\n(2018/12/5):「而雇主依勞動契約對於勞工之出勤具有管理之權,且依勞動基準法第三十條第五項及第六項規定,尚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n\n\t該出勤紀錄尚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如其紀錄有與事實不符之情形,雇主亦可即為處理及更正,故雇主本於其管理勞工出勤之權利及所負出勤紀錄之備置義務,對於勞工之工作時間具有較強之證明能力。」", "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173號判決\n:「故勞工上、下班的簽到、退或刷卡紀錄,如有與其實際出勤情形不符之處,雇主事後亦負有於核發當月(次)工資前會同勞工予以及時修正的義務,始符合前揭勞動基準法第30條第5項的規範意旨,雇主自不得僅以其採取加班申請制,其所屬勞工如未申請加班,即不問該勞工是否確有延長工時的事實,而解免其依法給付延長工時工資的義務。」",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5項、\n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2項。",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6項後段:「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 "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1項第1款、\n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n第1項。", "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n第2點:「二、在事業場所外從事工作之勞工,其工作時間認定及出勤紀錄記載應注意下列事項:……(六)在外工作勞工之工作時間紀錄方式,非僅以事業單位之簽到簿或出勤卡為限,可輔以電腦資訊或電子通信設備協助記載,例如:行車紀錄器、GPS 紀錄器、電話、手機打卡、網路回報、客戶簽單、通訊軟體或其他可供稽核出勤紀錄之工具,於接受勞動檢查時,並應提出書面紀錄。」" ]
1f923525dfb83cdf20750e6f25d4b21b5596b066a507b0bb18cad9a84779620f
紅線停車免罰!弄懂「明確性原則」讓你不吃虧!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government-fundamental-rights/1324
從A先生的故事說起 A先生的車停在臺北內湖的巷弄裡,因紅線停車被警方開單。但他不服,認為紅線早已褪色又斷斷續續,根本看不清楚。雖然他提出了抗議,行政機關還是認定他違規屬實,於是A先生一氣之下提起行政訴訟,幫自己的荷包討公道。 A先生的說法是:政府要罰人,至少要把標線畫清楚吧!紅線都斷斷續續,幾乎無法辨識了,誰知道哪裡能停、哪裡不能停?罰單像這樣「突襲」,換作誰都會覺得不合理吧 [1] ?這下問題來了——你覺得A先生有道理嗎? 註腳   案例事實改編自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交字第331號判決 。
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違規停車的情景似乎已成日常風景。紅線停車、併排停車,甚至直接霸佔人行道,這些行為往往引發交通阻塞,影響用路人。然而,當違規停車遇上紅線標示不清,這樣的話政府還能罰錢嗎? 一、來看大法官怎麼說 (一)什麼是明確性原則? 案例中A先生不開心的點在於:紅線這麼模糊,根本看不清,怎麼能拿來開罰?行政訴訟的過程中,他搬出了行政程序法第5條,強調行政機關的行為「應明確」,又稱「明確性原則」 [1] 。不過,問題來了——畫紅線到底要「多明確」才算過關? 針對這個問題,大法官在「司法院釋字第432號」中給出了一個標準:雖然政府的公權力行使不可能每次都具體到毫無疑問,甚至有時會有點抽象,但只要這些規範的意思不難理解,被影響到的人能夠預測政府的要求,事後也能透過法院檢驗要求是否合理 [2] ,那就算「明確」了。 簡單來說,明確與否要符合「可理解、可預見、可審查」這三個面向,學說稱之為「明確三要件」 [3] 。 當然,大法官知道不可能讓每個人都100%搞懂政府的想法,但至少要讓大部分人做到三件事——看得懂、想得到、查得清!這樣,正是「明確與否」的及格線。 (二)明確性原則還可以應用在這些地方 除了可以應用在本文主要討論的行政行為上,還可以應用在「制定法律」和「法律授權機關訂定法規命令」的時刻。亦即,明確性原則也會要求立法機關制定讓大部分人看得懂、想得到內容,事後也能透過法院檢驗的法律 [4] ;另外,我們也會希望立法機關授權行政機關訂定法規命令之際,也要把授權的目的、內容和範圍講得具體明確 [5] 。政府如果能遵守以上要求的,就能確保每個人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可以做。 二、有原則就有例外 雖然強調「明確」是行政、立法機關要遵守的原則之一,但遇到專業問題,大法官有時也會例外選擇放手,把認定權交給更懂的機關。這可從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6] 爆發中看見端倪。 當年,為了防堵病毒蔓延,臺北市政府援引傳染病防治法,要求和平醫院的員工立刻返院隔離。這番鐵腕措施,也引發了箝制人身自由的爭議 [7] 。其中,有位C醫師即因未即時返院,事後遭到記過、停職、罰鍰等處分。他在釋憲時不滿地向大法官表示:這些處分不只嚴重侵害權益,更來自一條不清不楚的規定。 原來北市府之所以下令封院,是援引傳染病防治法當作依據。該法提到:必要時,得令接觸者及疑似被傳染者遷入指定處所檢查,或施行預防接種等「必要之處置」 [8] 。問題就在於:「必要之處置」是一個彈性很大的概念,是否能涵蓋「強制隔離」的作法?就算有,被封院隔離的人,事前看到「必要之處置」等文字,是否也很難想像有天自己會被關進去? 如此在「防疫需求」與「人身自由」之間的衝突,大法官在司法院釋字690號中,巧妙地畫出了一條界線:法律雖然要明確,但當涉及高度專業與緊急狀況時,立法與行政機關擁有更大的決定空間 [9] 。所以,原則上公權力的運作要清清楚楚;但在非常時期,只要確保基本人權不會被過度限制,就會尊重專業機關的選擇。 三、A先生最後會被罰嗎? 法官仔細檢視相關照片後,發現A先生停車的路段,紅色實線因為顏色班駁褪色,又斷斷續續,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完整。更有趣的是,主管機關事後還重新劃設了鮮明又清晰的紅色實線,這樣的補救行動似乎也間接承認,原本的標線其實並不清楚 [10] 。 於是法官認定,事發地的標線很難讓A先生理解「這裡是否能夠停車」,A先生也就無法事先預見這樣停車是不對的、難以斟酌要不要冒著可能吃上罰單的風險在此停車;按照前面標準,紅線如果畫成那樣已違反行政行為的「明確性原則」,不該讓A先生承擔處罰 [11] 。 最終,法院撤銷了A先生的罰單,這個結果不僅讓他鬆了一口氣,也讓我們意識到:就算是紅線這樣的小細節,若不清楚,大家可能都會被公權力「突襲」,也難怪A先生會覺得心情不好!畢竟,誰希望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這樣讓辛苦養大的荷包受損呢?   所以,法律的內容及執行不僅要公平,更要清楚明確。只有確保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不該做什麼,公權力事後的開罰才能讓人服氣,法律精神才能真正被落實。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mho1g"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055&amp;flno=5">行政程序法第5條</a>:「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58wn"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613">司法院釋字第432號解釋</a>:「法律明確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案之妥當性,從立法上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或概括條款而為相應之規定。有關專門職業人員行為準則及懲戒之立法使用抽象概念者,茍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即不得謂與前揭原則相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tzng"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許宗力(2012),〈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1卷第4期,頁169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m9jz"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817">司法院釋字第636號解釋</a>理由書:「基於法治國原則,以法律限制人民權利,其構成要件應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使受規範者可能預見其行為之法律效果,以確保法律預先告知之功能,並使執法之準據明確,以保障規範目的之實現。……本條例第二條第三款規定之欺壓善良、第五款規定之品行惡劣、遊蕩無賴均屬對個人社會危險性之描述,其所涵攝之行為類型過於空泛,非一般人民依其日常生活及語言經驗所能預見,亦非司法審查所能確認……因此上開欺壓善良及品行惡劣、遊蕩無賴之規定,與法律明確性原則不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e951"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946">司法院釋字第765號解釋</a>理由書:「按立法機關以法律授權行政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之內容、目的、範圍應具體明確,命令之內容並應符合母法授權意旨。至授權之明確程度,固不應拘泥於授權條款本身所用之文字,惟仍須可由法律整體解釋認定,或可依其整體規定所表明之關聯意義為判斷,足以推知立法者有意授權行政機關以命令為補充,始符授權明確性之要求。」</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sfeb"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n.d),《<a href="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j5QtbRPVkmFMg9BwiGezZ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0xv1"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關於和平醫院封院始末,可參考國家人權委員會(2024),《<a href="https://nhrc-ws.cy.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M1L3JlbGZpbGUvMTIzODUvNjk5NS81MWQ1NGM4Mi1jZmZkLTRhODUtYTM4Zi0yYjU1MjFlMGNmZTEucGRm&amp;n=U0FSU%2bWwiOahiOWgseWRii0t5LiK57ay5YWs5ZGKLnBkZg%3d%3d">前臺北市立和平醫院因SARS群聚感染封院政策所涉人權侵害案專案報告</a>》,頁6-1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wisf"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mohwlaw.mohw.gov.tw/FLAW/FLAWDAT08.aspx?lsid=FL013987&amp;ldate=20040107">2002年1月30日修正公布的傳染病防治法</a>第 37 條第 1 項:「曾與傳染病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得由該管主管機關予以留驗;必要時,得令遷入指定之處所檢查,或施行預防接種等必要之處置。」</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lf79"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871">司法院釋字第690號解釋</a>理由書:「強制隔離雖拘束人身自由於一定處所,因其乃以保護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為目的,與刑事處罰之本質不同,且事涉醫療及公共衛生專業,其明確性之審查自得採一般之標準,毋須如刑事處罰拘束人民身體自由之採嚴格審查標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c4iv"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TA,112%2c%e4%ba%a4%2c1103%2c20240509%2c1">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地方庭112年度交字第1103號判決</a>:「再查,依原告於審理中提出拍攝時間為111年11月22日之系爭違規地點照片觀之(本院卷第39頁),可見該處路面已重新補繪紅線,而紅磚道上之紅線色澤與路口轉角水泥路面之紅線色澤有明顯差異,且重新補繪之紅色實線線條較為歪斜,其平整度與水泥路面上原本即存在之紅色實線之平整度亦有所差距,可見該紅磚道上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乃於本件舉發機關員警開立舉發單之後始重新補繪。依上開客觀證據資料,足可推論原告於停車當時,系爭違規地點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已有斑駁不清,且與相鄰接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色澤及清晰度有顯著差異等情形,而與正常一般之清晰且色澤鮮明之『紅色實線』不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bpbe"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BA,111%2c%e4%ba%a4%e4%b8%8a%2c68%2c20221121%2c1">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68號判決</a>:「行政行為所規制之內容必須明確,俾使相對人立即知悉其規制內容,該行政行為之外觀意義須非難以理解,且為一般受規範者所得事先預見,使受規範者得事先斟酌違反效果,行政行為若有內容模擬兩可、甚至誤導情形,即至少構成得撤銷之事由。……如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模糊不清或相互矛盾,將致人民無所適從,若率爾將行政機關不確實之行政作為,歸責於駕駛人,尚嫌嚴苛,亦與立法目的不合,有違反法明確性及行政明確性。」</cite></li> </ol> </section>
[ "行政程序法第5條\n:「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 "司法院釋字第432號解釋\n:「法律明確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案之妥當性,從立法上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或概括條款而為相應之規定。有關專門職業人員行為準則及懲戒之立法使用抽象概念者,茍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即不得謂與前揭原則相違。」", "許宗力(2012),〈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1卷第4期,頁1691。", "司法院釋字第636號解釋\n理由書:「基於法治國原則,以法律限制人民權利,其構成要件應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使受規範者可能預見其行為之法律效果,以確保法律預先告知之功能,並使執法之準據明確,以保障規範目的之實現。……本條例第二條第三款規定之欺壓善良、第五款規定之品行惡劣、遊蕩無賴均屬對個人社會危險性之描述,其所涵攝之行為類型過於空泛,非一般人民依其日常生活及語言經驗所能預見,亦非司法審查所能確認……因此上開欺壓善良及品行惡劣、遊蕩無賴之規定,與法律明確性原則不符。」", "司法院釋字第765號解釋\n理由書:「按立法機關以法律授權行政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之內容、目的、範圍應具體明確,命令之內容並應符合母法授權意旨。至授權之明確程度,固不應拘泥於授權條款本身所用之文字,惟仍須可由法律整體解釋認定,或可依其整體規定所表明之關聯意義為判斷,足以推知立法者有意授權行政機關以命令為補充,始符授權明確性之要求。」",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n.d),《\n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n》。", "關於和平醫院封院始末,可參考國家人權委員會(2024),《\n前臺北市立和平醫院因SARS群聚感染封院政策所涉人權侵害案專案報告\n》,頁6-11。", "2002年1月30日修正公布的傳染病防治法\n第 37 條第 1 項:「曾與傳染病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得由該管主管機關予以留驗;必要時,得令遷入指定之處所檢查,或施行預防接種等必要之處置。」", "司法院釋字第690號解釋\n理由書:「強制隔離雖拘束人身自由於一定處所,因其乃以保護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為目的,與刑事處罰之本質不同,且事涉醫療及公共衛生專業,其明確性之審查自得採一般之標準,毋須如刑事處罰拘束人民身體自由之採嚴格審查標準。」",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地方庭112年度交字第1103號判決\n:「再查,依原告於審理中提出拍攝時間為111年11月22日之系爭違規地點照片觀之(本院卷第39頁),可見該處路面已重新補繪紅線,而紅磚道上之紅線色澤與路口轉角水泥路面之紅線色澤有明顯差異,且重新補繪之紅色實線線條較為歪斜,其平整度與水泥路面上原本即存在之紅色實線之平整度亦有所差距,可見該紅磚道上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乃於本件舉發機關員警開立舉發單之後始重新補繪。依上開客觀證據資料,足可推論原告於停車當時,系爭違規地點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已有斑駁不清,且與相鄰接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色澤及清晰度有顯著差異等情形,而與正常一般之清晰且色澤鮮明之『紅色實線』不同;……。」",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68號判決\n:「行政行為所規制之內容必須明確,俾使相對人立即知悉其規制內容,該行政行為之外觀意義須非難以理解,且為一般受規範者所得事先預見,使受規範者得事先斟酌違反效果,行政行為若有內容模擬兩可、甚至誤導情形,即至少構成得撤銷之事由。……如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模糊不清或相互矛盾,將致人民無所適從,若率爾將行政機關不確實之行政作為,歸責於駕駛人,尚嫌嚴苛,亦與立法目的不合,有違反法明確性及行政明確性。」" ]
1751c64057c3555d809d5c98df467320b45f52fd216fd43baf0b6a83dd965e03
境外僱用外籍漁工沒付工資,雇主與仲介有什麼法律責任?會適用臺灣的勞工法規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327
A為菲律賓漁工,B為我國籍漁船船主,B經由我國的仲介機構C的居間牽線,前往菲國與A訂立漁工僱用契約,約定工資、加班費及雇主至少每日供應三餐,但A上船工作後,雇主B竟未依約付薪水,還要求他例假日也要工作,甚至未經A同意,從他每個月薪資扣減伙食費。這時候A除了上法院提告要求付錢 [1] ,雇主B和仲介C還會有其他法律責任嗎?外籍漁工在我國法律適用的情形是如何呢?在國外僱用和在國內僱用有差別嗎? 註腳   案例改編自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96年基勞簡字第1號民事判決 、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10年度基勞簡字第9號民事判決 。
一、外籍漁工是什麼? 我國在捕撈漁業中聘僱的外籍漁工 [1] ,分為「境內僱用」和「境外僱用」兩類,規範依據分別如下 [2] : (一)境內僱用 境內僱用的外籍漁工主要從事近海漁撈的體力工作,屬於就業服務法中從事海洋漁撈工作的外國人 [3] ,因為是在境內僱用,外國人也適用勞動基準法 [4] 及我國相關勞動法規,例如享有最低工資(基本工資)的保障。 (二)境外僱用 另一方面,境外僱用的外籍漁工則從事遠洋漁業工作,多半是漁船停靠國外港口時,招聘當地外籍船員,解僱也在境外並直接將船員送回當地或母國 [5] 。 這類漁工如果遇到勞資爭議時,適用什麼法律呢?我國政府認為在境外僱用、工作的外籍漁工,並無勞動基準法的適用,但為保障這些漁工的勞動權益,就依據「遠洋漁業條例」的授權 [6] ,訂定「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以提供相關規範;主管機關是農業部 [7] ,而不是勞動部。 例如管理辦法規定,遠洋漁船的經營者在境外聘用非我國籍船員時,必須在簽訂勞務契約前,將契約期限、給付船員的工資金額、給付方式等事項告知船員,告知時須全程不間斷地錄音錄影,再與船員簽訂「雙語」的勞務契約 [8] ,並確保每位船員都能獲得一份契約作為紀錄 [9] 。 二、外籍漁工上船做白工,老闆、仲介有責任! (一)老闆不付錢,有什麼法律責任? 1. 境外僱用外籍漁工的最低工資是月薪550元美金 2025年臺灣的每月最低工資是新臺幣28,590元 [10] ,換算下來約為870元美金 [11] 。但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依據管理辦法,雇主每月應給付至少「550美金」的最低工資 [12] ,換算成新臺幣大約是17,900元左右,比國內的最低工資還低得多。儘管如此,監察院的調查仍發現有印尼漁工的月薪僅美金300元、400元,每日的工時長達16~18小時 [13] ,契約內容和勞動條件都相當不合理。 2. 老闆的責任 雇主如果未依契約全額給付工資,或漁工每月工資低於管理辦法明訂的550美金時,即違反管理辦法的規定 [14] ,主管機關可以依遠洋漁業條例 [15] 規定,處雇主新臺幣5萬元至25萬元罰鍰,並得收回遠洋漁船經營者的漁業證照最長可達1年。例如主管機關過去有針對漁船涉及船員工資不足等違法情事,處經營者新臺幣25萬元罰鍰以及收回漁業執照5個月的案例 [16] 。 (二)那老闆不付錢,仲介有責任嗎? 1. 仲介在遠洋漁業中的角色 仲介賺的是「漁工管理費」,應由雇主負擔 [17] ,費用計算方式依據媒體報導,有仲介以每月從每名漁工抽一定比例的佣金來收費 [18] 。 至於發薪方式,可以由雇主或國內仲介發薪,但兩者都不可以將漁工的工資匯到國外仲介的帳戶 [19] 。實際上普遍作法是由國內仲介先代墊,但他們會匯款給國外的當地仲介,再由當地仲介將薪資匯到漁工的帳戶,或發現金給漁工的家人;至於雇主,則是3個月,甚至半年一年才會將薪資匯給臺灣仲介 [20] 。實際上多由仲介代墊發薪,並經過國外仲介轉手多手的情形下,可能衍生薪資剋扣、漁工無法掌握薪資總額等問題 [21] 。 2. 仲介的責任 如同前面提到的,約定由國內仲介代付工資並不違法,但若有約定工資由仲介代發,無論老闆當時還沒有將工資匯給仲介,仲介都必須依約付薪水給漁工,如果仲介未按時全額發薪、違反與漁工或船東之間的合約約定,則會被處新臺幣100萬至500萬元的罰鍰,並且還可以廢止仲介資格和沒入保證金 [22] 。仲介可能面臨的裁罰比雇主還嚴重。 三、境外僱用漁工的權益停看聽 為了改善漁業的勞動環境並保護船員的權益,政府在2023年制定了「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除了再次強調落實直接足額支付船員薪資、國外仲介不得轉交薪資等相關規定,並強化執法:在遠洋漁船的部分,計畫透過增加漁業勞動檢查人力,以提高勞檢頻率 [23] ;針對仲介,也設有仲介機構評鑑,評鑑連2年丙等的仲介會被廢止資格 [24] ,讓雇主可以選擇品質優良的仲介 [25] 。 回到案例,雇主B和仲介機構C可能因為未履行與漁工的合約、沒有按時足額付薪水,遭罰鍰,還可能面臨證照被收回數個月或廢止。但境外僱用的外籍漁工雖有最低工資、工資不得轉匯國外仲介等明文保障,因為他們沒有我國勞動基準法、就業服務法的適用,許多勞動權益事項的保障似仍有欠缺,例如境內僱用的漁工享有我國勞保、健保及勞工退休金等福利,而境外僱用者卻只有意外、醫療或身故保險 [26] ,二種外籍漁工勞動權益存在雙重標準,似乎仍有討論空間。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xcsku"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這邊的「外籍漁工」限於非大陸地區漁工,如果是大陸地區漁工,則應適用「<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50019">臺灣地區漁船船主境外僱用及接駁暫置大陸地區漁船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7n6r"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勞動部(2017),《<a href="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40/19846/post">漁船於境外僱用外籍漁工,其勞動權益之保障,依《遠洋漁業條例》授權訂定之「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規範。</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draq"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90001&amp;flno=46">就業服務法第46條</a>第1項第8款:「雇主聘僱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之工作,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下列各款為限:……八、海洋漁撈工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nf2v"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境內僱用的勞工不分本國人、外國人,都有勞動基準法的適用。自1984年8月1日勞動基準法公告施行起,境內僱用的外籍漁工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勞動基準法第3條</a>第1款適用本法;至2019年5月23日,再由<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N2=1080130527&amp;cnt=1&amp;mode=002&amp;now=1&amp;lnabndn=1&amp;recordno=1">勞動部勞動條3字第1080130527號公告</a>核定「漁船船員」為<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4-1">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a>責任制的勞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w8tz"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3),《<a href="https://www.fa.gov.tw/redirect_file.php?theme=Rights_for_Foreign_Crews&amp;id=15444">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a>》,頁5。</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tu6y"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1">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1條</a>:「本辦法依遠洋漁業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1ar4"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51&amp;flno=3">遠洋漁業條例第3條</a>:「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農業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g0ha"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雙語勞務契約的範本,可參考:農業部漁業署(2023),《<a href="https://www.fa.gov.tw/view.php?theme=Announcement_Info&amp;subtheme=&amp;id=218">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勞務契約範本</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l2nk"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5">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5條</a>第1、6項:「<br> I 經營者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者,應將第六條勞務契約應載明事項告知船員後,再與非我國籍船員簽訂雙語勞務契約,並應提供每位船員一份契約留存。……<br> VI 經營者履行第一項告知義務或仲介機構履行第三項及前項告知義務時,應全程不間斷錄音及錄影,並應保存至少三年。其與非我國籍船員契約之變更或續約時亦同。」<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6">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6條</a>第1、2項:「<br> I 經營者與非我國籍船員依前條第一項簽訂之勞務契約,應載明下列事項:<br> 一、契約期限。<br> 二、給付船員費用之項目、金額及給付方式。船員每月工資不得低於主管機關所定之每月最低工資。<br> 三、經營者應於勞務契約存續期間內為船員投保人身意外、醫療及一般身故保險;其醫療險實支實付不得低於新臺幣三十萬元,一般身故保險金額不得低於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未依規定辦理保險、保險範圍不足或未能自保險人獲得足額理賠,其損失或損害賠償,由經營者負擔。<br> 四、船員因執行職務意外傷害或患病,經營者應即時就近安排治療,並負責醫療費及其他費用。<br> 五、船員非因執行職務遭受意外傷害或患病,經營者應即時就近安排治療,並墊付醫療費及其他費用。<br> 六、非我國籍船員之接送事項及相關交通費用之負擔。<br> 七、非我國籍船員每日休息時間不應低於十小時,且至少應連續六小時之休息時間;任何七日內不得低於七十七小時。但因作業需要,得依勞僱雙方約定,另行安排海上補休,或於進港時給予船員補休。<br> 八、非我國籍船員有特殊宗教節日需求時,經營者應予尊重。<br> 九、違反契約之賠償與處理事項。<br> 十、經營者應提供非我國籍船員向相關部門申訴之便利條件。<br> 十一、船員得請求提前終止勞務契約,返回來源國。<br> 十二、船員及其親屬聯繫資訊。<br> 十三、其他權利義務事項。<br> II 前項第二款所稱工資,指船員履行勞務契約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其他經常性給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gebu"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勞動部(2025),《<a href="https://www.mol.gov.tw/1607/28690/2282/2284/2290/7121/post">基本(最低)工資的意義?</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w3p9"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本文以臺灣銀行2025/1/10的美金現金匯率的收盤價32.565元計算,以下亦同。參臺灣銀行(n.d.),《<a href="https://rate.bot.com.tw/xrt/history/USD?Lang=zh-TW">歷史匯率查詢</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jhya"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6">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6條</a>第3、7項:「<br> III 第一項第二款主管機關所定之每月最低工資,為美金四百五十元,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七月一日起為美金五百五十元,並得由主管機關至少每年檢討後公告調整。……<br> VII 本辦法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五月二十日修正施行前已簽訂之勞務契約,其最低工資未達美金五百五十元者,經營者應於一百十二年一月一日前,與非我國籍船員重新簽訂勞務契約,或逕依第三項規定調整船員工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swlr"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監察院(2021),《<a href="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5&amp;sms=8912&amp;s=20325">勞動部對於境內聘僱外籍漁工的審查及管理機制失靈,使得來臺合法工作的外籍漁工遭到1名仲介轉為黑市的違法勞動人力,事後也未能積極補救漏洞,監察院糾正勞動部</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u2b9"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30">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30條</a>第1項第1、4款:「經營者僱用非我國籍船員期間,應遵守下列規定:<br> 一、履行與非我國籍船員、仲介機構所簽訂之契約內容。……<br> 四、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非我國籍船員。但依其他法令規定得自工資逕予扣除之項目及金額,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y0om"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51&amp;flno=42">遠洋漁業條例第42條</a>第3項第2款:「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經營者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收回經營者之漁業證照一年以下:……二、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三項所定辦法中有關經營者與非我國籍船員雙方權益事項、契約內容、管理責任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3m6a"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農業部漁業署(2018),《<a href="https://www.fa.gov.tw/view.php?theme=Press_release&amp;subtheme=&amp;id=1736">福甡11號及金昌6號漁船調查告一段落 漁業署將予嚴懲</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ptnf"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13">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13條</a>第1項第2款、第2項第3款:「<br> I 仲介機構與非我國籍船員簽訂之服務契約,應載明下列事項:……二、費用及金額。……<br> II 前項服務契約,不得有下列情形:……三、向船員收取服務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3dfj"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依據媒體報導,仲介每月可從每位漁工抽傭30~80美元,參蔣宜婷、李雪莉(n.d.),《<a href="https://www.twreporter.org/i/slave-fishermen-agency-shipowner-money-gcs">當漁工成為商品──解析仲介與船東的神祕金流</a>》,報導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ofxr"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6">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6條</a>第4項:「第一項第二款之給付方式,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經營者並應足額給付及負擔所需手續費用:<br> 一、以現金支付船員。<br> 二、撥付至船員指定帳戶,且其所指定之帳戶,不得為國外仲介帳戶。<br> 三、委託國內仲介機構協助撥付至船員指定帳戶,且其所指定之帳戶不得為國外仲介帳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fonm"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蔣宜婷、李雪莉(n.d.),〈<a href="https://www.twreporter.org/i/slave-fishermen-agency-shipowner-money-gcs">當漁工成為商品──解析仲介與船東的神祕金流</a>〉,《報導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k98d"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3),《<a href="https://www.fa.gov.tw/redirect_file.php?theme=Rights_for_Foreign_Crews&amp;id=15444">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a>》,頁5。</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e71d"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51&amp;flno=42">遠洋漁業條例第42條</a>第2項:「仲介機構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三項所定辦法中有關仲介機構與經營者、非我國籍船員雙方權益事項、契約內容、管理責任之規定者,處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廢止仲介機構仲介非我國籍船員之資格及沒入保證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13u1"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3),《<a href="https://www.fa.gov.tw/redirect_file.php?theme=Rights_for_Foreign_Crews&amp;id=15444">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a>》,頁3-4、18-1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4jvv"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20">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20條</a>第2項第1款:「仲介機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應廢止仲介機構之核准:一、評鑑成績連續二年列為丙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zxkl"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關於核准的仲介機構及評鑑成績,可參農業部漁業署(2025),《<a href="https://www.fa.gov.tw/view.php?theme=Announcement_Info&amp;subtheme=&amp;id=194">核准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仲介機構名冊與評鑑成績(含英文、印尼文、菲律賓文、越南文版本)</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bafk"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50061&amp;flno=6">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6條</a>第1項第3款:「經營者與非我國籍船員依前條第一項簽訂之勞務契約,應載明下列事項:……三、經營者應於勞務契約存續期間內為船員投保人身意外、醫療及一般身故保險;其醫療險實支實付不得低於新臺幣三十萬元,一般身故保險金額不得低於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未依規定辦理保險、保險範圍不足或未能自保險人獲得足額理賠,其損失或損害賠償,由經營者負擔。」</cite></li> </ol> </section>
[ "這邊的「外籍漁工」限於非大陸地區漁工,如果是大陸地區漁工,則應適用「\n臺灣地區漁船船主境外僱用及接駁暫置大陸地區漁船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n」。", "勞動部(2017),《\n漁船於境外僱用外籍漁工,其勞動權益之保障,依《遠洋漁業條例》授權訂定之「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規範。\n》。", "就業服務法第46條\n第1項第8款:「雇主聘僱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之工作,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下列各款為限:……八、海洋漁撈工作。」", "境內僱用的勞工不分本國人、外國人,都有勞動基準法的適用。自1984年8月1日勞動基準法公告施行起,境內僱用的外籍漁工依\n勞動基準法第3條\n第1款適用本法;至2019年5月23日,再由\n勞動部勞動條3字第1080130527號公告\n核定「漁船船員」為\n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n責任制的勞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3),《\n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n》,頁5。", "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1條\n:「本辦法依遠洋漁業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三項規定訂定之。」", "遠洋漁業條例第3條\n:「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農業部。」", "雙語勞務契約的範本,可參考:農業部漁業署(2023),《\n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勞務契約範本\n》。", "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5條\n第1、6項:「\n\n\tI 經營者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者,應將第六條勞務契約應載明事項告知船員後,再與非我國籍船員簽訂雙語勞務契約,並應提供每位船員一份契約留存。……\n\n\tVI 經營者履行第一項告知義務或仲介機構履行第三項及前項告知義務時,應全程不間斷錄音及錄影,並應保存至少三年。其與非我國籍船員契約之變更或續約時亦同。」\n\n\t\n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6條\n第1、2項:「\n\n\tI 經營者與非我國籍船員依前條第一項簽訂之勞務契約,應載明下列事項:\n\n\t一、契約期限。\n\n\t二、給付船員費用之項目、金額及給付方式。船員每月工資不得低於主管機關所定之每月最低工資。\n\n\t三、經營者應於勞務契約存續期間內為船員投保人身意外、醫療及一般身故保險;其醫療險實支實付不得低於新臺幣三十萬元,一般身故保險金額不得低於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未依規定辦理保險、保險範圍不足或未能自保險人獲得足額理賠,其損失或損害賠償,由經營者負擔。\n\n\t四、船員因執行職務意外傷害或患病,經營者應即時就近安排治療,並負責醫療費及其他費用。\n\n\t五、船員非因執行職務遭受意外傷害或患病,經營者應即時就近安排治療,並墊付醫療費及其他費用。\n\n\t六、非我國籍船員之接送事項及相關交通費用之負擔。\n\n\t七、非我國籍船員每日休息時間不應低於十小時,且至少應連續六小時之休息時間;任何七日內不得低於七十七小時。但因作業需要,得依勞僱雙方約定,另行安排海上補休,或於進港時給予船員補休。\n\n\t八、非我國籍船員有特殊宗教節日需求時,經營者應予尊重。\n\n\t九、違反契約之賠償與處理事項。\n\n\t十、經營者應提供非我國籍船員向相關部門申訴之便利條件。\n\n\t十一、船員得請求提前終止勞務契約,返回來源國。\n\n\t十二、船員及其親屬聯繫資訊。\n\n\t十三、其他權利義務事項。\n\n\tII 前項第二款所稱工資,指船員履行勞務契約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其他經常性給與。」", "勞動部(2025),《\n基本(最低)工資的意義?\n》。", "本文以臺灣銀行2025/1/10的美金現金匯率的收盤價32.565元計算,以下亦同。參臺灣銀行(n.d.),《\n歷史匯率查詢\n》。", "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6條\n第3、7項:「\n\n\tIII 第一項第二款主管機關所定之每月最低工資,為美金四百五十元,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七月一日起為美金五百五十元,並得由主管機關至少每年檢討後公告調整。……\n\n\tVII 本辦法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五月二十日修正施行前已簽訂之勞務契約,其最低工資未達美金五百五十元者,經營者應於一百十二年一月一日前,與非我國籍船員重新簽訂勞務契約,或逕依第三項規定調整船員工資。」", "監察院(2021),《\n勞動部對於境內聘僱外籍漁工的審查及管理機制失靈,使得來臺合法工作的外籍漁工遭到1名仲介轉為黑市的違法勞動人力,事後也未能積極補救漏洞,監察院糾正勞動部\n》。", "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30條\n第1項第1、4款:「經營者僱用非我國籍船員期間,應遵守下列規定:\n\n\t一、履行與非我國籍船員、仲介機構所簽訂之契約內容。……\n\n\t四、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非我國籍船員。但依其他法令規定得自工資逕予扣除之項目及金額,不在此限。」", "遠洋漁業條例第42條\n第3項第2款:「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經營者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收回經營者之漁業證照一年以下:……二、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三項所定辦法中有關經營者與非我國籍船員雙方權益事項、契約內容、管理責任之規定。」", "農業部漁業署(2018),《\n福甡11號及金昌6號漁船調查告一段落 漁業署將予嚴懲\n》。", "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13條\n第1項第2款、第2項第3款:「\n\n\tI 仲介機構與非我國籍船員簽訂之服務契約,應載明下列事項:……二、費用及金額。……\n\n\tII 前項服務契約,不得有下列情形:……三、向船員收取服務費。」", "依據媒體報導,仲介每月可從每位漁工抽傭30~80美元,參蔣宜婷、李雪莉(n.d.),《\n當漁工成為商品──解析仲介與船東的神祕金流\n》,報導者。", "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6條\n第4項:「第一項第二款之給付方式,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經營者並應足額給付及負擔所需手續費用:\n\n\t一、以現金支付船員。\n\n\t二、撥付至船員指定帳戶,且其所指定之帳戶,不得為國外仲介帳戶。\n\n\t三、委託國內仲介機構協助撥付至船員指定帳戶,且其所指定之帳戶不得為國外仲介帳戶。」", "蔣宜婷、李雪莉(n.d.),〈\n當漁工成為商品──解析仲介與船東的神祕金流\n〉,《報導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3),《\n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n》,頁5。", "遠洋漁業條例第42條\n第2項:「仲介機構違反第二十六條第三項所定辦法中有關仲介機構與經營者、非我國籍船員雙方權益事項、契約內容、管理責任之規定者,處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廢止仲介機構仲介非我國籍船員之資格及沒入保證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3),《\n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n》,頁3-4、18-19。", "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20條\n第2項第1款:「仲介機構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主管機關應廢止仲介機構之核准:一、評鑑成績連續二年列為丙等。」", "關於核准的仲介機構及評鑑成績,可參農業部漁業署(2025),《\n核准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仲介機構名冊與評鑑成績(含英文、印尼文、菲律賓文、越南文版本)\n》。", "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第6條\n第1項第3款:「經營者與非我國籍船員依前條第一項簽訂之勞務契約,應載明下列事項:……三、經營者應於勞務契約存續期間內為船員投保人身意外、醫療及一般身故保險;其醫療險實支實付不得低於新臺幣三十萬元,一般身故保險金額不得低於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未依規定辦理保險、保險範圍不足或未能自保險人獲得足額理賠,其損失或損害賠償,由經營者負擔。」" ]
c847746e7c3ae7f1dc721468e6764dbf8e8ad9a5bfb6cdfeea547924f027d997
如果勞工認為解僱不合法,有什麼方法可以先保有工作跟薪水?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325
null
如果勞工不幸被解僱,但認為解僱不合法,立法考量避免勞工於訴訟期間無法受領薪資維持生活,使勞工可以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的保全程序,也就是說除了可以打官司要求復職,同時為了避免官司期間沒有薪水而斷炊,勞工可以聲請訴訟期間公司必須繼續僱用他、付薪水,以保有這段期間的工作跟薪水。 一、定暫時狀態處分的保全程序有什麼功用? 當公司開除勞工,當然不會繼續付薪水給勞工,即使是違法解僱,如果公司不願承認、調解,勞工就必須向法院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的訴訟,經過漫長的時間,等到勝訴確定後,才能復職、獲得工資,這對經濟弱勢的勞工來說,不只沒有本錢打官司,生計都可能受影響 [1] 。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勞動事件法第49條第1項規定 [2] ,爭執解僱是否合法而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的訴訟期間,勞工可以向法院聲請,要求公司繼續僱用及給付工資。這是一種保全程序,在訴訟期間先定暫時狀態之處分,保障勞工這段時間有工作、工資的權利。 二、要求公司訴訟期間繼續僱用並付薪水,要符合哪些要件? 如果勞工要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要求公司在訴訟期間讓他繼續工作、領薪,必須符合以下要件: (一)起訴「後」才能聲請 必須是起訴後,才可以向法院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 [3] 。但訴訟的提起,無論是由「勞工」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 [4] ,或是由「公司」提出確認僱傭關係不存在訴訟 [5] ,勞工接下來都可以用這個條款聲請暫時繼續工作、領薪。 (二)訴訟類型必須是「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不存在」 若是提起的訴訟只有請求給付工資,甚至是只請求資遣費等,就不適用這個條款。但如果是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不存在案件中,勞工另有向雇主請求給付積欠的薪資等,仍可以適用。 (三)勞工有勝訴之望 指確認僱傭關係存否的訴訟,勞工有相當程度的勝訴可能性,例如:雇主的終止是否具合法性 [6] 、是否符合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 [7] 等部分尚有爭議,就可以了。這個部分通常會寬鬆認定,例如勞工提出的起訴狀和證物,讓法院認為對於解僱是否合法有需要釐清之處、有審酌的空間,通常就會認定符合「勞工有勝訴之望」的要件 [8] 。 (四)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 是指繼續僱用勞工可能會造成雇主無法承受的經濟上負擔、危害企業存續等類似情形 [9] 。 以雇主的經濟上負擔為例,通常會審酌如果繼續付薪水給勞工,對於公司來說是否會有困難?是否會造成公司過大的損害?有些法院會一併審酌勞工的資力狀況,例如勞工是否為家中唯一收入,倘若失去此份收入是否將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權衡勞雇雙方的權益,尤其當勞工失去工作會使經濟壓力擴大,生活可能陷入困難,而公司方繼續僱用在經濟面或其他層面不至於造成過大損害,通常法院會認為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 [10] 。 (五)由勞工主動提出聲請 如果勞工沒有提出聲請,法院不會主動做出定暫時狀態處分。 三、上訴到二審,定暫時狀態處分怎麼辦? (一)如果第一審勞工勝訴,公司不服提出上訴,到第二審勞工還要再聲請一次定暫時狀態處分嗎? 定暫時狀態處分的裁定,通常是命令公司在「訴訟終結確定」前,繼續僱用勞工,並按月給付薪資 [11] 。因此第一審法院已經下定暫時狀態處分,當公司不服提出上訴,訴訟就會繼續進行而未確定,而在訴訟終結確定前,這個定暫時狀態處分都還是有效的,所以勞工不用因為上訴到二審再重新聲請一次。 (二)如果第一審勞工勝訴,但尚未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第二審才聲請,法院判斷的標準一樣嗎? 不同於在第一審勞工就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法院需要審查勞工是否有勝訴之望等要件,如果勞工第一審勝訴,也就是第一審法院認定勞工和雇主之間存在僱傭關係的話,到第二審勞工才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法院就「應」為暫時狀態的處分 [12] 。法條規定「應」就是法院並沒有裁量權限,此時只要勞工一聲請,法院就必須要定暫時狀態處分。 (三)如果第一審勞工敗訴上訴,公司請求撤銷定暫時狀態處分,法院會許可嗎? 公司或許會主張,勞工第一審敗訴,表示第一審判決認定解僱合法,勞工沒有勝訴之望,要求撤銷定暫時狀態處分,但法院並不必然會准許。因為勞工只要提起上訴,第二審訴訟的結果仍需待法院進行調查審理後決定 [13] ,倘若以勞工第一審敗訴為由,就撤銷定暫時狀態處分,讓勞工立刻失去定暫時狀態處分的保護,並不符合保護勞工意旨。 四、如果勞工敗訴確定,需要返還定暫時狀態處分期間的工資嗎? 如果確認僱傭關係存否的本案,勞工敗訴判決確定,是否需要返還工資,端看勞工在定暫時狀態處分的期間有無提供勞務,可分成兩種情形 [14] : (一)勞工有提供勞務 如果勞工在這段期間有提供勞務,因為公司受領了勞務,薪水即為勞工提供勞務的報酬,就算最後訴訟結果仍認定勞工與雇主觀僱傭關係已不存在,這段期間領到的薪資,屬於勞工提供勞務的對價,雇主不得請求勞工返還。 (二)勞工沒有提供勞務 反之,如果勞工在這段時間並未提供勞務,則公司可以要求勞工返還定暫時狀態處分期間所獲得的工資。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wtj2u"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勞動事件法第49條<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237249&amp;ot=in">立法理由</a>(2018/12/5):「勞動事件之勞工,通常有持續工作以維持生計之強烈需求,基於此項特性,於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訟進行中,如法院認勞工有相當程度之勝訴可能性(例如:雇主之終止合法性有疑義等),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時,宜依保全程序為暫時權利保護,爰設第一項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8pl1"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49">勞動事件法第49條</a>第1項:「勞工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法院認勞工有勝訴之望,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者,得依勞工之聲請,為繼續僱用及給付工資之定暫時狀態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hhm3"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DV,112%2c%e5%8b%9e%e5%85%a8%2c21%2c20240229%2c2">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2年度勞全字第21號民事裁定</a>:「惟該條以勞工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為其要件,受訴法院始得依訴訟進行程度及相關卷證資料判斷勞工勝訴之可能性及雇主繼續僱用之困難度,如勞工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前,尚未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即無勞動事件法第49條之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g44d"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49">勞動事件法第49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7ee6"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9&amp;flno=80">勞動事件審理細則第80條</a>第1項:「本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於雇主提起確認僱傭關係不存在之訴者,亦有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l22n"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勞動事件法第49條<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237249&amp;ot=in">立法理由</a>(2018/12/5):「勞動事件之勞工,通常有持續工作以維持生計之強烈需求,基於此項特性,於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訟進行中,如法院認勞工有相當程度之勝訴可能性(例如:雇主之終止合法性有疑義等),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時,宜依保全程序為暫時權利保護,爰設第一項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pl50"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12%2c%e5%8f%b0%e4%b8%8a%2c2714%2c20241128%2c1">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714號民事判決</a>:「是工作規則以勞工工作表現績效未達一定標準作為解僱事由者,仍應具體檢視是否該當勞基法第11條第5款『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之要件,即基於勞工客觀上之能力、學識、品行或主觀上能為而不為,其所提供之勞務已無法達成雇主透過勞動契約所欲達成客觀合理之經濟目的,且須具備『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即雇主於其使用勞基法所賦予保護勞工之各種手段後,仍無法改善情況,已難期待雇主得繼續僱用,方符合勞基法保障勞工權益之立法旨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p9s2"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例如<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CDV,113%2c%e5%8b%9e%e5%85%a8%2c1%2c20240820%2c1">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13年度勞全字第1號民事裁定</a>:「聲請人(勞工)主張遭相對人非法資遣,已向本院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訴訟乙情,業據其提出離職證明書、民事起訴狀、相對人公司登記資料等件為證,兩造間因確認僱傭關係等事件涉訟,由本院以113年度勞訴字第7號審理中,並據聲請人就其主張事項提出相關證據為佐,兩造間之僱傭關係是否存在及聲請人相關給付請求有無理由等,仍有爭議,此經本院職權調閲本院113年度勞訴字第7號民事卷宗查明屬實,堪認聲請人就本案訴訟有勝訴之望已為釋明。相對人(雇主)雖辯稱兩造係合意終止僱傭契約、並非資遣等情,惟定暫時狀態處分僅為保全強制執行方法之一種,法院僅須就相對人之聲請是否符合勞事法第49條第1項規定之要件為審酌,倘其聲請符合要件,法院即得為准許定暫時狀態處分之裁定,相對人所提本案訴訟及兩造之攻防方法,仍須經本案訴訟法院調查辯論後,始能知悉其勝負之結果,是其該部分所辯,核屬本案訴訟實體上認定兩造間僱傭關係是否存在等實體爭議,非本件定暫時狀態處分之保全程序所得審究,相對人上開所辯,尚難憑採。」</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smu8"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10%2c%e5%8f%b0%e6%8a%97%2c2%2c20210128%2c1">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2號民事裁定</a>:「所謂『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係指繼續僱用勞工可能造成不可期待雇主接受之經濟上負擔、企業存續之危害或其他相類之情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sk55"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例如<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113%2c%e5%8b%9e%e6%8a%97%2c30%2c20240429%2c1">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勞抗字第30號民事裁定</a>:「據上,相對人受僱於抗告人處所獲取之工資既為其重要經濟來源,遽遭解僱,頓失經濟收入來源,其生活必受重大影響,抗告人縱然因本件定暫時狀態處分,有暫時給付薪資支出、人員配置及工作事項調整等不便,然此相較相對人因失去工作將可能造成之損害而言,輕重仍屬有別,抗告人所辯均不足採,堪認相對人就抗告人於本案訴訟審理期間繼續僱用相對人及給付其工資,非顯有重大困難一節,已為釋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tv6e"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例如<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113%2c%e5%8b%9e%e5%85%a8%2c3%2c20240729%2c1">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勞全字第3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HV,112%2c%e5%8b%9e%e6%8a%97%2c9%2c20230816%2c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2年度勞抗字第9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HV,109%2c%e5%8b%9e%e6%8a%97%2c6%2c20200930%2c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9年度勞抗字第6號民事裁定</a>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dj8s"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49">勞動事件法第49條</a>第2項:「依據第一審法院就前項訴訟判決僱傭關係存在者,第二審法院應依勞工之聲請為前項之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zn3x"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參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2c111%2c%e5%8b%9e%e8%81%b2%2c71%2c20230220%2c1&amp;ot=in">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勞聲字第71號民事裁定</a>:「聲請人雖主張相對人之請求業經本案一審判決駁回,相對人已無勝訴之望及無保全必要性等語。惟本案訴訟固經本案一審判決駁回在案,但相對人已提起上訴,現由本案二審審理中,業經本院調閱該事件卷宗核閱無誤。而參以本案二審已進行準備程序,並改定112年2月22日將再行準備程序,可見本案訴訟尚待進行調查審理,並無確定,自難僅憑本案一審判決駁回相對人之請求,即謂其顯無勝訴之望,致系爭處分之原因消滅,或屬情事變更而應撤銷系爭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nuzz"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49">勞動事件法第49條</a>第4項:「法院因勞工受本案敗訴判決確定而撤銷第一項、第二項處分之裁定時,得依雇主之聲請,在撤銷範圍內,同時命勞工返還其所受領之工資,並依聲請附加自受領時起之利息。但勞工已依第一項、第二項處分提供勞務者,不在此限。」</cite></li> </ol> </section>
[ "勞動事件法第49條\n立法理由\n(2018/12/5):「勞動事件之勞工,通常有持續工作以維持生計之強烈需求,基於此項特性,於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訟進行中,如法院認勞工有相當程度之勝訴可能性(例如:雇主之終止合法性有疑義等),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時,宜依保全程序為暫時權利保護,爰設第一項規定。」", "勞動事件法第49條\n第1項:「勞工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法院認勞工有勝訴之望,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者,得依勞工之聲請,為繼續僱用及給付工資之定暫時狀態處分。」",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2年度勞全字第21號民事裁定\n:「惟該條以勞工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為其要件,受訴法院始得依訴訟進行程度及相關卷證資料判斷勞工勝訴之可能性及雇主繼續僱用之困難度,如勞工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前,尚未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即無勞動事件法第49條之適用。」", "勞動事件法第49條\n第1項。", "勞動事件審理細則第80條\n第1項:「本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於雇主提起確認僱傭關係不存在之訴者,亦有適用。」", "勞動事件法第49條\n立法理由\n(2018/12/5):「勞動事件之勞工,通常有持續工作以維持生計之強烈需求,基於此項特性,於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之訴訟進行中,如法院認勞工有相當程度之勝訴可能性(例如:雇主之終止合法性有疑義等),且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時,宜依保全程序為暫時權利保護,爰設第一項規定。」",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714號民事判決\n:「是工作規則以勞工工作表現績效未達一定標準作為解僱事由者,仍應具體檢視是否該當勞基法第11條第5款『勞工對於所擔任之工作確不能勝任』之要件,即基於勞工客觀上之能力、學識、品行或主觀上能為而不為,其所提供之勞務已無法達成雇主透過勞動契約所欲達成客觀合理之經濟目的,且須具備『解僱最後手段性原則』,即雇主於其使用勞基法所賦予保護勞工之各種手段後,仍無法改善情況,已難期待雇主得繼續僱用,方符合勞基法保障勞工權益之立法旨趣。」", "例如\n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13年度勞全字第1號民事裁定\n:「聲請人(勞工)主張遭相對人非法資遣,已向本院提起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訴訟乙情,業據其提出離職證明書、民事起訴狀、相對人公司登記資料等件為證,兩造間因確認僱傭關係等事件涉訟,由本院以113年度勞訴字第7號審理中,並據聲請人就其主張事項提出相關證據為佐,兩造間之僱傭關係是否存在及聲請人相關給付請求有無理由等,仍有爭議,此經本院職權調閲本院113年度勞訴字第7號民事卷宗查明屬實,堪認聲請人就本案訴訟有勝訴之望已為釋明。相對人(雇主)雖辯稱兩造係合意終止僱傭契約、並非資遣等情,惟定暫時狀態處分僅為保全強制執行方法之一種,法院僅須就相對人之聲請是否符合勞事法第49條第1項規定之要件為審酌,倘其聲請符合要件,法院即得為准許定暫時狀態處分之裁定,相對人所提本案訴訟及兩造之攻防方法,仍須經本案訴訟法院調查辯論後,始能知悉其勝負之結果,是其該部分所辯,核屬本案訴訟實體上認定兩造間僱傭關係是否存在等實體爭議,非本件定暫時狀態處分之保全程序所得審究,相對人上開所辯,尚難憑採。」",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2號民事裁定\n:「所謂『雇主繼續僱用非顯有重大困難』,係指繼續僱用勞工可能造成不可期待雇主接受之經濟上負擔、企業存續之危害或其他相類之情形。」", "例如\n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勞抗字第30號民事裁定\n:「據上,相對人受僱於抗告人處所獲取之工資既為其重要經濟來源,遽遭解僱,頓失經濟收入來源,其生活必受重大影響,抗告人縱然因本件定暫時狀態處分,有暫時給付薪資支出、人員配置及工作事項調整等不便,然此相較相對人因失去工作將可能造成之損害而言,輕重仍屬有別,抗告人所辯均不足採,堪認相對人就抗告人於本案訴訟審理期間繼續僱用相對人及給付其工資,非顯有重大困難一節,已為釋明。」", "例如\n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勞全字第3號民事裁定\n、\n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2年度勞抗字第9號民事裁定\n、\n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9年度勞抗字第6號民事裁定\n等。", "勞動事件法第49條\n第2項:「依據第一審法院就前項訴訟判決僱傭關係存在者,第二審法院應依勞工之聲請為前項之處分。」", "參見\n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勞聲字第71號民事裁定\n:「聲請人雖主張相對人之請求業經本案一審判決駁回,相對人已無勝訴之望及無保全必要性等語。惟本案訴訟固經本案一審判決駁回在案,但相對人已提起上訴,現由本案二審審理中,業經本院調閱該事件卷宗核閱無誤。而參以本案二審已進行準備程序,並改定112年2月22日將再行準備程序,可見本案訴訟尚待進行調查審理,並無確定,自難僅憑本案一審判決駁回相對人之請求,即謂其顯無勝訴之望,致系爭處分之原因消滅,或屬情事變更而應撤銷系爭處分。」", "勞動事件法第49條\n第4項:「法院因勞工受本案敗訴判決確定而撤銷第一項、第二項處分之裁定時,得依雇主之聲請,在撤銷範圍內,同時命勞工返還其所受領之工資,並依聲請附加自受領時起之利息。但勞工已依第一項、第二項處分提供勞務者,不在此限。」" ]
effcbe51573ed2051886bf06237f1dff56aeb2c3ae901806854baa7a6d19be9d
公司的審計委員會跟監察人哪裡不一樣?公司要設置審計委員會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1319
A股份有限公司於半導體產業耕耘多年,公司目前設有5位董事(含1位董事長)及2位監察人。受國際情勢影響,公司前景看好,預計在明年下半年度辦理股票上市,以獲得更多資金幫助公司持續發展。為順利推展股票上市,A公司聘請的律師建議,應先把A公司的監察人改成審計委員會。A公司覺得監察人做得好好的,一定要改嗎?究竟審計委員會跟監察人哪裡不一樣呢?
一、審計委員會是什麼? (一)審計委員會的發展 在公司日常營運下,經營者需要受到監督、制衡,過去由監察人扮演著內部「監督者」的角色,這個角色必須隨時關心董事會的運作與公司的財務狀況,確保公司有往正確的方向繼續成長,而在公司與董事自身有利害衝突的時候,也必須代表公司作出公正的決策 [1] 。 與存在已久的監察人制度不同的是,審計委員會是自2005年才引進我國的制度,最早起因於美國安隆(Enron)等弊案,各國為了強化公司治理的內部監督機制所新創的制度,臺灣也順應了這個國際改革潮流,修法新增審計委員會 [2] 。 (二)審計委員會的組成 審計委員會是由全體獨立董事組成,人數不得少於3人,其中1人為召集人,而且至少一人應具備會計或財務專長 [3] 。公開發行公司原則上可以自由選擇要使用監察人或審計委員會,擇一運作 [4] 。希望藉由審計委員會的專業分工與超然獨立性,幫助董事會為公司形成品質更好的決策,進而建立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心。 二、審計委員會和大家所熟知的監察人有什麼不同? (一)職權更全面 審計委員會的職權除了包含監察人原有的職權外 [5] ,更加強調從公司內部進行監督,主要的工作重點包括為公司訂定有效且適當的內部控制制度、為公司財務報表把關、確保公司遵循相關法規及為公司選任會計師等 [6] 。因此,審計委員會的職權更全面且具有事前審核的職權,相較之下監察人則是事後監督為主 [7] 。 (二)資格更嚴格 不同於法律上對監察人的資格要求很寬鬆,只要求有行為能力、犯詐欺等罪於一定期間內不可以擔任監察人等消極限制 [8] ;為了讓審計委員會更加有效監督公司內部運作,能夠以自身的專業知識與超然獨立性,客觀公正的協助公司作成決策,法律針對審計委員會成員的專業知識 [9] 、獨立性 [10] ,都設有特別的要求——必須是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例如會計師、律師、特定領域大專以上講師等),且和公司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係等,所以資格要求比監察人更嚴格。 三、公司需不需要設置審計委員會? (一)非公開發行公司 整體而言,雖然目前臺灣是審計委員會與監察人兩個制度並行,但非公開發行公司因為沒有獨立董事,無法組成審計委員會,所以目前只能設置監察人 [11] 。 (二)公開發行公司 公開發行公司可以考量營運上的彈性,自由選擇要使用哪一種監督制度;但由於監察人與審計委員會制度並存時,公司運作上可能造成監督權責難以劃分,甚至雙重監督導致公司發生無效監督的窘境 [12] 。為避免發生前述情形,主管機關針對投資人眾多且影響層面較廣泛的上市櫃公司,有較嚴格的規定,要求所有上市、上櫃公司自2020年1月1日起「必須」設置審計委員會,用以取代原先的監察人制度 [13] 。 四、案例說明 案例中的A股份有限公司,由於預計在明年下半年要辦理股票上市,因此按照相關法令,必須設置至少3名獨立董事,由獨立董事組成審計委員會,用以取代公司原有的監察人制度。 五、結論 審計委員會是各國為了強化公司治理的內部監督機制所新創的制度,藉由它的專業分工與超然獨立性,幫助董事會形成品質更好的決策,進而建立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心。審計委員會的職權相比監察人更加全面,成員的資格也更嚴格。 且自2020年1月1日起,上市櫃公司都必須設置審計委員會。案例中的A股份有限公司,預計要辦理股票上市,因此按照法令,必須設置至少3名獨立董事,由獨立董事組成審計委員會,用以取代公司的監察人。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zu836"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223">公司法第223條</a>:「董事為自己或他人與公司為買賣、借貸或其他法律行為時,由監察人為公司之代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kt24"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吳慧玲(2014),〈<a href="https://www.fsc.gov.tw/fckdowndoc?file=/%E5%B0%88%E9%A1%8C%E4%B8%8031-5.pdf&amp;flag=doc">淺談我國審計委員會制度發展沿革及相關規範</a>〉,《證券暨期貨月刊》,第31卷第5期,頁9-10。</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5tyu"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14-4">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a>第2項:「審計委員會應由全體獨立董事組成,其人數不得少於三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且至少一人應具備會計或財務專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mqww"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14-4">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a>第1項:「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應擇一設置審計委員會或監察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6kcw"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14-4">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a>第3項:「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者,本法、公司法及其他法律對於監察人之規定,於審計委員會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4rf7"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14-5">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5</a>第1項:「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者,下列事項應經審計委員會全體成員二分之一以上同意,並提董事會決議,不適用第十四條之三規定:<br> 一、依第十四條之一規定訂定或修正內部控制制度。<br> 二、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之考核。<br> 三、依第三十六條之一規定訂定或修正取得或處分資產、從事衍生性商品交易、資金貸與他人、為他人背書或提供保證之重大財務業務行為之處理程序。<br> 四、涉及董事自身利害關係之事項。<br> 五、重大之資產或衍生性商品交易。<br> 六、重大之資金貸與、背書或提供保證。<br> 七、募集、發行或私募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br> 八、簽證會計師之委任、解任或報酬。<br> 九、財務、會計或內部稽核主管之任免。<br> 十、由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之年度財務報告及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第二季財務報告。<br> 十一、其他公司或主管機關規定之重大事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tjou"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陳春山(2003),〈<a href="https://www.fsc.gov.tw/fckdowndoc?file=/92%E5%B9%B412%E6%9C%88%E8%AB%96%E8%91%97.pdf&amp;flag=doc">審計委員會之運作及法制改革</a>〉,《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1卷第12期,頁5。</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425i"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216">公司法第216條</a>第1、4項:「<br> I 公司監察人,由股東會選任之,監察人中至少須有一人在國內有住所。……<br> IV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30">第三十條</a>之規定及<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92">第一百九十二條</a>第一項、第四項關於行為能力之規定,對監察人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dbyw"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125&amp;flno=2">公開發行公司獨立董事設置及應遵循事項辦法第2條</a>第1項:「公開發行公司之獨立董事,應取得下列專業資格條件之一,並具備五年以上工作經驗:<br> 一、商務、法務、財務、會計或公司業務所需相關科系之公私立大專院校講師以上。<br> 二、法官、檢察官、律師、會計師或其他與公司業務所需之國家考試及格領有證書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br> 三、具有商務、法務、財務、會計或公司業務所需之工作經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x6iz"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125&amp;flno=3">公開發行公司獨立董事設置及應遵循事項辦法第3條</a>第1項:「公開發行公司之獨立董事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其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應於選任前二年及任職期間無下列情事之一:<br> 一、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受僱人。<br> 二、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董事、監察人。<br> 三、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或以他人名義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一以上或持股前十名之自然人股東。<br> 第一款之經理人或前二款所列人員之配偶、二親等以內親屬或三親等以內直系血親親屬。<br> 五、直接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五以上、持股前五名或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指派代表人擔任公司董事或監察人之法人股東之董事、監察人或受僱人。<br> 六、公司與他公司之董事席次或有表決權之股份超過半數係由同一人控制,他公司之董事、監察人或受僱人。<br> 七、公司與他公司或機構之董事長、總經理或相當職務者互為同一人或配偶,他公司或機構之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或受僱人。<br> 八、與公司有財務或業務往來之特定公司或機構之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經理人或持股百分之五以上股東。<br> 九、為公司或關係企業提供審計或最近二年取得報酬累計金額逾新臺幣五十萬元之商務、法務、財務、會計等相關服務之專業人士、獨資、合夥、公司或機構之企業主、合夥人、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經理人及其配偶。但依本法或企業併購法相關法令履行職權之薪資報酬委員會、公開收購審議委員會或併購特別委員會成員,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r4on"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gcis.nat.gov.tw/elaw/consAction.do?method=viewCons&amp;pk=8094"> 經濟部經商字第09702347670號</a>(2008/9/19):「按公司法尚無獨立董事之規定;獨立董事係規範在證券交易法中,公開發行公司始有適用。是以,非公開發行公司設立獨立董事,自不可行。依公司法第128條之1規定:『政府或法人股東一人所組織之股份有限公司,不受前條第1項之限制。該公司之股東會職權由董事會行使,不適用本法有關股東會之規定。前項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由政府或法人股東指派。』準此,政府或法人股東一人所組織之股份有限公司,其董事係由政府或法人股東指派,尚無依同法第192條第1項由股東會選任之問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50a6"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吳慧玲(2014),〈<a href="https://www.fsc.gov.tw/fckdowndoc?file=/%E5%B0%88%E9%A1%8C%E4%B8%8031-5.pdf&amp;flag=doc">淺談我國審計委員會制度發展沿革及相關規範</a>〉,頁1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8xgj"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28&amp;parentpath=0,3&amp;mcustomize=lawnew_view.jsp&amp;dataserno=201812190002&amp;aplistdn=ou=newlaw,ou=chlaw,ou=ap_root,o=fsc,c=tw&amp;dtable=NewsLaw">金管證發字第10703452331號</a>(2018/12/19):「<br> 一、依據證券交易法第十四條之四規定,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金融控股公司、銀行、票券金融公司、保險公司、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綜合證券商、上市(櫃)期貨商及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二十億元以上非屬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應設置審計委員會替代監察人;實收資本額未滿新臺幣二十億元非屬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應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一月一日起設置審計委員會替代監察人。但前開金融業如為金融控股公司持有發行全部股份者,得擇一設置審計委員會或監察人。<br> 二、依據證券交易法第一百八十一條之二規定,現任董事、監察人任期未屆滿之公司,前點適用時程規定如下:<br> (一)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二十億元以上未滿新臺幣一百億元非屬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應於一百零八年底前設置完成。<br> (二)實收資本額未滿新臺幣二十億元非屬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應自一百零九年一月一日起設置審計委員會替代監察人,其董事、監察人任期於一百零九年未屆滿者,得自其任期屆滿時,始適用之。<br> 三、本令自即日生效;本會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金管證發字第一○二○○五三一一二一號令,自即日廢止。」</cite></li> </ol> </section>
[ "公司法第223條\n:「董事為自己或他人與公司為買賣、借貸或其他法律行為時,由監察人為公司之代表。」", "吳慧玲(2014),〈\n淺談我國審計委員會制度發展沿革及相關規範\n〉,《證券暨期貨月刊》,第31卷第5期,頁9-10。", "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n第2項:「審計委員會應由全體獨立董事組成,其人數不得少於三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且至少一人應具備會計或財務專長。」", "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n第1項:「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應擇一設置審計委員會或監察人。」", "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4\n第3項:「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者,本法、公司法及其他法律對於監察人之規定,於審計委員會準用之。」", "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5\n第1項:「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公司設置審計委員會者,下列事項應經審計委員會全體成員二分之一以上同意,並提董事會決議,不適用第十四條之三規定:\n\n\t一、依第十四條之一規定訂定或修正內部控制制度。\n\n\t二、內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之考核。\n\n\t三、依第三十六條之一規定訂定或修正取得或處分資產、從事衍生性商品交易、資金貸與他人、為他人背書或提供保證之重大財務業務行為之處理程序。\n\n\t四、涉及董事自身利害關係之事項。\n\n\t五、重大之資產或衍生性商品交易。\n\n\t六、重大之資金貸與、背書或提供保證。\n\n\t七、募集、發行或私募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n\n\t八、簽證會計師之委任、解任或報酬。\n\n\t九、財務、會計或內部稽核主管之任免。\n\n\t十、由董事長、經理人及會計主管簽名或蓋章之年度財務報告及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第二季財務報告。\n\n\t十一、其他公司或主管機關規定之重大事項。」", "陳春山(2003),〈\n審計委員會之運作及法制改革\n〉,《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1卷第12期,頁5。", "公司法第216條\n第1、4項:「\n\n\tI 公司監察人,由股東會選任之,監察人中至少須有一人在國內有住所。……\n\n\tIV \n第三十條\n之規定及\n第一百九十二條\n第一項、第四項關於行為能力之規定,對監察人準用之。」", "公開發行公司獨立董事設置及應遵循事項辦法第2條\n第1項:「公開發行公司之獨立董事,應取得下列專業資格條件之一,並具備五年以上工作經驗:\n\n\t一、商務、法務、財務、會計或公司業務所需相關科系之公私立大專院校講師以上。\n\n\t二、法官、檢察官、律師、會計師或其他與公司業務所需之國家考試及格領有證書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n\n\t三、具有商務、法務、財務、會計或公司業務所需之工作經驗。」", "公開發行公司獨立董事設置及應遵循事項辦法第3條\n第1項:「公開發行公司之獨立董事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其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應於選任前二年及任職期間無下列情事之一:\n\n\t一、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受僱人。\n\n\t二、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董事、監察人。\n\n\t三、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或以他人名義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一以上或持股前十名之自然人股東。\n\n\t第一款之經理人或前二款所列人員之配偶、二親等以內親屬或三親等以內直系血親親屬。\n\n\t五、直接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百分之五以上、持股前五名或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指派代表人擔任公司董事或監察人之法人股東之董事、監察人或受僱人。\n\n\t六、公司與他公司之董事席次或有表決權之股份超過半數係由同一人控制,他公司之董事、監察人或受僱人。\n\n\t七、公司與他公司或機構之董事長、總經理或相當職務者互為同一人或配偶,他公司或機構之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或受僱人。\n\n\t八、與公司有財務或業務往來之特定公司或機構之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經理人或持股百分之五以上股東。\n\n\t九、為公司或關係企業提供審計或最近二年取得報酬累計金額逾新臺幣五十萬元之商務、法務、財務、會計等相關服務之專業人士、獨資、合夥、公司或機構之企業主、合夥人、董事(理事)、監察人(監事)、經理人及其配偶。但依本法或企業併購法相關法令履行職權之薪資報酬委員會、公開收購審議委員會或併購特別委員會成員,不在此限。」", "經濟部經商字第09702347670號\n(2008/9/19):「按公司法尚無獨立董事之規定;獨立董事係規範在證券交易法中,公開發行公司始有適用。是以,非公開發行公司設立獨立董事,自不可行。依公司法第128條之1規定:『政府或法人股東一人所組織之股份有限公司,不受前條第1項之限制。該公司之股東會職權由董事會行使,不適用本法有關股東會之規定。前項公司之董事、監察人,由政府或法人股東指派。』準此,政府或法人股東一人所組織之股份有限公司,其董事係由政府或法人股東指派,尚無依同法第192條第1項由股東會選任之問題。」", "吳慧玲(2014),〈\n淺談我國審計委員會制度發展沿革及相關規範\n〉,頁11。", "金管證發字第10703452331號\n(2018/12/19):「\n\n\t一、依據證券交易法第十四條之四規定,已依本法發行股票之金融控股公司、銀行、票券金融公司、保險公司、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綜合證券商、上市(櫃)期貨商及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二十億元以上非屬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應設置審計委員會替代監察人;實收資本額未滿新臺幣二十億元非屬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應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一月一日起設置審計委員會替代監察人。但前開金融業如為金融控股公司持有發行全部股份者,得擇一設置審計委員會或監察人。\n\n\t二、依據證券交易法第一百八十一條之二規定,現任董事、監察人任期未屆滿之公司,前點適用時程規定如下:\n\n\t(一)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二十億元以上未滿新臺幣一百億元非屬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應於一百零八年底前設置完成。\n\n\t(二)實收資本額未滿新臺幣二十億元非屬金融業之上市(櫃)公司,應自一百零九年一月一日起設置審計委員會替代監察人,其董事、監察人任期於一百零九年未屆滿者,得自其任期屆滿時,始適用之。\n\n\t三、本令自即日生效;本會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金管證發字第一○二○○五三一一二一號令,自即日廢止。」" ]
e4f1c5b6c4f156022d7d56ef1c202a9da83a3109a41274b78b10ba550ffa4518
在實體店面購物有鑑賞期可以退貨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95
null
一、 鑑賞期,是指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後,可以在一定期限內退貨的權利。鑑賞期可分為法定鑑賞期與契約約定的鑑賞期:(見圖1) 圖1 鑑賞期有哪幾種? 資料來源:雷皓明、張學昌 / 繪圖:Yen (一)法定鑑賞期 依照消費者保護法19條 [1] 規定,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的消費者可以在收到商品或服務後7日內,不需要理由與負擔退貨費用解除契約(退貨)。 (二)契約約定的鑑賞期 依照店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契約,使消費者可以依照約定的條件解除契約(退貨)或是換貨的權利。 圖2 實體店面購物能退貨嗎? 資料來源:雷皓明、張學昌 / 繪圖:Yen 二、 在實體店面購物不屬於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因此在實體店面購買商品、服務的消費者,不能向店家要求依照法定鑑賞期的規定退貨,只能依照雙方契約約定的鑑賞期進行退換貨。也就是說,實體店面購物不受法定鑑賞期的拘束,是依雙方契約,約定是否可以進行退換貨。(見圖2) 三、 如果實體店面購物雙方契約沒有約定鑑賞期,只有在購買的商品、服務具有瑕疵的情況下,才可以依照民法物之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要求退貨。在個案中如果退貨顯失公平的話,那麼就算有瑕疵,消費者也只能要求降價,不能要求退貨。 例如,購買房屋後發現有漏水、滲水的瑕疵,但經土木技師公會鑑定後認為漏水問題規模不大、可以修復,且修復費用相較於房屋整體買賣價格而言花費相差甚遠。在可以修復的情況下允許解除契約,就屬於顯失公平。 要特別注意,我國法院認為物之瑕疵擔保的規定可以透過特約免除 [2] 。 如果雙方契約有約定「賣方對於商品的瑕疵,不須承擔民法規定的擔保責任」或類似的規定,就算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服務有瑕疵,也不能要求退貨或降價。 例如Dell戴爾股份有限公司在其銷售條款約定,「……標準保證取代所有法令、普通法、貿易慣例、交易習慣所規範之擔保、保證、條件、條款、承諾及義務等等,包含銷售保證或條件、達成特定目的、滿足品質要求及/或與標示相符之各種保證,均於法律許可之範圍內全部排除。」 四、 但是,如果賣方有故意隱瞞、不告知買方商品、服務具有瑕疵,就算雙方契約有特約免除賣方的物之瑕疵擔保責任,買方買到有瑕疵的商品、服務,依照民法第366條 [3] 規定,仍可以要求退貨或降價。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xrmbg"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170001&amp;FLNO=19">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a>第1項:「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之消費者,得於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後七日內,以退回商品或書面通知方式解除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或對價。但通訊交易有合理例外情事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wf7o"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104%2c%e5%8f%b0%e4%b8%8a%2c550%2c001">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550號民事判決</a>:「民法關於買賣瑕疵擔保之規定,並非強行規定,當事人得以特約免除、限制或加重之;基於契約自由原則,當事人關於瑕疵擔保責任,另有特約者,原則上自應從其特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ywue"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366">民法第366條</a>:「以特約免除或限制出賣人關於權利或物之瑕疵擔保義務者,如出賣人故意不告知其瑕疵,其特約為無效。」</cite></li> </ol> </section>
[ "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n第1項:「通訊交易或訪問交易之消費者,得於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務後七日內,以退回商品或書面通知方式解除契約,無須說明理由及負擔任何費用或對價。但通訊交易有合理例外情事者,不在此限。」",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550號民事判決\n:「民法關於買賣瑕疵擔保之規定,並非強行規定,當事人得以特約免除、限制或加重之;基於契約自由原則,當事人關於瑕疵擔保責任,另有特約者,原則上自應從其特約。」", "民法第366條\n:「以特約免除或限制出賣人關於權利或物之瑕疵擔保義務者,如出賣人故意不告知其瑕疵,其特約為無效。」" ]
d7406dc004731020bf7f0eee7c942d81fc295cff2291822c6e5882e25f8c6d22
房客欠租,房東可以換鎖嗎?或有其他處理辦法?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ousing-land-neighbors/231
null
最近幾年,房屋租賃糾紛屢屢躍上新聞版面,例如房客不但不按時交租,還遺留一屋子物品後就不見蹤影。遇到這種情況,房東一般第一個念頭應該是「房屋是我的,既然他沒交租,我就找鎖匠來開門換鎖,並請搬家公司把房客的東西全部清走」。 但是草率地換鎖,卻可能讓房東吃上官司。實務上,有發生房東因為與房客間的租賃糾紛,在租約未經終止或終止後,未經房客同意下就換鎖或以備份鑰匙自行或交給第三人進入租屋處,因而遭法院判刑確定的例子 [1] 。相信讀到這裡,很多人心裡會覺得不公平,明明是房客有錯在先,房東為什麼還被判刑,所以本文想花點時間說明房東遇到欠租時,應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見圖1) 圖1 房客欠租,房東該怎麼辦? 資料來源:賴郁樺 / 繪圖:Yen   圖1 房客欠租,房東該怎麼辦? 資料來源:賴郁樺 / 繪圖:Yen   一、民事法律途徑上,房客欠租,房東可以終止租約 房東將房子出租給房客後,房東雖仍有房屋所有權,但房屋使用收益權則屬於房客。因此之後如果房客欠租,房東想要取回房屋使用權,必須先終止租賃契約。 依民法第440條規定 [2] ,房客欠租達2個月以上,房東可以先寄發存證信函催告,告訴房客必須於一定期限內支付租金否則終止契約,若房客仍未在期限內交房租,房東就可以合法終止租約。 二、房東在終止租約前,未經房客同意就換鎖或取走堆放在租屋處的物品,房東可能有刑事責任 然而房東在合法終止租約前,因為租約仍然有效,房屋使用權仍歸房客所有,房東如果擅自換鎖,將造成房客無法進入房屋內,而且換鎖形同未經房客同意就擅自進入其他人住宅,將構成刑法第306條第1項 [3] 侵入住居罪及刑法第304條第1項強制罪 [4] 。 另外房間內物品為房客所有,房東如果未經房客同意或未符合2017年公布的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12條第2項 [5] ,事先保留一段時間催促房客取回遺留物,但房客仍然不在期限內取回因此視為房客拋棄遺留物所有權的情況,房東就擅自拿走或搬運,且有毀損或遺失,房東恐將另外觸犯刑法第321條第1項第1款加重竊盜罪 [6] 及第354條毀損罪 [7] 。 三、房東終止租賃契約後,應如何合法收回房屋? 事實上,當房東遇到房客欠租時,建議房東先寄發存證信函催告,請求房客給付租金,如仍未收到租金,即可合法終止租賃契約。 終止租賃契約後,如果是經過公證的租賃契約,房東可以直接以租賃契約當作執行名義聲請強制執行。如果是未公證的租賃契約,房東則要向法院對房客提起請求返還租賃物的訴訟,等取得確定勝訴判決,再聲請強制執行。 房東透過強制執行程序,日後即可在警察、書記官等人員的陪同下合法進入屋內取回對房屋的使用權,如此才是合法且保護房東自己的處理方法。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djedl"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詳細內容,可參閱<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M,103%2c%e7%b0%a1%2c2795%2c20141031%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度簡字第2795號刑事判決</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4%2c%e4%b8%8a%e6%98%93%2c210%2c20150428%2c1">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易字第210號刑事判決</a>及<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DM,105%2c%e5%af%a9%e7%b0%a1%2c723%2c20160616%2c1">臺灣台中地方法院105年度審簡字第723號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dy4p"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40">民法第440條</a>第1項及第2項:「<br> I 承租人租金支付有遲延者,出租人得定相當期限,催告承租人支付租金,如承租人於其期限內不為支付,出租人得終止契約。<br> II 租賃物為房屋者,遲付租金之總額,非達二個月之租額,不得依前項之規定,終止契約。其租金約定於每期開始時支付者,並應於遲延給付逾二個月時,始得終止契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kohz"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06">刑法第306條</a>第1項:「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8nzk"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04">刑法第304條</a>第1項:「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tlc3"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125&amp;FLNO=12">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12條</a>第2項:「前項點交後尚有遺留物,除租賃當事人另有約定外,經出租人定相當期限催告仍不取回時,視為拋棄其所有權,其所需處理費用,得由押金扣除,不足者,出租人得請求承租人給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0t1l"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21">刑法第321條</a>第1項第1款:「犯前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一、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kb99"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54">刑法第354條</a>:「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cite></li> </ol> </section>
[ "詳細內容,可參閱\n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度簡字第2795號刑事判決\n、\n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易字第210號刑事判決\n及\n臺灣台中地方法院105年度審簡字第723號刑事判決\n。", "民法第440條\n第1項及第2項:「\n\n\tI 承租人租金支付有遲延者,出租人得定相當期限,催告承租人支付租金,如承租人於其期限內不為支付,出租人得終止契約。\n\n\tII 租賃物為房屋者,遲付租金之總額,非達二個月之租額,不得依前項之規定,終止契約。其租金約定於每期開始時支付者,並應於遲延給付逾二個月時,始得終止契約。」", "刑法第306條\n第1項:「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304條\n第1項:「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12條\n第2項:「前項點交後尚有遺留物,除租賃當事人另有約定外,經出租人定相當期限催告仍不取回時,視為拋棄其所有權,其所需處理費用,得由押金扣除,不足者,出租人得請求承租人給付。」", "刑法第321條\n第1項第1款:「犯前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一、侵入住宅或有人居住之建築物、船艦或隱匿其內而犯之。」", "刑法第354條\n:「毀棄、損壞前二條以外之他人之物或致令不堪用,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
3650685bef2ccbe31870b295e5c2fe1bdccb6b8963b46d2107e93224f08ff348
什麼是誹謗罪?那些情況下誹謗例外不受處罰?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38
null
一、法律條文 誹謗罪規定在刑法第310條第1項 [1] ,拆解分析法條文字,可以知道只要行為符合「意圖散布於眾」、「指摘或傳述」和「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就會成立誹謗罪,假如是用「散布文字、圖畫」方式誹謗,依照同一條文的第2項 [2] 則是會導致刑罰的加重。 法律上分析一個犯罪是否成立,會依照法條要件性質的不同,區分為法條描述外在上行為人做了怎樣的行為、發生了怎樣事情的「客觀構成要件」,與法條描述行為人內心中的想法如何的「主觀構成要件」來做討論。 圖1 怎樣會成立誹謗罪呢? 資料來源:蔡文元 / 繪圖:Yen 二、客觀構成要件(見圖1) (一)指摘或傳述 指批露、揭發、宣傳、傳遞或敘述等等類似的行為。 (二)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 是指誹謗的內容確實降低他人在社會上的人格評價,而且內容要是事實情況(不論該事實情況是不是真的有發生過),像是講誹聞或八卦,而不是某個「形容詞」或「名詞」,這也是法律上誹謗行為與侮辱行為不同的地方,例如:罵人「王八蛋」、「幹你娘」、「垃圾」或「機掰」是侮辱,而罵人在當妓女則是誹謗。 (三)散布文字、圖畫 使用媒介(例如:報章雜誌)記載誹謗的文字或圖畫,與用言詞或行動比較之下,更容易流通傳播,影響更廣,所以刑法對於這類的誹謗行為加重處罰。 三、主觀構成要件(見圖1) 「主觀構成要件」是指法條描述行為人內心中的想法如何的文字,「誹謗罪」應符合以下的主觀構成要件: (一)誹謗故意 雖然誹謗罪的條文並沒有「故意」的文字,但從規定在「刑法總則」的刑法第12條 [3] 來看,刑法規定的犯罪一定處罰故意行為。至於誹謗故意是指,知道並且想要讓他人在社會上的人格評價降低,才會具有誹謗的「故意」。 (二)意圖散布於眾 除了「故意」外,誹謗罪的主觀要件還要有散布意圖,也就是誹謗他人時有傳播給別人知道的目的。 四、誹謗罪的不罰條款(見圖2) 圖2 誹謗他人一定會被處罰嗎? 資料來源:蔡文元 / 繪圖:Yen 法律規定某些情況下,誹謗例外不受處罰。原因是在於,誹謗罪是陳述一個事實情況,和侮辱只是謾罵不同,跟他人溝通、傳達或凝聚公共意識其實都必須要陳述事實,有時候會傷害他人的名譽。這時發言者的「言論自由」和受指責者的「名譽權」就出現了衝突,於是為了平衡兩種權利,立法者雖然保留了誹謗罪,但是允許在以下情況說出傷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可以不受誹謗罪的處罰: (一)能夠證明真實而且與公共利益有關──刑法第310條第3項 [4] 1. 能證明其為真實 單從法條文字來看,似乎要求誹謗的行為人要證明所說的誹謗內容,事實上真的發生過,但是依據大法官釋字第509號解釋 [5] ,就算誹謗的行為人不能證明他所說的誹謗內容真的有發生過,但假如行為人是因為某些情報、資料或新聞報導等,相信真的有發生過這件事,只要不是過於輕率的相信這些資料,有盡調查這些資料真實性的義務,就算能夠證明其為真實。 實際上也真的發過類似的事件,最著名的是「涂醒哲舔耳案 [6] 」,法院就用類似的理由,對於烏龍報導該誹聞的記者下了無罪判決 [7] 。 2. 不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有關 也就是誹謗的事實要可以增加公共的利益。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誹謗的內容涉及私生活,就一律與公共利益無關,例如:某重要的政府高官買春召妓。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崇高或影響力大,可以從他的私生活了解到他的行為操守,適不適合擔任重要的職位,還是與公共利益有關,不受到誹謗罪的處罰。 (二)善意發表言論──刑法第311條 [8] 即使發表的言論已經傷害別人名譽,只要具有以下的其中一種目的就不會受誹謗罪處罰: 1. 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 有這個規定的原因是在於,給予自清的機會。例如:被別人誣賴或誹謗的時候,可以說出對自己有利的話。 2. 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 公務員因為工作上的原因,有報告的義務。例如:接受立法委員或議員的質詢、向上級長官報告。 3. 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 是指對於跟社會大眾有關係,可以被公眾討論的事情,例如:政府的施政、官員的行為、著作、演講、報導、表演、公眾人物的醜聞等等,要注意法條規定的是評論,所以要針對事情本身不能節外生枝,例如:評論男星打老婆的醜聞時,不能加碼爆料也有外遇偷吃。至於適當是指,評論的內容不能帶有情緒性或攻擊性的字眼,不能夠偏激要中肯。 4. 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 必須如實記載,假如有過度渲染或不實記載的話,還是有可能會成立誹謗罪。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b58vm"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10">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a>第1項:「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b7tb"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10">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a>第2項:「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hzb4"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12">中華民國刑法第12條</a>:「<br> I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br> II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cy6z"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10">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a>第3項:「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n075"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509">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理由書</a>,原文摘要為:「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前段規定:『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係以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事項之行為人,其言論內容與事實相符者為不罰之條件,並非謂行為人必須自行證明其言論內容確屬真實,始能免於刑責。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亦不得以此項規定而免除檢察官或自訴人於訴訟程序中,依法應負行為人故意毀損他人名譽之舉證責任,或法院發現其為真實之義務。就此而言,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與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旨趣並無牴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sjyo"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案件的事實經過可以參考<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82%E9%86%92%E5%93%B2#cite_note-87">維基百科「涂醒哲」</a>的相關頁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kmpk"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M,92%2c%e8%87%aa%2c281%2c20031017%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自字第281號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70yg"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11">中華民國刑法第311條</a>:「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br>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br>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br>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br>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cite></li> </ol> </section>
[ "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n第1項:「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n第2項:「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刑法第12條\n:「\n\n\tI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n\n\tII 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n第3項:「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理由書\n,原文摘要為:「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前段規定:『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係以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事項之行為人,其言論內容與事實相符者為不罰之條件,並非謂行為人必須自行證明其言論內容確屬真實,始能免於刑責。惟行為人雖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其所提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亦不得以此項規定而免除檢察官或自訴人於訴訟程序中,依法應負行為人故意毀損他人名譽之舉證責任,或法院發現其為真實之義務。就此而言,刑法第三百十條第三項與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旨趣並無牴觸。」", "案件的事實經過可以參考\n維基百科「涂醒哲」\n的相關頁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自字第281號刑事判決\n。", "中華民國刑法第311條\n:「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n\n\t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n\n\t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n\n\t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n\n\t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
8399bcdf62c7411ce0a7d05a5184bdd114c7eec3e3c3b591ff3630cf5f7420e3
勞工申訴可以保密嗎?——勞資爭議的各種申訴管道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771
null
勞工在職場上常遇到的勞動權益爭議,比方加班費、積欠工資、休假、職業災害……等勞動基準法(以下簡稱「勞基法」)案件為大宗,勞工最常遭遇的勞資爭議,除了向公司內部的工會或雇主反映以外,還有哪一些申訴的管道呢?如果申訴了,是否會被公司知道是誰申訴的呢?以下就我國常見的勞基法勞資爭議,介紹各種申訴管道:(見圖1) 圖1 勞工申訴有哪些管道? 資料來源:侯嘉偉 / 繪圖:Yen 圖1 勞工申訴有哪些管道? 資料來源:侯嘉偉 / 繪圖:Yen 一、向中央勞工行政主管機關申訴 我國中央勞工行政主管機關就是勞動部 [1] ,如遇有勞動權益受損情形都可以向勞動部申訴反映。雖然行政機關受理陳情或申訴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傳真、電子郵件、當面言詞、書面、電話……等,不過目前較為方便、也較多人選用的方式,是用電子郵件及電話的方式申訴,故本文也以這二種方式為主,簡單說明他們的內容以及各自的優點。 (一)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 [2] 1955為勞動部建置的免費諮詢申訴專線,這個專線的優點是同時結合了諮詢及申訴的服務。如果對於自己的勞動權益是否受到受損害還不是很清楚,或不知道公司的作法或規定是否合乎法規,而不想冒然申訴公司的話,那就非常適合先撥打這支專線。(此外,勞動部在2020年10月新增線上文字客服可以諮詢 [3] ,網址: https://1955rb.mol.gov.tw/Webhook/ )。 撥打專線後,按照語音指示先轉給勞動法令諮詢的人員,使用者向服務人員表明自己遇到的情況,詢問是否有遇到雇主違反法令的情形。如果涉及疑似違反法令的情況,就可以向該專線的勞動條件申訴服務人員反映檢舉,服務人員即會記錄並受理,轉由負責的權責單位去處理,然後再就辦理情形回覆。 (二)勞動部民意信箱 勞動部的官網上有設立民意信箱,網址是: https://po.mol.gov.tw/ ,也可以透過這個信箱申訴。 透過這個信箱申訴的優點是可以上傳附件,如果自己手上有公司違法的資料(如排班表、薪資單、打卡紀錄……等),這些資料有時透過電話反映比較沒辦法完整的呈現;透過郵件上傳附件的功能,則可以讓承辦人員能更快、更清楚的瞭解案情,縮短查處案件的時間喔。 二、地方勞工行政主管機關 [4] 申訴 (一)1999便民專線或勞工局電話 1999專線,是許多縣市政府為了方便讓民眾可以有諮詢跟陳情的統一窗口所建置的,關於勞動權益爭議也可以利用1999專線申訴或諮詢;如果是在沒有建置1999專線的縣市則是可以直接撥打勞工局、處,或負責勞工行政事務單位 [5] 的電話。 這種方式的優點除了和勞動部的1955專線一樣,可以有服務人員詢問及申訴外;相較之下,更能縮減不同機關間公文往返的時間。因為不管向哪個單位反映,最後承辦案件的人員幾乎都是工作所在地縣市政府的承辦人員,所以直接向縣市政府反映的話,可以縮減不同機關的公文往返時間,增加案件處理的效率。 (二)各縣市政府的民意信箱 各縣市政府的網頁都有建置民意信箱,勞動爭議的申訴也可以透過信箱向各縣市政府提出。 這個管道的優點跟前面提到的勞動部民意信箱一樣,具有可上傳相關附件的優點,也兼具增加案件處理效率的優點——直接向縣市政府反映,可以減少跨機關公文的往返耗時。 三、勞工申訴可以保密嗎? 以上是較常使用的申訴管道,而申訴勞工往往常擔心的,是申訴公司時自己的身分是否會被保密?承辦人會不會把申訴人的個人資料洩密給公司知道?依照勞動基準法第74條及勞動基準法檢舉案件保密及處理辦法第6條規定 [6] ,除了一些特定的情形外,對於申訴的資料都要予以保密,如果公務員無故洩漏申訴人的資料可能會有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7] ,對於因此受損害的勞工也要負民事賠償責任。 過去就曾發生過勞動檢查員因為洩漏申訴來源,被廉政署移送到地檢署以刑法第132條洩漏國防以外機密罪偵辦 [8] ,雖然檢察官依職權做出不起訴處分,但仍然是被認定具有犯罪嫌疑的 [9] 。洩漏申訴來源而遭處分的案例,除了勞動檢查員以外,過去也有教育局公務員A應被檢舉人的要求而將檢舉人的姓名、電話洩漏,違反公務員應保密的義務,被法院以刑法第132條第1項判處有期徒刑3個月 [10] ;公務員A洩密的行為除了違反刑法外,也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第5條第1項的保密義務 [11] ,而受記過1次的懲戒處分 [12] 。所以從上面的案例可以清楚看出,受理申訴的承辦人是不能違法洩密的。 以後如果在職場遇到勞動權益受到侵害要申訴的話,不妨試試以上的管道來爭取自己的權益唷。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cvu3e"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4">勞動基準法第4條</a>:「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勞動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xlwp"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n.d.),《<a href="https://fw.wda.gov.tw/wda-employer/home/lazypg/index?n=F1B0B632EEA1F749&amp;sms=31AD07381E2A92BF&amp;s=8F3094FEE63201E1">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az2j"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中央通訊社(2020),《<a href="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10100117.aspx">勞動部建置AI智能文字客服110年5月上路</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dbqr"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22),《<a href="https://www.bli.gov.tw/0103340.html">各縣市勞工行政主管機關</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4yf3"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部分縣市沒有設勞工局、處,是由其他局處負責勞工行政的業務,如基隆市政府社會處、連江縣政府民政處、嘉義縣社會局……等,所以如果不確定自己所在縣市有無勞工局處,則可以撥打縣市政府的電話確認負責勞工行政業務的局處以後,再轉接至該單位反映。</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q452"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4">勞動基準法第74條</a>:「<br> I 勞工發現事業單位違反本法及其他勞工法令規定時,得向雇主、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申訴。<br> II 雇主不得因勞工為前項申訴,而予以解僱、降調、減薪、損害其依法令、契約或習慣上所應享有之權益,或其他不利之處分。<br> III 雇主為前項行為之一者,無效。<br> IV 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於接獲第一項申訴後,應為必要之調查,並於六十日內將處理情形,以書面通知勞工。<br> V 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應對申訴人身分資料嚴守秘密,不得洩漏足以識別其身分之資訊。<br> VI 違反前項規定者,除公務員應依法追究刑事與行政責任外,對因此受有損害之勞工,應負損害賠償責任。<br> VII 主管機關受理檢舉案件之保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7&amp;flno=6">勞動基準法檢舉案件保密及處理辦法第6條</a>:「<br> I 受理檢舉機關(構)對於檢舉人之姓名、聯絡方式或其他足資辨別其身分之資訊,應予保密。但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在此限:<br> 一、同一檢舉事項,於依勞資爭議處理法進行之調解、仲裁、裁決或依法提起民事訴訟程序,已為被檢舉人知悉或可得知悉。<br> 二、經檢舉人及檢舉案件之當事人,認無保密之必要。<br> II 受理檢舉機關(構)對於前項所定保密之資訊,應以密件保存,並禁止第三人閱覽或抄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jr4o"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132">中華民國刑法第132條</a>:「<br> I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消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br> II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br> III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消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na3x"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法務部廉政署(n.d.),《<a href="https://www.ccd.mohw.gov.tw/public/news/news/9f8e7eddba7228deb71274b4e9ca823a.pdf">法務部廉政署偵辦「高雄市政府勞工局檢查員劉○○辦理益○公司違反勞基法案涉嫌洩密」案,業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偵查終結,予以職權不起訴處分。</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uqy7"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職權不起訴係指檢察官對於輕微犯罪的情形,綜合考量行為人的犯罪動機、目的、犯罪所造成的損害等因素之後,認為不起訴比較為適當時,可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3">刑事訴訟法第253條</a>規定,作出不起訴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jdry"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H%2c86%2c%e4%b8%8a%e6%98%93%2c159%2c00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86年度上易字第159號刑事判決</a>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r0ii"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S0020038&amp;flno=5">公務員服務法第5條</a>第1項:「公務員有絕對保守政府機關(構)機密之義務,對於機密事件,無論是否主管事務,均不得洩漏;離職後,亦同。」(編按:<a href="https://www.mocs.gov.tw/exhibits/invite_child_detail.aspx?Node=548&amp;Page=1632&amp;Index=3&amp;Invite=107">修法前為同法</a>第4條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5jfg"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PP,86%2c%e9%91%91%2c8320%2c19970502">公務員懲戒委員會86年度鑑字第8320號公懲議決書</a>參照。</cite></li> </ol> </section>
[ "勞動基準法第4條\n:「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勞動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n.d.),《\n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n》。", "中央通訊社(2020),《\n勞動部建置AI智能文字客服110年5月上路\n》。",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22),《\n各縣市勞工行政主管機關\n》。", "部分縣市沒有設勞工局、處,是由其他局處負責勞工行政的業務,如基隆市政府社會處、連江縣政府民政處、嘉義縣社會局……等,所以如果不確定自己所在縣市有無勞工局處,則可以撥打縣市政府的電話確認負責勞工行政業務的局處以後,再轉接至該單位反映。", "勞動基準法第74條\n:「\n\n\tI 勞工發現事業單位違反本法及其他勞工法令規定時,得向雇主、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申訴。\n\n\tII 雇主不得因勞工為前項申訴,而予以解僱、降調、減薪、損害其依法令、契約或習慣上所應享有之權益,或其他不利之處分。\n\n\tIII 雇主為前項行為之一者,無效。\n\n\tIV 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於接獲第一項申訴後,應為必要之調查,並於六十日內將處理情形,以書面通知勞工。\n\n\tV 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應對申訴人身分資料嚴守秘密,不得洩漏足以識別其身分之資訊。\n\n\tVI 違反前項規定者,除公務員應依法追究刑事與行政責任外,對因此受有損害之勞工,應負損害賠償責任。\n\n\tVII 主管機關受理檢舉案件之保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n\n\t\n勞動基準法檢舉案件保密及處理辦法第6條\n:「\n\n\tI 受理檢舉機關(構)對於檢舉人之姓名、聯絡方式或其他足資辨別其身分之資訊,應予保密。但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在此限:\n\n\t一、同一檢舉事項,於依勞資爭議處理法進行之調解、仲裁、裁決或依法提起民事訴訟程序,已為被檢舉人知悉或可得知悉。\n\n\t二、經檢舉人及檢舉案件之當事人,認無保密之必要。\n\n\tII 受理檢舉機關(構)對於前項所定保密之資訊,應以密件保存,並禁止第三人閱覽或抄錄。」", "中華民國刑法第132條\n:「\n\n\tI 公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消息或物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n\n\tII 因過失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n\n\tIII 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圖畫、消息或物品,而洩漏或交付之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法務部廉政署(n.d.),《\n法務部廉政署偵辦「高雄市政府勞工局檢查員劉○○辦理益○公司違反勞基法案涉嫌洩密」案,業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偵查終結,予以職權不起訴處分。\n》", "職權不起訴係指檢察官對於輕微犯罪的情形,綜合考量行為人的犯罪動機、目的、犯罪所造成的損害等因素之後,認為不起訴比較為適當時,可依\n刑事訴訟法第253條\n規定,作出不起訴處分。",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86年度上易字第159號刑事判決\n參照。", "公務員服務法第5條\n第1項:「公務員有絕對保守政府機關(構)機密之義務,對於機密事件,無論是否主管事務,均不得洩漏;離職後,亦同。」(編按:\n修法前為同法\n第4條第1項。)",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86年度鑑字第8320號公懲議決書\n參照。" ]
0e7f3174195632e42936624d53b4f1ab205d7be947f4a2c501c1890c343e408a
專利有哪些類型?專利權的保護時間有多長?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1141
A最近研發出一種新的排隊系統,可以讓消費者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與目標商家的裝置連線,進而預約、預估排隊等候時間,並在預約時間到達前提醒消費者 [1] 。A為了避免這種排隊系統遭他人模仿,考慮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因此A想要知道這種新的排隊系統可以申請哪一種專利?如果成功獲得專利,保護時間有多長呢? 註腳   參考並改編自 中華民國專利號I622942 及 中華民國專利號I729730 。
一、專利的類型 依照專利法規定,專利的類型可以分為「發明專利」、「新型專利」與「設計專利」3種類型 [1] :(見圖1) 圖1 專利的類型 資料來源:黃蓮瑛、林禹萱 / 繪圖:Yen 圖1 專利的類型 資料來源:黃蓮瑛、林禹萱 / 繪圖:Yen (一)發明專利 「發明」是指利用自然法則的技術思想的創作 [2] ,因此,只要是利用自然界中固有的規律所產生的技術思想的創作 [3] ,例如:數位相機自動對焦裝置 [4] 、特定化合物的製造方法 [5] ,都可以申請發明專利。至於申請專利的發明是否符合發明定義,在判斷上,應考量是否具有「技術性」,也就是「發明解決問題的手段,必須是涉及技術領域的技術手段 [6] 」。 至於常見的不符合發明定義的類型,大致可以歸納為: 自然法則本身 [7] ; 只是單純發現(例如:自然界中固有的現象 [8] ); 創作違反了自然法則(創作無法實現、被產業利用 [9] ); 所利用的不是自然法則(例如:運動比賽規則,屬於人為的計畫 [10] ); 不算是一種技術思想(例如:指叉球的投法,屬於個人技能 [11] )。 此外,以下3種不符合國家、社會利益或違反倫理道德的發明 [12] ,為法定不予發明專利的項目,不能取得專利權保護 [13] : 動、植物及生產動、植物的主要生物學方法; 人類或動物的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方法; 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 [14] 。 舉例來說,如果對人類或動物的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的方法給予發明專利,很可能會限制了醫生在醫療時對醫療方法的選擇,或是為了實施某種較佳的醫療方法而須負擔高額授權金 [15] ,這樣就有不符合社會利益的疑慮。 (二)新型專利 「新型」是指利用自然法則的技術思想,對物品的形狀、構造或組合的創作 [16] ,所以新型專利保護的對象,是基於形狀、構造或組合的創作,所製造出具有使用價值和實際用途的物品 [17] 。例如:具有特殊外形的螺絲起子 [18] 、三折傘骨的雨傘構造 [19] 。 此外,若新型專利申請案,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的情形,則屬於法定不予新型專利的項目,不能取得專利權保護 [20] 。 (三)設計專利 「設計」是指對物品全部或部分的形狀、花紋、色彩,或形狀、花紋、色彩的結合,透過視覺訴求的創作,包含應用於物品的電腦圖像及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也可以申請設計專利 [21] 。因此,申請專利的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的創作,必須是符合「應用於物品」且「透過視覺訴求」的具體設計,才符合設計的定義 [22] 。例如:輪胎的花紋 [23] 、手機的通話圖像 [24] ,都可以申請設計專利。 然而,設計專利的申請案,若為以下幾種情形,則屬於法定不予設計專利的項目,不能取得專利權保護 [25] : 純功能性的物品造形; 純藝術創作; 積體電路電路布局及電子電路布局; 物品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 [26] 。 舉例來說,鎖孔刻槽與鑰匙齒槽的造形 [27] ,如果只是取決於單純功能性(刻槽和齒槽必須互相匹配),就不是設計專利要保護的對象,因此不能取得設計專利。 二、專利權的保護時間 發明專利、新型專利與設計專利的專利期限各有不同: 發明專利:自申請日起算20年屆滿 [28] 。 新型專利:自申請日起算10年屆滿 [29] 。 設計專利:自申請日起算15年屆滿 [30] 。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專利權效力」是從公告日起獲得 [31] ,但是「專利權期限」卻是從申請日當日起算。舉例來說,某項發明專利申請案的申請日為2018年9月13日,發證公告日為2021年7月11日,則這項發明專利的專利權期間就會是發證日的2021年7月11日起,至申請日滿20年的2038年9月12日屆滿(而不是到發證日滿20年的2041年7月10日才屆滿)。 三、結論 A研發出的排隊系統,屬於利用自然法則的技術思想的創作,可以申請發明專利。但是在申請後,仍必須經由智慧財產局審查是否符合專利要件,經核准公告後,才可以受到專利權保護。如果A成功獲得專利,保護時間為自申請日起算20年。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9xtti"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2">專利法第2條</a>:「本法所稱專利,分為下列三種:<br> 一、發明專利。<br> 二、新型專利。<br> 三、設計專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ixdk"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21">專利法第21條</a>:「發明,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7082"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e338"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7),《<a href="https://www.tipo.gov.tw/public/Attachment/7128851674.pdf">認識專利</a>》,頁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p2du"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s3wd"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v6gk"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若自然法則未付諸實際利用,例如能量不滅定律或萬有引力定律等自然界固有的規律,其本身不具有技術性,不屬於發明之類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2。</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v973"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專利法定義之發明必須是人類心智所為具有技術性之創作,發現自然界中已知物之特性的行為本身並無技術性,不符合發明之定義。」同前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nnqz"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申請專利之發明創作必須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之事項違反自然法則(例如能量守恆定律),則該發明(例如永動機)不符合發明之定義。」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3。</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47kh"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申請專利之發明係利用自然法則以外之規律者,例如科學原理或數學方法、遊戲或運動之規則或方法等人為之規則、方法或計畫,或其他必須藉助人類推理力、記憶力等心智活動始能執行之方法或計畫,該發明本身不具有技術性,不符合發明之定義。」同前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ew6s"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例如技能、單純顯示資訊內容,或單純的美術創作。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3、2-2-4。</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m4pu"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專利制度之目的係透過專利權之授予,保護、利用發明與創作,進而促進國家產業發展。對於不符合國家、社會之利益或違反倫理道德之發明,應不予專利。」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8。</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ao2t"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24">專利法第24條</a>:「下列各款,不予發明專利:<br> 一、動、植物及生產動、植物之主要生物學方法。但微生物學之生產方法,不在此限。<br> 二、人類或動物之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方法。<br> 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8hw2"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基於維護倫理道德,為排除社會混亂、失序、犯罪及其他違法行為,將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發明列入法定不予專利之標的。若於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中所記載之發明的商業利用(commercial exploitation)會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則應認定該發明屬於法定不予專利之標的。」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12。</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1qj8"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基於倫理道德之考量,顧及社會大眾醫療上的權益以及人類之尊嚴,使醫生在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過程中有選擇各種方法和條件的自由,人類或動物之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方法,屬於法定不予發明專利之標的。」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202.html">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2-2-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133d"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04">專利法第104條</a>:「新型,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對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之創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wmpo"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401.html">第四篇新型專利形式審查 第一章形式審查</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4-1-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77p4"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7),《<a href="https://www.tipo.gov.tw/public/Attachment/7128851674.pdf">認識專利</a>》,頁13。</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dvyl"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7),《<a href="https://www.tipo.gov.tw/public/Attachment/7128851674.pdf">認識專利</a>》,頁15。</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6f1n"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05">專利法第105條</a>:「新型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不予新型專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bxav"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21">專利法第121條</a>:「<br> I 設計,指對物品之全部或部分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br> II 應用於物品之電腦圖像及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亦得依本法申請設計專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5mfy"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302.html">第三篇設計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設計</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3-2-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8hw7"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302.html">第三篇設計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設計</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3-2-3。</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wayk"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7),《<a href="https://www.tipo.gov.tw/public/Attachment/7128851674.pdf">認識專利</a>》,頁22。</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5stc"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24">專利法第124條</a>:「下列各款,不予設計專利:<br> 一、純功能性之物品造形。<br> 二、純藝術創作。<br> 三、積體電路電路布局及電子電路布局。<br> 四、物品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br> 「專利制度之目的係透過專利權之授予,保護、利用發明、新型及設計之創作,進而促進國家產業發展。對於純功能性物品、純藝術創作、非視覺性創作或違反倫理道德之設計,應不予專利。」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302.html">第三篇設計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設計</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3-2-5。</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nc7g"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基於維護倫理道德,為排除社會混亂、失序、犯罪及其他違法行為,將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設計均列入法定不予專利之項目。」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ExamGuide/WORD1/0302.html">第三篇設計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設計</a>〉,《<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lp-1073-101.html">專利審查基準彙編</a>》,頁3-2-6。</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tx5x" id="footnote-27"><a href="#footnote-marker-27-1"> </a> <cite>物品之造型,若僅取決於功能性考量,或必須連結或裝配於另一物品始能實現各自之功能而達成用途者,因其設計僅取決於兩物品必然匹配部分之基本形狀,不能給予設計專利而被個人獨占。例如螺釘與螺帽的螺牙、鎖孔與鑰匙條的刻槽及齒槽等。參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tw/dl-279438-be38f9104ffe45afaddeb257d7777c02.html">專利法逐條釋義</a>》,頁400;劉國讚(2018),《專利法之理論與實用》,第4版,頁467-468。</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5kj0" id="footnote-28"><a href="#footnote-marker-2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52">專利法第52條</a>第3項:「發明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二十年屆滿。」</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hbsi" id="footnote-29"><a href="#footnote-marker-2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14">專利法第114條</a>:「新型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十年屆滿。」</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cyxg" id="footnote-30"><a href="#footnote-marker-3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35">專利法第135條</a>:「設計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十五年屆滿;衍生設計專利權期限與原設計專利權期限同時屆滿。」</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dqem" id="footnote-31"><a href="#footnote-marker-3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52">專利法第52條</a>第2項:「申請專利之發明,自公告之日起給予發明專利權,並發證書。」<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20">專利法第120條</a>(節錄):「……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於新型專利準用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42">專利法第142條</a>第1項(節錄):「……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於設計專利準用之。」</cite></li> </ol> </section>
[ "專利法第2條\n:「本法所稱專利,分為下列三種:\n\n\t一、發明專利。\n\n\t二、新型專利。\n\n\t三、設計專利。」", "專利法第21條\n:「發明,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7),《\n認識專利\n》,頁9。",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1。", "「若自然法則未付諸實際利用,例如能量不滅定律或萬有引力定律等自然界固有的規律,其本身不具有技術性,不屬於發明之類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2。", "「專利法定義之發明必須是人類心智所為具有技術性之創作,發現自然界中已知物之特性的行為本身並無技術性,不符合發明之定義。」同前註。", "「申請專利之發明創作必須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若界定申請專利範圍之事項違反自然法則(例如能量守恆定律),則該發明(例如永動機)不符合發明之定義。」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3。", "「申請專利之發明係利用自然法則以外之規律者,例如科學原理或數學方法、遊戲或運動之規則或方法等人為之規則、方法或計畫,或其他必須藉助人類推理力、記憶力等心智活動始能執行之方法或計畫,該發明本身不具有技術性,不符合發明之定義。」同前註。", "例如技能、單純顯示資訊內容,或單純的美術創作。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3、2-2-4。", "「專利制度之目的係透過專利權之授予,保護、利用發明與創作,進而促進國家產業發展。對於不符合國家、社會之利益或違反倫理道德之發明,應不予專利。」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8。", "專利法第24條\n:「下列各款,不予發明專利:\n\n\t一、動、植物及生產動、植物之主要生物學方法。但微生物學之生產方法,不在此限。\n\n\t二、人類或動物之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方法。\n\n\t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 "「基於維護倫理道德,為排除社會混亂、失序、犯罪及其他違法行為,將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發明列入法定不予專利之標的。若於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中所記載之發明的商業利用(commercial exploitation)會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則應認定該發明屬於法定不予專利之標的。」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12。", "「基於倫理道德之考量,顧及社會大眾醫療上的權益以及人類之尊嚴,使醫生在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過程中有選擇各種方法和條件的自由,人類或動物之診斷、治療或外科手術方法,屬於法定不予發明專利之標的。」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第二篇發明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發明\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2-2-9。", "專利法第104條\n:「新型,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對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之創作。」",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n第四篇新型專利形式審查 第一章形式審查\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4-1-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7),《\n認識專利\n》,頁1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7),《\n認識專利\n》,頁15。", "專利法第105條\n:「新型有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不予新型專利。」", "專利法第121條\n:「\n\n\tI 設計,指對物品之全部或部分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n\n\tII 應用於物品之電腦圖像及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亦得依本法申請設計專利。」",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n第三篇設計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設計\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3-2-1。",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n第三篇設計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設計\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3-2-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7),《\n認識專利\n》,頁22。", "專利法第124條\n:「下列各款,不予設計專利:\n\n\t一、純功能性之物品造形。\n\n\t二、純藝術創作。\n\n\t三、積體電路電路布局及電子電路布局。\n\n\t四、物品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n\n\t「專利制度之目的係透過專利權之授予,保護、利用發明、新型及設計之創作,進而促進國家產業發展。對於純功能性物品、純藝術創作、非視覺性創作或違反倫理道德之設計,應不予專利。」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n第三篇設計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設計\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3-2-5。", "「基於維護倫理道德,為排除社會混亂、失序、犯罪及其他違法行為,將妨害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設計均列入法定不予專利之項目。」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0),〈\n第三篇設計專利實體審查 第二章何謂設計\n〉,《\n專利審查基準彙編\n》,頁3-2-6。", "物品之造型,若僅取決於功能性考量,或必須連結或裝配於另一物品始能實現各自之功能而達成用途者,因其設計僅取決於兩物品必然匹配部分之基本形狀,不能給予設計專利而被個人獨占。例如螺釘與螺帽的螺牙、鎖孔與鑰匙條的刻槽及齒槽等。參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專利法逐條釋義\n》,頁400;劉國讚(2018),《專利法之理論與實用》,第4版,頁467-468。", "專利法第52條\n第3項:「發明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二十年屆滿。」", "專利法第114條\n:「新型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十年屆滿。」", "專利法第135條\n:「設計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十五年屆滿;衍生設計專利權期限與原設計專利權期限同時屆滿。」", "專利法第52條\n第2項:「申請專利之發明,自公告之日起給予發明專利權,並發證書。」\n\n\t\n專利法第120條\n(節錄):「……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於新型專利準用之。」\n\n\t\n專利法第142條\n第1項(節錄):「……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於設計專利準用之。」" ]
84718693f6315a010ef1f945c886fc5c8b1b675505f5ffc7179d9102402c0aa2
哪些資料是個人資料?判斷標準是什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government-fundamental-rights/424
null
在工作中所經手的客戶資料,可以出售給其他廠商嗎?與他人發生爭執,可以將他人的姓名、電話等資料任意上傳至Facebook(臉書)或LINE群組嗎?上述行為,都有可能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而需負擔刑事及民事責任,因此需要先知道個人資料的定義,還有判斷標準。(見圖1) 圖1 哪些是個人資料? 資料來源:韓瑋倫 / 繪圖:Yen 圖1 哪些是個人資料? 資料來源:韓瑋倫 / 繪圖:Yen 一、個人資料的定義 「個人資料」的定義規定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第1款,是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1] 」。 二、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一)個人資料保護法2008年修法時新增的原因 上述規定所例示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等,為日常生活中經常被蒐集、處理及利用的個人資料,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但因為社會態樣複雜,有些資料雖未直接指名道姓,一經揭露仍足以識別為某一特定人,對個人隱私仍會造成侵害,立法者在修法時就在個人資料的定義加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的概括規定,以充分保護個人的人格權 [2] 。 (二)得以直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所謂「得以直接識別特定個人之資料」,是指透過該資料本身,就可以直接連結至特定個人,不需要搭配其他資料,例如法院實務認為,「行動電話號碼」對於使用人有專屬性及獨特性,因此行動電話號碼應屬於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第1款所保障的「得以直接方式識別之個人資料」 [3] 。 (三)得以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而「得以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是指除了這個資料以外,必須再與其他資料相互「對照、組合、連結」,才可以識別出是屬於特定個人的資料 [4] 。舉例而言,法院實務認為行動電話號碼所屬的「電信業者別」(如中華電信、遠傳電信等電信業者的名稱),可以與其他個人資料如姓名、身分證號碼等資料,相互「比對、組合、連結及勾稽」後,據以作為間接識別特定個人的社會活動資料之一,故屬於個人資料保護法所保護的個人資料 [5] 。 三、小結 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目前的規範方式,除了第2條第1款所例示的資料類型外,要判斷一份資料是否為個人資料,並無一致性的標準,只能在個案中從蒐集者本身綜合各種情況與事證加以判斷到底能不能直接或間接識別出特定的個人 [6] ,對於不同蒐集者而言,在不同的情境下,就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判斷結果。 因此,建議資訊蒐集者在蒐集資訊前先瞭解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相關規範,並諮詢相關專家學者,以避免可能發生的訴訟或糾紛。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m0wuf"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50021&amp;FLNO=2">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a>第1款:「個人資料: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4cle"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立法院(2008),《立法院公報》,<a href="https://ppg.ly.gov.tw/ppg/PublicationOfficialGazettes/download/communique/final/pdf/97/48/LCIDC01_974801_00014.pdf">第97卷第48期</a>,頁122-123。</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gigr"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M,105%2c%e4%b8%8a%e6%98%93%2c393%2c20160818%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5年度上易字第393號刑事判決</a>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dlrk"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50022&amp;FLNO=3">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第3條</a>:「本法第二條第一款所稱得以間接方式識別,指保有該資料之公務或非公務機關僅以該資料不能直接識別,須與其他資料對照、組合、連結等,始能識別該特定之個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jaxq"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EV,103%2c%e5%8c%97%e5%b0%8f%2c1360%2c20141020%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度北小字第1360號小額民事判決</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V,103%2c%e5%b0%8f%e4%b8%8a%2c155%2c20141224%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度小上字第155號民事判決</a>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od78"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278755&amp;type=E&amp;kw=&amp;etype=etype5">法務部法律決字第10303506500號函</a>(2014/6/17)意旨參照。</cite></li> </ol> </section>
[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n第1款:「個人資料: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財務情況、社會活動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 "立法院(2008),《立法院公報》,\n第97卷第48期\n,頁122-123。",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5年度上易字第393號刑事判決\n參照。", "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第3條\n:「本法第二條第一款所稱得以間接方式識別,指保有該資料之公務或非公務機關僅以該資料不能直接識別,須與其他資料對照、組合、連結等,始能識別該特定之個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度北小字第1360號小額民事判決\n、\n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3年度小上字第155號民事判決\n參照。", "法務部法律決字第10303506500號函\n(2014/6/17)意旨參照。" ]
6612d0e7424f7e66ea72cb3700671d99fe3a87c38bdabbd65a617023c03e9159
保障權利不能等!職場性騷擾申訴有期限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28
null
對於不幸在職場遇到性騷擾,而想鼓起勇氣說出的人,法律設有性騷擾申訴機制,希望能給予被害人更多支持。包括要求雇主接獲申訴知悉性騷擾時,要開始調查,並採取調整職場空間、工作內容等立即有效的補救措施,以避免被害人再度被性騷擾 [1] 。然而,被害人必須留意的是,除了在公司內部提起申訴,如果想進一步向外部的地方政府勞工(動)局提出申訴的話,會有期限限制。(見圖1) 圖1 關於職場性騷擾的申訴期限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圖1 關於職場性騷擾的申訴期限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一、公司的內部申訴沒有期限限制 首先,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敵意工作環境性騷擾、利益交換式性騷擾或權勢性騷擾 [2] ,可以向公司提出申訴。法律沒有限制申訴的期限,公司也不可以另外在內部訂定申訴期限 [3] ,所以內部申訴是沒有期限的。受害的員工知悉性騷擾後,不管過了多久都可以向公司提出申訴,即使已經離職了,還是可以向前公司提出申訴 [4] 。 二、向公司、加害人追究法律責任,要注意期限 不過,如果受害人還想要進一步要求公司或加害人負責、賠償,要注意以下期限: (一)向政府機關檢舉公司,記得在3年內 如果想向地方的勞工(動)局檢舉公司沒有好好依法處理性騷擾申訴,例如公司對於離職員工的性騷擾申訴置之不理,讓政府機關對公司罰鍰、公布違法公司名稱及負責人姓名等 [5] ,就要注意政府機關做出罰鍰等行政罰的裁罰權時效是3年。原則上從公司違法時起算 [6] ,所以超過3年,政府就不能再對公司裁罰了。 (二)向公司請求民事賠償,要在知道事實後2年內,最長不超過10年 罰鍰的錢是繳給政府,如果被害員工想要公司賠錢給自己,以彌補在事件中受到的傷害,而提起民事訴訟追究公司沒有善盡法定義務的責任,就必須在知道有損害和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內,最長從公司違法時起算不超過10年 [7] 。 (三)向加害人追究責任 上面的期限都是被害人對公司提起的期限,如果要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責任,讓加害人被政府罰錢,行政罰的時效是提起申訴時起3年內 [8] ;想讓加害人賠錢給自己,民事追究的時效一樣是知道有損害和賠償義務人時起2年,最長從性騷擾行為時起算不超過10年 [9] 。 但如果對方性騷擾的方式是趁人不及抵抗時親吻、擁抱或摸胸襲臀,此時要追究他的刑事責任,因為這是告訴乃論罪 [10] ,就必須在知道犯人時起6個月內提出告訴 [11] 。 三、向各地方政府勞工(動)局提出外部申訴,要注意期限 雖然職場性騷擾的被害員工向公司提起申訴是沒有期限的,但如果是符合法律規定,可以向地方勞工(動)局提起申訴的情形 [12] ,就有申訴期限的限制,超過期限政府就不會受理這件申訴案了 [13] 。而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的期限,會依照被申訴人和申訴人在職場的身分、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期限。 (一)被申訴人的身分 被申訴人,就是被害人主張職場性騷擾的行為人,會依照他對被害人是否具有權勢關係、是不是公司的最高負責人,對外申訴的期限有以下不同 [14] : 1. 沒有權勢關係的一般性騷擾:知悉2年內,最長不超過5年 如果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沒有權勢關係,例如只是同事、下屬、供應廠商等,那被害人就必須在知道被性騷擾時起2年內,最長從性騷擾行為結束時起算不超過5年。 2. 權勢性騷擾:知悉3年內,最長不超過7年 如果行為人對受害人的工作有指揮、監督的權力 [15] ,例如行為人是被害員工的直屬主管,或是應徵者的面試官,被害人的考績、能否被僱用受對方掌握,比起一般的職場性騷擾更不容易向外求助 [16] ,所以規定較長的時限——被害人在知道被性騷擾時起3年內,最長從性騷擾行為結束時起算不超過7年,都在地方主管機關受理性騷擾申訴案的時限內。 3. 被申訴人是公司的最高負責人:離職時起1年內,最長不超過10年 如果被申訴人不但是主管,甚至是整間公司的最高負責人,例如公司的董事長、社團法人的理事長 [17] ,受害人很可能根本不敢在在職期間提出申訴,所以法律另外規定,受僱者可以在離職日起1年內向地方勞工(動)局提出申訴,即使知道被性騷擾已經超過3年也可以提出,不過最長從性騷擾行為結束時起算不超過10年。 (二)申訴人的身分 當遭受性騷擾的勞工是未成年人,會有特別的規定。因為公司可以合法僱用15歲以上未滿16歲的童工、未滿18歲的未成年勞工 [18] ,為了加強保護所有未成年勞工,即使知道被性騷擾的時間已經超過2年或3年,只要受到性騷擾時還沒成年,受害人都可以在18歲成年日 [19] 起3年內向地方勞工(動)局提出申訴。 四、結語 有報導指出,職場性騷擾的被害人中有8成選擇隱忍不申訴 [20] ,可能出於擔心異樣眼光,甚至怕影響工作等原因而不敢申訴,或是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理解、意識到遭受職場性騷擾,並花時間開始蒐證。法律設有申訴機制鼓勵受到職場性騷擾的人勇敢說出來,但也提醒必須注意相關時效期限,避免法律上權利因為超過時效而不能主張或行使。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sh2nj"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3">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a>第2項:「雇主於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下列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被害人及行為人分屬不同事業單位,且具共同作業或業務往來關係者,該行為人之雇主,亦同:<br> 一、雇主因接獲被害人申訴而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br> (一)採行避免申訴人受性騷擾情形再度發生之措施。<br> (二)對申訴人提供或轉介諮詢、醫療或心理諮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之服務。<br> (三)對性騷擾事件進行調查。<br> (四)對行為人為適當之懲戒或處理。<br> 二、雇主非因前款情形而知悉性騷擾事件時:<br> (一)就相關事實進行必要之釐清。<br> (二)依被害人意願,協助其提起申訴。<br> (三)適度調整工作內容或工作場所。<br> (四)依被害人意願,提供或轉介諮詢、醫療或心理諮商處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之服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18wg"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2">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a>第1、2項:「<br> I 本法所稱性騷擾,指下列情形之一:<br> 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br> 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br> II 本法所稱權勢性騷擾,指對於因僱用、求職或執行職務關係受自己指揮、監督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騷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h9qv"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N2=1000132616&amp;cnt=1&amp;now=1&amp;lnabndn=1&amp;recordno=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3字第1000132616號函</a>(2011/10/5):「說明:……<br> 二、查性別工作平等法並未就受僱者遭遇性騷擾時之申訴期限予以明定;另為建立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處理之機制,並規範對於預防性騷擾之發生以及性騷擾案件之申訴與懲處之處理程序等具體作法,本會訂定『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訂定準則』,亦未就受僱者之申訴期限加以限制。<br> 三、基上,為免影響申訴人申訴救濟權利,事業單位訂定之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依上開規定,應不得訂定申訴期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3zb6"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BA,110%2c%e8%a8%b4%2c247%2c20210930%2c1">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247號判決</a>:「至雇主採取之糾正及補救措施是否立即、有效,非單純以被性騷擾者之主觀感受為據,且不以被性騷擾者是否已離開工作環境而有差別,應依個案情節、期待可能性及其行業屬性,按社會一般通念客觀判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yzwk"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8-1">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8條之1</a>第2、6項:「<br> II 雇主違反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或地方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二條之二第三項限期為必要處置之命令,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br> VI 有前條或前五項規定行為之一者,應公布其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br> 各地方政府會自行公布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的公司名稱及負責人姓名,並將名單提供給中央的勞動部,勞動部會在「<a href="https://announcement.mol.gov.tw/">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a>」的網頁上公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d9hr"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10&amp;flno=27">行政罰法第27條</a>第1、2項:「<br> I 行政罰之裁處權,因三年期間之經過而消滅。<br> II 前項期間,自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終了時起算。但行為之結果發生在後者,自該結果發生時起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o2id"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0">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0條</a>:「第二十六條至第二十八條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性騷擾行為或違反各該規定之行為時起,逾十年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5uln"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74&amp;flno=27">性騷擾防治法第27條</a>:「<br> I 對他人為權勢性騷擾,經申訴調查成立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br> II 對他人為權勢性騷擾以外之性騷擾,經申訴調查成立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br> III 前二項規定之裁處權,自被害人提出申訴時起,因三年期間之經過而消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qufe"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0">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0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1ne8"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74&amp;flno=25">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a>:「<br> I 意圖性騷擾,乘人不及抗拒而為親吻、擁抱或觸摸其臀部、胸部或其他身體隱私處之行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利用第二條第二項之權勢或機會而犯之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br> II 前項之罪,須告訴乃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cceu"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37">刑事訴訟法第237條</a>第1項:「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之時起,於六個月內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34a0"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2-1">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a>第1項:「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性騷擾,應向雇主提起申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逕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br> 一、被申訴人屬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br> 二、雇主未處理或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lmxv"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9&amp;flno=8">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第8條</a>第1款:「性騷擾事件之申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地方主管機關應不予受理:一、申訴逾本法第三十二條之一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期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2fvr"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2-1">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a>第2、3項:「<br> II 受僱者或求職者依前項但書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之期限,應依下列規定辦理:<br> 一、被申訴人非具權勢地位:自知悉性騷擾時起,逾二年提起者,不予受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五年者,亦同。<br> 二、被申訴人具權勢地位:自知悉性騷擾時起,逾三年提起者,不予受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七年者,亦同。<br> II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各款規定辦理,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但依前項規定有較長申訴期限者,從其規定:<br> 一、性騷擾發生時,申訴人為未成年,得於成年之日起三年內申訴。<br> 二、被申訴人為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申訴人得於離職之日起一年內申訴。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十年者,不予受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xmjt"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2">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a>第2項:「本法所稱權勢性騷擾,指對於因僱用、求職或執行職務關係受自己指揮、監督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騷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vhze"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修法理由(2023/8/16):「另考量被申訴人如具權勢地位,申訴人受限其關係,不易向外求助,恐逾越申訴時效,爰於第二款定明被申訴人如具權勢地位,申訴期限為自知悉性騷擾時起三年內;但自性騷擾行為終了時起,逾七年者,不得提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1lep"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2">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a>第8項:「本法所稱最高負責人,指下列之人:<br> 一、機關(構)首長、學校校長、各級軍事機關(構)及部隊上校編階以上之主官、行政法人董(理)事長、公營事業機構董事長、理事主席或與該等職務相當之人。<br> 二、法人、合夥、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及其他組織之對外代表人或與該等職務相當之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lu2a"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44">勞動基準法第44條</a>:「<br> I 十五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受僱從事工作者,為童工。<br> II 童工及十六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不得從事危險性或有害性之工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uu0o"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2">民法第12條</a>:「滿十八歲為成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n39j"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公視新聞網(2023),《<a href="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40861">#MeToo在台灣 職場性騷擾每年估25萬件但8成不申訴【圖表】</a>》。</cite></li> </ol> </section>
[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n第2項:「雇主於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下列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被害人及行為人分屬不同事業單位,且具共同作業或業務往來關係者,該行為人之雇主,亦同:\n\n\t一、雇主因接獲被害人申訴而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n\n\t(一)採行避免申訴人受性騷擾情形再度發生之措施。\n\n\t(二)對申訴人提供或轉介諮詢、醫療或心理諮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之服務。\n\n\t(三)對性騷擾事件進行調查。\n\n\t(四)對行為人為適當之懲戒或處理。\n\n\t二、雇主非因前款情形而知悉性騷擾事件時:\n\n\t(一)就相關事實進行必要之釐清。\n\n\t(二)依被害人意願,協助其提起申訴。\n\n\t(三)適度調整工作內容或工作場所。\n\n\t(四)依被害人意願,提供或轉介諮詢、醫療或心理諮商處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之服務。」",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n第1、2項:「\n\n\tI 本法所稱性騷擾,指下列情形之一:\n\n\t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n\n\t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n\n\tII 本法所稱權勢性騷擾,指對於因僱用、求職或執行職務關係受自己指揮、監督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騷擾。」",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3字第1000132616號函\n(2011/10/5):「說明:……\n\n\t二、查性別工作平等法並未就受僱者遭遇性騷擾時之申訴期限予以明定;另為建立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處理之機制,並規範對於預防性騷擾之發生以及性騷擾案件之申訴與懲處之處理程序等具體作法,本會訂定『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訂定準則』,亦未就受僱者之申訴期限加以限制。\n\n\t三、基上,為免影響申訴人申訴救濟權利,事業單位訂定之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依上開規定,應不得訂定申訴期限。」",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247號判決\n:「至雇主採取之糾正及補救措施是否立即、有效,非單純以被性騷擾者之主觀感受為據,且不以被性騷擾者是否已離開工作環境而有差別,應依個案情節、期待可能性及其行業屬性,按社會一般通念客觀判斷。」",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8條之1\n第2、6項:「\n\n\tII 雇主違反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或地方主管機關依第三十二條之二第三項限期為必要處置之命令,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n\n\tVI 有前條或前五項規定行為之一者,應公布其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n\n\t各地方政府會自行公布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的公司名稱及負責人姓名,並將名單提供給中央的勞動部,勞動部會在「\n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n」的網頁上公布。", "行政罰法第27條\n第1、2項:「\n\n\tI 行政罰之裁處權,因三年期間之經過而消滅。\n\n\tII 前項期間,自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終了時起算。但行為之結果發生在後者,自該結果發生時起算。」",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0條\n:「第二十六條至第二十八條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有性騷擾行為或違反各該規定之行為時起,逾十年者,亦同。」", "性騷擾防治法第27條\n:「\n\n\tI 對他人為權勢性騷擾,經申訴調查成立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n\n\tII 對他人為權勢性騷擾以外之性騷擾,經申訴調查成立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n\n\tIII 前二項規定之裁處權,自被害人提出申訴時起,因三年期間之經過而消滅。」",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0條\n。", "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n:「\n\n\tI 意圖性騷擾,乘人不及抗拒而為親吻、擁抱或觸摸其臀部、胸部或其他身體隱私處之行為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利用第二條第二項之權勢或機會而犯之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n\n\tII 前項之罪,須告訴乃論。」", "刑事訴訟法第237條\n第1項:「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之時起,於六個月內為之。」",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n第1項:「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性騷擾,應向雇主提起申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逕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n\n\t一、被申訴人屬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n\n\t二、雇主未處理或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 "地方主管機關受理工作場所性騷擾事件申訴處理辦法第8條\n第1款:「性騷擾事件之申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地方主管機關應不予受理:一、申訴逾本法第三十二條之一第二項或第三項規定期限。」",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n第2、3項:「\n\n\tII 受僱者或求職者依前項但書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之期限,應依下列規定辦理:\n\n\t一、被申訴人非具權勢地位:自知悉性騷擾時起,逾二年提起者,不予受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五年者,亦同。\n\n\t二、被申訴人具權勢地位:自知悉性騷擾時起,逾三年提起者,不予受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七年者,亦同。\n\n\tII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各款規定辦理,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但依前項規定有較長申訴期限者,從其規定:\n\n\t一、性騷擾發生時,申訴人為未成年,得於成年之日起三年內申訴。\n\n\t二、被申訴人為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申訴人得於離職之日起一年內申訴。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十年者,不予受理。」",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n第2項:「本法所稱權勢性騷擾,指對於因僱用、求職或執行職務關係受自己指揮、監督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騷擾。」",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修法理由(2023/8/16):「另考量被申訴人如具權勢地位,申訴人受限其關係,不易向外求助,恐逾越申訴時效,爰於第二款定明被申訴人如具權勢地位,申訴期限為自知悉性騷擾時起三年內;但自性騷擾行為終了時起,逾七年者,不得提出。」",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n第8項:「本法所稱最高負責人,指下列之人:\n\n\t一、機關(構)首長、學校校長、各級軍事機關(構)及部隊上校編階以上之主官、行政法人董(理)事長、公營事業機構董事長、理事主席或與該等職務相當之人。\n\n\t二、法人、合夥、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之非法人團體及其他組織之對外代表人或與該等職務相當之人。」", "勞動基準法第44條\n:「\n\n\tI 十五歲以上未滿十六歲之受僱從事工作者,為童工。\n\n\tII 童工及十六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不得從事危險性或有害性之工作。」", "民法第12條\n:「滿十八歲為成年。」", "公視新聞網(2023),《\n#MeToo在台灣 職場性騷擾每年估25萬件但8成不申訴【圖表】\n》。" ]
adc884fbc2768f48d58534d6cfd034bee111ce77fb701a053d158c6c89b26b5f
押金隨便房東收?收超過2個月的押金合理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ousing-land-neighbors/1239
null
租屋簽約時,房東通常會向房客收取一筆押金,用來擔保房客可能欠繳的租金、約定由房客繳納的水電瓦斯等費用、違約金或是毀壞房屋、附屬設備衍生的損害賠償費用。 押金的金額可以隨便由房東喊價嗎?如果房東超收,房客該如何主張權益?(見圖1) 圖1 租屋的押金金額可以超過2個月嗎? 資料來源:李琬鈴 / 繪圖:Yen 圖1 租屋的押金金額可以超過2個月嗎? 資料來源:李琬鈴 / 繪圖:Yen 一、住家用住宅租賃契約,押金不得超過2個月 (一)住宅租賃押金不得超過2個月於法有據 土地法規定押金不得超過2個月房屋租金 [1]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下稱「租賃專法」)也明文規定,供住宅用的租賃契約 [2] ,押金不得超過2個月租金額 [3] 。 自2023年2月10日起,住宅租賃契約已全面適用消費者保護法 [4] ,房東自備的租約就必須遵守內政部制定的「租賃住宅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違反的租約條款會依法無效 [5] 。這份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也規定住宅租賃契約的押金不得超過2個月租金總額 [6] 。 (二)遇到房東超收押金該怎麼辦? 綜合以上,如房東自備租約約定超收押金,不僅該條款無效 [7] ,房客還能向直轄市、(縣)市消費者保護官提起申訴 [8] ;如果房東不改善,可能面臨新臺幣(下同)3萬至30萬元的罰鍰,再要求改善仍不改善,罰鍰會提高到5萬至50萬元 [9] 。 如果房客已經把押金交給房東了,該怎麼辦?法律規定房客可以主張超收的部分用來抵扣房租 [10] 。例如房客已給3個月租金額的押金,就超出的1個月押金,房客可主張作為下一個月的租金,免再繳納。 二、營業用房屋租賃契約,法律沒有限制押金金額 承租房屋是當作工廠、辦公室、店面、倉庫使用,租賃目的不是住家居住用途,就不適用租賃專法、租賃住宅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也就是房客沒有押金不得超過2個月的保護。 至於土地法對於押金不超過2個月租金的規定,內政部 [11] 認為,這條規定只適用於住宅用的房屋,營業用房屋租賃不適用,也就是雙方約定押金超過2個月租金也不違法。 法院 [12] 也採相同見解,最高法院認為房東收取押金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但住宅租賃同時牽涉房客的居住權及生存權,對於房客生存權的保障應大於房東的財產權,所以特別以法律限制押金額度不得超過2個月。至於營業用的房屋是為了賺取利潤、並非安身居住使用,應該回歸契約自由原則,由當事人依房屋價值、房客營業風險等因素,自行決定押金數額。實務曾有案例為飲料店、牛排館租約,房東收取超過2個月租金額的押金,法院均認為合法 [13] 。 三、營業兼住家的情形,押金有上限嗎? 例如承租透天房屋,一樓作店面營業使用,二樓以上供老闆及家人居住使用,更甚至將承租房屋兼作經營電商與居住處所,押金如何收取才合法?這部分實務上還沒有穩定統一的見解。 (一)一律不得超過2個月的上限 內政部認為 [14] 營業兼住家使用的房屋仍有租賃專法的適用,依照這個函釋的邏輯,營業兼住家使用的房屋租賃,押金有2個月租金額的上限。 (二)必須個案判斷,不一定只限2個月 但有判決持不同見解 [15] ,法院認為必須依照具體使用情況檢視房屋使用的主要目的,若房屋位處車水馬龍的熱鬧商業區且坪數高達上百坪,現場掛有營業招牌、承租主要目為營業使用,雖然有部分空間作為員工及負責人住家起居使用,但不改變營業場所的性質,則土地法為了保護住宅租賃契約中承租人居住權益的2個月押金總額限制,在這樣的情境就不適用。 (三)可以考慮簽2份租約,較無爭議 所以可以看出主管機關、法院判決在這個議題上,似乎還沒有穩定統一的見解。如果營業、住家的使用區域可明確區隔(例如一樓店面營業使用;二樓以上住家使用),建議可以考慮依使用目的分別簽署兩份契約,較無爭議。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kk5gz"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001&amp;flno=99">土地法第99條</a>:「<br> I 前條擔保之金額,不得超過二個月房屋租金之總額。<br> II 已交付之擔保金,超過前項限度者,承租人得以超過之部份抵付房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sfzh"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規範及管制對象為「住宅租賃契約」,法律定義如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125&amp;flno=3">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3條</a>第1款及第2款:「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br> 一、租賃住宅:指以出租供居住使用之建築物。<br> 二、住宅租賃契約(以下簡稱租賃契約):指當事人約定,一方以建築物租與他方居住使用,他方支付租金之契約。」<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125&amp;flno=4">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4條</a>:「租賃住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適用本條例規定:<br> 一、供休閒或旅遊為目的。<br> 二、由政府或其設立之專責法人或機構經營管理。<br> 三、由合作社經營管理。<br> 四、租賃期間未達三十日。」<br> 另外,作員工宿舍使用的房屋租賃契約,也不適用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參照<a href="https://www.land.moi.gov.tw/law/explainlist/105?lid=8622&amp;type=0">內政部台內地字第1080260559號書函</a>(2019/2/11):「依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租賃條例)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一、租賃住宅:指以出租供居住使用之建築物。』依其立法說明略以,所稱租賃住宅,指住宅出租係供居住使用者,不論其是否符合建築管理或土地使用管制等相關法規,舉凡住宅出租係供居住使用者,除第4條規定情形外,均應適用本條例規定。另有關公(民)營機構提供員工宿舍等,均非本條例租賃住宅適用範圍。是以,公司承租租賃住宅後供作員工宿舍,不適用租賃條例之規定。另如由個人名義承租,且供自行最終居住使用者,則有租賃條例之適用;惟租賃型態繁多,貴公司如仍有疑義,請檢具具體事證,洽詢租賃住宅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以資便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2guj"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125&amp;flno=7">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7條</a>第1項:「押金之金額,不得逾二個月之租金總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txyh"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125&amp;flno=5">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5條</a>第1項:「租賃契約出租人及承租人間視為具消費關係,適用消費者保護法相關規定。」<br> 本條文於2023年2月8日修正公布,明定自該公布日起施行,依照<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33&amp;flno=13">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3條</a>,就是2023年2月10日生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j12o"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170001&amp;flno=17">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a>第1項、第4項:「<br> I 中央主管機關為預防消費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定型化契約之公平化,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br> IV 違反第一項公告之定型化契約,其定型化契約條款無效。該定型化契約之效力,依前條規定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2mcc"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內政部消費者保護處(2023/06/15),《<a href="https://www.ey.gov.tw/Page/DFB720D019CCCB0A/478917df-7599-418f-8715-fd2716b623b4">住宅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a>》,應記載事項第5條第1項:「押金由租賃雙方約定為__個月租金,金額為__元整(最高不得超過二個月租金之總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z2tb"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170001&amp;flno=17">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a>第4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wj0c"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170001&amp;flno=43">消費者保護法第43條</a>:「<br> I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因商品或服務發生消費爭議時,消費者得向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其分中心申訴。<br> II 企業經營者對於消費者之申訴,應於申訴之日起十五日內妥適處理之。<br> III 消費者依第一項申訴,未獲妥適處理時,得向直轄市、縣(市)政府消費者保護官申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h9vo"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170001&amp;flno=56-1">消費者保護法第56條之1</a>:「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七條第一項公告之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者,除法律另有處罰規定外,經主管機關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經再次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v48i"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001&amp;flno=99">土地法第99條</a>第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gfo3"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www.land.moi.gov.tw/law/explainlist/106?lid=138&amp;type=0">內政部內授中辦地字第1026038908號函</a>(2013/10/3):「查土地法第97條規定:『城市地方房屋之租金,以不超過土地及其建築物申報總價年息百分之十為限。…。』、第98條規定:『以現金為租賃之擔保者,其現金利息視為租金之一部。…。』,第99條規定『前條擔保之金額,不得超過二個月房屋租金之總額。已交付之擔保金,超過前項限度者,承租人得以超過之部份,抵付房租。』,上揭法條所稱『房屋』,依本部71年5月24日台內地字第87103號函釋:『土地法第97條所稱「房屋」,係指供住宅用之房屋而言。』,又依本部71年7月13日台內地字第99390號函釋:『……土地法第97條係對城市地方房屋租金最高限額之規定,因營業用房屋,其土地之使用位置與營業本身所帶來之特殊利益,與一般普通住屋有別,其應付租金參照最高法院54年台上字第1528號判例,應不受土地法第97條租金最高限額之限制,方屬合理。……』,基於土地法第97條之立法意旨及房屋租賃現況之考量,土地法第99條有關擔保金額之限制應指供住宅用之房屋而言,至營業用房屋,其應付擔保金額,不受土地法第99條之限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vcjf"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4%2c%e5%8f%b0%e7%b0%a1%e4%b8%8a%2c8%2c20050315">最高法院94年度台簡上字第8號民事判決</a>:「按人民之生存權、財產權應受保障,為憲法第十五條所明定,所有權人之不動產出租收益權為財產權之一種,其租金及擔保金之多寡,自應本諸契約自由之原則,受憲法第十五條之保障,除有憲法第二十三條及國民經濟等基本國策之需要外,不應以立法限制。但人民之生存權亦同受憲法之保障,而居住乃人民生存之基本條件,為生存權之內涵。財產權及生存權兩種憲法基本人權衝突時,自應衡量生存權屬於生命法益,應優於財產法益,而保障財產權之目的,乃在維持生存,生存權優先於財產權之保障,故供居住使用之房屋租賃,基於貫徹憲法保障生存權之意旨,自得以立法加以管制。至營業用房屋,承租人係用以營業獲取利潤,並非供居住安身,與人民安居之基本需求即生存權之保障無涉,自無立法限制之必要。土地法第九十七條限制房屋租金最高額及同法第九十九條擔保金之規定,旨在保護經濟上弱者之承租人,使其能取得適當之居住空間,以避免造成居住問題。此觀之土地法第九十七條、第九十九條之立法意旨自明。承租人有能力承租房屋營業以獲取利潤,多非經濟上之弱者,所承租之房屋,亦非供居住安身之用,即與生存權之保障無涉,土地法第九十七條之規定,不包括供營業用使用之房屋,為本院現持之見解,土地法第九十九條擔保金之規定,亦應為相同之解釋。尤以供營業使用房屋租賃之擔保金,重在擔保租賃契約之履行,其擔保金之多寡,常因租賃房屋之價值及承租人營業之風險而有不同,更應回歸契約自由之原則,不應以特別法加以限制,故土地法第九十九條就擔保金之規定,亦應解為不包括供營業使用之房屋租賃,以兼顧租賃雙方之利益。」<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5%2c%e5%8f%b0%e4%b8%8a%2c1907%2c20060825">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907號民事判決</a>,採相同見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t89j"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EV,111%2c%e5%8d%97%e5%b0%8f%2c943%2c20220719%2c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臺南簡易庭111年度南小字第943號民事判決</a>(本案例承租作飲料店營業使用)、<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EV,107%2c%e6%a1%83%e5%b0%8f%2c2081%2c20190517%2c2">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桃園簡易庭107年度桃小字第2081號民事判決</a>(本案例承租作牛排館營業使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v31p"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內政部台內地字第1080270038號函(2019/1/4):「<br> 要旨:關於兼供營業及居住使用之非具消費關係租賃房屋是否為『租賃住宅』之疑義。<br> 主旨:貴廳函為兼供營業及居住使用之非具消費關係租賃房屋,是否為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  管理條例第3條第1款之租賃住宅1案,請查照。<br> 說明:一、依據本部地政司案陳貴廳108年1月2日廳民三字第1080000103號函辦理。二、按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租賃條例)第3條第1款及第4條分別規定『租賃住宅:指以出租供居住使用之建築物。』及『租賃住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適用本條例規定:一、供休或旅遊為目的。二、由政府或其設立之專責法人或機構經營管理。三、由合作社經營管理。四、租賃期間未達三十日。』是以,建築物如為出租供居住使用者,除有租賃條例第 4 條規定之情形外,均有租賃條例之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6wnq"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V,100%2c%e4%b8%8a%e6%9b%b4(%e4%b8%80)%2c15%2c20110920%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0年度上更㈠字第15號民事判決</a>:「供營業用之房屋租賃,承租人應依雙方之約定交付擔保金,縱其金額超過二個月房屋租金之總額,承租人亦不得主張以超過部分抵付房租,最高法院亦著有95年度台上字第1907號判決可資參照。……又居家首重靜謐安寧,依經驗法則而言,上訴人自無可能以每月高達10萬元之租金,承租面臨交通要道,來往車輛繁多,且面積又廣達3百多坪之系爭房屋做為住宅居住。且按營業人因營業之必要,部分營業場所做為營業之倉庫,部分做為營業人或其員工休息、日常生活起居之用,並不因而變更其為營業場所之性質。……是上訴人抗辯租金過高及超收之押租金得以抵付租金,自98年11月份起至99年12月份止,已無須再支付租金及其每月僅須支付23,837元即可(見本院卷第121頁背面),委無足取。」</cite></li> </ol> </section>
[ "土地法第99條\n:「\n\n\tI 前條擔保之金額,不得超過二個月房屋租金之總額。\n\n\tII 已交付之擔保金,超過前項限度者,承租人得以超過之部份抵付房租。」",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規範及管制對象為「住宅租賃契約」,法律定義如下:\n\n\t\n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3條\n第1款及第2款:「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n\n\t一、租賃住宅:指以出租供居住使用之建築物。\n\n\t二、住宅租賃契約(以下簡稱租賃契約):指當事人約定,一方以建築物租與他方居住使用,他方支付租金之契約。」\n\n\t\n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4條\n:「租賃住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適用本條例規定:\n\n\t一、供休閒或旅遊為目的。\n\n\t二、由政府或其設立之專責法人或機構經營管理。\n\n\t三、由合作社經營管理。\n\n\t四、租賃期間未達三十日。」\n\n\t另外,作員工宿舍使用的房屋租賃契約,也不適用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參照\n內政部台內地字第1080260559號書函\n(2019/2/11):「依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租賃條例)第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一、租賃住宅:指以出租供居住使用之建築物。』依其立法說明略以,所稱租賃住宅,指住宅出租係供居住使用者,不論其是否符合建築管理或土地使用管制等相關法規,舉凡住宅出租係供居住使用者,除第4條規定情形外,均應適用本條例規定。另有關公(民)營機構提供員工宿舍等,均非本條例租賃住宅適用範圍。是以,公司承租租賃住宅後供作員工宿舍,不適用租賃條例之規定。另如由個人名義承租,且供自行最終居住使用者,則有租賃條例之適用;惟租賃型態繁多,貴公司如仍有疑義,請檢具具體事證,洽詢租賃住宅所在地直轄市、縣(市)政府,以資便捷。」",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7條\n第1項:「押金之金額,不得逾二個月之租金總額。」",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5條\n第1項:「租賃契約出租人及承租人間視為具消費關係,適用消費者保護法相關規定。」\n\n\t本條文於2023年2月8日修正公布,明定自該公布日起施行,依照\n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3條\n,就是2023年2月10日生效。", "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n第1項、第4項:「\n\n\tI 中央主管機關為預防消費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定型化契約之公平化,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n\n\tIV 違反第一項公告之定型化契約,其定型化契約條款無效。該定型化契約之效力,依前條規定定之。」", "內政部消費者保護處(2023/06/15),《\n住宅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n》,應記載事項第5條第1項:「押金由租賃雙方約定為__個月租金,金額為__元整(最高不得超過二個月租金之總額)。」", "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n第4項。", "消費者保護法第43條\n:「\n\n\tI 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因商品或服務發生消費爭議時,消費者得向企業經營者、消費者保護團體或消費者服務中心或其分中心申訴。\n\n\tII 企業經營者對於消費者之申訴,應於申訴之日起十五日內妥適處理之。\n\n\tIII 消費者依第一項申訴,未獲妥適處理時,得向直轄市、縣(市)政府消費者保護官申訴。」", "消費者保護法第56條之1\n:「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七條第一項公告之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者,除法律另有處罰規定外,經主管機關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經再次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土地法第99條\n第2項。", "內政部內授中辦地字第1026038908號函\n(2013/10/3):「查土地法第97條規定:『城市地方房屋之租金,以不超過土地及其建築物申報總價年息百分之十為限。…。』、第98條規定:『以現金為租賃之擔保者,其現金利息視為租金之一部。…。』,第99條規定『前條擔保之金額,不得超過二個月房屋租金之總額。已交付之擔保金,超過前項限度者,承租人得以超過之部份,抵付房租。』,上揭法條所稱『房屋』,依本部71年5月24日台內地字第87103號函釋:『土地法第97條所稱「房屋」,係指供住宅用之房屋而言。』,又依本部71年7月13日台內地字第99390號函釋:『……土地法第97條係對城市地方房屋租金最高限額之規定,因營業用房屋,其土地之使用位置與營業本身所帶來之特殊利益,與一般普通住屋有別,其應付租金參照最高法院54年台上字第1528號判例,應不受土地法第97條租金最高限額之限制,方屬合理。……』,基於土地法第97條之立法意旨及房屋租賃現況之考量,土地法第99條有關擔保金額之限制應指供住宅用之房屋而言,至營業用房屋,其應付擔保金額,不受土地法第99條之限制。」", "最高法院94年度台簡上字第8號民事判決\n:「按人民之生存權、財產權應受保障,為憲法第十五條所明定,所有權人之不動產出租收益權為財產權之一種,其租金及擔保金之多寡,自應本諸契約自由之原則,受憲法第十五條之保障,除有憲法第二十三條及國民經濟等基本國策之需要外,不應以立法限制。但人民之生存權亦同受憲法之保障,而居住乃人民生存之基本條件,為生存權之內涵。財產權及生存權兩種憲法基本人權衝突時,自應衡量生存權屬於生命法益,應優於財產法益,而保障財產權之目的,乃在維持生存,生存權優先於財產權之保障,故供居住使用之房屋租賃,基於貫徹憲法保障生存權之意旨,自得以立法加以管制。至營業用房屋,承租人係用以營業獲取利潤,並非供居住安身,與人民安居之基本需求即生存權之保障無涉,自無立法限制之必要。土地法第九十七條限制房屋租金最高額及同法第九十九條擔保金之規定,旨在保護經濟上弱者之承租人,使其能取得適當之居住空間,以避免造成居住問題。此觀之土地法第九十七條、第九十九條之立法意旨自明。承租人有能力承租房屋營業以獲取利潤,多非經濟上之弱者,所承租之房屋,亦非供居住安身之用,即與生存權之保障無涉,土地法第九十七條之規定,不包括供營業用使用之房屋,為本院現持之見解,土地法第九十九條擔保金之規定,亦應為相同之解釋。尤以供營業使用房屋租賃之擔保金,重在擔保租賃契約之履行,其擔保金之多寡,常因租賃房屋之價值及承租人營業之風險而有不同,更應回歸契約自由之原則,不應以特別法加以限制,故土地法第九十九條就擔保金之規定,亦應解為不包括供營業使用之房屋租賃,以兼顧租賃雙方之利益。」\n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907號民事判決\n,採相同見解。",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臺南簡易庭111年度南小字第943號民事判決\n(本案例承租作飲料店營業使用)、\n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桃園簡易庭107年度桃小字第2081號民事判決\n(本案例承租作牛排館營業使用)。", "內政部台內地字第1080270038號函(2019/1/4):「\n\n\t要旨:關於兼供營業及居住使用之非具消費關係租賃房屋是否為『租賃住宅』之疑義。\n\n\t主旨:貴廳函為兼供營業及居住使用之非具消費關係租賃房屋,是否為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  管理條例第3條第1款之租賃住宅1案,請查照。\n\n\t說明:一、依據本部地政司案陳貴廳108年1月2日廳民三字第1080000103號函辦理。二、按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租賃條例)第3條第1款及第4條分別規定『租賃住宅:指以出租供居住使用之建築物。』及『租賃住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適用本條例規定:一、供休或旅遊為目的。二、由政府或其設立之專責法人或機構經營管理。三、由合作社經營管理。四、租賃期間未達三十日。』是以,建築物如為出租供居住使用者,除有租賃條例第 4 條規定之情形外,均有租賃條例之適用。」",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0年度上更㈠字第15號民事判決\n:「供營業用之房屋租賃,承租人應依雙方之約定交付擔保金,縱其金額超過二個月房屋租金之總額,承租人亦不得主張以超過部分抵付房租,最高法院亦著有95年度台上字第1907號判決可資參照。……又居家首重靜謐安寧,依經驗法則而言,上訴人自無可能以每月高達10萬元之租金,承租面臨交通要道,來往車輛繁多,且面積又廣達3百多坪之系爭房屋做為住宅居住。且按營業人因營業之必要,部分營業場所做為營業之倉庫,部分做為營業人或其員工休息、日常生活起居之用,並不因而變更其為營業場所之性質。……是上訴人抗辯租金過高及超收之押租金得以抵付租金,自98年11月份起至99年12月份止,已無須再支付租金及其每月僅須支付23,837元即可(見本院卷第121頁背面),委無足取。」" ]
43e3d22279f91d87ecf735e10c443d79e79b75d5dc1fc284e20d0c2245746e11
內部控制是什麼?小公司也要做內控嗎?(上)──內部控制的意義和目標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1313
null
多數人知道「內部控制」這四個字(以下稱「內控」),可能是看到新聞播報某公司發生員工掏空公司或財務報導不實的消息,如果剛好又是上市上櫃公司,接著就開始檢討公司內控不好才會發生這等舞弊事件等。 較廣為業界所知的內控規範,應該是源自 證券交易法 (以下稱「證交法」)第14條之1第2項 [1] 授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訂定的「 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 」 [2] (以下稱「處理準則」)。雖然只有公開發行公司(以下稱「公發公司」)要遵守處理準則 [3] ,但其實內控的議題不限於公發公司,各級政府單位已推行內控多年。而一般公司行號等儘管不是法規要求必須建立內控制度的組織,實際上也有內控的議題,差別在於組織(產業)目標、管理者、風險及風險忍受度等均有不同,也因此各組織的內控自然也不會相同。 以下將從處理準則這個法規出發,一起來瞭解內控的基本概念吧。 一、內控是什麼──一個由人設計並執行的過程 依處理準則第3條第1項規定,內部控制制度是由經理人所設計,董事會通過,並由董事會、經理人及其他員工執行之管理過程 [4] 。更簡化就是,為了合理確保目標的達成,要先設計內控,再由人執行內控,這個管理過程都是內控。 下次再聽到內控不好,可以試著從二個角度切入:是設計的不好?還是人執行的不好?若是設計不良,就調整;若是人執行有失,則可以分析是人無法勝任、不小心疏忽或故意不為,以進行相應的對策。 二、內控的目的──合理確保組織營運、報導及遵循目標達成 (一)內部控制的三大目標 根據處理準則第3條第1項規定,公發公司內控的目的為:促進公司健全經營,合理確保達成以下三大目標 [5] : 1. 營運目標 公司(組織)的營運有效果及效率。效果是公司是否有達成當初設定的目標;效率則可以理解為公司的資源(時間、金錢、人力、設備等)是否被有效利用,最好的狀況是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 例如:A、B兩公司當年度設定的淨利目標均為2億元新台幣(下同),到了年底都有達成目標,所以兩家公司的營運都有「效果」。而就營運的「效率」,我們可以觀察A、B公司的資源如員工、資本額等來比較:A有員工20人,資本額2千萬;B則有員工500人,資本額5億。A公司用比較少的員工及資本額創造同樣的淨利,因此比B公司更有「效率」。 2. 報導目標 公司(組織)內部 [6] 及外部財務報導 [7] 及非財務 [8] 的報導,具備可靠性、及時性、透明性及符合相關規範。 3. 遵循目標 內控除了關心企業是否能有效率的營利,以及提出可靠、及時、透明的財務報表之外,公司(組織)也要遵循相關法令規章,避免公司有違法情事。 (二)比起「正確」的財報,「合理」的財報更重要 另外一項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條文在描述報導目標時,並不是用「正確」來形容財務報表,而是用了可靠、及時、透明等形容詞。最直觀的想法可能是:東西買進賣出不是都有個價格,把這個價格照實記帳不就正確了嗎?但如果假設:公司花費9千萬買一塊政府尚未公告但據說是未來市政特區的土地,且賣方是公司董事長本人。作為小股東是不是會想問:欸這是關係人交易 [9] 吧?這價格有沒有買貴了?這其實就是在問價格合理性。 公司入帳時要確認收入或支出的金額數字與發票或合約上記載的數字相同,這樣的「正確」只是基本,而在看公司財務報表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數字是否合理,否則拿到數字正確但不合理的報表,真的能幫助利害關係人(如潛在投資人或借款人等)作出決策嗎?用上述舉例,公司提出二份估價報告,A不動產估價師估價8,800萬、B不動產估價師估價9,100萬,主張這價格是合理的。但甲股東自行聘請的C不動產估價師估價為8千萬。公司以9千萬「正確」入帳,這個數字正確了,但合理嗎? 財務報表是由公司眾多交易數字彙整而成的結果,除了上述舉例的估價判斷外,還有很多是人為的評估,例如應收帳款的價值,欠1年與欠10年、欠款對象等,都可能影響清償可能性,也跟著影響應收帳款價值的評估。這些交易、評估後加總而出的數字,除了要確保入帳正確,資訊沒有重大錯誤以外,更應該追求財務報表整體的合理性,有忠實表達交易事實及企業的財務狀況。 三、小結 前面提到,內控是一個過程,下一篇會進一步討論,處理準則提供了哪些考量因素,幫助公發公司設計內控以合理確保達成目標。一般公司行號或個人也能透過設計並執行內控的過程,增加目標達成的可能性,不過制定內控時,不用像公發公司必須符合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要求。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518br"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14-1">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1</a>:「<br> I 公開發行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商及第十八條所定之事業應建立財務、業務之內部控制制度。<br> II 主管機關得訂定前項公司或事業內部控制制度之準則。<br> III 第一項之公司或事業,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應於每會計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報內部控制聲明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edav"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本準則於2024年4月22日修正發布第8、13、39、47條條文,除第8條第4項及第13條第5項自2025年1月1日施行外,其餘條文在發布日即施行。詳見<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GetFile.ashx?FileId=0000366792&amp;lan=C&amp;type=1&amp;date=20240422">條文對照表</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tfo1"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處理準則是由證交法授權訂定的,相較一般公司主要遵循公司法的規範,公發公司除公司法外,亦需符合證交法的要求。參朱德芳、張心悌(2021),〈第3篇 公司籌資與有價證券之發行〉,方嘉麟主編,《變動中的公司法制 17堂案例學會公司法》,頁7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dd0j"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45&amp;flno=3">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第3條</a>第1項:「公開發行公司之內部控制制度係由經理人所設計,董事會通過,並由董事會、經理人及其他員工執行之管理過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7ksx"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45&amp;flno=3">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第3條</a>:「<br> I 公開發行公司之內部控制制度係由經理人所設計,董事會通過,並由董事會、經理人及其他員工執行之管理過程,其目的在於促進公司之健全經營,以合理確保下列目標之達成:<br> 一、營運之效果及效率。<br> 二、報導具可靠性、及時性、透明性及符合相關規範。<br> 三、相關法令規章之遵循。<br> II 前項第一款所稱營運之效果及效率目標,包括獲利、績效及保障資產安全等目標。<br> III 第一項第二款所稱之報導,包括公司內部與外部財務報導及非財務報導。其中外部財務報導之目標,包括確保對外之財務報表係依照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編製,交易經適當核准等目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jp5f"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內部財務報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公司(組織)內部進行決策、管理時使用,屬管理會計之範疇,編制時不用嚴格遵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7mcg"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外部財務報導主要目的是提供公司(組織)利害關係人,如現有及潛在投資人、債權人等,以進行投資、借款等決策時使用,屬於財務會計之範疇。至於財務報表的內容,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9&amp;flno=28">商業會計法第28條</a>:「<br> I 財務報表包括下列各種:<br> 一、資產負債表。<br> 二、綜合損益表。<br> 三、現金流量表。<br> 四、權益變動表。<br> II 前項各款報表應予必要之附註,並視為財務報表之一部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exmq"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非財務報導例如:永續報告書。得參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23),《<a href="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amp;parentpath=0,2&amp;mcustomize=news_view.jsp&amp;dataserno=202303280001&amp;dtable=News">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2023年)」</a>》:「為持續強化非財務性之資訊揭露,將推動自2025年起20億元以下上市櫃公司編製永續報告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8eh3"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請參劉承愚(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1056">家人呷好逗相報不行嗎?如何處理「關係人交易」?</a>》。</cite></li> </ol> </section>
[ "證券交易法第14條之1\n:「\n\n\tI 公開發行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商及第十八條所定之事業應建立財務、業務之內部控制制度。\n\n\tII 主管機關得訂定前項公司或事業內部控制制度之準則。\n\n\tIII 第一項之公司或事業,除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外,應於每會計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向主管機關申報內部控制聲明書。」", "本準則於2024年4月22日修正發布第8、13、39、47條條文,除第8條第4項及第13條第5項自2025年1月1日施行外,其餘條文在發布日即施行。詳見\n條文對照表\n。", "處理準則是由證交法授權訂定的,相較一般公司主要遵循公司法的規範,公發公司除公司法外,亦需符合證交法的要求。參朱德芳、張心悌(2021),〈第3篇 公司籌資與有價證券之發行〉,方嘉麟主編,《變動中的公司法制 17堂案例學會公司法》,頁79。", "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第3條\n第1項:「公開發行公司之內部控制制度係由經理人所設計,董事會通過,並由董事會、經理人及其他員工執行之管理過程,……。」", "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第3條\n:「\n\n\tI 公開發行公司之內部控制制度係由經理人所設計,董事會通過,並由董事會、經理人及其他員工執行之管理過程,其目的在於促進公司之健全經營,以合理確保下列目標之達成:\n\n\t一、營運之效果及效率。\n\n\t二、報導具可靠性、及時性、透明性及符合相關規範。\n\n\t三、相關法令規章之遵循。\n\n\tII 前項第一款所稱營運之效果及效率目標,包括獲利、績效及保障資產安全等目標。\n\n\tIII 第一項第二款所稱之報導,包括公司內部與外部財務報導及非財務報導。其中外部財務報導之目標,包括確保對外之財務報表係依照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製準則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編製,交易經適當核准等目標。」", "內部財務報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公司(組織)內部進行決策、管理時使用,屬管理會計之範疇,編制時不用嚴格遵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外部財務報導主要目的是提供公司(組織)利害關係人,如現有及潛在投資人、債權人等,以進行投資、借款等決策時使用,屬於財務會計之範疇。至於財務報表的內容,依\n商業會計法第28條\n:「\n\n\tI 財務報表包括下列各種:\n\n\t一、資產負債表。\n\n\t二、綜合損益表。\n\n\t三、現金流量表。\n\n\t四、權益變動表。\n\n\tII 前項各款報表應予必要之附註,並視為財務報表之一部分。」", "非財務報導例如:永續報告書。得參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23),《\n金管會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2023年)」\n》:「為持續強化非財務性之資訊揭露,將推動自2025年起20億元以下上市櫃公司編製永續報告書。」", "請參劉承愚(2022),《\n家人呷好逗相報不行嗎?如何處理「關係人交易」?\n》。" ]
785e9041dec7071644544f387ace7b8bf470f01c2637b747298b8b77fb9769a4
什麼是「薪資所得」和「執行業務所得」?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又是什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government-fundamental-rights/855
又到了每年5月的報稅季,A是一位在廣告公司上班的小資族,正在研究稅法上有什麼規定可以讓自己以最優惠的方式繳納所得稅。某天,A與一位擔任事務所合夥人的會計師朋友B討論如何報稅,發現B居然可以將事務所的租金當作費用扣除所得,但是自己卻只能按定額扣除20萬元。究竟A與B所適用的稅法規定有什麼不同呢?
一、什麼是「薪資所得」和「執行業務所得」?(見圖1) 圖1 什麼是「薪資所得」和「執行業務所得」? 資料來源:黃蓮瑛、陳璽仲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薪資所得」和「執行業務所得」? 資料來源:黃蓮瑛、陳璽仲 / 繪圖:Yen (一)薪資所得 簡單來說,只要是員工薪資以及勞工提供勞務所獲得的所得,都算是薪資所得,包含薪水、工資、津貼、獎金、紅利以及各種補助費等 [1] 。 (二)執行業務所得 指具有特殊專長的專業人士,例如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依靠自己的專業能力提供服務所賺取的收入,減掉執行業務的成本、必要費用,就是執行業務所得 [2] 。 (三)「薪資所得」與「執行業務所得」的重要差異 這兩種都是常見的綜合所得稅種類,但差別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要如何計算扣減的額度: 執行業務所得可以扣除必要的費用,例如事務所的房租、雇用助理的薪水等等,也就是可以扣掉實際的成本、費用,但納稅人必須要設置帳簿並保留相關憑證 [3] 。 薪資所得雖然不要求納稅人設置帳簿及保留憑證,但薪資所得原則上只能扣除「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例外則是納稅人有以下三種符合所得稅法第14條所規定的必要費用: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上工具支出,如果這些項目的合計金額已經超過特別扣除額,也可以選擇不要扣除特別扣除額,檢附相關證明扣除實際支出的費用 [4] 。 二、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又是什麼? (一)什麼是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是指納稅人在計算當年度應課稅的所得時,可以在薪資所得類別中特別扣除一筆固定的金額。自2018年起,金額為每人每年20萬元 [5] 。 (二)為什麼會有這個制度? 1. 課稅基礎應該依照納稅人的所得淨額 在量能課稅原則的要求下,計算每位納稅人應課稅的所得時,都應該扣除各納稅人當年的必要支出,畢竟收入多不代表實際所得多,實際依照納稅人當年度所得淨額的多寡課稅,才能達到公平分擔稅捐責任的效果。 2. 核算納稅人必要支出的困境 然而,我國每年申報薪資所得的納稅人高達數百萬戶 ,遠多於申報執行業務所得的納稅人。以國稅局的人力資源情況不可能逐一審查,況且如果要求每位納稅人都必須設置個人帳簿且保存所有相關憑證,核實扣除,也會造成納稅人過大的困擾 [6] 。 3.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的好處 為了平衡量能課稅的要求與行政效率,稅法上設計了「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的制度。讓薪資所得的納稅人報稅時可以直接扣除一定的額度,也就是預設會有20萬元的必要支出,就不必為了報稅而每天記帳,也不必時時擔心有沒有保存好憑證,國稅局也可以用比較有效率的方式完成繁重的稽徵任務! (三)薪資所得者只能扣掉特別扣除額嗎?能以實際必要費用計算嗎? 雖然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有它的便利之處,但如果硬性規定執行業務的人可以核實扣必要費用,薪資所得的人一概不行,已經違反憲法的平等權 [7] 。考量到薪資所得的人支出的費用可能多於20萬特別扣除額,因此,也讓薪資所得者可以選擇檢附單據,就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上工具支出這三種費用,核實扣除 [8] 。 三、結論 本案例中,會計師B運用專業為客戶提供服務所收取的報酬,屬於執行業務所得,可以扣除必要費用,例如事務所租金。但是B必須依照稅法規定設置帳簿並保留憑證,讓國稅局人員查核。 而廣告公司發給A的工資屬於薪資所得,原則上不能扣除實際發生的必要費用,只能扣除最高20萬元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但A可以省去設置帳簿與保存憑證的麻煩。如果A認為自己支出的必要費用超過20萬元,也可以選擇不扣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改選列舉扣除,就職業專用服裝費、進修訓練費、職業上工具支出這三種費用支出,檢附證明核實扣除。   【編按】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自2022年(111年度)開始,金額從20萬元調高為每人每年20萬7千元 [9] ;2024年(113年度)、2025年(114年度)再調高至21萬8千元 [10] 。 [9] [10]
<section class="footnotes" data-widget="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eam3s"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amp;flno=14">所得稅法第14條</a>第1項第3類第4款:「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三類:薪資所得:凡公、教、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四、第一款薪資收入包括:薪金、俸給、工資、津貼、歲費、獎金、紅利及各種補助費。但為雇主之目的,執行職務而支領之差旅費、日支費及加班費不超過規定標準者,及依第四條規定免稅之項目,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al3l"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amp;flno=11">所得稅法第11條</a>第1項:「本法稱執行業務者,係指律師、會計師、建築師、技師、醫師、藥師、助產士、著作人、經紀人、代書人、工匠、表演人及其他以技藝自力營生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amp;flno=14">所得稅法第14條</a>第1項第2類第1段:「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二類:執行業務所得:凡執行業務者之業務或演技收入,減除業務所房租或折舊、業務上使用器材設備之折舊及修理費,或收取代價提供顧客使用之藥品、材料等之成本、業務上雇用人員之薪資、執行業務之旅費及其他直接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skh7"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amp;flno=14">所得稅法第14條</a>第1項第2類第2段:「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二類:執行業務所得:……執行業務者至少應設置日記帳一種,詳細記載其業務收支項目;業務支出,應取得確實憑證。帳簿及憑證最少應保存五年;帳簿、憑證之設置、取得、保管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財政部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ie7v"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amp;flno=14">所得稅法第14條</a>第1項第3類第1款:「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三類:薪資所得:凡公、教、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一、薪資所得之計算,以在職務上或工作上取得之各種薪資收入,減除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之2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後之餘額為所得額,餘額為負數者,以零計算。但與提供勞務直接相關且由所得人負擔之下列必要費用合計金額超過該扣除額者,得檢附相關證明文件核實自薪資收入中減除該必要費用,以其餘額為所得額:<br> (一)職業專用服裝費:職業所必需穿著之特殊服裝或表演專用服裝,其購置、租用、清潔及維護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br> (二)進修訓練費:參加符合規定之機構開設職務上、工作上或依法令要求所需特定技能或專業知識相關課程之訓練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br> (三)職業上工具支出:購置專供職務上或工作上使用書籍、期刊及工具之支出。但其效能非二年內所能耗竭且支出超過一定金額者,應逐年攤提折舊或攤銷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u04t"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amp;flno=17">所得稅法第17條</a>第1項第2款第3目之2:「按第十四條及前二條規定計得之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減除下列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之餘額,為個人之綜合所得淨額:……二、扣除額:納稅義務人就下列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擇一減除外,並減除特別扣除額:……(三)特別扣除額:……2.薪資所得特別扣除: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之薪資所得,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二十萬元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0ywz"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745">司法院釋字第745號解釋</a>理由書:「查我國每年薪資所得申報戶數已達500萬戶以上,遠多於執行業務所得申報戶數,如主管機關對個案之薪資所得均須逐一認定,其行政成本將過於龐大。若採與必要費用額度相當之定額扣除法,使薪資所得者無須設置個人帳簿或保存相關憑證,即得直接定額扣除其必要費用,主管機關亦無須付出審查之勞費,當可簡化薪資所得者之依從成本及國家之稽徵成本(財政部102年11月4日台財稅字第10200147460號函附件說明參照)。是以系爭規定一及二只採定額扣除,除有減輕薪資所得者稅負之考量外(立法院公報第63卷第95期院會紀錄第27頁參照),係為求降低稅捐稽徵成本,其目的尚屬正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6hzc"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745">司法院釋字第745號解釋</a>:「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3類第1款及第2款、同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3目之2關於薪資所得之計算,僅許薪資所得者就個人薪資收入,減除定額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而不許薪資所得者於該年度之必要費用超過法定扣除額時,得以列舉或其他方式減除必要費用,於此範圍內,與憲法第7條平等權保障之意旨不符,相關機關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二年內,依本解釋之意旨,檢討修正所得稅法相關規定。」<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7">中華民國憲法第7條</a>:「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ehtl"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03&amp;flno=14">所得稅法第14條</a>第1項第3類第1款:「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三類:薪資所得:凡公、教、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一、薪資所得之計算,以在職務上或工作上取得之各種薪資收入,減除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之2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後之餘額為所得額,餘額為負數者,以零計算。但與提供勞務直接相關且由所得人負擔之下列必要費用合計金額超過該扣除額者,得檢附相關證明文件核實自薪資收入中減除該必要費用,以其餘額為所得額:<br> (一)職業專用服裝費:職業所必需穿著之特殊服裝或表演專用服裝,其購置、租用、清潔及維護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br> (二)進修訓練費:參加符合規定之機構開設職務上、工作上或依法令要求所需特定技能或專業知識相關課程之訓練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br> (三)職業上工具支出:購置專供職務上或工作上使用書籍、期刊及工具之支出。但其效能非二年內所能耗竭且支出超過一定金額者,應逐年攤提折舊或攤銷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2gwk"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dot.gov.tw/law-ch/home.jsp?id=13&amp;parentpath=0%2C3&amp;mcustomize=rule_view.jsp&amp;lawname=202111240002&amp;istype=R">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004658020號公告</a>(2021/11/24)第3點:「111年度綜合所得稅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07,000元為限。」<br> <a href="https://law.dot.gov.tw/law-ch/home.jsp?id=13&amp;parentpath=0%2C3&amp;mcustomize=rule_view.jsp&amp;lawname=202212220001&amp;istype=R">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100699250號公告</a>(2022/12/21)第3點:「112年度綜合所得稅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07,000元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2qh4"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dot.gov.tw/law-ch/home.jsp?id=13&amp;parentpath=0%2C3&amp;mcustomize=rule_view.jsp&amp;lawname=202312220002&amp;istype=R">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204674210號公告</a>(2023/11/23)第3點:「113年度綜合所得稅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18,000元為限。」<br> <a href="https://law.dot.gov.tw/law-ch/home.jsp?id=13&amp;parentpath=0%2C3&amp;mcustomize=rule_view.jsp&amp;lawname=202411280002&amp;istype=R">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304670610號公告</a>(2024/11/28)第3點:「114年度綜合所得稅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18,000元為限。」</cite></li> </ol> </section>
[ "所得稅法第14條\n第1項第3類第4款:「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三類:薪資所得:凡公、教、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四、第一款薪資收入包括:薪金、俸給、工資、津貼、歲費、獎金、紅利及各種補助費。但為雇主之目的,執行職務而支領之差旅費、日支費及加班費不超過規定標準者,及依第四條規定免稅之項目,不在此限。」", "所得稅法第11條\n第1項:「本法稱執行業務者,係指律師、會計師、建築師、技師、醫師、藥師、助產士、著作人、經紀人、代書人、工匠、表演人及其他以技藝自力營生者。」\n\n\t\n所得稅法第14條\n第1項第2類第1段:「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二類:執行業務所得:凡執行業務者之業務或演技收入,減除業務所房租或折舊、業務上使用器材設備之折舊及修理費,或收取代價提供顧客使用之藥品、材料等之成本、業務上雇用人員之薪資、執行業務之旅費及其他直接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所得稅法第14條\n第1項第2類第2段:「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二類:執行業務所得:……執行業務者至少應設置日記帳一種,詳細記載其業務收支項目;業務支出,應取得確實憑證。帳簿及憑證最少應保存五年;帳簿、憑證之設置、取得、保管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所得稅法第14條\n第1項第3類第1款:「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三類:薪資所得:凡公、教、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一、薪資所得之計算,以在職務上或工作上取得之各種薪資收入,減除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之2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後之餘額為所得額,餘額為負數者,以零計算。但與提供勞務直接相關且由所得人負擔之下列必要費用合計金額超過該扣除額者,得檢附相關證明文件核實自薪資收入中減除該必要費用,以其餘額為所得額:\n\n\t(一)職業專用服裝費:職業所必需穿著之特殊服裝或表演專用服裝,其購置、租用、清潔及維護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n\n\t(二)進修訓練費:參加符合規定之機構開設職務上、工作上或依法令要求所需特定技能或專業知識相關課程之訓練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n\n\t(三)職業上工具支出:購置專供職務上或工作上使用書籍、期刊及工具之支出。但其效能非二年內所能耗竭且支出超過一定金額者,應逐年攤提折舊或攤銷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 "所得稅法第17條\n第1項第2款第3目之2:「按第十四條及前二條規定計得之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減除下列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之餘額,為個人之綜合所得淨額:……二、扣除額:納稅義務人就下列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擇一減除外,並減除特別扣除額:……(三)特別扣除額:……2.薪資所得特別扣除: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之薪資所得,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二十萬元為限。」", "司法院釋字第745號解釋\n理由書:「查我國每年薪資所得申報戶數已達500萬戶以上,遠多於執行業務所得申報戶數,如主管機關對個案之薪資所得均須逐一認定,其行政成本將過於龐大。若採與必要費用額度相當之定額扣除法,使薪資所得者無須設置個人帳簿或保存相關憑證,即得直接定額扣除其必要費用,主管機關亦無須付出審查之勞費,當可簡化薪資所得者之依從成本及國家之稽徵成本(財政部102年11月4日台財稅字第10200147460號函附件說明參照)。是以系爭規定一及二只採定額扣除,除有減輕薪資所得者稅負之考量外(立法院公報第63卷第95期院會紀錄第27頁參照),係為求降低稅捐稽徵成本,其目的尚屬正當。」", "司法院釋字第745號解釋\n:「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3類第1款及第2款、同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3目之2關於薪資所得之計算,僅許薪資所得者就個人薪資收入,減除定額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而不許薪資所得者於該年度之必要費用超過法定扣除額時,得以列舉或其他方式減除必要費用,於此範圍內,與憲法第7條平等權保障之意旨不符,相關機關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二年內,依本解釋之意旨,檢討修正所得稅法相關規定。」\n\n\t\n中華民國憲法第7條\n:「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所得稅法第14條\n第1項第3類第1款:「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第三類:薪資所得:凡公、教、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及提供勞務者之所得:一、薪資所得之計算,以在職務上或工作上取得之各種薪資收入,減除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之2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後之餘額為所得額,餘額為負數者,以零計算。但與提供勞務直接相關且由所得人負擔之下列必要費用合計金額超過該扣除額者,得檢附相關證明文件核實自薪資收入中減除該必要費用,以其餘額為所得額:\n\n\t(一)職業專用服裝費:職業所必需穿著之特殊服裝或表演專用服裝,其購置、租用、清潔及維護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n\n\t(二)進修訓練費:參加符合規定之機構開設職務上、工作上或依法令要求所需特定技能或專業知識相關課程之訓練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n\n\t(三)職業上工具支出:購置專供職務上或工作上使用書籍、期刊及工具之支出。但其效能非二年內所能耗竭且支出超過一定金額者,應逐年攤提折舊或攤銷費用。每人全年減除金額以其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百分之三為限。」", "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004658020號公告\n(2021/11/24)第3點:「111年度綜合所得稅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07,000元為限。」\n\n\t\n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100699250號公告\n(2022/12/21)第3點:「112年度綜合所得稅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07,000元為限。」", "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204674210號公告\n(2023/11/23)第3點:「113年度綜合所得稅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18,000元為限。」\n\n\t\n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304670610號公告\n(2024/11/28)第3點:「114年度綜合所得稅之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18,000元為限。」" ]
81cdc66e2f2b41b400695dd914aa01b3531aec3c00b1e99f889b3d6f070bfb38
員工下班後硬是不離開,公司可以拒絕給付員工加班費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309
null
一、勞工加班工作時,雇主都應該發給加班費 依據勞動基準法第24條 [1] (下稱勞基法),如果勞工在下班後有延長工時,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加班」情況,雇主當然應該依法定計算方式發給加班費,並且依勞基法第30條第6項可知 [2] ,公司的出勤紀錄必須詳細至「分鐘」單位,換言之,就勞工每一分鐘的加班,雇主都應該發給加班費。如果公司有規定加班以每15分鐘或每30分鐘為單位,甚至公告說不足單位時數的部分不屬於加班的情況,就高度可能涉有不法。 此外也特別提醒,對於雇主來說,並不是有如數發給加班費就一定都合法,依據勞基法第32條第1項規定 [3] ,雇主若有使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工作之必要者,雇主應經「工會」同意,如沒有工會的話,則須經「勞資會議」同意後,才可以將工作時間延長。所以若公司因為業務需要有使勞工加班的可能,一定都要先經過工會或勞資會議的同意,否則不幸遇到主管機關勞動檢查時,仍然會有被裁罰的風險。 二、勞工請求加班費的依據是什麼?雇主要先知道什麼是「工時推定」! 當然,依據個別勞動契約的內容,與民法第235條的債務人「應依債務本旨提出給付」規定 [4] ,所謂的「加班」一定是指勞工實際上有「真的提出勞務」,也就是必須真的有在工作,勞工如果只是下班後待在公司吃晚餐、上網聊天、處理私事,法律上當然就不能向公司請求給付加班費。 (一)舉證責任的難題 但縱使道理很淺顯易懂,實務上很常發生的爭議則是勞工晚上留在公司「到底有沒有在工作?」或「有沒有加班必要?」,如果勞資雙方有一定的信賴默契自然沒問題;但當勞資雙方發生爭議而有不同的認知,如勞工覺得自己在加班、雇主覺得只是勞工自己留下來做私事時,就會涉及「舉證責任」的問題。 過往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77條 [5] ,法院多要求勞工必須就他加班時段真的有在工作具體舉證,此時勞工可能會拿出通訊軟體紀錄、電郵紀錄、工作日誌等進行舉證;但要求勞工每次加班都必須詳細具體舉證的難度非常高,對於資訊管理地位弱勢的勞工或許過於苛刻。 (二)工時推定 所以,2020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勞動事件法,在其中第38條進行了舉證責任的法定轉換 [6] ,規定凡是出勤紀錄內記載的勞工出勤時間,也就是勞工的所有打卡時間,都先「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雇主同意而執行職務,此時若雇主要答辯勞工沒有經過他同意加班,或是沒有真的提供勞務等等,則反而將要由雇主逐一進行舉證,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工時推定」。 三、坊間企業常見的「加班申請制」合法嗎? (一)沒申請就不許加班? 在勞動事件法開始施行後,晚近實務上企業或雇主很常以「加班申請制」,也就是勞工需要事先申請,經過雇主或主管同意後方可加班的內部管理制度,作為勞工沒有申請加班,又或是沒有經過公司同意就隨意留下的證明方式,藉此舉證推翻前述的「工時推定」,希望法官或主管機關認定縱使勞工有打卡紀錄,也只是自己硬是不離開,實際上並不屬於加班。 (二)實務上產生的爭議 但「加班申請制」真的可以直接作為舉證勞工完全沒有在加班的方式嗎?雖然可以遏止部分勞工惡意不實請領加班費的情況,但會不會因此受部分雇主濫用,反而架空勞動事件法的「工時推定」規範?在實務上就產生了爭議。 在勞工未經核准就自行留下來加班時,公司是否可以拒絕給付加班費?主管機關與行政法院較多認為,因勞工常屬弱勢之一方,難以期待以平等地位與雇主協商,若公司主管就勞工加班沒有在相當時間內制止或反對,就如同「默示同意」勞工加班確實在執行職務,並且有加班必要,雇主就必須給付加班費,不因公司採取加班申請制而有所不同 [7] ;但民事法院也有見解認為,為了企業人事管理必要,公司規定勞工加班應按一定程序申請,是合法的,若勞工未事先向公司申請加班並經同意,自己堅持要留在公司加班或處理私事,當然就不能向雇主請求給付加班費 [8] 。 四、公司應落實出勤紀錄,並建構異常出勤管制機制,公平保障勞資雙方 在勞動事件法的工時推定實施後,對於勞工未經同意加班,又或是堅持留在公司處理私事的情況,實務上對於公司單純僅以「加班申請制」或「未經同意加班」作為抗辯,似乎越來越嚴格,理由無非是對於資訊蒐集與管理地位較優勢雇主課予較多的責任。有法院認為雇主仍然需要有其他事證證明勞工沒有真的在加班,才能夠拒絕給付加班費,例如勞工處理私事的電郵紀錄、主管確認勞工異常出勤的電郵或簽呈表單等 [9] 。 自上述內容可知,員工下班後硬是不離開,公司如果想拒絕給付加班費,最重要的是在於「舉證的準備」。在已有「加班申請制」的情況下,公司仍然應實質貫徹勞基法第30條第5、6項 [10] 規定的出勤紀錄備置義務,並且對於「沒有報加班,但打卡紀錄上有延長工時」的員工,則應該建置「異常出勤管制機制」,不論是以電子系統,或是由主管、人資進行人工管理,至少一個月要進行一次更正確認,限期請勞工具體說明沒離開公司是否在加班?如果是,處理了哪些業務等?相關更正往來都一定要留下明確的紀錄,以公平保障勞資雙方。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o0vsk"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24">勞動基準法第24條</a>:「<br> I 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依下列標準加給:<br> 一、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一以上。<br> 二、再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二以上。<br> 三、依第三十二條第四項規定,延長工作時間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倍發給。<br> II 雇主使勞工於第三十六條所定休息日工作,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其工資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另再加給一又三分之一以上;工作二小時後再繼續工作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另再加給一又三分之二以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u31e"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6項:「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dqkf"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2">勞動基準法第32條</a>第1項:「雇主有使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工作之必要者,雇主經工會同意,如事業單位無工會者,經勞資會議同意後,得將工作時間延長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vxob"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235">民法第235條</a>:「債務人非依債務本旨實行提出給付者,不生提出之效力。但債權人預示拒絕受領之意思,或給付兼需債權人之行為者,債務人得以準備給付之事情,通知債權人,以代提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i5kv"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77">民事訴訟法第277條</a>:「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9id7"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38">勞動事件法第38條</a>:「出勤紀錄內記載之勞工出勤時間,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雇主同意而執行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nfat"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參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7%2c%e5%88%a4%2c211%2c20180412%2c1">最高行政法院107年度判字第211號判決</a>:「因勞工常屬弱勢之一方,難以期待其得以立於平等地位與雇主協商,且雇主對於勞工在其管領下之工作場所提供勞務,具有指揮監督之權利及可能,是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外,延長工作時間,無論係基於雇主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而為雇主提供勞務,或雇主明知或可得而知勞工在其指揮監督下之工作場所延長工作時間提供勞務,卻未制止或為反對之意思而予以受領,則應認勞動契約之雙方當事人業就延長工時達成合致之意思表示,該等提供勞務時間即屬延長工作時間,雇主負有本於勞動契約及勞動基準法規定給付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之義務,此不因雇主採取加班申請制而有所不同。」<br> 勞動部<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N2=1030061187&amp;cnt=1&amp;now=1&amp;lnabndn=1&amp;recordno=1">勞動條2字第1030061187號函</a>(2014/5/8):「事業單位如於工作規則內規定勞工延長工時應事先申請,經同意後其工作時間始准延長,該工作規則如無其他違反強制禁止規定等情事,應無不可。惟勞工於工作場所超過正常工作時間自動提供勞務,雇主如未於當場為反對之意思表示或防止之措施者,其提供勞務時間仍屬工作時間,並依勞動基準法第 24 條規定計給延長工時工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wd0j"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參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08%2c%e5%8f%b0%e4%b8%8a%2c890%2c20191016%2c1">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890號民事判決</a>:「雇主如為管理需要而有延長工時必要,並經勞方同意,即得要求勞工加班。且為遵循上開加班規定及人事管理必要,規定勞工加班應按一定程序申請,於法即無不合。反之,勞工未經雙方同意,片面延長工時,既與加班規定不合,自不得向雇主請求給付加班費。上訴人曾擔任主管職務,對支薪要點加班費之規定亦難諉為不知,惟卻未曾向被上訴人權責單位提出加班申請並經核准,其請求被上訴人給付加班費本息,亦屬不能准許等詞,為其心證之所由得,並說明上訴人其餘攻擊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不生影響,毋庸逐一論駁之理由,因而維持第一審所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駁回其上訴及追加(擴張)之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shdu"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參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11%2c%e5%8f%b0%e4%b8%8a%2c6%2c20220120%2c1">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6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HV,112%2c%e5%8b%9e%e4%b8%8a%e6%98%93%2c36%2c20240430%2c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2年度勞上易字第36號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kpim"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5、6項:「<br> V 雇主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br> VI 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cite></li> </ol> </section>
[ "勞動基準法第24條\n:「\n\n\tI 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依下列標準加給:\n\n\t一、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一以上。\n\n\t二、再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二以上。\n\n\t三、依第三十二條第四項規定,延長工作時間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倍發給。\n\n\tII 雇主使勞工於第三十六條所定休息日工作,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其工資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另再加給一又三分之一以上;工作二小時後再繼續工作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另再加給一又三分之二以上。」",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6項:「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 "勞動基準法第32條\n第1項:「雇主有使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工作之必要者,雇主經工會同意,如事業單位無工會者,經勞資會議同意後,得將工作時間延長之。」", "民法第235條\n:「債務人非依債務本旨實行提出給付者,不生提出之效力。但債權人預示拒絕受領之意思,或給付兼需債權人之行為者,債務人得以準備給付之事情,通知債權人,以代提出。」",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n:「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 "勞動事件法第38條\n:「出勤紀錄內記載之勞工出勤時間,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雇主同意而執行職務。」", "參見\n最高行政法院107年度判字第211號判決\n:「因勞工常屬弱勢之一方,難以期待其得以立於平等地位與雇主協商,且雇主對於勞工在其管領下之工作場所提供勞務,具有指揮監督之權利及可能,是勞工在正常工作時間外,延長工作時間,無論係基於雇主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而為雇主提供勞務,或雇主明知或可得而知勞工在其指揮監督下之工作場所延長工作時間提供勞務,卻未制止或為反對之意思而予以受領,則應認勞動契約之雙方當事人業就延長工時達成合致之意思表示,該等提供勞務時間即屬延長工作時間,雇主負有本於勞動契約及勞動基準法規定給付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之義務,此不因雇主採取加班申請制而有所不同。」\n\n\t勞動部\n勞動條2字第1030061187號函\n(2014/5/8):「事業單位如於工作規則內規定勞工延長工時應事先申請,經同意後其工作時間始准延長,該工作規則如無其他違反強制禁止規定等情事,應無不可。惟勞工於工作場所超過正常工作時間自動提供勞務,雇主如未於當場為反對之意思表示或防止之措施者,其提供勞務時間仍屬工作時間,並依勞動基準法第 24 條規定計給延長工時工資。」", "參見\n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890號民事判決\n:「雇主如為管理需要而有延長工時必要,並經勞方同意,即得要求勞工加班。且為遵循上開加班規定及人事管理必要,規定勞工加班應按一定程序申請,於法即無不合。反之,勞工未經雙方同意,片面延長工時,既與加班規定不合,自不得向雇主請求給付加班費。上訴人曾擔任主管職務,對支薪要點加班費之規定亦難諉為不知,惟卻未曾向被上訴人權責單位提出加班申請並經核准,其請求被上訴人給付加班費本息,亦屬不能准許等詞,為其心證之所由得,並說明上訴人其餘攻擊方法及舉證於判決結果不生影響,毋庸逐一論駁之理由,因而維持第一審所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駁回其上訴及追加(擴張)之訴。」", "參見\n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6號民事裁定\n、\n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2年度勞上易字第36號民事判決\n。",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5、6項:「\n\n\tV 雇主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n\n\tVI 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 ]
522afc5faa228a0223b961fd599e91a5dc0e0d459511563cdf4d37ea84527819
提告要先繳錢?訴訟費用如何計算?傳證人來開庭也要付費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924
一、A起訴,請求B返還新臺幣(以下同)5萬元的借款,需要繳納多少裁判費?若A是請求返還500萬元,裁判費會有不同嗎 二、C起訴,請求法院讓他與D離婚,需要繳納多少裁判費?
一、前言 進行一場官司,需要投入許多人力來審理、調查,因此,基於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想進行訴訟就必須繳交一些相關費用,包括裁判費、證人日旅費、鑑定費等等,而這些費用就統稱為「訴訟費用」 [1] 。 不過,只有「民事訴訟」跟「行政訴訟」需要繳納訴訟費用,「刑事訴訟」則不需要,因為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決私人糾紛,而是要追訴犯罪、維持社會秩序,具有公益性質,所以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並不需要繳納訴訟費用 [2] 。但因為民事訴訟較為常見,以下就以提起民事訴訟的相關規定為主軸來介紹。 二、訴訟費用的內涵 「訴訟費用」是由裁判費,以及法律規定進行訴訟行為所需要的費用組合而成 [3] ,所以訴訟費用是一個集合體的總稱,其內涵還包括裁判費、證人日旅費、鑑定費等。(見圖1) 圖1 訴訟費用的內涵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1 訴訟費用的內涵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三、裁判費 (一)意義 「裁判費」是最基本的費用,每個案件都一定要繳納,而且是起訴時就要繳(所以是起訴的原告要先墊付),如果沒繳的話,法院通常會發裁定要求原告在一定期間內補繳,補繳完成才能進行後續程序;如果法院要求補繳費,原告卻逾期不繳,法院就會直接駁回原告的起訴 [4] 。 雖然起訴時是先由提告的原告繳納裁判費,但裁判費實際上是由敗訴的當事人負擔 [5] ,所以假若判決結果是被告敗訴,原告就可以要求被告支付裁判費 [6] 。 (二)計算方式 法院既然要收取裁判費,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收費標準。 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先判斷「訴訟的類型」是什麼,才能知道要套用哪一套標準。判斷方式主要是依照「是否屬於財產糾紛」來分類。 1. 因為財產權糾紛而起訴(財產權上之請求) 如果是因為財產權的糾紛而提起訴訟 [7] 的話,則裁判費的計算是以「訴訟標的價額」為依據,大約是訴訟標的價額的1%再多一點,所以當訴訟標的價額越高,裁判費就會越高。 在案例一中,A請求B返還5萬元,依照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訴訟標的價額在10萬元以下的一律收1,000元,所以A起訴時必須繳納1,000元的裁判費;但假若A是請求B返還500萬元,因為裁判費是500萬元的1%再多一點,所以裁判費就會提高至5萬500元。 裁判費的計算乍看之下好像很複雜,但不用擔心,司法院網站有「 民事裁判費試算表 」的計算程式,只要輸入訴訟標的價額,就能輕鬆算出起訴、上訴的正確裁判費。 2. 不是因為財產權糾紛而起訴(非因財產權之請求) 如果不是因為財產權糾紛而起訴 [8] 的話,則裁判費就統一收3,000元。 在案例二中,C是請求離婚,離婚並不是財產權的糾紛,因此起訴的話裁判費就是3,000元 [9] 。 3. 同時包含「財產權上之請求」與「非因財產權之請求」 若一個起訴的案件中同時包含「財產權」與「非財產權」的情況,則裁判費會分別徵收 [10] (不會只收一部分)。 假設案例二的C除了請求離婚(非因財產權之請求)外,也提出離婚後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財產權上之請求),則「財產權上之請求」部分算出一個金額後,還要再加上「非因財產權之請求」部分的3,000元,才會是裁判費的總額 [11] 。(見圖2) 圖2 裁判費數額計算示意圖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2 裁判費數額計算示意圖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四、證人日旅費、鑑定費 (一)意義 證人日旅費或鑑定費,是裁判費以外比較常見的2種訴訟費用,但並不是每個案件都一定會有,要看具體個案中有沒有傳喚證人或聲請鑑定,如果都沒有傳證人或鑑定,就不會有這些費用。 那這兩項費用要由誰繳納?理論上也是先由聲請的一方墊付。例如,原告聲請傳喚證人到庭作證,表示有看到他借錢給被告、被告當面點交現金等事實,那就必須由原告先支付證人日旅費 [12] 。又例如,被告要聲請鑑定房屋漏水的原因,此時就是由被告先支付鑑定費 [13] 。但不論誰先墊付,最後勝訴的人都可以向敗訴的一方請求負擔該部分費用。 (二)計算方式 鑑定費用的價額,是由鑑定機關決定,不同的鑑定機關會有各自的收費方式。但證人日旅費的部分有標準計算方式,原則上證人只要出庭就會有500元的日費 [14] ,至於往返法院的旅費,則是依證人所搭乘的大眾交通工具(市內的公車、捷運,長途的臺鐵、高鐵、客運等),採實報實銷 [15] 。 五、律師費 在民事訴訟程序 [16] 的一、二審中,因為沒有「強制律師代理」的規定,所以當事人要不要請律師當訴訟代理人,都是視自己意願和經濟能力而定,因此,在一、二審時,原則上不能請求敗訴的一方負擔自己的律師費 [17] 。 不過因為民事第三審有「強制律師代理」 [18] ,也就是立法者要求上訴第三審的當事人都必須委任律師,即使自己不想請律師也不行,所以就第三審的律師費用,是可以請求敗訴的一方付的 [19] 。 六、訴訟救助 不論是原告或被告,都有可能因為生活困難而付不出裁判費,但訴訟權又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所以民事訴訟法第107條 [20] 明定,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的人 [21] ,如果不是「顯然沒有勝訴的可能」 [22] ,就可以向法院聲請訴訟救助。但要注意的是,訴訟救助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協助,如果最後敗訴、或有其他依法仍須負擔訴訟費用的情形,還是要繳納訴訟費用 [23] 。 七、退費機制 因為訴訟程序耗時又費力,所以為了鼓勵當事人自行解決紛爭,民事訴訟法第83條 [24] 、第84條 [25] 和第420條之1 [26] 分別規定,撤回起訴或和解、調解成立的話,都可以退回三分之二的裁判費。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n83xc"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由此可知,裁判費和訴訟費用,是不同的概念!訴訟費用比較大,裁判費只是其中一種而已。</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q76a"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但假設被告想要閱卷,請求法院給他影本時,被告仍須付一些(紙張的)成本費。例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3">刑事訴訟法第33條</a>第2項本文:「被告於審判中得預納費用請求付與卷宗及證物之影本。」、<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42">刑事訴訟法第142條</a>第3項︰「扣押物之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有正當理由者,於審判中得預納費用請求付與扣押物之影本。」<br> 關於閱卷的費用,以及無律師身分者可不可以去閱卷等問題,可以參考:楊舒婷(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95">什麼是閱卷?閱卷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a>》、楊舒婷(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96">誰可以聲請閱卷?不是律師的一般人也可以聲請閱卷嗎?</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okk5"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呂太郎(2018),《民事訴訟法》,第2版,頁23。</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wbxw"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49">民事訴訟法第249條</a>第1項第6款:「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六、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br> 法院裁定補繳費的案例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DV,109%2c%e8%a3%9c%2c1146%2c20200521%2c1">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補字第1146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DV,109%2c%e8%a3%9c%2c1119%2c20200520%2c1">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補字第1119號民事裁定</a>。<br> 至於裁定的定義和救濟方式,可以參考:楊舒婷(2024),《<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49">什麼是裁定?什麼是判決?什麼是判例?</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7wni"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78">民事訴訟法第78條</a>:「訴訟費用,由敗訴之當事人負擔。」因為裁判費包含在訴訟費用內,所以由此規定可以推知,敗訴的當事人必須負擔裁判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5azr"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如果是「部分勝、部分敗」的案子,法院多半會按照<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79">民事訴訟法第79條</a>:「各當事人一部勝訴、一部敗訴者,其訴訟費用,由法院酌量情形,命兩造以比例分擔或命一造負擔,或命兩造各自負擔其支出之訴訟費用。」依比例決定原、被告各應負擔的裁判費數額。<br> 順帶一提,在訴訟實務上,並不是判決結果出來後,才由勝訴的一方另行請求敗訴的一方負擔裁判費,通常來說,雙方在訴訟審理過程中,就會在各自的書狀內記載「訴訟費用由原告(或被告)負擔」的聲明,所以法院在判決時就會一併處理訴訟費用的負擔方式。<br> 至於要怎麼看懂民事判決書的勝敗,可以參考:楊舒婷(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38">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一)——民事判決書</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x3an"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77-13">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a>:「因財產權而起訴,其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十萬元以下部分,徵收一千元;逾十萬元至一百萬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一百元;逾一百萬元至一千萬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九十元;逾一千萬元至一億元部分,每萬元徵收八十元;逾一億元至十億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七十元;逾十億元部分,每萬元徵收六十元;其畸零之數不滿萬元者,以萬元計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mafg"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77-14">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a>第1項:「非因財產權而起訴者,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三千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xule"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DV,110%2c%e5%a9%9a%2c490%2c20211025%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婚字第490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DV,109%2c%e5%a9%9a%2c278%2c20200504%2c1">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婚字第278號民事裁定</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vpei"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77-14">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a>第2項:「於非財產權上之訴,並為財產權上之請求者,其裁判費分別徵收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qa2l"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DV,109%2c%e5%a9%9a%2c96%2c20200518%2c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9年度婚字第96號民事裁定</a>:「……第一項請求離婚部分,屬非因財產權關係而起訴,應徵收第一審裁判3,000元……。第二項……家事非訟部分應徵收程序費用1,000元……。第三項、第四項……合計訴訟標的金額為560萬元,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56,440元……第一項至第四項應繳納之裁判費合計為60,440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sih3"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21&amp;flno=6">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6條</a>第1項:「當事人聲請訊問證人或行鑑定,於證人、鑑定人請求日費、旅費或鑑定人請求報酬時,承辦書記官應視事件之繁簡,證人、鑑定人路途之遠近,鑑定人請求之報酬及鑑定所需之費用,計算其費用額,經法官核定後,通知當事人逕向法院收費處繳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71h7"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21&amp;flno=12">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12條</a>:「法院選任鑑定人或囑託機關、團體陳述或審查鑑定意見如需鑑定費用,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對於鑑定工作有一定之收費標準者,得命當事人逕向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繳納鑑定費;如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無收費標準之規定,而又需支給者,應由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於鑑定前填具民事鑑定事件申請鑑定費用報告表(附格式四)或提出總費用數額之請求,由承辦法官審核後送總務科簽註意見,報請院長或其授權代簽人核准後,命當事人向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繳納取據為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7z8a"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21&amp;flno=3">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3條</a>:「證人、鑑定人到場之日費,每次依新臺幣伍佰元支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jqti"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21&amp;flno=4">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4條</a>:「<br> I 證人、鑑定人到場往返所需之交通費,以所乘坐交通工具之費用支給。其所乘坐交通工具,市內以搭乘公共汽車、大眾捷運系統,長途以搭乘火車、高鐵、公民營客運汽車、輪船為原則;如有等位者,以中等等位標準支給。但身體障礙或行動不便者,市內得搭乘計程車。<br> II 證人、鑑定人住居所在離島或國外地區,必須搭乘飛機者,或有水陸交通阻隔無法通行或指定到場之期日甚為急迫時,得搭乘經濟艙等級之飛機。<br> III 因前項情形而搭乘飛機者,法院應審核其提出足資證明之文件。<br> IV 交通費採實報實銷。但依第一項但書規定搭乘計程車、高鐵或依第二項規定搭乘飛機者,法院應審核其單程費用證明或收據後,發給返程之交通費。<br> V 駕駛自用汽(機)車到場者,其交通費得按同路段公民營客運汽車可乘坐車種票價報支。」</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j6k5"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刑事訴訟程序本來就沒有訴訟費用由何方負擔的問題(因為自始就不用繳錢),所以也沒有討論律師費應該由何人負擔的必要。換句話說,不論是被告或告訴人,都要自己負擔律師費。可參照<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LDV,110%2c%e5%9f%ba%e7%b0%a1%2c656%2c20210921%2c1">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10年度基簡字第656號民事判決</a>:「原告主張其於另案刑事案件偵查程序中委請律師而支出律師費用6萬元部分。本院認為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並未要求被害人須委任律師代理方能提出告訴,則告訴人委任律師與否,原有自由選擇之權,且檢察官本於公益代表人身分,職司犯罪偵查職務,亦會維護被害人權益,並不因被害人有無委任律師撰寫書狀、到庭陳述,在調查證據、認定事實上有何歧異…是以在一般情況之下,律師報酬難認係屬必要之費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ubd1"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在某些個案中,會有當事人將律師費用作為損失而加以請求,但法院是否同意,還沒有一致的見解,通常是看契約有無約定。可參照<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DV,109%2c%e8%a8%b4%2c79%2c20210902%2c1">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9年度訴字第79號民事判決</a>:「至於原告請求連帶賠償之律師費用60,000元部分,固據提出收據影本為證,惟我國民事訴訟制度就第一、二審並未採取強制律師代理主義,原告主張之律師費用為其主張自身權益所生之費用,尚難認與被告共同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間有相當因果關係,原告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尚屬無據,不應准許。」、<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109%2c%e4%b8%8a%e6%98%93%2c1322%2c20210511%2c1">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易字第1322號民事判決</a>:「上訴人既積欠13個月之租金,被上訴人委任律師反訴請求上訴人給付,支出之律師報酬51,041元,為上訴人所不爭執……被上訴人依系爭租約第12條第3項『任何一方違約涉訟時,所有涉訟費及律師費用概由違約一方負擔』之約定,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負擔律師報酬51,041元,即屬有據,應予准許。」</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me6i"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66-1">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a>第1項:「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cyys"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66-3">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3</a>第1項:「第三審律師之酬金,為訴訟費用之一部,並應限定其最高額。」<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77-25">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5</a>第2項:「前項及第四百六十六條之三第一項之律師酬金為訴訟費用之一部,應限定其最高額,其支給標準,由司法院參酌法務部及全國律師聯合會等意見定之。」<br> 由此可知,雖然可以請求第三審的律師費,但這個費用也不是漫天開價,還是有上限的。可參照<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DV,110%2c%e5%8f%b8%e8%81%b2%2c453%2c20211012%2c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0年度司聲字第453號民事裁定</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kwfd"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07">民事訴訟法第107條</a>:「<br> I 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法院應依聲請,以裁定准予訴訟救助。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在此限。<br> II 法院認定前項資力時,應斟酌當事人及其共同生活親屬基本生活之需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x8tz"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法條所定的「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是指生活相當困窘、缺乏經濟信用而不能籌措款項的情況(可參照<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A%2c43%2c%e5%8f%b0%e6%8a%97%2c152%2c001">最高法院43年台抗字第152號民事判例</a>)。如果只是一時失業而沒有固定收入,法院可能還是會認定說「因有工作能力而無訴訟救助必要」,並駁回聲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djyg"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顯無勝訴之望」是指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在法律上「沒有勝訴的希望」。既然根本沒有勝訴之望,則為避免浪費司法資源,即便當事人符合無資力的條件,法院也可能駁回訴訟救助的聲請(可參照<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87%2c%e5%8f%b0%e6%8a%97%2c660%2c19981211">最高法院87年度台抗字第660號民事裁定</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mvxl"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可參照<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ULDV,110%2c%e5%8f%b8%e4%bb%96%2c20%2c20211025%2c1">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10年度司他字第20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DV,110%2c%e5%8f%b8%e8%81%b2%2c929%2c20211020%2c1">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0年度司聲字第929號民事裁定</a>。<br> 關於訴訟救助制度,可以另外參考:蘇國欽(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63">沒錢打官司怎麼辦?淺談民事訴訟救助制度</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baip"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83">民事訴訟法第83條</a>:「<br> I 原告撤回其訴者,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其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撤回者,得於撤回後三個月內聲請退還該審級所繳裁判費三分之二。<br> II 前項規定,於當事人撤回上訴或抗告者準用之。<br> III 原告於上訴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其未行言詞辯論者,於終局裁判生效前,撤回其訴,上訴人得於撤回後三個月內聲請退還該審級所繳裁判費三分之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taad"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84">民事訴訟法第84條</a>:「<br> I 當事人為和解者,其和解費用及訴訟費用各自負擔之。但別有約定者,不在此限。<br> II 和解成立者,當事人得於成立之日起三個月內聲請退還其於該審級所繳裁判費三分之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mn67"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20-1">民事訴訟法第420條之1</a>:「<br> I 第一審訴訟繫屬中,得經兩造合意將事件移付調解。<br> II 前項情形,訴訟程序停止進行。調解成立時,訴訟終結。調解不成立時,訴訟程序繼續進行。<br> III 依第一項規定移付調解而成立者,原告得於調解成立之日起三個月內聲請退還已繳裁判費三分之二。<br> IV 第二項調解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者,準用第三百八十條第二項規定;請求人並應繳納前項退還之裁判費。」</cite></li> </ol> </section>
[ "由此可知,裁判費和訴訟費用,是不同的概念!訴訟費用比較大,裁判費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但假設被告想要閱卷,請求法院給他影本時,被告仍須付一些(紙張的)成本費。例如\n刑事訴訟法第33條\n第2項本文:「被告於審判中得預納費用請求付與卷宗及證物之影本。」、\n刑事訴訟法第142條\n第3項︰「扣押物之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有正當理由者,於審判中得預納費用請求付與扣押物之影本。」\n\n\t關於閱卷的費用,以及無律師身分者可不可以去閱卷等問題,可以參考:楊舒婷(2022),《\n什麼是閱卷?閱卷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n》、楊舒婷(2022),《\n誰可以聲請閱卷?不是律師的一般人也可以聲請閱卷嗎?\n》。", "呂太郎(2018),《民事訴訟法》,第2版,頁23。", "民事訴訟法第249條\n第1項第6款:「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六、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n\n\t法院裁定補繳費的案例可參考:\n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補字第1146號民事裁定\n、\n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補字第1119號民事裁定\n。\n\n\t至於裁定的定義和救濟方式,可以參考:楊舒婷(2024),《\n什麼是裁定?什麼是判決?什麼是判例?\n》。", "民事訴訟法第78條\n:「訴訟費用,由敗訴之當事人負擔。」因為裁判費包含在訴訟費用內,所以由此規定可以推知,敗訴的當事人必須負擔裁判費。", "如果是「部分勝、部分敗」的案子,法院多半會按照\n民事訴訟法第79條\n:「各當事人一部勝訴、一部敗訴者,其訴訟費用,由法院酌量情形,命兩造以比例分擔或命一造負擔,或命兩造各自負擔其支出之訴訟費用。」依比例決定原、被告各應負擔的裁判費數額。\n\n\t順帶一提,在訴訟實務上,並不是判決結果出來後,才由勝訴的一方另行請求敗訴的一方負擔裁判費,通常來說,雙方在訴訟審理過程中,就會在各自的書狀內記載「訴訟費用由原告(或被告)負擔」的聲明,所以法院在判決時就會一併處理訴訟費用的負擔方式。\n\n\t至於要怎麼看懂民事判決書的勝敗,可以參考:楊舒婷(2022),《\n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一)——民事判決書\n》。", "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n:「因財產權而起訴,其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十萬元以下部分,徵收一千元;逾十萬元至一百萬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一百元;逾一百萬元至一千萬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九十元;逾一千萬元至一億元部分,每萬元徵收八十元;逾一億元至十億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七十元;逾十億元部分,每萬元徵收六十元;其畸零之數不滿萬元者,以萬元計算。」", "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n第1項:「非因財產權而起訴者,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三千元。」", "可參考\n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婚字第490號民事裁定\n、\n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婚字第278號民事裁定\n。", "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n第2項:「於非財產權上之訴,並為財產權上之請求者,其裁判費分別徵收之。」", "可參考\n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9年度婚字第96號民事裁定\n:「……第一項請求離婚部分,屬非因財產權關係而起訴,應徵收第一審裁判3,000元……。第二項……家事非訟部分應徵收程序費用1,000元……。第三項、第四項……合計訴訟標的金額為560萬元,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56,440元……第一項至第四項應繳納之裁判費合計為60,440元……。」", "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6條\n第1項:「當事人聲請訊問證人或行鑑定,於證人、鑑定人請求日費、旅費或鑑定人請求報酬時,承辦書記官應視事件之繁簡,證人、鑑定人路途之遠近,鑑定人請求之報酬及鑑定所需之費用,計算其費用額,經法官核定後,通知當事人逕向法院收費處繳納。」", "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12條\n:「法院選任鑑定人或囑託機關、團體陳述或審查鑑定意見如需鑑定費用,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對於鑑定工作有一定之收費標準者,得命當事人逕向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繳納鑑定費;如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無收費標準之規定,而又需支給者,應由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於鑑定前填具民事鑑定事件申請鑑定費用報告表(附格式四)或提出總費用數額之請求,由承辦法官審核後送總務科簽註意見,報請院長或其授權代簽人核准後,命當事人向該鑑定人或機關、團體繳納取據為證。」", "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3條\n:「證人、鑑定人到場之日費,每次依新臺幣伍佰元支給。」", "法院辦理民事事件證人鑑定人日費旅費及鑑定費支給標準第4條\n:「\n\n\tI 證人、鑑定人到場往返所需之交通費,以所乘坐交通工具之費用支給。其所乘坐交通工具,市內以搭乘公共汽車、大眾捷運系統,長途以搭乘火車、高鐵、公民營客運汽車、輪船為原則;如有等位者,以中等等位標準支給。但身體障礙或行動不便者,市內得搭乘計程車。\n\n\tII 證人、鑑定人住居所在離島或國外地區,必須搭乘飛機者,或有水陸交通阻隔無法通行或指定到場之期日甚為急迫時,得搭乘經濟艙等級之飛機。\n\n\tIII 因前項情形而搭乘飛機者,法院應審核其提出足資證明之文件。\n\n\tIV 交通費採實報實銷。但依第一項但書規定搭乘計程車、高鐵或依第二項規定搭乘飛機者,法院應審核其單程費用證明或收據後,發給返程之交通費。\n\n\tV 駕駛自用汽(機)車到場者,其交通費得按同路段公民營客運汽車可乘坐車種票價報支。」", "刑事訴訟程序本來就沒有訴訟費用由何方負擔的問題(因為自始就不用繳錢),所以也沒有討論律師費應該由何人負擔的必要。換句話說,不論是被告或告訴人,都要自己負擔律師費。可參照\n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10年度基簡字第656號民事判決\n:「原告主張其於另案刑事案件偵查程序中委請律師而支出律師費用6萬元部分。本院認為我國刑事訴訟制度並未要求被害人須委任律師代理方能提出告訴,則告訴人委任律師與否,原有自由選擇之權,且檢察官本於公益代表人身分,職司犯罪偵查職務,亦會維護被害人權益,並不因被害人有無委任律師撰寫書狀、到庭陳述,在調查證據、認定事實上有何歧異…是以在一般情況之下,律師報酬難認係屬必要之費用……。」", "在某些個案中,會有當事人將律師費用作為損失而加以請求,但法院是否同意,還沒有一致的見解,通常是看契約有無約定。可參照\n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9年度訴字第79號民事判決\n:「至於原告請求連帶賠償之律師費用60,000元部分,固據提出收據影本為證,惟我國民事訴訟制度就第一、二審並未採取強制律師代理主義,原告主張之律師費用為其主張自身權益所生之費用,尚難認與被告共同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間有相當因果關係,原告請求被告連帶賠償,尚屬無據,不應准許。」、\n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易字第1322號民事判決\n:「上訴人既積欠13個月之租金,被上訴人委任律師反訴請求上訴人給付,支出之律師報酬51,041元,為上訴人所不爭執……被上訴人依系爭租約第12條第3項『任何一方違約涉訟時,所有涉訟費及律師費用概由違約一方負擔』之約定,被上訴人請求上訴人負擔律師報酬51,041元,即屬有據,應予准許。」",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n第1項:「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3\n第1項:「第三審律師之酬金,為訴訟費用之一部,並應限定其最高額。」\n\n\t\n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5\n第2項:「前項及第四百六十六條之三第一項之律師酬金為訴訟費用之一部,應限定其最高額,其支給標準,由司法院參酌法務部及全國律師聯合會等意見定之。」\n\n\t由此可知,雖然可以請求第三審的律師費,但這個費用也不是漫天開價,還是有上限的。可參照\n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0年度司聲字第453號民事裁定\n。", "民事訴訟法第107條\n:「\n\n\tI 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法院應依聲請,以裁定准予訴訟救助。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在此限。\n\n\tII 法院認定前項資力時,應斟酌當事人及其共同生活親屬基本生活之需要。」", "法條所定的「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是指生活相當困窘、缺乏經濟信用而不能籌措款項的情況(可參照\n最高法院43年台抗字第152號民事判例\n)。如果只是一時失業而沒有固定收入,法院可能還是會認定說「因有工作能力而無訴訟救助必要」,並駁回聲請。", "「顯無勝訴之望」是指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在法律上「沒有勝訴的希望」。既然根本沒有勝訴之望,則為避免浪費司法資源,即便當事人符合無資力的條件,法院也可能駁回訴訟救助的聲請(可參照\n最高法院87年度台抗字第660號民事裁定\n)。", "可參照\n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10年度司他字第20號民事裁定\n、\n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0年度司聲字第929號民事裁定\n。\n\n\t關於訴訟救助制度,可以另外參考:蘇國欽(2022),《\n沒錢打官司怎麼辦?淺談民事訴訟救助制度\n》。", "民事訴訟法第83條\n:「\n\n\tI 原告撤回其訴者,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其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撤回者,得於撤回後三個月內聲請退還該審級所繳裁判費三分之二。\n\n\tII 前項規定,於當事人撤回上訴或抗告者準用之。\n\n\tIII 原告於上訴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其未行言詞辯論者,於終局裁判生效前,撤回其訴,上訴人得於撤回後三個月內聲請退還該審級所繳裁判費三分之二。」", "民事訴訟法第84條\n:「\n\n\tI 當事人為和解者,其和解費用及訴訟費用各自負擔之。但別有約定者,不在此限。\n\n\tII 和解成立者,當事人得於成立之日起三個月內聲請退還其於該審級所繳裁判費三分之二。」", "民事訴訟法第420條之1\n:「\n\n\tI 第一審訴訟繫屬中,得經兩造合意將事件移付調解。\n\n\tII 前項情形,訴訟程序停止進行。調解成立時,訴訟終結。調解不成立時,訴訟程序繼續進行。\n\n\tIII 依第一項規定移付調解而成立者,原告得於調解成立之日起三個月內聲請退還已繳裁判費三分之二。\n\n\tIV 第二項調解有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者,準用第三百八十條第二項規定;請求人並應繳納前項退還之裁判費。」" ]
c6275807e5122414d5bc2dce7f7095d38ecc33d35c84003f1c7f67e3056822a1
被選為國民法官會收到哪些通知?可以拒絕當國民法官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014
null
上一篇《 誰可以當國民法官?有哪些保障? 》一文,說明了擔任國民法官的資格,但實際上被選為案件的國民法官要經過一定的程序。程序進行過程中,民眾會收到哪些通知?不想當國民法官可以拒絕嗎?讓我們接著了解。 一、如何選出各案件的國民法官? (一)國民法官只參與重罪案件 考量成本效益及司法資源限制,國民法官目前只參與侵害生命法益或重罪的地方法院第一審案件,也就是: 1. 「故意犯罪因而發生死亡結果」案件 這類案件從2023年1月1日起就會由國民法官共同審理,例如殺人既遂罪、酒駕致死罪等。 2. 「最輕本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 這類案件自2026年1月1日起才施行,例如強盜擄人勒贖結合罪、妨害性自主致重傷罪等 [1] 。 但在上述兩類案件中,排除少年刑事案件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案件。 (二)被選為國民法官的過程 國民法官的選任程序大致可分為3大階段,核心標準是確認有沒有符合法定資格要件,而且必須「隨機抽選」產生。民眾在各階段會收到以下文件,並須完成相關作業:(見圖1) 圖1 被選為國民法官會收到哪些通知? 資料來源:匿名 / 繪圖:Yen 圖1 被選為國民法官會收到哪些通知? 資料來源:匿名 / 繪圖:Yen 1. 收到成為「備選國民法官」的通知 地方政府先從年滿23歲,且在該法院管轄區域內繼續居住4個月以上的國民中 [2] ,「隨機抽選」出法院通知的需求人數,製成「備選國民法官初選名冊」。 法院再從初選名冊中,排除不具有擔任國民法官資格的人 [3] (例如犯罪在監服刑的人、被告的配偶等)後,製成「備選國民法官複選名冊」。複選名冊中的備選國民法官隨後會收到法院寄來的通知,不過收到並不用去法院,只是先知道明年有可能被抽選為候選國民法官 [4] ,有個心理準備。信件中還會有「備選國民法官自我申告調查表」,如果有無法參與審判的情形,可以選擇紙本或線上方式填寫回傳法院,沒有申告表上的情形就不用填寫 [5] 。 2. 被抽選為可能參與案件的「候選國民法官」 (1)收受到庭通知 當適用國民參與審判的重罪案件發生時,法院會從備選國民法官複選名冊中,「隨機抽選」出這個案件的「候選國民法官」。候選國民法官就會在選任期日30日以前,收到要到法院參加選任程序的通知,也就是準備要去法院開庭了。 (2)依法可以拒當國民法官的人,可以填寫調查表拒絕 除了到庭通知、制度概要說明書外,還會收到「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而候選國民法官在選任期日10日前要據實填載調查表送交法院 [6] 。調查表的內容 [7] ,包括:個人基本資料 [8] 、聯絡資料、是否不具備國民法官資格、有沒有不能參與審判的情形等。 要特別注意的是,擔任國民法官是國民的義務 [9] ,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到庭可能會被處最高新臺幣3萬元的罰鍰 [10] 。不過考量到每位國民的狀況不同,不能給予過重的負擔,因此,雖然具有擔任國民法官資格,但如果確實有以下不能參與審判的情形,而無意願擔任國民法官 [11] 的民眾,也可以在收到調查表時填寫說明,拒絕擔任國民法官: ① 70歲以上。 ② 學校的老師或學生。 ③ 有重大疾病、身心因素顯然難以執行職務。 ④ 需要照顧親屬,或生活、工作、家庭有重大需要顯然難以執行職務。 ⑤ 5年內曾經當過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或1年內曾被抽選為候選國民法官且有到庭。 ⑥ 遭遇重大災害必須重建生活。 最後,調查表中還有與國民法官的權利、保護及照料措施有關事項,例如,如果有看護長輩、撫育幼兒的照顧需要,可以填表告訴法院,讓法院在開庭期間提供臨時照護或托育服務 [12] 。 3. 到法院參與案件的「國民法官」選任程序 法院接下來就會依照調查表以及在選任期日詢問候選國民法官的情形,排除不符法定資格的人,或依法拒絕擔任國民法官的人,或虛偽陳述的人。此外,檢察官、被告辯護人雙方也可以不附理由地要求法院不選任特定的候選國民法官(最多各4人)。最終,法院就會從沒有上述情形的候選國民法官中,「抽籤抽選」出參與案件的6名國民法官,及遞補的備位國民法官1~4名 [13] ,完成這個案件的國民法官選任程序。 二、小結 希望以上及前一篇文章的說明能讓大家多了解國民法官是如何選出及相關保護措施,當有一天收到法院寄來的備選國民法官通知或候選國民法官通知時,能夠盡量安心地踐行國民義務,來共同參與刑事案件的審判。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qpfir"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320&amp;flno=5">國民法官法第5條</a>:「<br> I 除少年刑事案件及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之案件外,下列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且由地方法院管轄之第一審案件應行國民參與審判:<br> 一、所犯最輕本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br> 二、故意犯罪因而發生死亡結果者。<br> II 前項罪名,以起訴書記載之犯罪事實及所犯法條為準。<br> III 檢察官非以第一項所定案件起訴,法院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認為應變更所犯法條為第一項之罪名者,應裁定行國民參與審判。<br> IV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之規定,於行國民參與審判之案件,不適用之。<br> V 行國民參與審判之案件,被告未經選任辯護人者,審判長應指定公設辯護人或律師。<br> VI 第一項案件,法院得設立專業法庭辦理。」<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320&amp;flno=113">國民法官法第113條</a>:「本法除第十七條至第二十條及第三十三條自公布日施行,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五年一月一日施行外,其餘條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一月一日施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emw0"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320&amp;flno=12">國民法官法第12條</a>第1項:「年滿二十三歲,且在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內繼續居住四個月以上之中華民國國民,有被選任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之資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hgjc"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A0030320&amp;norge=13-15">國民法官法第13條至第15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mu4j"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A0030320&amp;norge=17-20">國民法官法第17條至第20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hqoe"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司法院(2022),《<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7-770672-28c33-1.html">備選國民法官通知書函12/1開始陸續寄發</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9usb"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A0030320&amp;norge=21-22">國民法官法第21條至第22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rekv"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39&amp;flno=20">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概要說明書及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應記載事項準則第20條</a>:「<br> I 調查表應詢問下列事項:<br> 一、個人基本資料。<br> 二、聯絡資料。<br> 三、消極資格調查事項。<br> 四、有無不能參與審判之情形。<br> 五、與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之權利、保護及照料措施有關事項。<br> II 前項第一款、第二款及第五款所定事項之記載位置,宜與第三款及第四款事項為適當區隔,並採取便利遮隱之設計,俾於法院認有必要時,得以適時遮隱部分個人資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2cr0"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39&amp;flno=21">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概要說明書及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應記載事項準則第21條</a>:「前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個人基本資料,應包括下列事項:<br> 一、姓名。<br> 二、出生年月日。<br> 三、是否具備我國國籍。<br> 四、最高學歷暨其專業領域。<br> 五、現職工作之行業別、職務種類及職位名稱。<br> 六、曾任工作經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vt6o"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320&amp;flno=3">國民法官法第3條</a>第2項:「中華民國國民,有依本法規定擔任國民法官或備位國民法官,參與刑事審判之權利及義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zgha"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320&amp;flno=99">國民法官法第99條</a>第2款:「候選國民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二、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而不於國民法官選任期日到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7uob"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320&amp;flno=16">國民法官法第16條</a>:「<br> 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拒絕被選任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br> 一、年滿七十歲以上者。<br> 二、公立或已立案私立學校之教師。<br> 三、公立或已立案私立學校之在校學生。<br> 四、有重大疾病、傷害、生理或心理因素致執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職務顯有困難。<br> 五、執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職務有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之虞。<br> 六、因看護、養育親屬致執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職務顯有困難。<br> 七、因重大災害生活所仰賴之基礎受顯著破壞,有處理為生活重建事務之必要時。<br> 八、因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之重大需要致執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職務顯有困難。<br> 九、曾任國民法官或備位國民法官未滿五年。<br> 十、除前款情形外,曾為候選國民法官經通知到庭未滿一年。<br> II 前項年齡及期間之計算,均以候選國民法官通知書送達之日為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5eiq"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39&amp;flno=25">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概要說明書及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應記載事項準則第25條</a>:「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五款所定與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之權利、保護及照料措施有關事項,應包括下列事項:<br> 一、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之領取方式。<br> 二、交通方式及有無住宿必要。<br> 三、是否申請領取相關必要費用。<br> 四、是否預支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br> 五、人身安全或個人資料保護之特別需求。<br> 六、身心障礙者為充分及平等參與審判之具體需求事項。<br> 七、餐飲特殊需求。<br> 八、於參與審判期間基於看護、養育親屬或信仰所生之特殊需求。<br> 九、有無其他需要之照料措施。<br> 十、其他有助專注參與審判及提高參與意願之必要事項。」<br> 並參照司法院(2021),《<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lp-1654-1-xCat-36-2-20.html">常見問答</a>Q3635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或身心障礙者需要照顧,但還是想擔任國民法官怎麼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4t5f"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320&amp;flno=22">國民法官法第22條</a>第4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A0030320&amp;norge=26-29">第26條至第29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320&amp;flno=10">第10條</a>第1項。</cite></li> </ol> </section>
[ "國民法官法第5條\n:「\n\n\tI 除少年刑事案件及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之案件外,下列經檢察官提起公訴且由地方法院管轄之第一審案件應行國民參與審判:\n\n\t一、所犯最輕本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n\n\t二、故意犯罪因而發生死亡結果者。\n\n\tII 前項罪名,以起訴書記載之犯罪事實及所犯法條為準。\n\n\tIII 檢察官非以第一項所定案件起訴,法院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認為應變更所犯法條為第一項之罪名者,應裁定行國民參與審判。\n\n\tIV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之規定,於行國民參與審判之案件,不適用之。\n\n\tV 行國民參與審判之案件,被告未經選任辯護人者,審判長應指定公設辯護人或律師。\n\n\tVI 第一項案件,法院得設立專業法庭辦理。」\n\n\t\n國民法官法第113條\n:「本法除第十七條至第二十條及第三十三條自公布日施行,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五年一月一日施行外,其餘條文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一月一日施行。」", "國民法官法第12條\n第1項:「年滿二十三歲,且在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內繼續居住四個月以上之中華民國國民,有被選任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之資格。」", "國民法官法第13條至第15條\n。", "國民法官法第17條至第20條\n。", "司法院(2022),《\n備選國民法官通知書函12/1開始陸續寄發\n》。", "國民法官法第21條至第22條\n。", "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概要說明書及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應記載事項準則第20條\n:「\n\n\tI 調查表應詢問下列事項:\n\n\t一、個人基本資料。\n\n\t二、聯絡資料。\n\n\t三、消極資格調查事項。\n\n\t四、有無不能參與審判之情形。\n\n\t五、與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之權利、保護及照料措施有關事項。\n\n\tII 前項第一款、第二款及第五款所定事項之記載位置,宜與第三款及第四款事項為適當區隔,並採取便利遮隱之設計,俾於法院認有必要時,得以適時遮隱部分個人資料。」", "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概要說明書及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應記載事項準則第21條\n:「前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個人基本資料,應包括下列事項:\n\n\t一、姓名。\n\n\t二、出生年月日。\n\n\t三、是否具備我國國籍。\n\n\t四、最高學歷暨其專業領域。\n\n\t五、現職工作之行業別、職務種類及職位名稱。\n\n\t六、曾任工作經歷。」", "國民法官法第3條\n第2項:「中華民國國民,有依本法規定擔任國民法官或備位國民法官,參與刑事審判之權利及義務。」", "國民法官法第99條\n第2款:「候選國民法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二、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而不於國民法官選任期日到場。」", "國民法官法第16條\n:「\n\n\t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拒絕被選任為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n\n\t一、年滿七十歲以上者。\n\n\t二、公立或已立案私立學校之教師。\n\n\t三、公立或已立案私立學校之在校學生。\n\n\t四、有重大疾病、傷害、生理或心理因素致執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職務顯有困難。\n\n\t五、執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職務有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之虞。\n\n\t六、因看護、養育親屬致執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職務顯有困難。\n\n\t七、因重大災害生活所仰賴之基礎受顯著破壞,有處理為生活重建事務之必要時。\n\n\t八、因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之重大需要致執行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職務顯有困難。\n\n\t九、曾任國民法官或備位國民法官未滿五年。\n\n\t十、除前款情形外,曾為候選國民法官經通知到庭未滿一年。\n\n\tII 前項年齡及期間之計算,均以候選國民法官通知書送達之日為準。」", "國民參與審判制度概要說明書及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應記載事項準則第25條\n:「第二十條第一項第五款所定與國民法官、備位國民法官及候選國民法官之權利、保護及照料措施有關事項,應包括下列事項:\n\n\t一、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之領取方式。\n\n\t二、交通方式及有無住宿必要。\n\n\t三、是否申請領取相關必要費用。\n\n\t四、是否預支日費、旅費及相關必要費用。\n\n\t五、人身安全或個人資料保護之特別需求。\n\n\t六、身心障礙者為充分及平等參與審判之具體需求事項。\n\n\t七、餐飲特殊需求。\n\n\t八、於參與審判期間基於看護、養育親屬或信仰所生之特殊需求。\n\n\t九、有無其他需要之照料措施。\n\n\t十、其他有助專注參與審判及提高參與意願之必要事項。」\n\n\t並參照司法院(2021),《\n常見問答\nQ3635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或身心障礙者需要照顧,但還是想擔任國民法官怎麼辦?》。", "國民法官法第22條\n第4項、\n第26條至第29條\n、\n第10條\n第1項。" ]
07c232b093de9f430db6da80ca05990af03ef647078159b6d9d487b817065a78
什麼是假釋?想假釋要符合什麼條件?如果再犯,假釋會被撤銷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217
null
一、假釋的意思與目的 (一)假釋的意思 所謂「假釋」 [1] 是指:受刑人在刑期期滿之前,獲准提前出獄的意思。而剩下的刑期就當作「觀察期」,假如在這段期間內,假釋都沒有被撤銷的話,那麼就當作已經執行完畢,受刑人不用再回去監獄服刑 [2] ;但如果受刑人在觀察期內有違反規定的行為,導致假釋被撤銷,則受刑人就必須回到監獄把剩下的刑期執行完。 (二)假釋制度的目的 假釋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讓在獄中表現良好、確實已經悔悟反省的受刑人,能夠提早回歸社會、適應社會生活。 畢竟獄中生活對於資訊的流動與吸收相對不順暢,長期下來,受刑人很容易與現實社會脫節,所以,為避免受刑人將來有難以融入、適應社會的情形,才有了假釋制度的設置,用來幫助受刑人能順利回歸社會 [3] 。 二、申請假釋的要件(見圖1) 圖1 想假釋要符合什麼條件?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1 想假釋要符合什麼條件?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依刑法規定,申請假釋的要件 [4] 包括:「有悛悔實據」、「受徒刑執行滿一定期間」。符合這2個條件的受刑人,提出申請並經監獄報請法務部同意後,才可以假釋出獄。至於什麼是「悛悔實據」?該如何認定受刑人已經悔改?以及可以申請假釋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以下逐一介紹。 (一)有悛悔實據 「有悛悔實據」簡單說就是指「有悔改的表現」。但內心倒底有沒有反省,旁人無從得知,那該如何判斷受刑人是否真的已經悔改?當然不是受刑人說了就算數,而是要依受刑人的犯行情節、在監狀況、犯罪紀錄、教化矯治處遇成效、更生計畫等事項來綜合判斷 [5] 。實務運作上會參考「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的累進處遇制度。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 [6] 規定,刑期6個月以上 [7] 的受刑人入監後,每個月會依照表現給予「操行」、「教化」、「作業(勞動)」分數,由第4級開始一路往第1級提升,而不同等級可以享有不同的權利,例如:第3級以上的受刑人才能聽收音機 [8] 或和親屬以外的朋友會面 [9] 、第2級以上的受刑人才可以開運動會 [10] 或閱讀自備書籍 [11] 等。 當受刑人表現良好獲得不錯的分數,等級就可以往上提升,而能夠申請假釋的只有第1級跟第2級的受刑人 [12] 。 (二)受徒刑的執行滿一定期間 並不是入監執行後就能隨時申請假釋,反而必須執行滿一定期間後才能申請: 無期徒刑:已執行超過25年。 有期徒刑:已執行超過1/2。 有期徒刑的累犯 [13] :已執行超過2/3。 舉例來說,若被處有期徒刑6年,則服刑超過3年後就可以申請假釋;但如果是累犯被處有期徒刑6年,就必須服刑超過4年,才能申請。至於無期徒刑,因為沒有可以計算的基準,所以統一是以執行超過25年作為門檻。 (三)不能申請假釋的情形 除了上面2個要件外,依刑法 [14] 規定,「有期徒刑」如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申請假釋: 1. 有期徒刑執行未滿6個月 因為徒刑的目的就在於藉由拘束人身自由來讓受刑人好好反省,所以當坐牢時間不夠長時,顯然達不到反省的效果。因此,在有期徒刑執行未滿6個月的情況下,假釋對於受刑人沒有實質利益,也就不准假釋了 [15] 。 2. 三振條款 [16] 這是對於「累犯受刑人」的規定,因為累犯的人本來就已經犯過2次罪,若再於「假釋期間」或「徒刑執行完畢或赦免後5年內」,故意犯最輕本刑5年以上的罪名 [17] ,就是第3次犯罪,立法者認為 [18] 這種屢屢犯罪的受刑人,對於刑罰痛苦的感受度較低,刑罰教化功能無法發揮效益,所以禁止這類受刑人假釋。 3. 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 如果犯妨害性自主 [19] 及妨害風化罪 [20] 的受刑人接受輔導或治療後,再犯危險沒有顯著降低,當然是要繼續輔導、治療,不能草率的同意假釋出獄。 三、再犯一定會被撤銷假釋嗎? 即便符合申請要件而假釋成功,也只是暫時獲准出獄,不代表刑期執行完畢,所以如果受刑人於假釋期間違反法律規定,假釋是有可能被撤銷的,受刑人必須再次回到監獄服刑。 假釋被撤銷的原因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應」撤銷事由,另一種則是「得」撤銷事由。 (一)「應」撤銷假釋事由 如果受刑人在「假釋期間」,因為「故意犯罪」而受到「超過6個月有期徒刑」的宣告,則在判決確定後6個月以內,就會被撤銷假釋,受刑人必須再回到監獄把剩下的刑期執行完 [21] 。 (二)「得」撤銷假釋事由 1. 再犯被判緩刑或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而有執行必要 當受刑人在「假釋期間」因「故意犯罪」而受「緩刑或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的宣告時,雖然是再犯沒錯,但因為這種犯罪情節較輕微,所以只在「有入監執行必要」時,才可能被撤銷假釋。 至於受刑人是「過失犯罪」、只受到「拘役、罰金」 [22] 刑的宣告,或是在「假釋前」、「假釋期滿後 [23] 」再犯,因為都不符合法定要件,所以不會被撤銷假釋。 2. 保護管束期間不遵守相關事項 假釋中的受刑人依法必須付保護管束 [24] ,期間必須遵守以下規定 [25] ,如果違反規定情節重大,監獄典獄長可以報請檢察官撤銷假釋 [26] : (1)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的人往來。 (2)服從檢察官及觀護人 [27] 的命令。 (3)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 (4)每月至少1次向觀護人報告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 (5)非經觀護人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10日以上,必須得到檢察官核准。 四、結論 為讓受刑人盡可能地順利回歸社會,如果在獄中表現良好,受刑人在刑期期滿之前,可以申請假釋提前出獄,但在假釋出獄後,如果符合「應」撤銷或「得」撤銷假釋的事由時,就可能會被撤銷假釋,而須返回獄中繼續執行剩下的刑期。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6gvjq"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刑法中關於假釋的條文規定在<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C0000001&amp;bp=13">刑法總則第10章</a>,也就是<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C0000001&amp;norge=77-79.1">第77條至第79條之1</a>,簡單的4個條文只概略性的規定了假釋的基本要件,其他比較詳細的規定則可參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40066">受刑人假釋實施辦法</a>」等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6bie"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9">中華民國刑法第79條</a>第1項:「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二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但依第七十八條第一項撤銷其假釋者,不在此限。」所以可以知道,無期徒刑的觀察期是20年,有期徒刑的觀察期就是「剩下未執行的刑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geh3"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amp;LawNo=77">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a>(1997/11/26):「按假釋之目的在於鼓勵受刑人改過自新,給予受刑人提前出獄,重返自由社會,以利其更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g77g"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7">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a>:「<br> I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二十五年,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br> II 前項關於有期徒刑假釋之規定,於下列情形,不適用之:<br> 一、有期徒刑執行未滿六個月者。<br> 二、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之累犯,於假釋期間,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br> 三、犯第九十一條之一所列之罪,於徒刑執行期間接受輔導或治療後,經鑑定、評估其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者。<br> III 無期徒刑裁判確定前逾一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第一項已執行之期間內。」<br> 另參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115">監獄行刑法第115條</a>第1項:「監獄對於受刑人符合假釋要件者,應提報其假釋審查會決議後,報請法務部審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7s85"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116">監獄行刑法第116條</a>第1項:「假釋審查應參酌受刑人之犯行情節、在監行狀、犯罪紀錄、教化矯治處遇成效、更生計畫及其他有關事項,綜合判斷其悛悔情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gtnd"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20">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0條</a>:「各級受刑人每月之成績分數,按左列標準分別記載:<br> 一、一般受刑人:<br> (一)教化結果最高分數四分。<br> (二)作業最高分數四分。<br> (三)操行最高分數四分。<br> 二、少年受刑人:<br> (一)教化結果最高分數五分。<br> (二)操行最高分數四分。<br> (三)作業最高分數三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pg8s"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1">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1條</a>:「依監獄行刑法第二十條受累進處遇者,適用本條例之規定。」<br> 此處的第20條其實是指修正後的<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18">監獄行刑法第18條</a>(2019/12/17):「<br> I 對於刑期六月以上之受刑人,為促使其改悔向上,培養其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其處遇應分為數個階段,以累進方法為之。但因身心狀況或其他事由認為不適宜者,得暫緩適用累進處遇。<br> II 累進處遇事項及方法,另以法律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zxw5"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48">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48條</a>:「第三級以上之受刑人,得聽收音機及留聲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wpxt"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55">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5條</a>:「第三級以上之受刑人,於不妨害教化之範圍內,得准其與非親屬接見,並發受書信。」</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2jrn"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52">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2條</a>:「<br> I 第二級以上之受刑人,得使其競技遊戲或開運動會,但第二級每月以一次,第一級每月以二次為限。<br> II 少年受刑人,得不受前項之限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wif1"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51">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1條</a>:「第二級以上之受刑人,於不違反監獄紀律範圍內,許其閱讀自備之書籍,對於第三級以下之受刑人,於教化上有必要時,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wh9u"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75">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75條</a>:「第一級受刑人合於法定假釋之規定者,應速報請假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76">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76條</a>:「第二級受刑人已適於社會生活,而合於法定假釋之規定者,得報請假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crwh"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7">中華民國刑法第47條</a>:「<br> I 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br> II 第九十八條第二項關於因強制工作而免其刑之執行者,於受強制工作處分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免除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以累犯論。」<br> 要注意的是,依據<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956&amp;rn=-32112">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a>,刑法第47條第1項有關累犯加重本刑的規定是對人民受憲法第8條保障的人身自由所為的限制,不符罪刑相當原則而牴觸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因此該條文應自解釋公布之日(2019/2/22)起2年內修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pfzk"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7">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a>第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e0at"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amp;LawNo=77">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a>(2005/2/2):「原規定不得假釋者,僅有第一項但書之『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六個月者』係因此類犯罪之惡性,並不嚴重,且刑期僅六個月,假釋對於受刑人並無實質利益可言,故仍維持之。而此次不得假釋之修正另增訂二種情形,為使條文清晰,爰將不得假釋之規定,單獨於第二項中規定,原第一項但書改列於第二項第一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sne5"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三振條款是源自美國的「三振法案」,可以參考<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amp;LawNo=77">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a>(2005/2/2):「如美國所採之『三振法案』,對於三犯之重刑犯罪者(FELONY)更採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LIFE SENTENCE WITHOUT PAROLE)之立法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7j7l"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常見最輕本刑5年以上的罪名,例如:中華民國刑法<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71">第271條</a>第1項殺人罪、<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78">第278條</a>第1項重傷罪、<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28">第328條</a>第1項強盜罪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7jxd"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amp;LawNo=77">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a>(2005/2/2):「對於屢犯重罪之受刑人,因其對刑罰痛苦之感受度低,尤其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重罪累犯之受刑人,其已依第一項規定(執行逾三分之二)獲假釋之待遇,猶不知悔悟,於1.假釋期間、2.徒刑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內再犯最輕刑本五年以上之罪,顯見刑罰教化功能對其已無效益,為社會之安全,酌採前開美國『三振法案』之精神,限制此類受刑人假釋之機會應有其必要性,爰於第二項第二款增訂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0mjv"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C0000001&amp;bp=33">中華民國刑法第十六章妨害性自主罪</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n368"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C0000001&amp;bp=34">中華民國刑法第十六章之一妨害風化罪</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5usu"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8">中華民國刑法第78條</a>第1、3項:「<br> I 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受逾六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撤銷其假釋。……<br> III 前二項之撤銷,於判決確定後六月以內為之。但假釋期滿逾三年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heer"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刑的種類可以參考文章,楊舒婷(2024),《<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205">什麼是「徒刑」?法院如何決定要判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實際上會關多久?</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sens"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9">中華民國刑法第79條</a>規定,假釋期滿的話,原本未執行的刑期就會被當作已經執行,所以這個案件就等於全部結束,如果在此之後才又犯新罪,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d37u"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93">中華民國刑法第93條</a>第2項:「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up99"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30002&amp;flno=74-2">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a>:「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br> 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br> 二、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br> 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br> 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br> 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54ja"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30002&amp;flno=74-3">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a>:「<br> I 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br> II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者,如有前項情形時,典獄長得報請撤銷假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bipz" id="footnote-27"><a href="#footnote-marker-2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30002&amp;flno=64">保安處分執行法第64條</a>第2項:「法務部得於地方法院檢察處置觀護人,專司由檢察官指揮執行之保護管束事務。」</cite></li> </ol> </section>
[ "刑法中關於假釋的條文規定在\n刑法總則第10章\n,也就是\n第77條至第79條之1\n,簡單的4個條文只概略性的規定了假釋的基本要件,其他比較詳細的規定則可參考「\n受刑人假釋實施辦法\n」等規定。", "中華民國刑法第79條\n第1項:「在無期徒刑假釋後滿二十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但依第七十八條第一項撤銷其假釋者,不在此限。」所以可以知道,無期徒刑的觀察期是20年,有期徒刑的觀察期就是「剩下未執行的刑期」。", "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n(1997/11/26):「按假釋之目的在於鼓勵受刑人改過自新,給予受刑人提前出獄,重返自由社會,以利其更生。」", "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n:「\n\n\tI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二十五年,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n\n\tII 前項關於有期徒刑假釋之規定,於下列情形,不適用之:\n\n\t一、有期徒刑執行未滿六個月者。\n\n\t二、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之累犯,於假釋期間,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n\n\t三、犯第九十一條之一所列之罪,於徒刑執行期間接受輔導或治療後,經鑑定、評估其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者。\n\n\tIII 無期徒刑裁判確定前逾一年部分之羈押日數算入第一項已執行之期間內。」\n\n\t另參考\n監獄行刑法第115條\n第1項:「監獄對於受刑人符合假釋要件者,應提報其假釋審查會決議後,報請法務部審查。」", "監獄行刑法第116條\n第1項:「假釋審查應參酌受刑人之犯行情節、在監行狀、犯罪紀錄、教化矯治處遇成效、更生計畫及其他有關事項,綜合判斷其悛悔情形。」",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0條\n:「各級受刑人每月之成績分數,按左列標準分別記載:\n\n\t一、一般受刑人:\n\n\t(一)教化結果最高分數四分。\n\n\t(二)作業最高分數四分。\n\n\t(三)操行最高分數四分。\n\n\t二、少年受刑人:\n\n\t(一)教化結果最高分數五分。\n\n\t(二)操行最高分數四分。\n\n\t(三)作業最高分數三分。」",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1條\n:「依監獄行刑法第二十條受累進處遇者,適用本條例之規定。」\n\n\t此處的第20條其實是指修正後的\n監獄行刑法第18條\n(2019/12/17):「\n\n\tI 對於刑期六月以上之受刑人,為促使其改悔向上,培養其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其處遇應分為數個階段,以累進方法為之。但因身心狀況或其他事由認為不適宜者,得暫緩適用累進處遇。\n\n\tII 累進處遇事項及方法,另以法律定之。」",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48條\n:「第三級以上之受刑人,得聽收音機及留聲機。」",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5條\n:「第三級以上之受刑人,於不妨害教化之範圍內,得准其與非親屬接見,並發受書信。」",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2條\n:「\n\n\tI 第二級以上之受刑人,得使其競技遊戲或開運動會,但第二級每月以一次,第一級每月以二次為限。\n\n\tII 少年受刑人,得不受前項之限制。」",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1條\n:「第二級以上之受刑人,於不違反監獄紀律範圍內,許其閱讀自備之書籍,對於第三級以下之受刑人,於教化上有必要時,亦同。」",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75條\n:「第一級受刑人合於法定假釋之規定者,應速報請假釋。」\n\n\t\n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76條\n:「第二級受刑人已適於社會生活,而合於法定假釋之規定者,得報請假釋。」", "中華民國刑法第47條\n:「\n\n\tI 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n\n\tII 第九十八條第二項關於因強制工作而免其刑之執行者,於受強制工作處分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免除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以累犯論。」\n\n\t要注意的是,依據\n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n,刑法第47條第1項有關累犯加重本刑的規定是對人民受憲法第8條保障的人身自由所為的限制,不符罪刑相當原則而牴觸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因此該條文應自解釋公布之日(2019/2/22)起2年內修正。", "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n第2項。", "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n(2005/2/2):「原規定不得假釋者,僅有第一項但書之『有期徒刑之執行未滿六個月者』係因此類犯罪之惡性,並不嚴重,且刑期僅六個月,假釋對於受刑人並無實質利益可言,故仍維持之。而此次不得假釋之修正另增訂二種情形,為使條文清晰,爰將不得假釋之規定,單獨於第二項中規定,原第一項但書改列於第二項第一款。」", "三振條款是源自美國的「三振法案」,可以參考\n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n(2005/2/2):「如美國所採之『三振法案』,對於三犯之重刑犯罪者(FELONY)更採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LIFE SENTENCE WITHOUT PAROLE)之立法例。」", "常見最輕本刑5年以上的罪名,例如:中華民國刑法\n第271條\n第1項殺人罪、\n第278條\n第1項重傷罪、\n第328條\n第1項強盜罪等。", "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立法理由\n(2005/2/2):「對於屢犯重罪之受刑人,因其對刑罰痛苦之感受度低,尤其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重罪累犯之受刑人,其已依第一項規定(執行逾三分之二)獲假釋之待遇,猶不知悔悟,於1.假釋期間、2.徒刑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內再犯最輕刑本五年以上之罪,顯見刑罰教化功能對其已無效益,為社會之安全,酌採前開美國『三振法案』之精神,限制此類受刑人假釋之機會應有其必要性,爰於第二項第二款增訂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十六章妨害性自主罪\n。", "中華民國刑法第十六章之一妨害風化罪\n。", "中華民國刑法第78條\n第1、3項:「\n\n\tI 假釋中因故意更犯罪,受逾六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撤銷其假釋。……\n\n\tIII 前二項之撤銷,於判決確定後六月以內為之。但假釋期滿逾三年者,不在此限。」", "刑的種類可以參考文章,楊舒婷(2024),《\n什麼是「徒刑」?法院如何決定要判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實際上會關多久?\n》。", "依\n中華民國刑法第79條\n規定,假釋期滿的話,原本未執行的刑期就會被當作已經執行,所以這個案件就等於全部結束,如果在此之後才又犯新罪,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中華民國刑法第93條\n第2項:「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n:「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n\n\t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n\n\t二、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n\n\t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n\n\t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n\n\t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n:「\n\n\tI 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n\n\tII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者,如有前項情形時,典獄長得報請撤銷假釋。」",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64條\n第2項:「法務部得於地方法院檢察處置觀護人,專司由檢察官指揮執行之保護管束事務。」" ]
3371cc9614e0a8b648fec994000c8cfbbe98a0a857288b5ad4e561af7235990a
侵害專利的話會有什麼法律責任?如何避免專利侵權風險?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1312
null
前言 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專利權成了企業在創新與技術競爭的重要資源。從智慧型手機、藥物到新能源技術,無數創新都依賴專利保護來確保研發成果的商業價值。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釐清專利權的特性,以及專利侵權的構成要件與法律責任,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降低侵害他人專利權的風險。 一、專利侵權的構成 (一)專利權是排他性權利 專利權是一種具備「排他性 [1] 」的權利(或稱排他權),也就是指當有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擅自使用、製造、銷售或進口受專利保護的產品或方法時,專利權人有追究這名侵權人法律責任的權利 [2] 。 值得留意的是,專利法並未賦予專利權人實施專利的權利(即實施權),所以其實擁有專利權並無法確保能自由實施自己的專利技術。 關於實施權與排他權的差異,可以用以下的比喻來理解。首先,實施權就像是劃地為王,在權利人取得的權利範圍內,想要如何使用自己的權利都可以,不用擔心侵害他人權利的風險。 另一方面,排他權則更像是一種具有特定攻擊範圍的武器,權利人可以攻擊進入射程範圍的侵權者,將其驅離排除,但仍不足以確保自己能在該區域自由活動。這是因為其他人也可能有一門武器對準相近區域,射程範圍重疊,使得權利人在自己權利領域內活動時也可能遭受攻擊,而必須考量是否會觸及他人權利範圍。 舉例來說,假設A發明了一項X1技術且獲得專利保護,A因此有權排除他人實施X1技術。然而,如果X1技術本身涉及另一個人B的有效專利X2,那麼A在未經B的授權下,仍無法自由實施X1技術 [3] ,而有專利侵權風險。 相比之下,商標權或著作權這兩種智慧財產權,除了提供權利人排他權外,還賦予權利人實施權,讓權利人在實施自己權利時無需擔心侵犯他人權利。 (二)專利侵權的要件與法律效果 1. 怎樣會侵害他人的專利? 判斷是否侵害他人專利的標準 [4] ,法院實務上會適用「全要件原則 [5] 」,檢討被控侵權人的物品或方法,是否該當申請專利範圍中特定請求項的每一項構成要件。如果該物品或方法與專利權人申請專利範圍的文義完全一致,就會構成文義侵權。如果沒有構成文義侵權,則尚須進行「均等論 [6] 」的判斷:即使被控侵權人的物品或方法不構成文義侵權,但其差異處的功能、方法、結果與申請專利範圍的技術實質上相同,仍然構成專利侵權。 2. 侵害專利的法律責任 在過去,侵害他人專利會有刑事責任,但後續專利法修正後將之除罪化 [7] 。現行專利法針對侵害他人專利的法律責任,僅有民事責任,其中包括專利權人可以要求停止侵權行為 [8] 和請求損害賠償 [9] 等等。 二、避免專利侵權風險的策略 在企業研發和商業化過程中,避免專利侵權是一項關鍵任務。以下是幾種策略,可以幫助企業規避專利侵權的風險: (一)如何事先避免專利侵權? 1. 時刻監控市場與專利動態 持續關注行業內的專利申請、授權、訴訟動態,有助於企業及時了解對自身產品或服務的潛在專利相關風險。這不僅包括競爭對手的專利,也包括可能影響企業產品開發方向的新專利。透過自己定期檢索或利用專利數據庫 [10] 和專利資訊服務公司提供的監控服務,企業可以有效追蹤這些動態。 2. 進行自由運營檢索調查(Freedom to Operate Search, 簡稱FTO) 在投入資源開發新產品或服務之前,進行FTO調查是一個關鍵步驟。這種調查的目標在於確定是否有現存的專利會阻礙新產品或服務的商業化 [11] 。 FTO調查通常需要專利專業人士的幫助,以確定有無任何其他有效專利可能影響產品或服務在市場推出,進而判斷是否要針對有風險的產品或服務進行迴避設計,或是取得授權。 透過FTO調查可以顯著減少企業在後續產品開發和商業化過程中面臨的法律風險和財務風險,但相對地這個過程可能成本高昂,如何衡量FTO的成本和後期面臨的侵權訴訟風險,考驗著公司領導人的智慧。 3. 取得授權 如果發現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可能會侵犯他人專利,獲取該專利的授權是解決問題的直接方式。特別是與產業中重要、共通的標準技術有關者,如標準必要專利 [12] (Standards-Essential Patents,SEPs),不取得授權的話,恐怕難以避免侵權風險。 透過與專利權人協商,企業可以獲得必要的權限來合法實施該專利技術。這可能需要支付授權費用,但同樣可以避免日後更高昂的訴訟費用和損害賠償。 (二)為可能發生的專利侵權糾紛做準備 1. 轉嫁責任至供應商 在某些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與供應商協商,將專利侵權風險的一部分或全部轉移給供應商,尤其是提供關鍵組件或技術的供應商。 這種策略需要在供應、買賣契約中明確約定有關專利侵權責任的條款,例如類似我國瑕疵擔保責任的保固(Warranty)條款,或由供應商負責的補償(Indemnity)條款 [13] 。 2. 預留利潤空間 為可能的專利訴訟預留一部分利潤或建立專利侵權訴訟基金是風險管理策略之一。 雖然這不是避免侵權的直接方法,但它可以幫助企業在面臨侵權指控時,有足夠的資源來進行辯護或達成和解。 尤其是專利訴訟往往耗時耗資,預留足夠的資金可以幫助企業應對這些不確定性。 三、結語 避免專利侵權並不僅僅是遵守法律的問題,它更是一種尊重他人智慧成果、促進技術共享和創新發展的體現。 因此,正確地理解和應用專利知識是重要前提,企業和創新者需要保持警覺,不斷學習相關法律知識,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法律建議。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ed6j3"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58">專利法第58條</a>第1、2項:「<br> I 發明專利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發明之權。<br> II 物之發明之實施,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物之行為。」<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20">專利法第120條</a>:「……、第五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於新型專利準用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36">專利法第136條</a>第1項:「設計專利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設計或近似該設計之權。」<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42">專利法第142條</a>第1項:「……、第五十八條第二項、……,於設計專利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i5c2"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關於專利權的性質究竟只限於排他權,或也包含實施權,在理論上略有爭議。爭議概況與說理,可參考李素華(2016),〈<a href="https://law.nccu.edu.tw/uploads/asset/data/62120a81dca3a33b7caa9f15/01%E6%9D%8E%E7%B4%A0%E8%8F%AF_001-080_.pdf">從專利授權契約之本質論專利法相關規範之解釋與適用</a>〉,《政大法學評論》,第144期,頁24-2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18oa"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認為專利權非實施權,專利權人實施自己權利時仍須向其他專利權人取得授權的實務見解,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88%2c%e5%8f%b0%e4%b8%8a%2c656%2c19990326">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656號民事判決</a>:「是再發明或再新型創作既係利用他人之發明或新型為再發明或再新型創作,其於實施再發明或再新型專利權時,應給予原專利權人相當之補償金或協議合製,否則將對原專利權人構成侵害。」</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87ky"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詳細的實務判準,可參考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主題網(2016),《<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cp-746-871864-17e71-101.html">專利侵權判斷要點105年</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qfzz"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IPCV,102%2c%e6%b0%91%e5%b0%88%e4%b8%8a%2c60%2c20140501%2c2">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上字第60號民事判決</a>:「所謂全要件原則,係指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具有專利權人所申請專利範圍之請求項之每一個構成要件,且其技術內容相同時,而完全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字義範圍內,即構成初步之專利侵權,被上訴人僅要能提出相當之證據,證明申請專利範圍中有1 項以上之技術特徵,為系爭對象所缺少,則不符合全要件原則。簡言之,全要件原則之適用,必須系爭專利之請求項中每一技術特徵完全對應表現在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中,其包括文義表現及均等表現。再者,應用全要件原則,需先解析專利之請求項,以確認其技術特徵。解析請求項包括:⑴構成要件;⑵構成要件間之連接關係;⑶各構成要件所發揮之功能。繼而解析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所得之元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其與專利請求項之構成要件應形成對應項。將請求項中能相對獨立實現特定功能、產生功效之元件、成分、步驟及其結合關係。最後以解析所得之每個構成要件,而與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相對應之對比項所構成要件,逐一比對。倘技術特徵或構成要件完全相同,就專利侵害之初步判斷而言,即成立侵害專利。反之,欠缺請求項之任一構成要件,則不符合文義讀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oshf"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IPCV,102%2c%e6%b0%91%e5%b0%88%e4%b8%8a%2c60%2c20140501%2c2">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上字第60號民事判決</a>:「所謂均等論者,係指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雖未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字面意義內,倘其差異或改變,對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之人而言,有置換可能性或置換容易性時,則被控侵權之物品或方法與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技術內容間,兩者成立均等要件。準此,被控侵權之物品或方法實質侵害申請專利範圍,自得認定成立專利侵權。運用均等論於實際侵權之案例時,得運用三步測試法,即功能(function)、方法(way) 及結果(result)三步分析法。係考慮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與被控侵權對象之對應元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之相似性。FWR 之檢驗方法提供客觀判斷專利侵權訴訟之基準。依據三步測試法進行比對時,申請專利範圍之每一構成要件必須與對比之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之構成要件間,逐一比對與分析,而兩者之全部構成要件為均等物或方法,始適用均等論原則。換言之,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就每一構成要件判斷,均有實質上相同之方式實施實質上相同之功能,而達成實質上相同之結果,即成立專利侵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s21i"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修法沿革可參考蔡明誠(2024),〈<a href="https://www.tipo.gov.tw/tw/dl-286056-55895deb96c1407f8393e3f8b9ae7f9b.html">專利法制定公布 80 週年之回顧與展望</a>〉,《智慧財產權月刊》,頁39的說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6e79"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96">專利法第96條</a>第1項:「發明專利權人對於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br> 新型專利準用規定,可見<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20">專利法第120條</a>;設計專利準用規定,可見<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42">專利法第142條</a>第1項。<br> 而專利權人請求停止侵權行為或防止侵害之虞時,可以請求對侵權的物品、原料或器具,做銷毀或必要的處置,見<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96">專利法第96條</a>第3項:「發明專利權人為第一項之請求時,對於侵害專利權之物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得請求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alsu"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96">專利法第96條</a>第2項:「發明專利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zbs0"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可參考<a href="https://patents.google.com/">Google Patents</a>資料庫,或是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a href="https://www.tipo.gov.tw/tw/lp-82-1.html">專利商標資料庫</a>》所收錄的檢索系統。</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rww0"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關於FTO更詳細的說明與比較,可參考郭炫宏(2023),〈<a href="https://ipkm.tipo.gov.tw/article/columnist/309/view">認識FTO-你的專利排他,別人的專利也排你</a>〉,《產業專利知識平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uyrb"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標準必要專利的詳細說明,可參考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6),《<a href="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amp;tp=1&amp;d=7301">何謂「標準必要專利」?</a>》;王銘勇(2015),〈標準必要專利與競爭法〉,《<a href="https://www.ftc.gov.tw/upload/5b81bce2-981d-4405-95b3-aef2b8b3ce4a.pdf">第21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a>》,頁33-62。</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a7gc"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進一步說明,可參考陳亮之(2024),〈<a href="https://www.taie.com.tw/cloud-consultant.php?act=view&amp;no=306">淺談英文合約中常見的補償條款 (Indemnification Clause)</a>〉,《台一顧問通訊》。廖宗岳(2002),〈<a href="https://www.taie.com.tw/data/magazine/1731909016F128I.pdf">談合約中的保全(Indemnity)條款</a>〉,《台一專利商標雜誌》。</cite></li> </ol> </section>
[ "專利法第58條\n第1、2項:「\n\n\tI 發明專利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發明之權。\n\n\tII 物之發明之實施,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物之行為。」\n\n\t\n專利法第120條\n:「……、第五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於新型專利準用之。」\n\n\t\n專利法第136條\n第1項:「設計專利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設計或近似該設計之權。」\n\n\t\n專利法第142條\n第1項:「……、第五十八條第二項、……,於設計專利準用之。」", "關於專利權的性質究竟只限於排他權,或也包含實施權,在理論上略有爭議。爭議概況與說理,可參考李素華(2016),〈\n從專利授權契約之本質論專利法相關規範之解釋與適用\n〉,《政大法學評論》,第144期,頁24-29。", "認為專利權非實施權,專利權人實施自己權利時仍須向其他專利權人取得授權的實務見解,可參考\n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656號民事判決\n:「是再發明或再新型創作既係利用他人之發明或新型為再發明或再新型創作,其於實施再發明或再新型專利權時,應給予原專利權人相當之補償金或協議合製,否則將對原專利權人構成侵害。」", "詳細的實務判準,可參考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主題網(2016),《\n專利侵權判斷要點105年\n》。", "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上字第60號民事判決\n:「所謂全要件原則,係指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具有專利權人所申請專利範圍之請求項之每一個構成要件,且其技術內容相同時,而完全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字義範圍內,即構成初步之專利侵權,被上訴人僅要能提出相當之證據,證明申請專利範圍中有1 項以上之技術特徵,為系爭對象所缺少,則不符合全要件原則。簡言之,全要件原則之適用,必須系爭專利之請求項中每一技術特徵完全對應表現在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中,其包括文義表現及均等表現。再者,應用全要件原則,需先解析專利之請求項,以確認其技術特徵。解析請求項包括:⑴構成要件;⑵構成要件間之連接關係;⑶各構成要件所發揮之功能。繼而解析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所得之元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其與專利請求項之構成要件應形成對應項。將請求項中能相對獨立實現特定功能、產生功效之元件、成分、步驟及其結合關係。最後以解析所得之每個構成要件,而與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相對應之對比項所構成要件,逐一比對。倘技術特徵或構成要件完全相同,就專利侵害之初步判斷而言,即成立侵害專利。反之,欠缺請求項之任一構成要件,則不符合文義讀取。」", "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專上字第60號民事判決\n:「所謂均等論者,係指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雖未落入申請專利範圍之字面意義內,倘其差異或改變,對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之人而言,有置換可能性或置換容易性時,則被控侵權之物品或方法與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技術內容間,兩者成立均等要件。準此,被控侵權之物品或方法實質侵害申請專利範圍,自得認定成立專利侵權。運用均等論於實際侵權之案例時,得運用三步測試法,即功能(function)、方法(way) 及結果(result)三步分析法。係考慮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與被控侵權對象之對應元件、成分、步驟或其結合關係之相似性。FWR 之檢驗方法提供客觀判斷專利侵權訴訟之基準。依據三步測試法進行比對時,申請專利範圍之每一構成要件必須與對比之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之構成要件間,逐一比對與分析,而兩者之全部構成要件為均等物或方法,始適用均等論原則。換言之,被控侵權物品或方法就每一構成要件判斷,均有實質上相同之方式實施實質上相同之功能,而達成實質上相同之結果,即成立專利侵權。」", "修法沿革可參考蔡明誠(2024),〈\n專利法制定公布 80 週年之回顧與展望\n〉,《智慧財產權月刊》,頁39的說明。", "專利法第96條\n第1項:「發明專利權人對於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除去之。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n\n\t新型專利準用規定,可見\n專利法第120條\n;設計專利準用規定,可見\n專利法第142條\n第1項。\n\n\t而專利權人請求停止侵權行為或防止侵害之虞時,可以請求對侵權的物品、原料或器具,做銷毀或必要的處置,見\n專利法第96條\n第3項:「發明專利權人為第一項之請求時,對於侵害專利權之物或從事侵害行為之原料或器具,得請求銷毀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專利法第96條\n第2項:「發明專利權人對於因故意或過失侵害其專利權者,得請求損害賠償。」", "可參考\nGoogle Patents\n資料庫,或是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n專利商標資料庫\n》所收錄的檢索系統。", "關於FTO更詳細的說明與比較,可參考郭炫宏(2023),〈\n認識FTO-你的專利排他,別人的專利也排你\n〉,《產業專利知識平台》。", "標準必要專利的詳細說明,可參考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6),《\n何謂「標準必要專利」?\n》;王銘勇(2015),〈標準必要專利與競爭法〉,《\n第21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n》,頁33-62。", "進一步說明,可參考陳亮之(2024),〈\n淺談英文合約中常見的補償條款 (Indemnification Clause)\n〉,《台一顧問通訊》。廖宗岳(2002),〈\n談合約中的保全(Indemnity)條款\n〉,《台一專利商標雜誌》。" ]
a0de09c0aa95e3d91eef401669e8e9d9665b316fc37ec5bd587e721c4c58f06d
晚上10點之後、之前的噪音如何處理?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ousing-land-neighbors/377
null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都市的夜生活越發精彩,但也使得噪音的問題令人不堪其擾,在2015年,關於噪音的總陳情數甚至高達7萬件 [1] 。針對此問題,噪音管制法有所規範,並且進一步訂定了噪音管制標準 [2] ,我們來看看晚上10點之後、之前的噪音究竟如何管制吧!(見圖1) 圖1 噪音管制區的管制手段? 資料來源:黃郁真 / 繪圖:Yen 圖1 噪音管制區的管制手段? 資料來源:黃郁真 / 繪圖:Yen 一、噪音管制區 噪音管制區劃定作業準則第2條 [3] 初步將管制區域分成四類,管制區的類型會影響到管制的強度,第二類管制區相對較受保護,而類型如下: (一)環境亟需安寧之地區。 (二)供住宅使用為主且需要安寧之宅地區。 (三)以住宅使用為主,但混合商業或工業等使用,且需維護其住宅安寧之地區。 (四)供工業或交通使用為主,且需防止噪音影響附近住宅安寧之地區。 二、噪音管制對象 特別被列出的場所(下稱特別場所)有工廠(場)、娛樂場所、營業場所、營建工程、擴音設施,還有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 [4] 的場所、工程及設施 [5] (如風力發電機組),另外特定行為 [6] 也受到管制,例如放鞭炮、廟會、餐飲、印刷等。 三、噪音管制時段 時段又分成日間、晚間及夜間 [7] ,超過10點在第一、二區已經算是夜間,但在第三、四區除非超過11點,否則都還算晚間,三種時段會有不同音量限制,越晚越嚴格。 四、晚上10點之後的噪音管制手段 (一)針對噪音管制區內特別場所 [8] 特別場所在不同時段都有各自的分貝標準限制 [9] (也會因為屬於不同區域而時段認定有所不同),若違反經勸導不聽可以連續處罰、強制停工 [10] 。 (二)針對特定行為 大部分的縣市,所有區域10點後都禁止上述及其他特定行為(如唱卡拉OK) [11] ,若違反可以按次處以罰鍰 [12] 。 (三)針對其他噪音 若非屬法規上列舉的特定行為,但屬不具連續性或不易量測而足以妨害別人生活的聲音(如寵物吠叫) [13] ,可以向警察舉報 [14] ,警察機關因民眾舉報後知道有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的嫌疑者,就應即開始調查 [15] 。如果成立,會處以罰鍰 [16] 。 五、晚上10點之前的噪音管制手段 10點之前對特別場所 [17] 及特定行為 [18] 音量的限制較寬鬆,但若噪音已影響他人,亦可分別按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第3款處以罰鍰及因違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第1、5項 [19] 請管委會制止並報請主管機關(直轄市政府或縣市政府)處以罰鍰 [20]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lonnc"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6),《<a href="https://www.moenv.gov.tw/DisplayFile.aspx?FileID=B2FE440C4E599F50&amp;P=ade810bf-70dd-4290-b714-ee6f1b768528">中華民國環境保護統計年報──105年</a>》,頁1-14。</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vd31"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由<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1&amp;FLNO=9">噪音管制法第9條</a>第2項授權訂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eccm"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16&amp;FLNO=2">噪音管制區劃定作業準則第2條</a>。 此劃定作業準則,由<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1&amp;FLNO=7">噪音管制法第7條</a>授權訂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esdv"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請參考環境部(n.d.),〈縣市環保局依噪音管制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六款規定辦理公告情形〉,《<a href="https://air.moenv.gov.tw/EnvTopics/NoisenRadiation_6.aspx">執行現況與政策</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9241"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1&amp;FLNO=9">噪音管制法第9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2wao"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1&amp;FLNO=8">噪音管制法第8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r3a9"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6&amp;FLNO=2">噪音管制標準第2條</a>第5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o14p"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1&amp;FLNO=9">噪音管制法第9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eqwd"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O0030006&amp;norge=4-8">噪音管制標準第4條至第8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u97h"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1&amp;FLNO=24">噪音管制法第24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4z00"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請參考環境部(n.d.),〈縣市環保局依噪音管制法第八條規定辦理公告情形〉,《<a href="https://air.moenv.gov.tw/EnvTopics/NoisenRadiation_6.aspx">執行現況與政策</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ncc4"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1&amp;FLNO=23">噪音管制法第23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hspi"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67&amp;FLNO=72">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a>第3款:「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下罰鍰:……三、製造噪音或深夜喧嘩,妨害公眾安寧者。」而此款的「噪音」,依照違反<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70&amp;FLNO=11">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處理辦法第11條</a>,「係指噪音管制法令規定之管制標準以外,不具持續性或不易量測而足以妨害他人生活安寧之聲音。」</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tnkr"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O0030001&amp;FLNO=6">噪音管制法第6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dct4"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67&amp;FLNO=39">社會秩序維護法第39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d89n"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67&amp;FLNO=72">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a>第3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ta0p"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O0030006&amp;norge=4-8">噪音管制標準第4條至第8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d4w2"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請參考環境部(n.d.),〈縣市環保局依噪音管制法第八條規定辦理公告情形〉,《<a href="https://air.moenv.gov.tw/EnvTopics/NoisenRadiation_6.aspx">執行現況與政策</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mh60"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70118&amp;FLNO=16">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a>第1、5項:「<br> I 住戶不得任意棄置垃圾、排放各種污染物、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之行為。……<br> V 住戶違反前四項規定時,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或按規約處理,經制止而不遵從者,得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8vcn"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70118&amp;FLNO=47">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47條</a>第2款。</cite></li> </ol> </section>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6),《\n中華民國環境保護統計年報──105年\n》,頁1-14。", "由\n噪音管制法第9條\n第2項授權訂定。", "噪音管制區劃定作業準則第2條\n。 此劃定作業準則,由\n噪音管制法第7條\n授權訂定。", "請參考環境部(n.d.),〈縣市環保局依噪音管制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六款規定辦理公告情形〉,《\n執行現況與政策\n》。", "噪音管制法第9條\n第1項。", "噪音管制法第8條\n。", "噪音管制標準第2條\n第5款。", "噪音管制法第9條\n。", "噪音管制標準第4條至第8條\n。", "噪音管制法第24條\n。", "請參考環境部(n.d.),〈縣市環保局依噪音管制法第八條規定辦理公告情形〉,《\n執行現況與政策\n》。", "噪音管制法第23條\n。",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n第3款:「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下罰鍰:……三、製造噪音或深夜喧嘩,妨害公眾安寧者。」而此款的「噪音」,依照違反\n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處理辦法第11條\n,「係指噪音管制法令規定之管制標準以外,不具持續性或不易量測而足以妨害他人生活安寧之聲音。」", "噪音管制法第6條\n。",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39條\n。",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n第3款。", "噪音管制標準第4條至第8條\n。", "請參考環境部(n.d.),〈縣市環保局依噪音管制法第八條規定辦理公告情形〉,《\n執行現況與政策\n》。",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n第1、5項:「\n\n\tI 住戶不得任意棄置垃圾、排放各種污染物、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之行為。……\n\n\tV 住戶違反前四項規定時,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或按規約處理,經制止而不遵從者,得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理。」",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47條\n第2款。" ]
264d7cd6e851eac422f301a603b0d8fd9364a0f6ba73e42972b13bbcf4193500
大法官解釋為何消失了?認識憲法訴訟法的五大新規定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938
null
有在新聞媒體上看過「大法官作出釋字XXX號解釋」嗎?你知道這些解釋都已經是即將要被取代的「末代解釋」了嗎?「憲法訴訟法」2022年1月4日生效後,大法官就不會再作出「解釋」了。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改變的重點在哪?會對人民權利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希望以下內容可以幫各位解決「大法官解釋為何消失了」的疑惑! 一、為什麼會有憲法訴訟法的出現呢? 「憲法」是國家運作的根本原則,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國家權力的實施,都要依照憲法進行,尤其對人民權利影響很大的法律規範,更應該受到憲法的拘束。為了避免國家違反憲法、侵害人民的基本權利,我們有一套「違憲審查制度」,就是用來確認國家法律有沒有符合憲法要求的制度。 違憲審查的任務在我國是由「大法官」負責,而符合哪些條件才可以聲請審查、審查程序如何進行等,原本依據「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 」(簡稱「大審法」)進行。但大審法自1958年公布,至今已超過60年 [1] ,前一次修正距離今天也超過25年,而且在案件量愈來愈多,類型也愈來愈複雜的情況下,大審法已經無法應付現在的需求。 此外,過去的大審法規定大法官只能對於「法律規定」進行違憲審查,也就是只能判斷法律條文本身是否違反憲法。但是這樣的解釋方式產生了一個漏洞,也就是當法官適用法規作成判決時,法規本身雖然合於憲法要求,但是法官以不正確的方式適用法規,導致判決結果侵害了人民基本權利 [2] ,這樣的「裁判違憲」狀態,並無法用原本的違憲審查方式解決。為了突破目前的違憲審查障礙並解決大審法適用上的問題,全新的「 憲法訴訟法 」應運而生。 二、憲法訴訟法的五大重要新規定 憲法訴訟法有以下五種不同於以往大審法的重要新變革:(見圖1) 圖1 憲法訴訟法的五大新規定 資料來源:黃蓮瑛、陳婉榕 / 繪圖:Yen 圖1 憲法訴訟法的五大新規定 資料來源:黃蓮瑛、陳婉榕 / 繪圖:Yen (一)違憲審查的對象增加了「裁判」 就像前面提到的,過去的大審法規定大法官只能對於「法律規定」進行違憲審查 [3] ,無法審查「裁判違憲」的情形;新制定的憲法訴訟法,讓大法官不再只能就抽象的法律規定進行違憲審查,對於法院作成的裁判內容,大法官也能夠檢視是否遵循憲法 [4] 。這樣的改變修補違憲審查制度既存的漏洞,也降低了人民權利被國家行為侵害的風險。 (二)案件用開庭的方式審理 不同於大法官過去審理案件是以「會議」方式進行 [5] ,並公布解釋或不受理決議;在新法下,大法官則是組成「憲法法庭」審理案件 [6] ,審理的結果則做成「判決」或「裁定」並對外宣告,類似於我們較熟悉的訴訟程序。 (三)調整憲法審查案件的決定方式及門檻 過去大法官依大審法採「會議」方式審查案件時,應有大法官目前全部人數(15人)2/3出席,並且要有出席人數2/3以上的大法官同意才能通過 [7] ,實務運作上,常有案件因過高的會議出席及表決門檻限制,導致無法透過會議程序完成審結。而依據新法所規定的審理方式,大法官如果要作成「判決」,雖同樣應由大法官目前全部人數2/3以上出席參與評議,但僅須有大法官目前全部人數過半數的同意 [8] ,即可作成。這個改變讓大法官更容易表達意見,而並非只有「出席者」的意見被採納,這也有利於大法官們對於違憲審查案件作出決定。 (四)審查程序公開 新法除了規定憲法法庭作成的裁判書必須公開 [9] 外,在審理過程中當事人所提出的聲請書、答辯書等原則上也都必須對外公開 [10] 。除此之外,新法更規定判決書中必須記載參與判決的大法官姓名,以及各大法官是否同意判決主文的意見,主要負責撰寫判決的「主筆大法官」也必須標記在判決上 [11] 。藉由更公開透明的程序,讓社會大眾可以更瞭解案件內容及判決形成的經過。 (五)增加「專家諮詢」及「法庭之友」制度 新法新加入了「專家諮詢」制度,大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如果認為有需要,除了可以通知當事人或相關人士到庭表達意見外,亦可以指定專家、學者、團體等提供專業意見或資料 [12] 。 另外,新法引進國外的「法庭之友」制度,讓當事人以外的人民、機關或團體,即使只是情感上關注案件,也可以向憲法法庭聲請,經過同意後,主動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供憲法法庭審判時參考。如果案件當事人決定採用這些「法庭之友」的意見或資料,這些意見或資料可以被視為是當事人自己的陳述 [13] 。 三、憲法訴訟法對於一般人民的權利會有什麼影響呢? (一)降低人民權利被侵害的風險 對於法院作成的裁判內容,大法官也能夠檢視是否遵循憲法,不再限於只能就抽象的法律規定審查,裁判違憲審查的新增,某程度補足了原本違憲審查制度的漏洞 [14] ,也因此降低了人民權利被國家行為侵害的風險。 (二)提供人民監督、參與的機制 審查程序更加公開透明,讓制度運作攤在陽光下,所有的意見以及大法官的想法原則上都會被公開,當民眾的監督力量足夠,大法官們將會更謹慎地作出正確判斷。 另外,法庭之友制度讓與案件沒有直接關係的一般民眾,也能適時在憲法法庭上表達專業意見,這顯示了憲法訴訟不僅是為了解決少部分人所面臨到的問題,憲法法庭所作成的每一個判決都將影響人民的權利 [15] ,應該保障所有人的參與;換句話說,依據憲法訴訟的作成裁判可說是與每個民眾都有關係,而不單單只是「別人的訴訟」而已。 四、結論 「憲法」聽起來似乎是一部離一般人民非常遙遠的法規範,但憲法中載明了每個人民所享有而不容許被侵犯的基本權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平等權等 [16] ,都與每個人一天中各種行為緊密相關。憲法法庭的違憲審查所扮演的就是基本權利守門員的角色,為人民把關基本權利是否被不當侵害。 憲法訴訟法將於2022年1月4日施行,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也將邁入一個新的紀元。新制度的施行會遇到什麼樣的阻礙還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公共事務需要我們多一份關心,這樣改變就會走在愈來愈好的道路上。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01y1o"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截至2021年11月25日為止,大法官們也已依據大審法作成了811個解釋,所作成的所有大法官解釋可以在司法院大法官的網站中查詢到:司法院大法官(2021),《<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judcurrent.aspx?fid=2195">大法官解釋清單</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4m5v"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例如民法禁止重婚的規定並未違憲,但若此規定適用在因兩岸情勢而與中國大陸元配數十年無法相逢的老先生身上,將導致老先生無法享有正常婚姻生活,反而影響人民權利(可參<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242">司法院釋字第242號解釋</a>內容);又例如禁止跟追的規定並未違憲,但如將此規定適用在新聞記者身上,反而可能侵犯了新聞自由以及採訪者的工作權(可參考<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689">司法院釋字第689號解釋</a>內容)。</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z5zp"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SQozAL">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a>第4條第1項第2款:「大法官解釋憲法之事項如左:……二、關於法律或命令,有無牴觸憲法之事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r1en"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1">憲法訴訟法第1條</a>第1項第1款:「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依本法之規定審理下列案件:一、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案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cki2"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SQozAL">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a>第2條:「司法院大法官,以會議方式,合議審理司法院解釋憲法與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案件;並組成憲法法庭,合議審理政黨違憲之解散案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tunh"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1">憲法訴訟法第1條</a>:「<br> I 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依本法之規定審理下列案件:<br> 一、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案件。<br> 二、機關爭議案件。<br> 三、總統、副總統彈劾案件。<br> 四、政黨違憲解散案件。<br> 五、地方自治保障案件。<br> 六、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案件。<br> II 其他法律規定得聲請司法院解釋者,其聲請仍應依其性質,分別適用本法所定相關案件類型及聲請要件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jjej"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SQozAL">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a>第14條第1項:「大法官解釋憲法,應有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人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過。但宣告命令牴觸憲法時,以出席人過半數同意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0quc"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30">憲法訴訟法第30條</a>:「判決,除本法別有規定外,應經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以上參與評議,大法官現有總額過半數同意。」<br> 以上的表決門檻是針對涉及案件實體內容的「判決」所設定,如果是案件過程中的程序事項,需由大法官作成「裁定」時,要依照<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31">憲法訴訟法第31條</a>:「<br> I 裁定,除本法別有規定外,應經大法官現有總額過半數參與評議,參與大法官過半數同意。<br> II 審查庭所為之裁定,除本法別有規定外,應以大法官過半數之意見決定之。」<br>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作成裁定的表決門檻低於作成判決的表決門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zfkz"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憲法訴訟法對於裁判書公開的要求是準用法院組織法,<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5">憲法訴訟法第5條</a>:「憲法法庭審理案件之司法年度、事務分配、法庭秩序、法庭用語及裁判書公開,除本法或憲法法庭審理規則別有規定外,準用法院組織法規定。」而法院組織法對於裁判書公開的要求,可見<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83">法院組織法第83條</a>第1項:「各級法院及分院應定期出版公報或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裁判書。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p5w3"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18">憲法訴訟法第18條</a>:「<br> I 憲法法庭應於受理聲請案件後,於憲法法庭網站公開聲請書及答辯書。<br> II 聲請書或答辯書含有應予限制公開之事項者,得僅就其他部分公開之。<br> III 聲請書及答辯書公開之方式及限制公開之事項,由司法院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awg5"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33">憲法訴訟法第33條</a>第2項:「判決書應記載參與判決之大法官姓名及其同意與不同意主文之意見,並標示主筆大法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bv60"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19">憲法訴訟法第19條</a>:「<br> I 憲法法庭審理案件認有必要時,得依職權或依聲請,通知當事人或關係人到庭說明、陳述意見,並得指定專家學者、機關或團體就相關問題提供專業意見或資料。<br> II 前項通知或指定,應以通知書送達。<br> III 當事人、關係人以外之人民或團體,依第一項指定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時,應揭露以下資訊:<br> 一、相關專業意見或資料之準備或提出,是否與當事人、關係人或其代理人有分工或合作關係。<br> 二、相關專業意見或資料之準備或提出,是否受當事人、關係人或其代理人之金錢報酬或資助及其金額或價值。<br> 三、其他提供金錢報酬或資助者之身分及其金額或價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prk3"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20">憲法訴訟法第20條</a>:「<br> I 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機關或團體,認其與憲法法庭審理之案件有關聯性,得聲請憲法法庭裁定許可,於所定期間內提出具參考價值之專業意見或資料,以供憲法法庭參考。<br> II 前項聲請,應以書面敘明關聯性為之。<br> III 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或團體,依裁定許可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時,準用前條第三項之規定。<br> IV 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機關或團體依裁定許可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時,應委任代理人;其資格及人數依第八條之規定。<br> V 憲法法庭審理案件認有必要通知其裁定許可之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機關或團體到庭說明、陳述意見時,應以通知書送達。<br> VI 第一項人民、機關或團體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經當事人引用者,視為該當事人之陳述。」<br> 憲法訴訟法第20條<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239837&amp;ot=in">修法理由</a>第二點:「第一項及第二項,參考美國關於『法庭之友(Amicus Curiae)』之立法例,規定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機關或團體得主動敘明其與案件之關聯性後,以書面聲請,經憲法法庭裁定許可,於憲法法庭所定期間內提出具參考價值之專業意見或資料,供為審理之參考。該二項所稱關聯性,不以『法律上利害關係』為限,例如情感上的或專業上的關聯性均屬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aoka"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憲法訴訟法第1條<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239837&amp;ot=in">修法理由</a>:「三、第一項:……鑒於憲法審查客體向來限於法規範,司法裁判未能納入,致生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闕漏,……,於本項第一款增訂『裁判憲法審查案件』,與法規範審查,併納為憲法法庭審理案件之範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u7ii"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9&amp;flno=38">憲法訴訟法第38條</a>:「<br> I 判決,有拘束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各機關並有實現判決內容之義務。<br> II 前項規定,於憲法法庭所為之實體裁定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e0sd"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8">中華民國憲法第8條</a>:「<br> I 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br> II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br> III 法院對於前項聲請,不得拒絕,並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機關查覆。逮捕拘禁之機關,對於法院之提審,不得拒絕或遲延。<br> IV 人民遭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11">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a>:「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7">中華民國憲法第7條</a>:「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cite></li> </ol> </section>
[ "截至2021年11月25日為止,大法官們也已依據大審法作成了811個解釋,所作成的所有大法官解釋可以在司法院大法官的網站中查詢到:司法院大法官(2021),《\n大法官解釋清單\n》。", "例如民法禁止重婚的規定並未違憲,但若此規定適用在因兩岸情勢而與中國大陸元配數十年無法相逢的老先生身上,將導致老先生無法享有正常婚姻生活,反而影響人民權利(可參\n司法院釋字第242號解釋\n內容);又例如禁止跟追的規定並未違憲,但如將此規定適用在新聞記者身上,反而可能侵犯了新聞自由以及採訪者的工作權(可參考\n司法院釋字第689號解釋\n內容)。",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n第4條第1項第2款:「大法官解釋憲法之事項如左:……二、關於法律或命令,有無牴觸憲法之事項。」", "憲法訴訟法第1條\n第1項第1款:「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依本法之規定審理下列案件:一、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案件。」",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n第2條:「司法院大法官,以會議方式,合議審理司法院解釋憲法與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案件;並組成憲法法庭,合議審理政黨違憲之解散案件。」", "憲法訴訟法第1條\n:「\n\n\tI 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依本法之規定審理下列案件:\n\n\t一、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案件。\n\n\t二、機關爭議案件。\n\n\t三、總統、副總統彈劾案件。\n\n\t四、政黨違憲解散案件。\n\n\t五、地方自治保障案件。\n\n\t六、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案件。\n\n\tII 其他法律規定得聲請司法院解釋者,其聲請仍應依其性質,分別適用本法所定相關案件類型及聲請要件之規定。」",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n第14條第1項:「大法官解釋憲法,應有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之出席,及出席人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過。但宣告命令牴觸憲法時,以出席人過半數同意行之。」", "憲法訴訟法第30條\n:「判決,除本法別有規定外,應經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以上參與評議,大法官現有總額過半數同意。」\n\n\t以上的表決門檻是針對涉及案件實體內容的「判決」所設定,如果是案件過程中的程序事項,需由大法官作成「裁定」時,要依照\n憲法訴訟法第31條\n:「\n\n\tI 裁定,除本法別有規定外,應經大法官現有總額過半數參與評議,參與大法官過半數同意。\n\n\tII 審查庭所為之裁定,除本法別有規定外,應以大法官過半數之意見決定之。」\n\n\t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作成裁定的表決門檻低於作成判決的表決門檻。", "憲法訴訟法對於裁判書公開的要求是準用法院組織法,\n憲法訴訟法第5條\n:「憲法法庭審理案件之司法年度、事務分配、法庭秩序、法庭用語及裁判書公開,除本法或憲法法庭審理規則別有規定外,準用法院組織法規定。」而法院組織法對於裁判書公開的要求,可見\n法院組織法第83條\n第1項:「各級法院及分院應定期出版公報或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裁判書。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 "憲法訴訟法第18條\n:「\n\n\tI 憲法法庭應於受理聲請案件後,於憲法法庭網站公開聲請書及答辯書。\n\n\tII 聲請書或答辯書含有應予限制公開之事項者,得僅就其他部分公開之。\n\n\tIII 聲請書及答辯書公開之方式及限制公開之事項,由司法院定之。」", "憲法訴訟法第33條\n第2項:「判決書應記載參與判決之大法官姓名及其同意與不同意主文之意見,並標示主筆大法官。」", "憲法訴訟法第19條\n:「\n\n\tI 憲法法庭審理案件認有必要時,得依職權或依聲請,通知當事人或關係人到庭說明、陳述意見,並得指定專家學者、機關或團體就相關問題提供專業意見或資料。\n\n\tII 前項通知或指定,應以通知書送達。\n\n\tIII 當事人、關係人以外之人民或團體,依第一項指定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時,應揭露以下資訊:\n\n\t一、相關專業意見或資料之準備或提出,是否與當事人、關係人或其代理人有分工或合作關係。\n\n\t二、相關專業意見或資料之準備或提出,是否受當事人、關係人或其代理人之金錢報酬或資助及其金額或價值。\n\n\t三、其他提供金錢報酬或資助者之身分及其金額或價值。」", "憲法訴訟法第20條\n:「\n\n\tI 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機關或團體,認其與憲法法庭審理之案件有關聯性,得聲請憲法法庭裁定許可,於所定期間內提出具參考價值之專業意見或資料,以供憲法法庭參考。\n\n\tII 前項聲請,應以書面敘明關聯性為之。\n\n\tIII 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或團體,依裁定許可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時,準用前條第三項之規定。\n\n\tIV 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機關或團體依裁定許可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時,應委任代理人;其資格及人數依第八條之規定。\n\n\tV 憲法法庭審理案件認有必要通知其裁定許可之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機關或團體到庭說明、陳述意見時,應以通知書送達。\n\n\tVI 第一項人民、機關或團體提出專業意見或資料,經當事人引用者,視為該當事人之陳述。」\n\n\t憲法訴訟法第20條\n修法理由\n第二點:「第一項及第二項,參考美國關於『法庭之友(Amicus Curiae)』之立法例,規定當事人以外之人民、機關或團體得主動敘明其與案件之關聯性後,以書面聲請,經憲法法庭裁定許可,於憲法法庭所定期間內提出具參考價值之專業意見或資料,供為審理之參考。該二項所稱關聯性,不以『法律上利害關係』為限,例如情感上的或專業上的關聯性均屬之。」", "憲法訴訟法第1條\n修法理由\n:「三、第一項:……鑒於憲法審查客體向來限於法規範,司法裁判未能納入,致生憲法保障人民權利之闕漏,……,於本項第一款增訂『裁判憲法審查案件』,與法規範審查,併納為憲法法庭審理案件之範疇,……。」", "憲法訴訟法第38條\n:「\n\n\tI 判決,有拘束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各機關並有實現判決內容之義務。\n\n\tII 前項規定,於憲法法庭所為之實體裁定準用之。」", "中華民國憲法第8條\n:「\n\n\tI 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n\n\tII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n\n\tIII 法院對於前項聲請,不得拒絕,並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機關查覆。逮捕拘禁之機關,對於法院之提審,不得拒絕或遲延。\n\n\tIV 人民遭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n\n\t\n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n:「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n\n\t\n中華民國憲法第7條\n:「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
5a677f03f107f01b794b87eabeb8056978f8c94f84d2dca4597449d3d3803b58
幼兒園超收或聘無照黑牌老師,家長該怎麼辦?可以退費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family-relationship/1212
A與配偶自大學一路交往到結婚生子,小孩即將滿3歲,於是想要尋找合適的幼兒園。參訪到某幼兒園時,A發現這間幼兒園孩童的數量很多,而且沒有在公開處懸掛出教師證照,A內心感到十分疑惑,要怎麼確定幼兒園是否合法?如果小孩就讀後才發現幼兒園超收孩童,或老師沒有證照,該怎麼辦?
圖1 幼兒園超收、聘無照黑牌老師,家長該怎辦? 資料來源:黃蓮瑛、黃偵甯 / 繪圖:Yen 圖1 幼兒園超收、聘無照黑牌老師,家長該怎辦? 資料來源:黃蓮瑛、黃偵甯 / 繪圖:Yen 一、幼兒園最多可以收幾人?超收有什麼法律責任?(見圖1) (一)善用網路查詢幼兒園招收人數 為了使每一個孩童在幼兒園內有足夠的、健康的活動空間,政府會根據個別幼兒園場地大小等因素,事先核定每個幼兒園可以招收孩童的總數量 [1] 。民眾可以透過全國教保資訊網的「 基本資料查詢 」系統,查詢特定幼兒園被政府核准的「核定人數」是多少,也就是這間幼兒園總共可以招收的孩童人數,超收就是違法行為。 (二)每班人數也有上限 除了幼兒園的招收總人數有上限,考慮孩童的身心發展以及照顧上的周全,政府規定在個別幼兒園班級,也必須同時符合孩童人數的上限。舉例來說,幼幼班的孩童只有2~3歲,因仍須包尿片,且身體、語言及認知尚未成熟,因此一班最多只能有16個孩童;而3歲以上小、中、大班的幼兒身心發展較為健全,因此一班最多可以收30個孩童 [2] 。 (三)超收嚴重可能會被廢止幼兒園許可 如果幼兒園超收,無論是全園招收的孩童數超過政府的核定人數,或是每班的人數超過法律規定的上限,負責人都會被處新臺幣(下同)6萬元以上30萬以下的罰鍰,且可按次處罰;如果超收情況嚴重,或經處罰3次後仍未改善,將可能受到減招、停止招生、停辦或廢止幼兒園許可證的處罰 [3] 。 二、幼兒園聘無照、黑牌老師有什麼法律責任? 為了確保幼兒得以受到充分照顧及協助,幼兒園必須聘僱具備相關資格認證的幼兒園老師 [4] ,譬如考取相關證照取得證書或修習通過相關教育課程的老師 [5] ,當然也不可以借牌 [6] 。而且園方必須依法公開老師的學經歷、證照 [7] ,幼兒園評鑑也會審核園方有沒有在園內清楚可見的地方懸掛教師證書 [8] ,所以家長可以透過實地參訪,初步確認幼兒園老師是否具備相關資格認證。 如果幼兒園聘的老師是不具政府規定資格的無照、黑牌老師,負責人會被處6萬至30萬元的罰鍰,也可以按次處罰;情況嚴重,或經處罰3次後仍未改善的話,將可能受到減招、停招、停辦,或幼兒園的許可證被廢止 [9] 。 三、家長該怎麼辦?可以退費嗎? (一)就讀前先查詢有無裁罰紀錄 當幼兒園超收、聘無照黑牌教師,而有被罰鍰、減招、停招、停辦或被廢止許可證的紀錄,政府會在全國教保資訊網的「 裁罰紀錄查詢 」網頁公告幼兒園的名稱和負責人的姓名 [10] 。家長在選擇幼兒園之前,可以先上網查看幼兒園過去的紀錄作為參考。 (二)就讀後發現違規可以請求退費 如果家長發現幼兒園招收人數違反主管機關所核准的人數,可以在知道後30天內以書面方式通知幼兒園終止契約,幼兒園應將當學期所收取的學費,「全額」退還給家長 [11] 。 如果是發現招收超過每班人數或者幼兒園聘黑牌老師,任何時候家長都可以向幼兒園終止契約,並依主管機關所制定的幼兒園退費基準,按比例退還學費 [12] 。 四、結論 A可以先從全國教保資訊網的「 基本資料查詢 」系統查到幼兒園核定的全園人數,並實地參訪查看園內有沒有教師證照。幼兒園如果超收或聘黑牌老師會被處以罰鍰,違規情形嚴重會受到減招、停止招生、停辦或廢止的處罰,這些不良紀錄也會出現在全國教保資訊網的幼兒園「 裁罰紀錄查詢 」,可以查詢來作為參考資訊之一。 如果小孩就讀後才發現幼兒園招收幼童人數超過主管機關所核定的全園人數,A可以在30天內用書面通知幼兒園終止契約、要求當學期的學費「全額」退費;如果幼兒園有聘無照、黑牌老師,或招收超過每班人數,A任何時候都可以終止契約並要求幼兒園按比例退還學費。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9yxo6"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31&amp;flno=8">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8條</a>第6項:「幼兒園與其分班基本設施設備之標準,及其設立、改建、遷移、擴充、招收人數、更名與變更負責人程序及應檢具之文件、停辦、復辦、撤銷或廢止許可、督導管理、財團法人登記、董事會運作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34&amp;flno=27">幼兒園與其分班設立變更及管理辦法第27條</a>第2項:「幼兒園之招收人數,不得逾設立許可證書所載核定招收總人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3hs0"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31&amp;flno=16">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16條</a>第1項:「幼兒園二歲以上未滿三歲幼兒,每班以十六人為限,且不得與其他年齡幼兒混齡;三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幼兒,每班以三十人為限。但離島、偏遠及原住民族地區之幼兒園,因區域內二歲以上未滿三歲幼兒之人數稀少,致其招收人數無法單獨成班者,得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同意後,以二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幼兒進行混齡編班,每班以十五人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04nz"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31&amp;flno=52">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52條</a>第1項第1款及第2款:「幼兒園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負責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幼兒園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其情節重大或經處罰三次後仍未改善者,得依情節輕重為一定期間減少招收人數、停止招生六個月至一年、停辦一年至三年或廢止設立許可之處分:<br> 一、違反第八條第六項所定辦法有關招收人數之限制規定,且超收幼兒人數逾十五人或檢查時藏匿幼兒。<br> 二、違反第十六條第一項有關班級人數之規定,或第四項有關每班配置教保服務人員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qxfu"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71&amp;flno=3">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3條</a>:「本條例所稱教保服務人員,指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以下簡稱幼照法)第三條第五款所定提供教保服務之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71&amp;flno=32">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32條</a>第2項:「教保服務機構應進用具教保服務人員資格,且無第十二條、第十三條或第十四條第一項所列情形者,從事教保服務;未具教保服務人員資格者,不得在教保服務機構從事教保服務,但社區互助式及部落互助式教保服務實施辦法、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實施辦法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d24w"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71&amp;flno=8">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8條</a>第6項:「曾於依第十條第三項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國內專科以上學校設有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學位學程、科、輔系、學分學程(以下簡稱教保相關系科)修畢幼兒園教保專業課程者,於師資培育法所定師資培育之大學(以下簡稱師資培育之大學)修畢幼兒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中教保專業課程以外之教育專業課程,取得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後,具參加幼兒園教師資格檢定之資格。」<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71&amp;flno=10">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10條</a>第1項:「教保員應具備下列資格之一:<br> 一、修畢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國內專科以上學校教保相關系科之幼兒園教保專業課程且取得專科以上學校畢業證書。<br> 二、具備國外專科以上學校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學位學程、科畢業證書,並取得經中央主管機關發給之修畢教保專業課程證明書。」<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71&amp;flno=11">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11條</a>第1項:「助理教保員,應修畢國內高級中等學校幼兒保育相關學程、科之課程,並取得畢業證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l8ak"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71&amp;flno=32">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32條</a>第3項:「教保服務機構不得借用未在該機構服務之教保服務人員資格證書;教保服務人員資格證書不得提供或租借予他人使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ixuy"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31&amp;flno=37">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37條</a>第2款:「教保服務機構應公開下列資訊:……二、教保服務人員及其他服務人員之學(經)歷、證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zc5n"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www.ece.moe.edu.tw/ch/preschool/.galleries/preschool-files/202305021523-112116pdf.pdf">一百十二學年至一百十六學年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a>1.3.2:「教保服務人員之學歷證書或資格證書應懸掛於園內足資辨識之處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brcf"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71&amp;flno=41">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41條</a>第3款:「幼兒園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負責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幼兒園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其情節重大或經處罰三次後仍未改善者,得依情節輕重為一定期間減少招收人數、停止招生六個月至一年、停辦一年至三年或廢止設立許可之處分:……三、違反第三十二條第二項規定,進用未具教保服務人員資格或有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一項所列情形者從事教保服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43lu"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31&amp;flno=61">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61條</a>第2項:「教保服務機構違反本法規定,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以罰鍰、減少招收人數、停止招生、停辦或廢止設立許可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布其名稱及負責人姓名。」<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71&amp;flno=49">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49條</a>第2項:「教保服務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以罰鍰、減少招收人數、停止招生、停辦或廢止設立許可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布其名稱及負責人姓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smpj"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31&amp;flno=42">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42條</a>第3項:「幼兒園有違反第八條第六項所定辦法有關招收人數之限制規定,父母或監護人得於知悉後三十日內,以書面通知幼兒園終止契約,幼兒園應就當學期已收取之費用返還父母或監護人,不受依第四十三條第二項或第六項所定退費基準之限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zsc3"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31&amp;flno=43">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43條</a>第2、6項:「<br> II 公立幼兒園收退費基準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所定收費項目及用途定之。……<br> IV 幼兒因故無法繼續就讀而離開教保服務機構者,教保服務機構應依其就讀期間退還父母或監護人所繳費用;其退費項目及基準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cite></li> </ol> </section>
[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8條\n第6項:「幼兒園與其分班基本設施設備之標準,及其設立、改建、遷移、擴充、招收人數、更名與變更負責人程序及應檢具之文件、停辦、復辦、撤銷或廢止許可、督導管理、財團法人登記、董事會運作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n\n\t\n幼兒園與其分班設立變更及管理辦法第27條\n第2項:「幼兒園之招收人數,不得逾設立許可證書所載核定招收總人數。」",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16條\n第1項:「幼兒園二歲以上未滿三歲幼兒,每班以十六人為限,且不得與其他年齡幼兒混齡;三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幼兒,每班以三十人為限。但離島、偏遠及原住民族地區之幼兒園,因區域內二歲以上未滿三歲幼兒之人數稀少,致其招收人數無法單獨成班者,得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同意後,以二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幼兒進行混齡編班,每班以十五人為限。」",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52條\n第1項第1款及第2款:「幼兒園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負責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幼兒園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其情節重大或經處罰三次後仍未改善者,得依情節輕重為一定期間減少招收人數、停止招生六個月至一年、停辦一年至三年或廢止設立許可之處分:\n\n\t一、違反第八條第六項所定辦法有關招收人數之限制規定,且超收幼兒人數逾十五人或檢查時藏匿幼兒。\n\n\t二、違反第十六條第一項有關班級人數之規定,或第四項有關每班配置教保服務人員之規定。」",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3條\n:「本條例所稱教保服務人員,指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以下簡稱幼照法)第三條第五款所定提供教保服務之園長、教師、教保員及助理教保員。」\n\n\t\n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32條\n第2項:「教保服務機構應進用具教保服務人員資格,且無第十二條、第十三條或第十四條第一項所列情形者,從事教保服務;未具教保服務人員資格者,不得在教保服務機構從事教保服務,但社區互助式及部落互助式教保服務實施辦法、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實施辦法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8條\n第6項:「曾於依第十條第三項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國內專科以上學校設有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學位學程、科、輔系、學分學程(以下簡稱教保相關系科)修畢幼兒園教保專業課程者,於師資培育法所定師資培育之大學(以下簡稱師資培育之大學)修畢幼兒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中教保專業課程以外之教育專業課程,取得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證明書後,具參加幼兒園教師資格檢定之資格。」\n\n\t\n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10條\n第1項:「教保員應具備下列資格之一:\n\n\t一、修畢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國內專科以上學校教保相關系科之幼兒園教保專業課程且取得專科以上學校畢業證書。\n\n\t二、具備國外專科以上學校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系、所、學位學程、科畢業證書,並取得經中央主管機關發給之修畢教保專業課程證明書。」\n\n\t\n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11條\n第1項:「助理教保員,應修畢國內高級中等學校幼兒保育相關學程、科之課程,並取得畢業證書。」",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32條\n第3項:「教保服務機構不得借用未在該機構服務之教保服務人員資格證書;教保服務人員資格證書不得提供或租借予他人使用。」",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37條\n第2款:「教保服務機構應公開下列資訊:……二、教保服務人員及其他服務人員之學(經)歷、證照。」", "一百十二學年至一百十六學年幼兒園基礎評鑑指標\n1.3.2:「教保服務人員之學歷證書或資格證書應懸掛於園內足資辨識之處所。」",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41條\n第3款:「幼兒園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負責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令幼兒園限期改善,屆期仍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其情節重大或經處罰三次後仍未改善者,得依情節輕重為一定期間減少招收人數、停止招生六個月至一年、停辦一年至三年或廢止設立許可之處分:……三、違反第三十二條第二項規定,進用未具教保服務人員資格或有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一項所列情形者從事教保服務。」",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61條\n第2項:「教保服務機構違反本法規定,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以罰鍰、減少招收人數、停止招生、停辦或廢止設立許可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布其名稱及負責人姓名。」\n\n\t\n教保服務人員條例第49條\n第2項:「教保服務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以罰鍰、減少招收人數、停止招生、停辦或廢止設立許可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公布其名稱及負責人姓名。」",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42條\n第3項:「幼兒園有違反第八條第六項所定辦法有關招收人數之限制規定,父母或監護人得於知悉後三十日內,以書面通知幼兒園終止契約,幼兒園應就當學期已收取之費用返還父母或監護人,不受依第四十三條第二項或第六項所定退費基準之限制。」",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43條\n第2、6項:「\n\n\tII 公立幼兒園收退費基準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所定收費項目及用途定之。……\n\n\tIV 幼兒因故無法繼續就讀而離開教保服務機構者,教保服務機構應依其就讀期間退還父母或監護人所繳費用;其退費項目及基準之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
e30d66e97d1bb66f737bd37e496d2f02db8b4720657ca61ee0e76011bd85668a
跟團旅遊意外傷亡,沒有保旅平險也能獲得理賠嗎?簡介旅行業責任險「限額無過失責任」新規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damage-compensation/1201
A有配偶B,女兒C,以及孫子D。A於2023年10月間參加X旅行社辦理的花東三日遊,X旅行社有依法向Y保險公司按法定最低應投保金額投保旅行業責任險,A則沒有另行投保旅平險。行程第2日,A在餐廳準備用餐時因不慎滑倒撞擊頭部,導致顱內出血身亡。請問:A的親屬能否向保險公司請求理賠?如果可以,是哪一位親屬可以請求呢?
一、旅行的保險機制:旅行平安險與旅行業責任險的區別 旅行者在旅遊途中可能面臨意外身故、失能、傷害等種種風險,因而需要透過保險來為這些不可預見的風險提供保障,目前相關保險主要可分為以下2類: (一)旅行平安險 簡稱為「旅平險」,是以「旅行者」為被保險人,也就是當「旅行者」於旅遊途中發生保單條款上所載明的意外時,受益人就可以依照保險契約向保險公司請求給付。旅行者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投保旅平險,以及投保的額度,現行法律並沒有強制規定一定要投保 [1] 。 (二)旅行業責任險(見圖1)   圖1 沒保旅平險,跟團旅遊傷亡可以請求旅責險 資料來源:王綱 / 繪圖:Yen 圖1 沒保旅平險,跟團旅遊傷亡可以請求旅責險 資料來源:王綱 / 繪圖:Yen 簡稱為「旅責險」,則是以「旅行業者」為被保險人,依照保險法責任保險的原理,原則上是當「旅行業者」依法對於旅客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請求時,「旅行業者」才可以依照保險契約向保險公司請求給付 [2] ,不過針對旅行業責任險,還設有保障旅客的特別規定。 依照發展觀光條例及旅行業管理規則的規定,強制旅行業者必須投保旅行業責任險,且在投保金額也有要求,旅客意外死亡為250~500萬元新臺幣(以下同)、旅客意外體傷的醫療費用為10~20萬元 [3] ,如業者未依法投保,中央主管機關可以立即停止業者辦理旅遊業務,甚至進一步廢止業者的旅行業執照 [4] 。 二、修法強化「旅行業責任險」對旅客與親屬保障 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有關旅行業責任險的規定,在2022年5月18日作出重大修正,修法前後對於旅客及旅客親屬的保障有很大的差異,修法後的「旅行業責任險」無論旅行業者有無過失,保險公司都會理賠,且請求權人可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給付。詳細說明如下: (一)修法前 在修法之前,依照前述「責任險」的規定及原理,只有當旅行業者的賠償責任確定,例如與旅客達成和解或經由法院判決應負賠償責任確定時,保險公司才會進行理賠。 (二)修法後 但立法者考量到旅遊意外事故的責任認定曠日廢時,如果總是要等到責任確定才進行理賠,對於旅客及親屬是相當沒有保障的,因此為了達成迅速啟動責任保險理賠的目的,立法者參考了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的精神 [5] ,增訂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第4項規定,明定只要是因為旅遊意外導致旅客死亡或傷害,不論旅行業者有無過失,旅客或親屬都可以在法定投保金額及範圍內,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給付保險金 [6] ,也就是針對旅行業責任險改採所謂的「限額無過失責任」,至於超過法定投保金額的部分,則仍適用過失責任的賠償責任基礎 [7] 。 所以依照修法後的規定,旅客在旅行期間發生意外受傷,本人可以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給付醫療費用的保險金;旅客意外死亡的話,他的親屬依序由父母子女及配偶、祖父母、孫子女、兄弟姊妹,請求死亡保險金,如果有前順位的親屬,後順位的親屬就不能請求。 三、案例分析 首先,因為A並沒有投保旅平險,所以A的親屬並沒有旅平險的意外身故給付可以請求。不過,根據新修正的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第4項規定,不論X旅行社對於A滑倒身亡的意外事故有沒有過失,A的親屬都可以直接向Y保險公司請求給付旅行業管理規則第53條規定的最低投保金額新臺幣250萬元。而依同條項規定,可以請求的親屬為第一順位的配偶B及女兒C,請求順位在後的孫子D則無權請求。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0chll"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關於旅平險的內容,可參考<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6850">旅行平安保險單示範條款</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iayb"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90">保險法第90條</a>:「責任保險人於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之請求時,負賠償之責。」</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5q5i"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31">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a>第1項:「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於經營各該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2&amp;flno=53">旅行業管理規則第53條</a>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br> 一、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意外死亡最低為新臺幣二百五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五百萬元。<br> 二、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因意外事故所致體傷之醫療費用最低為新臺幣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二十萬元。<br> 三、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家屬前往海外或來中華民國處理善後所必需支出之費用新臺幣十萬元;國內旅遊善後處理費用新臺幣五萬元。<br> 四、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證件遺失之損害賠償費用新臺幣二千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t2ia"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57">發展觀光條例第57條</a>第1、2項:「<br> I 旅行業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或責任保險,中央主管機關得立即停止其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並限於三個月內辦妥投保,逾期未辦妥者,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br> II 違反前項停止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之處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4kjq"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60&amp;flno=7">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7條</a>:「因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傷害或死亡者,不論加害人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依本法規定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以下簡稱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60&amp;flno=11">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11條</a>第1項:「本法所稱請求權人,指下列得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之人:<br> 一、因汽車交通事故遭致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br> 二、因汽車交通事故死亡者,為受害人之遺屬;其順位如下:<br> (一)父母、子女及配偶。<br> (二)祖父母。<br> (三)孫子女。<br> (四)兄弟姐妹。」</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xg1f"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31">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a>第4項:「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或傷害,而受下列之人請求時,不論其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於前項所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依本條例規定向第一項責任保險之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br> 一、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br> 二、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者,請求順位如下:<br> (一)父母、子女及配偶。<br> (二)祖父母。<br> (三)孫子女。<br> (四)兄弟姊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w76p"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修正理由二:「二、考量旅遊活動發生意外事故往往造成多人傷亡,且事故責任之釐清及死者扶養親屬之認定,曠日費時,實務上亦常引發理賠爭議,為迅速啟動責任保險之理賠,爰參考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七條及第十一條之精神,增訂第四項,明定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人員死亡或傷害,不論其有無過失,於主管機關訂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旅客、隨團人員及其親屬得向旅行業依第一項投保之責任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並明定相關親屬之請求順位,排除保險法第九十條關於責任保險人依『被保險人依法應負之賠償責任』負賠償之責,及第九十四條關於第三人於被保險人損失賠償責任確定始具直接請求權等規定之適用,以迅速提供旅客、隨團人員及其親屬基本保障。」修正理由全文,可至<a href="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立法院法律系統</a>查詢。<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GetFile.ashx?FileId=0000346253&amp;lan=C&amp;type=1&amp;date=20230726">旅行業管理規則部分條文修正條文對照表</a>第53條修正理由一:「配合一百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修正公布之發展觀光條例第三十一條,明定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人員傷害或死亡,於法定投保金額及範圍內,適用無過失責任之賠償責任基礎;超過法定投保金額部分,仍應適用過失責任之賠償責任基礎。為明確上開法定投保金額及範圍,爰將第一項本文之『最低』及『至少』之文字,予以刪除。」</cite></li> </ol> </section>
[ "關於旅平險的內容,可參考\n旅行平安保險單示範條款\n。", "保險法第90條\n:「責任保險人於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之請求時,負賠償之責。」", "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n第1項:「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於經營各該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n\n\t\n旅行業管理規則第53條\n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n\n\t一、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意外死亡最低為新臺幣二百五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五百萬元。\n\n\t二、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因意外事故所致體傷之醫療費用最低為新臺幣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二十萬元。\n\n\t三、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家屬前往海外或來中華民國處理善後所必需支出之費用新臺幣十萬元;國內旅遊善後處理費用新臺幣五萬元。\n\n\t四、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證件遺失之損害賠償費用新臺幣二千元。」", "發展觀光條例第57條\n第1、2項:「\n\n\tI 旅行業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或責任保險,中央主管機關得立即停止其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並限於三個月內辦妥投保,逾期未辦妥者,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n\n\tII 違反前項停止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之處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7條\n:「因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傷害或死亡者,不論加害人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依本法規定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以下簡稱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n\n\t\n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11條\n第1項:「本法所稱請求權人,指下列得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之人:\n\n\t一、因汽車交通事故遭致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n\n\t二、因汽車交通事故死亡者,為受害人之遺屬;其順位如下:\n\n\t(一)父母、子女及配偶。\n\n\t(二)祖父母。\n\n\t(三)孫子女。\n\n\t(四)兄弟姐妹。」", "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n第4項:「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或傷害,而受下列之人請求時,不論其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於前項所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依本條例規定向第一項責任保險之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n\n\t一、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n\n\t二、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者,請求順位如下:\n\n\t(一)父母、子女及配偶。\n\n\t(二)祖父母。\n\n\t(三)孫子女。\n\n\t(四)兄弟姊妺。」", "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修正理由二:「二、考量旅遊活動發生意外事故往往造成多人傷亡,且事故責任之釐清及死者扶養親屬之認定,曠日費時,實務上亦常引發理賠爭議,為迅速啟動責任保險之理賠,爰參考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七條及第十一條之精神,增訂第四項,明定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人員死亡或傷害,不論其有無過失,於主管機關訂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旅客、隨團人員及其親屬得向旅行業依第一項投保之責任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並明定相關親屬之請求順位,排除保險法第九十條關於責任保險人依『被保險人依法應負之賠償責任』負賠償之責,及第九十四條關於第三人於被保險人損失賠償責任確定始具直接請求權等規定之適用,以迅速提供旅客、隨團人員及其親屬基本保障。」修正理由全文,可至\n立法院法律系統\n查詢。\n\n\t\n旅行業管理規則部分條文修正條文對照表\n第53條修正理由一:「配合一百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修正公布之發展觀光條例第三十一條,明定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人員傷害或死亡,於法定投保金額及範圍內,適用無過失責任之賠償責任基礎;超過法定投保金額部分,仍應適用過失責任之賠償責任基礎。為明確上開法定投保金額及範圍,爰將第一項本文之『最低』及『至少』之文字,予以刪除。」" ]
0dad0f93ea7ed36711ce39cd1cc4559f6582b3e527e4a4cf5eb7138b5a7ff76e
繼承不動產,如何辦理分割繼承?需要準備哪些文件?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family-relationship/1252
null
親人過世之後,如果留有遺產,原則上是由全體繼承人按照應繼分的比例繼承。但遺產的項目可能包括房子、土地、存款、保險、股票等等,那要怎麼分配呢?例如是要先將所有遺產變現後再來分配現金,還是有人取得房子土地、有人取得現金股票呢?這就涉及所謂的遺產分割,也就是遺產要怎麼分配的問題 [1] 。 一、分遺產不一定要上法院 如果全體繼承人對於如何分配遺產有共識,就可以撰擬遺產分割協議書,條列式的寫下何項遺產由何人繼承。反之,如果繼承人無法達成共識,就需要請求法院裁判分割。 二、不動產分割繼承登記要準備的資料 在全體繼承人達成分割協議後,可以向不動產所在地的地政事務所辦理不動產的分割繼承登記 [2] 。本文簡要介紹應備文件資料如下 [3] :(見圖1) 圖1 辦理分割繼承,需要準備哪些文件? 資料來源:郭靜儒 / 繪圖:Yen 圖1 辦理分割繼承,需要準備哪些文件? 資料來源:郭靜儒 / 繪圖:Yen 1. 土地登記申請書 表格可以在各地的地政局網站下載後填寫 [4] ,或到各地政事務所臨櫃申請。 2. 繼承系統表 由繼承人自行製作,有些地政局的網站有提供範本,或也可以參考司法院的範本 [5] 。 3. 戶籍謄本 包括全部繼承人現戶戶籍謄本與被繼承人除戶戶籍謄本,繼承人可以到全國任一戶政事務所申請。 4. 土地、建物所有權狀 5. 遺產稅繳(免)納證明書 遺產稅繳(免)納證明書是向國稅局申請。繼承人要到被繼承人戶籍地的國稅局申報、繳清遺產稅,憑繳款書收據向國稅局領取繳清證明書,即使遺產總額在免稅額範圍內 [6] ,也需要向國稅局申報,經由國稅局認定不用繳,才會發免稅證明書 [7] 。 完成遺產稅繳(免)納之後,繼承人還必須線上或臨櫃向全國任一地方稅務局查詢該不動產有無欠土地稅、房屋稅,如果沒欠稅或已繳清,由地方稅務局註明「查無欠繳地方稅費」,才能到地政事務所辦理分割繼承登記 [8] 。 6. 遺產分割協議書 協議書是說明遺產怎麼分配,並由全體繼承人簽署。協議書的範本在部分地政局的網站也有提供。 協議書還必須按照協議成立時不動產權利價值總額千分之一,貼用印花稅票 [9] ,也就是要繳一筆印花稅。印花稅繳納要先到地方稅務局辦理,所以可以和第5點查詢有無欠繳房屋、土地等地方稅同時辦理;繳錢後稅務局人員會開立印花稅繳款書,將憑證與遺產分割協議書同時提供給地政事務所即可。 7. 無法到場繼承人的印鑑證明 三、特別注意事項:印鑑證明 (一)每個繼承人都要提供印鑑證明嗎? 如果有繼承人無法親自到地政事務所辦理分割繼承登記,則須請無法到場的繼承人提供印鑑證明,且在遺產分割協議書上蓋印鑑章。若能親自到場者,則不用提供印鑑證明,但辦理登記當天須攜帶身分證及印章,以核對身分,且有的需要拍照留存。 (二)關於印鑑證明「申請目的」 無法親自到場須提供印鑑證明的繼承人,在戶政事務所申請印鑑證明時 [10] ,請注意「申請目的」欄位,可以是「繼承」、「不動產過戶」或「不載明用途」,如果是其他顯然與繼承登記無關的用途,地政事務所是不接受的。 四、多久會辦好登記? 至地政事務所送件後,承辦人會先初步審查文件是否完備,該用印的部分是否用印。對於到場的繼承人,尚須拍照並口頭詢問基本資料,以核對身分。 收件後,承辦人員會再進行審查,若有需要補件會另外電話通知。若文件備齊了,約5個工作天內就可以辦妥登記囉~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j1unu"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本文相關內容曾刊於德霖謙煦法律事務所:郭靜儒(2023),《<a href="https://www.kllaw.com.tw/post/%E4%B8%8D%E5%8B%95%E7%94%A2%E5%A6%82%E4%BD%95%E8%BE%A6%E7%90%86%E5%88%86%E5%89%B2%E7%B9%BC%E6%89%BF%EF%BC%9F">不動產如何辦理分割繼承?</a>》,由作者增修後授權法律百科刊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j0q1"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在辦理分割繼承登記之前,還要先到戶政事務所辦理除戶、到國稅局申報繳納遺產稅,以及到地方稅捐稽徵局查詢有無欠稅資料等等,礙於篇幅,本文只介紹去地政事務所辦理不動產分割登記的部分,其他程序可以參考:黃蓮瑛、呂旻融(2023),《<a href="/article/family-relationship/1160">繼承一定要向法院陳報遺產清冊嗎?可以先分配遺產再辦理嗎?</a>》、財政部稅務入口網(2024),《<a href="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tax-info/house-land-transfer-taxtation-calculation-area/inheritance/file-process">繼承案件申辦流程(含應備文件)</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2kcw"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003&amp;flno=34">土地登記規則第34條</a>第1項第1、3款:「申請登記,除本規則另有規定外,應提出下列文件:<br> 一、登記申請書。……<br> 三、已登記者,其所有權狀或他項權利證明書。」<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003&amp;flno=119">土地登記規則第119條</a>第1項:「申請繼承登記,除提出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三款之文件外,並應提出下列文件:<br> 一、載有被繼承人死亡記事之戶籍謄本。<br> 二、繼承人現在戶籍謄本。<br> 三、繼承系統表。<br> 四、遺產稅繳(免)納證明書或其他有關證明文件。<br> 五、繼承人如有拋棄繼承,應依下列規定辦理:<br> (一)繼承開始時在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四日以前者,應檢附拋棄繼承權有關文件;其向其他繼承人表示拋棄者,拋棄人應親自到場在拋棄書內簽名。<br> (二)繼承開始時在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六月五日以後者,應檢附法院准予備查之證明文件。<br> 六、其他依法律或中央地政機關規定應提出之文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yjqs"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2024),《<a href="https://www.land.moi.gov.tw/chhtml/downlist/77?qcclassid=6&amp;querykey=%E7%99%BB%E8%A8%98">土地登記申請書</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vges"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司法院(2021),《<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69-4238-03c24-1.html">繼承系統表</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hipf"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72&amp;flno=18">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8條</a>:「<br> I 被繼承人如為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之中華民國國民,自遺產總額中減除免稅額一千二百萬元;其為軍警公教人員因執行職務死亡者,加倍計算。<br> II 被繼承人如為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外之中華民國國民,或非中華民國國民,其減除免稅額比照前項規定辦理。」<br> 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004670210號公告(2021/11/24):「主旨:公告111年發生之繼承或贈與案件,應適用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2條之1第1項各款所列之金額。……<br> 公告事項:一、遺產稅(一)免稅額:新臺幣(下同)1,333萬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p0p3"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72&amp;flno=23">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3條</a>第1項本文:「被繼承人死亡遺有財產者,納稅義務人應於被繼承人死亡之日起六個月內,向戶籍所在地主管稽徵機關依本法規定辦理遺產稅申報。」<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72&amp;flno=41">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1條</a>第1項:「遺產稅或贈與稅納稅義務人繳清應納稅款、罰鍰及加徵之滯納金、利息後,主管稽徵機關應發給稅款繳清證明書;其經核定無應納稅款者,應發給核定免稅證明書;其有特殊原因必須於繳清稅款前辦理產權移轉者,得提出確切納稅保證,申請該管主管稽徵機關核發同意移轉證明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uk49"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96&amp;flno=51">土地稅法第51條</a>第1項:「欠繳土地稅之土地,在欠稅未繳清前,不得辦理移轉登記或設定典權。」<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102&amp;flno=22">房屋稅條例第22條</a>第1項:「欠繳房屋稅之房屋,在欠稅未繳清前,不得辦理移轉登記或設定典權登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uezd"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91&amp;flno=5">印花稅法第5條</a>第5款:「印花稅以左列憑證為課徵範圍:……五、典賣、讓受及分割不動產契據:指設定典權及買賣、交換、贈與、分割不動產所立向主管機關申請物權登記之契據。」<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40091&amp;flno=7">印花稅法第7條</a>第4款:「印花稅稅率或稅額如左:……四、典賣、讓售及分割不動產契據:每件按金額千分之一,由立約或立據人貼印花稅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cu6p"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關於申請印鑑證明要準備哪些證件,請參考內政部戶政司(n.d.),《<a href="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741">印鑑登記及印鑑證明業務</a>》。</cite></li> </ol> </section>
[ "本文相關內容曾刊於德霖謙煦法律事務所:郭靜儒(2023),《\n不動產如何辦理分割繼承?\n》,由作者增修後授權法律百科刊登。", "在辦理分割繼承登記之前,還要先到戶政事務所辦理除戶、到國稅局申報繳納遺產稅,以及到地方稅捐稽徵局查詢有無欠稅資料等等,礙於篇幅,本文只介紹去地政事務所辦理不動產分割登記的部分,其他程序可以參考:黃蓮瑛、呂旻融(2023),《\n繼承一定要向法院陳報遺產清冊嗎?可以先分配遺產再辦理嗎?\n》、財政部稅務入口網(2024),《\n繼承案件申辦流程(含應備文件)\n》。", "土地登記規則第34條\n第1項第1、3款:「申請登記,除本規則另有規定外,應提出下列文件:\n\n\t一、登記申請書。……\n\n\t三、已登記者,其所有權狀或他項權利證明書。」\n\n\t\n土地登記規則第119條\n第1項:「申請繼承登記,除提出第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三款之文件外,並應提出下列文件:\n\n\t一、載有被繼承人死亡記事之戶籍謄本。\n\n\t二、繼承人現在戶籍謄本。\n\n\t三、繼承系統表。\n\n\t四、遺產稅繳(免)納證明書或其他有關證明文件。\n\n\t五、繼承人如有拋棄繼承,應依下列規定辦理:\n\n\t(一)繼承開始時在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四日以前者,應檢附拋棄繼承權有關文件;其向其他繼承人表示拋棄者,拋棄人應親自到場在拋棄書內簽名。\n\n\t(二)繼承開始時在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六月五日以後者,應檢附法院准予備查之證明文件。\n\n\t六、其他依法律或中央地政機關規定應提出之文件。」", "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2024),《\n土地登記申請書\n》。", "司法院(2021),《\n繼承系統表\n》。",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8條\n:「\n\n\tI 被繼承人如為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之中華民國國民,自遺產總額中減除免稅額一千二百萬元;其為軍警公教人員因執行職務死亡者,加倍計算。\n\n\tII 被繼承人如為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外之中華民國國民,或非中華民國國民,其減除免稅額比照前項規定辦理。」\n\n\t財政部台財稅字第11004670210號公告(2021/11/24):「主旨:公告111年發生之繼承或贈與案件,應適用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2條之1第1項各款所列之金額。……\n\n\t公告事項:一、遺產稅(一)免稅額:新臺幣(下同)1,333萬元。」",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3條\n第1項本文:「被繼承人死亡遺有財產者,納稅義務人應於被繼承人死亡之日起六個月內,向戶籍所在地主管稽徵機關依本法規定辦理遺產稅申報。」\n\n\t\n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1條\n第1項:「遺產稅或贈與稅納稅義務人繳清應納稅款、罰鍰及加徵之滯納金、利息後,主管稽徵機關應發給稅款繳清證明書;其經核定無應納稅款者,應發給核定免稅證明書;其有特殊原因必須於繳清稅款前辦理產權移轉者,得提出確切納稅保證,申請該管主管稽徵機關核發同意移轉證明書。」", "土地稅法第51條\n第1項:「欠繳土地稅之土地,在欠稅未繳清前,不得辦理移轉登記或設定典權。」\n\n\t\n房屋稅條例第22條\n第1項:「欠繳房屋稅之房屋,在欠稅未繳清前,不得辦理移轉登記或設定典權登記。」", "印花稅法第5條\n第5款:「印花稅以左列憑證為課徵範圍:……五、典賣、讓受及分割不動產契據:指設定典權及買賣、交換、贈與、分割不動產所立向主管機關申請物權登記之契據。」\n\n\t\n印花稅法第7條\n第4款:「印花稅稅率或稅額如左:……四、典賣、讓售及分割不動產契據:每件按金額千分之一,由立約或立據人貼印花稅票。」", "關於申請印鑑證明要準備哪些證件,請參考內政部戶政司(n.d.),《\n印鑑登記及印鑑證明業務\n》。" ]
7092e28a96f0ef2b52b78f58680f9e37070bb74e77fe2a9a9c7a2a3d023d9edb
兒童在兒童權利公約下享有哪些權利呢?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internationallaw/1307
A是一名乖巧的小女生,目前就讀於小學,不幸由於A爸爸B成天不務正業,喜歡喝酒賭博,A從小就常常遭到B的酒後毒打,而媽媽因為長年在國外工作賺錢,也無法好好照顧陪伴A。A的老師C得知後,認為應該通知政府,以確保A的人身安全,此時A的老師C可以怎麼做呢?
一、兒童享有哪些基本人權呢? 聯合國為落實「世界人權宣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所揭示的人類各項基本權利,在1989年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CRC),希望進一步保障兒童的權益 [1] 。以下簡單介紹在兒童權利公約下,未滿18歲的兒童可以享有哪些權利 [2] : 1. 公民權與自由權 這項權利的內涵是為了保障兒童作為基本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及自由,其中包括了兒童的姓名與國籍權、表現自由、思想與宗教自由、獲取適當資訊權、隱私權,以及不受酷刑或殘忍、不人道待遇的權利。 2. 基本健康及福利權 這項權利的宗旨是為了保護兒童的身體健康,其中包括了生存及發展權、享有健康照顧服務及社會安全給付,如社會保險等,以及身心障礙兒童得受特別協助的權利。 3. 教育休閒及文化權 兒童權利公約的簽署國被要求確保兒童有接受教育、享有休閒、從事適合其年齡的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活動的權利,才能使兒童的人格、才能及潛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 4. 受照顧權 這項權利的面向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為了確保兒童與父母能夠團聚共同生活,接受父母的養育及指導,而且父母有義務負擔兒女的養育費用。但如果讓兒童繼續留在原生家庭生活顯然已經不符合兒童的最佳利益時,簽署國應給予該兒童特別的保護與協助。 第二部分則是避免有非法移送兒童、對兒童施加虐待、傷害的情形發生,如果有發生這類情形,此時應由適當的政府機構進行安置。 二、兒童權利公約對臺灣的法律有影響嗎? (一)制定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臺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但基於對兒童人權的堅持,在2014年時制定了「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施行 [3] ,讓兒童權利公約具有與國內法律相同的效力,使我國法律能與國際人權標準接軌,目的為健全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落實保障及促進兒童及少年權利。 (二)落實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因為制定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所以攸關兒少權利保障的相關法規,也需要一併配合修正 [4] ,加速兒童權利公約的落實。目前我國已經有具體的施行成果,像是針對無法在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兒童,制定替代性照顧政策 [5] ,例如當兒童受到身心虐待、迫害等不當對待,無法獲得適當照顧,應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保護來安置兒少 [6] ,以支持家庭功能;或是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 [7] ,整合 線上求助通報平臺 [8] ,並廣設社福中心,聘用社工投入兒少保護,防止其遭受虐待、性剝削及性侵害等 [9] 。 如案例中,A的老師C就可以利用社會安全網的線上通報平臺向主管機關通報,而且,家庭暴力防治法等法律也規定,醫事、社會工作與教育等人員,在執行職務中,如發現疑似家暴、對兒少身心虐待等情形,應在24小時內通報主管機關 [10] 。C依法通報後,再由社福中心的社工確認是否進行安置,以幫助A即時脫離困境。 三、結論 在兒童權利公約的保護羽翼下,像A一樣基本生存權、受照顧權受到威脅的兒童,透過政府制定政策、保護網及法規,來保障未滿18歲的兒童能在安全、健康的環境成長、獲得良好照護。 案例中,A的老師C發現A被家暴、虐待等狀況時,有通報的義務,C可以經由線上通報平臺向主管機關通報A的狀況。透過政府所制訂的安全網計畫、法規落實,共同努力讓公約內容得到最大的實現,以保障兒童的權益。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ipzk8"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行政院(2022),《<a href="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190b8ecb-7b44-41c7-a21f-6cd437aa7a86">落實身心障礙者及兒童權益保障、接軌國際</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hxt5"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62">兒童權利公約</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pe9t"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3402">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300085351令</a>(2014/6/4)。</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t2nh"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193&amp;flno=9">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第9條</a>:「各級政府機關應依公約規定之內容,就其所主管之法規及行政措施於本法施行後一年內提出優先檢視清單,有不符公約規定者,應於本法施行後三年內完成法規之增修或廢止及行政措施之改進,並應於本法施行後五年內,完成其餘法規之制(訂)定、修正或廢止及行政措施之改進。」</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a605"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衛生福利部(2014),《<a href="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268&amp;pid=11213">兒少替代性照顧政策</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536j"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01&amp;flno=56">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6條</a>:「<br> I 兒童及少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保護、安置或為其他處置;必要時得進行緊急安置:<br> 一、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br> 二、兒童及少年有立即接受醫療之必要,而未就醫。<br> 三、兒童及少年遭受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br> 四、兒童及少年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br> II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疑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應基於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經多元評估後,加強保護、安置、緊急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br> III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前二項保護、安置、緊急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時,得請求檢察官或當地警察機關協助之。<br> IV 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評估第一項各款兒童及少年之生命、身體或自由有立即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應移送當地司法警察機關報請檢察機關處理。<br> V 第一項兒童及少年之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或交付適當之親屬、第三人、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01&amp;flno=62">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a>:「<br> I 兒童及少年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致無法正常生活於其家庭者,其父母、監護人、利害關係人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得申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安置或輔助。<br> II 前項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交付適當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br> III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寄養家庭或機構依第一項規定,在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br> IV 第一項之家庭情況改善者,被安置之兒童及少年仍得返回其家庭,並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續予追蹤輔導至少一年。<br> V 第二項及第五十六條第五項之家庭寄養,其寄養條件、程序與受寄養家庭之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之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ddq7"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衛生福利部(n.d.),《<a href="https://topics.mohw.gov.tw/SS/mp-204.html">社會安全網</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qii8"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7),《<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310-6954-105.html">關懷e起來 - 線上通報</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eg3i"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行政院(2022),《<a href="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190b8ecb-7b44-41c7-a21f-6cd437aa7a86">落實身心障礙者及兒童權益保障、接軌國際</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nbky"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71&amp;flno=50">家庭暴力防治法第50條</a>第1項:「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保育人員、警察人員、移民業務人員及其他執行家庭暴力防治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情事,應立即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01&amp;flno=53">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a>第1項:「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於執行業務時知悉兒童及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br> 一、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br> 二、充當第四十七條第一項場所之侍應。<br> 三、遭受第四十九條第一項各款之行為。<br> 四、有第五十一條之情形。<br> 五、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各款之情形。<br> 六、遭受其他傷害之情形。」</cite></li> </ol> </section>
[ "行政院(2022),《\n落實身心障礙者及兒童權益保障、接軌國際\n》。", "兒童權利公約\n。",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300085351令\n(2014/6/4)。",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第9條\n:「各級政府機關應依公約規定之內容,就其所主管之法規及行政措施於本法施行後一年內提出優先檢視清單,有不符公約規定者,應於本法施行後三年內完成法規之增修或廢止及行政措施之改進,並應於本法施行後五年內,完成其餘法規之制(訂)定、修正或廢止及行政措施之改進。」", "衛生福利部(2014),《\n兒少替代性照顧政策\n》。",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6條\n:「\n\n\tI 兒童及少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予保護、安置或為其他處置;必要時得進行緊急安置:\n\n\t一、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n\n\t二、兒童及少年有立即接受醫療之必要,而未就醫。\n\n\t三、兒童及少年遭受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n\n\t四、兒童及少年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n\n\tII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疑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應基於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經多元評估後,加強保護、安置、緊急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n\n\tIII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前二項保護、安置、緊急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時,得請求檢察官或當地警察機關協助之。\n\n\tIV 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評估第一項各款兒童及少年之生命、身體或自由有立即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應移送當地司法警察機關報請檢察機關處理。\n\n\tV 第一項兒童及少年之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或交付適當之親屬、第三人、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n\n\t\n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2條\n:「\n\n\tI 兒童及少年因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致無法正常生活於其家庭者,其父母、監護人、利害關係人或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得申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安置或輔助。\n\n\tII 前項安置,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交付適當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n\n\tIII 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受寄養家庭或機構依第一項規定,在安置兒童及少年之範圍內,行使、負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n\n\tIV 第一項之家庭情況改善者,被安置之兒童及少年仍得返回其家庭,並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續予追蹤輔導至少一年。\n\n\tV 第二項及第五十六條第五項之家庭寄養,其寄養條件、程序與受寄養家庭之資格、許可、督導、考核及獎勵之規定,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 "衛生福利部(n.d.),《\n社會安全網\n》。",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7),《\n關懷e起來 - 線上通報\n》。", "行政院(2022),《\n落實身心障礙者及兒童權益保障、接軌國際\n》。",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50條\n第1項:「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保育人員、警察人員、移民業務人員及其他執行家庭暴力防治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家庭暴力情事,應立即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至遲不得逾二十四小時。」\n\n\t\n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n第1項:「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於執行業務時知悉兒童及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立即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n\n\t一、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n\n\t二、充當第四十七條第一項場所之侍應。\n\n\t三、遭受第四十九條第一項各款之行為。\n\n\t四、有第五十一條之情形。\n\n\t五、有第五十六條第一項各款之情形。\n\n\t六、遭受其他傷害之情形。」" ]
0984ddd17dd584928932d58896d598505ca45002d54de45eb654b1b8b415d768
什麼是職業訓練生活津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810
null
我國有關勞工的社會保險權益,除了一般常聽到的勞工保險相關給付(如生育、傷病、醫療、失能、老年給付)保障外 [1] ,其實還有另一個叫做「就業保險」的保障。就業保險給付的項目有5種 [2] ,這裡面又以失業給付及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因申請件數較多,也較為人知;相較之下,職業訓練生活津貼(下稱職訓津貼)是5種就業保險給付裡面,申請件數最少的,但它是也是協助失業勞工的制度之一,因此,本文特別就職訓津貼加以介紹。 一、職訓津貼目的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為了協助失業者提升就業技能,讓失業者接受訓練後能立即就業,每年都會由各分署規劃辦理就業導向的職前訓練課程,協助補充技職能力,並依據受訓者的身分,補助80%或100%的訓練費用;此外,為了讓受訓者安心受訓,如果是非自願離職或特定對象身分的失業者(例如獨力負擔家計者、中高齡、原住民、更生受保護人等 [3] ),更提供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補助,保障他們參訓期間的基本生活 [4] 。 二、職訓津貼補助對象、請領資格、補助額度 接下來就是大家比較想要知道的,究竟哪些人可以領職訓津貼?給付金額跟期間怎麼算?這部分就用圖1來為大家介紹。 圖1 什麼是職業訓練生活津貼? 資料來源:侯嘉偉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職業訓練生活津貼? 資料來源:侯嘉偉 / 繪圖:Yen 三、職訓津貼申請注意事項及限制 看完圖1後,是不是對自己符不符合申請職訓津貼的資格有更加清楚一些了呢?筆者在這邊要補充的是申請職訓津貼要注意的事項跟限制。如果忽略掉這些限制,很有可能就不符申請的資格;即便已經申請成功也順利領到津貼,但事後被發現資格不符或有溢領的情形,也可能被追回已領取或溢領的職訓津貼,甚至有2年內不可以再申請津貼的後果喔 [5] 。 (一)已退休並領取退休金(俸)、相關保險給付 已領取公教人員保險養老給付、勞工保險老年給付、軍人退休俸、公營事業退休金者 [6] ,不得請  領。不過,領取退休金不得再請領職訓津貼的限制,並不包括依勞動基準法領取退休金的勞工(簡稱舊制勞退),以鼓勵領取舊制退休金的勞工再次投入勞動市場,參與職訓可以申請津貼,穩定基本生活 [7] 。 (二)2年內領取職訓津貼及政府機關其他同性質的津貼或補助,請領上限以6個月為限 [8] 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的發給,無非是為了扶助失業勞工職業訓練期間的生活,並協助、鼓勵再度就業,並不希望造成勞工長期接受職業訓練,接受生活津貼,而遲延重返就業市場 [9] 。所以2年內 [10] 如果有領取職訓津貼,或其他同性質的津貼、補助(較常見的如失業給付 [11] 、提早就業獎助津貼 [12] ……等),有合併請領上限6個月的限制。 (三)職訓津貼請領期間不得有兼職工作 參加就業保險的勞工非自願離職,經過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安排參加全日制的職業訓練,如果在受訓期間另外有工作,就算只是兼職,考量到職訓津貼發放的目的,如果勞工已經有收入,就不可以繼續請領職訓津貼 [13] 。 三、小結 我國針對失業勞工的就業促進有許多措施,其中又以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是筆者認為立意非常良善的措施。不僅能讓失業勞工在失業期間可以透過職業訓練提升技能,增加就業能力及未來就業機會,此段期間更能領取相關職訓津貼而緩解經濟上的壓力;簡單地說,就是可以同時兼顧學習與生活的保障。 看完以上的對職訓津貼的介紹,如果有符合資格的人或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情況符不符合資格的話,可以向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 [14] 諮詢喔。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h4xwd"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關於勞工保險的相關給付權益,可以進一步參考:陳琦姸(2024)《<a href="/article/labor-work/667">勞工保險的目的是什麼?發生哪些情形時可以請領勞保給付?給付的金額怎麼計算?</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gawu"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21&amp;flno=10">就業保險法第10條</a>第1項:「本保險之給付,分下列五種:<br> 一、失業給付。<br> 二、提早就業獎助津貼。<br> 三、職業訓練生活津貼。<br> 四、育嬰留職停薪津貼。<br> 五、失業之被保險人及隨同被保險人辦理加保之眷屬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補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toso"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90001&amp;flno=24">就業服務法第24條</a>第1項:「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br> 一、獨力負擔家計者。<br> 二、中高齡者。<br> 三、身心障礙者。<br> 四、原住民。<br> 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br> 六、長期失業者。<br> 七、二度就業婦女。<br> 八、家庭暴力被害人。<br> 九、更生受保護人。<br> 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dzry"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勞動部 (2020),《<a href="https://www.mol.gov.tw/topic/3075/6072/">職業訓練</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x4uh"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90025&amp;flno=28">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8條</a>:「<br> I 不符合請領資格而領取津貼或有溢領情事者,發給津貼單位得撤銷或廢止,並以書面限期命其繳回已領取之津貼;屆期未繳回者,依法移送行政執行。<br> II 因不實領取津貼經依前項規定撤銷者,自撤銷之日起二年內不得申領本辦法之津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ooj5"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如果符合社會救助法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資格、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或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者,即使已經領了老年給付或退休金(俸),還是可以檢附證明文件,提出申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90025&amp;flno=3">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3條</a>:「<br> I 前條第一項所定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適用本辦法:<br> 一、已領取公教人員保險養老給付或勞工保險老年給付。<br> 二、已領取軍人退休俸或公營事業退休金。<br> II 前項人員符合社會救助法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資格、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或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者,得適用本辦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3me5"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3),《<a href="https://www.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7F220D7E656BE749&amp;sms=E9F640ECE968A7E1&amp;s=DC316FFB881C7DD2">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修正自102年7月31日實施-就業、創業、職訓全都幫</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ap7m"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如果申請人是圖1中特定對象的身心障礙者,最長以1年為限。<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90025&amp;flno=26">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6條</a>第1項:「第二條第一項第二款人員,依本辦法、就業保險法領取之職業訓練生活津貼及政府機關其他同性質之津貼或補助,二年內合併領取期間以六個月為限。但申請人為身心障礙者,以一年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30r4"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參照<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BA,100%2c%e7%b0%a1%2c672%2c20120430%2c1">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簡字第672號行政判決</a>:「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發給參訓學員訓練期間之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無非係為扶助學員於職業訓練期間之生活,並協助、鼓勵其再度就業,而非任其長期接受職業訓練,接受生活津貼,而遲延重返就業市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qq0o"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lc1=%5bc%5d%e5%b0%b1%e6%a5%ad%e4%bf%83%e9%80%b2%e6%b4%a5%e8%b2%bc%e5%af%a6%e6%96%bd%e8%be%a6%e6%b3%95%2c26&amp;cnt=2&amp;recordno=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職公字第0960064027號函</a>(2007/7/12) 要旨:「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9條所稱2年內,係以該學員參訓之始日起往前推算2年內計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1tma"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21&amp;flno=16">就業保險法第16條</a>第1項:「失業給付按申請人離職辦理本保險退保之當月起前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六十按月發給,最長發給六個月。但申請人離職辦理本保險退保時已年滿四十五歲或領有社政主管機關核發之身心障礙證明者,最長發給九個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90p3"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21&amp;flno=18">就業保險法第18條</a>:「符合失業給付請領條件,於失業給付請領期限屆滿前受僱工作,並依規定參加本保險為被保險人滿三個月以上者,得向保險人申請,按其尚未請領之失業給付金額之百分之五十,一次發給提早就業獎助津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3t2i"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1),《<a href="https://www.bli.gov.tw/0017296.html">請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期間,如從事兼職工作,可否繼續請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5iby"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台灣就業通(n.d.),《<a href="https://job.taiwanjobs.gov.tw/internet/index/service_location.aspx">各地就業服務據點</a>》。</cite></li> </ol> </section>
[ "關於勞工保險的相關給付權益,可以進一步參考:陳琦姸(2024)《\n勞工保險的目的是什麼?發生哪些情形時可以請領勞保給付?給付的金額怎麼計算?\n》。", "就業保險法第10條\n第1項:「本保險之給付,分下列五種:\n\n\t一、失業給付。\n\n\t二、提早就業獎助津貼。\n\n\t三、職業訓練生活津貼。\n\n\t四、育嬰留職停薪津貼。\n\n\t五、失業之被保險人及隨同被保險人辦理加保之眷屬全民健康保險保險費補助。」", "就業服務法第24條\n第1項:「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n\n\t一、獨力負擔家計者。\n\n\t二、中高齡者。\n\n\t三、身心障礙者。\n\n\t四、原住民。\n\n\t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n\n\t六、長期失業者。\n\n\t七、二度就業婦女。\n\n\t八、家庭暴力被害人。\n\n\t九、更生受保護人。\n\n\t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 "勞動部 (2020),《\n職業訓練\n》。", "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8條\n:「\n\n\tI 不符合請領資格而領取津貼或有溢領情事者,發給津貼單位得撤銷或廢止,並以書面限期命其繳回已領取之津貼;屆期未繳回者,依法移送行政執行。\n\n\tII 因不實領取津貼經依前項規定撤銷者,自撤銷之日起二年內不得申領本辦法之津貼。」", "如果符合社會救助法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資格、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或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者,即使已經領了老年給付或退休金(俸),還是可以檢附證明文件,提出申請。\n\n\t\n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3條\n:「\n\n\tI 前條第一項所定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適用本辦法:\n\n\t一、已領取公教人員保險養老給付或勞工保險老年給付。\n\n\t二、已領取軍人退休俸或公營事業退休金。\n\n\tII 前項人員符合社會救助法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資格、領取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或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者,得適用本辦法。」",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3),《\n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修正自102年7月31日實施-就業、創業、職訓全都幫\n》。", "如果申請人是圖1中特定對象的身心障礙者,最長以1年為限。\n\n\t\n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6條\n第1項:「第二條第一項第二款人員,依本辦法、就業保險法領取之職業訓練生活津貼及政府機關其他同性質之津貼或補助,二年內合併領取期間以六個月為限。但申請人為身心障礙者,以一年為限。」", "參照\n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簡字第672號行政判決\n:「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發給參訓學員訓練期間之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無非係為扶助學員於職業訓練期間之生活,並協助、鼓勵其再度就業,而非任其長期接受職業訓練,接受生活津貼,而遲延重返就業市場。」",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職公字第0960064027號函\n(2007/7/12) 要旨:「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9條所稱2年內,係以該學員參訓之始日起往前推算2年內計算」。", "就業保險法第16條\n第1項:「失業給付按申請人離職辦理本保險退保之當月起前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六十按月發給,最長發給六個月。但申請人離職辦理本保險退保時已年滿四十五歲或領有社政主管機關核發之身心障礙證明者,最長發給九個月。」", "就業保險法第18條\n:「符合失業給付請領條件,於失業給付請領期限屆滿前受僱工作,並依規定參加本保險為被保險人滿三個月以上者,得向保險人申請,按其尚未請領之失業給付金額之百分之五十,一次發給提早就業獎助津貼。」",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1),《\n請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期間,如從事兼職工作,可否繼續請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n》。", "台灣就業通(n.d.),《\n各地就業服務據點\n》。" ]
0fa37d279dedaa8f63b379e544dc09b47bd067959be2ada8f4aa0054fa360fbc
室內裝潢的材料與簽約約定的型號不同、施作品質不良,裝潢糾紛怎麼辦?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1246
null
一、室內裝潢工程多屬包工包料的承攬契約 坊間的裝潢工程,多半是約定由裝潢公司準備材料並施工的包工包料承攬契約 [1] 。通常先由客戶與裝潢公司人員討論,經裝潢公司推薦合適的材料供客戶挑選,雙方再簽訂合約。此外通常會附上估價單、施工圖說等文件作為合約的一部分,約定這次裝潢工程應採用的材料型號、數量、款式、運費以及施工報酬等資訊,並由裝潢公司依約採購材料、施工。 二、沒有按照契約施工、施作品質不良,驗收時如何判斷算不算瑕疵? 實際常見的爭議是裝潢公司沒有依照雙方約定,而以其他廠牌或型號的建材代替作為施工材料;施工後缺乏預期品質的情形更是不勝枚舉,例如裝了隔音窗戶卻未達隔音效果、浴室防水隔間門無法達成乾濕分離效果等等。 這些爭議通常會在完工後經客戶驗收時發生。此時,契約內有沒有寫清楚應該使用的材料規格、工程項目,以及雙方驗收時所使用的檢查清單是否夠具體完整,都是發生爭議時判斷工作成果有沒有瑕疵的重要關鍵。當裝潢公司擅自使用其他型號的建材、或施作品質不良,因此造成完工成果沒有具備雙方約定的品質,或沒有達到預期應有的價值、或是工作物使用上無法達到通常或約定的效果,就有可能會被認為裝潢有瑕疵 [2] ,客戶常以此主張驗收不通過。 三、裝潢沒有通過驗收可以算完工嗎?客戶可以選擇不支付尾款嗎?(見圖1) 圖1 遇到裝潢糾紛怎麼辦? 資料來源:于恩庭 / 繪圖:Yen 圖1 遇到裝潢糾紛怎麼辦? 資料來源:于恩庭 / 繪圖:Yen 驗收不過,接下來可能就是客戶不想付裝潢工程尾款。雖然民法規定 [3] ,承攬需由一方完成一定的工作後,另一方才支付報酬,但當事人可以自行約定依工作完成進度付款。而在裝潢承攬契約,通常不會約定工程全部完工後才一次性支付報酬。常見簽完契約,客戶就開始分期支付工程款,最後一筆尾款在完工通過客戶驗收後,廠商才可以請求 [4] 。因此,常在最後交付驗收及尾款的階段,才發生是否完工及廠商有無資格領取尾款的爭議。客戶能不能因為裝潢有瑕疵沒通過驗收,就主張不算完工、不用付尾款?法院略有不同的見解: (一)不能拒絕付尾款 法院多數見解認為,工程是否完工;與工作成果有沒有瑕疵,兩者應該要分開來看 [5] 。如果工程已經完工,即使有瑕疵,定作人也不可以因此拒付報酬 [6] 。當裝潢公司已經實質竣工,客戶還不斷以很細微的瑕疵主張未完工、拖延付款,對裝潢公司並不公平,所以客戶不可以用不重要的瑕疵為理由而拒絕支付報酬 [7] 。這是為了保障承攬契約的安定性,避免完工後,定作人不斷以還有瑕疵為理由,拖延付款期限。 尤其,如果客戶與裝潢公司沒有約定清楚驗收的流程、期限或標準應該如何執行,當裝潢工作成果已經交付給客戶,由客戶「占有」並「使用」的話,會被視為發生完工且完成驗收程序的效果,裝潢公司可以請求客戶付尾款 [8] 。不然客戶一方面享有裝潢成果的利益,卻又可以拒絕付款,恐怕已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二)可以拒絕付尾款 但也有法院見解認為 [9] ,承攬人完工時,本來就應該提供沒有瑕疵的工作成果 [10] 。所以如果工作成果有瑕疵,承攬人就不可以主張已經完工而向定作人請求報酬。因此,在廠商沒有將裝潢瑕疵修補完成前,客戶可以拒絕支付尾款。 四、遇到裝潢瑕疵,客戶有哪些權利可以主張? (一)請求修補瑕疵、減少報酬與解除契約 雖然實務上對於可不可以因為裝潢沒通過完工驗收,而主張拒絕支付尾款,還是存有爭議;但只要裝潢公司交付的工作成果有瑕疵,客戶就可以依照民法規定,要求裝潢公司在一定期限內修補完成 [11] 。如果裝潢公司沒有在期限內修補完成,客戶可以找其他廠商修補後,再向裝潢公司要求修補所產生的必要費用 [12] 。 如果裝潢公司不在客戶要求的期限內修補,或裝潢公司認為修補費用太高而拒絕修補,或瑕疵已經無法修補,客戶可以向裝潢公司要求減少裝潢工程款,這是比較常見的情形;如果瑕疵已經重大到完全無法達到裝潢的目的,甚至可以因此解除契約 [13] 。 (二)請求損害賠償 如果工作成果的瑕疵甚至造成客戶產生損害,客戶可以向裝潢公司請求賠償嗎?答案是肯定的,此時更依照法院實務見解將損害區分為「瑕疵損害」、「瑕疵結果損害」兩種類型,而使客戶在法律上提出賠償的時間限制,會有長短不同的差異 [14] : 1. 瑕疵損害賠償 [15] 瑕疵必須在裝潢公司交付完工成果後的1年內發現 [16] ,而且必須在發現後1年內向裝潢公司提出請求 [17] 。例如:做好的浴室洗手台邊緣過短,開啟水龍頭時大半水柱會噴往地面。客戶必須在裝潢公司交付完工成果1年內發現這個問題,發現後要先要求裝潢公司在一定期限內修補 [18] ;如果裝潢公司沒有在期限內修補,客戶必須在發現瑕疵1年內,向裝潢公司請求賠償因此需要改善的相關支出,像是更換衛浴設備、或因此需另找廠商重新施作衛浴裝潢工程的費用等等。 2. 瑕疵結果損害賠償 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工程瑕疵——尺寸不合的洗手台,是因為裝潢公司沒有確實按照設計圖施工所致,而噴出的水柱在地面留下積水,造成客戶不慎踩到而滑倒骨折的話,這種因爲裝潢公司完工成果有瑕疵,造成客戶人身或財產受到損害的情形,就屬於瑕疵結果損害。在瑕疵結果損害的情況,客戶可以就人身財產損害,包含醫藥費、看護費等,依民法不完全給付的規定向裝潢公司請求損害賠償 [19] ,此種損害賠償就有長達15年的消滅時效可以向裝潢公司主張 [20] ,不像瑕疵損害只能在發現瑕疵後的1年內提出請求。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vusq7"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由承攬的一方提供材料並施工的,實務上有稱為「工作物供給契約」或「製造物供給契約」(參考<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A%2c59%2c%e5%8f%b0%e4%b8%8a%2c1590%2c001">最高法院59年度台上字第1590號民事判例</a>、<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99%2c%e5%8f%b0%e4%b8%8a%2c170%2c001">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70號民事判決</a>),俗稱包工包料,這在室內裝潢工程較為常見;相對的則是承攬人只完成工作,材料由定作人提供,俗稱包工不包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xkx9"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2">民法第492條</a>:「承攬人完成工作,應使其具備約定之品質及無減少或滅失價值或不適於通常或約定使用之瑕疵。」</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b67m"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0">民法490條</a>第1項:「稱承攬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jwx9"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可以參考行政院(2014),《<a href="https://www.ey.gov.tw/Page/AABD2F12D8A6D561/0d15d1e1-5ee7-4878-9ccd-304f3e486dc7">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承攬契約書範本</a>》、《<a href="https://www.ey.gov.tw/Page/AABD2F12D8A6D561/fa2a805e-6612-45db-895c-dbbde93ea327">建築物室內裝修—設計委託及工程承攬契約書範本</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kybi"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85%2c%e5%8f%b0%e4%b8%8a%2c2280%2c001">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280號民事判決</a>:「按承攬人完成工作,應使其具備約定之品質,無減少或滅失價值或不適於通常或約定使用之瑕疵,固為民法第四百九十二條所明定,惟此乃有關承攬人瑕疵擔保責任之規定,與承攬工作之完成無涉。倘承攬工作已完成,縱該工作有瑕疵,亦不得因而謂工作尚未完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frnu"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89%2c%e5%8f%b0%e4%b8%8a%2c2068%2c20000914">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2068號民事判決</a>:「雖上訴人以系爭各工程有諸多瑕疵,迄未能驗收合格,尚不能請求給付工程尾款云云置辯。然工程之是否完工,與工程之瑕疵及工程之驗收各有不同之概念。工程雖已完工,但有瑕疵,僅生瑕疵修補或減少價金請求之問題,究不能謂尚未完工;又工程雖已完工,尚未驗收或驗收未合格,亦不能因未驗收或驗收不合格,即謂工程未完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enlq"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110%2c%e4%b8%8a%e6%98%93%2c1151%2c20221130%2c1">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易字第1151號民事判決</a>:「按承攬之工作是否完成,應以承攬契約所約定之工作內容為依據,倘從形式外表觀察,該工作已具有契約所約定之外觀形態,應認定工作完成;此與定作人驗收時,認承攬人完成之工作有瑕疵,得主張承攬人應負之瑕疵擔保責任,係屬二事,此由民法第490條及第494條分別規定可明。……堪認被上訴人依約所為施作,客觀上已具備房屋裝修之外觀及通常功能,而達契約目的,就未施作及瑕疵部分,並非不能修補,金額僅2萬餘元,情形輕微,非屬重要,故依上說明,應認被上訴人就承攬工作已完成。……按雙務契約之當事人因他方當事人為部分之給付時,固得依民法第264條第2項規定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而該條第2項所稱之『部分之給付』,尚應包括『瑕疵之給付』在內,惟若瑕疵僅屬輕微,僅得拒絕自己部分之給付,不得拒絕自己全部之給付(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861號判決意旨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m7pw"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11%2c%e5%8f%b0%e4%b8%8a%2c1760%2c20220707%2c1">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60號民事裁定</a>:「被上訴人於106年12月18日已完工,並撤出現場、交付系爭房屋予上訴人占有使用至今,上訴人則未提出任何事證證明系爭工程尚有何不具約定或通常品質及效用之處,應認上訴人承認及受領工作物,發生驗收合格之效果。從而,被上訴人依承攬之法律關係,請求甲○○公司、乙○○公司分別給付工程尾款差額5萬7000元、421萬8000元本息,為有理由等情,指摘為不當,……難認其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112%2c%e4%b8%8a%e6%98%93%2c2%2c20230913%2c1">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易字第2號民事判決</a>也採取同樣的見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ptyd"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94%2c%e5%8f%b0%e4%b8%8a%2c93%2c001">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93號民事判決</a>:「查承攬人完成之工作有瑕疵,而其瑕疵係因可歸責於承攬人之事由所致者,承攬人應負不完全給付之債務不履行責任,定作人得請求修補或賠償損害,並有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之適用。上訴人於事實審抗辯:系爭工程有天花板漏水及採光罩滲水等瑕庛等語(見原審卷四八頁),倘非虛妄,則其自非不得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於被上訴人修補前,拒絕給付系爭尾款。原審認系爭工程之瑕疵與系爭尾款之給付無對待給付之關係,上訴人不得據以拒付尾款,進而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尚有未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iqd6"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2">民法第492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ohu4"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3">民法第493條</a>第1項:「工作有瑕疵者,定作人得定相當期限,請求承攬人修補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jbsm"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3">民法第493條</a>第2項:「承攬人不於前項期限內修補者,定作人得自行修補,並得向承攬人請求償還修補必要之費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7re5"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4">民法第494條</a>:「承攬人不於前條第一項所定期限內修補瑕疵,或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拒絕修補或其瑕疵不能修補者,定作人得解除契約或請求減少報酬。但瑕疵非重要,或所承攬之工作為建築物或其他土地上之工作物者,定作人不得解除契約。」<br> <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103%2c%e5%8f%b0%e4%b8%8a%2c2339%2c001">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339號民事判決</a>:「次按工作物瑕疵非重要,定作人不得解除契約,民法第四百九十四條但書定有明文。查系爭設備雖未達到約定效能而有瑕疵,仍難認該瑕疵已達重大而完全未能達到契約目的,非解除契約不可程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cuyj"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tps.judicial.gov.tw/tw/cp-1282-34595-175f6-011.html">最高法院96年度第8次民事庭會議紀錄</a>(2007/11/27):「決議:<br> 一、民法第四百九十五條所規定之損害賠償不包括加害給付之損害。<br> 二、承攬工作物因可歸責於承攬人之事由,致工作物發生瑕疵,定作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其行使期間,民法債編各論基於承攬之性質及法律安定性,於第五百十四條第一項既已定有短期時效,自應優先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i4hx"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5">民法第495條</a>第1項:「因可歸責於承攬人之事由,致工作發生瑕疵者,定作人除依前二條之規定,請求修補或解除契約,或請求減少報酬外,並得請求損害賠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hw37"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8">民法第498條</a>第1項:「第四百九十三條至第四百九十五條所規定定作人之權利,如其瑕疵自工作交付後經過一年始發見者,不得主張。」</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l0ii"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514">民法第514條</a>第1項:「定作人之瑕疵修補請求權、修補費用償還請求權、減少報酬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或契約解除權,均因瑕疵發見後一年間不行使而消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azi2"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tps.judicial.gov.tw/tw/cp-1282-34630-d5c66-011.html">最高法院106年度第5次民事庭會議決議</a>(2017/3/28):「按承攬人具有專業知識,修繕能力較強,且較定作人接近生產程序,更易於判斷瑕疵可否修補,故由原承攬人先行修補瑕疵較能實現以最低成本獲取最大收益之經濟目的。是以民法第四百九十五條雖規定,因可歸責於承攬人之事由,致工作發生瑕疵者,定作人除依民法第四百九十三條及第四百九十四條規定請求修補或解除契約,或請求減少報酬外,並得請求損害賠償。惟定作人依此規定請求承攬人賠償損害仍應依民法第四百九十三條規定先行定期催告承攬人修補瑕疵,始得為之,尚不得逕行請求承攬人賠償損害,庶免可修繕之工作物流於無用,浪費社會資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cdqx"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227">民法第227條</a>第2項:「因不完全給付而生前項以外之損害者,債權人並得請求賠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vbgu"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25">民法第125條</a>:「請求權,因十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但法律所定期間較短者,依其規定。」</cite></li> </ol> </section>
[ "由承攬的一方提供材料並施工的,實務上有稱為「工作物供給契約」或「製造物供給契約」(參考\n最高法院59年度台上字第1590號民事判例\n、\n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70號民事判決\n),俗稱包工包料,這在室內裝潢工程較為常見;相對的則是承攬人只完成工作,材料由定作人提供,俗稱包工不包料。", "民法第492條\n:「承攬人完成工作,應使其具備約定之品質及無減少或滅失價值或不適於通常或約定使用之瑕疵。」", "民法490條\n第1項:「稱承攬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 "可以參考行政院(2014),《\n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承攬契約書範本\n》、《\n建築物室內裝修—設計委託及工程承攬契約書範本\n》。", "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280號民事判決\n:「按承攬人完成工作,應使其具備約定之品質,無減少或滅失價值或不適於通常或約定使用之瑕疵,固為民法第四百九十二條所明定,惟此乃有關承攬人瑕疵擔保責任之規定,與承攬工作之完成無涉。倘承攬工作已完成,縱該工作有瑕疵,亦不得因而謂工作尚未完成。」", "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2068號民事判決\n:「雖上訴人以系爭各工程有諸多瑕疵,迄未能驗收合格,尚不能請求給付工程尾款云云置辯。然工程之是否完工,與工程之瑕疵及工程之驗收各有不同之概念。工程雖已完工,但有瑕疵,僅生瑕疵修補或減少價金請求之問題,究不能謂尚未完工;又工程雖已完工,尚未驗收或驗收未合格,亦不能因未驗收或驗收不合格,即謂工程未完工。」", "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易字第1151號民事判決\n:「按承攬之工作是否完成,應以承攬契約所約定之工作內容為依據,倘從形式外表觀察,該工作已具有契約所約定之外觀形態,應認定工作完成;此與定作人驗收時,認承攬人完成之工作有瑕疵,得主張承攬人應負之瑕疵擔保責任,係屬二事,此由民法第490條及第494條分別規定可明。……堪認被上訴人依約所為施作,客觀上已具備房屋裝修之外觀及通常功能,而達契約目的,就未施作及瑕疵部分,並非不能修補,金額僅2萬餘元,情形輕微,非屬重要,故依上說明,應認被上訴人就承攬工作已完成。……按雙務契約之當事人因他方當事人為部分之給付時,固得依民法第264條第2項規定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而該條第2項所稱之『部分之給付』,尚應包括『瑕疵之給付』在內,惟若瑕疵僅屬輕微,僅得拒絕自己部分之給付,不得拒絕自己全部之給付(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861號判決意旨參照)。」",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60號民事裁定\n:「被上訴人於106年12月18日已完工,並撤出現場、交付系爭房屋予上訴人占有使用至今,上訴人則未提出任何事證證明系爭工程尚有何不具約定或通常品質及效用之處,應認上訴人承認及受領工作物,發生驗收合格之效果。從而,被上訴人依承攬之法律關係,請求甲○○公司、乙○○公司分別給付工程尾款差額5萬7000元、421萬8000元本息,為有理由等情,指摘為不當,……難認其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n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易字第2號民事判決\n也採取同樣的見解。", "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93號民事判決\n:「查承攬人完成之工作有瑕疵,而其瑕疵係因可歸責於承攬人之事由所致者,承攬人應負不完全給付之債務不履行責任,定作人得請求修補或賠償損害,並有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之適用。上訴人於事實審抗辯:系爭工程有天花板漏水及採光罩滲水等瑕庛等語(見原審卷四八頁),倘非虛妄,則其自非不得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於被上訴人修補前,拒絕給付系爭尾款。原審認系爭工程之瑕疵與系爭尾款之給付無對待給付之關係,上訴人不得據以拒付尾款,進而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尚有未合。」", "民法第492條\n。", "民法第493條\n第1項:「工作有瑕疵者,定作人得定相當期限,請求承攬人修補之。」", "民法第493條\n第2項:「承攬人不於前項期限內修補者,定作人得自行修補,並得向承攬人請求償還修補必要之費用。」", "民法第494條\n:「承攬人不於前條第一項所定期限內修補瑕疵,或依前條第三項之規定拒絕修補或其瑕疵不能修補者,定作人得解除契約或請求減少報酬。但瑕疵非重要,或所承攬之工作為建築物或其他土地上之工作物者,定作人不得解除契約。」\n\n\t\n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339號民事判決\n:「次按工作物瑕疵非重要,定作人不得解除契約,民法第四百九十四條但書定有明文。查系爭設備雖未達到約定效能而有瑕疵,仍難認該瑕疵已達重大而完全未能達到契約目的,非解除契約不可程度,……。」", "最高法院96年度第8次民事庭會議紀錄\n(2007/11/27):「決議:\n\n\t一、民法第四百九十五條所規定之損害賠償不包括加害給付之損害。\n\n\t二、承攬工作物因可歸責於承攬人之事由,致工作物發生瑕疵,定作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其行使期間,民法債編各論基於承攬之性質及法律安定性,於第五百十四條第一項既已定有短期時效,自應優先適用。」", "民法第495條\n第1項:「因可歸責於承攬人之事由,致工作發生瑕疵者,定作人除依前二條之規定,請求修補或解除契約,或請求減少報酬外,並得請求損害賠償。」", "民法第498條\n第1項:「第四百九十三條至第四百九十五條所規定定作人之權利,如其瑕疵自工作交付後經過一年始發見者,不得主張。」", "民法第514條\n第1項:「定作人之瑕疵修補請求權、修補費用償還請求權、減少報酬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或契約解除權,均因瑕疵發見後一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最高法院106年度第5次民事庭會議決議\n(2017/3/28):「按承攬人具有專業知識,修繕能力較強,且較定作人接近生產程序,更易於判斷瑕疵可否修補,故由原承攬人先行修補瑕疵較能實現以最低成本獲取最大收益之經濟目的。是以民法第四百九十五條雖規定,因可歸責於承攬人之事由,致工作發生瑕疵者,定作人除依民法第四百九十三條及第四百九十四條規定請求修補或解除契約,或請求減少報酬外,並得請求損害賠償。惟定作人依此規定請求承攬人賠償損害仍應依民法第四百九十三條規定先行定期催告承攬人修補瑕疵,始得為之,尚不得逕行請求承攬人賠償損害,庶免可修繕之工作物流於無用,浪費社會資源。」", "民法第227條\n第2項:「因不完全給付而生前項以外之損害者,債權人並得請求賠償。」", "民法第125條\n:「請求權,因十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但法律所定期間較短者,依其規定。」" ]
53a8b97f84f26387812cbdeb312e4f941bb1fa0954dd9243a0fcc82bc87ce2bf
如何成為司法官?司法官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下)──關於「檢察官」的任務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1302
null
在《 上篇 》文章中介紹了成為司法官的過程,法官的任務則已在《 中篇 》文章說明,請讀者前往參考。本文以下僅就檢察官的任務 [1] 進行介紹。 一、檢察官的任務 (一)實施偵查 1. 開啟偵查 檢察官必須代表國家追訴犯罪,以公益代表人的身分維護社會秩序 [2] 。所以檢察官若因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 [3] ,發現有犯罪嫌疑時,應立即開始偵查 [4] 。 不過,雖然檢察官是追訴犯罪的公益代表人,但也不是說檢察官只要找出不利證據,讓法院成功對被告定罪就是盡忠職守,反而正因為是「公益」代表人,檢察官更應注意對於被告有利的情況 [5] 。 此外,偵查不能只單靠檢察官的力量,因此刑事訴訟法賦予檢察官能夠「指揮檢察事務官 [6] 、司法警察官 [7] 及司法警察 [8] 協助調查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的權利 [9] 。 2. 偵查不公開 為避免打草驚蛇、維護偵查程序的順利進行、落實無罪推定原則 [10] 、保障相關人員(如: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等)的名譽、隱私、安全,檢察官在偵查過程中應嚴守「偵查不公開 [11] 」原則 [12] 。 但如果是為了公共利益的維護或保護合法的權益,檢警等偵查機關可以在必要情形下適度公開說明 [13] 。例如:殺人如麻的通緝犯終於被逮捕歸案,為穩定社會秩序,偵查機關可以將此消息透露給大眾知悉。 (二)決定起訴與否 就像法官於審理案件後必須做出決定(裁判)一樣,檢察官於偵查後也必須做出決定(處分),讓案件結束或讓案件往下個流程進行。而檢察官可以做的決定包括: 1. 起訴(提起公訴) 檢察官若偵查後認為被告確實犯罪,即應提起公訴 [14] ,將案件移送法院,由法院來進行審理。 2. 不起訴 如果案件有下列情形時,檢察官就必須且只能做出不起訴處分 [15] ,這種不起訴處分的性質屬於「絕對不起訴處分」: (1)曾經判決確定。 (2)時效已完成。 (3)曾經大赦。 (4)犯罪後的法律已廢止刑罰。 (5)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已經撤回告訴或請求,或已逾6個月告訴期間 [16] 。 (6)被告死亡。 (7)法院對於被告無審判權。 (8)行為不罰。 (9)法律應免除其刑。 (10)犯罪嫌疑不足。 除了上述絕對不起訴處分的情形外,刑事訴訟法也賦予檢察官裁量權,讓檢察官可以在本來應該要起訴的情況下,仍然給予不起訴處分 [17] ,此種不起訴處分的性質為「相對不起訴處分」,常見的狀況就是俗稱的「微罪不舉」 [18] 。 舉例來說,A以資源回收維生,將B堆疊在家門口的紙箱也順手撿走,B發現後向檢察官告訴A有偷竊犯行,則即便A的行為的確成立竊盜罪,檢察官也可以在考量案件狀況後(例如:A拿走的紙箱價值只有3元、或A每月收入不到萬元卻還要扶養子女等),認為微罪不舉,依法做出不起訴處分 [19] 。 3. 緩起訴 緩起訴,顧名思義就是「暫緩起訴」,是一種介在起訴與不起訴之間的處分,當被告涉犯的不是重罪,檢察官認為起訴有點過重、不起訴又有點太輕時,就可以做出緩起訴處分 [20] 。 講白話一點,緩起訴就是檢察官給被告一個「觀察期」的意思,假設前述的A因為竊盜罪被檢察官處分「緩起訴期間2年」,則A若在這2年內非常安分守己,等緩起訴期間經過,A不僅不會被起訴 [21] ,也不會留下前科,就像沒有發生過竊盜罪一樣;但若A在這2年內又故意犯罪或有其他法定事由時,檢察官就可以把緩起訴撤銷,並將竊盜罪部分起訴 [22] 。 圖1:檢察官所做的不同處分 資料來源:楊舒婷 (三)實行公訴 若檢察官起訴,案件就會移送到法院進行審理。但審理過程中並不是只有讓法官看檢察官所整理的卷宗而已,檢察官也有義務要出庭實際辯論。 (四)協助自訴、擔當自訴 1. 協助自訴 自訴是由被害人委任律師提起刑事訴訟的程序 [23] ,雖然律師也同樣具備法學專業知識,但刑事訴訟畢竟是追訴犯罪、涉及公益的程序,所以有必要時,檢察官也可以一同出庭協助自訴人 [24] 。 2. 擔當自訴 假若自訴人在辯論終結前喪失行為能力 [25] 或死亡,導致訴訟無法進行,自訴人的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可以選擇「承受自訴」,讓訴訟程序能夠繼續。但若沒有人可以承受、或具備承受資格的人在期限內不承受,法院則能通知檢察官「擔當自訴」,也就是由檢察官繼續這個自訴程序 [26] 。但要注意的是,訴訟程序並不會因為檢察官擔當而由自訴轉變成公訴。 (五)指揮刑事裁判之執行 法院經過審理後若判決被告有罪確定,檢察官就必須依照判決主文,執行刑罰(也就是死刑、徒刑、拘役或罰金) [27] 或沒收 [28] 等。 (六)其他法定職務 檢察官的其他職務包括:相驗 [29] 、聲請再審 [30] 等,而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還另有「聲請非常上訴 [31] 」的職務 [32] 。 (七)在職進修 為使檢察官能繼續吸收新知、充實所需知識、了解法學動向,檢察官每年度都必須從事在職進修 [33] 。 二、檢察官的保障和限制 為讓身為公益代表人的檢察官能好好履行自己的職責,法官法中對於法官的保障,同樣有準用於檢察官 [34] ,因此除非有法定事由,否則原則上不能對實任檢察官為免職 [35] 、停止職務 [36] 、轉任檢察官以外職務 [37] 、地區調動 [38] 、審級調動 [39] 等處分。 同樣的,對法官的限制也適用於檢察官 [40] ,包括:不能參加政黨或政治團體等相關活動 [41] 、不能兼任與職業倫理、職位尊嚴不相容的職務或業務 [42] (但有一點與法官不同的是,檢察官可以兼任「司法機關以外其他機關之法規、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或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員 [43] 」),以及不能做出有損其職位尊嚴或職務信任的行為 [44]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ii83f"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60">法院組織法第60條</a>:「檢察官之職權如左:<br> 一、實施偵查、提起公訴、實行公訴、協助自訴、擔當自訴及指揮刑事裁判之執行。<br> 二、其他法令所定職務之執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rkc8"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6">法官法第86條</a>第1項:「檢察官代表國家依法追訴處罰犯罪,為維護社會秩序之公益代表人。檢察官須超出黨派以外,維護憲法及法律保護之公共利益,公正超然、勤慎執行檢察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elp9"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例如:檢察官在等公車時,意外聽到隔壁路人向友人吹噓自己當詐騙車手獲利百萬。</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g7bl"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28">刑事訴訟法第228條</a>第1項:「檢察官因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疑者,應即開始偵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6ec2"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刑事訴訟法第2條</a>:「<br> I 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就該管案件,應於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br> II 被告得請求前項公務員,為有利於己之必要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i1cl"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66-2">法院組織法第66條之2</a>第1項:「各級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設檢察事務官室,置檢察事務官;檢察事務官在二人以上者,置主任檢察事務官;並得視業務需要分組辦事,各組組長由檢察事務官兼任,不另列等。」<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66-3">法院組織法第66條之3</a>:「<br> I 檢察事務官受檢察官之指揮,處理下列事務:<br> 實施搜索、扣押、勘驗或執行拘提。<br> 二、詢問告訴人、告發人、被告、證人或鑑定人。<br> 三、襄助檢察官執行其他第六十條所定之職權。<br> II 檢察事務官處理前項前二款事務,視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第一項之司法警察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5jil"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29">刑事訴訟法第229條</a>第1項:「下列各員,於其管轄區域內為司法警察官,有協助檢察官偵查犯罪之職權:<br> 一、警政署署長、警察局局長或警察總隊總隊長。<br> 二、憲兵隊長官。<br> 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相當於前二款司法警察官之職權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30">刑事訴訟法第230條</a>第1項:「下列各員為司法警察官,應受檢察官之指揮,偵查犯罪:<br> 一、警察官長。<br> 二、憲兵隊官長、士官。<br> 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司法警察官之職權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erev"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31">刑事訴訟法第231條</a>第1項:「下列各員為司法警察,應受檢察官及司法警察官之命令,偵查犯罪:<br> 一、警察。<br> 二、憲兵。<br> 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司法警察之職權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1qbi"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28">刑事訴訟法第228條</a>第2項:「前項偵查,檢察官得限期命檢察事務官、第二百三十條之司法警察官或第二百三十一條之司法警察調查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並提出報告。必要時,得將相關卷證一併發交。」</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p7he"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54">刑事訴訟法第154條</a>第1項:「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xhrh"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45">刑事訴訟法第245條</a>第1、5項:「<br> I 偵查,不公開之。……<br> V 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辯護人、告訴代理人或其他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除依法令或為維護公共利益或保護合法權益有必要者外,偵查中因執行職務知悉之事項,不得公開或揭露予執行法定職務必要範圍以外之人員。」<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28&amp;flno=2">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第2條</a>:「為維護偵查程序之順利進行及真實發現,與保障被告、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名譽、隱私、安全,並確保被告受公平審判之權利,以落實無罪推定原則,偵查不公開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movq"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除檢察官外,其他像是: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辯護人、告訴代理人等,其實也必須遵守偵查不公開原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dt01"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28&amp;flno=8">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第8條</a>第1項:「案件在偵查中,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經審酌公共利益之維護或合法權益之保護,認有必要時,偵查機關或偵查輔助機關得適度公開或揭露偵查程序或偵查內容。但其他法律有不得公開或揭露資訊之特別規定者,從其規定:<br> 一、對於國家安全、社會治安有重大影響、重大災難或其他社會矚目案件,有適度公開說明之必要。<br> 二、越獄脫逃之人犯或通緝犯,經緝獲歸案。<br> 三、影響社會大眾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安全,有告知民眾注意防範之必要。<br> 四、對於社會治安有重大影響之案件,依據查證,足認為犯罪嫌疑人,而有告知民眾注意防範或有籲請民眾協助指認之必要。<br> 五、對於社會治安有重大影響之案件,因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逃亡、藏匿或不詳,為期早日查獲或防止再犯,籲請社會大眾協助提供偵查之線索及證物,或懸賞緝捕。<br> 六、對於現時難以取得或調查之證據,為被告、犯罪嫌疑人行使防禦權之必要,而請求社會大眾協助提供證據或資訊。<br> 七、對於媒體查證、報導或網路社群傳述之內容與事實不符,影響被告、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名譽、隱私等重大權益或影響案件之偵查,認有澄清之必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d539"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1">刑事訴訟法第251條</a>:「<br> I 檢察官依偵查所得之證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者,應提起公訴。<br> II 被告之所在不明者,亦應提起公訴。」<br> 關於公訴與自訴的區別,請參閱:黃于玉(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599">什麼是公訴?什麼是自訴?</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on2s"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2">刑事訴訟法第252條</a>:「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為不起訴之處分:<br> 一、曾經判決確定者。<br> 二、時效已完成者。<br> 三、曾經大赦者。<br> 四、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br> 五、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其告訴或請求已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br> 六、被告死亡者。<br> 七、法院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br> 八、行為不罰者。<br> 九、法律應免除其刑者。<br> 十、犯罪嫌疑不足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4056"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37">刑事訴訟法第237條</a>第1項:「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之時起,於六個月內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wq99"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3">刑事訴訟法第253條</a>:「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檢察官參酌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事項,認為以不起訴為適當者,得為不起訴之處分。」<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4">刑事訴訟法第254條</a>:「被告犯數罪時,其一罪已受重刑之確定判決,檢察官認為他罪雖行起訴,於應執行之刑無重大關係者,得為不起訴之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b6hl"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微罪不舉,白話來說就是:非常微小的罪,小到不用舉發(也就是不需要用刑法制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oq5t"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如果B後來發現A的家境困苦而不想繼續告,檢察官也不能直接撤案,還是必須把程序跑完,這是因為竊盜罪屬於「非告訴乃論」。可參閱:楊舒婷(2019),《<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479">什麼是告訴乃論與非告訴乃論?和公訴與自訴有什麼不同?</a> 》。</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93cd"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3-1">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1</a>第1項:「被告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檢察官參酌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事項及公共利益之維護,認以緩起訴為適當者,得定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之緩起訴期間為緩起訴處分,其期間自緩起訴處分確定之日起算。」另請參閱:喬正一(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55">什麼是緩起訴?緩起訴與緩刑的差異?</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7ad7"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60">刑事訴訟法第260條</a>第1項:「不起訴處分已確定或緩起訴處分期滿未經撤銷者,非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對於同一案件再行起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5w4o"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3-3">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3</a>:「<br> I 被告於緩起訴期間內,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檢察官得依職權或依告訴人之聲請撤銷原處分,繼續偵查或起訴:<br> 於期間內故意更犯有期徒刑以上刑之罪,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者。<br> 二、緩起訴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起訴期間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br> 三、違背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二第一項各款之應遵守或履行事項者。<br> II 檢察官撤銷緩起訴之處分時,被告已履行之部分,不得請求返還或賠償。」<br> 簡單來說,就是把原先就應該起訴的竊盜罪先暫緩起訴,等行為人真的於2年內又故意犯罪或有其他法定事由時,才真的起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5u2w"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19">刑事訴訟法第319條</a>第1、2項:「<br> I 犯罪之被害人得提起自訴。但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為之。<br> II 前項自訴之提起,應委任律師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u81p"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30">刑事訴訟法第330條</a>:「<br> I 法院應將自訴案件之審判期日通知檢察官。<br> II 檢察官對於自訴案件,得於審判期日出庭陳述意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nvn3"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2">民法第12條</a>:「滿十八歲為成年。」<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3">民法第13條</a>:「<br> I 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br> II 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5">民法第15條</a>:「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etw3"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32">刑事訴訟法第332條</a>:「自訴人於辯論終結前,喪失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第三百十九條第一項所列得為提起自訴之人,於一個月內聲請法院承受訴訟;如無承受訴訟之人或逾期不為承受者,法院應分別情形,逕行判決或通知檢察官擔當訴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fjiu" id="footnote-27"><a href="#footnote-marker-2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57">刑事訴訟法第457條</a>:「<br> I 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但其性質應由法院或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指揮,或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br> II 因駁回上訴抗告之裁判,或因撤回上訴、抗告而應執行下級法院之裁判者,由上級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br> III 前二項情形,其卷宗在下級法院者,由下級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執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olst" id="footnote-28"><a href="#footnote-marker-2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72">刑事訴訟法第472條</a>:「沒收物,由檢察官處分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w3pr" id="footnote-29"><a href="#footnote-marker-2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18">刑事訴訟法第218條</a>:「<br> I 遇有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者,該管檢察官應速相驗。<br> II 前項相驗,檢察官得命檢察事務官會同法醫師、醫師或檢驗員行之。但檢察官認顯無犯罪嫌疑者,得調度司法警察官會同法醫師、醫師或檢驗員行之。<br> III 依前項規定相驗完畢後,應即將相關之卷證陳報檢察官。檢察官如發現有犯罪嫌疑時,應繼續為必要之勘驗及調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24da" id="footnote-30"><a href="#footnote-marker-3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27">刑事訴訟法第427條</a>:「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得由左列各人為之:<br> 一、管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br> 二、受判決人。<br> 三、受判決人之法定代理人或配偶。<br> 四、受判決人已死亡者,其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家長、家屬。」<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28">刑事訴訟法第428條</a>:「<br> I 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得由管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及自訴人為之;但自訴人聲請再審者,以有第四百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之情形為限。<br> II 自訴人已喪失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第三百十九條第一項所列得為提起自訴之人,為前項之聲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y0li" id="footnote-31"><a href="#footnote-marker-3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41">刑事訴訟法第441條</a>:「判決確定後,發見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42">刑事訴訟法第442條</a>:「檢察官發見有前條情形者,應具意見書將該案卷宗及證物送交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聲請提起非常上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7mop" id="footnote-32"><a href="#footnote-marker-32-1"> </a> <cite>本文礙於篇幅,以介紹刑事訴訟法的內容為主,但檢察官的職務範圍不僅規定於刑事訴訟法,還有<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8">民法第8條</a>第1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5-1">第15條之1</a>第1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36">第36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20010&amp;flno=115">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15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20005&amp;flno=22">國家賠償法施行細則第22條</a>第2項等,都是檢察官的法定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g6s7" id="footnote-33"><a href="#footnote-marker-3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9">法官法第89條</a>第1項:「本法……第九章有關法官之規定,於檢察官準用之;其有關司法院、法官學院及審判機關之規定,於法務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及檢察機關準用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A0030243&amp;bp=9">法官法第9章</a>為「法官之考察、進修及請假。」條號從第81條至85條止,而<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1">法官法第81條</a>第1項規定:「法官每年度應從事在職進修。」換句話說,檢察官也是需要進修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id14" id="footnote-34"><a href="#footnote-marker-3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9">法官法第89條</a>第1項:「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五項、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六條……有關法官之規定,於檢察官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rqsu" id="footnote-35"><a href="#footnote-marker-3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2">法官法第42條</a>第1項:「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事之一,不得免職:<br> 一、因犯內亂、外患、故意瀆職罪,受判刑確定者。<br> 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有損法官尊嚴者。但宣告緩刑者,不在此限。<br> 三、受監護之宣告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edva" id="footnote-36"><a href="#footnote-marker-3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3">法官法第43條</a>第1項:「實任法官,除法律別有規定者外,非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不得停止其職務:<br> 一、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規定,不得任用為公務人員者。<br> 二、有第六條第五款之情事者。<br> 三、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者。<br> 四、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或拘役之宣告,未依規定易科罰金,或受罰金之宣告,依規定易服勞役,在執行中者。<br> 五、所涉刑事、懲戒情節重大者。<br> 六、有客觀事實足認其不能執行職務,經司法院邀請相關專科醫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uxl8" id="footnote-37"><a href="#footnote-marker-3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4">法官法第44條</a>:「實任法官除法律規定或經本人同意外,不得將其轉任法官以外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8adf" id="footnote-38"><a href="#footnote-marker-3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5">法官法第45條</a>第1項:「實任法官除經本人同意外,非有下列原因之一,不得為地區調動:<br> 一、因法院設立、裁併或員額增減者。<br> 二、因審判事務量之需要,急需人員補充者。<br> 三、依法停止職務之原因消滅而復職者。<br> 四、有相當原因足資釋明不適合繼續在原地區任職者。<br> 五、因法院業務需要,無適當人員志願前往,調派同級法院法官至該法院任職或辦理審判事務者,其期間不得逾二年,期滿回任原法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yq2y" id="footnote-39"><a href="#footnote-marker-3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6">法官法第46條</a>:「實任法官除經本人同意外,非有下列原因之一,不得為審級調動:<br> 一、因法院設立、裁併或編制員額增減而調派至直接下級審法院。<br> 二、於高等法院繼續服務二年以上,為堅實事實審功能,調派至直接下級審法院。<br> 三、依法停止職務之原因消滅而復職,顯然不適合在原審級法院任職者。<br> 四、有相當原因足資釋明不適合繼續在原審級法院任職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p1me" id="footnote-40"><a href="#footnote-marker-4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9">法官法第89條</a>第1項:「本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五款、第十七條、第十八條……有關法官之規定,於檢察官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k8cr" id="footnote-41"><a href="#footnote-marker-4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5">法官法第15條</a>:「<br> I 法官於任職期間不得參加政黨、政治團體及其活動,任職前已參加政黨、政治團體者,應退出之。<br> II 法官參與各項公職人員選舉,應於各該公職人員任期屆滿一年以前,或參與重行選舉、補選及總統解散立法院後辦理之立法委員選舉,應於辦理登記前,辭去其職務或依法退休、資遣。<br> III法官違反前項規定者,不得登記為公職人員選舉之候選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w0fb" id="footnote-42"><a href="#footnote-marker-4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6">法官法第16條</a>第1、2、4、5款:「法官不得兼任下列職務或業務:<br> 一、中央或地方各級民意代表。<br> 二、公務員服務法規所規定公務員不得兼任之職務。……<br> 四、各級私立學校董事、監察人或其他負責人。<br> 五、其他足以影響法官獨立審判或與其職業倫理、職位尊嚴不相容之職務或業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sf64" id="footnote-43"><a href="#footnote-marker-4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9">法官法第89條</a>第1項未準用<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6">同法第16條</a>第3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eo1v" id="footnote-44"><a href="#footnote-marker-4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8">法官法第18條</a>第1項:「法官不得為有損其職位尊嚴或職務信任之行為,並應嚴守職務上之秘密。」</cite></li> </ol> </section>
[ "法院組織法第60條\n:「檢察官之職權如左:\n\n\t一、實施偵查、提起公訴、實行公訴、協助自訴、擔當自訴及指揮刑事裁判之執行。\n\n\t二、其他法令所定職務之執行。」", "法官法第86條\n第1項:「檢察官代表國家依法追訴處罰犯罪,為維護社會秩序之公益代表人。檢察官須超出黨派以外,維護憲法及法律保護之公共利益,公正超然、勤慎執行檢察職務。」", "例如:檢察官在等公車時,意外聽到隔壁路人向友人吹噓自己當詐騙車手獲利百萬。", "刑事訴訟法第228條\n第1項:「檢察官因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疑者,應即開始偵查。」", "刑事訴訟法第2條\n:「\n\n\tI 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就該管案件,應於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n\n\tII 被告得請求前項公務員,為有利於己之必要處分。」", "法院組織法第66條之2\n第1項:「各級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設檢察事務官室,置檢察事務官;檢察事務官在二人以上者,置主任檢察事務官;並得視業務需要分組辦事,各組組長由檢察事務官兼任,不另列等。」\n\n\t\n法院組織法第66條之3\n:「\n\n\tI 檢察事務官受檢察官之指揮,處理下列事務:\n\n\t實施搜索、扣押、勘驗或執行拘提。\n\n\t二、詢問告訴人、告發人、被告、證人或鑑定人。\n\n\t三、襄助檢察官執行其他第六十條所定之職權。\n\n\tII 檢察事務官處理前項前二款事務,視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第一項之司法警察官。」", "刑事訴訟法第229條\n第1項:「下列各員,於其管轄區域內為司法警察官,有協助檢察官偵查犯罪之職權:\n\n\t一、警政署署長、警察局局長或警察總隊總隊長。\n\n\t二、憲兵隊長官。\n\n\t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相當於前二款司法警察官之職權者。」\n\n\t\n刑事訴訟法第230條\n第1項:「下列各員為司法警察官,應受檢察官之指揮,偵查犯罪:\n\n\t一、警察官長。\n\n\t二、憲兵隊官長、士官。\n\n\t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司法警察官之職權者。」", "刑事訴訟法第231條\n第1項:「下列各員為司法警察,應受檢察官及司法警察官之命令,偵查犯罪:\n\n\t一、警察。\n\n\t二、憲兵。\n\n\t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司法警察之職權者。」", "刑事訴訟法第228條\n第2項:「前項偵查,檢察官得限期命檢察事務官、第二百三十條之司法警察官或第二百三十一條之司法警察調查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並提出報告。必要時,得將相關卷證一併發交。」", "刑事訴訟法第154條\n第1項:「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 "刑事訴訟法第245條\n第1、5項:「\n\n\tI 偵查,不公開之。……\n\n\tV 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辯護人、告訴代理人或其他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除依法令或為維護公共利益或保護合法權益有必要者外,偵查中因執行職務知悉之事項,不得公開或揭露予執行法定職務必要範圍以外之人員。」\n\n\t\n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第2條\n:「為維護偵查程序之順利進行及真實發現,與保障被告、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名譽、隱私、安全,並確保被告受公平審判之權利,以落實無罪推定原則,偵查不公開之。」", "除檢察官外,其他像是: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辯護人、告訴代理人等,其實也必須遵守偵查不公開原則。", "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第8條\n第1項:「案件在偵查中,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經審酌公共利益之維護或合法權益之保護,認有必要時,偵查機關或偵查輔助機關得適度公開或揭露偵查程序或偵查內容。但其他法律有不得公開或揭露資訊之特別規定者,從其規定:\n\n\t一、對於國家安全、社會治安有重大影響、重大災難或其他社會矚目案件,有適度公開說明之必要。\n\n\t二、越獄脫逃之人犯或通緝犯,經緝獲歸案。\n\n\t三、影響社會大眾生命、身體、自由、財產之安全,有告知民眾注意防範之必要。\n\n\t四、對於社會治安有重大影響之案件,依據查證,足認為犯罪嫌疑人,而有告知民眾注意防範或有籲請民眾協助指認之必要。\n\n\t五、對於社會治安有重大影響之案件,因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逃亡、藏匿或不詳,為期早日查獲或防止再犯,籲請社會大眾協助提供偵查之線索及證物,或懸賞緝捕。\n\n\t六、對於現時難以取得或調查之證據,為被告、犯罪嫌疑人行使防禦權之必要,而請求社會大眾協助提供證據或資訊。\n\n\t七、對於媒體查證、報導或網路社群傳述之內容與事實不符,影響被告、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之名譽、隱私等重大權益或影響案件之偵查,認有澄清之必要。」", "刑事訴訟法第251條\n:「\n\n\tI 檢察官依偵查所得之證據,足認被告有犯罪嫌疑者,應提起公訴。\n\n\tII 被告之所在不明者,亦應提起公訴。」\n\n\t關於公訴與自訴的區別,請參閱:黃于玉(2022),《\n什麼是公訴?什麼是自訴?\n》。",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n:「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為不起訴之處分:\n\n\t一、曾經判決確定者。\n\n\t二、時效已完成者。\n\n\t三、曾經大赦者。\n\n\t四、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n\n\t五、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其告訴或請求已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n\n\t六、被告死亡者。\n\n\t七、法院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n\n\t八、行為不罰者。\n\n\t九、法律應免除其刑者。\n\n\t十、犯罪嫌疑不足者。」", "刑事訴訟法第237條\n第1項:「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之時起,於六個月內為之。」", "刑事訴訟法第253條\n:「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一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檢察官參酌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事項,認為以不起訴為適當者,得為不起訴之處分。」\n\n\t\n刑事訴訟法第254條\n:「被告犯數罪時,其一罪已受重刑之確定判決,檢察官認為他罪雖行起訴,於應執行之刑無重大關係者,得為不起訴之處分。」", "微罪不舉,白話來說就是:非常微小的罪,小到不用舉發(也就是不需要用刑法制裁)。", "如果B後來發現A的家境困苦而不想繼續告,檢察官也不能直接撤案,還是必須把程序跑完,這是因為竊盜罪屬於「非告訴乃論」。可參閱:楊舒婷(2019),《\n什麼是告訴乃論與非告訴乃論?和公訴與自訴有什麼不同?\n 》。", "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1\n第1項:「被告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之罪,檢察官參酌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事項及公共利益之維護,認以緩起訴為適當者,得定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之緩起訴期間為緩起訴處分,其期間自緩起訴處分確定之日起算。」另請參閱:喬正一(2022),《\n什麼是緩起訴?緩起訴與緩刑的差異?\n》。", "刑事訴訟法第260條\n第1項:「不起訴處分已確定或緩起訴處分期滿未經撤銷者,非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對於同一案件再行起訴:……。」", "刑事訴訟法第253條之3\n:「\n\n\tI 被告於緩起訴期間內,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檢察官得依職權或依告訴人之聲請撤銷原處分,繼續偵查或起訴:\n\n\t於期間內故意更犯有期徒刑以上刑之罪,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者。\n\n\t二、緩起訴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起訴期間內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n\n\t三、違背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二第一項各款之應遵守或履行事項者。\n\n\tII 檢察官撤銷緩起訴之處分時,被告已履行之部分,不得請求返還或賠償。」\n\n\t簡單來說,就是把原先就應該起訴的竊盜罪先暫緩起訴,等行為人真的於2年內又故意犯罪或有其他法定事由時,才真的起訴。」", "刑事訴訟法第319條\n第1、2項:「\n\n\tI 犯罪之被害人得提起自訴。但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為之。\n\n\tII 前項自訴之提起,應委任律師行之。」", "刑事訴訟法第330條\n:「\n\n\tI 法院應將自訴案件之審判期日通知檢察官。\n\n\tII 檢察官對於自訴案件,得於審判期日出庭陳述意見。」", "民法第12條\n:「滿十八歲為成年。」\n\n\t\n民法第13條\n:「\n\n\tI 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n\n\tII 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n\n\t\n民法第15條\n:「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 "刑事訴訟法第332條\n:「自訴人於辯論終結前,喪失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第三百十九條第一項所列得為提起自訴之人,於一個月內聲請法院承受訴訟;如無承受訴訟之人或逾期不為承受者,法院應分別情形,逕行判決或通知檢察官擔當訴訟。」", "刑事訴訟法第457條\n:「\n\n\tI 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但其性質應由法院或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指揮,或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n\n\tII 因駁回上訴抗告之裁判,或因撤回上訴、抗告而應執行下級法院之裁判者,由上級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n\n\tIII 前二項情形,其卷宗在下級法院者,由下級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執行。」", "刑事訴訟法第472條\n:「沒收物,由檢察官處分之。」", "刑事訴訟法第218條\n:「\n\n\tI 遇有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者,該管檢察官應速相驗。\n\n\tII 前項相驗,檢察官得命檢察事務官會同法醫師、醫師或檢驗員行之。但檢察官認顯無犯罪嫌疑者,得調度司法警察官會同法醫師、醫師或檢驗員行之。\n\n\tIII 依前項規定相驗完畢後,應即將相關之卷證陳報檢察官。檢察官如發現有犯罪嫌疑時,應繼續為必要之勘驗及調查。」", "刑事訴訟法第427條\n:「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得由左列各人為之:\n\n\t一、管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n\n\t二、受判決人。\n\n\t三、受判決人之法定代理人或配偶。\n\n\t四、受判決人已死亡者,其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家長、家屬。」\n\n\t\n刑事訴訟法第428條\n:「\n\n\tI 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得由管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及自訴人為之;但自訴人聲請再審者,以有第四百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之情形為限。\n\n\tII 自訴人已喪失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第三百十九條第一項所列得為提起自訴之人,為前項之聲請。」", "刑事訴訟法第441條\n:「判決確定後,發見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n\n\t\n刑事訴訟法第442條\n:「檢察官發見有前條情形者,應具意見書將該案卷宗及證物送交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聲請提起非常上訴。」", "本文礙於篇幅,以介紹刑事訴訟法的內容為主,但檢察官的職務範圍不僅規定於刑事訴訟法,還有\n民法第8條\n第1項、\n第15條之1\n第1項、\n第36條\n,\n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15條\n,\n國家賠償法施行細則第22條\n第2項等,都是檢察官的法定職務。", "法官法第89條\n第1項:「本法……第九章有關法官之規定,於檢察官準用之;其有關司法院、法官學院及審判機關之規定,於法務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及檢察機關準用之。」\n\n\t\n法官法第9章\n為「法官之考察、進修及請假。」條號從第81條至85條止,而\n法官法第81條\n第1項規定:「法官每年度應從事在職進修。」換句話說,檢察官也是需要進修的!", "法官法第89條\n第1項:「本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五項、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六條……有關法官之規定,於檢察官準用之……。」", "法官法第42條\n第1項:「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事之一,不得免職:\n\n\t一、因犯內亂、外患、故意瀆職罪,受判刑確定者。\n\n\t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有損法官尊嚴者。但宣告緩刑者,不在此限。\n\n\t三、受監護之宣告者。」", "法官法第43條\n第1項:「實任法官,除法律別有規定者外,非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不得停止其職務:\n\n\t一、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規定,不得任用為公務人員者。\n\n\t二、有第六條第五款之情事者。\n\n\t三、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者。\n\n\t四、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或拘役之宣告,未依規定易科罰金,或受罰金之宣告,依規定易服勞役,在執行中者。\n\n\t五、所涉刑事、懲戒情節重大者。\n\n\t六、有客觀事實足認其不能執行職務,經司法院邀請相關專科醫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者。」", "法官法第44條\n:「實任法官除法律規定或經本人同意外,不得將其轉任法官以外職務。」", "法官法第45條\n第1項:「實任法官除經本人同意外,非有下列原因之一,不得為地區調動:\n\n\t一、因法院設立、裁併或員額增減者。\n\n\t二、因審判事務量之需要,急需人員補充者。\n\n\t三、依法停止職務之原因消滅而復職者。\n\n\t四、有相當原因足資釋明不適合繼續在原地區任職者。\n\n\t五、因法院業務需要,無適當人員志願前往,調派同級法院法官至該法院任職或辦理審判事務者,其期間不得逾二年,期滿回任原法院。」", "法官法第46條\n:「實任法官除經本人同意外,非有下列原因之一,不得為審級調動:\n\n\t一、因法院設立、裁併或編制員額增減而調派至直接下級審法院。\n\n\t二、於高等法院繼續服務二年以上,為堅實事實審功能,調派至直接下級審法院。\n\n\t三、依法停止職務之原因消滅而復職,顯然不適合在原審級法院任職者。\n\n\t四、有相當原因足資釋明不適合繼續在原審級法院任職者。」", "法官法第89條\n第1項:「本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五款、第十七條、第十八條……有關法官之規定,於檢察官準用之……。」", "法官法第15條\n:「\n\n\tI 法官於任職期間不得參加政黨、政治團體及其活動,任職前已參加政黨、政治團體者,應退出之。\n\n\tII 法官參與各項公職人員選舉,應於各該公職人員任期屆滿一年以前,或參與重行選舉、補選及總統解散立法院後辦理之立法委員選舉,應於辦理登記前,辭去其職務或依法退休、資遣。\n\n\tIII法官違反前項規定者,不得登記為公職人員選舉之候選人。」", "法官法第16條\n第1、2、4、5款:「法官不得兼任下列職務或業務:\n\n\t一、中央或地方各級民意代表。\n\n\t二、公務員服務法規所規定公務員不得兼任之職務。……\n\n\t四、各級私立學校董事、監察人或其他負責人。\n\n\t五、其他足以影響法官獨立審判或與其職業倫理、職位尊嚴不相容之職務或業務。」", "法官法第89條\n第1項未準用\n同法第16條\n第3款。", "法官法第18條\n第1項:「法官不得為有損其職位尊嚴或職務信任之行為,並應嚴守職務上之秘密。」" ]
8a15025d7b0d4b5e33fc571c61815290881f0d1a5744cfd0d1f73afdd7fdde41
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差異在哪?可以同時請求理賠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damage-compensation/1264
null
現代社會處處存在風險,為了因應這些具有不確定性的風險,我們必須將風險轉嫁以避免無法或難以承受生活中的風險衝擊,也可以藉由風險轉嫁,進行資產分配並達到生活平衡,此時「保險商品」即派上了用場。 而市面上的「保險商品」琳瑯滿目,有保護人身安全或健康的人身保險,也有進行資產分配與投資目的(即投資型保險 [1] ),而前者又可以針對人身安全或健康風險發生的不同事由,區分成多種保險產品。本文將介紹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 [2] ,健康保險傳統上以醫療支出為主要保障內容,在實務上常與傷害保險混合承保,而稱為醫療保險 [3] ,但又有所不同,希望能帶讀者區分他們的差異: 一、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的定義 (一)健康保險 規範在保險法第125條 [4] ,指的是被保險人 [5] (被保險契約保障、遭受損害時可請求賠償的人)在保險契約的有效期間之內,因為罹患疾病、生產,或因疾病、生產導致失能或死亡等「身體健康」發生狀況時,可以依照當初的保險契約內容,向保險公司(也就是保險人 [6] )請求給付理賠。 (二)傷害保險(俗稱意外險或平安險) 規範在保險法第131條 [7] ,指的是被保險人在保險契約簽署的有效期間之內,因為遭遇了意外傷害,或是意外傷害導致失能或死亡時,可以依照當初的保險契約內容,向保險公司請求給付理賠。 二、在哪些情況下可以主張理賠? 法院實務強調,人們受到傷害或死亡的原因,可分為內在原因和外在事故,而這兩者也是區分健康與傷害保險的關鍵 [8] 。 (一)健康保險的理賠 即因身體內部因素所導致的傷害或死亡,例如因為得到癌症而必須切除胃、因為糖尿病讓傷口無法癒合而必須截肢,或因為生產過程大出血止不住而必須切除子宮、甚至死亡等情況,也就是說因為疾病、生產,或是疾病或生產所造成「肢體」、「器官」等契約約定的項目失去原先功能或是導致死亡等,都是健康保險的理賠範圍。 (二)傷害保險的理賠 傷害保險排除了因為疾病或生產及其導致的理賠情形,而是指在生活中各種無法預見的意外事故,造成「肢體」、「器官」等失去原先功能或是導致死亡,例如:騎車在半路中發生車禍而必須截肢、刷洗大樓外牆的工人在工作期間不慎摔落導致死亡、登山者在登山途中腳步未踩穩而滑落山谷導致半身不遂等情況。 三、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可以一起請求理賠嗎? 如同前面所介紹,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雖然很常同時承保,但最大差異之處,在於理賠情形不同。 (一)健康保險出於可預測的內部原因 人生在世,本來就有可能會生病,這是「可預期的事件」,只是會罹患的「疾病」類型我們無法預測。而懷孕生產本身,也是屬於「可預期的事件」。但要注意保險事故發生的因素,例如治療癌症或懷孕生產衍生的併發症無法請求傷害保險的理賠,只能請求給付健康保險的理賠 [9] 。 (二)實務上還是有可能一起請求理賠 傷害保險必須是出自於「意外」,所謂「意外」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就算做足了萬全準備也無法提前預知的各種突如其來事故,具有外來性(不是身體內部原因)、突發性(不是可預料的事情)、非自願性(不是被保險人故意造成)等特徵 [10] 。 基此,兩者理賠情形不同,照理而言「疾病」或「生產」,跟「意外」很難想像會同一時間發生;但實務上,保險商品種類眾多,亦有可能同時一同請求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之理賠費用,例如:投保傷害保險作為主約後,另再購買附約之住院醫療險,當發生突如其來的意外時,除了可請求傷害保險的理賠之外,如住院醫療險中理賠項目包含醫療材料費用、藥物針劑費用等屬於健康保險範圍理賠項目時,健康保險與傷害保險即有可能同時一起請求理賠,但仍需依照保險商品實際涵蓋範圍以及合約內容而定。 四、結語 因此,在洽談保單時,為了享有比較充實的保障,有些人會既購入健康保險,也購買傷害保險,並且依照個人需要規畫不同的理賠金額跟理賠方式,但在理賠實務上,健康保險跟傷害保險是無法同時請求給付的。且簽約時也需要注意保單中具體的內容 [11] ,才能確知何種情形下可以請求理賠。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vutu0"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投資型保險的特性,可參考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n.d.),《<a href="https://rm.ib.gov.tw/Pages/Insu.aspx?Dir=005000&amp;PKID=3094b55a-4b70-4d34-8809-22342cffff57">投資型保險與傳統型保險有何不同?</a>》的說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d2tm"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本文所討論的範圍,限於與保險公司等保險人之間具商業性質的保險,而不及於如全民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社會保險,先行敘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dk3d"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葉啟洲(2021),《保險法》,修訂7版,頁569-570。</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p35l"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125">保險法第125條</a>:「<br> I 健康保險人於被保險人疾病、分娩及其所致失能或死亡時,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br> II 前項所稱失能之內容,依各保險契約之約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kbgc"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4">保險法第4條</a>:「本法所稱被保險人,指於保險事故發生時,遭受損害,享有賠償請求權之人;要保人亦得為被保險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kxse"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2">保險法第2條</a>:「本法所稱保險人,指經營保險事業之各種組織,在保險契約成立時,有保險費之請求權;在承保危險事故發生時,依其承保之責任,負擔賠償之義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gbde"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131">保險法第131條</a>:「<br> I 傷害保險人於被保險人遭受意外傷害及其所致失能或死亡時,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br> II 前項意外傷害,指非由疾病引起之外來突發事故所致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7var"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92%2c%e5%8f%b0%e4%b8%8a%2c2710%2c001">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710號民事判決</a>:「意外傷害保險乃相對於健康保險,健康保險係承保疾病所致之損失;意外傷害保險則在承保意外傷害所致之損失。人之傷害或死亡之原因,其一來自內在原因,另一則為外在事故(意外事故)。內在原因所致之傷害或死亡,係指被保險人因罹犯疾病、細菌感染、器官老化衰竭等身體內部因素所致之傷害或死亡;至外來事故(意外事故),則係指內在原因以外之一切事故而言,其事故之發生為外來性、偶然性,而不可預見,除保險契約另有特約不保之事項外,意外事故均屬意外傷害保險所承保之範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z0t9"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針對併發症的問題,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HV,106%2c%e4%bf%9d%e9%9a%aa%e4%b8%8a%e6%98%93%2c4%2c20170425%2c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6年度保險上易字第4號民事判決</a>:「然本院認系爭保險條款所謂『以治療癌為直接目的』之內容為何,並無明確之解釋,亦未明文約定僅限於治療癌症之『腫瘤本身』,而不包含癌症併發症之治療,又癌症併發症之治療既亦屬癌症治療之範圍,是上開約定自應為有利於被保險人之解釋,故應認前揭7項手術亦應屬對以治療癌為直接目的。反之,倘如新光人壽公司所抗辯上開保險條款之理賠範圍僅限於對腫瘤本身之治療者,而不包含對癌症併發症之治療,此種結果顯然不能保護要保人、被保險人之合理期待,故就上開保險契約之定型化約款之解釋,自應依一般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之合理了解或合理期待為之,不得拘泥囿於約款文字,方無違保險法理之合理期待原則。」<br> 須注意的是,如果保險契約當中有除外條款,則保險人(如保險公司)仍可依據契約內容不予理賠,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CTDV,113%2c%e4%bf%9d%e9%9a%aa%e7%b0%a1%e4%b8%8a%2c4%2c20240626%2c1">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3年度保險簡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a>:「上訴人雖有至淡水馬偕醫院住院治療,惟均係因懷孕併發症所致之住院治療,符合系爭附約條款第8條第2項第5款除外責任之約定,且該約定亦不因牴觸保險法強制規定而無效,被上訴人依該約定自毋庸負給付保險金之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hd42"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05%2c%e5%8f%b0%e4%b8%8a%2c2008%2c20161116">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008號民事判決</a>:「傷害保險所稱之意外傷害,係指具備外來性(非由疾病引起)、突發性(被保險人不可預見)及非自願性(非基於被保險人之故意行為)之事故所致之傷害而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lr4j"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29">保險法第29條</a>第1項:「保險人對於由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致之損害,負賠償責任。但保險契約內有明文限制者,不在此限。」<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125">保險法第125條</a>第2項:「前項所稱失能之內容,依各保險契約之約定。」</cite></li> </ol> </section>
[ "投資型保險的特性,可參考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n.d.),《\n投資型保險與傳統型保險有何不同?\n》的說明。", "本文所討論的範圍,限於與保險公司等保險人之間具商業性質的保險,而不及於如全民健康保險、勞工保險等社會保險,先行敘明。", "葉啟洲(2021),《保險法》,修訂7版,頁569-570。", "保險法第125條\n:「\n\n\tI 健康保險人於被保險人疾病、分娩及其所致失能或死亡時,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n\n\tII 前項所稱失能之內容,依各保險契約之約定。」", "保險法第4條\n:「本法所稱被保險人,指於保險事故發生時,遭受損害,享有賠償請求權之人;要保人亦得為被保險人。」", "保險法第2條\n:「本法所稱保險人,指經營保險事業之各種組織,在保險契約成立時,有保險費之請求權;在承保危險事故發生時,依其承保之責任,負擔賠償之義務。」", "保險法第131條\n:「\n\n\tI 傷害保險人於被保險人遭受意外傷害及其所致失能或死亡時,負給付保險金額之責。\n\n\tII 前項意外傷害,指非由疾病引起之外來突發事故所致者。」",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710號民事判決\n:「意外傷害保險乃相對於健康保險,健康保險係承保疾病所致之損失;意外傷害保險則在承保意外傷害所致之損失。人之傷害或死亡之原因,其一來自內在原因,另一則為外在事故(意外事故)。內在原因所致之傷害或死亡,係指被保險人因罹犯疾病、細菌感染、器官老化衰竭等身體內部因素所致之傷害或死亡;至外來事故(意外事故),則係指內在原因以外之一切事故而言,其事故之發生為外來性、偶然性,而不可預見,除保險契約另有特約不保之事項外,意外事故均屬意外傷害保險所承保之範圍。」", "針對併發症的問題,可參考\n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6年度保險上易字第4號民事判決\n:「然本院認系爭保險條款所謂『以治療癌為直接目的』之內容為何,並無明確之解釋,亦未明文約定僅限於治療癌症之『腫瘤本身』,而不包含癌症併發症之治療,又癌症併發症之治療既亦屬癌症治療之範圍,是上開約定自應為有利於被保險人之解釋,故應認前揭7項手術亦應屬對以治療癌為直接目的。反之,倘如新光人壽公司所抗辯上開保險條款之理賠範圍僅限於對腫瘤本身之治療者,而不包含對癌症併發症之治療,此種結果顯然不能保護要保人、被保險人之合理期待,故就上開保險契約之定型化約款之解釋,自應依一般要保人或被保險人之合理了解或合理期待為之,不得拘泥囿於約款文字,方無違保險法理之合理期待原則。」\n\n\t須注意的是,如果保險契約當中有除外條款,則保險人(如保險公司)仍可依據契約內容不予理賠,參考\n臺灣橋頭地方法院113年度保險簡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n:「上訴人雖有至淡水馬偕醫院住院治療,惟均係因懷孕併發症所致之住院治療,符合系爭附約條款第8條第2項第5款除外責任之約定,且該約定亦不因牴觸保險法強制規定而無效,被上訴人依該約定自毋庸負給付保險金之責任,……。」",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008號民事判決\n:「傷害保險所稱之意外傷害,係指具備外來性(非由疾病引起)、突發性(被保險人不可預見)及非自願性(非基於被保險人之故意行為)之事故所致之傷害而言。」", "保險法第29條\n第1項:「保險人對於由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之事故所致之損害,負賠償責任。但保險契約內有明文限制者,不在此限。」\n\n\t\n保險法第125條\n第2項:「前項所稱失能之內容,依各保險契約之約定。」" ]
8073d6e299d59375d55a7d0823cb3757a26731e3c51af7fcd0d5519d2c7f667a
醫糾提告的病家,在法庭上的舉證責任為何?談醫療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與減輕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ealth-medical-ageing/1183
某病患因頭部受傷而在晚間8點半到A醫院就醫。經B醫師安排X光檢查與傷口治療後,留院觀察。在留院觀察期間,病患兩次向B醫師表示出現頭暈噁心症狀。在11點半時,病患突然昏倒。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病患有顱內出血情形,B醫師立即急救治療。雖經急救,病患仍因病情嚴重而過世。病患的家屬認為醫方有疏失造成其病情惡化死亡,請求A醫院、B醫師負損害賠償責任。 在訴訟中,醫事審議委員會的鑑定報告認為:「病患在留院觀察期間,出現兩次頭暈噁心症狀,B醫師卻未進一步診療,其行為有疏失。但由於病歷上未有病患在留院觀察期間的生命徵象紀錄,難以認定B醫師的疏失行為與病患病情惡化有因果關係。」 [1] 。 對此,病患病情惡化與B醫師疏失醫療行為間的因果關係,應由誰來舉證?是由原告(病方)舉證兩者間有因果關係,被告(醫方)應負賠償責任?還是由被告(醫方)舉證兩者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故不負賠償責任? 註腳   本案例改寫自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27號民事判決 。
一、民事訴訟中由誰負責舉證?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 (一)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舉證責任是民事訴訟上極為重要的課題,訴訟上應由誰負責舉證,涉及舉證責任的分配。法院審判最重要的核心是「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兩部分,其中認定事實的部分,法院必須依靠雙方提出的各種證據來判斷。一方面,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為求勝訴,須盡力舉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另一方面,如果當事人已經窮盡所有的舉證方法,而待證事實卻仍真偽不明時,法院就會判依法要負責舉證卻未提出證據的人敗訴 [1] 。因此舉證責任的分配,亦意味著訴訟結果風險的分配 [2] 。 舉證責任分配的依據,我國規定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 [3] ,當事人應該就有利於自己的事實負舉證的責任;具體操作方式,通說認為主張權利存在的人,應就權利發生之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為舉證;否認權利存在的人,應就權利障礙、權利消滅或權利抑制法律的要件負舉證責任 [4] 。 (二)醫療訴訟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醫療事故中受有損害的病患或家屬如果要提起民事訴訟,可同時依侵權責任及契約責任,向醫師或醫院請求損害賠償。惟由誰來負責舉證,依上述舉證責任分配原則,說明如下: 1. 侵權責任 當原告(病方)主張被告(醫方)有侵權責任時,若以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 [5] 起訴作為請求權基礎,這條規定的要件有:被告(醫方)有故意過失、侵害行為、被告(醫方)的侵害行為與原告(病方)的損害結果間具有因果關係。這些都是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權利發生要件,要件都存在的話原告(病方)就會勝訴,所以由主張有請求賠償權利的原告(病方)負舉證責任 [6] 。 2. 契約責任 當原告(病方)主張被告(醫方)有契約責任時,若以民法第227條第2項 [7] 起訴作為請求權基礎,這條規定的要件有:雙方之間存在醫療契約、被告(醫方)具有債務不履行的事實、可歸責事由 [8] ,以及損害與債務不履行間具有因果關係。這些要件也都是債務不履行請求權的權利發生要件,要件都存在的話原告(病方)就會勝訴,所以由主張有請求權的原告(病方)負舉證責任 [9] 。 二、在舉證責任分配有顯失公平時,得例外減輕、轉換舉證責任 (一)舉證責任的減輕或轉換 不過有原則就有例外,除了法律特別規定 [10] 外,依照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規定,當要求一方舉證會顯失公平時,法院可以適度減輕或合理轉換一方的舉證責任,以實現訴訟法上的武器平等原則 [11] 。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關於舉證責任分配減輕的立法理由,在於現代型訴訟事件中,如公害、醫療、產品責任、環境訴訟等,對於被害人而言,時常面臨證據都在對方手上、蒐證困難、難以證明因果關係等,若依照僵化固定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不免有失公平正義,導致被害人起訴也無法獲得應有的救濟,所以這時候必須例外減輕被害人的舉證責任,轉而由加害人舉出反證才能免責 [12] 。 (二)醫療訴訟中舉證責任減輕或轉換的原因 我國實務在醫療糾紛的訴訟中,適用舉證責任轉換的類型很多 [13] ,其中例如「重大醫療瑕疵原則」:當病人已經能證明案件中有重大醫療瑕疵並造成損害,導致病人所受損害與醫療瑕疵間的因果關係難以釐清,就例外改由造成因果關係難以舉證的醫師負責舉出反證證明因果關係不存在,減輕被害病人的舉證責任,屬於舉證責任的轉換的一種 [14] 。 三、案例說明 在一開始的案例,依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原告(病方)應就被告(醫方)的過失行為與其損害間有因果關係負舉證責任,原告(病方)若無法提出足夠的證據讓法院確信事實存在,就要承擔敗訴結果。案件的第一、二審法院就是認為原告(病方)無法證明其損害與被告(醫方)的過失行為有因果關係,依舉證責任一般原則,判原告(病方)敗訴。 但最高法院認為,被告(醫方)在病患出現兩次頭暈噁心症狀後,卻沒有進一步處置、病歷上也沒有紀錄,被告(醫方)的行為有重大瑕疵;因病歷沒有任何記載,導致被告(醫方)瑕疵行為與病患損害之間的因果關係難以釐清,依據「重大醫療瑕疵原則」,因果關係無法釐清的不利益,應轉由被告(醫方)負擔 [15] 。因此,反而是被告(醫方)要提出證據證明他的瑕疵醫療行為與病患損害之間沒有因果關係,被告(醫方)若無法舉證推翻,法院會認為被告(醫方)的瑕疵醫療行為與病患損害間存在因果關係,因而面臨敗訴的風險。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ry0ow"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吳振吉(2019),〈醫療民事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我國近年實務見解評析〉,收於:姜世明(編),《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第六卷:醫師民事責任之實體與程序法上問題之研究》,頁12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pksi"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邱泰錄(2021),〈醫療訴訟舉證責任之分配與減輕〉,《月旦醫事法報告》,51期,頁14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lrb9"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77">民事訴訟法第277條</a>:「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學者認為,本條前段為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後段則為舉證責任減輕的規定。姜世明(2017),〈舉證責任法〉,《民事訴訟法基礎論》,頁166-18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4ln5"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我國解釋民事訴訟法第277條的方式,學者認為是參考德國的「規範說」,以法條的構造關係分析出發,將實體法法律規範區分為權利發生規範、權利障礙規範、權利消滅規範及權利抑制規範。主張權利存在的人,應就權利發生之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為舉證;否認權利存在的人,應就權利障礙、權利消滅或權利抑制法律的要件舉證。參考姜世明,同註3,頁167-168;實務也有採取類似見解,可以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2%2c%e5%8f%b0%e4%b8%8a%2c2193%2c20031009">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193號民事判決</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HV,103%2c%e4%b8%8a%e6%9b%b4(%e4%b8%80)%2c21%2c20141230%2c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3年度上更(一)字第21號民事判決</a>。<br> 至於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的詳細說明,可參閱姜世明,同註3,頁162-18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106y"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84">民法第184條</a>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anig"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28號民事判決</a>:「依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侵權行為之成立,須行為人因故意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亦即行為人須具備歸責性、違法性,並不法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始能成立,且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人,對於侵權行為之成立要件應負舉證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0eav"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227">民法第227條</a>第2項:「因不完全給付而生前項以外之損害者,債權人並得請求賠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240c"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關於被告的可歸責事由應由何人舉證,學說則有分歧:實務與多數學說認為,在原告主張契約責任時,被告對於其債務不履行,具有不可歸責事由應予舉證。但陳聰富教授認為,醫療契約是方法債務,非結果債務(無法確保治癒),且在不完全給付中多屬加害給付類型,其性質與侵權行為相似,因此應與侵權行為相同,由原告對被告具有可歸責事由負舉證責任。陳聰富(2019),〈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醫療責任的形成與展開》,修訂版,頁362-367。</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ucst"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沈冠伶(2017),〈重大醫療瑕疵與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27號判決簡評〉,《月旦醫事法報告》,10期,頁98;邱泰錄(2018),〈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月旦醫事法報告》,21期,頁82。</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uu9f"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法律特別規定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82-1">民事訴訟法第282條之1</a>第1項:「當事人因妨礙他造使用,故意將證據滅失、隱匿或致礙難使用者,法院得審酌情形認他造關於該證據之主張或依該證據應證之事實為真實。」、<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45">民事訴訟法第345條</a>第1項:「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從提出文書之命者,法院得審酌情形認他造關於該文書之主張或依該文書應證之事實為真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upq6"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所謂「依其情形顯失公平」是不確定法律概念,法院就某類型事件進行評價,依舉證責任分配一般原則所得結果,在考慮其所具有於危險領域理論、武器平等原則、誠信原則或蓋然性理論等因素後,認為依一般原則所確立之舉證責任歸屬,對該當事人是屬於不可期待者,法院即有就此依舉證責任分配一般原則所得結果加以調整之必要。姜世明,同註3,頁174-175。</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fwhl"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107%2c%e5%8f%b0%e4%b8%8a%2c267%2c001">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67號民事判決</a>:「尋繹89年2月9日修正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增設但書規定,乃源於民事舉證責任之分配情形繁雜,僅設原則性之概括規定,未能解決一切舉證責任之分配問題,為因應傳統型及現代型之訴訟型態,尤以職業災害、公害、商品製造人責任及醫療訴訟等事件之處理,如嚴守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本文所定原則,難免產生不公平之結果,使被害人無從獲得應有之救濟,有違正義原則。……是於此類訴訟,倘被害人就加害物質、加害行為、加害過程、受害態樣等之舉證,已達在一般經驗法則上,可認該加害與被害人所受損害間具有相當合理程度之蓋然性時,被害人即已盡其舉證責任,而得推定其一般及個別因果關係均存在。加害人則須就前開因果關係之不存在提出反證始得免除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865g"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我國實務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的其他情形,例如完全控制之危險原則、證明妨礙/文件義務之違反、重大醫療瑕疵原則、表見證明及證明度降低等概念,減輕原告被害人的舉證責任。吳振吉,同註1,頁156-187。</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ce6c"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吳振吉,同註1,頁134-141;詹森林(2007),〈德國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3期,頁70-77;沈冠伶(2017),〈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評析〉,《民事醫療訴訟與紛爭處理》,頁112-116。</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s6je"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06%2c%e5%8f%b0%e4%b8%8a%2c227%2c20170329">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27號民事判決</a>:「過失之醫療行為與病人之死亡間因果關係之存否,原則上雖應由被害人負舉證責任,惟苟醫師進行之醫療處置具有可歸責之重大瑕疪,導致相關醫療步驟過程及該瑕疵與病人所受損害間之因果關係,發生糾結而難以釐清之情事時,該因果關係無法解明之不利益,本於醫療專業不對等之原則,應歸由醫師負擔,依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但書之規定,即生舉證責任轉換(由醫師舉證證明其醫療過失與病人死亡間無因果關係)之效果。」</cite></li> </ol> </section>
[ "吳振吉(2019),〈醫療民事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我國近年實務見解評析〉,收於:姜世明(編),《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第六卷:醫師民事責任之實體與程序法上問題之研究》,頁121。", "邱泰錄(2021),〈醫療訴訟舉證責任之分配與減輕〉,《月旦醫事法報告》,51期,頁149。",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n:「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學者認為,本條前段為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後段則為舉證責任減輕的規定。姜世明(2017),〈舉證責任法〉,《民事訴訟法基礎論》,頁166-181。", "我國解釋民事訴訟法第277條的方式,學者認為是參考德國的「規範說」,以法條的構造關係分析出發,將實體法法律規範區分為權利發生規範、權利障礙規範、權利消滅規範及權利抑制規範。主張權利存在的人,應就權利發生之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為舉證;否認權利存在的人,應就權利障礙、權利消滅或權利抑制法律的要件舉證。參考姜世明,同註3,頁167-168;實務也有採取類似見解,可以參考\n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193號民事判決\n、\n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3年度上更(一)字第21號民事判決\n。\n\n\t至於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的詳細說明,可參閱姜世明,同註3,頁162-181。", "民法第184條\n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28號民事判決\n:「依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第一項前段規定,侵權行為之成立,須行為人因故意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亦即行為人須具備歸責性、違法性,並不法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始能成立,且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人,對於侵權行為之成立要件應負舉證責任。」", "民法第227條\n第2項:「因不完全給付而生前項以外之損害者,債權人並得請求賠償。」", "關於被告的可歸責事由應由何人舉證,學說則有分歧:實務與多數學說認為,在原告主張契約責任時,被告對於其債務不履行,具有不可歸責事由應予舉證。但陳聰富教授認為,醫療契約是方法債務,非結果債務(無法確保治癒),且在不完全給付中多屬加害給付類型,其性質與侵權行為相似,因此應與侵權行為相同,由原告對被告具有可歸責事由負舉證責任。陳聰富(2019),〈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醫療責任的形成與展開》,修訂版,頁362-367。", "沈冠伶(2017),〈重大醫療瑕疵與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27號判決簡評〉,《月旦醫事法報告》,10期,頁98;邱泰錄(2018),〈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月旦醫事法報告》,21期,頁82。", "法律特別規定如\n民事訴訟法第282條之1\n第1項:「當事人因妨礙他造使用,故意將證據滅失、隱匿或致礙難使用者,法院得審酌情形認他造關於該證據之主張或依該證據應證之事實為真實。」、\n民事訴訟法第345條\n第1項:「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從提出文書之命者,法院得審酌情形認他造關於該文書之主張或依該文書應證之事實為真實。」", "所謂「依其情形顯失公平」是不確定法律概念,法院就某類型事件進行評價,依舉證責任分配一般原則所得結果,在考慮其所具有於危險領域理論、武器平等原則、誠信原則或蓋然性理論等因素後,認為依一般原則所確立之舉證責任歸屬,對該當事人是屬於不可期待者,法院即有就此依舉證責任分配一般原則所得結果加以調整之必要。姜世明,同註3,頁174-175。",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67號民事判決\n:「尋繹89年2月9日修正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增設但書規定,乃源於民事舉證責任之分配情形繁雜,僅設原則性之概括規定,未能解決一切舉證責任之分配問題,為因應傳統型及現代型之訴訟型態,尤以職業災害、公害、商品製造人責任及醫療訴訟等事件之處理,如嚴守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本文所定原則,難免產生不公平之結果,使被害人無從獲得應有之救濟,有違正義原則。……是於此類訴訟,倘被害人就加害物質、加害行為、加害過程、受害態樣等之舉證,已達在一般經驗法則上,可認該加害與被害人所受損害間具有相當合理程度之蓋然性時,被害人即已盡其舉證責任,而得推定其一般及個別因果關係均存在。加害人則須就前開因果關係之不存在提出反證始得免除責任。」", "我國實務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的其他情形,例如完全控制之危險原則、證明妨礙/文件義務之違反、重大醫療瑕疵原則、表見證明及證明度降低等概念,減輕原告被害人的舉證責任。吳振吉,同註1,頁156-187。", "吳振吉,同註1,頁134-141;詹森林(2007),〈德國醫療過失舉證責任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3期,頁70-77;沈冠伶(2017),〈醫療訴訟之舉證責任分配—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評析〉,《民事醫療訴訟與紛爭處理》,頁112-116。",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27號民事判決\n:「過失之醫療行為與病人之死亡間因果關係之存否,原則上雖應由被害人負舉證責任,惟苟醫師進行之醫療處置具有可歸責之重大瑕疪,導致相關醫療步驟過程及該瑕疵與病人所受損害間之因果關係,發生糾結而難以釐清之情事時,該因果關係無法解明之不利益,本於醫療專業不對等之原則,應歸由醫師負擔,依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但書之規定,即生舉證責任轉換(由醫師舉證證明其醫療過失與病人死亡間無因果關係)之效果。」" ]
7156ea1ca9eab8c765d6bcc7cc4ee27abd67ee226708a60f47b4120fe8008fce
醫療訴訟勝敗的關鍵?--醫療鑑定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ealth-medical-ageing/1297
A是心臟病幼童,至B醫院進行口腔治療。手術結束後,A未移除氣管內管,送入小兒加護病房觀察照護。C醫師在觀察A生命徵象穩定與理學檢查確認A無氣胸後,拔除A的氣管內管。但拔除後,A即發生呼吸困難,雖經C醫師急救,A仍因缺氧過久而成植物人,A的家屬因此提起民事訴訟要求醫方賠償 [1] 。 在訴訟中,A的家屬認為C醫師的處置有疏失,向法院聲請醫療鑑定來證明C醫師有疏失。如果鑑定報告認為,C醫師對拔管的研判、實施及急救過程的處置均符合醫療常規,沒有疏失,法院會採信嗎? 註腳   本案例改寫自 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醫上字第8號民事判決 。
一、醫療鑑定在司法實務的運用 醫療糾紛因事實認定涉及醫療專業,法院往往須求助醫學專家意見,才能正確地認定事實而適用法律。如何補足此專業性障礙,各國司法制度均有因應之道,而臺灣是依靠鑑定制度 [1] 。 (一)什麼是醫療鑑定? 鑑定是一種證明待證事實的方法 [2] ,是在特定領域具備專門知識的人或機關,提供他的專業意見以協助法院對於訴訟上爭執事項來形成心證;而醫療鑑定即是以在醫療領域中具備醫學專門知識的人或機關,就法院提出鑑定事項,出具鑑定報告或以鑑定人身分到庭陳述意見 [3] 。 (二)醫療鑑定如何進行? 臺灣的醫療糾紛鑑定多以機關鑑定 [4] 為主,少採個人鑑定的方式,有學者認為可能係因個人鑑定係採具名鑑定,有無法擺脫人情壓力及外界干擾之故 [5] 。目前醫療糾紛案件的鑑定,法院多委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醫事審議委員會(下稱醫審會)的醫事鑑定小組來鑑定 [6] 。醫審會在進行醫療鑑定時,原則上會先將案件交由初審醫師進行審查、研提初步意見後,再提交醫事鑑定小組會議審議,並作成鑑定書 [7] 。法院以書證方式進行證據調查。 (三)醫療鑑定是訴訟延滯的原因之一 然而,當法院或原、被告對於鑑定報告上所記載的內容有疑義時,因為醫療鑑定常採機關鑑定,只能由法院發函給鑑定機關再為詢問,甚至要再送其他機關鑑定,每次鑑定所需時間約6至9個月,加上函文往返或再次鑑定,因此醫療糾紛案件的審理時間通常較一般民刑事案件為長,而醫療鑑定更是訴訟延滯的重要因素之一 [8] 。 二、鑑定報告對法院的影響 鑑定報告意見影響著法院心證的形成,這現象在醫療糾紛案件時常見到。法官雖不受鑑定意見所拘束 [9] ,但鑑定意見對於判決結果有著關鍵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醫療糾紛中法院判決結果與鑑定意見有高度一致性:當鑑定報告認為醫療行為有疏失,法院亦多會評價醫療行為具有過失 [10] ,若鑑定報告認為醫療行為並無疏失,法院也多會評價醫療行為不具過失 [11] 。 三、醫療鑑定的改善與未來 正因鑑定制度在醫療糾紛案件深具重要,為讓鑑定流程與報告品質更加完善,學者為此提出許多建言與改善方向,尤其對於機關鑑定內實施鑑定之人毋庸具名,法院亦多不命鑑定者到庭說明 [12] ,使當事人無對質詰問之機會,多有批評。學者認為此不但無法滿足當事人程序保障,也無法擔保鑑定品質以及有效解決紛爭 [13] 。 為回應學者以上疑慮,立法院在2023年12月通過刑事訴訟法關於機關鑑定等制度的修正 [14] ,明定在機關內部實施鑑定的人,必須在書面報告中具名具結 [15] ,但又例外容許依法執掌鑑定的醫審會等特別可信性機關內部實施鑑定者,不用到庭說明,該鑑定報告即有證據能力 [16] 。新法將特定機關的鑑定報告直接明文有證據能力,未來實務要如何在醫療鑑定程序中,兼顧當事人程序保障,仍待後續觀察 [17] 。 四、案例說明 在上述案例,鑑定報告認為C醫師的處置均符合醫療常規而無疏失,實務上法院多數情況會採納鑑定報告意見,認為醫師的處置已經盡了醫療上必要的注意,並無過失。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r7d5q"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沈冠伶(2017),〈民事醫療訴訟之證明法則與實務運作〉,《民事醫療訴訟與紛爭處理》,頁63-64;吳志正(2011),〈科際整合觀點下之醫療糾紛鑑定〉,《月旦法學雜誌》,190期,頁2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i4m2"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與醫療訴訟較相關的民、刑事訴訟中(以下不另外討論行政訴訟),鑑定分別規定於<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B0010001&amp;bp=32">民事訴訟法第324條至第340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C0010001&amp;norge=197-210">刑事訴訟法第197條至第210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hkcp"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廖建瑜(2015),〈醫療鑑定在法律訴訟的角色〉,《醫療品質雜誌》,9卷3期,頁96。</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aen4"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40">民事訴訟法第340條</a>第1項:「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囑託機關、團體或商請外國機關、團體為鑑定或審查鑑定意見。其須說明者,由該機關或團體所指定之人為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08">刑事訴訟法第208條</a>第1項:「法院或檢察官得囑託醫院、學校或其他相當之機關、機構或團體為鑑定,或審查他人之鑑定,除本條另有規定外,準用第二百零三條至第二百零六條之一之規定;其須以言詞報告或說明時,得命實施鑑定或審查之人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9acf"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在刑事訴訟舊法(2023年12月1日修法前),機關鑑定係不具名實施鑑定之人,而個人鑑定則會具名實施鑑定之人。學者認為可能係因個人鑑定採具名鑑定,有無法擺脫人情壓力及外界干擾之故,因此我國醫療鑑定多以機關鑑定為主。許義明(2007),〈我國醫療鑑定之現況與檢討〉,《萬國法律雜誌》,151期,頁59。<br> 惟在刑事訴訟新法(2023年12月1日修正通過、2024年5月15日施行),已要求機關鑑定亦須具名實施鑑定之人,因此現在不論係機關鑑定抑或個人鑑定,實施鑑定之人均須具名。<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08">刑事訴訟法第208條</a>第2項:「前項情形,其實施鑑定或審查之人,應由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人充之,並準用第二百零二條之規定,及應於書面報告具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l8kf"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20021&amp;flno=98">醫療法第98條</a>第1項第4款、第2項:「<br> I 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置醫事審議委員會,依其任務分別設置各種小組,其任務如下:……四、司法或檢察機關之委託鑑定。<br> II 前項醫事審議委員會之組織、會議等相關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br> <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MA/cp-6426-67738-106.html">衛生福利部醫事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a>第4點第2款:「本會設下列小組,分別辦理第二點所列事項:……(二)醫事鑑定小組。」<br> 受法院囑託鑑定的機關,以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的醫審會為主,其次為各大教學醫院,少有以醫師個人為鑑定人進行鑑定的。這跟德國及日本多以個人鑑定的情形不同。沈冠伶,同註1,頁65。</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79v3"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MA/cp-6426-67737-106.html">醫療糾紛鑑定作業要點</a>第4點:「本部受理委託鑑定機關委託鑑定案件,應提交本部醫事審議委員會醫事鑑定小組(以下簡稱醫事鑑定小組)召開會議審議鑑定。前項鑑定,得先行交由相關科別專長之醫師(以下簡稱初審醫師)審查,研提初步鑑定意見。」<br> <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MA/cp-6426-67737-106.html">醫療糾紛鑑定作業要點</a>第5點:「本部受理委託鑑定機關委託鑑定案件,流程如下:<br> (一)檢視委託鑑定機關所送卷證資料。<br> (二)交由初審醫師審查,研提初步鑑定意見。<br> (三)提交醫事鑑定小組會議審議鑑定,作成鑑定書。<br> (四)以本部名義將鑑定書送達委託鑑定機關,並檢還原送卷證資料。」<br> <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MA/cp-6426-67737-106.html">醫療糾紛鑑定作業要點</a>第6點:「案情單純之鑑定案件,得逕提醫事鑑定小組會議審議鑑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rj3r"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醫療糾紛案件中,約有23%~27%案件需送二次以上鑑定。吳志正,同註1,頁30-31;廖建瑜,同註3,頁97。學者認為,多次鑑定的原因有,法官沒有足夠醫療知識問不到重點、鑑定人回應與法官想知道的有所出入、法官無法判斷鑑定意見的正確性與可靠性等原因,林義龍(2016),〈<a href="https://www.twba.org.tw/upload/article/20230104/45d95ea0f53047898445210de73a66b7/45d95ea0f53047898445210de73a66b7.pdf">醫療鑑定制度概況與改善建議</a>〉,《全國律師》,20卷4期,頁34。</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0ted"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A%2c79%2c%e5%8f%b0%e4%b8%8a%2c540%2c001">最高法院79年台上字第540號民事判例</a>:「法院固得就鑑定人依其特別知識觀察事實,加以判斷而陳述之鑑定意見,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之真偽。然就鑑定人之鑑定意見可採與否,則應踐行調查證據之程序而後定其取捨。」<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3%2c%e5%8f%b0%e4%b8%8a%2c3105%2c20140904">最高法院103年台上字第3105號刑事判決</a>:「鑑定意見乃鑑定人或鑑定機關所為之判斷意見,僅屬證據資料之一種,鑑定意見是否可採,屬證據取捨及其證明力判斷之問題,此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並非案件一經鑑定,審理事實之法院必受鑑定意見之拘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8duo"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要特別注意,當鑑定報告認為醫療行為有疏失時,非必定法院會認為其行為具有過失,因為法律上是否成立過失,仍須考慮結果預見可能性與避免可能性,例如醫療行為雖有疏失,但如在臨床上係屬於難以避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者,仍有可能被法院認定其行為不具過失。朱兆民、甘添貴、廖建瑜、林萍章、陳星助、林秀敏(2023),《醫事鑑定實務參考手冊》,頁80-81;王聖惠(2016),〈「疏失」和「過失」有何區別?〉,《月旦醫事法報告》,創刊號(0期),頁143-146。</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hp1h"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沈冠伶,同註1,頁69-71;陳聰富(2014),〈什麼是過失?如何認定過失?〉,《醫療侵權行為之構成要件分析》,頁63-76;劉邦揚(2011),〈我國地方法院刑事醫療糾紛判決的實證分析:2000年至2010年〉,《科技法學評論》,8卷2期,頁289-290;吳俊穎、楊增暐、陳榮基(2015),〈<a href="https://lawreview.law.nycu.edu.tw/%e9%86%ab%e7%99%82%e7%b3%be%e7%b4%9b%e9%91%91%e5%ae%9a%e6%84%8f%e8%a6%8b%e5%b0%8d%e6%b3%95%e5%ae%98%e5%bf%83%e8%ad%89%e4%b9%8b%e5%bd%b1%e9%9f%bf/">醫療糾紛鑑定意見對法官心證之影響</a>〉,《科技法學評論》,12卷1期,頁128-133。</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kqj7"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按刑事訴訟舊法第206條第3項,是否命實施鑑定之人出庭說明並受當事人對質詰問,繫於法院認為是否有其必要,惟實務上法院仍多以函詢方式為之。<br> <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363504&amp;ot=in">刑事訴訟舊法</a>第206條第3項:「以書面報告者,於必要時得使其以言詞說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ljau"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沈冠伶,同註1,頁239-254、272-285;廖建瑜,同註3,頁99;林義龍,同註8,頁34-36;吳俊穎、陳榮基、楊增暐、賴惠蓁、吳佳勳(2012),《清官難斷醫務事?醫療過失責任與醫療糾紛鑑定》,頁165-214;吳志正、楊秀儀、王志嘉、姚念慈、廖建瑜(2018),《醫事鑑定與法院之實質審判權》,2版,頁101-111、161-168、200-205;劉明生(2020),〈醫療鑑定之研究〉,《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減輕之新發展:類型與體系思維》,頁373-397。</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zqti"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至於民事訴訟,目前仍未如新修正的刑事訴訟法,要求機關在鑑定報告中具名記載誰是實際進行鑑定的人。<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40">民事訴訟法第340條</a>第2項:「本目關於鑑定人之規定,除第三百三十四條及第三百三十九條外,於前項情形準用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34">民事訴訟法第334條</a>:「鑑定人應於鑑定前具結,於結文內記載必為公正、誠實之鑑定,如有虛偽鑑定,願受偽證之處罰等語。」<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39">民事訴訟法第339條</a>:「訊問依特別知識得知已往事實之人者,適用關於人證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mksc"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08">刑事訴訟法第208條</a>第2項:「前項情形,其實施鑑定或審查之人,應由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人充之,並準用第二百零二條之規定,及應於書面報告具名。」<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02">刑事訴訟法第202條</a>:「鑑定人應於鑑定前具結,其結文內應記載必為公正誠實之鑑定等語。」<br> 按照司法院公布的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Q3,醫審會的鑑定報告,實施鑑定的人係參與醫事鑑定小組會議審議鑑定意見的委員,他們必須具名具結,而非初審醫師。司法院(2024),《<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dl-207911-af8bd9b2c3fa4b6890c4f295f9bbffeb.html">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mvhw"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08">刑事訴訟法第208條</a>第3項:「第一項之書面報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為證據:<br> 一、當事人明示同意。<br> 二、依法令具有執掌鑑定、鑑識或檢驗等業務之機關所實施之鑑定。<br> 三、經主管機關認證之機構或團體所實施之鑑定。」<br> 按照司法院公布的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Q15,醫審會即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08">刑事訴訟法第208條</a>第3項第2款,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20021&amp;flno=98">醫療法第98條</a>具有執掌鑑定業務的機關。司法院(2024),《<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dl-207911-af8bd9b2c3fa4b6890c4f295f9bbffeb.html">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nlnm"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對於醫療鑑定影響之詳細分析,可參閱廖建瑜(2024),〈刑事訴訟法鑑定新制對醫療刑事案件之衝擊〉,《月旦醫事法報告》,87期,頁137-161。<br> 按照司法院公布的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Q7,法院若對醫審會的鑑定報告有疑問,司法院建議先以函請醫審會補充說明的方式,如仍有不足,才請實施鑑定者到庭說明,且到庭說明方式不以實體到庭為限,得以科技設備遠距訊問方式代之。司法院(2024),《<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dl-207911-af8bd9b2c3fa4b6890c4f295f9bbffeb.html">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a>》。</cite></li> </ol> </section>
[ "沈冠伶(2017),〈民事醫療訴訟之證明法則與實務運作〉,《民事醫療訴訟與紛爭處理》,頁63-64;吳志正(2011),〈科際整合觀點下之醫療糾紛鑑定〉,《月旦法學雜誌》,190期,頁29。", "與醫療訴訟較相關的民、刑事訴訟中(以下不另外討論行政訴訟),鑑定分別規定於\n民事訴訟法第324條至第340條\n、\n刑事訴訟法第197條至第210條\n。", "廖建瑜(2015),〈醫療鑑定在法律訴訟的角色〉,《醫療品質雜誌》,9卷3期,頁96。", "民事訴訟法第340條\n第1項:「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囑託機關、團體或商請外國機關、團體為鑑定或審查鑑定意見。其須說明者,由該機關或團體所指定之人為之。」\n\n\t\n刑事訴訟法第208條\n第1項:「法院或檢察官得囑託醫院、學校或其他相當之機關、機構或團體為鑑定,或審查他人之鑑定,除本條另有規定外,準用第二百零三條至第二百零六條之一之規定;其須以言詞報告或說明時,得命實施鑑定或審查之人為之。」", "在刑事訴訟舊法(2023年12月1日修法前),機關鑑定係不具名實施鑑定之人,而個人鑑定則會具名實施鑑定之人。學者認為可能係因個人鑑定採具名鑑定,有無法擺脫人情壓力及外界干擾之故,因此我國醫療鑑定多以機關鑑定為主。許義明(2007),〈我國醫療鑑定之現況與檢討〉,《萬國法律雜誌》,151期,頁59。\n\n\t惟在刑事訴訟新法(2023年12月1日修正通過、2024年5月15日施行),已要求機關鑑定亦須具名實施鑑定之人,因此現在不論係機關鑑定抑或個人鑑定,實施鑑定之人均須具名。\n刑事訴訟法第208條\n第2項:「前項情形,其實施鑑定或審查之人,應由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人充之,並準用第二百零二條之規定,及應於書面報告具名。」", "醫療法第98條\n第1項第4款、第2項:「\n\n\tI 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置醫事審議委員會,依其任務分別設置各種小組,其任務如下:……四、司法或檢察機關之委託鑑定。\n\n\tII 前項醫事審議委員會之組織、會議等相關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n\n\t\n衛生福利部醫事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n第4點第2款:「本會設下列小組,分別辦理第二點所列事項:……(二)醫事鑑定小組。」\n\n\t受法院囑託鑑定的機關,以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的醫審會為主,其次為各大教學醫院,少有以醫師個人為鑑定人進行鑑定的。這跟德國及日本多以個人鑑定的情形不同。沈冠伶,同註1,頁65。", "醫療糾紛鑑定作業要點\n第4點:「本部受理委託鑑定機關委託鑑定案件,應提交本部醫事審議委員會醫事鑑定小組(以下簡稱醫事鑑定小組)召開會議審議鑑定。前項鑑定,得先行交由相關科別專長之醫師(以下簡稱初審醫師)審查,研提初步鑑定意見。」\n\n\t\n醫療糾紛鑑定作業要點\n第5點:「本部受理委託鑑定機關委託鑑定案件,流程如下:\n\n\t(一)檢視委託鑑定機關所送卷證資料。\n\n\t(二)交由初審醫師審查,研提初步鑑定意見。\n\n\t(三)提交醫事鑑定小組會議審議鑑定,作成鑑定書。\n\n\t(四)以本部名義將鑑定書送達委託鑑定機關,並檢還原送卷證資料。」\n\n\t\n醫療糾紛鑑定作業要點\n第6點:「案情單純之鑑定案件,得逕提醫事鑑定小組會議審議鑑定。」", "醫療糾紛案件中,約有23%~27%案件需送二次以上鑑定。吳志正,同註1,頁30-31;廖建瑜,同註3,頁97。學者認為,多次鑑定的原因有,法官沒有足夠醫療知識問不到重點、鑑定人回應與法官想知道的有所出入、法官無法判斷鑑定意見的正確性與可靠性等原因,林義龍(2016),〈\n醫療鑑定制度概況與改善建議\n〉,《全國律師》,20卷4期,頁34。", "最高法院79年台上字第540號民事判例\n:「法院固得就鑑定人依其特別知識觀察事實,加以判斷而陳述之鑑定意見,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之真偽。然就鑑定人之鑑定意見可採與否,則應踐行調查證據之程序而後定其取捨。」\n\n\t\n最高法院103年台上字第3105號刑事判決\n:「鑑定意見乃鑑定人或鑑定機關所為之判斷意見,僅屬證據資料之一種,鑑定意見是否可採,屬證據取捨及其證明力判斷之問題,此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並非案件一經鑑定,審理事實之法院必受鑑定意見之拘束。」", "要特別注意,當鑑定報告認為醫療行為有疏失時,非必定法院會認為其行為具有過失,因為法律上是否成立過失,仍須考慮結果預見可能性與避免可能性,例如醫療行為雖有疏失,但如在臨床上係屬於難以避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者,仍有可能被法院認定其行為不具過失。朱兆民、甘添貴、廖建瑜、林萍章、陳星助、林秀敏(2023),《醫事鑑定實務參考手冊》,頁80-81;王聖惠(2016),〈「疏失」和「過失」有何區別?〉,《月旦醫事法報告》,創刊號(0期),頁143-146。", "沈冠伶,同註1,頁69-71;陳聰富(2014),〈什麼是過失?如何認定過失?〉,《醫療侵權行為之構成要件分析》,頁63-76;劉邦揚(2011),〈我國地方法院刑事醫療糾紛判決的實證分析:2000年至2010年〉,《科技法學評論》,8卷2期,頁289-290;吳俊穎、楊增暐、陳榮基(2015),〈\n醫療糾紛鑑定意見對法官心證之影響\n〉,《科技法學評論》,12卷1期,頁128-133。", "按刑事訴訟舊法第206條第3項,是否命實施鑑定之人出庭說明並受當事人對質詰問,繫於法院認為是否有其必要,惟實務上法院仍多以函詢方式為之。\n\n\t\n刑事訴訟舊法\n第206條第3項:「以書面報告者,於必要時得使其以言詞說明。」", "沈冠伶,同註1,頁239-254、272-285;廖建瑜,同註3,頁99;林義龍,同註8,頁34-36;吳俊穎、陳榮基、楊增暐、賴惠蓁、吳佳勳(2012),《清官難斷醫務事?醫療過失責任與醫療糾紛鑑定》,頁165-214;吳志正、楊秀儀、王志嘉、姚念慈、廖建瑜(2018),《醫事鑑定與法院之實質審判權》,2版,頁101-111、161-168、200-205;劉明生(2020),〈醫療鑑定之研究〉,《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減輕之新發展:類型與體系思維》,頁373-397。", "至於民事訴訟,目前仍未如新修正的刑事訴訟法,要求機關在鑑定報告中具名記載誰是實際進行鑑定的人。\n\n\t\n民事訴訟法第340條\n第2項:「本目關於鑑定人之規定,除第三百三十四條及第三百三十九條外,於前項情形準用之。」\n\n\t\n民事訴訟法第334條\n:「鑑定人應於鑑定前具結,於結文內記載必為公正、誠實之鑑定,如有虛偽鑑定,願受偽證之處罰等語。」\n\n\t\n民事訴訟法第339條\n:「訊問依特別知識得知已往事實之人者,適用關於人證之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208條\n第2項:「前項情形,其實施鑑定或審查之人,應由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一項之人充之,並準用第二百零二條之規定,及應於書面報告具名。」\n\n\t\n刑事訴訟法第202條\n:「鑑定人應於鑑定前具結,其結文內應記載必為公正誠實之鑑定等語。」\n\n\t按照司法院公布的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Q3,醫審會的鑑定報告,實施鑑定的人係參與醫事鑑定小組會議審議鑑定意見的委員,他們必須具名具結,而非初審醫師。司法院(2024),《\n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n》。", "刑事訴訟法第208條\n第3項:「第一項之書面報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為證據:\n\n\t一、當事人明示同意。\n\n\t二、依法令具有執掌鑑定、鑑識或檢驗等業務之機關所實施之鑑定。\n\n\t三、經主管機關認證之機構或團體所實施之鑑定。」\n\n\t按照司法院公布的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Q15,醫審會即係\n刑事訴訟法第208條\n第3項第2款,依\n醫療法第98條\n具有執掌鑑定業務的機關。司法院(2024),《\n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n》。", "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對於醫療鑑定影響之詳細分析,可參閱廖建瑜(2024),〈刑事訴訟法鑑定新制對醫療刑事案件之衝擊〉,《月旦醫事法報告》,87期,頁137-161。\n\n\t按照司法院公布的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Q7,法院若對醫審會的鑑定報告有疑問,司法院建議先以函請醫審會補充說明的方式,如仍有不足,才請實施鑑定者到庭說明,且到庭說明方式不以實體到庭為限,得以科技設備遠距訊問方式代之。司法院(2024),《\n刑事訴訟鑑定新制問答集\n》。" ]
86549e3831e09598d3a871fa95b93382baebc2dd9dd0f5e29f0499ba76d0281d
如何成為司法官?司法官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中)──關於「法官」的任務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1300
null
在《 上篇 》文章中介紹了成為司法官的過程,假如接下來想選擇到法院當「法官」,則法官需要做些什麼?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一、法官的任務 (一)訴訟審理 訴訟審理是法官最重要的任務。 訴訟審理的具體內涵,在民事領域就是指「定紛止爭」,例如:A、B對於「B是否已清償借款」這件事各執一詞並爭吵許久,最後決定進入訴訟,則法官的角色就是當一個公正第三人,依照A、B各自提出的證據,來判斷誰的主張有理,以結束2人間無止盡的紛爭。 而在刑事領域則是指「論罪科刑」,讓犯罪的被告能夠受到相對應的刑罰,或讓被冤枉的被告能夠獲得清白。 但法官並不是依自己喜好隨意審理,而是應依據憲法、法律與證據,本於良心,進行超然、獨立、公正的審判 [1] 。 (二)指揮訴訟、維持法庭秩序 在訴訟審理的過程中,法官有權力指揮訴訟程序的進行 [2] ,例如:決定何時開始或結束開庭、由何人發言等;同時,為維持秩序、避免訴訟審理的過程中,遭受不當干擾,法官也有權力將擾亂法庭秩序 [3] 的人請出法庭 [4] 。 (三)撰寫裁判 法官歷經一番心力進行審理的目的,就是要作出一個裁判 [5] 。 除了在法庭內以口頭方式宣示裁判主文外,還要詳述心證、寫下裁判書 [6] ,讓當事人知道法官如此審理的具體理由為何,以決定是否繼續救濟(抗告或上訴)。 (四)在職進修 為使法官能繼續吸收新知、充實審判所需知識、了解法學動向,法官法 [7] 有特別規定,法官應每年度從事在職進修,以充實法學素養。 二、法官的保障 為避免法官於審理案件時,因擔心自己的裁判會影響到職務調動、調薪或其他考核,導致裁判結果被左右,憲法 [8] 明文規定,法官是終身職,沒有受刑事或懲戒處分,或受監護宣告的話,不得免職;沒有依據法律,也不可以停職、轉任或減俸。 而法官法中也明白指出,除有特定犯罪、受監護宣告、被通緝或羈押等法定情形外,原則上不能對實任法官為免職 [9] 、停止職務 [10] 、轉任法官以外職務 [11] 、地區調動 [12] 、審級調動 [13] 等處分,以確保法官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依法獨立審判。 但並不是說法官就因此可以隨意審判而完全不受拘束,其實在不影響獨立審判的前提下,法官還是會受到職務監督,包括:制止法官違法行使職權、糾正法官不當言行及督促法官依法迅速執行職務 [14] 。 舉例來說,法官在開庭時對當事人口出惡言,此種情況下,仍須對法官予以警告,以保障人民的訴訟權 [15] 。 三、法官的限制 法官因為擔負著司法的重責大任,因此也有不少的限制: (一)不能參加政黨、政治團體等相關活動 [16] 。 (二)不能兼任足以影響法官獨立審判或與其職業倫理、職位尊嚴不相容的職務或業務 [17] ,例如:中央或地方各級民意代表、各級私立學校董事、監察人或其他負責人。 (三)不能做出有損其職位尊嚴或職務信任的行為 [18] ,例如:讓當事人關說或收取不當利益。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pss3i"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3">法官法第13條</a>:「<br> I 法官應依據憲法及法律,本於良心,超然、獨立、公正審判,不受任何干涉。<br> II 法官應遵守法官倫理規範,其內容由司法院徵詢全國法官代表意見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uq8g"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88">法院組織法第88條</a>:「審判長於法庭之開閉及審理訴訟,有指揮之權。」<br> 雖然條文是寫「審判長」,但其實就是指法官的意思。所謂審判長只是一種「行政職」,就像同學當班長或風紀,幹部是一個附帶的身分,本質仍然是學生。因為合議庭是由3或5個法官組成,所以是由庭長來當審判長;但如果是獨任庭的話,本來就只有一個法官,所以就直接由這位法官來當審判長。<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4">法院組織法第4條</a>:「<br> I 合議審判,以庭長充審判長;無庭長或庭長有事故時,以庭員中資深者充之,資同以年長者充之。<br> II 獨任審判,即以該法官行審判長之職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0gwa"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70&amp;flno=7">法庭旁聽規則第7條</a>:「旁聽人在法庭旁聽,應保持肅靜,並不得有下列行為:<br> 一、大聲交談、鼓掌、喧嘩。<br> 二、向法庭攝影、錄影、錄音。但經審判長許可者,不在此限。<br> 三、吸煙或飲食物品。<br> 四、對於在庭執行職務人員或訴訟關係人等加以批評、嘲笑或有其他類似之行為。<br> 五、其他妨害法庭秩序或不當之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xdor"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89">法院組織法第89條</a>:「法庭開庭時,審判長有維持秩序之權。」<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91">法院組織法第91條</a>:「<br> I 有妨害法庭秩序或其他不當行為者,審判長得禁止其進入法庭或命其退出法庭,必要時得命看管至閉庭時。<br> II 前項處分,不得聲明不服。<br> III 前二項之規定,於審判長在法庭外執行職務時準用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92">法院組織法第92條</a>:「律師在法庭代理訴訟或辯護案件,其言語行動如有不當,審判長得加以警告或禁止其開庭當日之代理或辯護。非律師而為訴訟代理人或辯護人者,亦同。」<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70&amp;flno=9">法庭旁聽規則第9條</a>:「<br> I 旁聽人有妨害法庭秩序或其他不當行為者,審判長得依法禁止其進入法庭或命其退出法庭,必要時並得命看管至閉庭時。<br> II 旁聽人違反審判長維持法庭秩序之命令,足致妨害法院執行職務者,審判長於制止前,得加以警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3q0n"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關於裁判的部分可以參閱楊舒婷(2024),《<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49">什麼是裁定?什麼是判決?什麼是判例?</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kfij"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26">民事訴訟法第226條</a>:「<br> I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br> 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br> 二、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br> 三、訴訟事件;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br> 四、主文。<br> 五、事實。<br> 六、理由。<br> 七、年、月、日。<br> 法院。<br> II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並表明其聲明為正當之攻擊或防禦方法要領。<br> III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br> IV 一造辯論判決及基於當事人就事實之全部自認所為之判決,其事實及理由得簡略記載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51">刑事訴訟法第51條</a>:「<br> I 裁判書除依特別規定外,應記載受裁判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住、居所;如係判決書,並應記載檢察官或自訴人並代理人、辯護人之姓名。<br> II 裁判書之原本,應由為裁判之法官簽名;審判長有事故不能簽名者,由資深法官附記其事由;法官有事故者,由審判長附記其事由。」<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amp;flno=209">行政訴訟法第209條</a>:「<br> I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br> 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機關或其他團體者,其名稱及所在地、事務所或營業所。<br> 二、有法定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br> 三、有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br> 四、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br> 五、主文。<br> 六、事實。<br> 七、理由。<br> 八、年、月、日。<br> 九、行政法院。<br> II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及所提攻擊或防禦方法之要領;必要時,得以書狀、筆錄或其他文書作為附件。<br> III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mvcl"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1">法官法第81條</a>第1項:「法官每年度應從事在職進修。」</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88cu"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81">中華民國憲法第81條</a>:「法官為終身職,非受刑事或懲戒處分,或禁治產之宣告(編者按:監護宣告),不得免職。非依法律,不得停職、轉任或減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7m3g"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2">法官法第42條</a>第1項:「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事之一,不得免職:<br> 一、因犯內亂、外患、故意瀆職罪,受判刑確定者。<br> 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有損法官尊嚴者。但宣告緩刑者,不在此限。<br> 三、受監護之宣告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2a4m"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3">法官法第43條</a>第1項:「實任法官,除法律別有規定者外,非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不得停止其職務:<br> 一、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規定,不得任用為公務人員者。<br> 二、有第六條第五款之情事者。<br> 三、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者。<br> 四、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或拘役之宣告,未依規定易科罰金,或受罰金之宣告,依規定易服勞役,在執行中者。<br> 五、所涉刑事、懲戒情節重大者。<br> 六、有客觀事實足認其不能執行職務,經司法院邀請相關專科醫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iufd"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4">法官法第44條</a>:「實任法官除法律規定或經本人同意外,不得將其轉任法官以外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6nmv"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5">法官法第45條</a>第1項:「實任法官除經本人同意外,非有下列原因之一,不得為地區調動:<br> 一、因法院設立、裁併或員額增減者。<br> 二、因審判事務量之需要,急需人員補充者。<br> 三、依法停止職務之原因消滅而復職者。<br> 四、有相當原因足資釋明不適合繼續在原地區任職者。<br> 五、因法院業務需要,無適當人員志願前往,調派同級法院法官至該法院任職或辦理審判事務者,其期間不得逾二年,期滿回任原法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iir2"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46">法官法第46條</a>:「實任法官除經本人同意外,非有下列原因之一,不得為審級調動:<br> 一、因法院設立、裁併或編制員額增減而調派至直接下級審法院。<br> 二、於高等法院繼續服務二年以上,為堅實事實審功能,調派至直接下級審法院。<br> 三、依法停止職務之原因消滅而復職,顯然不適合在原審級法院任職者。<br> 四、有相當原因足資釋明不適合繼續在原審級法院任職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m39c"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9">法官法第19條</a>:「<br> I 法官於其獨立審判不受影響之限度內,受職務監督。職務監督包括制止法官違法行使職權、糾正法官不當言行及督促法官依法迅速執行職務。<br> II 法官認職務監督危及其審判獨立時,得請求職務法庭撤銷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910q"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21">法官法第21條</a>第1項:「前條所定職務監督權人,對於被監督之法官得為下列處分:<br> 一、關於職務上之事項,得發命令促其注意。<br> 二、違反職務上之義務、怠於執行職務或言行不檢者,加以警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9og6"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5">法官法第15條</a>:「<br> I 法官於任職期間不得參加政黨、政治團體及其活動,任職前已參加政黨、政治團體者,應退出之。<br> II 法官參與各項公職人員選舉,應於各該公職人員任期屆滿一年以前,或參與重行選舉、補選及總統解散立法院後辦理之立法委員選舉,應於辦理登記前,辭去其職務或依法退休、資遣。<br> III 法官違反前項規定者,不得登記為公職人員選舉之候選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4hcu"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6">法官法第16條</a>:「法官不得兼任下列職務或業務:<br> 一、中央或地方各級民意代表。<br> 二、公務員服務法規所規定公務員不得兼任之職務。<br> 三、司法機關以外其他機關之法規、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或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員。<br> 四、各級私立學校董事、監察人或其他負責人。<br> 五、其他足以影響法官獨立審判或與其職業倫理、職位尊嚴不相容之職務或業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qea9"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18">法官法第18條</a>第1項:「法官不得為有損其職位尊嚴或職務信任之行為,並應嚴守職務上之秘密。」</cite></li> </ol> </section>
[ "法官法第13條\n:「\n\n\tI 法官應依據憲法及法律,本於良心,超然、獨立、公正審判,不受任何干涉。\n\n\tII 法官應遵守法官倫理規範,其內容由司法院徵詢全國法官代表意見定之。」", "法院組織法第88條\n:「審判長於法庭之開閉及審理訴訟,有指揮之權。」\n\n\t雖然條文是寫「審判長」,但其實就是指法官的意思。所謂審判長只是一種「行政職」,就像同學當班長或風紀,幹部是一個附帶的身分,本質仍然是學生。因為合議庭是由3或5個法官組成,所以是由庭長來當審判長;但如果是獨任庭的話,本來就只有一個法官,所以就直接由這位法官來當審判長。\n\n\t\n法院組織法第4條\n:「\n\n\tI 合議審判,以庭長充審判長;無庭長或庭長有事故時,以庭員中資深者充之,資同以年長者充之。\n\n\tII 獨任審判,即以該法官行審判長之職權。」", "法庭旁聽規則第7條\n:「旁聽人在法庭旁聽,應保持肅靜,並不得有下列行為:\n\n\t一、大聲交談、鼓掌、喧嘩。\n\n\t二、向法庭攝影、錄影、錄音。但經審判長許可者,不在此限。\n\n\t三、吸煙或飲食物品。\n\n\t四、對於在庭執行職務人員或訴訟關係人等加以批評、嘲笑或有其他類似之行為。\n\n\t五、其他妨害法庭秩序或不當之行為。」", "法院組織法第89條\n:「法庭開庭時,審判長有維持秩序之權。」\n\n\t\n法院組織法第91條\n:「\n\n\tI 有妨害法庭秩序或其他不當行為者,審判長得禁止其進入法庭或命其退出法庭,必要時得命看管至閉庭時。\n\n\tII 前項處分,不得聲明不服。\n\n\tIII 前二項之規定,於審判長在法庭外執行職務時準用之。」\n\n\t\n法院組織法第92條\n:「律師在法庭代理訴訟或辯護案件,其言語行動如有不當,審判長得加以警告或禁止其開庭當日之代理或辯護。非律師而為訴訟代理人或辯護人者,亦同。」\n\n\t\n法庭旁聽規則第9條\n:「\n\n\tI 旁聽人有妨害法庭秩序或其他不當行為者,審判長得依法禁止其進入法庭或命其退出法庭,必要時並得命看管至閉庭時。\n\n\tII 旁聽人違反審判長維持法庭秩序之命令,足致妨害法院執行職務者,審判長於制止前,得加以警告。」", "關於裁判的部分可以參閱楊舒婷(2024),《\n什麼是裁定?什麼是判決?什麼是判例?\n》。", "民事訴訟法第226條\n:「\n\n\tI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n\n\t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n\n\t二、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n\n\t三、訴訟事件;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n\n\t四、主文。\n\n\t五、事實。\n\n\t六、理由。\n\n\t七、年、月、日。\n\n\t法院。\n\n\tII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並表明其聲明為正當之攻擊或防禦方法要領。\n\n\tIII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n\n\tIV 一造辯論判決及基於當事人就事實之全部自認所為之判決,其事實及理由得簡略記載之。」\n\n\t\n刑事訴訟法第51條\n:「\n\n\tI 裁判書除依特別規定外,應記載受裁判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住、居所;如係判決書,並應記載檢察官或自訴人並代理人、辯護人之姓名。\n\n\tII 裁判書之原本,應由為裁判之法官簽名;審判長有事故不能簽名者,由資深法官附記其事由;法官有事故者,由審判長附記其事由。」\n\n\t\n行政訴訟法第209條\n:「\n\n\tI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n\n\t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機關或其他團體者,其名稱及所在地、事務所或營業所。\n\n\t二、有法定代理人、代表人、管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n\n\t三、有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及住所或居所。\n\n\t四、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n\n\t五、主文。\n\n\t六、事實。\n\n\t七、理由。\n\n\t八、年、月、日。\n\n\t九、行政法院。\n\n\tII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及所提攻擊或防禦方法之要領;必要時,得以書狀、筆錄或其他文書作為附件。\n\n\tIII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 "法官法第81條\n第1項:「法官每年度應從事在職進修。」", "中華民國憲法第81條\n:「法官為終身職,非受刑事或懲戒處分,或禁治產之宣告(編者按:監護宣告),不得免職。非依法律,不得停職、轉任或減俸。」", "法官法第42條\n第1項:「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事之一,不得免職:\n\n\t一、因犯內亂、外患、故意瀆職罪,受判刑確定者。\n\n\t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有損法官尊嚴者。但宣告緩刑者,不在此限。\n\n\t三、受監護之宣告者。」", "法官法第43條\n第1項:「實任法官,除法律別有規定者外,非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不得停止其職務:\n\n\t一、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之規定,不得任用為公務人員者。\n\n\t二、有第六條第五款之情事者。\n\n\t三、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者。\n\n\t四、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或拘役之宣告,未依規定易科罰金,或受罰金之宣告,依規定易服勞役,在執行中者。\n\n\t五、所涉刑事、懲戒情節重大者。\n\n\t六、有客觀事實足認其不能執行職務,經司法院邀請相關專科醫師及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認定者。」", "法官法第44條\n:「實任法官除法律規定或經本人同意外,不得將其轉任法官以外職務。」", "法官法第45條\n第1項:「實任法官除經本人同意外,非有下列原因之一,不得為地區調動:\n\n\t一、因法院設立、裁併或員額增減者。\n\n\t二、因審判事務量之需要,急需人員補充者。\n\n\t三、依法停止職務之原因消滅而復職者。\n\n\t四、有相當原因足資釋明不適合繼續在原地區任職者。\n\n\t五、因法院業務需要,無適當人員志願前往,調派同級法院法官至該法院任職或辦理審判事務者,其期間不得逾二年,期滿回任原法院。」", "法官法第46條\n:「實任法官除經本人同意外,非有下列原因之一,不得為審級調動:\n\n\t一、因法院設立、裁併或編制員額增減而調派至直接下級審法院。\n\n\t二、於高等法院繼續服務二年以上,為堅實事實審功能,調派至直接下級審法院。\n\n\t三、依法停止職務之原因消滅而復職,顯然不適合在原審級法院任職者。\n\n\t四、有相當原因足資釋明不適合繼續在原審級法院任職者。」", "法官法第19條\n:「\n\n\tI 法官於其獨立審判不受影響之限度內,受職務監督。職務監督包括制止法官違法行使職權、糾正法官不當言行及督促法官依法迅速執行職務。\n\n\tII 法官認職務監督危及其審判獨立時,得請求職務法庭撤銷之。」", "法官法第21條\n第1項:「前條所定職務監督權人,對於被監督之法官得為下列處分:\n\n\t一、關於職務上之事項,得發命令促其注意。\n\n\t二、違反職務上之義務、怠於執行職務或言行不檢者,加以警告。」", "法官法第15條\n:「\n\n\tI 法官於任職期間不得參加政黨、政治團體及其活動,任職前已參加政黨、政治團體者,應退出之。\n\n\tII 法官參與各項公職人員選舉,應於各該公職人員任期屆滿一年以前,或參與重行選舉、補選及總統解散立法院後辦理之立法委員選舉,應於辦理登記前,辭去其職務或依法退休、資遣。\n\n\tIII 法官違反前項規定者,不得登記為公職人員選舉之候選人。」", "法官法第16條\n:「法官不得兼任下列職務或業務:\n\n\t一、中央或地方各級民意代表。\n\n\t二、公務員服務法規所規定公務員不得兼任之職務。\n\n\t三、司法機關以外其他機關之法規、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或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員。\n\n\t四、各級私立學校董事、監察人或其他負責人。\n\n\t五、其他足以影響法官獨立審判或與其職業倫理、職位尊嚴不相容之職務或業務。」", "法官法第18條\n第1項:「法官不得為有損其職位尊嚴或職務信任之行為,並應嚴守職務上之秘密。」" ]
5bd460634e9b1fb71d6579aa8a715c53b0fe1790656857fcdbc9ee1361b9f48e
什麼是監護宣告?輔助宣告?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ealth-medical-ageing/241
null
一、監護宣告、輔助宣告目的 監護宣告與輔助宣告的用意,在於保障當事人不會因為判斷、表達能力下降,而做出有害於自己的行為。當成年人因為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影響獨立判斷或表達的能力,親人、家屬就可以替這些人聲請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由法院選任監護人、輔助人來代替並且協助當事人處理法律事務,保護他們不會因為欠缺判斷能力而做出不理性的法律行為或是被詐欺受害 [1] 。 至於當事人的判斷表達能力是否喪失、下降,需要由聲請的人向法院提出證明(例如證人、醫療證明、心智評量表等),由法官決定是否需要作出監護或輔助宣告。 圖1 監護宣告 VS. 輔助宣告 資料來源:雷皓明、張學昌 / 繪圖:Yen 圖1 監護宣告 VS. 輔助宣告 資料來源:雷皓明、張學昌 / 繪圖:Yen 二、什麼時候可以聲請監護宣告、輔助宣告(見圖1) 在當事人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的時候,依照判斷、表達能力的不同,可以分別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 如果「完全無法進行判斷、表達」,則依照民法第14條 [2] 聲請監護宣告; 如果只是判斷、表達能力「降低」,但不至於完全喪失,則依照民法第15條之1 [3] 聲請輔助宣告。 例如老人家罹患失智症、腦中風,或是已經重病在床無法回應外界的情形,都是常見的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情形。 三、監護宣告、輔助宣告的效果 依照民法第15條 [4] ,「監護宣告」會讓當事人變成不能自己進行法律行為的「無行為能力人 [5] 」,必須由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法律行為。 依照民法第15條之2 [6] ,「輔助宣告」會限制當事人做以下行為的時候,必須得到「輔助人」的事前同意或事後承認: (一)擔任商家、公司或企業的負責人 (二)借錢、為他人作保、贈與以及信託 (三)打官司 (四)與他人和解、調解 (五)不動產、汽車等重要財產的買賣、抵押、出租或借貸 (六)遺產分割、拋棄繼承權以及在遺囑中特別贈與某人財產 (七)其他經家屬或輔助人特別指定禁止的行為 依據當事人判斷能力的不同,可以選擇監護或輔助宣告。 四、誰可以聲請監護、輔助宣告 依照民法第14條、15條之1,這些人可以替當事人聲請監護或輔助宣告: (一)當事人本人 (二)當事人的配偶 (三)當事人四親等內之親屬 (四)最近1年與當事人同居的其他親屬 (五)檢察官、主管機關 [7] 或社會福利機構 [8] 五、由誰擔任監護人、輔助人 依照民法第1111條 [9] ,法院會依照個案判斷,從有權聲請監護、輔助宣告的人之中,選一個或複數個監護、輔助人。如果法院認為另有恰當的人選,也能選擇有權聲請人以外的其他人來當監護、輔助人。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ka2pp"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關於代替或協助「未成年人」處理法律事務的說明,可以另外參閱:雷皓明、張學昌(2022),《<a href="/article/lawABC/240">未成年人可不可以簽契約?</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inur"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4">民法第14條</a>:「<br> I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br> II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br> III 法院對於監護之聲請,認為未達第一項之程度者,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為輔助之宣告。<br> IV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而仍有輔助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變更為輔助之宣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29a9"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5-1">民法第15條之1</a>:「<br> I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助之宣告。<br> II 受輔助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br> III 受輔助宣告之人有受監護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變更為監護之宣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8d13"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5">民法第15條</a>:「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cmip"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75">民法第75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76">第76條</a>,無行為能力人自己所做的意思表示無效,須由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與接受意思表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vf70"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5-2">民法第15條之2</a>:「<br> I 受輔助宣告之人為下列行為時,應經輔助人同意。但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br> 一、為獨資、合夥營業或為法人之負責人。<br> 二、為消費借貸、消費寄託、保證、贈與或信託。<br> 三、為訴訟行為。<br> 四、為和解、調解、調處或簽訂仲裁契約。<br> 五、為不動產、船舶、航空器、汽車或其他重要財產之處分、設定負擔、買賣、租賃或借貸。<br> 六、為遺產分割、遺贈、拋棄繼承權或其他相關權利。<br> 七、法院依前條聲請權人或輔助人之聲請,所指定之其他行為。<br> II 第七十八條至第八十三條規定,於未依前項規定得輔助人同意之情形,準用之。<br> III 第八十五條規定,於輔助人同意受輔助宣告之人為第一項第一款行為時,準用之。<br> IV 第一項所列應經同意之行為,無損害受輔助宣告之人利益之虞,而輔助人仍不為同意時,受輔助宣告之人得逕行聲請法院許可後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9i7q"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例如身心障礙者,依照<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46&amp;FLNO=81">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81條</a>,衛生福利部與縣市政府可以協助當事人聲請監護或輔助宣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dxuw"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依照<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157&amp;FLNO=2">社會福利機構及法人執行身心障礙者監護或輔助職務管理辦法第2條</a>,指合法立案並受政府監督的社會福利組織。</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nd3a"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1">民法第1111條</a>:「<br> I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br> II 法院為前項選定及指定前,得命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進行訪視,提出調查報告及建議。監護之聲請人或利害關係人亦得提出相關資料或證據,供法院斟酌。」</cite></li> </ol> </section>
[ "關於代替或協助「未成年人」處理法律事務的說明,可以另外參閱:雷皓明、張學昌(2022),《\n未成年人可不可以簽契約?\n》。", "民法第14條\n:「\n\n\tI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n\n\tII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n\n\tIII 法院對於監護之聲請,認為未達第一項之程度者,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為輔助之宣告。\n\n\tIV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而仍有輔助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變更為輔助之宣告。」", "民法第15條之1\n:「\n\n\tI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助之宣告。\n\n\tII 受輔助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n\n\tIII 受輔助宣告之人有受監護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變更為監護之宣告。」", "民法第15條\n:「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 "依\n民法第75條\n、\n第76條\n,無行為能力人自己所做的意思表示無效,須由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與接受意思表示。", "民法第15條之2\n:「\n\n\tI 受輔助宣告之人為下列行為時,應經輔助人同意。但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n\n\t一、為獨資、合夥營業或為法人之負責人。\n\n\t二、為消費借貸、消費寄託、保證、贈與或信託。\n\n\t三、為訴訟行為。\n\n\t四、為和解、調解、調處或簽訂仲裁契約。\n\n\t五、為不動產、船舶、航空器、汽車或其他重要財產之處分、設定負擔、買賣、租賃或借貸。\n\n\t六、為遺產分割、遺贈、拋棄繼承權或其他相關權利。\n\n\t七、法院依前條聲請權人或輔助人之聲請,所指定之其他行為。\n\n\tII 第七十八條至第八十三條規定,於未依前項規定得輔助人同意之情形,準用之。\n\n\tIII 第八十五條規定,於輔助人同意受輔助宣告之人為第一項第一款行為時,準用之。\n\n\tIV 第一項所列應經同意之行為,無損害受輔助宣告之人利益之虞,而輔助人仍不為同意時,受輔助宣告之人得逕行聲請法院許可後為之。」", "例如身心障礙者,依照\n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81條\n,衛生福利部與縣市政府可以協助當事人聲請監護或輔助宣告。", "依照\n社會福利機構及法人執行身心障礙者監護或輔助職務管理辦法第2條\n,指合法立案並受政府監督的社會福利組織。", "民法第1111條\n:「\n\n\tI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n\n\tII 法院為前項選定及指定前,得命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進行訪視,提出調查報告及建議。監護之聲請人或利害關係人亦得提出相關資料或證據,供法院斟酌。」" ]
9d8b2284ab66419ec1d642adf2db7761dfb4833f0cfff5ea58104ada02a5c158
什麼是侵入住居罪?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342
null
擅自侵入屬於他人的空間,構成刑法第306條侵入住居罪 [1] 。(見圖1) 圖1 什麼是侵入住居罪? 資料來源:雷皓明、張學昌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侵入住居罪? 資料來源:雷皓明、張學昌 / 繪圖:Yen 一、刑法上住居的定義 他人的空間包含「住宅」(有人居住中)、「建築物」(無人居住中)以及相連的土地。例如:生活起居的家屬於住宅、置放物品的倉庫屬於建築物。 值得注意的是,都市中公寓大廈林立,我國判決通常認為「樓梯間」雖然是供住戶通行之用,但也屬於住宅的一部分 [2] 。 二、擅自侵入,需要判斷有沒有正當理由 原則上,沒有經過住戶或有管理權的人的允許而進入就是擅自侵入。 例如,想進A的家門,應該經過A或是與A同居者的同意才可以,否則構成侵入住居。 如果有正當理由,則可能不算擅自侵入。 我國法院認為,理由是否正當要綜合判斷進入建築的目的、有無急迫的必要性、被侵入者的受害程度來綜合判斷 [3] 。 例如,A認為某大樓逃生梯違反消防法規,公務員有包庇嫌疑,因此帶領政風人員進入室內,法院認為配合公務人員進行會勘就屬於正當理由 [4] 。 又例如,B發現自己的妻子有通姦嫌疑,因此帶領徵信社闖入小三的住處抓姦,法院認為調查與搜索應由偵查機關進行,當事人既然有合法途徑可以保障配偶權,就不能自行闖入,因此抓姦不是正當理由 [5] 。 三、合法進入但不依指示離開也會觸法 如果是合法進入屬於他人的空間,但卻不依照住戶、管理權人的指示離去,依照刑法第306條第2項也構成侵入住居罪。 四、侵入住居罪屬於告訴乃論罪 要注意的是,侵入住居罪屬於「告訴乃論」,需要由受害者提出告訴,才會進入司法程序。如果受害者沒有提出告訴,依照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3款 [6] ,法院就不會受理這個案子 [7]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ezhlk"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06">中華民國刑法第306條</a>:「<br> I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br> II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7ux9"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參考<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76%2c%e5%8f%b0%e4%b8%8a%2c2972%2c001">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2972號刑事判例</a>:「至公寓樓下之『樓梯間』,雖僅供各住戶出入通行,然就公寓之整體而言,該樓梯間為該公寓之一部分,而與該公寓有密切不可分之關係,故於夜間侵入公寓樓下之樓梯間竊盜,難謂無同時妨害居住安全之情形,自應成立刑法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於夜間侵入住宅竊盜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4q1b"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6%2c%e4%b8%8a%e6%98%93%2c250%2c20170405%2c1">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上易字250號刑事判決</a>:「按刑法第306條第1項所謂『無故』侵入他人建築物,係指未經他人同意,無正當理由進入他人建築物而言,而認定行為人是否有正當理由,應就行為人進入他人建築物之目的、所採手段是否屬急迫而必要、所得保障之權利及該他人因而就建築物管領支配法益所受損害綜合衡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swsw"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參考<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T%2c105%2c%e4%b8%8a%e6%98%93%2c1405%2c001">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易字1405號刑事判決</a>:「倘建築物之產權雖登記屬於私人所有,惟基於公共安全之考量而經權責機關劃定為公眾逃生必經之動線,依法令必須提供公眾逃生之用者,該建築物之所有權人自不能任意主張其有隱私之合理期待,而恣意禁止他人基於正當理由一時通過或進入該建築物,否則將構成權利濫用,悖於本罪處罰所由設之本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ninb"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M,105%2c%e4%b8%8a%e6%98%93%2c657%2c20161230%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5年度上易字657號刑事判決</a>:「為查緝配偶與他人通姦之犯罪,刑事訴訟法已有相當之規定,包括執法人員依法律規定、現場狀況及現存之證據,綜合判斷如何進行蒐證程序,如確有進入犯罪嫌疑人住所搜索之必要,可依刑事訴訟法第122條之規定聲請搜索票;如有明顯事實足認有人在內犯罪而情況急迫之情事,可依同法第131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逕行搜索而無須搜索票;亦即被告並非無法伸張其配偶身分權益,斯時,個人在其住處有不被干擾之自由;……自不能認為私人基於蒐集證據之目的,即有侵入他人住宅之正當理由。」</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1ann"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3">刑事訴訟法第303條</a>第3款:「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三、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未經告訴、請求或其告訴、請求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2e4k"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參考<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D%2c84%2c%e5%8f%b0%e9%9d%9e%2c442%2c001">最高法院84年度台非字442號刑事判決</a>:「刑法第三百零六條所謂侵入住宅,或不法滯留罪,本應以其有住宅、建築物等之監督權者為被害法益,自非有住宅、建築物監督權人依法告訴,不得遽予論罪。」</cite></li> </ol> </section>
[ "中華民國刑法第306條\n:「\n\n\tI 無故侵入他人住宅、建築物或附連圍繞之土地或船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n\n\tII 無故隱匿其內,或受退去之要求而仍留滯者,亦同。」", "參考\n最高法院76年台上字第2972號刑事判例\n:「至公寓樓下之『樓梯間』,雖僅供各住戶出入通行,然就公寓之整體而言,該樓梯間為該公寓之一部分,而與該公寓有密切不可分之關係,故於夜間侵入公寓樓下之樓梯間竊盜,難謂無同時妨害居住安全之情形,自應成立刑法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於夜間侵入住宅竊盜罪。」", "參考\n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上易字250號刑事判決\n:「按刑法第306條第1項所謂『無故』侵入他人建築物,係指未經他人同意,無正當理由進入他人建築物而言,而認定行為人是否有正當理由,應就行為人進入他人建築物之目的、所採手段是否屬急迫而必要、所得保障之權利及該他人因而就建築物管領支配法益所受損害綜合衡量。」", "參考\n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易字1405號刑事判決\n:「倘建築物之產權雖登記屬於私人所有,惟基於公共安全之考量而經權責機關劃定為公眾逃生必經之動線,依法令必須提供公眾逃生之用者,該建築物之所有權人自不能任意主張其有隱私之合理期待,而恣意禁止他人基於正當理由一時通過或進入該建築物,否則將構成權利濫用,悖於本罪處罰所由設之本旨。」", "參考\n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5年度上易字657號刑事判決\n:「為查緝配偶與他人通姦之犯罪,刑事訴訟法已有相當之規定,包括執法人員依法律規定、現場狀況及現存之證據,綜合判斷如何進行蒐證程序,如確有進入犯罪嫌疑人住所搜索之必要,可依刑事訴訟法第122條之規定聲請搜索票;如有明顯事實足認有人在內犯罪而情況急迫之情事,可依同法第131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逕行搜索而無須搜索票;亦即被告並非無法伸張其配偶身分權益,斯時,個人在其住處有不被干擾之自由;……自不能認為私人基於蒐集證據之目的,即有侵入他人住宅之正當理由。」", "刑事訴訟法第303條\n第3款:「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三、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未經告訴、請求或其告訴、請求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 "參考\n最高法院84年度台非字442號刑事判決\n:「刑法第三百零六條所謂侵入住宅,或不法滯留罪,本應以其有住宅、建築物等之監督權者為被害法益,自非有住宅、建築物監督權人依法告訴,不得遽予論罪。」" ]
ef8f9c1e12e1b193e67a174a4b9009b3a9b8d6e62e8a7c35d20d112f441ff91e
可以色色?在臺灣可以合法經營成人內容平台嗎?(下)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298
null
在上篇文章《 可以色色?在臺灣可以合法經營成人內容平台嗎?(上) 》中,我們說明了成人內容提供者應該做什麼防護機制,才能符合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中規定的「防止兒少觀看」。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介紹成人平台以及網黃 [1] 可能涉及的法律規範,由於成人平台或網黃均是以情色影音內容爭取流量與收益,勢必會進行性影像的拍攝、發表等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有什麼法律責任呢? 一、是否涉及散播猥褻物品罪? 司法院釋字第617號解釋 [2] 作成後,若所散布、播送的內容不涉及暴力、性虐待、人獸交等「硬蕊」,而屬於軟蕊色情內容,只要加上「適當隔絕措施」,就不會違反刑法第235條散播猥褻物品罪。而「適當隔絕措施」在早期像是為A片光碟裝上18禁的封膜,但在現在的網路時代則是透過加註警語、平台內建設定,或如「我已年滿18歲」的過橋頁面,來符合只讓成年人看得到的要求。 例如,臺灣許多網黃使用的 X平台 (舊稱推特/Twitter),可以將自己的帳號設定為「顯示可能含有敏感內容的媒體」,有實務見解認為只要完成這樣的設定,刑法就不應該處罰人民 [3] 。但是目前也有部分實務見解認為,X平台的敏感內容設定,可能還包含如暴力、政治、藝術等內容,不足以讓人避開猥褻內容,而認定在X上發表性影像的行為違法 [4] ,所以目前創作者如果希望避免觸法,還是需要慎選能夠符合法規的平台。 二、是否涉及兒少性剝削? 依照我國刑法,少年只要滿16歲,在自己決定與他人發生性行為的狀況下,雙方的行為並不會被刑罰限制。但是我國為了保障兒少性隱私,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規定 [5] ,即便獲得少年同意,仍然不能拍攝少年裸露性器官、進行性行為的性影像。附帶一提,如果是出版品或媒體等為他人散布兒童性影像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可以處最高60萬元以下罰鍰 [6] 。 至於成人在網路上張貼販售情色按摩等性服務的內容,只要沒有依照上篇文章所述設置適當的防護機制 [7] ,就會受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 [8] 處罰。若實際從事性交易,還可能會有媒介性交的刑責 [9] ,或是在性專區 [10] 外從事性交易的行政罰 [11] 。 三、未經同意散布性影像 因為曾經發生「創意私房 [12] 」、「N號房 [13] 」等事件,我國在2023年制定了刑法第28章之1妨害性隱私及不實性影像罪章 [14] 。不論是合意拍攝或是偷拍,只要沒有取得他人同意,就不能用任何形式散布出去,否則將會構成輕重不等的刑事責任,其中若是未經他人同意,而散布、播送被害人遭強迫拍攝的性影像,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如果散布出去的目的是為了要營利,更會因為主觀上有營利意圖,而被加重其刑1/2處罰 [15] 。 至於運用AI技術將他人臉部,合成到成人片角色身體的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更可能被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16] 。 四、結論 想在臺灣合法經營成人影片平台,須注意上傳網路的成人影片,必須是經過同意拍攝與上傳的影片,在進入網站前,也需要有「適當的隔絕措施」,避免兒少接觸成人影片。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5k0pf"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從網紅發展出的變化詞,指自行創作並上傳成人內容的創作者,即便沒有營利者也是網黃。<br> 關於網黃的定義與社群經營、效應等考據,可參考吳綽維(2023),〈<a href="https://hdl.handle.net/11296/468xxn">網黃影音創作的產製與消費:網黃社群的初探研究</a>〉,《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ud40"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798&amp;rn=-12685">司法院釋字第617號解釋</a>理由書:「……故以刑罰處罰之範圍,應以維護社會多數共通之性價值秩序所必要者為限。是前開規定第一項所謂散布、播送、販賣、公然陳列猥褻之資訊、物品,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聽聞行為,係指對含有暴力、性虐待或人獸性交等而無藝術性、醫學性或教育性價值之猥褻資訊、物品為傳布,或對其他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而令一般人感覺不堪呈現於眾或不能忍受而排拒之猥褻資訊、物品,未採取適當之安全隔絕措施(例如附加封套、警告標示或限於依法令特定之場所等)而為傳布,使一般人得以見聞之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yf45"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HM,113%2c%e4%b8%8a%e6%98%93%2c121%2c20240321%2c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年度上易字第121號刑事判決</a>:「……被告有加註警語、上傳本案猥褻照片時設定為敏感內容、須成年會員設定同意觀看敏感內容且選取『顯示』始得觀看,已足隔絕未成年人或一般不欲接受其所散布、播送之猥褻性資訊內容觀覽之可能,認被告已採取適當安全隔絕措施…。」<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10%2c%e4%b8%8a%e6%98%93%2c1847%2c20220329%2c1">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易字第1847號刑事判決</a>:「是以,衡諸被告所標示之上開警語,及推特網站就涉及色情性質等敏感內容會排除個人資料圖像或首頁圖像中顯示,並有相當屏蔽等措施,既已充分揭露所播送之影像訊息為限制級之性資訊,且於被告之推特網頁首頁中已標示未滿18歲之人不得進入、涉及成人藝術與性別教育等語,足以隔絕未成年人或一般不欲接受其所散布、播送之猥褻性資訊內容之人觀覽之可能,足認被告已採取相當之隔絕措施,而符合司法院釋字第617號解釋所要求之『適當安全隔絕措施』。」</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ri2w"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MLDM,112%2c%e6%98%93%2c511%2c20231226%2c1">臺灣苗栗地方法院112年度易字第511號刑事判決</a>:「被告將屬於猥褻影像之前述影像及相片上傳到其帳號之個人推特網頁,使不特定多數人得以觀覽,縱使被推特認定為敏感內容而加以標示,亦難認為已採取適當之安全隔絕措施。而被告除推特對於敏感內容之顯示方式外,並未另行採取適當之安全隔絕措施,自應論以散布猥褻影像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9k3a"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23&amp;flno=36">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a>第1項:「拍攝、製造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q1m0"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23&amp;flno=50">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50條</a>第1項:「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為他人散布、傳送、刊登或張貼足以引誘、媒介、暗示或其他使兒童或少年有遭受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虞之訊息者,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23&amp;flno=2">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2條</a>第1項第1至3款:「本條例所稱兒童或少年性剝削,指下列行為之一者:<br> 一、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br> 二、利用兒童或少年為性交或猥褻之行為,以供人觀覽。<br> 三、拍攝、製造、重製、持有、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販賣或支付對價觀覽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4chi"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同上述,例如X平台可以設定限制帳號屬於18歲以上才能觀看的「敏感內容」。</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d7tw"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23&amp;flno=34">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4條</a>第1項:「意圖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而買賣、質押或以他法,為他人人身之交付或收受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以詐術犯之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ss1l"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31">中華民國刑法第231條</a>第1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23&amp;flno=32">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2條</a>第1、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1agt"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67&amp;flno=91-1">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1條之1</a>第1項:「直轄市、縣(市)政府得因地制宜,制定自治條例,規劃得從事性交易之區域及其管理。」但目前我國各縣市政府均未規劃得從事性交易的區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kbl7"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67&amp;FLNO=80">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0條</a>第1款:「有下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一、從事性交易。但符合第九十一條之一第一項至第三項之自治條例規定者,不適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mmzl"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中央社(2024),《<a href="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411010233.aspx">創意私房性剝削案11嫌二審改減判1年5月至12年</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pnr4"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中央社(2023),《<a href="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312070093.aspx">台版N號房86少女受害中檢起訴6嫌最重求處30年</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mctq"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C0000001&amp;bp=47">中華民國刑法第2編分則第28章之1妨害性隱私及不實性影像罪</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x6pf"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19-3">中華民國刑法319條之3</a>第4項:「意圖營利而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販賣前三項性影像者,亦同。」<br> 詳細整理,可參考陳昱捷(2023),《<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162">發現私密影像被惡意流傳到網路上,可以怎麼做?能要求平臺立刻下架嗎?</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mn5v"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19-4">中華民國刑法第319條之4</a>:「<br> I 意圖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之性影像,足以生損害於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br> II 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前項性影像,足以生損害於他人者,亦同。」</cite></li> </ol> </section>
[ "從網紅發展出的變化詞,指自行創作並上傳成人內容的創作者,即便沒有營利者也是網黃。\n\n\t關於網黃的定義與社群經營、效應等考據,可參考吳綽維(2023),〈\n網黃影音創作的產製與消費:網黃社群的初探研究\n〉,《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 "司法院釋字第617號解釋\n理由書:「……故以刑罰處罰之範圍,應以維護社會多數共通之性價值秩序所必要者為限。是前開規定第一項所謂散布、播送、販賣、公然陳列猥褻之資訊、物品,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聽聞行為,係指對含有暴力、性虐待或人獸性交等而無藝術性、醫學性或教育性價值之猥褻資訊、物品為傳布,或對其他足以刺激或滿足性慾,而令一般人感覺不堪呈現於眾或不能忍受而排拒之猥褻資訊、物品,未採取適當之安全隔絕措施(例如附加封套、警告標示或限於依法令特定之場所等)而為傳布,使一般人得以見聞之行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年度上易字第121號刑事判決\n:「……被告有加註警語、上傳本案猥褻照片時設定為敏感內容、須成年會員設定同意觀看敏感內容且選取『顯示』始得觀看,已足隔絕未成年人或一般不欲接受其所散布、播送之猥褻性資訊內容觀覽之可能,認被告已採取適當安全隔絕措施…。」\n\n\t\n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易字第1847號刑事判決\n:「是以,衡諸被告所標示之上開警語,及推特網站就涉及色情性質等敏感內容會排除個人資料圖像或首頁圖像中顯示,並有相當屏蔽等措施,既已充分揭露所播送之影像訊息為限制級之性資訊,且於被告之推特網頁首頁中已標示未滿18歲之人不得進入、涉及成人藝術與性別教育等語,足以隔絕未成年人或一般不欲接受其所散布、播送之猥褻性資訊內容之人觀覽之可能,足認被告已採取相當之隔絕措施,而符合司法院釋字第617號解釋所要求之『適當安全隔絕措施』。」",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112年度易字第511號刑事判決\n:「被告將屬於猥褻影像之前述影像及相片上傳到其帳號之個人推特網頁,使不特定多數人得以觀覽,縱使被推特認定為敏感內容而加以標示,亦難認為已採取適當之安全隔絕措施。而被告除推特對於敏感內容之顯示方式外,並未另行採取適當之安全隔絕措施,自應論以散布猥褻影像罪。」",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n第1項:「拍攝、製造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50條\n第1項:「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為他人散布、傳送、刊登或張貼足以引誘、媒介、暗示或其他使兒童或少年有遭受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虞之訊息者,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罰鍰。」\n\n\t\n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2條\n第1項第1至3款:「本條例所稱兒童或少年性剝削,指下列行為之一者:\n\n\t一、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n\n\t二、利用兒童或少年為性交或猥褻之行為,以供人觀覽。\n\n\t三、拍攝、製造、重製、持有、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販賣或支付對價觀覽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或其他物品。」", "同上述,例如X平台可以設定限制帳號屬於18歲以上才能觀看的「敏感內容」。",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4條\n第1項:「意圖使兒童或少年為有對價之性交或猥褻行為,而買賣、質押或以他法,為他人人身之交付或收受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以詐術犯之者,亦同。」", "如\n中華民國刑法第231條\n第1項、\n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2條\n第1、2項。",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91條之1\n第1項:「直轄市、縣(市)政府得因地制宜,制定自治條例,規劃得從事性交易之區域及其管理。」但目前我國各縣市政府均未規劃得從事性交易的區域。",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0條\n第1款:「有下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一、從事性交易。但符合第九十一條之一第一項至第三項之自治條例規定者,不適用之。」", "中央社(2024),《\n創意私房性剝削案11嫌二審改減判1年5月至12年\n》。", "中央社(2023),《\n台版N號房86少女受害中檢起訴6嫌最重求處30年\n》。", "中華民國刑法第2編分則第28章之1妨害性隱私及不實性影像罪\n。", "中華民國刑法319條之3\n第4項:「意圖營利而犯前三項之罪者,依各該項之規定,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販賣前三項性影像者,亦同。」\n\n\t詳細整理,可參考陳昱捷(2023),《\n發現私密影像被惡意流傳到網路上,可以怎麼做?能要求平臺立刻下架嗎?\n》。", "中華民國刑法第319條之4\n:「\n\n\tI 意圖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之性影像,足以生損害於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n\n\tII 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前項性影像,足以生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
6f5d75ea3c40ab80dee36f0575ba9c079161aeb1e3566a0920a181219ee81f61
什麼是黃金股?享有特定事項否決權的特別股如何運作?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1295
A股份有限公司是一間沒有將股票拿出來給非特定人、大眾認購的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最近A公司的防疫產品大賣,陸續接獲大量訂單,約貢獻了年度90%的營收。為了擴大生產規模,A公司計畫和投資人B合作,引入新資金,條件是A公司需要發行新股給B。但是B希望他的新資金到了之後,A公司可以持續經營並研發防疫產品,便要求公司發行某種特別股給他,以避免公司見好就收,中途任意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營業。請問A公司應該如何設計此種特別股?
一、特定事項享有否決權的特別股(黃金股)是什麼? 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本要分為股份,而股份可分為普通股和特別股 [1] ,相對於一般常見的普通股,特別股具有更多的權利或受到更多的限制,通常是為了吸引投資人或是考量公司經營而發行,對此公司法列明了特別股的種類,例如優先分派股息、沒有表決權等 [2] 。 對公司的特定事項享有否決權的特別股,是特別股的一種類型 [3] ,它在公司裡的地位,有點類似聯合國裡常任理事國行使的否決權,不論特別股的股數是多少,特別股在特定事項上都有絕對優先的發言地位和決定力量,所以很「特別」,而且因為其份量如同黃金一樣貴重,故又稱為黃金股 [4] 。 二、黃金股如何運作? 然而,並不是任何公司都可以自由的發行黃金特別股,以下幾個事項需要特別注意: (一)哪種公司可以發行黃金股? 目前只有「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能夠發行黃金股,原因在於,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股東眾多,為保障股東權益,並避免特別股否決權過於濫用可能衍生不良的公司治理問題,故現行公司法僅開放非公開發行公司發行此類就特定事項具有否決權的特別股 [5] 。 (二)什麼是「特定事項」? 黃金股的特定事項,只能約定在原本股東會能行使權利的事項範圍內,而且必須明定在章程之中 [6] 。因為股東會與董事會的職權範圍不同 [7] ,在公司營運上股東會與董事會的角色不宜混淆,所以「特定事項」以股東會原本所得決議的事項為限 [8] ,例如讓與公司主要部分財產 [9] 、變更公司章程 [10] 、公司解散 [11] 等。因此如果依公司法屬於董事會決議的事項,例如:經理人委任、解任及報酬 [12] ,則不能行使否決權。 此外,雖然選舉董事是股東會的職權之一 [13] ,但如果能夠對於「董事選舉結果」行使否決權,董事選舉制度將被架空,甚至發生「萬年董事」的情況,故必須加以限制,即使是黃金股,也不可以對董事選舉結果行使否決權 [14] 。例如:X公司發行某特別股,約定如果是Y先生當選董事的情況下,該特別股股東都可以行使否決權。但由於「董事選舉結果」並不是能夠約定的「特定事項」,因此特別股股東不能在董事選舉結果揭曉後,行使否決權。 (三)什麼時候能夠行使否決權? 一般而言,應在股東會針對特定議案「表決時」行使,但如果特別股發行條件有特別約定得於「股東會後」行使,也可以在股東會後的合理期間內行使。如果針對多長算是「合理期間」有任何爭議,可交由法院判斷 [15] 。當然也可以在章程就直接明訂這個期間,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議。 (四)黃金股可以轉換成普通股嗎? 如果事先在章程中訂明轉換條件,這種轉換是可以的 [16] 。例如:在章程中明訂,股東持有某種特別股,得對公司讓與重大資產議案行使否決權;該特別股發行滿3年後,得按持有的特別股數量,1股轉換為3股普通股 [17] 。 三、結論 回到一開始的案例,特別股的發行,依公司法第157條的規定,端看A公司於章程中如何設計特別股的權利內容。如果雙方都同意的話,A公司可以就特別股設計以下運作方式,發行給投資人B: (一)A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應先決議發行特別股 [18] ,且章程中明定針對「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之營業」此事項,持有這種黃金股的股東具有否決權。 (二)否決權須在每次股東會會議中行使。 (三)發行滿5年後,黃金股股東B得按持有的特別股數量,1股特別股轉換為2股普通股。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e5151"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6">公司法第156條</a>第1、3項:「<br> I 股份有限公司之資本,應分為股份……<br> III 公司股份之一部分得為特別股;其種類,由章程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bxxb"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7">公司法第157條</a>第1項:「公司發行特別股時,應就下列各款於章程中定之:<br> 一、特別股分派股息及紅利之順序、定額或定率。<br> 二、特別股分派公司賸餘財產之順序、定額或定率。<br> 三、特別股之股東行使表決權之順序、限制或無表決權。<br> 四、複數表決權特別股或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br> 五、特別股股東被選舉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董事之權利。<br> 六、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之轉換股數、方法或轉換公式。<br> 七、特別股轉讓之限制。<br> 八、特別股權利、義務之其他事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356-7">公司法第356條之7</a>第1項:「公司發行特別股時,應就下列各款於章程中定之:<br> 一、特別股分派股息及紅利之順序、定額或定率。<br> 二、特別股分派公司賸餘財產之順序、定額或定率。<br> 三、特別股之股東行使表決權之順序、限制、無表決權、複數表決權或對於特定事項之否決權。<br> 四、特別股股東被選舉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br> 五、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之轉換股數、方法或轉換公式。<br> 六、特別股轉讓之限制。<br> 七、特別股權利、義務之其他事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y7tw"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7">公司法第157條</a>第1項第4款、<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356-7">公司法第356條之7</a>第1項第3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0674"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關於黃金股的定義、沿革等,可參考劉連煜(2018),《現代公司法》,增訂13版,頁319-324。</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jcgb"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7">公司法第157條</a>第3項:「下列特別股,於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不適用之:<br> 一、第一項第四款、第五款及第七款之特別股。<br> 二、得轉換成複數普通股之特別股。」<br> 2018年公司法修正增訂公司法第157條第3項,<a href="https://law.moea.gov.tw/Download.ashx?FileID=125159&amp;id=51130&amp;type=HLAW">修法理由</a>節錄如下:「明定公開發行股票公司排除適用下列特別股之情形:(一)考量放寬特別股限制,少數持有複數表決權或否決權之股東,可能凌駕或否決多數股東之意思,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股東眾多,為保障所有股東權益,並避免濫用特別股衍生萬年董事或監察人之情形,導致不良之公司治理及代理問題,且亞洲大多數國家對於發行複數表決權或否決權之特別股仍採較嚴謹之規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yboo"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7">公司法第157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g07t"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股東會及董事會的職權分野,可參閱<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202">公司法第202條</a>:「公司業務之執行,除本法或章程規定應由股東會決議之事項外,均應由董事會決議行之。」<br> 因此,專屬於股東會能夠決定的事項,限於「公司法」或「公司章程」有明定,除此之外的事項就都是交由董事會決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3r3u"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gcis.nat.gov.tw/elaw/consAction.do?method=viewCons&amp;pk=9290">經濟部經商字第10702430970號函</a>(2019/1/4):「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之特別股股東,於行使否決權時,應以股東會所得決議之事項為限;依法屬於董事會決議之事項,例如:經理人之委任、解任及報酬(公司法第29條第1項第3款),則不得行使否決權。」<br> 但有學者反對這種黃金股股東一人,就能推翻股東會多數決的制度。學者認為,股東會為公司最高的意思決定機關,股東會決議在法律上即是公司的意思決定,董事或股東在法理上不能夠違反股東會決議。參閱廖大穎(2020),〈發行具否決權特別股的實務爭議〉,《月旦法學教室》,第211期,頁30-3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1i30"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85">公司法第185條</a>第1項第2款:「公司為下列行為,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股東出席之股東會,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二、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之營業或財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rqyz"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277">公司法第277條</a>第1、2項:「<br> I 公司非經股東會決議,不得變更章程。<br> II 前項股東會之決議,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之股東出席,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dztj"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316">公司法第316條</a>第1項:「股東會對於公司解散、合併或分割之決議,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股東之出席,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48i3"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29">公司法第29條</a>第1項第3款:「公司得依章程規定置經理人,其委任、解任及報酬,依下列規定定之。但公司章程有較高規定者,從其規定:……三、股份有限公司應由董事會以董事過半數之出席,及出席董事過半數同意之決議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z6kq"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98">公司法第198條</a>第1項:「股東會選任董事時,每一股份有與應選出董事人數相同之選舉權,得集中選舉一人,或分配選舉數人,由所得選票代表選舉權較多者,當選為董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mda7"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gcis.nat.gov.tw/elaw/consAction.do?method=viewCons&amp;pk=9290">經濟部經商字第10702430970號函</a>(2019/1/4):「又特別股股東對於『董事選舉之結果』,亦不得行使否決權,以維持公司之正常運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2uag"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gcis.nat.gov.tw/elaw/consAction.do?method=viewCons&amp;pk=9290">經濟部經商字第10702430970號函</a>(2019/1/4):「特別股股東針對特定事項行使否決權時,應於討論該事項之股東會中行使,以避免法律關係懸而未決。縱使特別股發行條件另有約定『得於股東會後行使』,亦宜限於該次股東會後合理期間內行使,以使法律關係早日確定。具體個案如有爭執,允屬司法機關認事用法範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pmhx"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7">公司法第157條</a>第1項第6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pawt"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gcis.nat.gov.tw/elaw/consAction.do?method=viewCons&amp;pk=9663">經濟部經商字第10802410440號函</a>(2019/5/13):「另公司法第157條第1項,尚無限制僅得發行單一款所規定型態之特別股,來函所述,股東持有特別股得對公司之讓與重大資產議案行使否決權;發行滿3年後,得按持有之特別股數量,1股轉換為3股普通股,應無不可。」</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smhy"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266">公司法第266條</a>第2項:「公司發行新股時,應由董事會以董事三分之二以上之出席,及出席董事過半數同意之決議行之。」</cite></li> </ol> </section>
[ "公司法第156條\n第1、3項:「\n\n\tI 股份有限公司之資本,應分為股份……\n\n\tIII 公司股份之一部分得為特別股;其種類,由章程定之。」", "公司法第157條\n第1項:「公司發行特別股時,應就下列各款於章程中定之:\n\n\t一、特別股分派股息及紅利之順序、定額或定率。\n\n\t二、特別股分派公司賸餘財產之順序、定額或定率。\n\n\t三、特別股之股東行使表決權之順序、限制或無表決權。\n\n\t四、複數表決權特別股或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n\n\t五、特別股股東被選舉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董事之權利。\n\n\t六、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之轉換股數、方法或轉換公式。\n\n\t七、特別股轉讓之限制。\n\n\t八、特別股權利、義務之其他事項。」\n\n\t\n公司法第356條之7\n第1項:「公司發行特別股時,應就下列各款於章程中定之:\n\n\t一、特別股分派股息及紅利之順序、定額或定率。\n\n\t二、特別股分派公司賸餘財產之順序、定額或定率。\n\n\t三、特別股之股東行使表決權之順序、限制、無表決權、複數表決權或對於特定事項之否決權。\n\n\t四、特別股股東被選舉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n\n\t五、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之轉換股數、方法或轉換公式。\n\n\t六、特別股轉讓之限制。\n\n\t七、特別股權利、義務之其他事項。」", "公司法第157條\n第1項第4款、\n公司法第356條之7\n第1項第3款。", "關於黃金股的定義、沿革等,可參考劉連煜(2018),《現代公司法》,增訂13版,頁319-324。", "公司法第157條\n第3項:「下列特別股,於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不適用之:\n\n\t一、第一項第四款、第五款及第七款之特別股。\n\n\t二、得轉換成複數普通股之特別股。」\n\n\t2018年公司法修正增訂公司法第157條第3項,\n修法理由\n節錄如下:「明定公開發行股票公司排除適用下列特別股之情形:(一)考量放寬特別股限制,少數持有複數表決權或否決權之股東,可能凌駕或否決多數股東之意思,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股東眾多,為保障所有股東權益,並避免濫用特別股衍生萬年董事或監察人之情形,導致不良之公司治理及代理問題,且亞洲大多數國家對於發行複數表決權或否決權之特別股仍採較嚴謹之規範。」", "公司法第157條\n第1項。", "股東會及董事會的職權分野,可參閱\n公司法第202條\n:「公司業務之執行,除本法或章程規定應由股東會決議之事項外,均應由董事會決議行之。」\n\n\t因此,專屬於股東會能夠決定的事項,限於「公司法」或「公司章程」有明定,除此之外的事項就都是交由董事會決議。", "經濟部經商字第10702430970號函\n(2019/1/4):「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之特別股股東,於行使否決權時,應以股東會所得決議之事項為限;依法屬於董事會決議之事項,例如:經理人之委任、解任及報酬(公司法第29條第1項第3款),則不得行使否決權。」\n\n\t但有學者反對這種黃金股股東一人,就能推翻股東會多數決的制度。學者認為,股東會為公司最高的意思決定機關,股東會決議在法律上即是公司的意思決定,董事或股東在法理上不能夠違反股東會決議。參閱廖大穎(2020),〈發行具否決權特別股的實務爭議〉,《月旦法學教室》,第211期,頁30-31。", "公司法第185條\n第1項第2款:「公司為下列行為,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股東出席之股東會,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二、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之營業或財產。」", "公司法第277條\n第1、2項:「\n\n\tI 公司非經股東會決議,不得變更章程。\n\n\tII 前項股東會之決議,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之股東出席,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 "公司法第316條\n第1項:「股東會對於公司解散、合併或分割之決議,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股東之出席,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 "公司法第29條\n第1項第3款:「公司得依章程規定置經理人,其委任、解任及報酬,依下列規定定之。但公司章程有較高規定者,從其規定:……三、股份有限公司應由董事會以董事過半數之出席,及出席董事過半數同意之決議行之。」", "公司法第198條\n第1項:「股東會選任董事時,每一股份有與應選出董事人數相同之選舉權,得集中選舉一人,或分配選舉數人,由所得選票代表選舉權較多者,當選為董事。」", "經濟部經商字第10702430970號函\n(2019/1/4):「又特別股股東對於『董事選舉之結果』,亦不得行使否決權,以維持公司之正常運作。」", "經濟部經商字第10702430970號函\n(2019/1/4):「特別股股東針對特定事項行使否決權時,應於討論該事項之股東會中行使,以避免法律關係懸而未決。縱使特別股發行條件另有約定『得於股東會後行使』,亦宜限於該次股東會後合理期間內行使,以使法律關係早日確定。具體個案如有爭執,允屬司法機關認事用法範疇。」", "公司法第157條\n第1項第6款。", "經濟部經商字第10802410440號函\n(2019/5/13):「另公司法第157條第1項,尚無限制僅得發行單一款所規定型態之特別股,來函所述,股東持有特別股得對公司之讓與重大資產議案行使否決權;發行滿3年後,得按持有之特別股數量,1股轉換為3股普通股,應無不可。」", "公司法第266條\n第2項:「公司發行新股時,應由董事會以董事三分之二以上之出席,及出席董事過半數同意之決議行之。」" ]
31cacc78fa82b2bf428c5d6a4a744ff8cb0fb364c4261c82bd011103872edc35
勞動事件上法院解決勞資糾紛,一定要先經過勞動調解嗎?勞動調解有哪幾種結果?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296
null
當遇到勞資爭議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們勞工可能會嘗試先跟雇主溝通,但如果溝通無效,還能怎麼做? 有些人會想到要去地方政府的勞工局申訴,進入勞資爭議處理法的調解程序 [1] ,這的確是一個方法;不過有些人想到要直接去法院提告,這個時候,則會進入勞動事件法的勞動調解程序。 一、勞動事件起訴前,一般要先經過勞動調解程序 勞動事件法在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而勞動事件法採調解前置主義 [2] ,原則上勞動案件在起訴前,要經過法院勞動調解程序,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聲請調解直接起訴的勞動案件,法院也是會先進行勞動調解程序。勞動調解程序由對勞資事務有專門知識、經驗之人組成調解委員會,促成雙方自主解決爭執;若調解不成,期間的討論也可成為後續訴訟程序的銜接 [3] 。 但是,有原則就有例外,有哪些例外情況是不用經過勞動調解程序,可以直接進入訴訟程序? (一)已經先在勞動調解以外的其他法定調解機關進行過調解程序,而未成立 如同上面所述,在面對勞動事件的時候,有些人會直接到法院訴訟,有些人會尋求勞工局或其他法定單位進行申訴、調解,如果已經經過法定調解機關調解 [4] ,例如已經經過勞工局的勞資爭議調解,然後調解不成立,那麼可以選擇直接進入訴訟,不用再經過法院調解。 (二)屬於提起反訴的事件 什麼是「反訴」?可以想像成,原告提出一個訴訟,之後另一方接著在同一個訴訟程序中,向對方提出一個相關的訴訟 [5] ,原告提的訴訟就稱為「本訴」,被告提出的就稱為「反訴」。 例如:員工A認為雇主B並未給付應該給付的薪資報酬,對雇主B提出給付工資的本訴訴訟;而雇主B則在同一個程序中對員工A主張因為員工A出勤時發生車禍行為,造成公司車子受損害,員工A應該要負損害賠償責任。在這個例子中,雇主B對員工A提出的損害賠償訴訟,我們稱為「反訴」。 在反訴程序中,因為原本的訴訟(在這個案例中是員工對雇主提出給付工資訴訟)已經先經過勞動調解程序,所以反訴的時候,就不用再進行一次勞動調解。 (三)依法必須採取公示送達或在外國送達調解相關通知書的情形 由於這個時候有很大的機會被通知一方很難被找到 [6] ,對方通常不會出席勞動調解程序,為了避免程序拖延,法律因此規定在這種需要公示送達或外國送達的情況,不用先經過法院的調解前置程序。 (四)因為性騷擾所發生爭議 職場性騷擾有它特別的程序 [7] 以及需要保護當事人的地方 [8] (例如避免多次重覆自己經歷),因此法律規定不用先經過勞動調解程序。 二、先前已經進行過勞資爭議調解或一些討論,之後還可以再次調解嗎? 那有人會問說,我雖然在勞工局已經勞資爭議調解過了,當時其實我們兩邊的想法落差沒有很大,但是當時兩方僵持不下所以勞資爭議調解不成立。不過,經過一段時間思考之後,我覺得我可以考慮接受先前的一些討論內容,然後讓我能夠趕快找下一份更好的工作,我能夠再進行勞動事件法的調解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此時尊重大家的意願,就算先前已經過勞資爭議調解,仍然可以在起訴前選擇先經過勞動調解程序 [9] 。 另外,甚至是雙方已經在勞動事件訴訟中,如果法官認為雙方經過一些調查程序等等,有調解的可能,也會經過雙方的同意之後,也可以再將案件移至民事訴訟的調解程序 [10] 。 三、勞動調解後續的幾種結果,以及調解適當方案 如果是在法院進行的勞動調解,則會由法官及兩位調解委員組成 [11] 。勞動調解事件,後續會有五種可能的結果:(一)調解經過合意成立 [12] 、(二)透過調解條款使得調解成立 [13] 、(三)對適當方案無異議使得調解成立、(四)對適當方案異議使得調解不成立,以及(五)調解委員會職權決定調解不成立 [14] 。 若勞資雙方都有成立調解的意願,只是無法立刻就具體調解內容達成一致時,可以交由勞動調解委員為雙方酌定勞動調解條款 [15] 。 如果雙方無法合意達成調解,也不願意交給勞動調解委員會酌定調解條款時,為了合理運用司法資源,並提升勞資爭議迅速且合理解決的可能性,勞動調解委員會將在不違反雙方主要意思範圍內,提出解決事件的適當方案 [16] 。適當方案成立的話,就等同於調解成立,雙方必須遵守 [17] 。 那不管是勞方或資方,我一定要接受這個適當方案嗎? 答案是:不一定。 適當方案送達給雙方後,雙方如果對於勞動調解委員會提出的方案有意見,應該要在收到方案10日不變期間提出異議,否則就會視為調解成立。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9eo6x"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勞資爭議處理法<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N0020007&amp;bp=2">第2章調解</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cojg"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16">勞動事件法第16條</a>:「<br> I 勞動事件,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於起訴前,應經法院行勞動調解程序:<br> 一、有民事訴訟法第四百零六條第一項第二款、第四款、第五款所定情形之一。<br> 二、因性別平等工作法第十二條所生爭議。<br> II 前項事件當事人逕向法院起訴者,視為調解之聲請。<br> III 不合於第一項規定之勞動事件,當事人亦得於起訴前,聲請勞動調解。」<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06">民事訴訟法第406條</a>第1項第2款、第4款、第5款:「法院認調解之聲請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逕以裁定駁回之:……<br> 二、經其他法定調解機關調解未成立者。……<br> 四、係提起反訴者。<br> 五、送達於他造之通知書,應為公示送達或於外國為送達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2">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a>第1項與第2項:「<br> I 本法所稱性騷擾,指下列情形之一:<br> 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br> 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br> II 本法所稱權勢性騷擾,指對於因僱用、求職或執行職務關係受自己指揮、監督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騷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q4nn"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勞動事件法第16條立法理由,參<a href="https://ppg.ly.gov.tw/ppg/PublicationBulletinDetail/download/communique1/final/pdf/107/99/LCIDC01_1079902.pdf">立法院公報第107卷第99期</a>,頁147-150。</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6rsi"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包括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20003">鄉鎮市調解條例</a>進行的調解、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B0010001&amp;bp=39">民事訴訟法的法院調解</a>,以及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N0020007&amp;bp=2">勞資爭議處理法進行的調解</a>,都屬於「法定調解機關調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usap"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59">民事訴訟法第259條</a>:「被告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在本訴繫屬之法院,對於原告及就訴訟標的必須合一確定之人提起反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rqz9"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49">民事訴訟法第149條</a>第1項:「對於當事人之送達,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受訴法院得依聲請,准為公示送達:<br> 一、應為送達之處所不明者。<br> 二、於有治外法權人之住居所或事務所為送達而無效者。<br> 三、於外國為送達,不能依第一百四十五條之規定辦理,或預知雖依該條規定辦理而無效者。」<br> 簡單來說,當對方所在處所不明時,就會以公告方式遞送文書,一定期間後在法律上視作文書已經送達給對方。而當需要進行公示送達程序時,不論對方是所在不明或是身在國外,通常都很難期待對方會如期出席。</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8eq6"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3">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a>第2項前段賦予雇主知道性騷擾的情況時,就應採取立即有效糾正及補救措施的義務,包括採取避免再次發生性騷擾的措施、提供醫療諮商等協助、調查性騷擾事件並對行為人為適當的懲戒或處理;並請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N0030014&amp;bp=5">性別平等工作法第5章救濟及申訴程序</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2kkk"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25">勞動事件法第25條</a>第2項:「因性別工作平等法第十二條所生勞動事件,勞動調解委員會審酌事件情節、勞工身心狀況與意願,認為適當者,得以利用遮蔽或視訊設備為適當隔離之方式行勞動調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ry2v"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16">勞動事件法第16條</a>第3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cdt0"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依據勞動事件法第15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20條之1第1項、第463條、第481條規定。<br> <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15">勞動事件法第15條</a>:「有關勞動事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強制執行法之規定。」<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20-1">民事訴訟法第420條之1</a>第1項:「第一審訴訟繫屬中,得經兩造合意將事件移付調解。」<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63">民事訴訟法第463條</a>:「除本章別有規定外,前編第一章、第二章之規定,於第二審程序準用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81">民事訴訟法第481條</a>:「除本章別有規定外,前章之規定,於第三審程序準用之。」<br> 關於三審的調解程序,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準用第463條,再準用<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B0010001&amp;bp=39">第二編第一審程序之第二章調解程序</a>的規定。並可參見<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LAW/dat02.aspx?lsid=FL096146&amp;ot=in">最高法院民事事件移付調解要點</a>。<br> 統計數字上,地方法院終結的10,145個勞動事件中,就有5.69%(577件)屬於勞動移付調解事件;參司法院(2024),〈勞動事件收件情形重點統計表9月份〉,《<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lp-2376-1.html">勞動事件統計:113年</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nj3x"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21">勞動事件法第21條</a>第1項:「勞動調解,由勞動法庭之法官一人及勞動調解委員二人組成勞動調解委員會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yezp"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26">勞動事件法第26條</a>:「<br> I 勞動調解,經當事人合意,並記載於調解筆錄時成立。<br> II 前項調解成立,與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6sfl"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27">勞動事件法第27條</a>:「<br> I 勞動調解經兩造合意,得由勞動調解委員會酌定解決事件之調解條款。<br> II 前項調解條款之酌定,除兩造另有約定外,以調解委員會過半數之意見定之;關於數額之評議,意見各不達過半數時,以次多額之意見定之。<br> III 調解條款,應作成書面,記明年月日,或由書記官記明於調解程序筆錄。其經勞動調解委員會之法官及勞動調解委員全體簽名者,視為調解成立。<br> IV 前項經法官及勞動調解委員簽名之書面,視為調解筆錄。<br> V 前二項之簽名,勞動調解委員中有因故不能簽名者,由法官附記其事由;法官因故不能簽名者,由勞動調解委員附記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g7wn"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31">勞動事件法第31條</a>:「<br> I 勞動調解委員會參酌事件之性質,認為進行勞動調解不利於紛爭之迅速與妥適解決,或不能依職權提出適當方案者,視為調解不成立,並告知或通知當事人。<br> II 有前項及其他調解不成立之情形者,準用第二十九條第四項、第五項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0qfe"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27">勞動事件法第27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erz4"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28">勞動事件法第28條</a>:「<br> I 當事人不能合意成立調解時,勞動調解委員會應依職權斟酌一切情形,並求兩造利益之平衡,於不違反兩造之主要意思範圍內,提出解決事件之適當方案。<br> II 前項方案,得確認當事人間權利義務關係、命給付金錢、交付特定標的物或為其他財產上給付,或定解決個別勞動紛爭之適當事項,並應記載方案之理由要旨,由法官及勞動調解委員全體簽名。<br> III 勞動調解委員會認為適當時,得於全體當事人均到場之調解期日,以言詞告知適當方案之內容及理由,並由書記官記載於調解筆錄。<br> IV 第一項之適當方案,準用前條第二項、第五項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vmg9"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29">勞動事件法第29條</a>:「<br> I 除依前條第三項規定告知者外,適當方案應送達於當事人及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br> II 當事人或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對於前項方案,得於送達或受告知日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br> III 於前項期間內合法提出異議者,視為調解不成立,法院並應告知或通知當事人及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未於前項期間內合法提出異議者,視為已依該方案成立調解。<br> IV 依前項規定調解不成立者,除調解聲請人於受告知或通知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法院為反對續行訴訟程序之意思外,應續行訴訟程序,並視為自調解聲請時,已經起訴;其於第一項適當方案送達前起訴者,亦同。以起訴視為調解者,仍自起訴時發生訴訟繫屬之效力。<br> V 依前項情形續行訴訟程序者,由參與勞動調解委員會之法官為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16">民事訴訟法第416條</a>第1項:「調解經當事人合意而成立;調解成立者,與訴訟上和解有同一之效力。」<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80">民事訴訟法第380條</a>第1項:「和解成立者,與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cite></li> </ol> </section>
[ "勞資爭議處理法\n第2章調解\n。", "勞動事件法第16條\n:「\n\n\tI 勞動事件,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於起訴前,應經法院行勞動調解程序:\n\n\t一、有民事訴訟法第四百零六條第一項第二款、第四款、第五款所定情形之一。\n\n\t二、因性別平等工作法第十二條所生爭議。\n\n\tII 前項事件當事人逕向法院起訴者,視為調解之聲請。\n\n\tIII 不合於第一項規定之勞動事件,當事人亦得於起訴前,聲請勞動調解。」\n\n\t\n民事訴訟法第406條\n第1項第2款、第4款、第5款:「法院認調解之聲請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逕以裁定駁回之:……\n\n\t二、經其他法定調解機關調解未成立者。……\n\n\t四、係提起反訴者。\n\n\t五、送達於他造之通知書,應為公示送達或於外國為送達者。」\n\n\t\n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n第1項與第2項:「\n\n\tI 本法所稱性騷擾,指下列情形之一:\n\n\t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n\n\t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n\n\tII 本法所稱權勢性騷擾,指對於因僱用、求職或執行職務關係受自己指揮、監督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騷擾。」", "勞動事件法第16條立法理由,參\n立法院公報第107卷第99期\n,頁147-150。", "包括依\n鄉鎮市調解條例\n進行的調解、依\n民事訴訟法的法院調解\n,以及依\n勞資爭議處理法進行的調解\n,都屬於「法定調解機關調解」。", "民事訴訟法第259條\n:「被告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得在本訴繫屬之法院,對於原告及就訴訟標的必須合一確定之人提起反訴。」", "民事訴訟法第149條\n第1項:「對於當事人之送達,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受訴法院得依聲請,准為公示送達:\n\n\t一、應為送達之處所不明者。\n\n\t二、於有治外法權人之住居所或事務所為送達而無效者。\n\n\t三、於外國為送達,不能依第一百四十五條之規定辦理,或預知雖依該條規定辦理而無效者。」\n\n\t簡單來說,當對方所在處所不明時,就會以公告方式遞送文書,一定期間後在法律上視作文書已經送達給對方。而當需要進行公示送達程序時,不論對方是所在不明或是身在國外,通常都很難期待對方會如期出席。",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n第2項前段賦予雇主知道性騷擾的情況時,就應採取立即有效糾正及補救措施的義務,包括採取避免再次發生性騷擾的措施、提供醫療諮商等協助、調查性騷擾事件並對行為人為適當的懲戒或處理;並請參\n性別平等工作法第5章救濟及申訴程序\n。", "勞動事件法第25條\n第2項:「因性別工作平等法第十二條所生勞動事件,勞動調解委員會審酌事件情節、勞工身心狀況與意願,認為適當者,得以利用遮蔽或視訊設備為適當隔離之方式行勞動調解。」", "勞動事件法第16條\n第3項。", "依據勞動事件法第15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20條之1第1項、第463條、第481條規定。\n\n\t\n勞動事件法第15條\n:「有關勞動事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強制執行法之規定。」\n\n\t\n民事訴訟法第420條之1\n第1項:「第一審訴訟繫屬中,得經兩造合意將事件移付調解。」\n\n\t\n民事訴訟法第463條\n:「除本章別有規定外,前編第一章、第二章之規定,於第二審程序準用之。」\n\n\t\n民事訴訟法第481條\n:「除本章別有規定外,前章之規定,於第三審程序準用之。」\n\n\t關於三審的調解程序,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準用第463條,再準用\n第二編第一審程序之第二章調解程序\n的規定。並可參見\n最高法院民事事件移付調解要點\n。\n\n\t統計數字上,地方法院終結的10,145個勞動事件中,就有5.69%(577件)屬於勞動移付調解事件;參司法院(2024),〈勞動事件收件情形重點統計表9月份〉,《\n勞動事件統計:113年\n》。", "勞動事件法第21條\n第1項:「勞動調解,由勞動法庭之法官一人及勞動調解委員二人組成勞動調解委員會行之。」", "勞動事件法第26條\n:「\n\n\tI 勞動調解,經當事人合意,並記載於調解筆錄時成立。\n\n\tII 前項調解成立,與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 "勞動事件法第27條\n:「\n\n\tI 勞動調解經兩造合意,得由勞動調解委員會酌定解決事件之調解條款。\n\n\tII 前項調解條款之酌定,除兩造另有約定外,以調解委員會過半數之意見定之;關於數額之評議,意見各不達過半數時,以次多額之意見定之。\n\n\tIII 調解條款,應作成書面,記明年月日,或由書記官記明於調解程序筆錄。其經勞動調解委員會之法官及勞動調解委員全體簽名者,視為調解成立。\n\n\tIV 前項經法官及勞動調解委員簽名之書面,視為調解筆錄。\n\n\tV 前二項之簽名,勞動調解委員中有因故不能簽名者,由法官附記其事由;法官因故不能簽名者,由勞動調解委員附記之。」", "勞動事件法第31條\n:「\n\n\tI 勞動調解委員會參酌事件之性質,認為進行勞動調解不利於紛爭之迅速與妥適解決,或不能依職權提出適當方案者,視為調解不成立,並告知或通知當事人。\n\n\tII 有前項及其他調解不成立之情形者,準用第二十九條第四項、第五項之規定。」", "勞動事件法第27條\n第1項。", "勞動事件法第28條\n:「\n\n\tI 當事人不能合意成立調解時,勞動調解委員會應依職權斟酌一切情形,並求兩造利益之平衡,於不違反兩造之主要意思範圍內,提出解決事件之適當方案。\n\n\tII 前項方案,得確認當事人間權利義務關係、命給付金錢、交付特定標的物或為其他財產上給付,或定解決個別勞動紛爭之適當事項,並應記載方案之理由要旨,由法官及勞動調解委員全體簽名。\n\n\tIII 勞動調解委員會認為適當時,得於全體當事人均到場之調解期日,以言詞告知適當方案之內容及理由,並由書記官記載於調解筆錄。\n\n\tIV 第一項之適當方案,準用前條第二項、第五項之規定。」", "勞動事件法第29條\n:「\n\n\tI 除依前條第三項規定告知者外,適當方案應送達於當事人及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n\n\tII 當事人或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對於前項方案,得於送達或受告知日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提出異議。\n\n\tIII 於前項期間內合法提出異議者,視為調解不成立,法院並應告知或通知當事人及參加調解之利害關係人;未於前項期間內合法提出異議者,視為已依該方案成立調解。\n\n\tIV 依前項規定調解不成立者,除調解聲請人於受告知或通知後十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法院為反對續行訴訟程序之意思外,應續行訴訟程序,並視為自調解聲請時,已經起訴;其於第一項適當方案送達前起訴者,亦同。以起訴視為調解者,仍自起訴時發生訴訟繫屬之效力。\n\n\tV 依前項情形續行訴訟程序者,由參與勞動調解委員會之法官為之。」\n\n\t\n民事訴訟法第416條\n第1項:「調解經當事人合意而成立;調解成立者,與訴訟上和解有同一之效力。」\n\n\t\n民事訴訟法第380條\n第1項:「和解成立者,與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效力。」" ]
88831b851e286a962ca67e6b5f150a73c82cf1087298eadc165116c789c76bee
夫妻財產制度的類型——法定、約定財產制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family-relationship/422
null
一、 夫妻財產制度的選擇影響婚前甚至婚後財產的安排規劃,但大多數民眾對於我國夫妻財產制度都一知半解。夫妻財產制可分為法定及約定,其中約定財產制又分為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各種制度特色如表1。 表1 法定、約定財產制比較   法定財產制 約定財產制 說明 分別財產制 共同財產制 夫妻各自名下的財產,各自享有所有權,債務各自負擔,但是當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如:一方死亡、離婚等),剩餘財產較少的一方,可以向較多的一方,請求差額的1∕2。 若夫妻有一方計算出來的結果,不僅沒有剩餘財產,反而是負債,則以零計算。 法定財產制度下最大的特點: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 自己的財產自己享有,自己的債務自己負擔,如果幫他方清償債務,則可以跟他方請求償還。 特有財產:同分別財產制 專供夫或妻個人使用之物。 夫或妻職業上必需之物。 夫或妻所受之贈物,經贈與人以書面聲明為其特有財產。 其他財產:夫妻公同共有。特點如下: 一起管理,管理費用以共同財產負擔。 如果要處分,要經過另一方同意。 債權人可以自由選擇先就共同財產,或債務人之夫或妻一方的特有財產請求清償。 財產、負債歸屬的差異 夫妻名下的財產歸各自所有,債務各自負擔。 除了特別提到的特有財產之外,其他財產都是夫妻公同共有,債務也是共同承擔。 有無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 有 無 表1 法定、約定財產制比較   法定財產制 約定財產制 說明 分別財產制 共同財產制 夫妻各自名下的財產,各自享有所有權,債務各自負擔,但是當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如:一方死亡、離婚等),剩餘財產較少的一方,可以向較多的一方,請求差額的1∕2。 若夫妻有一方計算出來的結果,不僅沒有剩餘財產,反而是負債,則以零計算。 法定財產制度下最大的特點: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 自己的財產自己享有,自己的債務自己負擔,如果幫他方清償債務,則可以跟他方請求償還。 特有財產:同分別財產制 專供夫或妻個人使用之物。 夫或妻職業上必需之物。 夫或妻所受之贈物,經贈與人以書面聲明為其特有財產。 其他財產:夫妻公同共有。特點如下: 一起管理,管理費用以共同財產負擔。 如果要處分,要經過另一方同意。 債權人可以自由選擇先就共同財產,或債務人之夫或妻一方的特有財產請求清償。 財產、負債歸屬的差異 夫妻名下的財產歸各自所有,債務各自負擔。 除了特別提到的特有財產之外,其他財產都是夫妻公同共有,債務也是共同承擔。 有無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 有 無 作者自製   二、夫妻財產制一定要約定嗎?不約定會怎樣? 夫妻財產制可以在婚前、婚後約定,婚姻中也可以廢止或變更。只是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特別約定,如果沒有特別約定的話,依照民法第1005條 [1] 規定,就是採用法定財產制,而可適用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三、夫妻財產制的約定、廢止或變更要怎麼做? 依照民法第1007條 [2] ,夫妻財產制的約定、廢止或變更一定要書面才有效。 至於這份有效的夫妻財產契約書對誰發生拘束力?假使這份有效的夫妻財產契約書還有辦理登記程序的話,那就對夫妻以外的其他人產生拘束力,但是如果沒有登記,就只拘束夫妻之間,對夫妻以外的其他人就沒有拘束力。 有關登記的內容在「法人及夫妻財產制契約登記規則 [3] 」裡有詳細的規定,供大家辦理時依循。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nv4wv"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005">民法第1005條</a>:「夫妻未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者,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法定財產制,為其夫妻財產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xtr2"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007">民法第1007條</a>:「夫妻財產制契約之訂立、變更或廢止,應以書面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ip63"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10017">法人及夫妻財產制契約登記規則</a>。</cite></li> </ol> </section>
[ "民法第1005條\n:「夫妻未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者,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法定財產制,為其夫妻財產制。」", "民法第1007條\n:「夫妻財產制契約之訂立、變更或廢止,應以書面為之。」", "法人及夫妻財產制契約登記規則\n。" ]
4ff024628df08786743a71c85df963f056d293257ccc9794e3f0fd2232138d4c
意定監護制度——有一天我老了、病了,誰來照顧我?自己來選監護人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ealth-medical-ageing/779
null
一、立法目的:補充法定成年監護制度的不足 成年監護制度,是指當一個成年人 [1] 因為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不能與他人溝通或不瞭解他人表達的意思,已經喪失意思能力時,透過聲請人向法院聲請的程序。 法院會為這位喪失意思能力的成年人選定一個或多個監護人,擔任他的法定代理人,這就是所謂的法定監護制度 [2] 。過去只有法定監護制度,所以法院只能從受監護人的配偶、四親等內的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的其他親屬,以及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的人之中選任監護人 [3] 。 但在實務上,這樣的法定監護制度,有時卻淪為繼承人爭產的工具,或實際上在受監護人生病時陪伴他(她)的人,是受監護人的摯友、沒有婚姻關係的伴侶,但在受監護人受監護宣告時,只因為與受監護人並沒有親屬關係,而較難被選為監護人 [4] 。 因此,考量原有的法定監護制度有時未能符合受監護人的意願,2019年5月民法修正新增「意定監護制度」(同年6月公布施行) [5] ,希望能尊重受監護人喪失能力前的意願。 [1] [2] [3] [4] [5] 二、什麼是意定監護制度? 意定監護制度是指,本人在意思能力健全時,可以預先和受任人訂立意定監護契約,約定若有一天自己老了、病了,喪失意思能力而受監護宣告時,由受任人擔任他的監護人。 受任人可以是一人或數人,如果有多位受任人,除了約定為分別執行職務外(例如可以和多位受任人約定,分別由A執行生活管理、B執行健康方面的照顧、C執行財產管理事項等),應由全體受任人共同執行職務 [6] 。對於監護人付出勞力、時間等執行職務,當事人之間可以約定意定監護人有沒有報酬、報酬的數額等;當事人如果沒有約定,意定監護人可以請求法院酌定報酬 [7] 。(見圖1) [6] [7] 圖1 老了、病了之後的監護人自己選! 資料來源:吳育芬 / 繪圖:Yen 圖1 老了、病了之後的監護人自己選! 資料來源:吳育芬 / 繪圖:Yen 三、意定監護契約必須公證 意定監護契約的訂立或變更,必須由本人及受任人一起親自到場,向公證人表明契約的合意,並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意定監護契約才成立。而契約的生效時點則為本人受監護宣告時 [8] 。 因此,意定監護契約訂立後,其實還沒有生效,當事人任一方在法院做出監護宣告前,都可以隨時撤回已成立而尚未生效的監護宣告契約,但要撤回的人也要親自到場向公證人表明要撤回意定監護契約,撤回才會生效 [9] 。另外,如果有前後兩份意定監護契約,內容有互相牴觸的話,視為本人撤回之前的意定監護契約 [10] 。 [8] [9] [10] 四、意定監護的效力 未來本人受監護宣告時,法院會尊重本人的意思,原則上以意定監護契約為優先,由意定監護契約的受任人擔任監護人 [11] ,取代過去法院依職權選任監護人的方式。 另外,成年法定監護制度下,監護人若要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產、或就受監護人居住的建築物或其基地出租、供別人使用或終止租賃,或是以受監護人的財產為投資,都須經過法院的許可,才生效力 [12] 。相對來說,意定監護契約的特色之一在於排除上面提到的規定:如果本人與受任人已經事先約定,受任人在執行監護職務的時候,可以代理受監護人購置、處分、出租不動產,或用受監護人的財產來投資,則未來受任人在做這些行為時,就不需要再經過法院的許可 [13] ,貫徹意定監護制度尊重本人意思自主的初衷。 [11] [12] [13]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al0ey"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2">民法第12條</a>:「滿十八歲為成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4o1p"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4">民法第14條</a>第1項:「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11p6"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1">民法第1111條</a>第1項:「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enmf"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實務上由不具親屬關係的人來擔任監護的人的比例極低,極大多數都還是由配偶或親屬擔任監護人。參閱:鄧學仁(2017),〈<a href="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7827/File_173356.pdf">社福機構支援成年監護制度之研究</a>〉,《社區發展季刊》,第159期,頁303-304。</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48as"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民法第4編第4章第3節「<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B0000001&amp;bp=121">成年人之意定監護</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B0000001&amp;bp=121">第1113條之2至第1113條之10</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rml6"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3-2">民法第1113條之2</a>第2項:「前項受任人得為一人或數人;其為數人者,除約定為分別執行職務外,應共同執行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sx5g"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3-7">民法第1113條之7</a>:「意定監護契約已約定報酬或約定不給付報酬者,從其約定;未約定者,監護人得請求法院按其勞力及受監護人之資力酌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edo3"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3-3">民法第1113條之3</a>:「<br> I 意定監護契約之訂立或變更,應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始為成立。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後七日內,以書面通知本人住所地之法院。<br> II 前項公證,應有本人及受任人在場,向公證人表明其合意,始得為之。<br> III 意定監護契約於本人受監護宣告時,發生效力。」<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1&amp;flno=66-1">公證法施行細則第66條之1</a>第1項、第4項:「<br> I 意定監護契約訂立或變更之公證,本人及受任人應親自到場。……<br> IV 公證人應闡明意定監護契約於本人受監護宣告時,始發生效力,以及前後意定監護契約有相牴觸者,視為本人撤回前意定監護契約之旨,並於公證書記載上開說明及當事人就此所為之表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bi4n"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3-5">民法第1113條之5</a>第1項、第2項:「<br> I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前,意定監護契約之本人或受任人得隨時撤回之。<br> II 意定監護契約之撤回,應以書面先向他方為之,並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後,始生撤回之效力。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後七日內,以書面通知本人住所地之法院。契約經一部撤回者,視為全部撤回。」<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1&amp;flno=66-2">公證法施行細則第66條之2</a>第1項:「意定監護契約撤回之公證,撤回人應親自到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nalt"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3-8">民法第1113條之8</a>:「前後意定監護契約有相牴觸者,視為本人撤回前意定監護契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i0ga"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3-4">民法第1113之4</a>第1項前段:「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受監護宣告之人已訂有意定監護契約者,應以意定監護契約所定之受任人為監護人,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q8mq"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01">民法第1101條</a>第2項、第3項:「<br> II 監護人為下列行為,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br> 一、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產。<br> 二、代理受監護人,就供其居住之建築物或其基地出租、供他人使用或終止租賃。<br> III 監護人不得以受監護人之財產為投資。但購買公債、國庫券、中央銀行儲蓄券、金融債券、可轉讓定期存單、金融機構承兌匯票或保證商業本票,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wwie"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3-9">民法第1113條之9</a>:「意定監護契約約定受任人執行監護職務不受第一千一百零一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限制者,從其約定。」</cite></li> </ol> </section>
[ "民法第12條\n:「滿十八歲為成年。」", "民法第14條\n第1項:「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 "民法第1111條\n第1項:「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應依職權就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適當之人選定一人或數人為監護人,並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實務上由不具親屬關係的人來擔任監護的人的比例極低,極大多數都還是由配偶或親屬擔任監護人。參閱:鄧學仁(2017),〈\n社福機構支援成年監護制度之研究\n〉,《社區發展季刊》,第159期,頁303-304。", "民法第4編第4章第3節「\n成年人之意定監護\n」:\n第1113條之2至第1113條之10\n。", "民法第1113條之2\n第2項:「前項受任人得為一人或數人;其為數人者,除約定為分別執行職務外,應共同執行職務。」", "民法第1113條之7\n:「意定監護契約已約定報酬或約定不給付報酬者,從其約定;未約定者,監護人得請求法院按其勞力及受監護人之資力酌定之。」", "民法第1113條之3\n:「\n\n\tI 意定監護契約之訂立或變更,應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始為成立。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後七日內,以書面通知本人住所地之法院。\n\n\tII 前項公證,應有本人及受任人在場,向公證人表明其合意,始得為之。\n\n\tIII 意定監護契約於本人受監護宣告時,發生效力。」\n\n\t\n公證法施行細則第66條之1\n第1項、第4項:「\n\n\tI 意定監護契約訂立或變更之公證,本人及受任人應親自到場。……\n\n\tIV 公證人應闡明意定監護契約於本人受監護宣告時,始發生效力,以及前後意定監護契約有相牴觸者,視為本人撤回前意定監護契約之旨,並於公證書記載上開說明及當事人就此所為之表示。」", "民法第1113條之5\n第1項、第2項:「\n\n\tI 法院為監護之宣告前,意定監護契約之本人或受任人得隨時撤回之。\n\n\tII 意定監護契約之撤回,應以書面先向他方為之,並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後,始生撤回之效力。公證人作成公證書後七日內,以書面通知本人住所地之法院。契約經一部撤回者,視為全部撤回。」\n\n\t\n公證法施行細則第66條之2\n第1項:「意定監護契約撤回之公證,撤回人應親自到場。」", "民法第1113條之8\n:「前後意定監護契約有相牴觸者,視為本人撤回前意定監護契約。」", "民法第1113之4\n第1項前段:「法院為監護之宣告時,受監護宣告之人已訂有意定監護契約者,應以意定監護契約所定之受任人為監護人,同時指定會同開具財產清冊之人。」", "民法第1101條\n第2項、第3項:「\n\n\tII 監護人為下列行為,非經法院許可,不生效力:\n\n\t一、代理受監護人購置或處分不動產。\n\n\t二、代理受監護人,就供其居住之建築物或其基地出租、供他人使用或終止租賃。\n\n\tIII 監護人不得以受監護人之財產為投資。但購買公債、國庫券、中央銀行儲蓄券、金融債券、可轉讓定期存單、金融機構承兌匯票或保證商業本票,不在此限。」", "民法第1113條之9\n:「意定監護契約約定受任人執行監護職務不受第一千一百零一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限制者,從其約定。」" ]
aa24a3cfc08e3e0c4638cab78268ea8d6150c316fb263a06542b6732131ac6ea
婦產科診所醫師尚未取得成年已婚孕婦配偶的同意,為該孕婦進行的人工流產,合法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gender/510
婦產科A醫師執業多年,某日一對夫婦B、C上門求診,B太太表示因目前沒有生育計畫,所以想要進行人工流產。 A醫師詳細向B太太說明人工流產的風險後,因C先生有事先行離開,僅B太太簽署人工流產同意書,B太太表示同意書會帶回去讓C先生簽署後再送回診所,請A醫師先行給予人工流產藥物服用,A醫師心想C先生剛剛在場並未表示反對,故勉為其難先讓B服用人工流產藥物,並再三囑託一定要請其先生儘速補正同意書面。 豈知隔日,C先生向A醫師表示其未經C先生同意,竟然擅自為B太太進行人工流產,A醫師已經違法了,C先生將要向主管機關檢舉。
律師意見:上述案例的婦產科診所醫師未取得成年已婚孕婦的配偶同意,為孕婦進行人工流產的行為,有可能觸犯優生保健法第9條及刑法第289條加工墮胎罪。 一、法律規範    依據刑法第289條第1項 [1] 加工墮胎罪的規定,原則上任何人(包括婦產科醫師)在沒有正當事由或其他法律依據時,都不能為懷胎婦女墮胎或進行人工流產。另依優生保健法第9條第1項 [2] 的規定,懷孕婦女經診斷或證明有6種事由時,可以依孕婦的自由意願,施行人工流產。這6種事由中,其中1種事由就是「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所以,孕婦如果以此為由進行人工流產行為時,依優生保健法第9條第2項 [3] 規定,「……有配偶者,依前項第六款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配偶之同意。」因此,有配偶的孕婦如果是有「因為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之事由,想要請醫師為其進行人工流產,依照優生保健法的規定,醫師必須取得該孕婦配偶的同意後,才可以為孕婦合法的進行人工流產。 二、法律適用效果    由於本件案例,A醫師尚未取得孕婦B太太的配偶C先生書面同意,就決定為孕婦B太太進行人工流產,就有可能違法。 在這裡提醒讀者:已婚婦女想人工流產,原則上都要問過配偶。已婚婦女除了少數例外(例如:符合優生保健法第9條第1項第1款至第5款等事由,或是配偶生死不明或無意識或精神錯亂,所以法律允許孕婦依自己的意願自行至診所進行人工流產),原則上醫師仍必須取得孕婦配偶之同意,否則醫師仍無法免除刑法第289條第1項加工墮胎罪的刑責。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vfptn"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89">刑法第289條</a>第1項:「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9ppd"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70001&amp;flno=9">優生保健法第9條</a>第1項:「懷孕婦女經診斷或證明有下列情事之一,得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br> 一、本人或其配偶患有礙優生之遺傳性、傳染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br> 二、本人或其配偶之四親等以內之血親患有礙優生之遺傳性疾病者。<br> 三、有醫學上理由,足以認定懷孕或分娩有招致生命危險或危害身體或精<br>     神健康者。<br> 四、有醫學上理由,足以認定胎兒有畸型發育之虞者。<br> 五、因被強制性交、誘姦或與依法不得結婚者相姦而受孕者。<br> 六、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bzhy"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70001&amp;flno=9">優生保健法第9條</a>第2項:「未婚之未成年人或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依前項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法定代理人或輔助人之同意。有配偶者,依前項第六款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配偶之同意。但配偶生死不明或無意識或精神錯亂者,不在此限。」</cite></li> </ol> </section>
[ "刑法第289條\n第1項:「受懷胎婦女之囑託或得其承諾,而使之墮胎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優生保健法第9條\n第1項:「懷孕婦女經診斷或證明有下列情事之一,得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n\n\t一、本人或其配偶患有礙優生之遺傳性、傳染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n\n\t二、本人或其配偶之四親等以內之血親患有礙優生之遺傳性疾病者。\n\n\t三、有醫學上理由,足以認定懷孕或分娩有招致生命危險或危害身體或精\n\n\t    神健康者。\n\n\t四、有醫學上理由,足以認定胎兒有畸型發育之虞者。\n\n\t五、因被強制性交、誘姦或與依法不得結婚者相姦而受孕者。\n\n\t六、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 "優生保健法第9條\n第2項:「未婚之未成年人或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依前項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法定代理人或輔助人之同意。有配偶者,依前項第六款規定施行人工流產,應得配偶之同意。但配偶生死不明或無意識或精神錯亂者,不在此限。」" ]
6415d24dd565a1592b133a67ea0a3bf07ee7e4b6dd3e85bdf5a57696f51a3172
什麼是裁定?什麼是判決?什麼是判例?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49
法院作成的以下決定,分別要怎麼稱呼? 一、A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決B清償100萬元的借款,但A起訴時漏未繳納裁判費,於是法院「通知A盡速補繳」。 二、承上,A補繳完裁判費後,法院隨即排定時間開庭,經過數次準備程序及言詞辯論程序後,法院決定「駁回A的起訴」。 三、C死亡,法院「選任D擔任C的遺產管理人」。 四、承上,等遺產管理人的工作全部結束後,D便向法院請求酌定遺產管理人的報酬 [1] ,法院最後決定「D可以獲得5萬元」。 註腳   民法第1183條 :「遺產管理人得請求報酬,其數額由法院按其與被繼承人之關係、管理事務之繁簡及其他情形,就遺產酌定之,必要時,得命聲請人先為墊付。」
一、關於「裁判」的意思 平常所聽到的「裁判」,可以再細分成「裁定」跟「判決」 [1] 。雖然民事、刑事和行政訴訟都有這樣的區分,但本文接下來將以民事事件為主軸,說明裁定和判決的分別。(見圖1) 圖1 什麼是裁定、判決? 不服的話有任何救濟方式嗎?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裁定、判決? 不服的話有任何救濟方式嗎?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一)裁定 1. 定義 裁定主要是針對「程序事項」所做出的結論。 裁定的特點在於,法院可以不經過當事人的言詞辯論就作出裁定 [2] ,民事訴訟法也沒有規定裁定的記載內容一定要包含哪些項目,所以裁定在使用上是比較彈性的。 例如案例一的法院向A做出補繳裁判費的通知,就是一個「裁定」,因為法院根本還沒進入實質案情的審理(也就是不管B到底有沒有欠A錢、法院也沒有把A、B找來開庭辯論),只是先通知A在程序上要補繳裁判費而已 [3] 。 另外,案例三(法院選定遺產管理人 [4] )跟案例四(酌定5萬元的報酬 [5] )也都是「裁定」。因為要不要選擇D當遺產管理人以及要給D多少報酬,都沒有牽涉到實體法律關係的主張 [6] ,所以法院是以裁定的方式處理。 2. 救濟方式 原則上,針對裁定不服而想向法院爭執時,當事人可以「抗告 [7] 」。但有些時候則不行,例如民事訴訟法第483條 [8] 規定:「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除別有規定外,不得抗告。」這條規定是為了讓訴訟程序順利進行,避免審理時間因為程序的事項而一再拖延,所以原則上禁止當事人對程序進行中的裁定提出抗告。 例如案例一的通知補繳裁判費,就是屬於「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也就是法院雖然下了一個補繳裁判費的裁定,但原本的訴訟程序並未因此終結,所以收到補繳裁定的A不能針對要求補繳的部分提出抗告 [9] ! 但若是案例三選任遺產管理人和案例四酌定遺產管理人報酬的裁定 [10] ,因為都屬於「終局裁判」中的「終局裁定」(裁定出來就表示這個程序告一段落),不同於民事訴訟法第483條的規定,所以當事人如有不服,都可以提起抗告。 (二)判決 1. 定義 判決主要是針對「實體事項」 所做出的結論。 當事人正是因為彼此對於某件事情意見不合才會到法院進行訴訟,而法院身為居中處理的第三人,就必須做出一個具體結果(也就是判決)以解決紛爭,否則事情會僵在那裡沒完沒了。 例如案例二中,A請求B清償借款100萬元,法院「駁回A的起訴(也就是A敗訴)」,這就是法院對於案件本身所做出的結論,稱為「判決」。 相較於裁定,判決的做成比較嚴謹,原則上必須經過當事人言詞辯論的程序 [11] ,而且判決書的形式也有法律明文規定,例如民事訴訟法第226條 [12] 就詳細規定了民事判決書必須記載的內容 [13] 。 2. 救濟方式 同樣的,針對判決不服而想向法院爭執時,原則上當事人都能提起「上訴」加以救濟 [14] ,但有例外!例如「除權判決」就不能上訴 [15] 。 二、於「判例」的意思 在過去,如果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做成的裁判很值得參考時(例如完整說明某一法律概念,或明確區分很容易混淆的法律關係等 [16] ),就會透過民事庭會議、刑事庭會議或民、刑事庭總會議等會議決議,將這些裁判選編為「判例」 [17] ,供其他法官日後參考(很像以前寫作文時,老師都會選幾篇特優貼在教室後方,要大家學學的感覺)。 但將裁判選編成判例後所造成的問題是:將本質只是法院行使司法權所做出的裁判,經過法院內部會議挑選出後編成判例,就可以等同視為立法者經過立法程序所做出的一般的抽象法規範 [18] 。 簡單來說,應該只是參考用的判例,它的法律見解卻具有拘束其他案件的效力(就是把「特殊個案」當成「一般法條」在用 [19] ),如此一來,不僅產生適用上的問題(對於個案的見解,真的可以當成其他案件的指標嗎?),從權力分立的角度來看,最高法院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逾越自己的司法權,而觸及了立法權 [20] 。 因此,我國於2018年12月7日三讀通過「法院組織法」與「行政法院組織法」的部分條文,改以「大法庭」制度來取代判例的存在,而相關的條文也已在2019年7月4日施行,所以判例已經正式走入歷史囉!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y1a9y"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20">民事訴訟法第220條</a>:「裁判,除依本法應用判決者外,以裁定行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20">刑事訴訟法第220條</a>:「裁判,除依本法應以判決行之者外,以裁定行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amp;flno=187">行政訴訟法第187條</a>:「裁判,除依本法應用判決者外,以裁定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q9mq"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34">民事訴訟法第234條</a>第1項:「裁定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amp;flno=188">行政訴訟法第188條</a>第3項:「裁定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iph1"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關於補繳裁判費的裁定,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V,108%2c%e8%a8%b4%2c3183%2c20190806%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訴字第3183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DV,107%2c%e8%a8%b4%2c1407%2c20191106%2c2">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7年度訴字第1407號民事裁定</a>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q5y9"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關於選定遺產管理人的裁定,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CYDV,108%2c%e5%8f%b8%e7%b9%bc%2c64%2c20191104%2c1">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08年度司繼字第64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V,108%2c%e5%8f%b8%e7%b9%bc%2c1175%2c20191031%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司繼字第1175號民事裁定</a>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7ien"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關於遺產管理人報酬的裁定,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DV,108%2c%e5%8f%b8%e7%b9%bc%2c2696%2c20191107%2c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8年度司繼字第2696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DV,108%2c%e5%8f%b8%e7%b9%bc%2c2836%2c20191101%2c1">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8年度司繼字第2836號民事裁定</a>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d1hy"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所謂的「實體(事實)法律關係」,舉例來說,為什麼會有訴訟?就是因為原告跟被告對於「實體(事實)」的認知不同(像是原告認為被告沒有還錢,但被告認為自己已經清償完畢等),因此雙方在訴訟程序中,必須依據法條和證據,來強化自己所主張的事實才是正確的,所以稱為「實體法律關係的主張」。但在「選任遺產管理人」或是「酌定遺產管理人報酬」的案件中,並沒有所謂「選任誰」、「得到多少錢」才是正確的情況(也就是雙方沒有爭執對錯的空間),這種案件只有「誰適合」、「適合拿到多少錢」的問題,所以會讓法官有比較大的空間去裁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7013"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82">民事訴訟法第482條</a>:「對於裁定,得為抗告。但別有不許抗告之規定者,不在此限。」<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03">刑事訴訟法第403條</a>第1項:「當事人對於法院之裁定有不服者,除有特別規定外,得抗告於直接上級法院。」<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amp;flno=264">行政訴訟法第264條</a>:「對於裁定得為抗告。但別有不許抗告之規定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yauw"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83">民事訴訟法第483條</a>:「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除別有規定外,不得抗告。」<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04">刑事訴訟法第404條</a>第1項本文:「對於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不得抗告。」<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amp;flno=265">行政訴訟法第265條</a>:「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除別有規定外,不得抗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hwip"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192">司法院釋字第192號解釋</a>:「法院命補繳裁判費,係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依民事訴訟法第483條規定不得抗告之判例,乃在避免訴訟程序進行之延滯,無礙人民訴訟權之適當行使,與憲法第16條並無牴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ecrq"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在當事人向法院聲請「選任遺產管理人」以及遺產管理人向法院聲請「酌定遺產管理人報酬」的情況下,只要法院作出「選任一名遺產管理人」及「酌定一個報酬數額」的裁定,那麼聲請程序就結束了,因為當事人的目的(就是選任一名遺產管理人及酌定一個報酬數額)已經達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wapp"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21">民事訴訟法第221條</a>:「<br> I 判決,除別有規定外,應本於當事人之言詞辯論為之。<br> II 法官非參與為判決基礎之辯論者,不得參與判決。」<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21">刑事訴訟法第221條</a>:「判決,除有特別規定外,應經當事人之言詞辯論為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amp;flno=188">行政訴訟法第188條</a>第1項:「行政訴訟除別有規定外,應本於言詞辯論而為裁判。」</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jnjy"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26">民事訴訟法第226條</a>:「<br> I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br> 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br> 二、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br> 三、訴訟事件;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br> 四、主文。<br> 五、事實。<br> 六、理由。<br> 七、年、月、日。<br> 八、法院。<br> II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並表明其聲明為正當之攻擊或防禦方法要領。<br> III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br> IV 一造辯論判決及基於當事人就事實之全部自認所為之判決,其事實及理由得簡略記載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70nj"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關於民事、刑事判決書的內容,以及如何看懂判決書,可以進一步參閱:楊舒婷(2022),《<a href="/article/lawABC/738">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一)——民事判決書</a>》、楊舒婷(2024),《<a href="/article/lawABC/739">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二)——刑事判決書</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gmxu"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37">民事訴訟法第437條</a>:「對於第一審之終局判決,除別有規定外,得上訴於管轄第二審之法院。」<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44">刑事訴訟法第344條</a>第1項:「當事人對於下級法院之判決有不服者,得上訴於上級法院。」<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amp;flno=238">行政訴訟法第238條</a>第1項:「對於高等行政法院之終局判決,除本法或其他法律別有規定外,得上訴於最高行政法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d4ve"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551">民事訴訟法第551條</a>第1項:「對於除權判決,不得上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ra13"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例如<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A%2c41%2c%e5%8f%b0%e4%b8%8a%2c971%2c001">最高法院41年台上字第971號民事判例</a>:「當事人提出之私文書必須真正而無瑕疵者,始有訴訟法之形式的證據力,此形式的證據力具備後,法院就其中之記載調查其是否與系爭事項有關,始有實質的證據力之可言。」正因為這個裁判明確且詳細的指出,私文書在什麼條件下會有形式及實質的證據力,值得其他法官參考,因此獲得青睞而被選編成「判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ws56"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239619&amp;ot=in">2019年刪除前法院組織法</a>第57條第1項:「最高法院之裁判,其所持法律見解,認有編為判例之必要者,應分別經由院長、庭長、法官組成之民事庭會議、刑事庭會議或民、刑事庭總會議決議後,報請司法院備查。」<br> <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239620&amp;ot=in">2019年刪除前行政法院組織法</a>第16條第1項:「最高行政法院之裁判,其所持之法律見解,認有編為判例之必要者,應經由院長、庭長、法官組成之會議決議後,報請司法院備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udoc"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以前曾有判例(<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A%2c60%2c%e5%8f%b0%e5%86%8d%2c170%2c001">最高法院60年台再字第170號民事判例</a>)指出,「違背判例者也屬違背法令的情形,而可作為上訴三審或再審的理由。」這不就是把判例直接當作法令看待了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0w1a"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以臺灣社會普遍的現象類比,或許就像是把輔助的補習班當成正規的學校、把輔助的參考書當成正式教科書,很顯然的是本末倒置。</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o4an"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法院組織法第57條<a href="https://lis.ly.gov.tw/lygazettec/mtcdoc?DN090514:LCEWA01_090514_01263">刪除理由</a>:「現行判例係將最高法院裁判中之法律見解自個案抽離,而獨立於個案事實之外,成為抽象的判例要旨,使其具有通案之法規範效力,冀能達成統一終審法院法律見解之目的,但此與權力分立原則未盡相符,……。」</cite></li> </ol> </section>
[ "民事訴訟法第220條\n:「裁判,除依本法應用判決者外,以裁定行之。」\n\n\t\n刑事訴訟法第220條\n:「裁判,除依本法應以判決行之者外,以裁定行之。」\n\n\t\n行政訴訟法第187條\n:「裁判,除依本法應用判決者外,以裁定行之。」", "民事訴訟法第234條\n第1項:「裁定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n\n\t\n行政訴訟法第188條\n第3項:「裁定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 "關於補繳裁判費的裁定,可參考\n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訴字第3183號民事裁定\n、\n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7年度訴字第1407號民事裁定\n等。", "關於選定遺產管理人的裁定,可參考\n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08年度司繼字第64號民事裁定\n、\n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司繼字第1175號民事裁定\n等。", "關於遺產管理人報酬的裁定,可參考\n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8年度司繼字第2696號民事裁定\n、\n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8年度司繼字第2836號民事裁定\n等。", "所謂的「實體(事實)法律關係」,舉例來說,為什麼會有訴訟?就是因為原告跟被告對於「實體(事實)」的認知不同(像是原告認為被告沒有還錢,但被告認為自己已經清償完畢等),因此雙方在訴訟程序中,必須依據法條和證據,來強化自己所主張的事實才是正確的,所以稱為「實體法律關係的主張」。但在「選任遺產管理人」或是「酌定遺產管理人報酬」的案件中,並沒有所謂「選任誰」、「得到多少錢」才是正確的情況(也就是雙方沒有爭執對錯的空間),這種案件只有「誰適合」、「適合拿到多少錢」的問題,所以會讓法官有比較大的空間去裁量。", "民事訴訟法第482條\n:「對於裁定,得為抗告。但別有不許抗告之規定者,不在此限。」\n\n\t\n刑事訴訟法第403條\n第1項:「當事人對於法院之裁定有不服者,除有特別規定外,得抗告於直接上級法院。」\n\n\t\n行政訴訟法第264條\n:「對於裁定得為抗告。但別有不許抗告之規定者,不在此限。」", "民事訴訟法第483條\n:「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除別有規定外,不得抗告。」\n\n\t\n刑事訴訟法第404條\n第1項本文:「對於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不得抗告。」\n\n\t\n行政訴訟法第265條\n:「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除別有規定外,不得抗告。」", "司法院釋字第192號解釋\n:「法院命補繳裁判費,係訴訟程序進行中所為之裁定,依民事訴訟法第483條規定不得抗告之判例,乃在避免訴訟程序進行之延滯,無礙人民訴訟權之適當行使,與憲法第16條並無牴觸。」", "在當事人向法院聲請「選任遺產管理人」以及遺產管理人向法院聲請「酌定遺產管理人報酬」的情況下,只要法院作出「選任一名遺產管理人」及「酌定一個報酬數額」的裁定,那麼聲請程序就結束了,因為當事人的目的(就是選任一名遺產管理人及酌定一個報酬數額)已經達到。", "民事訴訟法第221條\n:「\n\n\tI 判決,除別有規定外,應本於當事人之言詞辯論為之。\n\n\tII 法官非參與為判決基礎之辯論者,不得參與判決。」\n\n\t\n刑事訴訟法第221條\n:「判決,除有特別規定外,應經當事人之言詞辯論為之。」\n\n\t\n行政訴訟法第188條\n第1項:「行政訴訟除別有規定外,應本於言詞辯論而為裁判。」", "民事訴訟法第226條\n:「\n\n\tI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n\n\t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n\n\t二、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n\n\t三、訴訟事件;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n\n\t四、主文。\n\n\t五、事實。\n\n\t六、理由。\n\n\t七、年、月、日。\n\n\t八、法院。\n\n\tII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並表明其聲明為正當之攻擊或防禦方法要領。\n\n\tIII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n\n\tIV 一造辯論判決及基於當事人就事實之全部自認所為之判決,其事實及理由得簡略記載之。」", "關於民事、刑事判決書的內容,以及如何看懂判決書,可以進一步參閱:楊舒婷(2022),《\n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一)——民事判決書\n》、楊舒婷(2024),《\n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二)——刑事判決書\n》。", "民事訴訟法第437條\n:「對於第一審之終局判決,除別有規定外,得上訴於管轄第二審之法院。」\n\n\t\n刑事訴訟法第344條\n第1項:「當事人對於下級法院之判決有不服者,得上訴於上級法院。」\n\n\t\n行政訴訟法第238條\n第1項:「對於高等行政法院之終局判決,除本法或其他法律別有規定外,得上訴於最高行政法院。」", "民事訴訟法第551條\n第1項:「對於除權判決,不得上訴。」", "例如\n最高法院41年台上字第971號民事判例\n:「當事人提出之私文書必須真正而無瑕疵者,始有訴訟法之形式的證據力,此形式的證據力具備後,法院就其中之記載調查其是否與系爭事項有關,始有實質的證據力之可言。」正因為這個裁判明確且詳細的指出,私文書在什麼條件下會有形式及實質的證據力,值得其他法官參考,因此獲得青睞而被選編成「判例」。", "2019年刪除前法院組織法\n第57條第1項:「最高法院之裁判,其所持法律見解,認有編為判例之必要者,應分別經由院長、庭長、法官組成之民事庭會議、刑事庭會議或民、刑事庭總會議決議後,報請司法院備查。」\n\n\t\n2019年刪除前行政法院組織法\n第16條第1項:「最高行政法院之裁判,其所持之法律見解,認有編為判例之必要者,應經由院長、庭長、法官組成之會議決議後,報請司法院備查。」", "以前曾有判例(\n最高法院60年台再字第170號民事判例\n)指出,「違背判例者也屬違背法令的情形,而可作為上訴三審或再審的理由。」這不就是把判例直接當作法令看待了嗎!", "以臺灣社會普遍的現象類比,或許就像是把輔助的補習班當成正規的學校、把輔助的參考書當成正式教科書,很顯然的是本末倒置。", "法院組織法第57條\n刪除理由\n:「現行判例係將最高法院裁判中之法律見解自個案抽離,而獨立於個案事實之外,成為抽象的判例要旨,使其具有通案之法規範效力,冀能達成統一終審法院法律見解之目的,但此與權力分立原則未盡相符,……。」" ]
875e3952346e39d61cb38b9c0ddbaa26a0047488cb64c3c259a1465cb1266290
食品廣告文案別亂寫!小心收到百萬罰單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ealth-medical-ageing/1184
A為了推廣自家生產的梅子醋,特地成立臉書粉絲專頁並於該專頁貼文宣傳:「自家手作梅子醋,每天喝一杯有助於開胃、降火氣,長期飲用更有改善過敏體質、降血壓的功效喔!數量有限,欲購從速!」想不到過幾天後,A卻收到衛生局寄來的陳述意見通知書,才發現上述行為可能已經違法了。請問,A的法律責任為何?
一、食品廣告不能有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標榜醫療效能的情形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以下簡稱食安法)為了達成「管理食品衛生安全及品質,維護國民健康」的立法目的,對於食品的「標示」、「宣傳」或「廣告行為」訂有相關限制。而食品依據相關法規與實務見解 [1] ,可分為「一般食品」與「健康食品」,雖然健康食品可以標示具有保健功效,但同樣要注意不能違反食安法的限制。而標示、宣傳或廣告行為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以下2類情形: 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的情形 [2] ,否則可能被處以4萬~400萬元(新臺幣,以下均同)的罰鍰 [3] 。 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不能標榜醫療效能 [4] ,否則可能被處以60萬~500萬元的罰鍰 [5] 。 二、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因為食安法第28條第1項、第2項所使用的「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等用語,仍存在一定的不明確性,因此為了使認定的標準更加明確以供民眾遵循,衛福部依照同條第4項 [6] 的授權訂定「 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 」(以下簡稱認定準則),認定準則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的認定(見圖1) 圖1 食品廣告文案不能不實、誇張、易生誤會或標榜醫療效能 資料來源:王綱 / 繪圖:Yen 圖1 食品廣告文案不能不實、誇張、易生誤會或標榜醫療效能 資料來源:王綱 / 繪圖:Yen 1. 須避免使用的詞句 依認定準則第4條規定,廣告內容屬於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的情形包含: (1)「與事實不符」或「沒有足夠證據可以佐證」的內容。 (2)內容涉及:「維持或改變人體器官、組織、生理或外觀之功能」常見者如:補腦、解酒、防止口臭、豐胸、減肥、塑身、防止老化、美白 [7] 。 (3)或是除依法令規定應標示的情形外,「引用機關公文書字號或類似意義詞句」(常見者如:衛署食字第OOO號審查合格、獲得衛生署食字號許可 [8] )。 (4)另外,如果是「一般食品」而不是取得許可的「健康食品」 [9] ,也不可以在品名中使用「健康」字樣,否則會被認定屬於「易生誤解」的情形 [10] 。 2. 可以使用的詞句 另一方面,為使食品廣告相關限制的界線更為明確,認定準則也明訂食品廣告得使用 認定準則附件1 所列的詞句,例如「幫助消化、調節體質」等。又如果食品含有特定的營養素,則還可以按照所含有的營養素或特定成分,使用 認定準則附件2 所列的詞句,例如含有維生素C可標示具抗氧化作用,使用這些詞句並不會被認定為涉及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 [11] 。 (二)涉及醫療效能的認定 依照認定準則第5條規定,廣告內容涉及醫療效能者,包含以下3種情形: 涉及預防、改善、減輕、診斷或治療疾病、疾病症候群或症狀,常見者如:防止便秘、改善過敏體質、壯陽、降肝火、解毒 [12] 。 涉及減輕或降低導致疾病有關之體內成分,常見者如:解肝毒、降肝脂 [13] 。 涉及中藥材效能,常見者如:補腎、健脾、養心、潤肺、活血、化瘀 [14] 。 三、案例分析 A在臉書粉絲專頁上刊載的梅子醋食品廣告,其中提到飲用梅子醋可以開胃、降火氣的部分,都是 認定準則附件1 裡面所列通常可使用的詞句,這部分應該沒有違法疑慮。 不過,廣告中有關長期飲用梅子醋可以改善過敏體質、降血壓的說法,則很有可能被認定屬於認定準則第5條第1款「涉及預防、改善、減輕、診斷或治療疾病、疾病症候群或症狀」的詞句,因而違反食安法第28條第2項「不得為醫療效能廣告」的規定,依同法第45條規定,A可能會因此被處以60萬~500萬元的罰鍰。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9pcvh"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11%2c%e4%b8%8a%2c68%2c20230309%2c1">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68號判決</a>:「……,健康食品本身即食品之一種,僅因其具有保健功效,並得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而有別。立法者乃於一般食品以食安法,於健康食品特以健康食品管理法予以管理監督,以維護國民健康,保障消費者權益。是以,健康食品管理法為食安法的特別法,其第1條規定所稱該法未規定事項,應適用之其他有關法律,自然包括食安法相關規定。」<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40012&amp;flno=2">健康食品管理法第2條</a>:「<br> I 本法所稱健康食品,指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之食品。<br> II 本法所稱之保健功效,係指增進民眾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且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之功效,非屬治療、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54ur"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40001&amp;flno=28">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a>第1項:「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用洗潔劑及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其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rd1k"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40001&amp;flno=45">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5條</a>第1項:「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一項或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二十八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者,處新臺幣四萬元以上四百萬元以下罰鍰;違反同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再次違反者,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經廢止登錄者,一年內不得再申請重新登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wmc3"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40001&amp;flno=28">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a>第2項:「食品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宣傳或廣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qxv0"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40001&amp;flno=45">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5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03f8"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40001&amp;flno=28">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a>第4項:「第一項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與第二項醫療效能之認定基準、宣傳或廣告之內容、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8p96"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a href="https://health.gov.taipei/News.aspx?n=95E91B228FC2B2D7&amp;sms=0EDD72582D0A6558">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a>》,第14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4pwc"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a href="https://health.gov.taipei/News.aspx?n=95E91B228FC2B2D7&amp;sms=0EDD72582D0A6558">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a>》,第14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6sj1"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40012&amp;flno=6">健康食品管理法第6條</a>第1項:「食品非依本法之規定,不得標示或廣告為健康食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11q9"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L0040140&amp;norge=4">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第4條</a>:「<br> I 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食品及相關產品之標示、宣傳或廣告,表述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認定為涉及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br> 一、與事實不符。<br> 二、無證據,或證據不足以佐證。<br> 三、涉及維持或改變人體器官、組織、生理或外觀之功能。<br> 四、引用機關公文書字號或類似意義詞句。但依法令規定應標示之核准公文書字號,不在此限。<br> II 食品以『健康』字樣為品名之一部分者,認定該品名為易生誤解。但取得許可之健康食品,不在此限。<br> III 食品之標示、宣傳或廣告內容,得使用附件一所列通常可使用之詞句,或附件二所列營養素或特定成分之生理功能詞句;上開詞句,均不認定為涉及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q35k"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L0040140&amp;norge=4">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第4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c3g9"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a href="https://health.gov.taipei/News.aspx?n=95E91B228FC2B2D7&amp;sms=0EDD72582D0A6558">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a>》,第15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7usy"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a href="https://health.gov.taipei/News.aspx?n=95E91B228FC2B2D7&amp;sms=0EDD72582D0A6558">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a>》,第15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uo60"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a href="https://health.gov.taipei/News.aspx?n=95E91B228FC2B2D7&amp;sms=0EDD72582D0A6558">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a>》,第15頁。</cite></li> </ol> </section>
[ "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68號判決\n:「……,健康食品本身即食品之一種,僅因其具有保健功效,並得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而有別。立法者乃於一般食品以食安法,於健康食品特以健康食品管理法予以管理監督,以維護國民健康,保障消費者權益。是以,健康食品管理法為食安法的特別法,其第1條規定所稱該法未規定事項,應適用之其他有關法律,自然包括食安法相關規定。」\n\n\t\n健康食品管理法第2條\n:「\n\n\tI 本法所稱健康食品,指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之食品。\n\n\tII 本法所稱之保健功效,係指增進民眾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且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之功效,非屬治療、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並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者。」",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n第1項:「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用洗潔劑及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其標示、宣傳或廣告,不得有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之情形。」",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5條\n第1項:「違反第二十八條第一項或中央主管機關依第二十八條第三項所定辦法者,處新臺幣四萬元以上四百萬元以下罰鍰;違反同條第二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再次違反者,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經廢止登錄者,一年內不得再申請重新登錄。」",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n第2項:「食品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宣傳或廣告。」",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5條\n第1項。",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n第4項:「第一項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與第二項醫療效能之認定基準、宣傳或廣告之內容、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n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n》,第14頁。",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n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n》,第14頁。", "健康食品管理法第6條\n第1項:「食品非依本法之規定,不得標示或廣告為健康食品。」", "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第4條\n:「\n\n\tI 本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食品及相關產品之標示、宣傳或廣告,表述內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認定為涉及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n\n\t一、與事實不符。\n\n\t二、無證據,或證據不足以佐證。\n\n\t三、涉及維持或改變人體器官、組織、生理或外觀之功能。\n\n\t四、引用機關公文書字號或類似意義詞句。但依法令規定應標示之核准公文書字號,不在此限。\n\n\tII 食品以『健康』字樣為品名之一部分者,認定該品名為易生誤解。但取得許可之健康食品,不在此限。\n\n\tIII 食品之標示、宣傳或廣告內容,得使用附件一所列通常可使用之詞句,或附件二所列營養素或特定成分之生理功能詞句;上開詞句,均不認定為涉及不實、誇張或易生誤解。」", "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第4條\n。",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n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n》,第15頁。",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n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n》,第15頁。",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23),《\n食品、藥物、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廣告相關法規暨案例彙編\n》,第15頁。" ]
b15a7c1bdf7d22019ca620a3bf7966c89629f29ce0e8f0e1e0ab662a17457513
在職場上遇到性騷擾,可以怎麼申訴呢? 申訴的程序及該注意的事情有哪些?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99
A在公司擔任會計,公司主任B經常在A工作時騷擾A,例如,稱呼A為小老婆、說要帶A出去玩、買衣服,會給A零用錢20 萬元,有時還會突然從背後一個熊抱,A一直表示不願意,B卻依然故我,讓A感到很困擾。A很想向雇主C反映B的行為,這時A該怎麼做呢?
性騷擾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因為場所的不同(例如:校園、職場或其他場所),性騷擾的情況可能有各自的獨特性,不容易用一部法律就完整防治所有場所的性騷擾。目前我國對職場的性騷擾,主要是用性別平等工作法來保護,主要目的是為員工建立友善的工作環境,消除工作環境內源自性或性別的敵意因素,保護員工不受性騷擾的威脅。 一、怎麼樣的行為是職場性騷擾? 一般來說,常見的職場性騷擾有以下兩種類型 [1] : (一)敵意的工作環境 指員工(含受雇者、派遣勞工 [2] 、技術生 [3] 及實習生 [4] )在執行職務時,任何人(含雇主、各級主管、其他員工、客戶等)用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的言詞或行為,對員工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的工作環境。 (二)交換條件 指雇主對員工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的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的言詞或行為,作為雙方勞務契約成立或內容的交換條件。 因此,對員工身體不當觸摸、擁抱、親吻、凝視或嗅聞,提出性意味或性別歧視的圖文、影音、物品,或反覆持續違反意願的跟隨或追求行為等言行 [5] ,造成敵意的工作環境,或作為勞務契約交換條件,都會構成職場性騷擾。 二、向雇主提出申訴 員工遇到職場性騷擾的情形,可以和雇主提出申訴,不論是口頭、電子郵件或書面提出都可以 [6] 。申訴的事項應包含申訴人的相關資訊(姓名、服務單位及職稱、住居所、聯絡電話、申訴日期等)、事實經過和相關證據,並由申訴人簽章 [7] 。雇主收到員工的申訴後,應依法開始以下程序。 (一)組成申訴處理單位 申訴處理單位的成員沒有限於內部雇主、員工,也可以有外部人。但會因為受僱者人數,而對成員有不同的要求,像是是否需要有「具備性別意識的專業人士」;且由於在職場受到性騷擾的員工多為女性,所以對於女性委員的比例,也會因為受僱者人數多寡而有不同的要求。 1. 成員是否要有具備性別意識的專業人士 (1)受僱者100人以上 這種大企業的雇主,在處理性騷擾申訴時,除了要組成申訴處理單位及調查小組外,申訴單位的成員還必須包含具備性別意識的「外部」專業人士 [8] ,也就是成員不能只有內部人。至於具備性別意識的外部專業人士名單,可以透過勞動部的工作場所性騷擾調查專業人才資料庫遴選 [9] 。 (2)受僱者30人以上,未滿100人 規模沒有那麼大的雇主處理性騷擾申訴時,申訴處理單位的成員也必須有具備性別意識的專業人士 [10] ,但不限於外部人。 (3)受僱者未達30人 員工未達30人的小雇主,就不強制申訴處理單位的成員必須是專業人士,也不一定要找外部人,由雇主和員工代表共同組成就可以了 [11] 。 2. 女性成員的占比要求 (1)受僱者30人以上 女性成員占全體比例不可以少於1/2 [12] 。 (2)受僱者未達30人 雖然未要求女性成員比例至少1/2,但仍要求要注意成員的性別比例。 (二)申訴處理單位的調查 為了保護申訴員工的隱私,申訴的調查處理是不公開的 [13] ,且調查的過程需加以保密,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員對於當事人的姓名或其他足以辨識身分的資料、調查過程及個案內容,都有保密的義務 [14] 。 另外為了明瞭事實及當事人的身心感受和主張,申訴處理單位得通知當事人及關係人到場說明,有需要時也可以邀請有相關學識經驗者協助 [15] 。 (三)申訴的決議與時限 申訴處理單位要就申訴的調查結果作成決議給雇主,包括認定性騷擾是否成立、建議對行為人懲處 [16] ,例如警告、申誡、記過,甚至情節嚴重應解僱等 [17] 。 而雇主自申訴提出2個月內,必須把決議書面通知申訴人及被申訴人,必要時得延長1個月 [18] 。 三、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訴 雖然員工受到職場性騷擾時,原則上應該先向雇主提出申訴,但在以下3種情形,員工可以直接向地方主管機關,也就是向縣市政府勞工局 [19] 提起申訴 [20] : 被申訴的人就是職場的最高負責人 雇主不處理申訴 申訴人不服雇主的調查或懲戒結果 如果雇主知道有性騷擾的情形(無論被害人有沒有申訴),沒有採取「立即有效的糾正及補救措施」 [21] 時,員工也可以向主管機關提起申訴 [22] 。 另外須特別留意的是,向主管機關提起申訴,會依照被申訴人與申訴人之間是否有監督關係、或是性騷擾知悉的時間點、性騷擾行為結束的時間點等,有不同期限的規定。超過期限才提起申訴,主管機關可以不受理 [23] 。 四、結論 B違反A的意願持續追求、不當熊抱A的種種冒犯行為,已經對A造成敵意的工作環境,可能構成性騷擾,這時A 可以對B的性騷擾行為向雇主C提出申訴,不論是口頭、電子郵件或書面提出都可以。 C收到申訴後,須依法組成申訴處理單位,以不公開、保密的方式進行調查,單位須依調查結果作成決議給C,包括性騷擾是否成立、對行為人的懲戒建議等。從A提出申訴起,最慢3個月內C要把決議通知A、B。如果C沒有任何行動,或是A不滿意申訴的調查或懲戒結果,可以直接向縣市政府勞工局提出申訴。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p1a9e"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2">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a>第1項:「本法所稱性騷擾,指下列情形之一:<br> 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br> 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yln3"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條</a>第3款:「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三、雇主:指僱用受僱者之人、公私立機構或機關。代表雇主行使管理權之人或代表雇主處理有關受僱者事務之人,視同雇主。要派單位使用派遣勞工時,視為第八條、第九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及第三十六條規定之雇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t6o3"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2">性別平等工作法第2條</a>第4項:「本法於雇主依勞動基準法規定招收之技術生及準用技術生規定者,除適用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規定之建教生外,亦適用之。但第十六條及第十七條之規定,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srpd"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2">性別平等工作法第2條</a>第5項:「實習生於實習期間遭受性騷擾時,適用本法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xlgt"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5">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5條</a>:「性騷擾之調查,除依本法第十二條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認定外,並得綜合審酌下列各款情形:<br> 一、不適當之凝視、觸摸、擁抱、親吻或嗅聞他人身體;強行使他人對自己身體為之者,亦同。<br> 二、寄送、留置、展示或播送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br> 三、反覆或持續違反意願之跟隨或追求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v0sr"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1">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1條</a>第1項:「性騷擾之申訴人,得以言詞、電子郵件或書面提出申訴。以言詞或電子郵件為之者,受理之人員或單位應作成紀錄,並向申訴人朗讀或使閱覽,確認其內容無誤。」</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yoqz"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1">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1條</a>第2項:「前項書面、言詞或電子郵件作成之紀錄,應由申訴人簽名或蓋章,並載明下列事項:<br> 一、申訴人姓名、服務單位及職稱、住居所、聯絡電話、申訴日期。<br> 二、有法定代理人或委任代理人者,其姓名、住居所、聯絡電話;委任者,並應檢附委任書。<br> 三、申訴之事實內容及相關證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29aj"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3">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3條</a>第2項:「僱用受僱者一百人以上之雇主,於處理性騷擾申訴時,除應依前條規定設申訴處理單位外,並應組成申訴調查小組調查之;其成員應有具備性別意識之外部專業人士。」</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d2pn"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3">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3條</a>第3項:「前條第二項及前項之專業人士,雇主得自中央主管機關建立之工作場所性騷擾調查專業人才資料庫遴選之。」<br> 勞動部(2024),《<a href="https://gepd.mol.gov.tw/SearchList">工作場所性騷擾調查專業人才資料庫</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q2yw"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2">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2條</a>第2項:「僱用受僱者三十人以上之雇主,應設申訴處理單位;其中應有具備性別意識之專業人士,且女性成員比例不得低於二分之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mafv"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2">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2條</a>第3項:「僱用受僱者未達三十人之雇主,為處理性騷擾之申訴,得由雇主與受僱者代表共同組成申訴處理單位,並應注意成員性別之相當比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kwry"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2">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2條</a>第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lq9k"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2">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2條</a>第1項:「雇主處理性騷擾之申訴,應以不公開方式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2xtg"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3">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3條</a>第1項:「雇主接獲申訴後,應秉持客觀、公正、專業之原則進行調查,調查過程應保護當事人之隱私及其他人格法益。」<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0">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0條</a>第1款:「雇主或參與性騷擾申訴事件之處理、調查及決議人員,應依下列規定辦理:<br> 一、保護當事人與受邀協助調查之個人隱私,及其他人格法益;對其姓名或其他足以辨識身分之資料,除有調查之必要或基於公共安全之考量者外,應予保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d8rv"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6">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6條</a>:「申訴處理單位或調查小組召開會議時,得通知當事人及關係人到場說明,給予當事人充分陳述意見及答辯機會,除有詢問當事人之必要外,應避免重複詢問,並得邀請具相關學識經驗者協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fl4g"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7">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7條</a>第2項:「申訴處理單位應為附理由之決議,並得作成懲戒或其他處理之建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4zow"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勞動部(2024),《<a href="https://eeweb.mol.gov.tw/front/700">職場性騷擾申訴處理指導手冊</a>》,頁32。</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v5we"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8">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8條</a>第1項:「雇主應自接獲性騷擾申訴之翌日起二個月內結案;必要時,得延長一個月,並通知當事人。」<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7">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7條</a>第3項:「前項決議,雇主應以書面通知申訴人及被申訴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inj0"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4">性別平等工作法第4條</a>:「<br> I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勞動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br> II 本法所定事項,涉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者,由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vl6p"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2-1">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a>第1項:「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性騷擾,應向雇主提起申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逕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br> 一、被申訴人屬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br> 二、雇主未處理或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8">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8條</a>第2項:「雇主未處理或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申訴人得依本法第三十二條之一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wibv"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3">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a>第2項:「雇主於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下列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被害人及行為人分屬不同事業單位,且具共同作業或業務往來關係者,該行為人之雇主,亦同:<br> 一、雇主因接獲被害人申訴而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br> (一)採行避免申訴人受性騷擾情形再度發生之措施。<br> (二)對申訴人提供或轉介諮詢、醫療或心理諮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之服務。<br> (三)對性騷擾事件進行調查。<br> (四)對行為人為適當之懲戒或處理。<br> 二、雇主非因前款情形而知悉性騷擾事件時:<br> (一)就相關事實進行必要之釐清。<br> (二)依被害人意願,協助其提起申訴。<br> (三)適度調整工作內容或工作場所。<br> (四)依被害人意願,提供或轉介諮詢、醫療或心理諮商處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之服務。」<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9&amp;flno=18">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8條</a>第3項:「雇主於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未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者,受僱者或求職者得依本法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o6y2"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4">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4條</a>第1項:「受僱者或求職者發現雇主違反第七條至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二十一條或第三十六條規定時,得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c4x8"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32-1">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a>:「<br> I 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性騷擾,應向雇主提起申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逕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br> 一、被申訴人屬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br> 二、雇主未處理或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br> II 受僱者或求職者依前項但書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之期限,應依下列規定辦理:<br> 一、被申訴人非具權勢地位:自知悉性騷擾時起,逾二年提起者,不予受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五年者,亦同。<br> 二、被申訴人具權勢地位:自知悉性騷擾時起,逾三年提起者,不予受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七年者,亦同。<br> II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各款規定辦理,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但依前項規定有較長申訴期限者,從其規定:<br> 一、性騷擾發生時,申訴人為未成年,得於成年之日起三年內申訴。<br> 二、被申訴人為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申訴人得於離職之日起一年內申訴。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十年者,不予受理。<br> IV 申訴人依第一項但書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後,得於處分作成前,撤回申訴。撤回申訴後,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提起申訴。」</cite></li> </ol> </section>
[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n第1項:「本法所稱性騷擾,指下列情形之一:\n\n\t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n\n\t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條\n第3款:「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三、雇主:指僱用受僱者之人、公私立機構或機關。代表雇主行使管理權之人或代表雇主處理有關受僱者事務之人,視同雇主。要派單位使用派遣勞工時,視為第八條、第九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及第三十六條規定之雇主。」",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2條\n第4項:「本法於雇主依勞動基準法規定招收之技術生及準用技術生規定者,除適用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規定之建教生外,亦適用之。但第十六條及第十七條之規定,不在此限。」",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2條\n第5項:「實習生於實習期間遭受性騷擾時,適用本法之規定。」",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5條\n:「性騷擾之調查,除依本法第十二條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認定外,並得綜合審酌下列各款情形:\n\n\t一、不適當之凝視、觸摸、擁抱、親吻或嗅聞他人身體;強行使他人對自己身體為之者,亦同。\n\n\t二、寄送、留置、展示或播送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n\n\t三、反覆或持續違反意願之跟隨或追求行為。」",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1條\n第1項:「性騷擾之申訴人,得以言詞、電子郵件或書面提出申訴。以言詞或電子郵件為之者,受理之人員或單位應作成紀錄,並向申訴人朗讀或使閱覽,確認其內容無誤。」",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1條\n第2項:「前項書面、言詞或電子郵件作成之紀錄,應由申訴人簽名或蓋章,並載明下列事項:\n\n\t一、申訴人姓名、服務單位及職稱、住居所、聯絡電話、申訴日期。\n\n\t二、有法定代理人或委任代理人者,其姓名、住居所、聯絡電話;委任者,並應檢附委任書。\n\n\t三、申訴之事實內容及相關證據。」",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3條\n第2項:「僱用受僱者一百人以上之雇主,於處理性騷擾申訴時,除應依前條規定設申訴處理單位外,並應組成申訴調查小組調查之;其成員應有具備性別意識之外部專業人士。」",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3條\n第3項:「前條第二項及前項之專業人士,雇主得自中央主管機關建立之工作場所性騷擾調查專業人才資料庫遴選之。」\n\n\t勞動部(2024),《\n工作場所性騷擾調查專業人才資料庫\n》。",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2條\n第2項:「僱用受僱者三十人以上之雇主,應設申訴處理單位;其中應有具備性別意識之專業人士,且女性成員比例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2條\n第3項:「僱用受僱者未達三十人之雇主,為處理性騷擾之申訴,得由雇主與受僱者代表共同組成申訴處理單位,並應注意成員性別之相當比例。」",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2條\n第2項。",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2條\n第1項:「雇主處理性騷擾之申訴,應以不公開方式為之。」",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3條\n第1項:「雇主接獲申訴後,應秉持客觀、公正、專業之原則進行調查,調查過程應保護當事人之隱私及其他人格法益。」\n\n\t\n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0條\n第1款:「雇主或參與性騷擾申訴事件之處理、調查及決議人員,應依下列規定辦理:\n\n\t一、保護當事人與受邀協助調查之個人隱私,及其他人格法益;對其姓名或其他足以辨識身分之資料,除有調查之必要或基於公共安全之考量者外,應予保密。」",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6條\n:「申訴處理單位或調查小組召開會議時,得通知當事人及關係人到場說明,給予當事人充分陳述意見及答辯機會,除有詢問當事人之必要外,應避免重複詢問,並得邀請具相關學識經驗者協助。」",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7條\n第2項:「申訴處理單位應為附理由之決議,並得作成懲戒或其他處理之建議。」", "勞動部(2024),《\n職場性騷擾申訴處理指導手冊\n》,頁32。", "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8條\n第1項:「雇主應自接獲性騷擾申訴之翌日起二個月內結案;必要時,得延長一個月,並通知當事人。」\n\n\t\n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7條\n第3項:「前項決議,雇主應以書面通知申訴人及被申訴人。」",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4條\n:「\n\n\tI 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勞動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n\n\tII 本法所定事項,涉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者,由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n第1項:「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性騷擾,應向雇主提起申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逕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n\n\t一、被申訴人屬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n\n\t二、雇主未處理或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n\n\t\n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8條\n第2項:「雇主未處理或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申訴人得依本法第三十二條之一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3條\n第2項:「雇主於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下列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被害人及行為人分屬不同事業單位,且具共同作業或業務往來關係者,該行為人之雇主,亦同:\n\n\t一、雇主因接獲被害人申訴而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n\n\t(一)採行避免申訴人受性騷擾情形再度發生之措施。\n\n\t(二)對申訴人提供或轉介諮詢、醫療或心理諮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之服務。\n\n\t(三)對性騷擾事件進行調查。\n\n\t(四)對行為人為適當之懲戒或處理。\n\n\t二、雇主非因前款情形而知悉性騷擾事件時:\n\n\t(一)就相關事實進行必要之釐清。\n\n\t(二)依被害人意願,協助其提起申訴。\n\n\t(三)適度調整工作內容或工作場所。\n\n\t(四)依被害人意願,提供或轉介諮詢、醫療或心理諮商處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之服務。」\n\n\t\n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準則第18條\n第3項:「雇主於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未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者,受僱者或求職者得依本法第三十四條第一項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4條\n第1項:「受僱者或求職者發現雇主違反第七條至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二十一條或第三十六條規定時,得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 "性別平等工作法第32條之1\n:「\n\n\tI 受僱者或求職者遭受性騷擾,應向雇主提起申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逕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n\n\t一、被申訴人屬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n\n\t二、雇主未處理或不服被申訴人之雇主所為調查或懲戒結果。\n\n\tII 受僱者或求職者依前項但書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之期限,應依下列規定辦理:\n\n\t一、被申訴人非具權勢地位:自知悉性騷擾時起,逾二年提起者,不予受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五年者,亦同。\n\n\t二、被申訴人具權勢地位:自知悉性騷擾時起,逾三年提起者,不予受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七年者,亦同。\n\n\tII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各款規定辦理,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制。但依前項規定有較長申訴期限者,從其規定:\n\n\t一、性騷擾發生時,申訴人為未成年,得於成年之日起三年內申訴。\n\n\t二、被申訴人為最高負責人或僱用人,申訴人得於離職之日起一年內申訴。但自該行為終了時起,逾十年者,不予受理。\n\n\tIV 申訴人依第一項但書規定向地方主管機關提起申訴後,得於處分作成前,撤回申訴。撤回申訴後,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提起申訴。」" ]
77536cf615242f7b1f816dd8165ec41756f2c811697e0843bc1426023f882ec1
什麼是警示帳戶?帳戶被凍結的話可以領錢、匯款嗎?要怎麼解除?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985
null
「警示帳戶」,是指被法院、檢察署或司法警察機關通報可能涉及犯罪的存款帳戶 [1] 。一旦被列為警示帳戶,該帳戶的全部交易功能都會被暫停;而警示帳戶開戶人的其他帳戶,也會被銀行列為「衍生管制帳戶」 [2] ,交易功能受到嚴重影響。這兩種情形也俗稱為「凍結帳戶」。 一、帳戶被凍結的效果(見圖1) 圖1 什麼是警示帳戶、衍生管制帳戶? 資料來源:張學昌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警示帳戶、衍生管制帳戶? 資料來源:張學昌 / 繪圖:Yen (一)警示帳戶 如果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則「全部交易功能」都會被暫停,包含提款、匯款及存款。如果有人想匯錢到警示帳戶,款項將被自動退回 [3] 。 簡單來說,警示帳戶不能有任何資金進出,不論是臨櫃、電話、網路或電子方式辦理都一樣。 此外,只要你的任何一個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原則上銀行也不能再幫該你開立其他帳戶 [4] 。因此,一旦你的其中一個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你也沒辦法藉由開立新的帳戶來收付款項。 (二)衍生管制帳戶 衍生管制帳戶,指被列為警示帳戶的開戶人的其他帳戶。例如某A有X銀行帳戶、Y銀行帳戶,X銀行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Y銀行帳戶就是衍生管制帳戶。 如果帳戶是被列為「衍生管制帳戶」,那麼「使用提款卡、語音轉帳、網路轉帳及其他電子支付功能」都會被暫停,匯入款項也會被自動退回 [5] 。 (三)兩者的差異 簡單來說,衍生管制帳戶跟警示帳戶的差別在於,衍生管制帳戶主要是限制電子交易,至於臨櫃交易則不受影響,因此衍生管制帳戶還是可以臨櫃提款、存款。 二、為什麼帳戶會被凍結? 帳戶會被凍結,是因為該帳戶被司法或警察機關認定涉嫌犯罪 [6] 。例如檢察官在偵辦詐欺案件中,懷疑嫌疑犯把詐欺所得都存到某帳戶,便通報銀行將該帳戶列為警示帳戶,禁止該帳戶資金進出,以進一步調查犯罪。 有時候,帳戶所有人並沒有犯罪,卻還是不明不白地被凍結帳戶。這是因為凍結帳戶不一定是針對已經被起訴或定罪的犯嫌或被告,而是法官、檢察官或警察視實際情況需要,就可以先行通報銀行凍結帳戶。 例如網路買賣經常引發的糾紛,在賣家已經出了貨卻沒收到錢,或買家付了錢卻沒收到貨的情況,如果案件當事人以詐欺案向警局報案,而且警察也認為個案並非單純交易糾紛而涉嫌詐欺,就有可能啟動凍結帳戶程序。另一種常見的狀況,則是銀行帳戶被盜用作為人頭帳戶等犯罪使用。 三、帳戶被凍結該怎麼辦? 警示帳戶的警示期限最長可以長達3年 [7] 。在交易電子化、網路化的現代,不論是被列為警示帳戶或衍生管制帳戶,都將嚴重影響帳戶所有人的生活與權益。如果帳戶被凍結了,帳戶所有人可以採取以下方式因應: (一)申請解除警示帳戶與衍生管制帳戶 1. 申請解除警示帳戶 警示帳戶只能由原通報機關再行通報後才能解除 [8] ,一般來說,警示帳戶的通報機關為警察機關,帳戶所有人得填寫「 解除警示帳戶申請書 」 [9] ,親自到戶籍地、公司所在地或案件管轄的警局申請解除。 要注意的是,原則上警示帳戶只能在該案偵辦或審判程序結束後解除,例如涉案的犯罪經檢察官作出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或經法官判決終結且執行完畢,才能檢附處分書、執行完畢證明等文件,申請解除。 因此,是否能在偵辦或審判程序結束前就提前解除警示帳戶,原通報機關有決定權限,即便當事人提出申請,也不一定能解除。通報機關可以要求帳戶所有人提出一定的說明或證據(例如交易糾紛涉及詐欺,可能會被要求提出匯款證明、出貨證明、對話紀錄、和解書等),再決定是否解除警示帳戶。 2. 申請解除衍生管制帳戶 與警示帳戶不同,衍生管制帳戶是各金融機構(例如銀行)根據警示帳戶的名單,進一步限制這個帳戶所有人其他帳戶的內部管制措施。因此,想要申請解除衍生管制帳戶,就必須向各該金融機構申請,並無制式流程。 原則上,只要能夠說服金融機構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的狀況消滅,就可以解除對衍生管制帳戶的凍結狀態 [10] 。 (二)仍可開設薪轉帳戶確保收受薪資收入 不論是被列為警示帳戶或衍生管制帳戶,資金將無法自由進出,且被凍結任一帳戶就不能新設其他帳戶。因此若該帳戶是當事人的薪轉帳戶,將形同被斷絕收入。 但,為了避免影響當事人權益,法律例外允許開設收領薪水的薪轉帳戶。在申請解除凍結帳戶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受領薪資收入,也可以請雇主協助提出證明,以便開立薪轉帳戶來確保受領收入不受影響 [11] 。 四、結語 被凍結帳戶時,帳戶所有人的立場相對被動,是否解凍全繫於通報單位以及金融機構的決定。建議被凍結帳戶的當事人主動聯繫通報單位及金融機構,並積極配合調查、表達解除凍結帳戶的需求,才能盡早脫離被凍結帳戶的困境。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6w82m"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3">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3條</a>第1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一、警示帳戶:指法院、檢察署或司法警察機關為偵辦刑事案件需要,通報銀行將存款帳戶列為警示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gclg"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3">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3條</a>第2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二、衍生管制帳戶:指警示帳戶之開戶人所開立之其他存款帳戶,包括依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五款但書規定所開立之存款帳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jfvi"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5">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5條</a>第1款:「存款帳戶依前條之分類標準認定為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者,銀行應採取下列處理措施:<br> 一、第一類:<br> (一)存款帳戶如屬偽冒開戶者,應即通知司法警察機關、法務部調查局洗錢防制處及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銀行並應即結清該帳戶,其剩餘款項則俟依法可領取者申請給付時處理。<br> (二)存款帳戶經通報為警示帳戶者,應即通知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並暫停該帳戶全部交易功能,匯入款項逕以退匯方式退回匯款行。<br> (三)存款帳戶屬衍生管制帳戶者,應即暫停該帳戶使用提款卡、語音轉帳、網路轉帳及其他電子支付功能,匯入款項逕以退匯方式退回匯款行。<br> (四)依其他法令規定之處理措施。」</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v6f4"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13">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13條</a>第2項第5款:「銀行應確認客戶身分,始得受理客戶開立存款帳戶,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拒絕客戶之開戶申請:……五、客戶開立之其他存款帳戶經通報為警示帳戶尚未解除。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br> (一)為就業薪資轉帳開立帳戶需要,經當事人提出在職證明或任職公司之證明文件。<br> (二)為向銀行申辦貸款並經審核同意撥款。<br> (三)其他法律另有得開立帳戶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z2nt"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5">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5條</a>第1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hwbc"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3">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3條</a>:「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br> 一、警示帳戶:指法院、檢察署或司法警察機關為偵辦刑事案件需要,通報銀行將存款帳戶列為警示者。<br> 二、衍生管制帳戶:指警示帳戶之開戶人所開立之其他存款帳戶,包括依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五款但書規定所開立之存款帳戶。<br> 三、通報:指法院、檢察署或司法警察機關以公文書通知銀行將存款帳戶列為警示或解除警示,惟如屬重大緊急案件,得以電話、傳真或其他可行方式先行通知,並應於通知後五個營業日內補辦公文書資料送達銀行,逾期未送達者,銀行應先與原通報機關聯繫後解除警示帳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4k4k"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9">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9條</a>第1項:「警示帳戶之警示期限自通報時起算,逾二年自動失其效力。但有繼續警示之必要者,原通報機關應於期限屆滿前再行通報之,通報延長以一次及一年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4rff"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10">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10條</a>第1項:「警示帳戶嗣後應依原通報機關之通報,或警示期限屆滿,銀行方得解除該等帳戶之限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6cfu"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申請書可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21),《<a href="https://www.cib.npa.gov.tw/ch/app/data/view?module=wg138&amp;id=2075&amp;serno=766592e1-2d57-4e67-a65d-686581a557ca">民眾解除警示帳戶申請</a>》下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my1s"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10">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10條</a>第2項:「屬衍生管制帳戶及依第四條第二款所列標準認定為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之存款帳戶者,經銀行查證該等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情形消滅時,應即解除相關限制措施。」</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i4hx"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99&amp;flno=13">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13條</a>第2項第5款第1目。</cite></li> </ol> </section>
[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3條\n第1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一、警示帳戶:指法院、檢察署或司法警察機關為偵辦刑事案件需要,通報銀行將存款帳戶列為警示者。」",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3條\n第2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二、衍生管制帳戶:指警示帳戶之開戶人所開立之其他存款帳戶,包括依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五款但書規定所開立之存款帳戶。」",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5條\n第1款:「存款帳戶依前條之分類標準認定為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者,銀行應採取下列處理措施:\n\n\t一、第一類:\n\n\t(一)存款帳戶如屬偽冒開戶者,應即通知司法警察機關、法務部調查局洗錢防制處及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銀行並應即結清該帳戶,其剩餘款項則俟依法可領取者申請給付時處理。\n\n\t(二)存款帳戶經通報為警示帳戶者,應即通知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並暫停該帳戶全部交易功能,匯入款項逕以退匯方式退回匯款行。\n\n\t(三)存款帳戶屬衍生管制帳戶者,應即暫停該帳戶使用提款卡、語音轉帳、網路轉帳及其他電子支付功能,匯入款項逕以退匯方式退回匯款行。\n\n\t(四)依其他法令規定之處理措施。」",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13條\n第2項第5款:「銀行應確認客戶身分,始得受理客戶開立存款帳戶,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拒絕客戶之開戶申請:……五、客戶開立之其他存款帳戶經通報為警示帳戶尚未解除。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n\n\t(一)為就業薪資轉帳開立帳戶需要,經當事人提出在職證明或任職公司之證明文件。\n\n\t(二)為向銀行申辦貸款並經審核同意撥款。\n\n\t(三)其他法律另有得開立帳戶之規定。」",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5條\n第1款。",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3條\n:「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n\n\t一、警示帳戶:指法院、檢察署或司法警察機關為偵辦刑事案件需要,通報銀行將存款帳戶列為警示者。\n\n\t二、衍生管制帳戶:指警示帳戶之開戶人所開立之其他存款帳戶,包括依第十三條第二項第五款但書規定所開立之存款帳戶。\n\n\t三、通報:指法院、檢察署或司法警察機關以公文書通知銀行將存款帳戶列為警示或解除警示,惟如屬重大緊急案件,得以電話、傳真或其他可行方式先行通知,並應於通知後五個營業日內補辦公文書資料送達銀行,逾期未送達者,銀行應先與原通報機關聯繫後解除警示帳戶。」",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9條\n第1項:「警示帳戶之警示期限自通報時起算,逾二年自動失其效力。但有繼續警示之必要者,原通報機關應於期限屆滿前再行通報之,通報延長以一次及一年為限。」",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10條\n第1項:「警示帳戶嗣後應依原通報機關之通報,或警示期限屆滿,銀行方得解除該等帳戶之限制。」", "申請書可自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21),《\n民眾解除警示帳戶申請\n》下載。",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10條\n第2項:「屬衍生管制帳戶及依第四條第二款所列標準認定為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之存款帳戶者,經銀行查證該等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情形消滅時,應即解除相關限制措施。」",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第13條\n第2項第5款第1目。" ]
75bc1fadfca13fbab8cb6504c60f0c6d0b2457f9eee2522c0580226162ad29eb
如何申請專利?(上)——誰可以申請專利?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1234
A白天在製造冰箱的B公司擔任技術開發人員。工作之餘,A對製冷技術保持高度興趣,每天下班後仍潛心研究,最近剛研發出全新的製冷技術,比現行已知的所有製冷技術都更省電。A上網搜尋後發現當今世界上還沒有類似的技術,A能夠很自信地說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做的出來。聽說朋友C透過獨家專利大賺了一筆,A也想要效法朋友,這時A可以申請專利嗎?專利的類型有哪些?
一、什麼是專利? 所謂的專利,是指透過向國家申請登記某項發明、新型創作或是設計(以下統稱為「技術」),國家審查核准後會賦予擁有者一個獨占、排他的專有權利,而讓擁有專利權的人在法律所規定的時間之內,可以獨占這個技術,其他人沒有經過擁有專利權人的同意,不可以擅自生產、利用、販賣或進口這個技術 [1] 。法律上會這樣規定就是為了保護發明、研發這些技術的人的權利,讓發明的人不必擔心他的技術公開之後權益會受損害,這樣發明人才有動力不斷進行創新技術研發,使我們的整體社會環境與經濟發展持續進步成長 [2] 。 專利的類型可以分為下列3種 [3] : (一)發明專利 [4] 利用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法則、原理所產生的技術思想創作,這種類型的發明必須具有技術性,也就是發明解決問題的手段必須是涉及技術領域的技術手段 [5] ,例如:指紋感測器裝置、抗癌劑等 [6] 。專利權保護年限為申請日起算20年 [7] 。 (二)新型專利 [8] 利用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法則、原理,對實際存在的物品的形狀、構造或組合進行改良創作,製造出具有使用價值和實際用途的物品 [9] ,例如:節省用水的馬桶、防潮吸水墊等 [10] 。專利權保護年限為申請日起算10年 [11] 。 (三)設計專利 [12] 對物品全部或部分的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而進行的視覺上創作;而應用於物品的電腦圖像及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作為一種透過螢幕等顯示裝置表現出來的平面圖形,而這個圖形本身也符合前述形容時,也可以申請設計專利,例如:化妝粉盒、靴子的外觀等 [13] 。專利權保護年限為申請日起算15年 [14] 。 二、誰可以申請專利? 可以申請專利的「專利申請權人」,包含專利的發明人、新型創作人、設計人或以上三者的受讓人或繼承人 [15] ,身分必須為依法能夠獨立行使權利及負擔義務的主體,除自然人及法人外,公立學校、政府機關或公營造物等具有獨立預算的公法組織,也被承認可以作為申請人 [16] 。 此外,當這項專利的完成涉及員工與雇主、發明人與出資人等職務、資金關係時,誰才是專利申請權人及專利權人,說明如下: (一)員工在職務上完成者 員工在工作中所研發創造的專利,也就是所謂的「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如果沒有特別約定的話,專利的申請權及專利權本身都屬於雇主,但雇主必須對員工支付適當的報酬 [17] ,因為專利權的價值可能遠高於員工依照僱傭契約取得的報酬,所以如果能讓員工享有額外的報酬,比較公平 [18] 。針對報酬是否「適當」,法律未有明確規定。實務上,曾有判決指出所謂適當的報酬需考量對該專利的貢獻程度以及該專利授權他人實施可獲得的利益 [19] 。 專利權屬於雇主的原因在於,員工受僱並使用雇主的設備、費用等完成的發明、新型或新式樣產品,與雇主支付薪水、提供設施或組織內部合作有對價關係,所以員工職務上所完成的專利,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雇用人較為合理 [20] 。 (二)員工不在工作中完成者 但如果員工所研發創造的專利並不是在工作中所研發創造,例如,員工利用自己下班的時間進行額外的研發工作,因為沒有嚴格的對價關係,就算是有利用到雇主的資源或經驗,或有使用到雇主的器材,仍算是一種非職務上的發明 [21] ,這時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會屬於員工,只是因為有用到雇主的資源或經驗,雇主可以在支付合理報酬後使用這個專利 [22] 。 (三)出資聘請人員從事研究開發者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出資聘請人員從事研究開發的情形,如果沒有特別約定的話,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會屬於發明的人、新型創作者或設計的人 [23] ,與前面員工雇主的情形不同。一般而言,由於出資人相較於前面所說的僱用人,比較沒有主導地位,通常只負責提供所需資金,至於相關技術、設備及研究過程,一般會由受聘進行研發的人自行負責,所以在沒有特別約定的情形下,這時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研發者較為合理 [24] 。 三、結論 本案中A雖是B公司僱請來擔任技術開發人員,但由於A是在下班後才進行製冷技術的研究,屬於非職務上的發明,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屬於A。但如果有利用到B公司的資源或經驗,B公司可以支付合理報酬後使用這個專利。 A所研發的所謂「全新的製冷技術」,並非從無到有的研發,而是以既有的製冷技術進行改良創作,使其相較於既有的製冷技術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而屬於新型專利。至於A要如何申請專利,在臺灣必須主動向專責機關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經過審查核准後才會取得專利權。而不同的專利種類會影響到申請時所應提交的文件、申請流程與時程,這部分相關的介紹,可以進一步閱讀系列文章下篇:《 如何申請專利?(下)——申請專利要做什麼?從申請到核准需要多久呢?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pf8j8"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58">專利法第58條</a>第1至3項:「<br> I 發明專利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發明之權。<br> II 物之發明之實施,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物之行為。<br> III 方法發明之實施,指下列各款行為:<br> 一、使用該方法。<br> 二、使用、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方法直接製成之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nhjd"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專利法第1條</a>:「為鼓勵、保護、利用發明、新型及設計之創作,以促進產業發展,特制定本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rpdz"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2">專利法第2條</a>:「本法所稱專利,分為下列三種:<br> 一、發明專利。<br> 二、新型專利。<br> 三、設計專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8eh8"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21">專利法第21條</a>:「發明,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mumh"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IPCA,106%2c%e8%a1%8c%e5%b0%88%e8%a8%b4%2c41%2c20190221%2c3">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6年度行專訴字第41號行政判決</a>:「專利法所指之發明必須具有技術性,即發明解決問題的手段必須是涉及技術領域的技術手段。發明專利係保護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其專利要件之審查原則上應就請求項中所載之全部技術特徵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p6o4"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專利技術可以到智慧財產局,《<a href="https://twpat1.tipo.gov.tw/twpatc/twpatkm?@@0.0865129171180723">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查詢</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upch"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52">專利法第52條</a>第3項:「發明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二十年屆滿。」</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uob4"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04">專利法第104條</a>:「新型,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對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之創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vmr5"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IPCA,100%2c%e8%a1%8c%e5%b0%88%e8%a8%b4%2c106%2c20120315%2c3">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0年度行專訴字第106號行政判決</a>:「新型專利之標的為物品之形狀、構造或裝置,其必須具體表現於占有一定空間,並具有使用價值與實際用途而能被製造之物品實體,始屬新型專利之範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z2ds"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專利技術可以到智慧財產局,《<a href="https://twpat1.tipo.gov.tw/twpatc/twpatkm?@@0.0865129171180723">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查詢</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e695"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14">專利法第114條</a>:「新型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十年屆滿。」</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k1y8"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21">專利法第121條</a>:「<br> I 設計,指對物品之全部或部分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br> II 應用於物品之電腦圖像及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亦得依本法申請設計專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zsgk"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專利技術可以到智慧財產局,《<a href="https://twpat1.tipo.gov.tw/twpatc/twpatkm?@@0.0865129171180723">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查詢</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1qzf"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135">專利法第135條</a>:「設計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十五年屆滿;衍生設計專利權期限與原設計專利權期限同時屆滿。」</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5p72"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5">專利法第5條</a>第2項:「專利申請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外,指發明人、新型創作人、設計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dqcp"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5),《<a href="https://www.tipo.gov.tw/patents-tw/cp-783-872093-4fe76-101.html">專利Q&A—專利申請人的資格有什麼限制?</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eqj8"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7">專利法第7條</a>:「<br> I 受雇人於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雇用人,雇用人應支付受雇人適當之報酬。但契約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br> II 前項所稱職務上之發明、新型或設計,指受雇人於僱傭關係中之工作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apj2"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tw/cp-886-894146-1781a-1.html">我國職務上發明重要規範</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h2ly"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IPCV,109%2c%e6%b0%91%e5%b0%88%e8%a8%b4%2c112%2c20210727%2c1">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9年度民專訴字第112號民事判決</a>:「由原告對系爭專利之貢獻程度而言,僅為系爭專利之發明人之一,依據系爭專利第一次授權之發明人間貢獻比例權益收入分配協議書,可知原告及其他發明人之分配比例各為三分之一……依系爭專利第二次授權之發明人間貢獻比例權益收入分配協議書,可知原告之分配比例為九分之四……原告對系爭專利之貢獻度並非全部;而由系爭專利授權他人實施可獲得之利益而言,系爭專利第一次、第二次授權他人之金額各為50萬元、200萬元;並考量原告係利用被告醫院之設備、資源、環境、費用及醫院內相關數據,始得以與其他發明人共同完成系爭專利等一切情事判斷,被告扣除相關費用後,迄今已實際給付獎勵金3,333元、16,666元及技術移轉權益金45,442元、215,661元,共計281,102元之報酬予原告,未來如被告有再將系爭專利技術移轉或授權予他人實施時,原告仍得依系爭智財管理辦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相關技術移轉權益金,堪認被告依其所訂系爭智財管理辦法之相關規定,給付原告之報酬應屬適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5v1w"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IPCV,104%2c%e6%b0%91%e5%b0%88%e4%b8%8a%2c26%2c20170216%2c2">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4年度民專上字第26號民事判決</a>:「所謂『受雇人於職務上之發明』,參酌同條第2項規定,係指受雇人與雇用人間基於僱傭契約權利與義務之約定,從事參與或執行雇用人產品開發、生產而言,換言之,雇用人僱用受雇人之目的為負責從事研發工作,雇用人專以發明為目的或為改良生產技術而僱用受雇人從事研究發明或改良,受雇人受委託完成發明工作,並使用雇用人之設備、費用等,因而完成其發明、新型或新式樣之產品,與雇用人付出之薪資及其設施之利用或團體之協力,有對價之關係,故專利法規定,受雇人關於職務上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雇用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4eht"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4%2c%e5%88%a4%2c487%2c20150827%2c1">最高行政法院104年度判字第487號行政判決</a>:「專利法所謂之職務上之新型創作,係以受雇人於僱傭關係中之工作所完成者而言,如未符合該要件,僅係利用雇用人資源或經驗完成者,仍非屬職務上之新型創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cjkk"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8">專利法第8條</a>第1項:「受雇人於非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受雇人。但其發明、新型或設計係利用雇用人資源或經驗者,雇用人得於支付合理報酬後,於該事業實施其發明、新型或設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btof"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70007&amp;flno=7">專利法第7條</a>第3項:「一方出資聘請他人從事研究開發者,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之歸屬依雙方契約約定;契約未約定者,屬於發明人、新型創作人或設計人。但出資人得實施其發明、新型或設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rtxf"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經部智慧財產局(2021)《<a href="https://www.tipo.gov.tw/tw/cp-85-893221-0131c-1.html">專利法逐條釋義—110年6月版</a>》,頁23。</cite></li> </ol> </section>
[ "專利法第58條\n第1至3項:「\n\n\tI 發明專利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發明之權。\n\n\tII 物之發明之實施,指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物之行為。\n\n\tIII 方法發明之實施,指下列各款行為:\n\n\t一、使用該方法。\n\n\t二、使用、為販賣之要約、販賣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方法直接製成之物。」", "專利法第1條\n:「為鼓勵、保護、利用發明、新型及設計之創作,以促進產業發展,特制定本法。」", "專利法第2條\n:「本法所稱專利,分為下列三種:\n\n\t一、發明專利。\n\n\t二、新型專利。\n\n\t三、設計專利。」", "專利法第21條\n:「發明,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6年度行專訴字第41號行政判決\n:「專利法所指之發明必須具有技術性,即發明解決問題的手段必須是涉及技術領域的技術手段。發明專利係保護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之創作,其專利要件之審查原則上應就請求項中所載之全部技術特徵為之。」", "專利技術可以到智慧財產局,《\n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查詢\n》。", "專利法第52條\n第3項:「發明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二十年屆滿。」", "專利法第104條\n:「新型,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對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之創作。」",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0年度行專訴字第106號行政判決\n:「新型專利之標的為物品之形狀、構造或裝置,其必須具體表現於占有一定空間,並具有使用價值與實際用途而能被製造之物品實體,始屬新型專利之範疇。」", "專利技術可以到智慧財產局,《\n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查詢\n》。", "專利法第114條\n:「新型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十年屆滿。」", "專利法第121條\n:「\n\n\tI 設計,指對物品之全部或部分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n\n\tII 應用於物品之電腦圖像及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亦得依本法申請設計專利。」", "專利技術可以到智慧財產局,《\n中華民國專利檢索系統查詢\n》。", "專利法第135條\n:「設計專利權期限,自申請日起算十五年屆滿;衍生設計專利權期限與原設計專利權期限同時屆滿。」", "專利法第5條\n第2項:「專利申請權人,除本法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外,指發明人、新型創作人、設計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5),《\n專利Q&A—專利申請人的資格有什麼限制?\n》。", "專利法第7條\n:「\n\n\tI 受雇人於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雇用人,雇用人應支付受雇人適當之報酬。但契約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n\n\tII 前項所稱職務上之發明、新型或設計,指受雇人於僱傭關係中之工作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21),《\n我國職務上發明重要規範\n》。",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9年度民專訴字第112號民事判決\n:「由原告對系爭專利之貢獻程度而言,僅為系爭專利之發明人之一,依據系爭專利第一次授權之發明人間貢獻比例權益收入分配協議書,可知原告及其他發明人之分配比例各為三分之一……依系爭專利第二次授權之發明人間貢獻比例權益收入分配協議書,可知原告之分配比例為九分之四……原告對系爭專利之貢獻度並非全部;而由系爭專利授權他人實施可獲得之利益而言,系爭專利第一次、第二次授權他人之金額各為50萬元、200萬元;並考量原告係利用被告醫院之設備、資源、環境、費用及醫院內相關數據,始得以與其他發明人共同完成系爭專利等一切情事判斷,被告扣除相關費用後,迄今已實際給付獎勵金3,333元、16,666元及技術移轉權益金45,442元、215,661元,共計281,102元之報酬予原告,未來如被告有再將系爭專利技術移轉或授權予他人實施時,原告仍得依系爭智財管理辦法第20條第1項第1款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相關技術移轉權益金,堪認被告依其所訂系爭智財管理辦法之相關規定,給付原告之報酬應屬適當……。」",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4年度民專上字第26號民事判決\n:「所謂『受雇人於職務上之發明』,參酌同條第2項規定,係指受雇人與雇用人間基於僱傭契約權利與義務之約定,從事參與或執行雇用人產品開發、生產而言,換言之,雇用人僱用受雇人之目的為負責從事研發工作,雇用人專以發明為目的或為改良生產技術而僱用受雇人從事研究發明或改良,受雇人受委託完成發明工作,並使用雇用人之設備、費用等,因而完成其發明、新型或新式樣之產品,與雇用人付出之薪資及其設施之利用或團體之協力,有對價之關係,故專利法規定,受雇人關於職務上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雇用人。」", "最高行政法院104年度判字第487號行政判決\n:「專利法所謂之職務上之新型創作,係以受雇人於僱傭關係中之工作所完成者而言,如未符合該要件,僅係利用雇用人資源或經驗完成者,仍非屬職務上之新型創作。」", "專利法第8條\n第1項:「受雇人於非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受雇人。但其發明、新型或設計係利用雇用人資源或經驗者,雇用人得於支付合理報酬後,於該事業實施其發明、新型或設計。」", "專利法第7條\n第3項:「一方出資聘請他人從事研究開發者,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之歸屬依雙方契約約定;契約未約定者,屬於發明人、新型創作人或設計人。但出資人得實施其發明、新型或設計。」", "經部智慧財產局(2021)《\n專利法逐條釋義—110年6月版\n》,頁23。" ]
09b1ed8ea25115d57e331a625afc1a291ba8c9d05f4be6b920c9fb8fce19b58d
我需要找律師嗎?有什麼管道可以找律師或是尋求法律諮詢呢?(下)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821
null
哪些情形可以找律師,已經在 上篇 討論 [1] ,本篇將介紹找律師、法律諮詢的管道。 一、尋求法律諮詢的管道? 目前有提供法律諮詢的單位不少,可以從以下管道尋求法律協助:(見圖1) 圖1 有哪些法律諮詢管道? 資料來源:匿名 / 繪圖:Yen 圖1 有哪些法律諮詢管道? 資料來源:匿名 / 繪圖:Yen (一)律師事務所 民眾可以前往律師事務所向執業律師諮詢法律問題,甚至進一步委任律師辦理相關業務。不過通常要先跟事務所連絡、預約,突然跑去,可能會因為律師去開庭等原因撲空。 (二)法律扶助基金會 各地方設有法律扶助基金會,除了提供法律諮詢 [2] ,對於低收入、中低收入等經濟條件不好的民眾,或符合其他特定條件之下 [3] ,法律扶助基金會可以由律師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 [4] 。 (三)法院 有些法院內也設有律師諮詢窗口,以及法院內的訴訟輔導科 [5] ,都可以給予法律上的意見。 (四)民意代表處 有些民意代表提供的選民服務,也包含了邀請律師在特定時段駐點,接受選民前往諮詢法律問題。 (五)大學 有些大學也有法律服務社,通常會在特定時段開放校外人士前往 [6] ,由該校的法律系學生、畢業校友等提供法律諮詢服務。 (六)網路 近年來,網路上也有不少律師在社群網站上接受提問,當然也是可以運用的管道之一。不過,基於法律的專業度及複雜度,律師很難在網站上回答的鉅細靡遺,但可以提供無所適從的民眾一個方向,才知道可能有哪些處理的方式。 (七)其他 有些政府單位也設有法律諮詢窗口,由律師等專業法律人士接受諮詢;此外,若是要向政府單位提出各項申請(例如公司登記、申請抄錄戶籍或地籍謄本……等),不一定要花錢請律師,可直接向該政府單位的承辦窗口詢問。 二、要委任律師了,應該注意什麼? (一)律師資格 確定要委任律師之前,要確認對方是否真的具備律師資格,以免遇到司法黃牛。查詢的管道有: 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的網站 [7] ,或各地的律師公會。 (二)沒有包贏的律師 訴訟牽涉的層面很廣,變數也很多,承辦的法官也必須研究全部證據、聽取當事人和證人等的陳述,並適用法律,隨著訴訟的進行逐漸產生心證。面對動態變化的訴訟過程,一開始洽談的時候,未必會知道勝訴率;更何況律師依照倫理規範,不可以保證勝訴 [8] 。 (三)律師的工作不是吵架 從事實爭執一直到形成法律案件,可以想像日積月累之下,當事人之間的關係通常已經相當不合,所以進到法院時,有時不只會在開庭的時候吵起來,甚至喜歡看自己的律師幫自己吵架。但是爭吵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爭執擴大。 最能夠解決糾紛的方法,應該還是心平氣和的協商。如果用情緒處理問題,往往只是拖延訴訟,耗費更多的成本而已。 因此,喜歡幫當事人吵架的律師不一定是好律師,表達方式只是一種手段,目的還是請律師幫自己有效的解決問題;而不是要求律師幫忙吵架,反而吵出更大的問題。 三、結語 預防勝於治療,在法律的世界也是如此。建議民眾盡可能在涉及法律的相關行為以前,就先尋求律師等法律專業人員的協助,避免發生糾紛,或者不幸發生糾紛時,也能將損害降到最低。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35d07"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匿名(2022),《<a href="/article/lawABC/820">我需要找律師嗎?有什麼管道可以找律師或是尋求法律諮詢呢?(上)</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4hn6"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法律扶助基金會(2024),《<a href="https://www.laf.org.tw/service-legal-des">法律諮詢說明</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emb6"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7&amp;flno=5">法律扶助法第5條</a>第1項、第4項:「<br> I 本法所稱無資力者,係指下列情形之一:<br> 一、符合社會救助法規定之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br> 二、符合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四條第一項之特殊境遇家庭。<br> 三、其可處分之資產及每月可處分之收入低於一定標準。……<br> IV 本法所稱因其他原因無法受到法律適當保護者,係指下列情形之一:<br> 一、涉犯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或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案件,於偵查中初次詢(訊)問、審判中,未經選任辯護人。<br> 二、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具原住民身分,於偵查、審判中未經選任辯護人。<br> 三、因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損傷或不全,無法為完全陳述,於偵查、審判中未經選任辯護人;或於審判中未經選任代理人,審判長認有選任之必要。<br> 四、前三款情形,於少年事件調查、審理中,未經選任輔佐人。<br> 五、其他審判、少年事件未經選任辯護人、代理人或輔佐人,審判長認有選任之必要。<br> 六、重大公益、社會矚目、重大繁雜或其他相類事件,經基金會決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vgac"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7&amp;flno=4">法律扶助法第4條</a>:「本法所稱法律扶助,包括下列事項:<br> 一、訴訟、非訟、仲裁及其他事件之代理、辯護或輔佐。<br> 二、調解、和解之代理。<br> 三、法律文件撰擬。<br> 四、法律諮詢。<br> 五、其他法律事務上必要之服務及費用。<br> 六、其他經基金會決議之事項。」<br> 也可以參考:法律扶助基金會(2024),《<a href="https://www.laf.org.tw/service-des">服務說明</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pm9s"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司法院(2023),《<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61-25-bfde0-1.html">聯合服務中心</a>》;法務部(2022),《<a href="https://www.moj.gov.tw/cp-37-45307-c0981-001.html">訴訟輔導-1.法院</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u0em"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法務部(2024),《<a href="https://www.moj.gov.tw/cp-37-45309-83375-001.html">律師公會∕大學法律服務社</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jnfa"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法務部的律師查詢系統網址:<a href="https://lawyerbc.moj.gov.tw/">https://lawyerbc.moj.gov.tw/</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0deb"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www.twba.org.tw/upload/content/20230106/0ab0e6a74da6466ba3e15345cb85d435/0ab0e6a74da6466ba3e15345cb85d435.pdf">律師倫理規範</a>第29條:「律師就受任事件,不得擔保將獲有利之結果。」</cite></li> </ol> </section>
[ "匿名(2022),《\n我需要找律師嗎?有什麼管道可以找律師或是尋求法律諮詢呢?(上)\n》。", "法律扶助基金會(2024),《\n法律諮詢說明\n》。", "法律扶助法第5條\n第1項、第4項:「\n\n\tI 本法所稱無資力者,係指下列情形之一:\n\n\t一、符合社會救助法規定之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n\n\t二、符合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四條第一項之特殊境遇家庭。\n\n\t三、其可處分之資產及每月可處分之收入低於一定標準。……\n\n\tIV 本法所稱因其他原因無法受到法律適當保護者,係指下列情形之一:\n\n\t一、涉犯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或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案件,於偵查中初次詢(訊)問、審判中,未經選任辯護人。\n\n\t二、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具原住民身分,於偵查、審判中未經選任辯護人。\n\n\t三、因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損傷或不全,無法為完全陳述,於偵查、審判中未經選任辯護人;或於審判中未經選任代理人,審判長認有選任之必要。\n\n\t四、前三款情形,於少年事件調查、審理中,未經選任輔佐人。\n\n\t五、其他審判、少年事件未經選任辯護人、代理人或輔佐人,審判長認有選任之必要。\n\n\t六、重大公益、社會矚目、重大繁雜或其他相類事件,經基金會決議。」", "法律扶助法第4條\n:「本法所稱法律扶助,包括下列事項:\n\n\t一、訴訟、非訟、仲裁及其他事件之代理、辯護或輔佐。\n\n\t二、調解、和解之代理。\n\n\t三、法律文件撰擬。\n\n\t四、法律諮詢。\n\n\t五、其他法律事務上必要之服務及費用。\n\n\t六、其他經基金會決議之事項。」\n\n\t也可以參考:法律扶助基金會(2024),《\n服務說明\n》。", "司法院(2023),《\n聯合服務中心\n》;法務部(2022),《\n訴訟輔導-1.法院\n》。", "法務部(2024),《\n律師公會∕大學法律服務社\n》。", "法務部的律師查詢系統網址:\nhttps://lawyerbc.moj.gov.tw/", "律師倫理規範\n第29條:「律師就受任事件,不得擔保將獲有利之結果。」" ]
4e1219a3bd2fcc5c70f50ceaafaa510adb58e5b945e73ba6dc97d8995d941f07
法律經過立法院三讀通過後,就生效了嗎?怎麼判斷增修的法律什麼時候生效?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914
null
法律是拘束人民的社會規範,為了避免法律制度突襲人民,導致人民措手不及而不慎觸法或受罰,法律的施行(也就是生效)就應該有個緩衝期,但這個緩衝期的長短,是如何決定的呢?其實,法律經過立法者修訂通過後,還要經過兩個階段才能正式施行。(見圖1) 圖1 法律什麼時候生效?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1 法律什麼時候生效?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一、第一階段:立法院三讀後移送總統及行政院 當法律辛苦闖關、終於經立法院三讀 [1] 通過後,並不會馬上生效,因為依憲法第72條規定 [2] ,必須先移送給總統及行政院。若行政院覺得沒有問題,也沒有提覆議 [3] 的話,總統就會在收到後10日內公布 [4] 。 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只是先「公布」而已,也就是單純告訴人民現在有一個新的規範。此時,這個條文還沒有任何實質的拘束效力。 二、第二階段:看看法條是否有明文規定要在特定日生效 雖然法律要經過總統公布才會生效 [5] ,但也不是總統一公布就直接生效,因為中央法規標準法(以下稱中標法)對於施行時間另有規定。 (一)沒有指定特定施行日 首先是中標法第13條:「法規明定自公布或發布日施行者,自公布或發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發生效力。 [6] 」 如果法規沒有特別明說要從某月某日施行,那就是統一從公布或發布之日當天開始算3天,算到第3天就是生效日 [7] 。舉例來說,總統於1日公布的話,就會從3日生效。 而實際例子可以參考人工生殖法第40條與中標法第26條,這2個條文都規定:「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8] 」所以,這種情況就會適用中標法第13條,自公布日起,起算至第3日起發生效力。 進一步來說,人工生殖法是在96(2007)年3月21日公布,因為公布日當天也要算入,因此21日是第1天、22日是第2天、23日就是第3天,也就是生效日。同樣的算法,中標法是在59(1970)年8月31日公布,則生效日即為9月2日。 (二)有指定特定施行日 1. 由「立法者」指定 另外則是中標法第14條:「法規特定有施行日期,或以命令特定施行日期者,自該特定日起發生效力。 [9] 」 如果法規已經特別規定施行日,此時不用再計算3天,可以直接以這個特定的日期作為生效日。 例如,人民團體法第67條第2項 [10] 規定:「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修正之條文,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因為立法者已經明確指出施行日,所以此時就會適用中標法第14條,直接從特定日也就是98(2009)年11月23日施行生效。 附帶一提,人民團體法2009年增修的是第8條第2項第4款,將原訂的「禁治產人」 [11] ,改成「受監護宣告人」 [12] 。之所以要這樣修改,是因為民法在2008年先修正第14、15條 [13] 等規定,把「禁治產」改成「監護宣告」,所以人民團體法才配合民法在法條文字上進行修正。但為什麼5月修正的條文,明明只是簡單的文字修正,卻要等到11月才生效?這是因為,民法該次的修法是在公布後的1年半施行,也就是要到98(2009)年11月23日才生效 [14] ,所以後來跟進修正的人民團體法才特別將施行日定成同一天。由此可以發現,這種選擇特定日生效的立法技術,能夠有效避免法律之間互相矛盾。 2. 交由「其他機關」決定 雖然立法者在修法時有權決定施行日,但這個指定施行日的任務,也可以交給其他機關決定。 例如「民法第166條之1」 [15] 就是交由其他機關決定施行日的經典例子。這個條文早在88(1999)年4月21日就增訂完成,不過立法者當時是將施行日交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另外訂定 [16] ,所以只要行政院沒有決定施行日,這個條文就無法施行。而實際上,因為有許多意見認為這個條文的施行會有困難,紛紛表示不應貿然施行,導致行政院迄今無法就施行日拍板定案,所以民法第166條之1到現在仍是一個沒有效力的空殼條文。 另外,常見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每次修法後的施行日也都是另外交由行政院用命令決定 [17] 。 三、總結 總結來說,法律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後,行政院也確認沒有問題,總統就會負責公布,至於公布後多久施行,則是看法條有無特別明定施行日(可能是由立法者直接決定,也有可能是其他機關事後決定),有的話就直接以該特定日作為施行日,沒有的話就從公布日起算至第3天作為施行日。而不論採取何種方式計算施行日,目的都是提供緩衝期,避免人民來不及因應。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r819k"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20058&amp;flno=7">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7條</a>:「立法院依憲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所議決之議案,除法律案、預算案應經三讀會議決外,其餘均經二讀會議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efwu"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72">中華民國憲法第72條</a>:「立法院法律案通過後,移送總統及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後十日內公布之,但總統得依照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辦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mcfe"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2&amp;flno=3">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a>第2項第2款:「行政院依左列規定,對立法院負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停止適用:……二、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立法院對於行政院移請覆議案,應於送達十五日內作成決議。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x2eq"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總統所公布的法律可以參考:中華民國總統府(2024),《<a href="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78">公布法律、預決算、條約</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4dn2"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170">中華民國憲法第170條</a>:「本憲法所稱之法律,謂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之法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apgp"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33&amp;flno=13">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3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v3hc"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可參考<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161">司法院釋字第161號解釋</a>:「中央法規標準法第十三條所定法規生效日期之起算,應將法規公布或發布之當日算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bztp"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70024&amp;flno=40">人工生殖法第40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33&amp;flno=26">中央法規標準法第26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1ay3"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33&amp;flno=14">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4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t2a4"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91&amp;flno=67">人民團體法第67條</a>第2項:「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修正之條文,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le7r"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LAW/hisdata.aspx?lsid=FL002637&amp;ldate=20021211&amp;lser=001">2009年5月12日修法前的人民團體法</a>第8條第2項第4款:「前項發起人須滿二十歲,並應有三十人以上,且無左列情事為限:……四、受禁治產之宣告,尚未撤銷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66dz"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50091&amp;flno=8">人民團體法第8條</a>第2項第4款:「前項發起人須為成年,並應有三十人以上,且無下列情事為限:……四、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6een"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4">民法第14條</a>:「<br> I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br> II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br> III 法院對於監護之聲請,認為未達第一項之程度者,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為輔助之宣告。<br> IV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而仍有輔助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變更為輔助之宣告。」<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5">民法第15條</a>:「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8jfp"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2&amp;flno=4-2">民法總則施行法第4條之2</a>:「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日修正之民法總則第十四條至第十五條之二之規定,自公布後一年六個月施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g7xq"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66-1">民法第166條之1</a>:「<br> I 契約以負擔不動產物權之移轉、設定或變更之義務為標的者,應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br> II 未依前項規定公證之契約,如當事人已合意為不動產物權之移轉、設定或變更而完成登記者,仍為有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s9vn"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3&amp;flno=36">民法債編施行法第36條</a>第3項:「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之民法債編修正條文及本施行法修正條文,自八十九年五月五日施行。但民法第一百六十六條之一施行日期,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另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iw18"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93">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3條</a>:「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cite></li> </ol> </section>
[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7條\n:「立法院依憲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所議決之議案,除法律案、預算案應經三讀會議決外,其餘均經二讀會議決之。」", "中華民國憲法第72條\n:「立法院法律案通過後,移送總統及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後十日內公布之,但總統得依照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辦理。」",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n第2項第2款:「行政院依左列規定,對立法院負責,憲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停止適用:……二、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立法院對於行政院移請覆議案,應於送達十五日內作成決議。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總統所公布的法律可以參考:中華民國總統府(2024),《\n公布法律、預決算、條約\n》。", "中華民國憲法第170條\n:「本憲法所稱之法律,謂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之法律。」",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3條\n。", "可參考\n司法院釋字第161號解釋\n:「中央法規標準法第十三條所定法規生效日期之起算,應將法規公布或發布之當日算入。」", "人工生殖法第40條\n、\n中央法規標準法第26條\n。",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4條\n。", "人民團體法第67條\n第2項:「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修正之條文,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 "2009年5月12日修法前的人民團體法\n第8條第2項第4款:「前項發起人須滿二十歲,並應有三十人以上,且無左列情事為限:……四、受禁治產之宣告,尚未撤銷者。」", "人民團體法第8條\n第2項第4款:「前項發起人須為成年,並應有三十人以上,且無下列情事為限:……四、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 "民法第14條\n:「\n\n\tI 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n\n\tII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n\n\tIII 法院對於監護之聲請,認為未達第一項之程度者,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為輔助之宣告。\n\n\tIV 受監護之原因消滅,而仍有輔助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規定,變更為輔助之宣告。」\n\n\t\n民法第15條\n:「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 "民法總則施行法第4條之2\n:「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日修正之民法總則第十四條至第十五條之二之規定,自公布後一年六個月施行。」", "民法第166條之1\n:「\n\n\tI 契約以負擔不動產物權之移轉、設定或變更之義務為標的者,應由公證人作成公證書。\n\n\tII 未依前項規定公證之契約,如當事人已合意為不動產物權之移轉、設定或變更而完成登記者,仍為有效。」", "民法債編施行法第36條\n第3項:「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之民法債編修正條文及本施行法修正條文,自八十九年五月五日施行。但民法第一百六十六條之一施行日期,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另定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3條\n:「本條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以命令定之。」" ]
f515f24c70c4820b35f903c6b0e2629732133a0adba2b035b041f37139ccc44e
一般民眾可以查詢判決嗎?該怎麼做?判決的案號又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645
null
除了訴訟當事人以外,一般民眾也可以查詢並閱覽判決。 法院判決依照法院組織法原則上是公開的 [1] ,而司法院建置「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供大家上網查詢司法相關資料,其中包含裁判書、函釋與各類司法資料。 網址是: https://lawsearch.judicial.gov.tw/default.aspx 一、該如何查詢判決? (一)關鍵字與條件查詢 要查詢判決,可至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中「裁判書系統」的「裁判書查詢」欄位,輸入你所欲找尋的判決關鍵字進行搜尋。例如,想要搜尋「毒品案件」的判決是怎麼寫的,即可輸入「毒品」;如有更精確的關鍵字,例如「大麻」,則可更限縮範圍,幫助您找到更相關的資料(下圖1)。 圖1 一般案件搜尋頁面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截圖   除了關鍵字搜尋,適度地使用其他條件也能幫助你更快找到資料。 點選「更多條件查詢」,選擇不同「類別」,並輸入「裁判期間」、「案由」、「裁判主文主文」;或是在左側選擇特定法院,都可以幫助您查找想要的特定判決或是案件類型。善用各種條件搜尋更能幫助你快速找到想要看到的判決。 例如,我們想要知道「家庭暴力」是否能索取民事賠償,如果單以家庭暴力當作關鍵字搜尋,可能同時會找到與賠償不相關的判決,因為家庭暴力可能涉有刑事的傷害罪或其他犯罪問題,而刑事判決只決定被告的刑事責任,不會涉及賠償,導致你搜尋到許多不相關的判決,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使用各種條件來特定、排除這些不相關判決。 在這種時候,你可以先選取「類別」中的民事案件,藉此排除家庭暴力中與刑事相關的部分判決;「裁判案由」輸入損害賠償,將範圍限定為賠償相關判決;「裁判主文」中輸入「應給付」,將範圍限定成有判賠的判決;最後在「全文內容」中輸入家庭暴力,將範圍限定成有出現家庭暴力字眼的判決。如果想要查詢北部、南部或特定縣市的判決,再於左側欄位中選取法院即可(下圖2)。 圖2 條件搜尋頁面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截圖 (二)簡易案件或較舊判決 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查詢的判決屬於「簡易案件」,則必須在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中「裁判書系統」的「簡易案件查詢」項目底下查找。 簡易案件,在民事來說原則上指的是金額小於50萬元的案件 [2] ,例如車禍案件,原告請求賠償10萬修車費;在刑事來說指的是證據確鑿,並經過法官檢察官同意以簡易判決處刑的案件 [3] ,例如人贓俱獲並有監視錄影器的竊盜案件;在行政案件來說原則上指的是金額小於50萬元的案件 [4] ,例如請求退稅30萬元的案件(下圖3)。 圖3 簡易案件搜尋頁面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截圖 另外,如果想要查詢比較舊的判決(例如民國60、70年代判決),則必須在「法令判解系統」下的「判解函釋」項目底下查找(下圖4)。 圖4 舊判決搜尋頁面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截圖 二、判決的案號是什麼? 在查詢判決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判決有著不同的名稱,例如「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264號民事判決 [5]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6年度重訴字第568號民事判決 [6]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聲字第2087號刑事裁定 [7] 」,這些名稱叫做「案號」或「卷宗號數」,也就是每一個案件的編號。 這些編號可不是隨機編選,而是按照特定的規則,依照案件種類、收案次序去分別編號的 [8] 。 例如,「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264號民事判決」,「台上」指的就是最高法院的判決;而1264就是這個案件依收案次序的編號。而「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6年度重訴字第568號民事判決」,「重訴」的意思是重大訴訟案件,而568則是依收案次序的編號;「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聲字第2087號刑事裁定」,「聲」的意思是聲請案件(需要法官做成命令,例如本案是聲請假釋中的受刑人付保護管束)的意思。 因此,你其實可以從判決名稱中的「字別」(也就是「字」前面寫什麼)去判斷這個案件是哪一種類型。例如「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6年度醫字第48號民事判決」就是與醫療相關的民事判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6年度勞訴字第118號民事裁定」則是與勞工相關的案件。 反過來說,也能透過這個字別去反向搜尋你想查找的其他同類判決。 三、結語 我國判決搜尋是相當公開的,不管是做專業研究或是單純想了解,都可以善用司法院系統進行搜尋。善用這一套系統,你就可以替自己碰到的法律問題,做最簡單與基本的法律分析囉!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owl6l"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83">法院組織法第83條</a>:「<br> I 各級法院及分院應定期出版公報或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裁判書。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br> II 前項公開,除自然人之姓名外,得不含自然人之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br> III 高等檢察署以下各級檢察署及其檢察分署,應於第一審裁判書公開後,公開起訴書,並準用前二項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plu5"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427">民事訴訟法第427條</a>第1項至第4項:「<br> I 關於財產權之訴訟,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適用本章所定之簡易程序。<br> II 下列各款訴訟,不問其標的金額或價額一律適用簡易程序:<br> 一、因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定期租賃或定期借貸關係所生之爭執涉訟者。<br> 二、僱用人與受僱人間,因僱傭契約涉訟,其僱傭期間在一年以下者。<br> 三、旅客與旅館主人、飲食店主人或運送人間,因食宿、運送費或因寄存行李、財物涉訟者。<br> 四、因請求保護占有涉訟者。<br> 五、因定不動產之界線或設置界標涉訟者。<br> 六、本於票據有所請求而涉訟者。<br> 七、本於合會有所請求而涉訟者。<br> 八、因請求利息、紅利、租金、退職金或其他定期給付涉訟者。<br> 九、因動產租賃或使用借貸關係所生之爭執涉訟者。<br> 十、因第一款至第三款、第六款至第九款所定請求之保證關係涉訟者。<br> 十一、本於道路交通事故有所請求而涉訟者。<br> 十二、適用刑事簡易訴訟程序案件之附帶民事訴訟,經裁定移送民事庭者。<br> III 不合於前二項規定之訴訟,得以當事人之合意,適用簡易程序,其合意應以文書證之。<br> IV 不合於第一項及第二項之訴訟,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當事人不抗辯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視為已有前項之合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ozp8"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49">刑事訴訟法第449條</a>第1項:「第一審法院依被告在偵查中之自白或其他現存之證據,已足認定其犯罪者,得因檢察官之聲請,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但有必要時,應於處刑前訊問被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7zt8"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54&amp;flno=229">行政訴訟法第229條</a>第2項:「<br> 下列各款行政訴訟事件,除本法別有規定外,適用本章所定之簡易程序:<br> 一、關於稅捐課徵事件涉訟,所核課之稅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br> 二、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鍰處分而涉訟者。<br> 三、其他關於公法上財產關係之訴訟,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br> 四、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告誡、警告、記點、記次、講習、輔導教育或其他相類之輕微處分而涉訟者。<br> 五、關於內政部移民署(以下簡稱移民署)之行政收容事件涉訟,或合併請求損害賠償或其他財產上給付者。<br> 六、依法律之規定應適用簡易訴訟程序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61t7"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08%2c%e5%8f%b0%e4%b8%8a%2c1264%2c20191003%2c1">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264號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r75p"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V,106%2c%e9%87%8d%e8%a8%b4%2c568%2c20190926%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6年度重訴字第568號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v44x"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M,108%2c%e8%81%b2%2c2087%2c20191009%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聲字第2087號刑事裁定</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322i"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例如刑事案件的編號規則可以參照「<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aspx?LSID=FL010189">檢察案件編號計數分案報結實施要點</a>」。</cite></li> </ol> </section>
[ "法院組織法第83條\n:「\n\n\tI 各級法院及分院應定期出版公報或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裁判書。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n\n\tII 前項公開,除自然人之姓名外,得不含自然人之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n\n\tIII 高等檢察署以下各級檢察署及其檢察分署,應於第一審裁判書公開後,公開起訴書,並準用前二項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427條\n第1項至第4項:「\n\n\tI 關於財產權之訴訟,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適用本章所定之簡易程序。\n\n\tII 下列各款訴訟,不問其標的金額或價額一律適用簡易程序:\n\n\t一、因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定期租賃或定期借貸關係所生之爭執涉訟者。\n\n\t二、僱用人與受僱人間,因僱傭契約涉訟,其僱傭期間在一年以下者。\n\n\t三、旅客與旅館主人、飲食店主人或運送人間,因食宿、運送費或因寄存行李、財物涉訟者。\n\n\t四、因請求保護占有涉訟者。\n\n\t五、因定不動產之界線或設置界標涉訟者。\n\n\t六、本於票據有所請求而涉訟者。\n\n\t七、本於合會有所請求而涉訟者。\n\n\t八、因請求利息、紅利、租金、退職金或其他定期給付涉訟者。\n\n\t九、因動產租賃或使用借貸關係所生之爭執涉訟者。\n\n\t十、因第一款至第三款、第六款至第九款所定請求之保證關係涉訟者。\n\n\t十一、本於道路交通事故有所請求而涉訟者。\n\n\t十二、適用刑事簡易訴訟程序案件之附帶民事訴訟,經裁定移送民事庭者。\n\n\tIII 不合於前二項規定之訴訟,得以當事人之合意,適用簡易程序,其合意應以文書證之。\n\n\tIV 不合於第一項及第二項之訴訟,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當事人不抗辯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視為已有前項之合意。」", "刑事訴訟法第449條\n第1項:「第一審法院依被告在偵查中之自白或其他現存之證據,已足認定其犯罪者,得因檢察官之聲請,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但有必要時,應於處刑前訊問被告。」", "行政訴訟法第229條\n第2項:「\n\n\t下列各款行政訴訟事件,除本法別有規定外,適用本章所定之簡易程序:\n\n\t一、關於稅捐課徵事件涉訟,所核課之稅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n\n\t二、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鍰處分而涉訟者。\n\n\t三、其他關於公法上財產關係之訴訟,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者。\n\n\t四、因不服行政機關所為告誡、警告、記點、記次、講習、輔導教育或其他相類之輕微處分而涉訟者。\n\n\t五、關於內政部移民署(以下簡稱移民署)之行政收容事件涉訟,或合併請求損害賠償或其他財產上給付者。\n\n\t六、依法律之規定應適用簡易訴訟程序者。」",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264號民事判決\n。",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6年度重訴字第568號民事判決\n。",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聲字第2087號刑事裁定\n。", "例如刑事案件的編號規則可以參照「\n檢察案件編號計數分案報結實施要點\n」。" ]
aff65121489a913b6931877424aa5978f17d9a6b8cb2ef8f686b396634921515
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二)——刑事判決書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39
null
刑事判決書應記載的內容雖然也能在刑事訴訟法內找到相關規定,但並不像民事訴訟法 [1] 有一條這麼詳盡的規定,反而是散落在不同條文中,不過刑事判決書的格式大致上都跟民事判決書相同。 一、基本資料 每個判決書都應記載當事人 [2] 的姓名,才能特定主體身分,所以刑事訴訟法第51條第1項 [3] 規定,「裁判書(包括裁定跟判決) [4] 」必須記載受裁判人的姓名、性別、住居所等;如果是「判決書」(不包含裁定),還要特別記載檢察官或自訴人並代理人、辯護人的姓名。 至於網路上公開的刑事判決書涉及當事人基本資料時,跟民事判決書一樣,從2010年11月起,原則上必須公開當事人的姓名,但不公開當事人的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及地址等可以辨識特定個人的資料 [5] 。 二、主文、理由及事實 依刑事訴訟法第308條 [6] 規定,除了有罪判決之外,其他像是無罪判決 [7] 、免訴判決 [8] 、不受理判決 [9] 及管轄錯誤判決 [10] ,這四種判決書都可以只記載主文與理由,不用記載事實;但有罪的判決書上除了主文與理由外,還必須記載犯罪事實,畢竟「有罪」的認定,會對被告造成很大影響,法院一定要好好說明。 有罪判決書的例子,請見圖1;無罪判決書的例子,請見圖2。 三、有罪判決的其他記載事項 有罪判決的「主文」中,除了記載被告成立的罪名外,並應視個案情況記載法院決定的刑度、緩刑或保安處分等 [11] 。例如: (一)刑度和易科罰金 甲○○犯侵入住宅罪,處拘役伍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二)刑度、易科罰金和緩刑 乙○○犯侵占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緩刑伍年,並應依如附表所示內容支付損害賠償。 (三)刑度、易科罰金和保安處分 丙○○施用第二級毒品,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並於刑之執行前,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禁戒參月,前開禁戒處分,以保護管束貳年代之。 此外,有罪判決在判決書的最後,也必須附上所犯罪名的法條全文 [12] (相較於主文只有記載「罪名」而已)。 四、教示條款 跟民事判決書一樣,刑事判決書也必須記載教示條款,提醒當事人如果對判決不服,必須在法定期間內按照規定提起上訴 [13] 。 圖1 有罪刑事判決書範例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截圖 圖1 有罪刑事判決書範例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截圖   圖2 無罪刑事判決書範例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截圖 圖2 無罪刑事判決書範例 資料來源: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截圖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d1gkd"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26">民事訴訟法第226條</a>:「<br> I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br> 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br> 二、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br> 三、訴訟事件;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br> 四、主文。<br> 五、事實。<br> 六、理由。<br> 七、年、月、日。<br> 八、法院。<br> II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並表明其聲明為正當之攻擊或防禦方法要領。<br> III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br> IV 一造辯論判決及基於當事人就事實之全部自認所為之判決,其事實及理由得簡略記載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0dor"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刑事訴訟法第3條</a>:「本法稱當事人者,謂檢察官、自訴人及被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hlws"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51">刑事訴訟法第51條</a>(第1項自2020年7月15日施行):「<br> I 裁判書除依特別規定外,應記載受裁判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住、居所;如係判決書,並應記載檢察官或自訴人並代理人、辯護人之姓名。<br> II 裁判書之原本,應由為裁判之法官簽名;審判長有事故不能簽名者,由資深法官附記其事由;法官有事故者,由審判長附記其事由。」<br> 刑事訴訟法於2020年1月15日修正公布,但部分新修正的條文要等到2020年7月15日才會生效,本文(寫作時間2020年1月)引用刑事訴訟法的部分,若未特別註明則以新修正的條文為主。關於刑事訴訟法修正的方向和細節可參考司法院(2019),《<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7-130674-29c8a-1.html">我國刑事訴訟程序邁入人權實踐之新里程碑—立法院三讀通過刑事訴訟法關於兩公約之修正條文新聞稿</a>》,以及其附件的條文對照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v3sw"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裁判包括裁定跟判決,因此裁判書也是包括裁定與判決書。關於裁定和判決各是什麼、有什麼不同,可以參閱:楊舒婷(2022),《<a href="/article/lawABC/749">什麼是裁定?什麼是判決?什麼是判例?</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t8g2"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83">法院組織法第83條</a>:「<br> I 各級法院及分院應定期出版公報或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裁判書。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br> II 前項公開,除自然人之姓名外,得不含自然人之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br> III 高等法院以下各級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應於第一審裁判書公開後,公開起訴書,並準用前二項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2vkp"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8">刑事訴訟法第308條</a>:「判決書應分別記載其裁判之主文與理由;有罪之判決書並應記載犯罪事實,且得與理由合併記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4yx7"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0%2c%e4%b8%8a%e6%98%93%2c2919%2c20120503%2c1">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上易字第2919號刑事判決</a>:「在無罪判決書內,因檢察官起訴之事實,法院審理結果,認為被告之犯罪不能證明,而為無罪之諭知,則被告並無檢察官所起訴之犯罪事實存在,既無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所規定『應依證據認定之』事實存在,因此,判決書僅須記載主文及理由,而理由內記載事項,為法院形成主文所由生之心證,其論斷僅要求與卷內所存在之證據資料相符,或其論斷與論理法則無違,通常均以卷內證據資料彈劾其他證據之不具信用性,無法證明檢察官起訴之事實存在,所使用之證據並不以具有證據能力之證據為限,是以本件被告既經本院認定無罪,本判決即不再論述所援引有關證據之證據能力,合先敘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i7bf"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2">刑事訴訟法第302條</a>:「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br> 一、曾經判決確定者。<br> 二、時效已完成者。<br> 三、曾經大赦者。<br> 四、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luko"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3">刑事訴訟法第303條</a>:「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br> 一、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br> 二、已經提起公訴或自訴之案件,在同一法院重行起訴者。<br> 三、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未經告訴、請求或其告訴、請求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br> 四、曾為不起訴處分、撤回起訴或緩起訴期滿未經撤銷,而違背第二百六十條之規定再行起訴者。<br> 五、被告死亡或為被告之法人已不存續者。<br> 六、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br> 七、依第八條之規定不得為審判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olr6"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4">刑事訴訟法第304條</a>:「無管轄權之案件,應諭知管轄錯誤之判決,並同時諭知移送於管轄法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faf1"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9">刑事訴訟法第309條</a>:「有罪之判決書,應於主文內載明所犯之罪,並分別情形,記載下列事項:<br> 一、諭知之主刑、從刑、刑之免除或沒收。<br> 二、諭知有期徒刑或拘役者,如易科罰金,其折算之標準。<br> 三、諭知罰金者,如易服勞役,其折算之標準。<br> 四、諭知易以訓誡者,其諭知。<br> 五、諭知緩刑者,其緩刑之期間。<br> 六、諭知保安處分者,其處分及期間。」</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qjkk"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14-1">刑事訴訟法第314條之1</a>:「有罪判決之正本,應附記論罪之法條全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d6mf"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14">刑事訴訟法第314條</a>第1項:「判決得為上訴者,其上訴期間及提出上訴狀之法院,應於宣示時一併告知,並應記載於送達被告之判決正本。」</cite></li> </ol> </section>
[ "民事訴訟法第226條\n:「\n\n\tI 判決,應作判決書,記載下列各款事項:\n\n\t一、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n\n\t二、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n\n\t三、訴訟事件;判決經言詞辯論者,其言詞辯論終結日期。\n\n\t四、主文。\n\n\t五、事實。\n\n\t六、理由。\n\n\t七、年、月、日。\n\n\t八、法院。\n\n\tII 事實項下,應記載言詞辯論時當事人之聲明,並表明其聲明為正當之攻擊或防禦方法要領。\n\n\tIII 理由項下,應記載關於攻擊或防禦方法之意見及法律上之意見。\n\n\tIV 一造辯論判決及基於當事人就事實之全部自認所為之判決,其事實及理由得簡略記載之。」", "刑事訴訟法第3條\n:「本法稱當事人者,謂檢察官、自訴人及被告。」", "刑事訴訟法第51條\n(第1項自2020年7月15日施行):「\n\n\tI 裁判書除依特別規定外,應記載受裁判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住、居所;如係判決書,並應記載檢察官或自訴人並代理人、辯護人之姓名。\n\n\tII 裁判書之原本,應由為裁判之法官簽名;審判長有事故不能簽名者,由資深法官附記其事由;法官有事故者,由審判長附記其事由。」\n\n\t刑事訴訟法於2020年1月15日修正公布,但部分新修正的條文要等到2020年7月15日才會生效,本文(寫作時間2020年1月)引用刑事訴訟法的部分,若未特別註明則以新修正的條文為主。關於刑事訴訟法修正的方向和細節可參考司法院(2019),《\n我國刑事訴訟程序邁入人權實踐之新里程碑—立法院三讀通過刑事訴訟法關於兩公約之修正條文新聞稿\n》,以及其附件的條文對照表。", "裁判包括裁定跟判決,因此裁判書也是包括裁定與判決書。關於裁定和判決各是什麼、有什麼不同,可以參閱:楊舒婷(2022),《\n什麼是裁定?什麼是判決?什麼是判例?\n》。", "法院組織法第83條\n:「\n\n\tI 各級法院及分院應定期出版公報或以其他適當方式,公開裁判書。但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依其規定。\n\n\tII 前項公開,除自然人之姓名外,得不含自然人之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其他足資識別該個人之資料。\n\n\tIII 高等法院以下各級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應於第一審裁判書公開後,公開起訴書,並準用前二項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308條\n:「判決書應分別記載其裁判之主文與理由;有罪之判決書並應記載犯罪事實,且得與理由合併記載。」", "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上易字第2919號刑事判決\n:「在無罪判決書內,因檢察官起訴之事實,法院審理結果,認為被告之犯罪不能證明,而為無罪之諭知,則被告並無檢察官所起訴之犯罪事實存在,既無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所規定『應依證據認定之』事實存在,因此,判決書僅須記載主文及理由,而理由內記載事項,為法院形成主文所由生之心證,其論斷僅要求與卷內所存在之證據資料相符,或其論斷與論理法則無違,通常均以卷內證據資料彈劾其他證據之不具信用性,無法證明檢察官起訴之事實存在,所使用之證據並不以具有證據能力之證據為限,是以本件被告既經本院認定無罪,本判決即不再論述所援引有關證據之證據能力,合先敘明。」", "刑事訴訟法第302條\n:「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n\n\t一、曾經判決確定者。\n\n\t二、時效已完成者。\n\n\t三、曾經大赦者。\n\n\t四、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 "刑事訴訟法第303條\n:「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n\n\t一、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n\n\t二、已經提起公訴或自訴之案件,在同一法院重行起訴者。\n\n\t三、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未經告訴、請求或其告訴、請求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n\n\t四、曾為不起訴處分、撤回起訴或緩起訴期滿未經撤銷,而違背第二百六十條之規定再行起訴者。\n\n\t五、被告死亡或為被告之法人已不存續者。\n\n\t六、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n\n\t七、依第八條之規定不得為審判者。」", "刑事訴訟法第304條\n:「無管轄權之案件,應諭知管轄錯誤之判決,並同時諭知移送於管轄法院。」", "刑事訴訟法第309條\n:「有罪之判決書,應於主文內載明所犯之罪,並分別情形,記載下列事項:\n\n\t一、諭知之主刑、從刑、刑之免除或沒收。\n\n\t二、諭知有期徒刑或拘役者,如易科罰金,其折算之標準。\n\n\t三、諭知罰金者,如易服勞役,其折算之標準。\n\n\t四、諭知易以訓誡者,其諭知。\n\n\t五、諭知緩刑者,其緩刑之期間。\n\n\t六、諭知保安處分者,其處分及期間。」", "刑事訴訟法第314條之1\n:「有罪判決之正本,應附記論罪之法條全文。」", "刑事訴訟法第314條\n第1項:「判決得為上訴者,其上訴期間及提出上訴狀之法院,應於宣示時一併告知,並應記載於送達被告之判決正本。」" ]
4210f512c7368108c7eff5e52ec6be19d8808746fb18d7fecf88d1d418fd1ddb
刑事程序裡的證據法則(二)——被告要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156
null
系列文章的 第(一)篇 已經說明什麼是待證事實,也提到了無罪推定原則 [1] 。那麼,在刑事程序中究竟是誰要負責舉證呢?又是誰要去蒐集證據呢? 蒐集證據,與舉證責任息息相關。要負舉證責任的人,勢必盡量設法蒐集所需要的證據。以下先來討論舉證責任;然後接續談談證據蒐集。(見圖1) 圖1 刑事訴訟中,誰要負責舉證和蒐集證據? 資料來源:朱石炎 / 繪圖:Yen 圖1 刑事訴訟中,誰要負責舉證和蒐集證據? 資料來源:朱石炎 / 繪圖:Yen 一、舉證責任 訴訟案件的兩造當事人是原告和被告。刑事訴訟的原告,在公訴案件是檢察官,在自訴案件是自訴人 [2] 。以下分別討論這些當事人是否負舉證責任。 (一)檢察官 檢察官居於控訴者(原告)的地位,當然有舉證之責。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明文規定,檢察官就被告的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方法 [3] 。 被告的「犯罪事實」是待證事實的核心,檢察官必須舉證證明,但對於其餘相關事實同樣要負舉證責任 [4] 。例如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認為,被告構成累犯 [5] 的事實應由檢察官提出主張並具體指出證明方法 [6] 。 檢察官的舉證不只是形式上提出證據而已,還負有實質上說服法院的實質舉證責任 [7] ;假如檢察官所提證據不足以積極證明被告有罪,或者所指出的證明方法無法說服法院認定被告有罪,法院就要貫徹無罪推定原則。 (二)自訴人 在上述條文中雖然只提到檢察官負舉證責任,沒有提到自訴人,然而,刑事訴訟法第161條列在總則編證據章的「通則」一節 [8] ,本應共通適用,不限於檢察官,何況自訴人與檢察官同樣居於控訴者(原告)的地位,刑事訴訟法除了要求自訴人提出的自訴狀應當記載「證據」 [9] ,在法院審判期日,檢察官能作的訴訟行為都由自訴代理人負責進行 [10] ,所以自訴人就被告犯罪事實,與檢察官同樣要負實質舉證的責任,這也是最高法院刑事庭會議決議的見解 [11] 。 (三)被告要負舉證責任嗎? 至於被告,既然受到無罪推定原則的保障,本是無辜之人,不負舉證責任。欲將被告定罪,應由檢察官或自訴人負實質舉證責任。 話雖如此,還是經常看到被告(或辯護人)提出各種證據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是因為除非被告完全認罪不想提出辯解,否則基於防禦立場,實際上勢必盡力舉出有利的證據以求自保。這是訴訟上防禦必要性的考量,不是法律要求被告負責舉證。所以即使被告提不出任何有利自己的證據,假如原告(檢察官或自訴人)方面未能盡實質舉證之責,法院仍然會判決被告無罪 [12] 。 二、證據蒐集 蒐集,是指搜尋、發掘、採集的意思。蒐集、調查證據主要是由當事人進行,法院不負蒐集證據之責,而是在程序中輔助調查證據。 (一)檢察官與自訴人 檢察官或自訴人為了盡其舉證責任,站在控訴者的立場,一定要設法多方蒐集證據提供法院調查。倘若未能掌握積極證據,便很難把被告定罪。 自訴人沒有公權力,蒐證比較困難,甚至需要用私下錄音的方式蒐證 [13] 。檢察官擁有公權力,並有輔助偵查工作的司法警察機關(如刑事警察局、調查局等)及相關人員可供調度運用 [14] ,除了有權責成司法警察人員蒐集證據 [15] ,實施強制偵查時,還可以依法進行搜索,甚至向法院聲請羈押或監聽等處分,占盡優勢。話雖如此,檢警人員蒐集證據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如有違反規定,其所取得的證據會被排除而禁止使用 [16] 。這個問題留在系列文章 第(三)篇 詳加解說。 (二)被告 1. 法律保障被告保全證據的權利 前面說過,被告雖然沒有舉證責任,仍有蒐集利己證據的必要,以求防禦自保。 被告沒有公權力,與自訴人同樣面臨蒐證工作的困難。然而,按照刑事訴訟法第2條第2項規定,被告可以請求檢察官或法官,作有利於己的必要處分 [17] ;尤其是第219條之1以下的證據保全處分 [18] ,例如請求法院向電信公司調閱保存期限屆至的通聯紀錄 [19] 。 2. 法院「應」職權調查證據的情形 雖然法院不負有蒐集證據的責任,但應居於輔助地位調查證據,依第163條第2項但書規定,「於公平正義之維護 [20] 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應依職權調查證據 [21] 。例如法官從案件卷宗中發現某項存放於某公務機關檔案中的文件,是足以認定被告是否犯罪的關鍵證據,即使被告沒有提出聲請,仍應發出公函向該機關調卷查究,以明真相。法院不負責蒐集證據,而這是根據訴訟案卷內已經存在的資料,依職權主動調取檔案以供調查審認,不是蒐集證據,所以並未超出「調查證據」的界限。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awxjr"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54">刑事訴訟法第154條</a>第1項:「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vhz0"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刑事訴訟法第3條</a>:「本法稱當事人者,謂檢察官、自訴人及被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oy8l"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61">刑事訴訟法第161條</a>第1項:「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mqow"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詳情請參考:朱石炎(2023),《<a href="/article/remedy-procedure/1140">刑事程序裡的證據法則(一)——在法庭上每件事都要證明嗎?什麼是待證事實?</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6ewk"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7">中華民國刑法第47條</a>:「<br> I 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br> II 第九十八條第二項關於因強制工作而免其刑之執行者,於受強制工作處分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免除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以累犯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mcta"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2&amp;id=2%2c110%2c%e5%8f%b0%e4%b8%8a%e5%a4%a7%2c5660%2c002">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刑事裁定</a>裁判要旨:「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其刑之事項,均應由檢察官主張並具體指出證明之方法後,經法院踐行調查、辯論程序,方得作為論以累犯及是否加重其刑之裁判基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4tkn"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27&amp;flno=6">刑事妥速審判法第6條</a>:「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法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者,應貫徹無罪推定原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5s21"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C0010001&amp;bp=16">刑事訴訟法第1編總則第12章證據第1節通則</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w9ii"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20">刑事訴訟法第320條</a>第2項第2款:「自訴狀應記載下列事項:……二、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ixqn"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29">刑事訴訟法第329條</a>第1項:「檢察官於審判期日所得為之訴訟行為,於自訴程序,由自訴代理人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e741"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D&amp;id=B%2c20020430%2c001">最高法院91年度第4次刑事庭會議</a>(2002/4/30):「十一、本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係編列在本法第一編總則第十二章『證據』中,原則上於自訴程序亦同適用。除其中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二項起訴審查之機制、同條第三、四項以裁定駁回起訴之效力,自訴程序已分別有第三百二十六條第三、四項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特別規定足資優先適用外,關於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項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亦於自訴程序之自訴人同有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147p"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30%2c%e4%b8%8a%2c816%2c001">最高法院30年上字第816刑事判例</a>:「認定不利於被告之事實,須依積極證據。茍積極證據不足為不利於被告事實之認定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更不必有何有利之證據。」類似的見解可參考同年上字<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30%2c%e4%b8%8a%2c482%2c001">第482號</a>及<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30%2c%e4%b8%8a%2c1831%2c001">第1831號</a>刑事判例,認為被告提出的辯解或反證即使虛假,如無積極證據,仍不能因此認定被告有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9c1m"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可參閱法律百科文章,喬正一(2022),《<a href="/article/crime-penalty/1003">偷錄影音蒐證違法嗎?錄到的檔案可以當作法庭上的證據嗎?</a>》一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wylj"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C0010001&amp;norge=229-231">刑事訴訟法第229條至第231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bp76"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28">刑事訴訟法第228條</a>第2項:「前項偵查,檢察官得限期命檢察事務官、第二百三十條之司法警察官或第二百三十一條之司法警察調查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並提出報告。必要時,得將相關卷證一併發交。」</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pdes"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55">刑事訴訟法第155條</a>第2項:「無證據能力、未經合法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判斷之依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y0sy"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刑事訴訟法第2條</a>第2項:「被告得請求前項公務員,為有利於己之必要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zd62"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C0010001&amp;bp=20">刑事訴訟法第1編總則第12章證據第5節證據保全</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nc8q"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DM,96%2c%e8%81%b2%2c2671%2c20070918%2c2">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6年度聲字第2671號刑事裁定</a>:「准予證據保全向電信公司調閱0000000000號行動電話自民國九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起至同年三月三十日止之雙向通聯紀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bz2m"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D&amp;id=B%2c20120117%2c002">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二)</a>(2012/1/17),認為法條所稱「公平正義之維護」,專指利益被告而攸關公平正義者而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zo19"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63">刑事訴訟法第163條</a>第2項但書:「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2%2c%e5%8f%b0%e4%b8%8a%2c2166%2c20230713%2c1">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166號刑事判決</a>:「刑事訴訟法採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證據調查原則上由當事人主導,法院僅於例外情形依職權作補充性之調查證據,雖依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但書規定,法院基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應依職權調查證據。然此須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事實未臻明確,而有釐清之必要,且有調查之可能時,始負調查之義務,並非須依職權,窮盡一切可能方法,蒐集證據,以發現真實,……。」</cite></li> </ol> </section>
[ "刑事訴訟法第154條\n第1項:「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 "刑事訴訟法第3條\n:「本法稱當事人者,謂檢察官、自訴人及被告。」", "刑事訴訟法第161條\n第1項:「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 "詳情請參考:朱石炎(2023),《\n刑事程序裡的證據法則(一)——在法庭上每件事都要證明嗎?什麼是待證事實?\n》。", "中華民國刑法第47條\n:「\n\n\tI 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n\n\tII 第九十八條第二項關於因強制工作而免其刑之執行者,於受強制工作處分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免除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以累犯論。」",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刑事裁定\n裁判要旨:「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其刑之事項,均應由檢察官主張並具體指出證明之方法後,經法院踐行調查、辯論程序,方得作為論以累犯及是否加重其刑之裁判基礎。」", "刑事妥速審判法第6條\n:「檢察官對於起訴之犯罪事實,應負提出證據及說服之實質舉證責任。倘其所提出之證據,不足為被告有罪之積極證明,或其指出證明之方法,無法說服法院以形成被告有罪之心證者,應貫徹無罪推定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編總則第12章證據第1節通則\n。", "刑事訴訟法第320條\n第2項第2款:「自訴狀應記載下列事項:……二、犯罪事實及證據並所犯法條。」", "刑事訴訟法第329條\n第1項:「檢察官於審判期日所得為之訴訟行為,於自訴程序,由自訴代理人為之。」", "最高法院91年度第4次刑事庭會議\n(2002/4/30):「十一、本法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係編列在本法第一編總則第十二章『證據』中,原則上於自訴程序亦同適用。除其中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二項起訴審查之機制、同條第三、四項以裁定駁回起訴之效力,自訴程序已分別有第三百二十六條第三、四項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特別規定足資優先適用外,關於第一百六十一條第一項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之規定,亦於自訴程序之自訴人同有適用。」", "最高法院30年上字第816刑事判例\n:「認定不利於被告之事實,須依積極證據。茍積極證據不足為不利於被告事實之認定時,即應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更不必有何有利之證據。」類似的見解可參考同年上字\n第482號\n及\n第1831號\n刑事判例,認為被告提出的辯解或反證即使虛假,如無積極證據,仍不能因此認定被告有罪。", "可參閱法律百科文章,喬正一(2022),《\n偷錄影音蒐證違法嗎?錄到的檔案可以當作法庭上的證據嗎?\n》一文。", "刑事訴訟法第229條至第231條\n。", "刑事訴訟法第228條\n第2項:「前項偵查,檢察官得限期命檢察事務官、第二百三十條之司法警察官或第二百三十一條之司法警察調查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並提出報告。必要時,得將相關卷證一併發交。」",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n第2項:「無證據能力、未經合法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判斷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2條\n第2項:「被告得請求前項公務員,為有利於己之必要處分。」", "刑事訴訟法第1編總則第12章證據第5節證據保全\n。",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6年度聲字第2671號刑事裁定\n:「准予證據保全向電信公司調閱0000000000號行動電話自民國九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起至同年三月三十日止之雙向通聯紀錄。」", "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二)\n(2012/1/17),認為法條所稱「公平正義之維護」,專指利益被告而攸關公平正義者而言。", "刑事訴訟法第163條\n第2項但書:「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n\n\t\n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166號刑事判決\n:「刑事訴訟法採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證據調查原則上由當事人主導,法院僅於例外情形依職權作補充性之調查證據,雖依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但書規定,法院基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應依職權調查證據。然此須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事實未臻明確,而有釐清之必要,且有調查之可能時,始負調查之義務,並非須依職權,窮盡一切可能方法,蒐集證據,以發現真實,……。」" ]
280e6640d300a250291b64608ad4bd6cd4c7a49b74e768ecaf591e3b2837a66a
認識污點證人(二):污點證人可能衍生出哪些實務問題?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794
A涉嫌觸犯貪污犯罪 [1] ,然該案件仍有其他未明的共犯尚未被追查到案,檢察官在訊問被告A時,即向A表示:「你如果願意就其他共犯的案情出面作證,我就會讓你當污點證人,可以不用關喔!」。 被告A因此動搖,而供出同案其他共犯B、C的犯罪事實,此時,就B、C的案情,原先身為同案共犯的「被告」A即被轉列為「證人」,在後續檢察官因A出面作證,而可追訴B、C的犯行時,被告A即變成B、C程序中的「污點證人」,可能獲得減輕或免除刑罰的判決 [2] 。 然而,當B、C也變為同案被告時,B、C的辯護人認為A在檢察官面前所做不利於B、C的證述,依法應該無法成為法官審判B、C有罪與否的證據。於此案中,被告A的供詞可以作為法庭上的證據嗎 [3] ? 註腳   貪污治罪條例第11條 第1項。   證人保護法第14條 第1項。   案例改編自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2年度重上更(二)字第59號刑事判決 。
在 上一篇文章 中 [1] ,聊到了證人保護法與污點證人的內容,依法可以讓涉嫌嚴重刑案的共犯,在認罪且經檢察官同意後,從被告轉作污點證人,並獲得緩刑或不起訴處分,並且讓檢察官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追訴犯罪。 然而,在追求偵查與犯罪追訴效果的同時,不免引人憂心。污點證人的制度,是否會讓案件中的共犯們,為了獲得緩刑或不起訴處分,而對案件內容刻意說謊?又或者,檢察官是否會為了要快速結案,而利用權勢誘導、暗示等不正訊問的方式,以取得共犯們的自白?(見圖1) 圖1 污點證人制度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資料來源:王瀚誼 / 繪圖:Yen 圖1 污點證人制度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資料來源:王瀚誼 / 繪圖:Yen 一、被告可能為了減輕刑罰而刻意說謊 於前面的案例中,因為污點證人相關規定中,設有可減輕或免除刑罰的誘因 [2] ,被告A有可能會為了讓自己免受刑事責任的追訴,而有可能在檢察官面前供出不實的事實。就會讓其他共犯B、C有平白蒙受不利追訴的風險。因此,B、C的辯護人,為了共犯B、C的權利,即有可能會主張被告A的供述不具備證據能力,而認為法官不能據A的供述審判共犯B、C。 關於這個問題,有實務見解認為 [3] ,因為污點證人可享有因供述而減免刑罰的優惠,所以污點證人供述的可信度比一般人更低。此時,若要以污點證人的供述作為其他共犯的犯罪事證,必須要再加上其他補強證據才行。也就是說,法官不得單以污點證人的供述作為其他共犯有罪的證據,而必須再加上其他客觀事實為證,讓人足以相信污點證人的供述的真實性,以避免過於仰賴污點證人的供述,而疏忽了整體犯罪事實,進而塑造出對於其他共犯十分不利的訴訟環境。 二、引誘污點證人陳述,是否會構成不正訊問? 於前面的案例中,檢察官若能從A的供述中,取得其他共犯B、C的犯罪事實,將大大增加後續追訴B、C犯行的可能。因此,檢察官在訊問A時,即有可能為了追訴犯罪的便利性,藉由證人保護法有減輕或免除刑罰的規定,誘使被告A轉作污點證人,如果檢察官其實根本沒有讓A當污點證人的意思,就是用不正當的方法迫使A轉作證人,供出B、C的犯罪事實 [4] 。 刑事訴訟法第156條規定,禁止犯罪偵查機關,以強暴、脅迫、利誘、詐欺……等不正方法訊問被告、取得被告證言,目的是為了確保被告在自白時,皆是出於個人自由意志,任意、真實的陳述 [5] 。若違反此規定,則該證據依法不具備證據能力,另外,如果該自白是由檢察官所提出時,檢察官具有證明證據是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並非出於不正訊問的責任 [6] ,藉此避免國家公權力不當限制被告的權利 [7] 。 但是,我國證人保護法卻沒有保障自白任意性的規定,這讓檢察官在取得被告自白的訊問過程中,一方面可藉由證人保護法,利誘被告轉污點證人作出陳述;另一方面卻不用對污點證人自白的任意性、真實性負起擔保的責任。此時污點證人將變成檢察官濫權的工具,而作出不利於其他共犯的陳述,在證人保護法的漏洞之下,恐怕會讓同案的其他共犯,處於非常十分不利的境地中。 三、結語 綜合來說,雖然污點證人制度的立意良善,但仍有為德不卒的地方。實務上曾出現,法官僅憑藉污點證人對其他共犯的不利自白,在檢察官並未提出其他補強證據,支持污點證人證言的可信度之下,法官即准許羈押同案其他共犯的案例 [8] 。因此,不免有專家學者認為,若後續可以針對污點證人的自白,有更多事後客觀的驗證機制,才更可能避免此類案件發生 [9]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9eu3j"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王瀚誼(2024),《<a href="/article/crime-penalty/775">認識污點證人(一):污點證人的法律規定為何?</a>》。本文相關內容同時刊於王瀚誼律師事務所(2020),《<a href="https://www.wlaw.tw/case-info.asp?id=438">認識污點證人(二):污點證人可能衍生出哪些實務問題?</a>》,由作者增修後授權法律百科刊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yues"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61&amp;flno=14">證人保護法第14條</a>第1項:「第二條所列刑事案件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於偵查中供述與該案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待證事項或其他正犯或共犯之犯罪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該案之其他正犯或共犯者,以經檢察官事先同意者為限,就其因供述所涉之犯罪,減輕或免除其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optx"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從而適用上開規定之刑事案件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其供述之憑信性本不及於一般人;則為避免其有為偵查機關誘導,或為圖邀輕典而為不實供述之可能,以擔保其所為不利於其他共同被告(共犯)之供述(即供出該案之其他共犯事證之陳述)之真實性,自應有足以令人確信其供述為真實之補強證據,俾貫徹刑事訴訟無罪推定及嚴格證明之基本原則。而茲所謂補強證據,指其他有關證明該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關於『其他共犯之犯罪事證』之供述真實性之相關證據而言。」<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95%2c%e5%8f%b0%e4%b8%8a%2c483%2c20060125">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483號刑事判決</a>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datg"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M,102%2c%e9%87%8d%e4%b8%8a%e6%9b%b4(%e4%ba%8c)%2c59%2c20181017%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2年度重上更(二)字第59號刑事判決</a>:「按:同日稍後偵訊筆錄及影音檔案勘驗內容,檢察官毫無使C○○適用證人保護法之話語,可認調查員所謂檢察官告知當污點證人可免刑云云,應係詐欺詢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x6uj"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關於不正訊問與證據能力的詳細說明,可參考王琮儀(2022),《<a href="/article/crime-penalty/727">原來包青天是不良示範?淺談刑事訴訟法中的不正訊問</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buck"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56">刑事訴訟法第156條</a>第3項:「被告陳述其自白係出於不正之方法者,應先於其他事證而為調查。該自白如係經檢察官提出者,法院應命檢察官就自白之出於自由意志,指出證明之方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lb22"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關於被告權益的詳細說明,可參考黃郁真(2022),《<a href="/article/crime-penalty/269">為什麼會有不自證己罪原則?內容包括哪些?</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tpn0"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DM,99%2c%e8%b3%a0%2c1%2c20100730%2c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賠字第1號刑事決定書</a>:「同案被告甲◯◯所為曾拆開並交付附表所示工程標封予本件聲請人之證詞,模糊籠統,不無為圖獲取證人保護法之寬典而為虛偽證述之可能,且與其他證人證述開標之情形不符,且與◯◯◯土木包工業、◯◯公司及其他廠商得標之實際結果相違,尚難僅以甲◯◯單一證述,即認本件聲請人確有命甲◯◯擅自拿取工程標案標封,並將之開拆,且抽取其他廠商之證件或修改◯◯◯土木包工業與◯◯公司之投標金額等舞弊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8hy8"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金孟華(2019),《<a href="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305/1392073.htm">【王隆昌案】污點證人致命的吸引力?</a>》。</cite></li> </ol> </section>
[ "王瀚誼(2024),《\n認識污點證人(一):污點證人的法律規定為何?\n》。本文相關內容同時刊於王瀚誼律師事務所(2020),《\n認識污點證人(二):污點證人可能衍生出哪些實務問題?\n》,由作者增修後授權法律百科刊登。", "證人保護法第14條\n第1項:「第二條所列刑事案件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於偵查中供述與該案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待證事項或其他正犯或共犯之犯罪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該案之其他正犯或共犯者,以經檢察官事先同意者為限,就其因供述所涉之犯罪,減輕或免除其刑。」", "「從而適用上開規定之刑事案件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其供述之憑信性本不及於一般人;則為避免其有為偵查機關誘導,或為圖邀輕典而為不實供述之可能,以擔保其所為不利於其他共同被告(共犯)之供述(即供出該案之其他共犯事證之陳述)之真實性,自應有足以令人確信其供述為真實之補強證據,俾貫徹刑事訴訟無罪推定及嚴格證明之基本原則。而茲所謂補強證據,指其他有關證明該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關於『其他共犯之犯罪事證』之供述真實性之相關證據而言。」\n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483號刑事判決\n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2年度重上更(二)字第59號刑事判決\n:「按:同日稍後偵訊筆錄及影音檔案勘驗內容,檢察官毫無使C○○適用證人保護法之話語,可認調查員所謂檢察官告知當污點證人可免刑云云,應係詐欺詢問……。」", "關於不正訊問與證據能力的詳細說明,可參考王琮儀(2022),《\n原來包青天是不良示範?淺談刑事訴訟法中的不正訊問\n》。", "刑事訴訟法第156條\n第3項:「被告陳述其自白係出於不正之方法者,應先於其他事證而為調查。該自白如係經檢察官提出者,法院應命檢察官就自白之出於自由意志,指出證明之方法。」", "關於被告權益的詳細說明,可參考黃郁真(2022),《\n為什麼會有不自證己罪原則?內容包括哪些?\n》。",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9年度賠字第1號刑事決定書\n:「同案被告甲◯◯所為曾拆開並交付附表所示工程標封予本件聲請人之證詞,模糊籠統,不無為圖獲取證人保護法之寬典而為虛偽證述之可能,且與其他證人證述開標之情形不符,且與◯◯◯土木包工業、◯◯公司及其他廠商得標之實際結果相違,尚難僅以甲◯◯單一證述,即認本件聲請人確有命甲◯◯擅自拿取工程標案標封,並將之開拆,且抽取其他廠商之證件或修改◯◯◯土木包工業與◯◯公司之投標金額等舞弊行為」。", "金孟華(2019),《\n【王隆昌案】污點證人致命的吸引力?\n》。" ]
ed183e77f16ac496b2a2bf4023158ca332a566ecf6b87cae8454ca4c415d52f6
認識污點證人(一):污點證人的法律規定為何?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775
null
一、前言 新聞上常報導,涉嫌貪污、內線交易、毒品等刑事案件的一些共犯,在認罪且轉作污點證人後,獲得緩刑或不起訴處分。也因為事件多為媒體所關注的焦點,相信不少讀者們對於污點證人一詞應該不陌生,但是法律上究竟是如何規範污點證人的呢?有興趣的您請繼續看下去吧 [1] 。 其實污點證人並非正式的法律用語,正確來說,指的是證人保護法第14條的相關規定。這個條文總共將污點證人區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有不同的要件,同時也具有不同的法律效果。 二、證人保護法簡介 要了解污點證人,首先要先談談證人保護法主要是針對哪些犯罪作規範。根據證人保護法第2條的規定 [2] ,大約可依照「刑度」、「罪名」兩項標準下去區分:首先,必須是最輕本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另外,也多為貪污、走私、洗錢、組織犯罪、兒少性剝削、選罷法等嚴重的罪名。 這些案件的特徵,大多是規模龐大、具高度隱匿性、長期由集團所操縱的特質,再加上現今網路通訊、跨國金融已高度發展的狀態下,犯罪的查緝與追訴越顯得困難,過往偏重「以人找證」的傳統偵查方式,已經遭遇到難以跨越的瓶頸 [3] 。於是在2000年,立法院通過了證人保護法,以尋求更多元的取供模式,所以針對特定重罪,提供讓被告減刑、免刑等誘因,使涉案被告更勇於供出足以幫助檢察官偵查、追訴犯罪的事證,來更有效率地打擊犯罪。 這樣的立法目的也明確地規定在證人保護法第1條 [4] ,指出本法是為了保護刑事案件的證人,讓證人勇於出面作證,協助犯罪的偵查與審判,並且維護被告的權益。 三、污點證人的具體規定 回到污點證人的相關規定,也就是證人保護法第14條,本條區分為以下三種類型:(見圖1) 圖1 法律上真的有「污點證人」嗎? 資料來源:王瀚誼 / 繪圖:Yen 圖1 法律上真的有「污點證人」嗎? 資料來源:王瀚誼 / 繪圖:Yen (一)「窩裡反條款」 證人保護法第14條第1項的規定 [5] ,俗稱「窩裡反條款 [6] 」,規定涉及證人保護法第2條案件的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只要在刑事偵查中,照實供出與案情有重要關係、而且有助於檢察官偵查犯罪調查的資訊、或其他嫌犯涉案的證據,讓檢察官可以追究案件中的其他正犯或共犯時,只要經過檢察官的同意、且在偵查筆錄中註明,這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就會轉變為「污點證人」,可以獲得減輕或免除刑罰的優惠,後續法官在量刑時也必須依檢察官的意見作為參考。 然而,這個條文所說的「得以追訴」案件中的其他正犯或共犯,效果並不要求一定要讓其他正犯或共犯被定罪的程度,只要可以協助檢察官可以有效偵查、起訴,就可以有減輕或者免除刑罰的可能 [7] 。 (二)證人刑事豁免條款 依照證人保護法第14條第2項、第4項 [8] 的規定,適用這兩個規定的證人,不必是第2條所列舉罪名的正犯或是共犯。因此,證人保護法第14條第2項的適用前提並非第2條的各罪,且證人與所供出的指證對象彼此間並沒有共犯關係。 這類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只要是在偵查中供出犯罪的上、下游,或是整個犯罪網絡,讓檢察官可以循著供詞偵查第2條所規定的犯罪,就可能得到不起訴處分的優惠。舉例來說,A收受了B犯強盜罪 [9] 而取得的財物,涉嫌觸犯刑法收受贓物罪 [10] 。這時如果A供出贓物的來源是B,讓檢察官可以順利追查B的強盜罪嫌,A就有機會轉為污點證人,換得贓物罪的不起訴處分。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污點證人的犯罪情節與刑責,必須比指證對象更為輕微,才可以在經由檢察官權衡利弊後,同意給予不起訴的優惠,同時也適用刑事訴訟法關於不起訴處分的規定。 (三)其他規定 最後一個,是證人保護法第14條第3項的規定 [11] ,與上述第2項「證人刑事豁免條款」的要件十分類似。唯一的差別在於,第2項是於偵查中檢察官得做出不起訴處分,第3項則是在符合第2項「經檢察官於偵查中同意」要件,卻仍然被起訴的情況下,法官可以於審判程序中,作出讓污點證人減輕或免除刑罰的判決。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rrkcl"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本文相關內容曾刊於王瀚誼律師事務所(2021),《<a href="https://www.wlaw.tw/case-info.asp?id=386">污點證人(一)法律上污點證人規定為何?</a>》,由作者增修後授權法律百科刊登。<br> 下篇內容請參考王瀚誼(2024),《<a href="/article/crime-penalty/794">認識污點證人(二):污點證人可能衍生出哪些實務問題?</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bada"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61&amp;flno=2">證人保護法第2條</a>:「本法所稱刑事案件,以下列各款所列之罪為限:<br> 一、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br> 二、刑法第一百條第二項之預備內亂罪、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預備暴動內亂罪或第一百零六條第三項、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二十二條第三項、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二百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二百九十六條之一第三項、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二項、第三百條、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或第三百四十六條之罪。<br> 三、貪污治罪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br> 四、懲治走私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三條之罪。<br> 五、藥事法第八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八十三條第一項、第三項之罪。<br> 六、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罪。<br> 七、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七十一條或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之罪。<br> 八、期貨交易法第一百十二條或第一百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br> 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八條第四項、第十一條第四項、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或第十三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之罪。<br> 十、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八十八條第一項、第八十九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九十條之一第一項、第九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九十一條之一第一項之罪。<br> 十一、農會法第四十七條之一或第四十七條之二之罪。<br> 十二、漁會法第五十條之一或第五十條之二之罪。<br> 十三、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之罪。<br> 十四、洗錢防制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五條或第十七條之罪。<br> 十五、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一項後段、第二項、第五項、第七項、第八項、第四條、第六條或第十一條第三項之罪。<br> 十六、營業秘密法第十三條之二之罪。<br> 十七、陸海空軍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二項前段、第五項、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之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8jz4"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林裕順(2020),〈污點證人,司法交易〉,《月旦法學教室》,第208期,頁23。</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yaj3"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61&amp;flno=1">證人保護法第1條</a>第1項:「為保護刑事案件及檢肅流氓案件之證人,使其勇於出面作證,以利犯罪之偵查、審判,或流氓之認定、審理,並維護被告或被移送人之權益,特制定本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jbka"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61&amp;flno=14">證人保護法第14條</a>第1項:「第二條所列刑事案件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於偵查中供述與該案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待證事項或其他正犯或共犯之犯罪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該案之其他正犯或共犯者,以經檢察官事先同意者為限,就其因供述所涉之犯罪,減輕或免除其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rbvx"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8%2c%e4%b8%8a%e8%a8%b4%2c3911%2c20200115%2c1">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訴字第3911號判決</a>:「按證人保護法第14條第1項關於被告在偵查中供述待證事項或其他正犯或共犯之犯罪事證,使檢察官得以追訴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之規定,揆其立法目的,乃藉刑罰減免之誘因,以鼓勵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供出其他共同犯罪成員,俾瓦解共犯結構,澈底打擊難以查緝之集體性、隱密性之重大犯罪,通稱『窩裡反條款』;此適用對象,須合於該法第2 條所定之案件,且須於偵查中翔實供出與該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待證事項或其他正犯或共犯之犯罪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有效追訴其他正犯或共犯;其前提要件,尚須經檢察官事先同意,由檢察官視案情偵辦進程及事證多寡,衡酌是否有將其轉為污點證人之必要性;重在對於其他成員之追查訴究,期能一網打盡、繩之以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lth2"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0%2c%e5%8f%b0%e4%b8%8a%2c5757%2c20111020">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5757號刑事判決</a>:「既稱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該案之其他正犯或共犯者,而非繫於必須將其他正犯或共犯予以判決定罪,只要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所供情節並非明顯不合情理,亦非為圖減輕或免除刑責,故意對與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待證事項為不實之供述,或虛構其他正犯或共犯犯罪之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有效偵查起訴該正犯或共犯,即有上開法條規定減輕或免除其刑適用之餘地。惟若於其他正犯或共犯所涉案件被判決無罪之情況下,是否有減免其刑之適用,仍應釐清其無罪之原因,究係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故意虛構犯罪情節,或係公訴人怠於舉證,以致所提證據不足以證明犯罪,抑或有其他原因,致使該案其他正犯或共犯獲判無罪,以決定有無前揭減輕或免除其刑法條之適用,尚不能因其他正犯或共犯判決無罪,即遽認無上開法條之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e6c0"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61&amp;flno=14">證人保護法第14條</a>第2項、第4項:「<br> II 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雖非前項案件之正犯或共犯,但於偵查中供述其犯罪之前手、後手或相關犯罪之網絡,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與該犯罪相關之第二條所列刑事案件之被告者,參酌其犯罪情節之輕重、被害人所受之損害、防止重大犯罪危害社會治安之重要性及公共利益等事項,以其所供述他人之犯罪情節或法定刑較重於其本身所涉之罪且經檢察官事先同意者為限,就其因供述所涉之犯罪,得為不起訴處分。……<br> IV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至第二百六十條之規定,於第二項情形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6dvx"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28">中華民國刑法第328條</a>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alys"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49">中華民國刑法第349條</a>第1項:「收受、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媒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krk5"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61&amp;flno=14">證人保護法第14條</a>第3項:「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非第一項案件之正犯或共犯,於偵查中供述其犯罪之前手、後手或相關犯罪之網絡,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與該犯罪相關之第二條所列刑事案件之被告,如其因供述所涉之犯罪經檢察官起訴者,以其所供述他人之犯罪情節或法定刑較重於其本身所涉之罪且曾經檢察官於偵查中為第二項之同意者為限,得減輕或免除其刑。」</cite></li> </ol> </section>
[ "本文相關內容曾刊於王瀚誼律師事務所(2021),《\n污點證人(一)法律上污點證人規定為何?\n》,由作者增修後授權法律百科刊登。\n\n\t下篇內容請參考王瀚誼(2024),《\n認識污點證人(二):污點證人可能衍生出哪些實務問題?\n》。", "證人保護法第2條\n:「本法所稱刑事案件,以下列各款所列之罪為限:\n\n\t一、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n\n\t二、刑法第一百條第二項之預備內亂罪、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預備暴動內亂罪或第一百零六條第三項、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二十二條第三項、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二百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二百九十六條之一第三項、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二項、第三百條、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或第三百四十六條之罪。\n\n\t三、貪污治罪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n\n\t四、懲治走私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三條之罪。\n\n\t五、藥事法第八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八十三條第一項、第三項之罪。\n\n\t六、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罪。\n\n\t七、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七十一條或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之罪。\n\n\t八、期貨交易法第一百十二條或第一百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n\n\t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八條第四項、第十一條第四項、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或第十三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之罪。\n\n\t十、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八十八條第一項、第八十九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九十條之一第一項、第九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九十一條之一第一項之罪。\n\n\t十一、農會法第四十七條之一或第四十七條之二之罪。\n\n\t十二、漁會法第五十條之一或第五十條之二之罪。\n\n\t十三、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之罪。\n\n\t十四、洗錢防制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十五條或第十七條之罪。\n\n\t十五、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一項後段、第二項、第五項、第七項、第八項、第四條、第六條或第十一條第三項之罪。\n\n\t十六、營業秘密法第十三條之二之罪。\n\n\t十七、陸海空軍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四十四條第二項前段、第五項、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之罪。」", "林裕順(2020),〈污點證人,司法交易〉,《月旦法學教室》,第208期,頁23。", "證人保護法第1條\n第1項:「為保護刑事案件及檢肅流氓案件之證人,使其勇於出面作證,以利犯罪之偵查、審判,或流氓之認定、審理,並維護被告或被移送人之權益,特制定本法。」", "證人保護法第14條\n第1項:「第二條所列刑事案件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於偵查中供述與該案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待證事項或其他正犯或共犯之犯罪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該案之其他正犯或共犯者,以經檢察官事先同意者為限,就其因供述所涉之犯罪,減輕或免除其刑。」",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訴字第3911號判決\n:「按證人保護法第14條第1項關於被告在偵查中供述待證事項或其他正犯或共犯之犯罪事證,使檢察官得以追訴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之規定,揆其立法目的,乃藉刑罰減免之誘因,以鼓勵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供出其他共同犯罪成員,俾瓦解共犯結構,澈底打擊難以查緝之集體性、隱密性之重大犯罪,通稱『窩裡反條款』;此適用對象,須合於該法第2 條所定之案件,且須於偵查中翔實供出與該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待證事項或其他正犯或共犯之犯罪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有效追訴其他正犯或共犯;其前提要件,尚須經檢察官事先同意,由檢察官視案情偵辦進程及事證多寡,衡酌是否有將其轉為污點證人之必要性;重在對於其他成員之追查訴究,期能一網打盡、繩之以法。」",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5757號刑事判決\n:「既稱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該案之其他正犯或共犯者,而非繫於必須將其他正犯或共犯予以判決定罪,只要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所供情節並非明顯不合情理,亦非為圖減輕或免除刑責,故意對與案情有重要關係之待證事項為不實之供述,或虛構其他正犯或共犯犯罪之事證,因而使檢察官得以有效偵查起訴該正犯或共犯,即有上開法條規定減輕或免除其刑適用之餘地。惟若於其他正犯或共犯所涉案件被判決無罪之情況下,是否有減免其刑之適用,仍應釐清其無罪之原因,究係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故意虛構犯罪情節,或係公訴人怠於舉證,以致所提證據不足以證明犯罪,抑或有其他原因,致使該案其他正犯或共犯獲判無罪,以決定有無前揭減輕或免除其刑法條之適用,尚不能因其他正犯或共犯判決無罪,即遽認無上開法條之適用。」", "證人保護法第14條\n第2項、第4項:「\n\n\tII 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雖非前項案件之正犯或共犯,但於偵查中供述其犯罪之前手、後手或相關犯罪之網絡,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與該犯罪相關之第二條所列刑事案件之被告者,參酌其犯罪情節之輕重、被害人所受之損害、防止重大犯罪危害社會治安之重要性及公共利益等事項,以其所供述他人之犯罪情節或法定刑較重於其本身所涉之罪且經檢察官事先同意者為限,就其因供述所涉之犯罪,得為不起訴處分。……\n\n\tIV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至第二百六十條之規定,於第二項情形準用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28條\n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強暴、脅迫、藥劑、催眠術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強盜罪,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49條\n第1項:「收受、搬運、寄藏、故買贓物或媒介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證人保護法第14條\n第3項:「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非第一項案件之正犯或共犯,於偵查中供述其犯罪之前手、後手或相關犯罪之網絡,因而使檢察官得以追訴與該犯罪相關之第二條所列刑事案件之被告,如其因供述所涉之犯罪經檢察官起訴者,以其所供述他人之犯罪情節或法定刑較重於其本身所涉之罪且曾經檢察官於偵查中為第二項之同意者為限,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
81373c2dd3513a1900bda5b05d9a14c38601282d74bdd82a87ff1795b080472a
警察在人民車輛上裝設GPS偵查是否合法?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35
A員警為了查緝B是否有運送走私菸,擅自將GPS衛星定位器裝設於B的小貨車的底盤上,再打開定時回傳定位功能,傳送貨車所在位置的經緯度、地址及停留時間等數據至GPS衛星定位器查詢平台,並紀錄下來。
一、案件爭議 GPS偵查的爭議橫跨了刑事訴訟法與刑法,也就是說,刑法第315條之1第2款 [1] 的「竊錄罪」文字中的「非公開」,與GPS偵查到底是「強制處分」或「任意處分」息息相關;而「無故」的解釋,則與GPS偵查有無法律依據環環相扣,而目前最高法院已經有了定論 [2] 。 二、GPS之資訊是公開或非公開? 最高法院認為,依大法官釋字第689號解釋理由書 [3] ,人民在公共場所也有隱私權,GPS位置訊息雖然是一筆一筆回傳接收,大部分位置訊息又是在「公共場所」的位置資訊,似乎僅有取得「公開之活動」之資訊,但有如馬賽克拼圖一般,單看一片拼圖沒有意義,需要拼湊在一起才能顯現其意義,將GPS所得的所有位置資訊一起觀察後,能夠完全了解駕駛人的生活型態 [4] ,而且藉由車體的隔絕,其他用路人難以察覺駕駛人為何人、想前往何處,所以GPS偵查所獲得的位置資訊構成「非公開之活動」。 三、裝設GPS偵查是「強制處分」還是「任意處分」? GPS偵查既然蒐集人民「非公開」的位置資訊,已經侵害「隱私權」,所以性質為「強制處分」。 四、有沒有裝設GPS偵查的正當理由? 「無故」的解釋為「無法律上正當理由」,行為的目的就算正當不等於「有故」。再來依據「法律保留原則」,「強制處分」必須有法律明文作為依據,最高法院認為現行沒有任何法律可以當作GPS偵查的法律依據 [5] ,所以警察沒有裝設GPS偵查犯罪的法律上正當理由。 五、結論 綜合以上可以知道,目前法院實務上認為員警在私人車輛裝上GPS偵查犯罪,構成刑法第315條之1第2款的「竊錄罪」,既然會成立犯罪,當然在刑事訴法構成違法偵查,所得的證據也是違法取得。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bkwke"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15-1">中華民國刑法第315條之1</a>:「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十萬元以下罰金:<br> 一、無故利用工具或設備窺視、竊聽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br> 二、無故以錄音、照相、錄影或電磁紀錄竊錄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flkq"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6%2c%e5%8f%b0%e4%b8%8a%2c3788%2c20171130">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3788號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wgt5"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689">大法官釋字第689號解釋理由書</a>:「蓋個人之私人生活及社會活動,隨時受他人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其言行舉止及人際互動即難自由從事,致影響其人格之自由發展。尤以現今資訊科技高度發展及相關設備之方便取得,個人之私人活動受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等侵擾之可能大為增加,個人之私人活動及隱私受保護之需要,亦隨之提升。是個人縱於公共場域中,亦應享有依社會通念得不受他人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接近等侵擾之私人活動領域及個人資料自主,而受法律所保護。惟在公共場域中個人所得主張不受此等侵擾之自由,以得合理期待於他人者為限,亦即不僅其不受侵擾之期待已表現於外,且該期待須依社會通念認為合理者。系爭規定符合憲  法課予國家對上開自由權利應予保護之要求。」</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f7kw"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此即為美國法上之「馬賽克理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pfp4"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依照現行法而言,跟GPS最相關的法律有三:「<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C0010001&amp;bp=14">刑事訴訟法之搜索</a>」、「<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060044">通訊保障及監察法</a>」、 「<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145&amp;FLNO=11">警察職權行使法第11條</a>」,法條文字的意思皆無法包含GPS偵查,所以無法作為GPS偵查的法律依據。</cite></li> </ol> </section>
[ "中華民國刑法第315條之1\n:「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十萬元以下罰金:\n\n\t一、無故利用工具或設備窺視、竊聽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n\n\t二、無故以錄音、照相、錄影或電磁紀錄竊錄他人非公開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者。」", "最高法院106年台上字第3788號刑事判決\n。", "大法官釋字第689號解釋理由書\n:「蓋個人之私人生活及社會活動,隨時受他人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其言行舉止及人際互動即難自由從事,致影響其人格之自由發展。尤以現今資訊科技高度發展及相關設備之方便取得,個人之私人活動受注視、監看、監聽或公開揭露等侵擾之可能大為增加,個人之私人活動及隱私受保護之需要,亦隨之提升。是個人縱於公共場域中,亦應享有依社會通念得不受他人持續注視、監看、監聽、接近等侵擾之私人活動領域及個人資料自主,而受法律所保護。惟在公共場域中個人所得主張不受此等侵擾之自由,以得合理期待於他人者為限,亦即不僅其不受侵擾之期待已表現於外,且該期待須依社會通念認為合理者。系爭規定符合憲  法課予國家對上開自由權利應予保護之要求。」", "此即為美國法上之「馬賽克理論」。", "依照現行法而言,跟GPS最相關的法律有三:「\n刑事訴訟法之搜索\n」、「\n通訊保障及監察法\n」、 「\n警察職權行使法第11條\n」,法條文字的意思皆無法包含GPS偵查,所以無法作為GPS偵查的法律依據。" ]
60e649b563eb24de70869e38b66305a89e1ec09f3008425dc02cbb0ed62f6497
加密貨幣詐騙怎麼預防?被騙了怎麼辦?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073
null
說到加密貨幣您會想到什麼呢?在多數人腦海中肯定是「詐騙」這兩個字。確實在全世界加密貨幣詐騙及駭客問題最為嚴重,在我國法院判決中也有許多加密貨幣詐騙的相關判決(圖1)。 圖1:加密貨幣詐騙案件搜尋結果 資料來源: 司法院裁判書系統 截圖 到底我們該怎麼預防加密貨幣詐騙,如果不幸被騙了又該如何處理,以下將分為加密貨幣詐騙的事前預防及事後處理兩個主題分別介紹 [1] 。 一、加密貨幣詐騙事前預防 加密貨幣詐騙手法多元,又時常推陳出新,投資人難以知道所有的詐騙手法,但實際上卻可以透過了解加密貨幣詐騙的常見特色來事先預防。以下將介紹五大加密貨幣詐騙常見特色,讓投資人遇到新的投資機會時,可以先運用這些特徵來判斷投資標的或投資平臺是不是有可能是詐騙項目,藉以替自己把關。 特色一:催促入金 入金可以理解成存入資金來購買加密貨幣的意思,催促入金是加密貨幣詐騙常見的特徵之一。行銷、業務會以各種威脅利誘方式催促投資人趕快買幣,甚至會以限時優惠的方式,增加壓迫感與緊張感。然而,正規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很少提供投資者一對一的服務或推銷,也不會以各種理由給投資人購買加密貨幣的壓力,會這樣不斷催促入金的投資項目或交易平臺在市場上為詐騙居多 [2] 。 特色二:專人服務 法院判決上常見的詐騙案例事實 [3] 多半是由詐騙集團成員偽裝為客服人員,以Line等通訊軟體指示投資人進行買幣、轉帳等金流上的操作 [4] 。但事實上正規的交易所並不會透過Line、FB messenger、IG等方式私訊教導投資人如何操作,而是會以較正式的Email或網站公布的方式來推廣交易平臺或是傳達投資相關訊息。 特色三:出金限制 以詐騙為主的小型交易所,會設定許多出金(亦即提領資金)限制。例如透過投資人需投資滿一定額度才能提領資金,或是需升等為VIP才能提領資金等等話術 [5] ,來威脅利誘投資人再投入本金。這些虛設的出金限制實際上是為了讓投資者能投入更多金錢所設下的圈套,正規的交易所並不會有任何不合理的出金規則,限制投資者的權利。 特色四:巧立名目 某些詐騙的投資平臺會時常以需要建檔費、人工處理費等方式巧立名目,藉此在投資人後續使用投資平台提供的相關服務時扣除大額的手續費或行政費用 [6] ,來鯨吞蠶食投資人的本金。因此,若投資人發現註冊或交易時收受的費用明顯不合理,就應提高警覺。 特色五:傳送連結 傳送虛假連結是加密貨幣詐騙最常使用的手法 [7] ,運用傳送假連結來引導投資人登入假網站、讓投資人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交給犯罪集團重要的個人資料及帳號密碼。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市場上也常出現冒充國外知名交易所的方式傳送假連結給投資人。因此並不是交易所或投資平臺知名就可隨意點選連結,最保險的方式還是由投資人自行尋找正確的網址來源使用,才能避免重要資料外洩及資金遭到移轉。例如新聞曾報導有一名女子收到釣魚簡訊,網頁頁面因顯示的是大型交易所幣安的名稱,該名女子不疑有他的填入帳號、密碼,後經證實該名女子登入的頁面是詐騙集團設立的釣魚網站 [8] 。 二、被騙了該怎麼辦? 在上半段透過各種加密貨幣詐騙特色的介紹,將重心放在宣導投資人應如何事前預防詐騙,但如果還是不幸的遇到了詐騙,或有親朋好友遇到,又該如何處理呢?以下將介紹加密貨幣詐騙事後處理的五大步驟: 步驟一:保持聯繫 很多人可能會很訝異,為什麼都已經被詐騙了還要跟對方保持聯繫?這其實是為了後續能讓檢警偵辦案件時有線索、有機會聯繫到詐騙集團。若是投資人在得知被詐騙後,急著質問對方或是向對方透露出您已經知道他是詐騙集團的訊息,對方極有可能會封鎖帳號,而導致後續的調查更加困難。 步驟二:查證資訊 當懷疑投資項目或交易平臺是否為詐騙時,投資人可透過網站查證相關資訊。例如當有不知名的人士宣傳自己是知名交易所幣安的客服而傳送註冊連結時,投資人可透過google等搜尋引擎輸入該交易所的名稱(例如輸入「幣安」),找到真的官方網站的網址來檢查與對方傳送的連結是否相符,或可撥打165防詐騙專線初步查證被騙的可能性。 步驟三:保留紀錄 保留紀錄是最關鍵的一步!在訴訟過程中最怕的就是缺乏證據來支持事實,在調查過程中也需要受害者提供相關對話紀錄、轉帳紀錄等過程來協助檢警單位進一步的調查。因此在投資的過程中,投資人應盡量留下文字記錄及相關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步驟四:警局報案 若遇到詐騙的投資項目,受害者在報案前應彙集相關投資資訊與紀錄(如交易紀錄、對話紀錄、網站入口連結等)後,將所有內容提供給警方。越是完整的資料除了越有助於後續調查外,也能對訴訟過程提供越足夠的證據來佐證事實。 步驟五:諮詢律師 若受騙金額數目不小,或是對後續訴訟程序感到陌生,受害者也可選擇委任專業律師處理訴訟程序或尋求律師的專業意見。 加密貨幣市場詐騙雖盛行,但透過事前預防還是能避免絕大多數的詐騙項目,投資人在投資前應對標的或投資平臺、交易所有一定的了解,避免投資過於冷門的加密貨幣或是使用來路不明的交易所。在投資的過程中也可盡量留下交易紀錄,若不幸遇到詐騙也能提供相關事證來協助檢警調查,以增加拿回本金的機率。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6zvar"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本文相關內容曾刊於<a href="https://www.instagram.com/fintech.legal.tw/">貓董律師的IG</a>(2022),《<a href="https://www.instagram.com/p/CfG_Aq9pjDd/">幣圈詐騙五大特色</a>》,由作者增修後授權法律百科刊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c60r"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DM,111%2c%e9%87%91%e7%b0%a1%2c612%2c20221227%2c1">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1年度金簡字第612號刑事判決</a>:「詐欺集團成員於111年4月19日16時許,於社群網站臉書刊登『紅利刷單』之不實資訊,及以通訊軟體line與甲○○聯繫,並謊稱:可入金投資云云,致甲○○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至本案帳戶內,旋即遭轉匯一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x048"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M,111%2c%e5%af%a9%e7%b0%a1%2c519%2c20220805%2c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1年度審簡字第519號刑事簡易判決</a>:「(詐騙方式)於110年5月29日16時6分許,以通訊軟體LINE暱稱『故事與他』之帳號向告訴人甲○○佯稱投資加密貨幣,獲利頗豐云云,致告訴人甲○○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klqc"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11%2c%e5%8e%9f%e4%b8%8a%e8%a8%b4%2c201%2c20230118%2c1">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原上訴字第201號刑事判決</a>:「並向甲○○佯稱可下載『Biki』投資APP進行投資,並加入『本案詐欺集團』機房成員偽以暱稱『客服專員』(下稱『客服專員』)之人為LINE好友,『客服專員』並對甲○○佯稱需匯款進入指定帳戶內進行投資等語,致甲○○陷於錯誤,而於右列時間,將右列金額,以操作網路銀行之方式轉帳至右列帳戶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m7a0"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M,111%2c%e9%87%91%e7%b0%a1%e4%b8%8a%2c50%2c20221130%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金簡上字第50號刑事判決</a>:「(詐欺時間、方式)詐欺集團成員於110年7月6日起至同年7月13日間,佯以臉書名稱『劉洋』、『張建超』與甲○○結識並訛稱:美國內線消息可投資比特幣獲利,須繳錢、升VIP才能出金云云資,致甲○○陷於錯誤,依指示透過網路銀行轉帳。」</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e4mc"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M,111%2c%e9%87%91%e7%b0%a1%2c785%2c20221205%2c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1年度金簡字第785號刑事簡易判決</a>:「詐騙集團成員即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意聯絡,於111年2月12日日12時24分許,以臉書刊登投資NFT網路平台廣告訊息,甲○○瀏覽上開訊息後,加入通訊軟體LINE與LINE暱稱『Eugene(小鄒)』聯繫,該人即佯稱:加入NFT網路投資平台進行投資可獲利,之後如要出金要先繳交代辦費云云,致甲○○因而陷於錯誤,於111年3月22日13時30分許,以網路銀行轉帳新臺幣(下同)15萬220元至上開中信銀行帳戶內,旋遭提領一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zhkz"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M,111%2c%e9%87%91%e7%b0%a1%e4%b8%8a%2c50%2c20221130%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金簡上字第50號刑事判決</a>:「(詐欺時間、方式)詐欺集團成員於110年5月22日某時,佯以臉書名稱『艾米』、通訊軟體LINE名稱『艾米 Amy』傳送對話訊息予甲○○訛稱:點擊連結www.bit-herald.com註冊帳號,小額投資虛擬貨幣可獲利云云,致甲○○陷於錯誤,依指示透過網路銀行轉帳。」</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2v4q"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自由時報(2022),《<a href="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513557">自由日日shoot》幣安釣魚簡訊盜帳號 虛擬貨幣瞬間轉走</a>》。</cite></li> </ol> </section>
[ "本文相關內容曾刊於\n貓董律師的IG\n(2022),《\n幣圈詐騙五大特色\n》,由作者增修後授權法律百科刊登。",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1年度金簡字第612號刑事判決\n:「詐欺集團成員於111年4月19日16時許,於社群網站臉書刊登『紅利刷單』之不實資訊,及以通訊軟體line與甲○○聯繫,並謊稱:可入金投資云云,致甲○○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至本案帳戶內,旋即遭轉匯一空。」",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1年度審簡字第519號刑事簡易判決\n:「(詐騙方式)於110年5月29日16時6分許,以通訊軟體LINE暱稱『故事與他』之帳號向告訴人甲○○佯稱投資加密貨幣,獲利頗豐云云,致告訴人甲○○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 "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原上訴字第201號刑事判決\n:「並向甲○○佯稱可下載『Biki』投資APP進行投資,並加入『本案詐欺集團』機房成員偽以暱稱『客服專員』(下稱『客服專員』)之人為LINE好友,『客服專員』並對甲○○佯稱需匯款進入指定帳戶內進行投資等語,致甲○○陷於錯誤,而於右列時間,將右列金額,以操作網路銀行之方式轉帳至右列帳戶內。」",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金簡上字第50號刑事判決\n:「(詐欺時間、方式)詐欺集團成員於110年7月6日起至同年7月13日間,佯以臉書名稱『劉洋』、『張建超』與甲○○結識並訛稱:美國內線消息可投資比特幣獲利,須繳錢、升VIP才能出金云云資,致甲○○陷於錯誤,依指示透過網路銀行轉帳。」",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1年度金簡字第785號刑事簡易判決\n:「詐騙集團成員即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意聯絡,於111年2月12日日12時24分許,以臉書刊登投資NFT網路平台廣告訊息,甲○○瀏覽上開訊息後,加入通訊軟體LINE與LINE暱稱『Eugene(小鄒)』聯繫,該人即佯稱:加入NFT網路投資平台進行投資可獲利,之後如要出金要先繳交代辦費云云,致甲○○因而陷於錯誤,於111年3月22日13時30分許,以網路銀行轉帳新臺幣(下同)15萬220元至上開中信銀行帳戶內,旋遭提領一空。」",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金簡上字第50號刑事判決\n:「(詐欺時間、方式)詐欺集團成員於110年5月22日某時,佯以臉書名稱『艾米』、通訊軟體LINE名稱『艾米 Amy』傳送對話訊息予甲○○訛稱:點擊連結www.bit-herald.com註冊帳號,小額投資虛擬貨幣可獲利云云,致甲○○陷於錯誤,依指示透過網路銀行轉帳。」", "自由時報(2022),《\n自由日日shoot》幣安釣魚簡訊盜帳號 虛擬貨幣瞬間轉走\n》。" ]
9415824bcbefed444766091711a9c10430102d47cad0def6c9b9f49f59db6d37
如何聲請假扣押執行?從擔保提存談起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774
null
避免債務人隱匿、處分財產的保全程序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假扣押 [1] 。當債權人盡力向法院釋明請求的原因、需要假扣押的原因(必要性),得到准許假扣押聲請的裁定後,究竟要不要查封債務人的財產?如果要的話,要查封哪些不動產、動產? 在法院作出准許假扣押裁定後,債權人必須再向法院的民事執行處聲請假扣押執行,執行的程序才會開始進行。如果債權人沒有聲請假扣押執行,債務人依然可以自由地處分他的財產。因此,如果債權人想確保債權,避免債務人脫產導致日後無法強制執行,接下來就必須聲請假扣押執行。 一、前置作業:向法院提存所提供擔保 (一)為什麼要先聲請擔保提存? 向法院的提存所提供擔保,在法律上稱為「擔保提存」,是指聲請人將一筆擔保金暫時存放在法院提存所保管。這種擔保制度的目的,是當債務人因為假扣押受到損害時,可以向債權人請求賠償 [2] 。在聲請假扣押執行之前,通常要先向提存所聲請「擔保提存」。 在剛完成的假扣押聲請程序中,債權人陳述債務人脫產、逃匿等假扣押原因後,通常會表示願意提供擔保,請求法院准許假扣押;法院如果認為債權人的說明大概可能是真的,可以酌定相當金額(通常是請求保全金額的1/3),命債權人提供擔保,作為准許假扣押的條件。因此,債權人聲請執行查封債務人的財產之前,要先依照假扣押裁定記載的擔保金額,向法院提存所提供足額擔保由提存所保管。 (二)如何聲請擔保提存? 擔保提存通常要準備以下文件、物品 [3] ,向想要查封的標的物所在地或第一審法院的提存所聲請(例如要查封債務人在臺中的房子,就向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提存所聲請) [4] : 提存書:填寫正本一式二份 [5] ,提存書的範本可以參考司法院的書狀範例,網址: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68-4180-7fc1d-html ; 法院假扣押裁定:正本或影本1份,用來證明聲請擔保提存的原因; 聲請人的身分證明文件及印章; 擔保提存費500元 [6] ; 提存物:通常是金錢,這也就是聲請提存程序最重要的一部分。聲請人可以提供足額的現金或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向提存所旁的銀行櫃檯辦理繳納。部分法院也有提供匯款或特定銀行支票的方式 [7] ,但建議詢問個別提存所。 其他文件:例如如果要委任他人辦理,要準備委任書。 完成提存後,會拿到上面記載著「准予提存」的提存書正本,才可以接著聲請假扣押執行。另外,聲請人也要特別妥善保管提存書正本,日後聲請取回提存物(也就是把擔保金拿回來)的時候要用到 [8] ;萬一遺失的話必須辦理公告 [9] ,比較麻煩。 二、聲請假扣押執行 聲請假扣押執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時間——必須在收到假扣押裁定的30日內聲請,逾期就不可以再聲請執行 [10] 。如果超過30日還想要假扣押債務人的財產,就必須重新從假扣押的聲請開始。 (一)應準備的文件 聲請假扣押執行,則有以下常見應準備的文件:「民事聲請假扣押執行狀 [11] 」,並檢附假扣押裁定 [12] 、提存書,和其他債務人財產情況的說明與證物等,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民事執行處聲請假扣押裁定。 (二)需繳納的費用 至於費用的部分,假扣押執行也是強制執行程序的一種,所以必須繳納執行費給法院,費用是聲請假扣押執行金額的8‰ [13] ;雖然是由債務人負擔,但執行法院可以要求債權人預繳 [14] ,也常見法院命債權人先繳納。關於假扣押聲請、擔保提存、假扣押執行的各項費用,簡單整理債權人常見應繳納的費用如圖1。 圖1 假扣押相關程序及費用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圖1 假扣押相關程序及費用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三、結語 簡單介紹假扣押執行和擔保提存的法律知識。不過,假扣押從聲請、擔保提存到假扣押執行的聲請,以及後續很多實際執行的問題,仍涉及許多專業層面,有相關的疑難雜症,還是建議洽詢律師等法律專業人士,保障法律權益。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5bcd2"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假扣押制度的相關說明,請參閱:陳琦姸(2024),《<a href="/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690">什麼是假扣押?假扣押聲請要注意什麼?</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kyf5"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呂太郎(2018),《民事訴訟法》,第2版,頁83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oeke"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3&amp;flno=20">提存法施行細則第20條</a>:「聲請提存,應提出下列文書:<br> 一、提存書:提存人應作成提存書一式二份(附式一),依式逐項填明,由提存人簽名或蓋章。<br> 二、提存通知書:為清償提存者,應添附提存通知書一式二份(附式二);如提存物受取權人有二人以上時,應按增加人數每人加添一份。<br> 三、國庫存款收款書或保管品申請書:提存物為現金者,應填具國庫存款收款書一式六聯(附式三);提存物如為有價證券者,應填具國庫保管品申請書一份(附式四)。<br> 四、提存費繳款證明,其依法免徵提存費者,無庸附具。<br> 五、提存原因證明文件:擔保提存,提存人應附具法院裁判書正本或影本;如以抄本或節本代替者,應由提存人簽名或蓋章證明與原本無異。清償提存,關於提存原因之證明文件,無庸附具。<br> 六、團體代表人或管理人資格之證明文件:提存人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時,應附具足資證明代表人或管理人資格之書面文件。<br> 七、委任書:提存人委任代理人辦理提存者,應附具委任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bvyo"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2&amp;flno=5">提存法第5條</a>:「擔保提存事件由本案訴訟已繫屬或應繫屬之第一審法院或執行法院提存所辦理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4&amp;flno=7">強制執行法第7條</a>:「<br> I 強制執行由應執行之標的物所在地或應為執行行為地之法院管轄。<br> II 應執行之標的物所在地或應為執行行為地不明者,由債務人之住、居所、公務所、事務所、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br> III 同一強制執行,數法院有管轄權者,債權人得向其中一法院聲請。<br> IV 受理強制執行事件之法院,須在他法院管轄區內為執行行為時,應囑託該他法院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1ti9"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2&amp;flno=8">提存法第8條</a>第1項:「聲請提存應作成提存書一式二份,連同提存物一併提交提存物保管機構;如係清償提存,應附具提存通知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fbfy"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2&amp;flno=28">提存法第28條</a>第3項:「擔保提存費,每件徵收新臺幣五百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c9hq"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例如臺灣高雄地方法院(n.d.),《<a href="https://ksd.judicial.gov.tw/tw/dl-43058-c913f7322a0941edac4abd3135dec5b4.html">採用匯款方式繳納提存款流程圖</a>》;臺灣新竹地方法院(2021),〈<a href="https://scd.judicial.gov.tw/tw/cp-3328-208099-3fcba-191.html">擔保提存之擔保金如裁定為新台幣時,可否用支票或匯款方式?清償提存是否相同?</a>〉,《提存業務常見問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cra7"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3&amp;flno=30">提存法施行細則第30條</a>第1項第1款:「聲請取回提存物,應作成取回提存物聲請書一式二份(附式六),為提存時同式之簽名或加蓋同一之印章,並附具下列文件:一  原提存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ebwq"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3&amp;flno=33">提存法施行細則第33條</a>:「<br> I 提存人或受取權人不能提出取回或領取提存物之必要文件,提存所應為公告,公告期間為二十日,利害關係人對於提存物之取回或領取有異議者,得於該期間內聲明之。<br> II 前項公告,應黏貼於法院公告處或公告於法院網站;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命登載於新聞紙。<br> III 第一項期間內,無人聲明異議者,視為已提出必要文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dohc"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4&amp;flno=132">強制執行法第132條</a>第3項:「債權人收受假扣押或假處分裁定後已逾三十日者,不得聲請執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nnkq"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民事強制執行聲請狀的範本可以參閱:司法院(2021),《<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66-4110-13487-1.html">民事聲請假扣押執行狀</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hswn"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4&amp;flno=4">強制執行法第4條</a>第1項第2款:「強制執行,依左列執行名義為之:……二、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裁判及其他依民事訴訟法得為強制執行之裁判。」</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4w9s"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4&amp;flno=28-2">強制執行法第28條之2</a>第1項:「民事強制執行,其執行標的金額或價額未滿新臺幣五千元者,免徵執行費;新臺幣五千元以上者,每百元收七角,其畸零之數不滿百元者,以百元計算。」<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54&amp;flno=4">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第4條</a>:「強制執行,其執行標的金額或價額新臺幣五千元以上者,執行費依強制執行法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一項原定額數,加徵七分之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5yk9"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4&amp;flno=28">強制執行法第28條</a>:「<br> I 強制執行之費用,以必要部分為限,由債務人負擔,並應與強制執行之債權同時收取。<br> II 前項費用,執行法院得命債權人代為預納。」</cite></li> </ol> </section>
[ "假扣押制度的相關說明,請參閱:陳琦姸(2024),《\n什麼是假扣押?假扣押聲請要注意什麼?\n》。", "呂太郎(2018),《民事訴訟法》,第2版,頁831。", "提存法施行細則第20條\n:「聲請提存,應提出下列文書:\n\n\t一、提存書:提存人應作成提存書一式二份(附式一),依式逐項填明,由提存人簽名或蓋章。\n\n\t二、提存通知書:為清償提存者,應添附提存通知書一式二份(附式二);如提存物受取權人有二人以上時,應按增加人數每人加添一份。\n\n\t三、國庫存款收款書或保管品申請書:提存物為現金者,應填具國庫存款收款書一式六聯(附式三);提存物如為有價證券者,應填具國庫保管品申請書一份(附式四)。\n\n\t四、提存費繳款證明,其依法免徵提存費者,無庸附具。\n\n\t五、提存原因證明文件:擔保提存,提存人應附具法院裁判書正本或影本;如以抄本或節本代替者,應由提存人簽名或蓋章證明與原本無異。清償提存,關於提存原因之證明文件,無庸附具。\n\n\t六、團體代表人或管理人資格之證明文件:提存人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時,應附具足資證明代表人或管理人資格之書面文件。\n\n\t七、委任書:提存人委任代理人辦理提存者,應附具委任書。」", "提存法第5條\n:「擔保提存事件由本案訴訟已繫屬或應繫屬之第一審法院或執行法院提存所辦理之。」\n\n\t\n強制執行法第7條\n:「\n\n\tI 強制執行由應執行之標的物所在地或應為執行行為地之法院管轄。\n\n\tII 應執行之標的物所在地或應為執行行為地不明者,由債務人之住、居所、公務所、事務所、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n\n\tIII 同一強制執行,數法院有管轄權者,債權人得向其中一法院聲請。\n\n\tIV 受理強制執行事件之法院,須在他法院管轄區內為執行行為時,應囑託該他法院為之。」", "提存法第8條\n第1項:「聲請提存應作成提存書一式二份,連同提存物一併提交提存物保管機構;如係清償提存,應附具提存通知書。」", "提存法第28條\n第3項:「擔保提存費,每件徵收新臺幣五百元。」", "例如臺灣高雄地方法院(n.d.),《\n採用匯款方式繳納提存款流程圖\n》;臺灣新竹地方法院(2021),〈\n擔保提存之擔保金如裁定為新台幣時,可否用支票或匯款方式?清償提存是否相同?\n〉,《提存業務常見問題》。", "提存法施行細則第30條\n第1項第1款:「聲請取回提存物,應作成取回提存物聲請書一式二份(附式六),為提存時同式之簽名或加蓋同一之印章,並附具下列文件:一  原提存書。」", "提存法施行細則第33條\n:「\n\n\tI 提存人或受取權人不能提出取回或領取提存物之必要文件,提存所應為公告,公告期間為二十日,利害關係人對於提存物之取回或領取有異議者,得於該期間內聲明之。\n\n\tII 前項公告,應黏貼於法院公告處或公告於法院網站;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命登載於新聞紙。\n\n\tIII 第一項期間內,無人聲明異議者,視為已提出必要文件。」", "強制執行法第132條\n第3項:「債權人收受假扣押或假處分裁定後已逾三十日者,不得聲請執行。」", "民事強制執行聲請狀的範本可以參閱:司法院(2021),《\n民事聲請假扣押執行狀\n》。", "強制執行法第4條\n第1項第2款:「強制執行,依左列執行名義為之:……二、假扣押、假處分、假執行之裁判及其他依民事訴訟法得為強制執行之裁判。」", "強制執行法第28條之2\n第1項:「民事強制執行,其執行標的金額或價額未滿新臺幣五千元者,免徵執行費;新臺幣五千元以上者,每百元收七角,其畸零之數不滿百元者,以百元計算。」\n\n\t\n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訴訟、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第4條\n:「強制執行,其執行標的金額或價額新臺幣五千元以上者,執行費依強制執行法第二十八條之二第一項原定額數,加徵七分之一。」", "強制執行法第28條\n:「\n\n\tI 強制執行之費用,以必要部分為限,由債務人負擔,並應與強制執行之債權同時收取。\n\n\tII 前項費用,執行法院得命債權人代為預納。」" ]
5584fe22858af5b32a534262d1f518d7b93608532bb29493db01fbd34dc4a417
什麼是假扣押?假扣押聲請要注意什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690
下班騎車回家的A在途中不幸被酒駕開車的B撞上,造成A全身多處骨折。沒想到A事後多次電話聯絡B要討論賠償的事,B都不接手機或直接關機;A到區公所調解委員會聲請調解,調解日B也避不出面。A後來更發現,B的房子竟然都已經設定了高額的抵押權。 面對B避不出面,甚至脫產的行為,A除了起訴等待判決確定外,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先保障他的權利呢?
訴訟為了追求謹慎、正確的結果,難免耗費較長時間;然而,有些債務人為了避免敗訴必須賠償、給付債務,會在還沒起訴前,或趁著訴訟期間,隱匿、處分自己的財產,當債權人日後勝訴確定時,債務人名下已經沒有任何可供強制執行的財產,使得債權人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確保債權可以被清償,民事訴訟法設計了保全程序的制度 [1] ,當事人可以藉由保全程序來暫時性的保障自己的權利,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假扣押」,以下簡單介紹假扣押制度。 一、什麼是假扣押? 假扣押是指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給付金錢,或請求的給付是可以變更為金錢時(例如請求給付手機100支),如果擔心債務人日後可能沒辦法給付或給付有困難,債權人為了保全債權,可以在起訴前或訴訟中,向法院聲請暫時扣押債務人的財產,禁止債務人在一定期間處分財產,以維持債務人財產的制度 [2] 。 假扣押的「假」一字,很容易讓大家誤會,以為是假的扣押,不是真的扣押,事實上假扣押是真的禁止債務人處分財產,「假」這個字其實是暫時、臨時的意思 [3] ——在一定期間暫時將債務人的財產扣押,以確保債權。民事訴訟法中假處分 [4] 、假執行 [5] 的「假」,也都是暫時的意思。 二、什麼情況可以請求假扣押 既然假扣押是保全債權的制度,因為保全債權會限制債務人的權利,就必須要有保全債權的必要性,法律上稱為「假扣押的原因(必要性)」,也就是民事訴訟法第523條第1項規定提到的「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 [6] 」。簡單來說,如果擔心日後可能無法強制執行或很難執行,就有保全債權的必要性。 至於哪些情形可能會被認為是「日後可能無法執行或很難執行」呢?例如: (一)債務人浪費、隱匿、減少財產、增加負擔,像是低價脫手房屋、名下不動產都設定高額抵押權等,導致所剩財產顯然難以清償債務 [7] ; (二)債務人逃匿無蹤 [8] ; (三)債務人多次經債權人催告都置之不理 [9] 、拒絕給付等等, 以上情形都可能會被認定符合假扣押的原因,但也不是以這些情形為限,法院還是會綜合判斷有沒有假扣押的必要。 如果有這樣的情形,債權人可以向法院釋明請求債務人給付的原因(例如因為雙方的借貸契約,或是因為對方的侵權行為而請求損害賠償等),以及上述假扣押的原因(必要性),請求法院准許假扣押聲請 [10] 。 三、聲請假扣押的注意事項:說明原因和提供擔保金 (一)法院准許假扣押聲請的要件 為了彌補訴訟制度耗時,避免債務人趁隙脫產,因此假扣押制度有著緊急性、隱密性的特色——由債權人單方面向法院書面聲請,不會開庭,也不會讓債務人陳述意見,沒辦法像一般訴訟程序,法院經過雙方交鋒辯證後所產生的心證那麼肯定堅強。而法院依據債權人一方所提供的證據進行即時調查,如果認為債權人的請求及假扣押原因(必要性)大致有道理但不夠充足,此時,如果債權人表明願意提供擔保,或法院認為適當的話,法院可以酌定相當金額的擔保金,命債權人提供擔保後才可以進行假扣押。此外,雖然法官認為請求及假扣押的原因已經說明得很清楚,還是可以要求債權人提供擔保金 [11] 。 必須注意的是,供擔保的前提是債權人已經釋明有請求的原因和假扣押的原因(必要性);如果債權人完全沒有釋明請求假扣押的原因,或是雖然有釋明,但法院認為連「大概可能真實」的程度都未達到,債權人就只想拿一大筆錢作為擔保,去扣押債務人的財產,是不會被法院允許的。法院准許假扣押的標準,還是要回到制度設計的目的——為了防止日後不能執行或難以執行,而不是任意限制債務人的財產權。關於法院裁定准許假扣押的要件,整理如表1: 表1 法院裁定准許假扣押的要件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表1 法院裁定准許假扣押的要件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二)擔保金金額 至於擔保金金額由法院裁量,實務上通常是請求保全金額的1/3,例如聲請假扣押300萬元,擔保金是100萬元,但這不是絕對的標準,法院還是會做通盤的考量。 不過,考量擔保金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為了保障經濟上較弱勢的人,避免無法提出擔保金而被迫放棄聲請假扣押執行的權利,有些情形法律會特別規定擔保金門檻的上限,例如夫妻一方請求剩餘財產分配而聲請假扣押,擔保金不可以高於請求金額的1/10 [12] ,因為考量到請求剩餘財產分配的一方,常是經濟弱勢的家事勞動者。又例如勞工請求給付工資、職災補償賠償、退休金或資遣費等,對雇主聲請假扣押時,擔保金門檻也是1/10,甚至如果勞工釋明提供擔保對於自己的生計有重大困難,法院不得要求提供擔保 [13] ;這是考量到勞工是經濟能力相對弱勢者,希望減輕勞工的負擔。 四、小結 案例中,被B酒駕撞傷的A,面對B後續避不出面且脫產的行為時,可以在訴訟前或訴訟中,提出證據向法院說明向B請求賠償損害的原委,以及B有假扣押原因的行為,並陳明願意供擔保,聲請假扣押B的財產,以確保債權,避免日後無法強制執行。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nyror"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B0010001&amp;bp=49">民事訴訟法第7編保全程序</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bf34"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522">民事訴訟法第522條</a>:「<br> I 債權人就金錢請求或得易為金錢請求之請求,欲保全強制執行者,得聲請假扣押。<br> II 前項聲請,就附條件或期限之請求,亦得為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523">民事訴訟法第523條</a>:「<br> I 假扣押,非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者,不得為之。<br> II 應在外國為強制執行者,視為有日後甚難執行之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e6xj"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呂太郎(2018),《民事訴訟法》,第2版,頁82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wg60"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532">民事訴訟法第532條</a>:「<br> I 債權人就金錢請求以外之請求,欲保全強制執行者,得聲請假處分。<br> II 假處分,非因請求標的之現狀變更,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者,不得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sv8d"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89">民事訴訟法第389條</a>:「<br> I 下列各款之判決,法院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br> 一、本於被告認諾所為之判決。<br> 二、(刪除)<br> 三、就第四百二十七條第一項至第四項訴訟適用簡易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br> 四、(刪除)<br> 五、所命給付之金額或價額未逾新臺幣五十萬元之判決。<br> II 計算前項第五款價額,準用關於計算訴訟標的價額之規定。<br> III 第一項第五款之金額或價額,準用第四百二十七條第七項之規定。」<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90">民事訴訟法第390條</a>:「<br> I 關於財產權之訴訟,原告釋明在判決確定前不為執行,恐受難於抵償或難於計算之損害者,法院應依其聲請,宣告假執行。<br> II 原告陳明在執行前可供擔保而聲請宣告假執行者,雖無前項釋明,法院應定相當之擔保額,宣告供擔保後,得為假執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ugl6"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523">民事訴訟法第523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maib"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9%2c%e5%8f%b0%e6%8a%97%2c4%2c20100107">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4號民事裁定</a>:「查再抗告人於相對人以庫克郡法院確定判決為執行名義聲請假扣押強制執行後,執行法院僅查封不到一百萬元存款,為原法院確定之事實,與庫克郡法院確定判決命再抗告人給付之四千八百零四萬九千二百八十五元(以美金折算後之新台幣)差距甚大。又相對人主張再抗告人於庫克郡法院九十七年十月一日核發判決確定證明書後,於同月七日即將其名下所有不動產全部設定高額抵押權,有增加財產負擔、減少資產之事實一節,亦經相對人指稱並提出登記簿謄本、確定判決證明書為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cj7d"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9%2c%e5%8f%b0%e6%8a%97%2c388%2c20100521">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388號民事裁定</a>:「再抗告人所涉刑責,刻由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偵查中,而再抗告人均已藏匿無蹤,恐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7vzx"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8%2c%e5%8f%b0%e6%8a%97%2c474%2c20090618">最高法院98年度台抗字第474號民事裁定</a>:「再抗告人於台南地院聲請假扣押時,業經提出其委由律師通知相對人重新施工並依限完工之函、民國九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善化郵局○○一六三號存證信函及招領逾期證明、再委由律師通知相對人於同年月二十七日與建築師及鑽探公司一同會勘工地之函,相對人均置之不理並未依限出面,似有隱匿逃避之事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fyhx"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525">民事訴訟法第525條</a>第1項:「假扣押之聲請,應表明下列各款事項:<br> 一、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br> 二、請求及其原因事實。<br> 三、假扣押之原因。<br> 四、法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naqf"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526">民事訴訟法第526條</a>第1項至第3項:「<br> I 請求及假扣押之原因,應釋明之。<br> II 前項釋明如有不足,而債權人陳明願供擔保或法院認為適當者,法院得定相當之擔保,命供擔保後為假扣押。<br> III 請求及假扣押之原因雖經釋明,法院亦得命債權人供擔保後為假扣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ua19"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526">民事訴訟法第526條</a>第4項:「夫或妻基於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聲請假扣押者,前項法院所命供擔保之金額不得高於請求金額之十分之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qign"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47">勞動事件法第47條</a>第1項、第2項:「<br> I 勞工就請求給付工資、職業災害補償或賠償、退休金或資遣費、勞工保險條例第七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三項之賠償與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事件,聲請假扣押、假處分或定暫時狀態之處分者,法院依民事訴訟法第五百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三項所命供擔保之金額,不得高於請求標的金額或價額之十分之一。<br> II 前項情形,勞工釋明提供擔保於其生計有重大困難者,法院不得命提供擔保。」</cite></li> </ol> </section>
[ "民事訴訟法第7編保全程序\n。", "民事訴訟法第522條\n:「\n\n\tI 債權人就金錢請求或得易為金錢請求之請求,欲保全強制執行者,得聲請假扣押。\n\n\tII 前項聲請,就附條件或期限之請求,亦得為之。」\n\n\t\n民事訴訟法第523條\n:「\n\n\tI 假扣押,非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者,不得為之。\n\n\tII 應在外國為強制執行者,視為有日後甚難執行之虞。」", "呂太郎(2018),《民事訴訟法》,第2版,頁821。", "民事訴訟法第532條\n:「\n\n\tI 債權人就金錢請求以外之請求,欲保全強制執行者,得聲請假處分。\n\n\tII 假處分,非因請求標的之現狀變更,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者,不得為之。」", "民事訴訟法第389條\n:「\n\n\tI 下列各款之判決,法院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n\n\t一、本於被告認諾所為之判決。\n\n\t二、(刪除)\n\n\t三、就第四百二十七條第一項至第四項訴訟適用簡易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n\n\t四、(刪除)\n\n\t五、所命給付之金額或價額未逾新臺幣五十萬元之判決。\n\n\tII 計算前項第五款價額,準用關於計算訴訟標的價額之規定。\n\n\tIII 第一項第五款之金額或價額,準用第四百二十七條第七項之規定。」\n\n\t\n民事訴訟法第390條\n:「\n\n\tI 關於財產權之訴訟,原告釋明在判決確定前不為執行,恐受難於抵償或難於計算之損害者,法院應依其聲請,宣告假執行。\n\n\tII 原告陳明在執行前可供擔保而聲請宣告假執行者,雖無前項釋明,法院應定相當之擔保額,宣告供擔保後,得為假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523條\n第1項。", "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4號民事裁定\n:「查再抗告人於相對人以庫克郡法院確定判決為執行名義聲請假扣押強制執行後,執行法院僅查封不到一百萬元存款,為原法院確定之事實,與庫克郡法院確定判決命再抗告人給付之四千八百零四萬九千二百八十五元(以美金折算後之新台幣)差距甚大。又相對人主張再抗告人於庫克郡法院九十七年十月一日核發判決確定證明書後,於同月七日即將其名下所有不動產全部設定高額抵押權,有增加財產負擔、減少資產之事實一節,亦經相對人指稱並提出登記簿謄本、確定判決證明書為證。」", "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388號民事裁定\n:「再抗告人所涉刑責,刻由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偵查中,而再抗告人均已藏匿無蹤,恐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 "最高法院98年度台抗字第474號民事裁定\n:「再抗告人於台南地院聲請假扣押時,業經提出其委由律師通知相對人重新施工並依限完工之函、民國九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善化郵局○○一六三號存證信函及招領逾期證明、再委由律師通知相對人於同年月二十七日與建築師及鑽探公司一同會勘工地之函,相對人均置之不理並未依限出面,似有隱匿逃避之事實。」", "民事訴訟法第525條\n第1項:「假扣押之聲請,應表明下列各款事項:\n\n\t一、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n\n\t二、請求及其原因事實。\n\n\t三、假扣押之原因。\n\n\t四、法院。」", "民事訴訟法第526條\n第1項至第3項:「\n\n\tI 請求及假扣押之原因,應釋明之。\n\n\tII 前項釋明如有不足,而債權人陳明願供擔保或法院認為適當者,法院得定相當之擔保,命供擔保後為假扣押。\n\n\tIII 請求及假扣押之原因雖經釋明,法院亦得命債權人供擔保後為假扣押。」", "民事訴訟法第526條\n第4項:「夫或妻基於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聲請假扣押者,前項法院所命供擔保之金額不得高於請求金額之十分之一。」", "勞動事件法第47條\n第1項、第2項:「\n\n\tI 勞工就請求給付工資、職業災害補償或賠償、退休金或資遣費、勞工保險條例第七十二條第一項及第三項之賠償與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事件,聲請假扣押、假處分或定暫時狀態之處分者,法院依民事訴訟法第五百二十六條第二項、第三項所命供擔保之金額,不得高於請求標的金額或價額之十分之一。\n\n\tII 前項情形,勞工釋明提供擔保於其生計有重大困難者,法院不得命提供擔保。」" ]
d3bb8e092714d1f4c79374ba3efd806776c0c99eaa263c79a773d4ec9c608e8f
債務人脫產我該怎麼辦?淺談民法第244條撤銷權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890
A與B為多年好友,B數年前曾向A借款100萬元仍未償還,A之後又發現B竟然將名下唯一的房子贈與給老婆,導致B名下幾乎已經沒有任何財產。A當時曾氣得傳簡訊痛罵B一頓,想不到事發至今1年多,B完全沒有因為A的簡訊感到羞愧或表示要還錢,心灰意冷的A只好向法院起訴請求撤銷B贈與房子給老婆的行為。請問,A的主張有理由嗎?
當債務人不願清償自己積欠的債務時,可能會想方設法地把自己的財產移轉出去,以免日後這些財產被用來償還債權人,也就是俗稱的「脫產」。如同案例中的債務人B把房子贈與給他的老婆,而讓自己名下的財產幾乎全部歸零,使債權人A有無法把錢要回來的風險。 為了保障債權人,民法第244條 [1] 設有「撤銷權」的規定,讓債權人有機會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脫產行為。關於本條規定,至少有以下幾點應該注意:(見圖1) 圖1 對方欠錢不還竟然還脫產,該怎麼追回? 資料來源:王綱 / 繪圖:Yen 圖1 對方欠錢不還竟然還脫產,該怎麼追回? 資料來源:王綱 / 繪圖:Yen 一、債務人的行為必須「有害於債權」 債權人可以撤銷債務人脫產行為的前提,必須是債務人的行為對於自己清償債務的資力確實會產生影響,白話來說就是讓自己的財產不夠還錢給債權人。 而這裡所謂的影響,不必限於債務人將因此而完全沒有資力的情形,只要脫產行為會造成債務人無法履行或履行困難,就足以構成債權人撤銷的理由 [2] 。 另外,如果債權成立的時間,比要撤銷的行為還晚,因為行為當時根本不可能「有害債權」,所以債權人也不能拿之後才成立的債權,來主張要撤銷債務人之前影響資力的行為 [3] 。 二、無償行為與有償行為的撤銷條件不同 債權人要行使撤銷權,往往會牽涉到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例如接受債務人贈與的受贈人、向債務人買房子的買受人等),考量到第三人有無支付對價將會影響到應該受到的保護程度,因此條文針對不同情形也分別有不同的撤銷要件: (一)無償行為 無償行為指的是沒有對價關係的行為,例如贈與物品給他人 [4] ,或者是無條件免除他人對自己所負的債務 [5] 都是。在此情形,因為第三人並沒有付出任何對價,因此要受到的保護程度較低,只要這個行為確實有害及債權就可以撤銷 [6] 。 (二)有償行為 相對於無償行為,有償行為則是指具有對價關係的行為,例如買賣物品 [7] 、租賃房屋 [8] 等等。在有償行為的情形,因為第三人有支付對價,所以會受到較高程度的保障,除了有償行為確實有害及債權外,還必須要債務人及第三人都知悉這個有償行為是有害於債權的脫產行為,債權人才可以主張撤銷 [9] ,且這點必須由債權人來舉證證明 [10] 。 三、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不能超過除斥期間 依據民法第245條規定 [11] ,債權人起訴請求法院撤銷詐害債權行為的時間,必須是在債務人脫產行為發生時起的10年內,而且還必須是在債權人知悉有撤銷原因時起的1年內,二個條件缺一不可。 另外,所謂「知悉有撤銷原因」,指的是債權人對於構成撤銷權的各個事由都已經知悉,也就是要清楚知道債務人無償或有償的將財產脫手、有償行為的第三人刻意幫債務人脫產這些事情。如果只知悉部分事由,例如不知道債務人會因此沒辦法還錢,就還不會開始起算1年的除斥期間 [12] 。 四、債權人該對誰起訴? 在多數情況下,債權人要撤銷的行為屬於雙方行為,所涉及的當事人除了債務人以外還有其他第三人(例如接受債務人贈與的受贈人、向債務人買房子的買受人等),所以債權人必須以債務人連同第三人為被告,向法院起訴主張撤銷詐害債權的行為 [13] 。 五、案例分析 B在向A借款100萬後將名下唯一的房子贈與給老婆,導致自己名下幾乎已經沒有任何財產,確實屬於有害及A債權的無償行為,A可以向法院起訴B跟B的老婆,請求撤銷贈與行為。不過,A必須要在知悉B行為的1年內提出,而在本案中,A是在發現B贈與房子給老婆1年多後才向法院起訴請求撤銷,依民法第245條規定,他的撤銷權已經消滅,請求撤銷並沒有理由。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rne5b"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244">民法第244條</a>第1、2項:「<br> I 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br> II 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emwu"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45%2c%e5%8f%b0%e4%b8%8a%2c1316%2c19560927%2c1">最高法院45年度台上字第1316號民事判決</a>:「債權人之債權,因債務人之行為,致有履行不能或因難之情形者,即應認為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故在特定債權,倘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而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債權人即得行使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第二項之撤銷權以保全其債權,並不以債務人因其行為致陷於無資力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hw5x"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A%2c62%2c%e5%8f%b0%e4%b8%8a%2c2609%2c001">最高法院62年台上字第2609號民事判例</a>:「債權人得依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規定行使撤銷權,以其債權於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業已存在者為限,若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其債權尚未發生,自不許其時尚非債權人之人,於嗣後取得債權時,溯及的行使撤銷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zkm6"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06">民法第406條</a>:「稱贈與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與他方,他方允受之契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8xji"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343">民法第343條</a>:「債權人向債務人表示免除其債務之意思者,債之關係消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8jfx"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244">民法第244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yzfu"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345">民法第345條</a>第1項:「稱買賣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移轉財產權於他方,他方支付價金之契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00nb"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21">民法第421條</a>第1項:「稱租賃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以物租與他方使用收益,他方支付租金之契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d0x8"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244">民法第244條</a>第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r3al"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0%2c%e5%8f%b0%e4%b8%8a%2c466%2c20010322">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466號民事判決</a>:「按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第二項定有明文。該條項所規定之有償行為,除在客觀上須為債務人之行為有害於債權外,在主觀上尚須債務人明知有害於債權人之權利,且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有損害之事實為要件。此明知之事實,對債權人有利,應由主張其事實存在之債權人負舉證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xgud"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245">民法第245條</a>:「前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十年而消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59e2"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NTkxVk">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058號民事判決</a>:「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債權人之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十年而消滅。依此規定,債權人之撤銷權,係自行為時經過十年始行消滅,至上述一年之期間,須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始能起算。所謂撤銷原因係指構成行使撤銷權要件之各事由而言,在無償行為,應自知有害及債權之事實時起算;在有償行為,除知有害及債權之事實外,並須知債務人及受益人亦知其情事時起算。倘債權人僅知悉債務人有為有償行為或無償行為之事實,而對於該無償行為係有害及債權,或有償行為除害及債權外,債務人及受益人亦知其情事之事實,並不知悉,則債權人之撤銷權尚不能因一年間不行使而消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qshg"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YRTLTr">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1725號民事判決</a>:「按債權人依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第一、二項行使其撤銷訴權,如所請求撤銷之行為係雙方行為時,應以債務人及其相對人為被告,否則其當事人適格即有欠缺。」</cite></li> </ol> </section>
[ "民法第244條\n第1、2項:「\n\n\tI 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n\n\tII 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 "最高法院45年度台上字第1316號民事判決\n:「債權人之債權,因債務人之行為,致有履行不能或因難之情形者,即應認為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故在特定債權,倘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而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債權人即得行使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第二項之撤銷權以保全其債權,並不以債務人因其行為致陷於無資力為限。」", "最高法院62年台上字第2609號民事判例\n:「債權人得依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規定行使撤銷權,以其債權於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業已存在者為限,若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其債權尚未發生,自不許其時尚非債權人之人,於嗣後取得債權時,溯及的行使撤銷權。」", "民法第406條\n:「稱贈與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以自己之財產無償給與他方,他方允受之契約。」", "民法第343條\n:「債權人向債務人表示免除其債務之意思者,債之關係消滅。」", "民法第244條\n第1項。", "民法第345條\n第1項:「稱買賣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移轉財產權於他方,他方支付價金之契約。」", "民法第421條\n第1項:「稱租賃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以物租與他方使用收益,他方支付租金之契約。」", "民法第244條\n第2項。", "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466號民事判決\n:「按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第二項定有明文。該條項所規定之有償行為,除在客觀上須為債務人之行為有害於債權外,在主觀上尚須債務人明知有害於債權人之權利,且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有損害之事實為要件。此明知之事實,對債權人有利,應由主張其事實存在之債權人負舉證責任。」", "民法第245條\n:「前條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十年而消滅。」",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058號民事判決\n:「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債權人之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十年而消滅。依此規定,債權人之撤銷權,係自行為時經過十年始行消滅,至上述一年之期間,須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始能起算。所謂撤銷原因係指構成行使撤銷權要件之各事由而言,在無償行為,應自知有害及債權之事實時起算;在有償行為,除知有害及債權之事實外,並須知債務人及受益人亦知其情事時起算。倘債權人僅知悉債務人有為有償行為或無償行為之事實,而對於該無償行為係有害及債權,或有償行為除害及債權外,債務人及受益人亦知其情事之事實,並不知悉,則債權人之撤銷權尚不能因一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1725號民事判決\n:「按債權人依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第一、二項行使其撤銷訴權,如所請求撤銷之行為係雙方行為時,應以債務人及其相對人為被告,否則其當事人適格即有欠缺。」" ]
ee6fcc7fb2dcffc1b486283f108116b66efc54c3a33dc49b339a07b805741520
沒收制度介紹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546
A是一名因失業無所事事的中年男子,某日在家裡試用新買的毒品吸食器,用之吸食毒品後,突然想起從小都被欺負以及最近缺錢花用,種種對社會的不滿一次爆發,便隨手拿起家中許久未用的殺豬刀,前往家門外的公園,看見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太婆,便用殺豬刀逼老太婆交出身上僅有的3000元新臺幣。
本文擬以上述案例簡述介紹我國的沒收制度。(見圖1) 圖1 什麼是刑法上的沒收? 為什麼要沒收? 資料來源:王聖傑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刑法上的沒收? 為什麼要沒收? 資料來源:王聖傑 / 繪圖:Yen 一、沒收制度介紹 沒收這個名詞,相信大家應該很常在報章雜誌的法律新聞或者法院判決中看到,沒收的意義是指,於刑事程序中,國家經由公權力的行使,而將原屬於他人的東西,歸為國家無償持有。 然而從刑法的角度來看,沒收的目的及態樣不一而足,有的沒收是為了社會安全的需要、有的沒收是因為為了取證上的需要、有的更是為了不想讓犯罪者繼續坐擁不法所得,彼此各有各的功用所在,例如違禁物以及犯罪工具的沒收是基於社會防衛的需求、不法所得沒收則是基於不想讓犯罪的人可以在服刑完畢之後繼續保有不法所得,以免發生犯人於接受制裁之後,仍能持犯罪所得繼續花用的不公平現象發生。 從刑法的角度來看,對於構成犯罪者,除了針對犯罪行為人要加以論罪科刑外,對於犯罪相關的違禁物、產物、工具、所得等等也要加以沒收,例如毒品案中摻有愷他命之香煙、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案中之管制手槍、殺人案中所用的開山刀、詐欺犯罪之詐騙款項、偽造貨幣案之偽造貨幣等等。 二、沒收制度的種類 (一)違禁物 所謂的違禁物是指國家法令所禁止的物品,通常是有害社會安全的物品,例如不符合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之槍枝以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各級毒品都是,對於此等對於社會安全有害的物品,我國於刑法第38條 [1] 第1項規定:「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對此類物品的沒收是基於此類物品對社會的高度危害性因此予以沒收,立法者基於社會防衛的需求,由於違禁物通常具有社會危害的性質,所以針對違禁物的沒收,刑法是採取「義務沒收」的立法體例,也就是無論如何法院都必須予以沒收,法院對於是否沒收並沒有裁量的空間,於本案例中的毒品,或者具殺傷力的槍枝等即屬於此處的違禁物,依法法院應該主動予以沒收才是。 (二)供犯罪預備、犯罪所用之物 針對此種型態的沒收,規定在我國刑法38條第2項,為了進行犯罪,行為人往往需準備一定之工具或物品等,以便犯罪能夠順利完成,「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指用來實行與犯罪行為具有直接關連的犯罪工具,就像是本案例中的毒品吸食器,以及殺豬刀就是犯罪所用之物,目前我國刑法對於此種沒收是採取「裁量沒收」,也就是法官可以決定是不是要沒收,為什麼在這裡是採取裁量沒收呢?讀者可以想想如果今天筆者拿一粒市價上億的鑽石輕輕尻了同事一下,如果這市價上億的鑽石因此就要被沒收,在比例原則上面是不要有點說不過去呢?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給法官有一個裁量的空間在個案決定到底應不應該沒收犯罪中所使用之犯罪工具 [2] 。 (三)犯罪所得 所謂的犯罪所得 [3] ,是指犯罪行為人因為犯罪所獲得的利益,例如:公務員接受性招待、收受賄賂的款項以及本案的新臺幣3000元,之所以要沒收犯罪所得,是因為如果我們不沒收犯罪所得的話,那麼犯罪行為人就會想著反正犯罪去吃個牢飯就好,出來的話還是可以繼續拿著不法所得到處揮霍,這樣刑法預防犯罪的功能就會大大的降低,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不讓犯罪行為人繼續保有不法所得就成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因此我國刑法在38條之1 [4] 就規定了,犯罪所得無論如何都應予以沒收。 三、結語 沒收的制度於我國刑法中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單純把作奸犯科的人關起來,有時候沒有辦法完全達成刑法保衛社會安全的終極目的,所以我們才需要有沒收制度的存在,例如上面所講的,違禁物沒收、犯罪工具沒收、不法所得沒收等等,只有將沒收制度跟刑罰互相結合,才能讓做壞事的人更加警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全。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bogzj"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8">中華民國刑法第38條</a>:「<br> I 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br> II 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br> III 前項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而無正當理由提供或取得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br> IV 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bbim"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為進行犯罪,行為人往往需準備一定之工具或物品等,以便犯罪能夠順利完成。「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指用來實行與犯罪行為具有直接關連的犯罪工具,例如毒品犯罪常見之行動電話、電子磅秤、分裝吸管及吸食器等,或如傷害行為所使用的棍棒、賭博所使用的賭具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cn83"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而所謂的犯罪所得,依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區分為「產自犯罪的利得」以及「為了犯罪的利得」。前者,係指因實現犯罪而獲得之利得,例如於竊盜案中所竊取之款項,該款項之來源係來自竊盜之犯罪行為;後者,則是指行為人雖未從犯罪取得直接利益,惟行為人從他人處取得相當酬金,例如行為人答應某黑道老大,將被害人予以殺害,即可得到酬金1000萬元,該1000萬元即是行為人取得之相當酬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jvqr"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8-1">中華民國刑法第38條之1</a>:「<br> I 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br> II 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因下列情形之一取得犯罪所得者,亦同:<br> 一、明知他人違法行為而取得。<br> 二、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之對價取得。<br> 三、犯罪行為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他人因而取得。<br> III 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br> IV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br> V 犯罪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cite></li> </ol> </section>
[ "中華民國刑法第38條\n:「\n\n\tI 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n\n\tII 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n\n\tIII 前項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而無正當理由提供或取得者,得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n\n\tIV 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 "為進行犯罪,行為人往往需準備一定之工具或物品等,以便犯罪能夠順利完成。「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指用來實行與犯罪行為具有直接關連的犯罪工具,例如毒品犯罪常見之行動電話、電子磅秤、分裝吸管及吸食器等,或如傷害行為所使用的棍棒、賭博所使用的賭具等。", "而所謂的犯罪所得,依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區分為「產自犯罪的利得」以及「為了犯罪的利得」。前者,係指因實現犯罪而獲得之利得,例如於竊盜案中所竊取之款項,該款項之來源係來自竊盜之犯罪行為;後者,則是指行為人雖未從犯罪取得直接利益,惟行為人從他人處取得相當酬金,例如行為人答應某黑道老大,將被害人予以殺害,即可得到酬金1000萬元,該1000萬元即是行為人取得之相當酬金。", "中華民國刑法第38條之1\n:「\n\n\tI 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n\n\tII 犯罪行為人以外之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因下列情形之一取得犯罪所得者,亦同:\n\n\t一、明知他人違法行為而取得。\n\n\t二、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之對價取得。\n\n\t三、犯罪行為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他人因而取得。\n\n\tIII 前二項之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n\n\tIV 第一項及第二項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n\n\tV 犯罪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 ]
af8b04ab6bd2caa552b3c9fb8e95429a82bc7ebf9dfbc2a9d78895f5aec2d364
公寓大廈的公共區域有菸味,住戶只能忍耐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ousing-land-neighbors/585
null
一、菸害防制法的規定有落實,公共場所多半已全面禁菸 自從菸害防制法在1997年公布施行後,民眾如果在公共場所、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室內工作場所等禁菸場所吸菸 [1] ,可能會被處新臺幣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鍰 [2] ,所以現在已經比較少見到癮君子在這些場所恣意的吞雲吐霧了。 二、私人場所可以抽菸嗎? 但如果是住戶在公寓大廈的大廳、中庭、樓梯間或公共廁所等公共區域,或是保全人員在警衛室裡抽菸,菸味飄散至大廳,住戶可以禁止嗎?還是只能默默忍耐?(見圖1) 圖1 公寓大廈,用什麼方式禁止吸菸? 資料來源:余青慧 / 繪圖:Yen 圖1 公寓大廈,用什麼方式禁止吸菸? 資料來源:余青慧 / 繪圖:Yen (一)住戶可以在公寓大廈的公共區域吸菸嗎? 因為公寓大廈的大廳、中庭、樓梯間或公共廁所等,並非菸害防制法規定全面禁止吸菸的場所,所以住戶只能依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規定 [3] ,由社區住戶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在規約中禁止住戶在公共區域抽菸,以排除二手菸害。 如果住戶違反規約有關禁止吸菸的規定,又經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的制止仍不聽從,除了可以依上開法條第5項報請主管機關處理外 [4] ,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還可以依同法第22條第1項第3款 [5] 以及第47條第2款 [6] 規定,依據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決議,訴請法院強制該住戶遷離,並由主管機關對該住戶科處新臺幣3,000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的罰鍰。 (二)保全人員可以在公寓大廈的警衛室吸菸嗎? 至於保全人員在警衛室內抽菸的情況,如果在該處工作的保全人員未達3人,就不屬於菸害防制法第18條第1項第12款 [7] 規定全面禁止吸菸的「三人以上共用之室內工作場所」,這時只能根據同法第20條第1項規定 [8] ,由管委會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將警衛室也列入禁菸的範圍。 但是因為菸害防制法並沒有對違反該項規定的行為人制定任何罰責,所以真的要有效地禁止保全人員在警衛室內吸菸的話,恐怕只能透過請保全公司訂立工作規則加以限制保全人員的行為。換言之,菸害防制法在這種情形的規範效果不大。 (三)住戶可以在自家住宅內或陽台吸菸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在自家住宅內或陽台抽菸,因為自家住宅或陽台是屬於住戶個人所有的私領域,一般規約可能不會把它列入禁菸的場所。如果連在自宅吸菸也被禁止,一定有人認為這樣的限制已經侵害人民抽菸的自由。 但如果菸味隨著管道間、公共管線飄散至走道、樓梯間,甚至是其他住戶的住宅內,而且情節重大,已經超過一般人所能容忍的程度,嚴重影響其他住戶的生活品質、精神健康。 針對這種爭議,法院的實務上已經有判決認為上述行為構成對其他住戶的居住安寧權侵害,這時候人民抽菸的自由應該要加以限縮,因此,受二手菸妨害的住戶得向吸菸者請求精神上的損害賠償(慰撫金) [9] ,並禁止吸菸者再將二手菸侵入他人的居家環境 [10]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cfzrr"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70021&amp;flno=18">菸害防制法第18條</a>第1項:「下列場所全面禁止吸菸:<br> 一、各級學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居家式托育服務場所及其他供兒童及少年教育或活動為主要目的之場所。<br> 二、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及其他文化或社會教育機構所在之室內場所。<br> 三、醫療機構、護理機構、其他醫事機構及社會福利機構所在場所。但老人福利機構之室外場所與設有獨立空調及獨立隔間之室內吸菸室,不在此限。<br> 四、政府機關及公營事業機構所在之室內場所。<br> 五、大眾運輸工具、計程車、遊覽車、車站及旅客等候室。<br> 六、製造、儲存或販賣易燃易爆物品之場所。<br> 七、金融機構、郵局及電信事業之營業場所。<br> 八、供室內體育、運動或健身之場所。<br> 九、教室、圖書室、實驗室、表演廳、禮堂、展覽室、會議廳(室)及電梯廂內。<br> 十、歌劇院、電影院、視聽歌唱業或資訊休閒業及其他供公眾休閒娛樂之室內場所。<br> 十一、旅館、商場、餐飲店、酒吧、夜店或其他供公眾消費之室內場所。但於該場所內設有獨立空調及獨立隔間之室內吸菸室或雪茄館,不在此限。<br> 十二、三人以上共用之室內工作場所。<br> 十三、其他供公共使用之室內場所與經各級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場所及交通工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q1fv"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70021&amp;flno=40">菸害防制法第40條</a>第2項:「於第十八條第一項所定場所或第十九條第一項不得吸菸之場所吸菸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34am"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70118&amp;flno=16">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a>第1項:「住戶不得任意棄置垃圾、排放各種污染物、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之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2dq0"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70118&amp;flno=16">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a>第5項:「住戶違反前四項規定時,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或按規約處理,經制止而不遵從者,得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9gir"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70118&amp;flno=22">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2條</a>第1項第3款:「住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促請其改善,於三個月內仍未改善者,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得依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決議,訴請法院強制其遷離:……三、其他違反法令或規約情節重大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xr0y"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70118&amp;flno=47">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47條</a>第2款:「有下列行為之一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二、住戶違反第十六條第一項或第四項之規定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2eob"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70021&amp;flno=18">菸害防制法第18條</a>第1項第12款:「下列場所全面禁止吸菸:……十二、三人以上共用之室內工作場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o190"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70021&amp;flno=20">菸害防制法第20條</a>第1項:「第十八條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以外之場所,經所有人、負責人或管理人指定禁止吸菸者,不得吸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7phs"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TEV,101%2c%e5%ba%97%e7%b0%a1%2c999%2c20130426%2c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新店簡易庭101年度店簡字第999號民事判決</a>:「參酌現今社會型態及生活習慣,並衡諸社區居民為一居住共同體,應彼此折衝協調致力達成公共安居、公共安寧之生活品質,而『人民長期之居住環境品質及健康權』及『人民抽菸之自由』之利益相衝突時,若仍認後者之利益應優於前者利益之保護,顯然輕重失衡,而悖離法律實現公平正義之精神甚遠,且依兩造建物為上下樓緊密相連之建物形狀,以及人民對居住環境品質及健康權之基本需求以觀,足見被告甲○○、乙○○、丙○○所為,已嚴重妨害原告之居住安寧甚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ldx4"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V,104%2c%e8%a8%b4%2c1831%2c20151228%2c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1831號民事判決</a>:「主文:被告甲○○、乙○○不得將門牌號碼新北市○○區○○路○○○巷○○號四樓房屋內之菸味飄散侵入至原告所有同棟十四號五樓之居家環境。」</cite></li> </ol> </section>
[ "菸害防制法第18條\n第1項:「下列場所全面禁止吸菸:\n\n\t一、各級學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居家式托育服務場所及其他供兒童及少年教育或活動為主要目的之場所。\n\n\t二、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及其他文化或社會教育機構所在之室內場所。\n\n\t三、醫療機構、護理機構、其他醫事機構及社會福利機構所在場所。但老人福利機構之室外場所與設有獨立空調及獨立隔間之室內吸菸室,不在此限。\n\n\t四、政府機關及公營事業機構所在之室內場所。\n\n\t五、大眾運輸工具、計程車、遊覽車、車站及旅客等候室。\n\n\t六、製造、儲存或販賣易燃易爆物品之場所。\n\n\t七、金融機構、郵局及電信事業之營業場所。\n\n\t八、供室內體育、運動或健身之場所。\n\n\t九、教室、圖書室、實驗室、表演廳、禮堂、展覽室、會議廳(室)及電梯廂內。\n\n\t十、歌劇院、電影院、視聽歌唱業或資訊休閒業及其他供公眾休閒娛樂之室內場所。\n\n\t十一、旅館、商場、餐飲店、酒吧、夜店或其他供公眾消費之室內場所。但於該場所內設有獨立空調及獨立隔間之室內吸菸室或雪茄館,不在此限。\n\n\t十二、三人以上共用之室內工作場所。\n\n\t十三、其他供公共使用之室內場所與經各級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場所及交通工具。」", "菸害防制法第40條\n第2項:「於第十八條第一項所定場所或第十九條第一項不得吸菸之場所吸菸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鍰。」",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n第1項:「住戶不得任意棄置垃圾、排放各種污染物、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之行為。」",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16條\n第5項:「住戶違反前四項規定時,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或按規約處理,經制止而不遵從者,得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理。」",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2條\n第1項第3款:「住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促請其改善,於三個月內仍未改善者,管理負責人或管理委員會得依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決議,訴請法院強制其遷離:……三、其他違反法令或規約情節重大者。」",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47條\n第2款:「有下列行為之一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二、住戶違反第十六條第一項或第四項之規定者。」", "菸害防制法第18條\n第1項第12款:「下列場所全面禁止吸菸:……十二、三人以上共用之室內工作場所。」", "菸害防制法第20條\n第1項:「第十八條第一項及前條第一項以外之場所,經所有人、負責人或管理人指定禁止吸菸者,不得吸菸。」",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新店簡易庭101年度店簡字第999號民事判決\n:「參酌現今社會型態及生活習慣,並衡諸社區居民為一居住共同體,應彼此折衝協調致力達成公共安居、公共安寧之生活品質,而『人民長期之居住環境品質及健康權』及『人民抽菸之自由』之利益相衝突時,若仍認後者之利益應優於前者利益之保護,顯然輕重失衡,而悖離法律實現公平正義之精神甚遠,且依兩造建物為上下樓緊密相連之建物形狀,以及人民對居住環境品質及健康權之基本需求以觀,足見被告甲○○、乙○○、丙○○所為,已嚴重妨害原告之居住安寧甚明。」",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訴字第1831號民事判決\n:「主文:被告甲○○、乙○○不得將門牌號碼新北市○○區○○路○○○巷○○號四樓房屋內之菸味飄散侵入至原告所有同棟十四號五樓之居家環境。」" ]
a0327341a1e9e1ba67a33db8dce4e86221abac1e49d9cfaf05898a9985bfeb25
什麼是告訴乃論與非告訴乃論?和公訴與自訴有什麼不同?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479
null
刑法中將犯罪類型區分成「告訴乃論之罪」與「非告訴乃論之罪」,而且是以非告訴乃論為原則,告訴乃論為例外。也就是只要法條沒有明定:「……(刑法章節或條號),須告訴乃論」,即屬於非告訴乃論。 此種明定某罪是告訴乃論的法條,在刑法中都是規定在該章節的最後一條,也就是每章都會有自己的規定 [1] 。例如刑法第16章之1的妨害風化罪 [2] ,範圍是從第230條至第236條,其中第236條規定:「第230條之罪 [3] ,須告訴乃論 [4] 。」因此在妨害風化罪這章裡面,只有第230條是告訴乃論,其他罪名都屬於非告訴乃論。 一、刑法中告訴乃論和非告訴乃論的定義與區別 所謂「告訴乃論」是指:被害人必須於知道犯人時起6個月內 [5] 提出告訴,並經檢察官開啟偵查後,法院才能進行審判的犯罪。 例如,刑法第287條 [6] 規定,刑法第277條的普通傷害罪 [7] 須告訴乃論,因此,被打到受傷的人若沒有提出告訴,檢察官即使知道這件事也無法起訴打人的人。則既然欠缺檢察官起訴,法院自然無法審判。 反之,若為「非告訴乃論」,即使被害人不想追究,檢察官還是可以起訴並由法院審判。 像新聞中常常聽到有人在賣場偷東西,老闆看行為人家境清寒而決定原諒,但警察還是得依法送辦。這是因為竊盜罪是非告訴乃論之罪,檢察官既然知道竊盜事實,就必須依法處理。不過,雖然說是依法處理,其實也只是指讓案件進入司法程序,不代表檢察官一定會起訴 [8] 或法院一定會判決有罪 [9] 。(見圖1) 圖1 告訴乃論罪與非告訴乃論罪的區別?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1 告訴乃論罪與非告訴乃論罪的區別?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二、「公訴」和「自訴」是刑事訴訟程序概念 應注意的是,「告訴乃論與非告訴乃論」和「公訴與自訴」並不相同,也沒有絕對關聯,兩者更不能劃上等號! 不僅一般人容易搞混,新聞中也常常誤用「公訴罪」、「自訴罪」這兩個詞彙。以前述在賣場偷東西的新聞為例,被害人原諒行為人後,檢警仍須依法辦理的原因在於刑法竊盜罪是非告訴乃論之罪,縱使欠缺被害人的告訴,檢警仍有權調查,檢察官也可決定是否起訴,並不是因為竊盜罪是公訴罪! 其實刑法中並沒有「公訴罪」和「自訴罪」的說法,公訴與自訴只是用來指稱刑事訴訟程序上,由誰提起訴訟的類型:公訴是指由「檢察官」代替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訴訟 [10] ,自訴則是由「被害人」自己當原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 [11] 。一般來說,大部分時候被害人都可以提起自訴,除非刑事訴訟法有例外規定,例如,原則上對於直系尊親屬或配偶不能提自訴 [12] 、或是已經由檢察官開始偵查的非告訴乃論之罪,也不能再提自訴 [13] 。(見圖2) 圖2 公訴與自訴的區別?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2 公訴與自訴的區別?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三、小結(見圖3) 圖3 告訴乃論/非告訴乃論 與 公訴/自訴 的關係?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3 告訴乃論/非告訴乃論 與 公訴/自訴 的關係?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所以簡單來說,對單一罪名而言並沒有區分是公訴或自訴的意義,例如殺人罪 [14] 是非告訴乃論之罪,檢察官若發現殺人事實並進而偵查,就可以依職權提起公訴,但假若被害人家屬嚥不下這口氣,想要親上法庭跟兇手對質,他們就可以選擇自訴;又例如普通傷害是告訴乃論之罪,被害人可以走自訴程序,由自己提起訴訟,也能夠向檢察官告訴相關犯罪事實,由檢察官進行公訴。 因此所謂「公訴罪」與「自訴罪」的名稱本身就是個錯誤!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o2pay"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除了刑法,其他涉及刑責的法條也有告訴乃論之罪的規定,例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211&amp;flno=18">跟蹤騷擾防治第18條</a>第3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70024&amp;flno=36">人工生殖法第36條</a>第3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50021&amp;flno=45">個人資料保護法第45條</a>等,但它們不像刑法都規定在該章節的最後一條,而是有的在條文的最後1、2項,有的則獨立一條規定在章節內。但囿於篇幅關係,本篇圖文討論這些法律名詞,只聚焦在刑法與刑事訴訟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jsul"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C0000001&amp;bp=34">中華民國刑法第16章之1</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7fgk"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30">中華民國刑法第230條</a>:「與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為性交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oq0v"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36">中華民國刑法第236條</a>:「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irdb"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37">刑事訴訟法第237條</a>第1項:「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之時起,於六個月內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x8lm"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87">中華民國刑法第287條</a>:「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及第二百八十四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tcs6"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77">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a>第1項:「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bezi"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2">刑事訴訟法第252條</a>:「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為不起訴之處分:<br> 一、曾經判決確定者。<br> 二、時效已完成者。<br> 三、曾經大赦者。<br> 四、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br> 五、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其告訴或請求已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br> 六、被告死亡者。<br> 七、法院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br> 八、行為不罰者。<br> 九、法律應免除其刑者。<br> 十、犯罪嫌疑不足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xpvq"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1">刑事訴訟法第301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2">第302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3">第303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4">第304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09">第309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u5aw"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64">刑事訴訟法第264條</a>第1項:「提起公訴,應由檢察官向管轄法院提出起訴書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mpqq"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19">刑事訴訟法第319條</a>第1項:「犯罪之被害人得提起自訴。但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mwni"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21">刑事訴訟法第321條</a>:「對於直系尊親屬或配偶,不得提起自訴。但依第二百五十八條之三第二項後段裁定而提起自訴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847d"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323">刑事訴訟法第323條</a>第1項:「同一案件經檢察官依第二百二十八條規定開始偵查者,不得再行自訴。但告訴乃論之罪經犯罪之直接被害人提起自訴,或依第二百五十八條之三第二項後段裁定而提起自訴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nnvb"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71">中華民國刑法第271條</a>第1項:「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cite></li> </ol> </section>
[ "除了刑法,其他涉及刑責的法條也有告訴乃論之罪的規定,例如:\n跟蹤騷擾防治第18條\n第3項、\n人工生殖法第36條\n第3項、\n個人資料保護法第45條\n等,但它們不像刑法都規定在該章節的最後一條,而是有的在條文的最後1、2項,有的則獨立一條規定在章節內。但囿於篇幅關係,本篇圖文討論這些法律名詞,只聚焦在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中華民國刑法第16章之1\n。", "中華民國刑法第230條\n:「與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為性交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236條\n:「第二百三十條之罪,須告訴乃論。」", "刑事訴訟法第237條\n第1項:「告訴乃論之罪,其告訴應自得為告訴之人知悉犯人之時起,於六個月內為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287條\n:「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一條及第二百八十四條之罪,須告訴乃論。但公務員於執行職務時,犯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罪者,不在此限。」",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n第1項:「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n:「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為不起訴之處分:\n\n\t一、曾經判決確定者。\n\n\t二、時效已完成者。\n\n\t三、曾經大赦者。\n\n\t四、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n\n\t五、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其告訴或請求已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n\n\t六、被告死亡者。\n\n\t七、法院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n\n\t八、行為不罰者。\n\n\t九、法律應免除其刑者。\n\n\t十、犯罪嫌疑不足者。」", "刑事訴訟法第301條\n、\n第302條\n、\n第303條\n、\n第304條\n、\n第309條\n。", "刑事訴訟法第264條\n第1項:「提起公訴,應由檢察官向管轄法院提出起訴書為之。」", "刑事訴訟法第319條\n第1項:「犯罪之被害人得提起自訴。但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直系血親或配偶為之。」", "刑事訴訟法第321條\n:「對於直系尊親屬或配偶,不得提起自訴。但依第二百五十八條之三第二項後段裁定而提起自訴者,不在此限。」", "刑事訴訟法第323條\n第1項:「同一案件經檢察官依第二百二十八條規定開始偵查者,不得再行自訴。但告訴乃論之罪經犯罪之直接被害人提起自訴,或依第二百五十八條之三第二項後段裁定而提起自訴者,不在此限。」", "中華民國刑法第271條\n第1項:「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6a98398e7f0fd14e7eb8c41aad340fad5213d73569920d5d56a9e70ed87a5f8e
如何避免成為詐欺罪的幫助犯?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518
null
一、什麼是詐欺罪?什麼是詐欺犯的幫助犯? 為了自己或第三人不法的所有,用詐術讓人將本人或第三人的物交付的話,會觸犯刑法第339條的詐欺罪 [1] 。如果是幫助詐欺犯實行犯罪行為的人,則是會成為詐欺犯的幫助犯 [2] ,幫助犯所受的刑罰,只是可以比詐欺犯的正犯 [3] 輕一點而已,而且在法律上仍然被認為是犯罪成員,所以還必須和正犯一起對被害人負擔民事的損害賠償責任。 二、在實務上常看到因為一時疏忽而淪為詐欺幫助犯 大致可分為下列三種:(見圖1) 圖1 如何避免成為詐欺罪的幫助犯? 資料來源:葉鞠萱 / 繪圖:Yen 圖1 如何避免成為詐欺罪的幫助犯? 資料來源:葉鞠萱 / 繪圖:Yen (一)誤信詐欺集團為民間貸款代辦公司,為了讓詐欺集團向銀行代辦借款而提供帳號、金融卡、身分證等等物件,卻反被利用來供被害人匯入款項,而被檢警以詐欺幫助犯偵辦。 由於行為人提供相關物件的目的是要辦理借款,並沒有幫助詐欺集團行騙的意思,所以如果可以提出適當的聯絡文件證明當初就是為辦理貸款、沒有詐欺的犯意,應該可以避免被認為詐欺幫助犯。 (二) 遺失金融卡,但還來不及掛失,帳戶被詐欺集團盜用,提供給被害人匯入款項,而遭列為警示帳戶,被檢警以詐欺幫助犯偵辦。 這種情形雖然行為人也沒有要幫助詐欺集團行騙的意思,但因為行為人沒有在第一時間掛失,比起上一種情形,辯護的難度相對高一點,必須花較多心力蒐集證據去證明當初金融卡的確是不小心遺失,不是主動提供給詐欺集團使用的,例如帳戶內也有自己的一些存款。如果不要為圖一時方便而將密碼寫在金融卡上,或是設定為0000或1234或生日之類容易被有心人士破解的密碼,甚至於遺失第一時間即報失,不怕遺失提款卡會淪為詐欺幫助犯。 (三) 行為人誤信各種名目的徵才需求,例如經營國際性線上博弈,需要大量帳戶,以供資金匯兌,而提供帳號、金融卡、身分證等等物件給詐欺集團,卻被用來讓被害人匯入款項,而被檢警以詐欺幫助犯偵辦。 這類詐欺集團通常是利用通訊軟體例如Line進行這類招攬徵才,要求徵才者直接將上開物件寄往某一便利商店,除了考量便利性外,顯然具不易追查通訊軟體使用者的隱密性。由於行為人提供相關物件卻不需要提供勞務,與一般人認知的用勞力換取報酬的求職情形不同,再加上這種優渥的對價及行為人根本沒去過公司面試、未實際見過任何公司人員、領不到錢時也找不到當初的徵才者等情事都不符合常情,縱使行為人說的都真實還是無法讓自己卸責的。因為行為人均已成年,本有相當辨別事理的能力,加上現代資訊又非常發達,各種詐騙手法時有耳聞,一般人很難完全不懷疑上開徵才的真實性,法院自然認為行為人不可能無法預見將被詐欺集團利用,所以通常都會認定行為人有幫助詐欺之故意,為詐欺幫助犯。 三、結語 因為法律是一種很專門的學問,打官司更是牽涉很多技巧和經驗,民眾萬一不幸遇到上述情形時,建議尋求律師協助,以求事後盡力彌補,避免衍生更多民刑事責任。但最根本之道,是所謂小心能駛萬年船,民眾享受現代社會生活的多樣及便利性的同時,要更加謹慎小心,對不合理之事要心存懷疑多方求證,也不要想利用旁門走道借款或賺錢,才不會目的未達到,反而被利用成為詐欺幫助犯。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awpwk"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39">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a> :「<br> I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br> II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br> III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kmbs"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0">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a>:「<br> I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br> II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khd5"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刑法所謂的正犯,是指刑法各罪的行為主體,例如殺人罪法條所規定的殺人「者」,也就是指著手實施犯罪構成要件的人。</cite></li> </ol> </section>
[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n :「\n\n\tI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n\n\tII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n\n\tIII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n:「\n\n\tI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n\n\tII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刑法所謂的正犯,是指刑法各罪的行為主體,例如殺人罪法條所規定的殺人「者」,也就是指著手實施犯罪構成要件的人。" ]
26922a520767c9a652682cec1a95ca05bd2f7c8a2933d6e7ec75614559dca662
錢又不是我拿的!幫助詐欺罪是怎麼一回事?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407
null
「您好,我們是XX投注全台唯一代理商,現在要徵求出入金帳戶,會給會員回饋」;「我們這邊薪水的匯法,就是你要先把存摺提款卡給我們,我們才有辦法入帳」;「徵求:轉帳小幫手,日領5,000。」 像這些常見的文宣都是網路、社會上非常常見用來騙取帳戶詐騙他人的手法,一旦落入這種陷阱提供帳戶,你就很可能吃上「幫助詐欺罪」的官司。(見圖1) 圖1 什麼是幫助詐欺犯? 資料來源:簡大為 / 繪圖:Yen 一、什麼叫做詐欺罪? 刑法第339條有對於詐欺犯下清楚定義 [1] ,最高法院也曾經作出解釋,認為詐欺罪是利用告訴被害人不正確的訊息,或隱瞞其中的重大資訊,造成被害人認知上的錯誤,進一步將財物給交付出去 [2] 。 這筆財物不一定是交給直接參與犯罪的你本人,如果是把財物交給第三人,也算是詐欺罪的處罰範圍之內。因此如果告訴被害人你的小孩在我手上、或自稱檢察官要凍結帳戶,讓被害人陷於一個認為小孩真的被綁架、帳戶要被凍結的錯誤認知,而把錢財交付出去給第三人,就會被論以詐欺罪。 二、什麼叫做幫助犯 幫助犯是指:雖然沒有直接參與犯罪的任何行為,但是基於幫助他人犯罪的意圖,用他的幫助行為讓犯罪更容易進行,或是成為犯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 例如:幫忙買兇槍殺人,雖然沒有真正參與殺人的行為,但是買槍的幫助行為便利了這個殺人行為,也因此幫忙買兇槍就會成立殺人罪的「幫助犯」。 三、為什麼給帳戶會構成詐欺幫助犯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於2013年曾經做過統計,詐欺幫助犯的有罪機率高達97%,也就是只要交付帳戶供他人做人頭帳戶使用,基本上就是有罪確定了 [4] 。 法院一般都會認為,基於政府宣導詐騙案件不遺餘力,屬於一般智識的民眾都應該能察覺交付帳戶會成為人頭,進而幫助詐欺犯去詐欺受害者;而既然交付帳戶的人能察覺這件事,卻又還是貪圖蠅頭小利交付帳戶,很顯然對於自己的行為將幫助詐欺「有預見到,且毫不在意是否發生」,而用所謂的「間接故意」以詐欺幫助犯去定這些人頭罪 [5] 。 四、詐欺幫助犯需要負什麼刑事責任? 法律規定詐欺幫助犯可以處以跟詐欺犯一樣的刑度,也就是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但是可以酌情稍微減刑 [6] 。而實務上如果認罪、達成和解後,只要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法官大多會判決緩刑,給予悔過的機會。 但如果不幸沒有達成和解,法院也判決有罪的狀況下,大多還是會給予6個月以下的刑度,讓被告可以易科罰金不用入獄服刑。 五、詐欺幫助犯需要負什麼民事責任? 其實,刑法上的責任說重不重,大多可以易科罰金解決,但民事上可就不一樣了。 大多數法院認為既然你幫助了詐欺犯詐取財物,那就要跟詐欺犯負擔「連帶責任 [7] 」。而連帶責任的意思就是被害人可以跟任何一個負擔連帶責任者要求「全額賠償 [8] 」。 也就是假設你做為人頭帳戶,其中有300萬經過你的帳戶轉匯給詐欺犯,被害人就可以跟你或詐欺犯任何一個人要求300萬元整的賠償。當然,在法律上你可以向真正的詐欺犯請求分擔這筆錢,但實際上能抓到詐欺主謀的情況非常少,或抓到了也已經脫產完畢,只能乖乖認賠。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sa7n1"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39">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a>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0oi2"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bit.ly/48aZSW5">最高法院46年度台上字第260號刑事判例</a>:「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一項詐欺罪之成立,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為要件。所謂以詐術使人交付,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若其所用方法,不能認為詐術,亦不致使人陷於錯誤,即不構成該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rdo1"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Ck3bhS">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650號刑事判決</a>:「刑法上所謂幫助他人犯罪,係指對他人決意實行之犯罪有認識,而基於幫助之意思,於他人犯罪實行之前或進行中施以助力,給予實行上之便利,使犯罪易於實行,而助成其結果發生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zsif"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4),《<a href="https://www.jrf.org.tw/articles/133">被騙又被冤,心酸啥人知?~人頭帳戶的冤罪紀實記者會</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rfml"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DM,107%2c%e7%b0%a1%2c2701%2c20180905%2c1">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7年度簡字第2701號刑事判決</a>:「近來利用人頭帳戶遂行詐欺犯罪之案件眾多,廣為大眾媒體所報導,政府機關亦持續加強宣導防範詐騙之知識,依當前社會一般人之智識程度與生活經驗,對於不以正當理由而要求提供金融帳戶存摺、金融卡及提款密碼者,均能預見係為取得人頭帳戶,以供犯罪使用,已屬一般生活常識。被告於行為時係具有相當智識及生活閱歷之成年人,且自承:知道提供帳戶供詐欺集團使用是犯法的,竟仍將上開銀行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提供給他人使用,足認被告確有幫助他人實施詐欺犯罪之不確定故意甚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diqg"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0">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a>:「<br> I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br> II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qrg4"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85">民法第185條</a>第1項:「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oldd"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273">民法第273條</a>第1項:「連帶債務之債權人,得對於債務人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其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全部或一部之給付。」</cite></li> </ol> </section>
[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n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最高法院46年度台上字第260號刑事判例\n:「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一項詐欺罪之成立,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為要件。所謂以詐術使人交付,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若其所用方法,不能認為詐術,亦不致使人陷於錯誤,即不構成該罪。」",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650號刑事判決\n:「刑法上所謂幫助他人犯罪,係指對他人決意實行之犯罪有認識,而基於幫助之意思,於他人犯罪實行之前或進行中施以助力,給予實行上之便利,使犯罪易於實行,而助成其結果發生者。」",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4),《\n被騙又被冤,心酸啥人知?~人頭帳戶的冤罪紀實記者會\n》。",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7年度簡字第2701號刑事判決\n:「近來利用人頭帳戶遂行詐欺犯罪之案件眾多,廣為大眾媒體所報導,政府機關亦持續加強宣導防範詐騙之知識,依當前社會一般人之智識程度與生活經驗,對於不以正當理由而要求提供金融帳戶存摺、金融卡及提款密碼者,均能預見係為取得人頭帳戶,以供犯罪使用,已屬一般生活常識。被告於行為時係具有相當智識及生活閱歷之成年人,且自承:知道提供帳戶供詐欺集團使用是犯法的,竟仍將上開銀行帳戶之存摺、提款卡及密碼提供給他人使用,足認被告確有幫助他人實施詐欺犯罪之不確定故意甚明。」", "中華民國刑法第30條\n:「\n\n\tI 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n\n\tII 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民法第185條\n第1項:「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 "民法第273條\n第1項:「連帶債務之債權人,得對於債務人中之一人或數人或其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全部或一部之給付。」" ]
16d1a235974080521cdd41b2d38435cb8629e8e1cbbee8ca23ab2606b1d3c910
什麼是詐欺取財罪?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718
A長期與B補習班合作,多次承攬B補習班的影片製作,負責製作講師上課影片並上傳網路讓會員觀看,每集報酬為5,000元。本次的影片製作共20集100,000元。 沒想到,A因個人債務一時急需用錢,雖然沒有完成影片製作,為了得到報酬,故意在請款單據上填載影片已全部製作完成,包括完成的內容、集數、金額等,向B補習班的會計人員C請款並收受本次全部報酬。之後,B補習班查帳才發現A申請給付本次100,000元報酬的錄影,實際上並未完成製作,但因會計人員C核銷時信賴A的請款單據的記載,又是長期合作的熟人,不疑有他,而全額付清。 請問A有什麼法律責任嗎?A如果主張是預先請款是否可以免責?
圖1 怎麼樣才會成立刑法上的詐欺罪? 資料來源:陳麗雯 / 繪圖:Yen 圖1 怎麼樣才會成立刑法上的詐欺罪? 資料來源:陳麗雯 / 繪圖:Yen A成立詐欺取財罪:(見圖1) 一、什麼是詐欺取財罪 刑法第339條第1項 [1] 的詐欺取財罪,是指行為人為了自己或其他人的不法所有,故意以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傳遞與事實不符的資訊,影響他人對事實的主觀判斷與評估,以致產生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認知,並進而同意處分財產,導致行為人或第三人因此獲有利益,造成他人損失財產而言 [2] 。具體的說,詐欺取財罪必須符合以下要件才會成立: (一)客觀要件 1. 行使詐術 是指傳遞與「事實」不相符合的資訊,而使相對人有誤認的可能,除了外在的客觀事實外,也包括內心的事實在內。例如打從一開始就沒有跟對方進行買賣的意思,卻故意傳達要進行買賣的行為,就可能被認為行使詐術。也可能是透過文字、語言或行動來表達的方式來行使詐術。 2. 使相對人陷於錯誤。 3. 相對人為財產上的處分 如果不是使相對人為財產上的處分,而是取得財產上的不法利益,例如取得債權、免除債務或提供勞務、服務等,會另外構成刑法第339條第2項的詐欺得利罪 [3] ,不會構成本項的詐欺取財罪。 4. 相對人或第三人受有財產損害。 (二)主觀要件 1. 必須是故意的行為,過失不罰。 2. 須有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的意圖。 二、案例說明 (一)A成立刑法第339條第1項的詐欺取財罪 本案例中,A是為了自己不法所有金錢的目的,並基於詐欺的故意,持不實記載的請款單據,向B補習班的會計人員C請款。C因為A的積極詐欺行為而陷於錯誤,也就是當時C誤以為A已經將工作完成,所以才向自己請款,此時C內心以及外觀上產生不一致的狀況。而C相信A的詐欺行為並進而交付報酬,使A取得財產,B補習班受有損害,所以A成立刑法第339條第1項的詐欺取財罪。 (二)A不能用預先請款的藉口免於詐欺罪的處罰 至於A主張是預先請款是否就可以免於詐欺罪的處罰?因為A與B補習班之間影片製作的工作在法律上屬於承攬,依民法第490條第1項 [4] 規定,如果當事人間沒有特別的約定,承攬是以一方先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他方在工作完成後,再行付款的契約關係,所以A必須在工作完成後才可以請款,而非工作未完成前就可以預先請款。 況且A請款時,也沒特別註明是未完成工作的預先請款,請款單據看起來都是為了已完成工作的請款,所以A明知自己尚未完成工作,本來不可以請款,卻提出內容不實的請款單據,外觀上足以使B補習班的會計人員C誤認A一如過去已完成工作,顯然是以積極的詐術方法,致B補習班的會計人員C陷入錯誤而支付款項,A有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B補習班交付金錢,顯然構成詐欺,不能用預先請款的藉口而免責 [5]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e3651"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39">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a>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7jyd"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DM,106%2c%e6%98%93%2c431%2c20170801%2c1">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6年度易字第431號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go0l"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39">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a>第2項:「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57qv"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90">民法第490條</a>第1項:「稱承攬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zomy"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8%2c%e4%b8%8a%e6%98%93%2c547%2c20190711%2c1">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易字第547號刑事判決</a>。</cite></li> </ol> </section>
[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n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參考\n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6年度易字第431號刑事判決\n。",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n第2項:「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民法第490條\n第1項:「稱承攬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 "參考\n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易字第547號刑事判決\n。" ]
e775ecb1f7d5b953dc4c144c2a30a728d64eaff82020c3a14d659efb2b7d4dcd
特休怎麼排?老闆可以因為我沒有提前申請不准假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47
null
一、什麼是特休? 特休,在法律上稱為「特別休假」,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規定依照勞工的年資,雇主要給予相對應的有薪假 [1] 。 (一)特休有幾天?特休可以請半天嗎? 從勞工受僱的當天起算,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6個月,就有3日的法定特休,工作滿1年有7日、滿2年10日、滿3年14日、滿5年15日、滿10年則每年再多加1日,最多工作滿25年可加到30日,也就是特休天數上限 [2] 。可以利用勞動部的「 特別休假日數試算系統 」估算自己的特休。 不過勞基法只規定有幾「日」的特休,如果勞工想要把特休拆成半天,甚至以小時為單位,法律並沒有規定到這麼細,只要勞資雙方協商同意就可以了 [3] 。 (二)兼職勞工也有依工時比例計算的特休 除了正職勞工,要注意打工族、工讀生、計時人員等部分工時勞工也有特休!即使部分工時勞工每日、每週的工時比正職勞工少,從到職日起算連續工作滿6個月,雇主就要開始給特休,但可以按照工時比例給予 [4] 。 例如工讀生A每週的工時約20小時,工作滿6個月工時合計522小時,而正職勞工6個月的正常工時是1,044小時 [5] ,工讀生的工作時數是正職勞工的1/2,所以公司依法要給工讀生A特休1.5日(= 正職勞工滿6個月有的3日特別休假 × 1/2),至於不滿1日的0.5日,一樣由勞資協議看要怎麼處理,但不可以損害勞工的權益。 二、特休要怎麼排?(見圖1) 圖1 特休要怎麼排?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圖1 特休要怎麼排?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關於特休的安排,勞基法規定由勞工決定,但雇主基於企業經營上的急迫需求或勞工因為個人因素,勞雇雙方可以協商調整 [6] 。條文看簡單,但實際操作時卻有很多細節及問題,以下討論幾種情形: (一)公司可以要求勞工提前申請特休嗎? 首先,特休原則上要事先申請,沒請特休又沒出勤會成立曠職。如果勞工沒出勤不是因為遭遇急迫或突發事故,事後才說這天要補請特休,雇主同意,當然沒什麼問題、可以改成特休;但如果雇主不同意,勞工也沒有權利主張事後要補請假將這天改成特休,仍成立曠職 [7] 。沒有正當理由繼續曠工3日,雇主就可以合法解僱勞工 [8] ,相當嚴重! 至於要提前多久請特休?法律並沒有規定要在幾日前請特休,公司可以在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規定員工要在一定合理的期間提前申請 [9] ,讓雇主可以安排人力、事先因應,這樣的約定或工作規則並不違法。另外,也提醒雇主工作規則必須合理,如果規定協商不成一律由雇主指定特休假日期,會是無效的規定 [10] 。 但如果勞工沒有在契約或工作規則的期限前排定特休,勞動部認為雇主只能基於企業經營的急迫需求跟勞工協商,經過勞工同意調整,假如勞工不同意,還是要依法讓勞工休假 [11] 。但也有法院提醒,如果勞工只提前幾小時申請,可能涉及權利濫用,雇主可以主張不受拘束,例如空服員在航班起飛前幾小時才申請特休 [12] 。建議勞工儘量依照契約或工作規則,提前告知雇主。 (二)勞工排定特休要經過公司同意嗎? 勞基法規定,特休要休哪天是由勞工自行決定 [13] 。如果雇主要求員工年初就要一次預排當年度全部的特休,甚至未經同意直接把員工的特休排在特定日子(例如強制排在彈性放假的補班日、員工旅遊日 [14] 等),都是違法的 [15] 。 至於勞工申請特休要不要經過雇主同意?有法院認為勞工跟雇主提出特休要排在哪天,就生效了,不需要雇主同意,雇主只能因為企業經營上的急迫需求來跟員工協商調整 [16] ,雙方協調不成,勞工還是可以依他的安排休假。 不過,也有法院認為,雖然特休是由勞工提出,但還是要跟雇主協調,如果雇主因為企業經營急迫需求、勞工特休已經嚴重影響公司營運等正當理由,可以不准假(詳後述) [17] ;相反地,如果雇主不是基於正當理由,例如竟然要求勞工檢附請假證明、說明請假原因等,以此刁難、拒絕勞工請特休,當然是違法的。 總之,勞工原則上可以自己排特休,有爭議的在雇主因為企業經營急迫需求,才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三、勞工請特休沒有任何限制嗎?雇主如何因應? 上一段提到,有法院認為雇主基於企業經營上的急迫需求、勞工特休已經嚴重影響公司營運等正當理由,要求勞工上班、拒絕特休安排是合法的。事實上勞工對於特休的安排不是毫無界限,雇主基於以下原因,可以與勞工協商調整,甚至停止勞工的假期: (一)企業經營上的急迫需求 參考最高行政法院判決,雇主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可以主張勞工排定的特休無效、要求勞工出勤 [18] : 1. 具備企業經營上的急迫需求 雇主必須因為依照勞工排定的特休休假,將面臨企業經營上的急迫需求,才可以開啟與勞工協商調整。 2. 已經和勞工協商調整 即使企業有經營上的急迫需求,雇主也不可以直接駁回勞工的特休申請,要求出勤。仍然必須先和員工協商,就算員工不願與雇主協商(畢竟員工沒有義務依公司指示進行協商),雇主至少必須提出適當的協商方式,才算是善盡與勞工協商調整的義務 [19] 。 3. 勞工排定特休的時間,將嚴重影響雇主營業,造成重大損害而顯然失衡 這其實是勞工勞權保障和雇主的營運損失之間的權衡,當勞工休假的確對雇主有重大損害而顯然失衡,勞工的排假才有可能需要退讓。 個案上可考量勞工個人的身心狀況、特休日期的替代性、有沒有休假所產生的損益等;雇主這邊則要考量缺少這位去特休的勞工,會對公司的營運造成什麼損害、損害程度、會不會讓其他人也遭受損害等,綜合判斷。 (二)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有繼續工作的必要 如果遇到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雇主認為有繼續工作的必要,也可以停止勞工的特休。不過此時雇主一定要加倍發給工資,還要讓勞工事後補假,而且雇主要在事後24小時內向當地的主管機關說明理由核備 [20] ,才算合法。 四、結論 特休是勞基法賦予勞工的權利,應由勞工自行安排,就算雇主因此面臨企業經營上的急迫需求,仍建議好好與勞工溝通協商,避免違法遭到新臺幣2萬元~100萬元的罰鍰 [21] ,還會被公布公司、負責人的名稱 [22] 。 勞工如果已提早告知特休安排,卻被刁難,可以進一步撥打勞動部的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或利用勞動部或各縣市政府民意信箱等方式提出申訴 [23]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f5xu2"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9">勞動基準法第39條</a>前段:「第三十六條所定之例假、休息日、第三十七條所定之休假及第三十八條所定之特別休假,工資應由雇主照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um0a"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8">勞動基準法第38條</a>第1項:「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應依下列規定給予特別休假:<br> 一、六個月以上一年未滿者,三日。<br> 二、一年以上二年未滿者,七日。<br> 三、二年以上三年未滿者,十日。<br> 四、三年以上五年未滿者,每年十四日。<br> 五、五年以上十年未滿者,每年十五日。<br> 六、十年以上者,每一年加給一日,加至三十日為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dl24"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N2=1050130162&amp;cnt=1&amp;now=1&amp;lnabndn=1&amp;recordno=1">勞動部勞動條2字第1050130162號函</a>(2016/2/3):「一、依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規定,工作開始及終止之時間、休息時間、休假等有關事項應於勞動契約中約定。復查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之特別休假係以日為計算單位,事業單位得否以半日為給假單位,法無明文,得由勞資雙方協商議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x0eb"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1.aspx?id=FL072875&amp;flno=6">僱用部分時間工作勞工應行注意事項第6點</a>第3款第3目:「(三)特別休假依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辦理。其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如於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但年度終結未休之日數,經勞雇雙方協商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者,於次一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仍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年度可休特別休假時數,得參考下列方式比例計給之:<br> 部分工時勞工工作年資滿6個月以上未滿1年者,自受僱當日起算,6個月正常工作時間占全時勞工6個月正常工作時間之比例;部分工時勞工工作年資滿1年以上者,以部分工時勞工全年正常工作時間占全時勞工全年正常工作時間之比例,乘以勞動基準法第38條所定特別休假日數計給。不足1日部分由勞雇雙方協商議定,惟不得損害勞工權益。但部分工時勞工每週工作日數與該事業單位之全時勞工相同,僅每日工作時數較短者,仍應依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給予休假日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0lql"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正職勞工全年正常工時應該是2,088小時(= 每週40小時 × 52週 + 8小時),計算方式是每週法定工時是40小時,乘以全年52週,再加上1天8小時,要加1天是因為這樣合計才是365日(= 52週 × 7日 + 1日);所以6個月的工時就是1,044小時(= 一年2,088 ÷ 12個月 × 6個月)。<br> 同樣的計算方式也可以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109%2c%e5%8b%9e%e4%b8%8a%e6%98%93%2c150%2c20220419%2c1">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勞上易字第150號民事判決</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V,110%2c%e5%8b%9e%e4%b8%8a%e6%98%93%2c11%2c20230112%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0年度勞上易字第11號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a4lo"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8">勞動基準法第38條</a>第2項:「前項之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雇主基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協商調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fybi"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11%2c%e4%b8%8a%2c154%2c20230810%2c1">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154號判決</a>:「惟勞工排定特別休假,原則上應預先為之,並於相當期間前通知雇主俾其得以事先因應之,俾兼顧勞雇雙方權益之維護,方符合誠實信用原則。故勞工未到班服勤係出於急迫或突發狀況之事故,事後辦竣請假手續具正當事由者,其事後將該未到班服勤時間排定為特別休假,補辦請假手續者,固非法所不許。惟勞工無故未完成請假手續,擅自不到班,已違背職業倫理及工作紀律,構成曠職,自無從事後排定為特別休假,而脫免曠職之法律效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w3m5"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12">勞動基準法第12條</a>第1項第6款:「勞工有左列情形之一者,雇主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六、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三日,或一個月內曠工達六日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kszo"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0">勞動基準法第70條</a>第1款:「雇主僱用勞工人數在三十人以上者,應依其事業性質,就左列事項訂立工作規則,報請主管機關核備後並公開揭示之:一、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國定紀念日、特別休假及繼續性工作之輪班方法。」<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2&amp;flno=7">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a>第2款:「勞動契約應依本法有關規定約定下列事項:……二、工作開始與終止之時間、休息時間、休假、例假、休息日、請假及輪班制之換班。」</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dtdn"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DV,99%2c%e5%8b%9e%e8%a8%b4%2c76%2c20110805%2c1">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9年度勞訴字第76號民事判決</a>:「為免雇主恣意否決勞工之請求而使勞基法保障勞工特休假權利之立法本旨落空,基此立法之目的性考量,此時應認以勞工之指定及意願優先,惟於企業有生產、組織上之急迫需求,有必要優先安排之勞工同時申請,或另行指定特別休假日期對勞工顯無不利益等情況下,雇主方得拒絕同意勞工特休假;換言之,於勞雇雙方無法協商特休假日期時,原則上依勞工指定之日期,雇主僅於生產組織上急迫狀況方得拒絕勞工之特休假請求,且此情既屬例外之抗辯事由,自應由雇主就此抗辯事由負舉證之責,如此解釋方符勞基法保障勞工特休假權利之立法意旨。從而,如雇主所制定之工作規則違反上開原則,規定勞雇雙方協商不成時一律由雇主指定特休假日期,即係違反勞基法第38條保障勞工特休假權利之強制規定,依勞基法第1條規定,該勞動條件之約定應屬無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t1ji"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9%2c%e4%b8%8a%2c111%2c20210520%2c1">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a>:「另原審在審理中曾去函主管機關勞動部查詢相關制度事宜,經該部以108年9月3日勞動條3字第1080130943號函復以『說明:……四、有關雇主得否以工作規則、勞動契約等方式,要求勞工應於事先(排定特別休假前一定日數)提出申請等情,說明如下:(一)查有關工作開始及終止之時間、休息時間、休假等事項,應於勞動契約中約定,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定有明文。勞資雙方如協商約定於一定合理範圍期限前,排定特別休假期日,雖無不可,惟勞工如未依約於一定期限前排定特別休假,雇主亦僅限於有勞基法第38條第2項但書所定事項得與勞工協商調整外,餘仍應依法給予勞工特別休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qb6l"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9%2c%e4%b8%8a%2c111%2c20210520%2c1">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a>:「惟本件應予關注者,乃勞工乙○○自始行使其特別休假排定權有無權利濫用之疑義。……本件勞工乙○○係在距其原應服勤之航班起飛前不到5小時,方提出其於當日特別休假之排定,對於航空運輸業而言,其權利之行使是否正當?如屬違反誠信原則之行使,恐不生行使之效力,上訴人即無受其行使之拘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qtj4"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8">勞動基準法第38條</a>第2項本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wzgw"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105%2c%e5%8b%9e%e4%b8%8a%2c86%2c20180731%2c1">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勞上字第86號民事判決</a>:「被上訴人雖另抗辯每年均有員工旅遊,該旅遊日數即充作特別休假,並就當年度未休完之特別休假發放年終獎金作為補償等語。然為上訴人所否認,且被上訴人並未舉證證明兩造有合意以員工旅遊日數充作特別休假,或當年度未休完之特別休假以發放年終獎金作為補償。又衡酌特別休假之目的係在確保勞工有休息之機會,並由勞工先表示要行使特別休假之權利後,再由勞雇雙方協商排定之。而員工旅遊係由被上訴人安排旅遊日期及行程後,再徵詢員工參加之意願,兩者性質上並不相同,自難相互扣抵。」</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uug8"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N2=1060047055&amp;cnt=1&amp;now=1&amp;lnabndn=1&amp;recordno=1">勞動部勞動條3字第1060047055號函</a>(2017/3/3):「二、依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依其意願決定之。雇主可提醒或促請勞工排定休假,但不得限制勞工僅得一次預為排定或於排定於特定期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0h3p"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BA,109%2c%e8%a8%b4%2c1449%2c20211021%2c1">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9年度訴字第1449號判決</a>:「勞工於符合勞基法第38條第1項所定特別休假要件時,雇主即應依法給予勞工特別休假,且勞工就特別休假之指定權屬形成權,雇主僅於因有工作需要且徵得勞工同意者始得調整。」<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BA,107%2c%e8%a8%b4%2c318%2c20190530%2c2">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7年度訴字第318號判決</a>也採取同樣的見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tlxf"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9%2c%e4%b8%8a%2c111%2c20210520%2c1">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9k9u"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9%2c%e4%b8%8a%2c111%2c20210520%2c1">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a>:「依勞動基準法第38條第2項之規定,資方遇有勞方行使特別休假排定權,而勞方終局未能於原已排定之期日特別休假時,資方唯有『具備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已與勞工協商調整』、『勞工如於所排定之特別休假日期休假,將同時嚴重影響資方之營業自由,致生資方或第三方之重大損害而顯然失衡』時,始不生違章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qnxn"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9%2c%e4%b8%8a%2c111%2c20210520%2c1">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a>:「固然,基於特別休假排定權之優勢,依法員工並無依資方指示進行協商之義務,即連『如何進行協商』此一先決課題,都未必可以達成共識,惟基於勞動基準法第38條第2項但書寓有保障資方營運順利之意旨,應認資方如已善盡其責提出妥適之協商路徑,即已合於法律要求。」</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4pe0"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40">勞動基準法第40條</a>:「<br> I 因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雇主認有繼續工作之必要時,得停止第三十六條至第三十八條所定勞工之假期。但停止假期之工資,應加倍發給,並應於事後補假休息。<br> II 前項停止勞工假期,應於事後二十四小時內,詳述理由,報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t3qg"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1項第1款:「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xn6a"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0-1">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a>第1項:「違反本法經主管機關處以罰鍰者,主管機關應公布其事業單位或事業主之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4c3c"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勞動部(n.d.),《<a href="https://www.mol.gov.tw/1607/28690/28700/nodelist">勞工申訴專區</a>》。</cite></li> </ol> </section>
[ "勞動基準法第39條\n前段:「第三十六條所定之例假、休息日、第三十七條所定之休假及第三十八條所定之特別休假,工資應由雇主照給。」", "勞動基準法第38條\n第1項:「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應依下列規定給予特別休假:\n\n\t一、六個月以上一年未滿者,三日。\n\n\t二、一年以上二年未滿者,七日。\n\n\t三、二年以上三年未滿者,十日。\n\n\t四、三年以上五年未滿者,每年十四日。\n\n\t五、五年以上十年未滿者,每年十五日。\n\n\t六、十年以上者,每一年加給一日,加至三十日為止。」", "勞動部勞動條2字第1050130162號函\n(2016/2/3):「一、依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規定,工作開始及終止之時間、休息時間、休假等有關事項應於勞動契約中約定。復查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之特別休假係以日為計算單位,事業單位得否以半日為給假單位,法無明文,得由勞資雙方協商議定之。」", "僱用部分時間工作勞工應行注意事項第6點\n第3款第3目:「(三)特別休假依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辦理。其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如於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但年度終結未休之日數,經勞雇雙方協商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者,於次一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仍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年度可休特別休假時數,得參考下列方式比例計給之:\n\n\t部分工時勞工工作年資滿6個月以上未滿1年者,自受僱當日起算,6個月正常工作時間占全時勞工6個月正常工作時間之比例;部分工時勞工工作年資滿1年以上者,以部分工時勞工全年正常工作時間占全時勞工全年正常工作時間之比例,乘以勞動基準法第38條所定特別休假日數計給。不足1日部分由勞雇雙方協商議定,惟不得損害勞工權益。但部分工時勞工每週工作日數與該事業單位之全時勞工相同,僅每日工作時數較短者,仍應依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給予休假日數。」", "正職勞工全年正常工時應該是2,088小時(= 每週40小時 × 52週 + 8小時),計算方式是每週法定工時是40小時,乘以全年52週,再加上1天8小時,要加1天是因為這樣合計才是365日(= 52週 × 7日 + 1日);所以6個月的工時就是1,044小時(= 一年2,088 ÷ 12個月 × 6個月)。\n\n\t同樣的計算方式也可以參考\n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勞上易字第150號民事判決\n、\n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0年度勞上易字第11號民事判決\n。", "勞動基準法第38條\n第2項:「前項之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雇主基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協商調整。」", "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154號判決\n:「惟勞工排定特別休假,原則上應預先為之,並於相當期間前通知雇主俾其得以事先因應之,俾兼顧勞雇雙方權益之維護,方符合誠實信用原則。故勞工未到班服勤係出於急迫或突發狀況之事故,事後辦竣請假手續具正當事由者,其事後將該未到班服勤時間排定為特別休假,補辦請假手續者,固非法所不許。惟勞工無故未完成請假手續,擅自不到班,已違背職業倫理及工作紀律,構成曠職,自無從事後排定為特別休假,而脫免曠職之法律效果。」", "勞動基準法第12條\n第1項第6款:「勞工有左列情形之一者,雇主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六、無正當理由繼續曠工三日,或一個月內曠工達六日者。」", "勞動基準法第70條\n第1款:「雇主僱用勞工人數在三十人以上者,應依其事業性質,就左列事項訂立工作規則,報請主管機關核備後並公開揭示之:一、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國定紀念日、特別休假及繼續性工作之輪班方法。」\n\n\t\n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n第2款:「勞動契約應依本法有關規定約定下列事項:……二、工作開始與終止之時間、休息時間、休假、例假、休息日、請假及輪班制之換班。」",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9年度勞訴字第76號民事判決\n:「為免雇主恣意否決勞工之請求而使勞基法保障勞工特休假權利之立法本旨落空,基此立法之目的性考量,此時應認以勞工之指定及意願優先,惟於企業有生產、組織上之急迫需求,有必要優先安排之勞工同時申請,或另行指定特別休假日期對勞工顯無不利益等情況下,雇主方得拒絕同意勞工特休假;換言之,於勞雇雙方無法協商特休假日期時,原則上依勞工指定之日期,雇主僅於生產組織上急迫狀況方得拒絕勞工之特休假請求,且此情既屬例外之抗辯事由,自應由雇主就此抗辯事由負舉證之責,如此解釋方符勞基法保障勞工特休假權利之立法意旨。從而,如雇主所制定之工作規則違反上開原則,規定勞雇雙方協商不成時一律由雇主指定特休假日期,即係違反勞基法第38條保障勞工特休假權利之強制規定,依勞基法第1條規定,該勞動條件之約定應屬無效。」", "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n:「另原審在審理中曾去函主管機關勞動部查詢相關制度事宜,經該部以108年9月3日勞動條3字第1080130943號函復以『說明:……四、有關雇主得否以工作規則、勞動契約等方式,要求勞工應於事先(排定特別休假前一定日數)提出申請等情,說明如下:(一)查有關工作開始及終止之時間、休息時間、休假等事項,應於勞動契約中約定,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7條定有明文。勞資雙方如協商約定於一定合理範圍期限前,排定特別休假期日,雖無不可,惟勞工如未依約於一定期限前排定特別休假,雇主亦僅限於有勞基法第38條第2項但書所定事項得與勞工協商調整外,餘仍應依法給予勞工特別休假。……』」", "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n:「惟本件應予關注者,乃勞工乙○○自始行使其特別休假排定權有無權利濫用之疑義。……本件勞工乙○○係在距其原應服勤之航班起飛前不到5小時,方提出其於當日特別休假之排定,對於航空運輸業而言,其權利之行使是否正當?如屬違反誠信原則之行使,恐不生行使之效力,上訴人即無受其行使之拘束。」", "勞動基準法第38條\n第2項本文。", "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勞上字第86號民事判決\n:「被上訴人雖另抗辯每年均有員工旅遊,該旅遊日數即充作特別休假,並就當年度未休完之特別休假發放年終獎金作為補償等語。然為上訴人所否認,且被上訴人並未舉證證明兩造有合意以員工旅遊日數充作特別休假,或當年度未休完之特別休假以發放年終獎金作為補償。又衡酌特別休假之目的係在確保勞工有休息之機會,並由勞工先表示要行使特別休假之權利後,再由勞雇雙方協商排定之。而員工旅遊係由被上訴人安排旅遊日期及行程後,再徵詢員工參加之意願,兩者性質上並不相同,自難相互扣抵。」", "勞動部勞動條3字第1060047055號函\n(2017/3/3):「二、依勞動基準法第38條規定,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依其意願決定之。雇主可提醒或促請勞工排定休假,但不得限制勞工僅得一次預為排定或於排定於特定期日。」",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9年度訴字第1449號判決\n:「勞工於符合勞基法第38條第1項所定特別休假要件時,雇主即應依法給予勞工特別休假,且勞工就特別休假之指定權屬形成權,雇主僅於因有工作需要且徵得勞工同意者始得調整。」\n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7年度訴字第318號判決\n也採取同樣的見解。", "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n。", "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n:「依勞動基準法第38條第2項之規定,資方遇有勞方行使特別休假排定權,而勞方終局未能於原已排定之期日特別休假時,資方唯有『具備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已與勞工協商調整』、『勞工如於所排定之特別休假日期休假,將同時嚴重影響資方之營業自由,致生資方或第三方之重大損害而顯然失衡』時,始不生違章責任。」", "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上字第111號判決\n:「固然,基於特別休假排定權之優勢,依法員工並無依資方指示進行協商之義務,即連『如何進行協商』此一先決課題,都未必可以達成共識,惟基於勞動基準法第38條第2項但書寓有保障資方營運順利之意旨,應認資方如已善盡其責提出妥適之協商路徑,即已合於法律要求。」", "勞動基準法第40條\n:「\n\n\tI 因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雇主認有繼續工作之必要時,得停止第三十六條至第三十八條所定勞工之假期。但停止假期之工資,應加倍發給,並應於事後補假休息。\n\n\tII 前項停止勞工假期,應於事後二十四小時內,詳述理由,報請當地主管機關核備。」", "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1項第1款:「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 "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n第1項:「違反本法經主管機關處以罰鍰者,主管機關應公布其事業單位或事業主之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 "勞動部(n.d.),《\n勞工申訴專區\n》。" ]
c6acad47417810ec6b5923c54b05db00032698085bf99456dd850f53f0dc5c2f
共有土地要全部共有人都同意才能賣嗎?不同意的人該如何保護自己?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ousing-land-neighbors/1278
null
一、可以出賣持分≠可以出賣部分或整筆不動產 在分別共有不動產的情況下,每位共有人手上擁有的是「應有部分」(也就是俗稱的「持分」)。而依照民法第819條的規定,每個共有人手上持有的「應有部分」是可以自由買賣、移轉的 [1] ;但是就共有物的實體,如果要處分(如賣掉部分或整塊土地),必須經過共有人同意,但要多少人同意才能處分,則會因為它是動產還是不動產,而有不同的門檻。 二、不動產處分原則僅需多數決同意 (一)一般共有物的處分,原則上需「全體」共有人同意 依照民法第819條規定,共有物的處分,必須得到共有人全體同意 [2] 。因此,原則上一般共有物的處分,必須要所有共有人都同意才能處分。例如三個人一起出資購買而共有的車子,就必須三個人都同意才可以賣掉。 (二)「不動產」共有物的處分,例外僅需「多數決」同意即可出賣 在共有物是「不動產」的情形,因不動產負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若仍需「全體」共有人同意,容易浪費它的價值,也不利於土地或房屋的經濟價值利用。因此,法律特別增設「土地法第34條之1」規定,允許以「多數」共有人同意,便能處分不動產 [3] ,多數的情況有以下兩種: 「共有人過半數」且「持分過半數」。 「人數不計」但「持分過2/3」。 以上兩種多數決的方式,只要擇一便可以處分不動產,而不需要「全體」共有人同意。 三、不同意被處分的共有人,如何保護自己? 難道少數的共有人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共有物被賣掉嗎?其實不是。不同意處分的共有人在共有物被處分時,有下列三種方式可以應對: (一)優先承買權 1. 可以主張優先承買權 依照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規定 [4] ,如果有共有人出賣他的應有部分時,其他共有人可以用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 因此,當有共有人打算憑藉多數決的方式,將全部共有土地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規定出賣給其他外人時,多數共有人必須事先用書面的方式通知其他共有人 [5] ,而其餘「不同意的共有人」可以向多數決的共有人主張行使「優先承購權」,要求以同一出賣條件承買該不動產。 2. 優先承買權如何行使? 少數共有人要在收到不動產出賣通知後15日內,以書面方式,向同意處分的多數共有人表示他要行使優先承買權 [6] 。 行使優先承買權時,必須與原本出賣給第三人的條件為「同一條件」 [7] ,不可任意變更價格、標的範圍等契約內容。 3. 未通知少數共有人行使優先承買權怎麼辦? 如果多數共有人沒有通知少數共有人行使優先承買權,就把不動產移轉登記給別人,因為土地法34條之1優先承買權只能對共有人主張,不可以對抗第三人,所以沒有被通知行使優先承買權的少數共有人,只可以向多數共有人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無法主張塗銷不動產的移轉登記 [8] 。 (二)分割請求權 1. 裁判分割 在共有物所有權還沒移轉登記為第三人之前,共有人間仍存在共有關係,如果彼此間無法達成分割協議 [9] ,不同意的少數共有人中任何一人都可以對其他共有人主張民法第823條第1項規定 [10] ,請求法院裁判分割共有物。 2. 裁判分割的結果 裁判分割,會由法官決定要用哪種方式分割比較適當。以下列出幾種分割方式 [11] : (1)原物分割 將原物按照應有部分比例分配給各共有人。 (2)變價分割 將共有物變賣,以「金錢」的形式按應有部分的比例分配給各共有人。 (3)混合分割方式 例如一部分的共有物採「原物分割」,另一部分的共有物則採「變價分割」的方式。或者是共有物分配給特定的共有人,並由受分配的共有人拿出金錢,將金錢分配給剩餘沒有分配到共有物的共有人。 (三)異議 依照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執行要點規定 [12] ,多數共有人已依照土地法第34條之1的方式多數決出賣不動產,並到地政機關申請不動產登記時,少數不同意處分的共有人,可以趕快用書面的方式,依據下列4種原因之一,向地政機關提出異議,如果地政機關認為少數人提出的異議有理由的話,便會駁回多數人的登記申請,這樣就可以中斷土地的處分登記: 一次處分數宗不動產,出賣人未記明各宗不動產的價金,使少數共有人無法主張優先購買權。 少數共有人對於他應得的對價、補償及買賣條件等私權事項有爭執,並已向法院起訴。 就多數決處分的書面通知不符法定要件。 其他有損少數不同意處分的共有人權益的情形,並已向法院起訴。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s1pd9"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819">民法第819條</a>第1項:「各共有人,得自由處分其應有部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blos"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819">民法第819條</a>第2項:「共有物之處分、變更、及設定負擔,應得共有人全體之同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ahld"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001&amp;flno=34-1">土地法第34條之1</a>第1項:「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變更及設定地上權、農育權、不動產役權或典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三分之二者,其人數不予計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7mw7"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001&amp;flno=34-1">土地法第34條之1</a>第4項:「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i9kk"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60001&amp;flno=34-1">土地法第34條之1</a>第2項:「共有人依前項規定為處分、變更或設定負擔時,應事先以書面通知他共有人;其不能以書面通知者,應公告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h6k6"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www.land.moi.gov.tw/law/Resultdet1/105?LCID=75&amp;lawname=%E5%9C%9F%E5%9C%B0%E6%B3%95%E7%AC%AC%E4%B8%89%E5%8D%81%E5%9B%9B%E6%A2%9D%E4%B9%8B%E4%B8%80%E5%9F%B7%E8%A1%8C%E8%A6%81%E9%BB%9E&amp;lawOnOff=2">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執行要點</a>第13點第1款:「本法條所定優先購買權,依下列規定辦理:(一)他共有人於接到出賣通知後十五日內不表示者,其優先購買權視為放棄。他共有人以書面為優先購買與否之表示者,以該表示之通知達到同意處分之共有人時發生效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gq4t"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www.land.moi.gov.tw/law/Resultdet1/105?LCID=75&amp;lawname=%E5%9C%9F%E5%9C%B0%E6%B3%95%E7%AC%AC%E4%B8%89%E5%8D%81%E5%9B%9B%E6%A2%9D%E4%B9%8B%E4%B8%80%E5%9F%B7%E8%A1%8C%E8%A6%81%E9%BB%9E&amp;lawOnOff=2">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執行要點</a>第12點第1項:「部分共有人依本法條第一項規定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物時,他共有人得以出賣之同一條件共同或單獨優先購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1371"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2&amp;id=1%2c109%2c%e5%8f%b0%e4%b8%8a%e5%a4%a7%2c2169%2c001">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大字第2169號民事裁定</a>:「二惟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並未如同法第104條第2項後段設有出賣人未通知優先購買權人而與第三人訂立買賣契約者,其契約不得對抗優先購買權人之明文,故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規定之優先承購權僅具債權效力。優先承購權人於他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予第三人時,固得行使優先承購權而與該共有人訂立同樣條件之買賣契約,然倘該共有人本於其與第三人之買賣契約而將出售之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第三人,優先承購權人不得主張該買賣為無效而塗銷其移轉登記。……五出賣之共有人違反通知義務,致未受通知之他共有人無從行使優先承購權,倘構成侵權行為致該共有人因此受有損害,自得依侵權行為之法則請求出賣之共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ccrh"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如果各共有人彼此之間對於要分割、分割方式,經過協商有達成共識,可以依據<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824">民法第824條</a>第1項規定的「協議分割」,彼此約定如何分割並簽署分割協議書就好,就不用到法院提告請求裁判分割共有物。</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9h7e"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823">民法第823條</a>第1項:「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但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契約訂有不分割之期限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1ko4"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824">民法第824條</a>第2、3項:「<br> II 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分配:<br> 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br> 二、原物分配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以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br> III 以原物為分配時,如共有人中有未受分配,或不能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得以金錢補償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voov"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www.land.moi.gov.tw/law/Resultdet1/105?LCID=75&amp;lawname=%E5%9C%9F%E5%9C%B0%E6%B3%95%E7%AC%AC%E4%B8%89%E5%8D%81%E5%9B%9B%E6%A2%9D%E4%B9%8B%E4%B8%80%E5%9F%B7%E8%A1%8C%E8%A6%81%E9%BB%9E&amp;lawOnOff=2">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執行要點</a>第14點:「部分共有人依本法條規定處分、變更或設定他項權利,除土地登記規則第九十七條第三項所定情形外,於收件後至登記完畢前,他共有人以書面提出異議,主張下列情形者,登記機關應依同規則第五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予以駁回:<br> (一)數宗土地或建物併同出賣,部分共有人未記明各宗土地或建物價金,致他共有人無從就其共有之土地或建物行使優先購買權。但有第十二點第二項但書情形者,不在此限。<br> (二)就其應得對價、補償及買賣條件等私權事項有爭執,並附具已向法院起訴文件。<br> (三)就書面通知不符第八點第二款至第四款規定有爭執。<br> (四)其他損害其權益之情形,並附具已向法院起訴文件。」</cite></li> </ol> </section>
[ "民法第819條\n第1項:「各共有人,得自由處分其應有部分。」", "民法第819條\n第2項:「共有物之處分、變更、及設定負擔,應得共有人全體之同意。」", "土地法第34條之1\n第1項:「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變更及設定地上權、農育權、不動產役權或典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三分之二者,其人數不予計算。」", "土地法第34條之1\n第4項:「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 "土地法第34條之1\n第2項:「共有人依前項規定為處分、變更或設定負擔時,應事先以書面通知他共有人;其不能以書面通知者,應公告之。」", "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執行要點\n第13點第1款:「本法條所定優先購買權,依下列規定辦理:(一)他共有人於接到出賣通知後十五日內不表示者,其優先購買權視為放棄。他共有人以書面為優先購買與否之表示者,以該表示之通知達到同意處分之共有人時發生效力。」", "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執行要點\n第12點第1項:「部分共有人依本法條第一項規定出賣共有土地或建物時,他共有人得以出賣之同一條件共同或單獨優先購買。」",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大字第2169號民事裁定\n:「二惟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並未如同法第104條第2項後段設有出賣人未通知優先購買權人而與第三人訂立買賣契約者,其契約不得對抗優先購買權人之明文,故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規定之優先承購權僅具債權效力。優先承購權人於他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予第三人時,固得行使優先承購權而與該共有人訂立同樣條件之買賣契約,然倘該共有人本於其與第三人之買賣契約而將出售之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第三人,優先承購權人不得主張該買賣為無效而塗銷其移轉登記。……五出賣之共有人違反通知義務,致未受通知之他共有人無從行使優先承購權,倘構成侵權行為致該共有人因此受有損害,自得依侵權行為之法則請求出賣之共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各共有人彼此之間對於要分割、分割方式,經過協商有達成共識,可以依據\n民法第824條\n第1項規定的「協議分割」,彼此約定如何分割並簽署分割協議書就好,就不用到法院提告請求裁判分割共有物。", "民法第823條\n第1項:「各共有人,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但因物之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契約訂有不分割之期限者,不在此限。」", "民法第824條\n第2、3項:「\n\n\tII 分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之分配:\n\n\t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n\n\t二、原物分配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以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n\n\tIII 以原物為分配時,如共有人中有未受分配,或不能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得以金錢補償之。」", "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執行要點\n第14點:「部分共有人依本法條規定處分、變更或設定他項權利,除土地登記規則第九十七條第三項所定情形外,於收件後至登記完畢前,他共有人以書面提出異議,主張下列情形者,登記機關應依同規則第五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予以駁回:\n\n\t(一)數宗土地或建物併同出賣,部分共有人未記明各宗土地或建物價金,致他共有人無從就其共有之土地或建物行使優先購買權。但有第十二點第二項但書情形者,不在此限。\n\n\t(二)就其應得對價、補償及買賣條件等私權事項有爭執,並附具已向法院起訴文件。\n\n\t(三)就書面通知不符第八點第二款至第四款規定有爭執。\n\n\t(四)其他損害其權益之情形,並附具已向法院起訴文件。」" ]
bb1ff3692769abdd5bac132497ac78ca75d72f4e929e9b4dd2c2efa1f682e5c5
要提起民事訴訟,到底要向哪一個法院提起呢?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265
A(住臺北)和B(住桃園)有債務糾紛,A想要去法院告B,要求B清償債務,請問A應該向哪個法院起訴? C(住金門)和D(住南投)有一塊共有地位於屏東,兩人現在決定請法官來分割這塊土地,請問應該由哪個法院處理? E(住臺中)和F(住臺南)素不相識,有天F在自家附近散步時,不慎遭來到臺南出差的E開車撞傷,F想要請求E負起損害賠償責任,E卻避不見面,請問F應該向哪個法院起訴? G(住彰化)和H(住蘭嶼)因為商業往來需要簽合作契約,G此時提到:「既然我們的店都開在高雄,那契約就加一條『如因本契約涉訟,雙方同意以臺灣高雄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吧!」請問G和H是否可以自己決定管轄法院?
全臺各縣市幾乎都有法院,想提起民事訴訟到底要向哪間法院提起,是提告前要先瞭解的問題。以下簡單說明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管轄的原則 [1] : 一、「以原就被」原則(普通管轄)與「特別管轄」 (一)「以原就被」原則 「以原就被」是指「以『原告』去遷就於『被告』」,換句話說,原告要提起訴訟,必須到被告住所地的法院提告 [2] 。這個基本原則也可以稱為「普通管轄 [3] 」。 採用這個原則的理由之一在於避免濫訴,同時避免被告因出庭應訴而疲於奔命 [4] 。例如,原告與被告彼此住在不同地方,原告想提告,勢必得先考量一下交通及時間等成本問題,說不定原告會因為訴訟後頻繁的交通往來或高額費用,而考慮以其他方式解決紛爭。 (二)除了被告住所地的法院,原告還有其他選擇 不過,並不是所有訴訟都只能適用以原就被原則,立法者在民事訴訟法第3條至第20條特別規定,於不同情況發生時,被告住所地以外的法院也有管轄權,這種情形稱作「特別管轄」。除非有專屬管轄(詳下述)的情形,不然原告可以在有「普通管轄」與「特別管轄」的各個法院中,任意選擇其中一個法院起訴 [5] 。 例如,訴訟目的是因為車禍等侵權行為而要求賠償,為了平衡原告被侵權而蒙受的損害,除被告住所地外,基於特別管轄的法理,原告也可以選擇侵權行為地的法院起訴 [6] ;又例如,票據關係的訴訟,票據付款地的法院也享有管轄權 [7] ,因此,假設執票人X(住新竹)有一張付款地在雲林的支票,想請求Y(住彰化)給付票款,則被告住所地的彰化地方法院以及票據付款地的雲林地方法院,會「同時」有管轄權,X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法院起訴 [8] 。 二、專屬管轄 專屬管轄,顧名思義就是「只能專屬由某一法院管轄」,民事訴訟法規定在第10條第1項 [9] ,關於不動產的物權、分割或經界涉訟的案件,專屬不動產所在地的法院管轄。 因此,專屬管轄所適用的訴訟類型,限於不動產的「物權(例如:塗銷不動產所有權登記 [10] )」或「分割」或「經界」;如果不屬於這幾種情形,即使糾紛跟不動產有關,也不適用專屬管轄。但值得一提的是,依同條第2項 [11] 規定,當事人如果願意的話,仍可以選擇由不動產所在地的法院管轄。 例如,單純因為不動產買賣契約的履行發生爭執 [12] ,這屬於債權關係,與物權、分割或定界線無關,並非專屬管轄的類型,不強制要求由不動產所在地的法院管轄,因此會回歸以原就被的基本原則,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轄,不過,原告還是可以依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2項 [13] 規定,透過特別管轄的方式,選擇向不動產所在地的法院起訴。 之所以限制「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的訴訟類型必須專屬管轄,是因為不動產位置沒辦法移動或改變,如果在訴訟過程中有任何必須到現場測量、確認的必要時,當然是以土地所在地的管轄法院最方便調查證據。 三、合意管轄 基於私法自治原則,立法者賦予當事人間可以就特定事件,共同決定要以哪一個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的權利 [14] 。但要注意的是,定合意管轄只限於「第一審」管轄法院,不能定第二審或第三審,而且如果是應適用專屬管轄的訴訟類型,則以專屬管轄為優先,不適用合意管轄的規定 [15] 。 四、應訴管轄(擬制的合意管轄) 若原告起訴時跑錯法院,不只法院沒注意到自己沒有管轄權而仍進行訴訟程序,被告也不抗辯該法院無管轄權,甚至進行言詞辯論(例如: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提出法律或事實上的主張),那麼該原本無管轄權的法院就會因此取得管轄權 [16] 。 這是基於「訴訟經濟」的考量,畢竟當事人跟法院都已經花時間、心力實際進行訴訟程序,如果僅因程序上的管轄權瑕疵而將整個案子再交由另外一個法院審理,只會浪費勞力、時間、費用 [17] 。不過同樣的,如果是應適用專屬管轄的訴訟類型,則以專屬管轄為優先,不適用應訴管轄的規定 [18] 。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案例一是單純的債務糾紛,基於以原就被原則,A必須以B住所地的桃園地方法院為管轄法院。 (二)案例二 案例二因為涉及不動產分割,所以屬於專屬管轄,不僅沒有以原就被原則的適用,也不能合意管轄或應訴管轄,只能以不動產所在地即屏東地方法院為管轄法院。 (三)案例三 案例三所涉及的是侵權行為的紛爭,依照以原就被原則,被告住所地的臺中地方法院有管轄權,但依民事訴訟法第15條第1項規定 [19] ,侵權行為地,也就是臺南地方法院,同樣具有管轄權。因此F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法院起訴 [20] 。 (四)案例四 案例四與合意管轄有關,原則上,當事人都可以事先以書面協議管轄法院,不過僅限於第一審管轄法院,不能協議第二審或第三審管轄法院。因此雙方可以合意約定,將來因為所簽訂的契約涉訟時,要以高雄地方法院為解決紛爭的第一審管轄法院。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z8glm"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除了民事訴訟法外,其他法規,例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10048">家事事件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10064">勞動事件法</a>等特別法,也有管轄的相關規定,但囿於篇幅關係,本篇只聚焦在民事訴訟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v3j6"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民事訴訟法第1條</a>第1項:「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之法院不能行使職權者,由其居所地之法院管轄。訴之原因事實發生於被告居所地者,亦得由其居所地之法院管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p9oz"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民事訴訟法第2條</a>:「<br> I 對於公法人之訴訟,由其公務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其以中央或地方機關為被告時,由該機關所在地之法院管轄。<br> II 對於私法人或其他得為訴訟當事人之團體之訴訟,由其主事務所或主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br> III 對於外國法人或其他得為訴訟當事人之團體之訴訟,由其在中華民國之主事務所或主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4ou6"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2%2c%e5%8f%b0%e4%b8%8a%2c2477%2c20031120">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477號民事判決</a>:「查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法院管轄之規定,係以『以原就被』之原則,旨在便於被告應訴,以免其長途奔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cuch"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1">民事訴訟法第21條</a>:「被告住所、不動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其他據以定管轄法院之地,跨連或散在數法院管轄區域內者,各該法院俱有管轄權。」<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2">民事訴訟法第22條</a>:「同一訴訟,數法院有管轄權者,原告得任向其中一法院起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pzwr"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5">民事訴訟法第15條</a>第1項:「因侵權行為涉訟者,得由行為地之法院管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9jls"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3">民事訴訟法第13條</a>:「本於票據有所請求而涉訟者,得由票據付款地之法院管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9bvl"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2">民事訴訟法第22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h84l"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0">民事訴訟法第10條</a>第1項:「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pjt8"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A%2c74%2c%e5%8f%b0%e4%b8%8a%2c280%2c001">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280號民事判例</a>:「依被上訴人所訴之事實觀之,其請求上訴人塗銷系爭土地之所有權移轉登記,顯在行使系爭土地所有人之除去妨害請求權,自係因不動產物權涉訟,依民事訴訟法第十條第一項規定,應專屬系爭土地所在地之臺灣花蓮地方法院管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hl9g"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0">民事訴訟法第10條</a>第2項:「其他因不動產涉訟者,得由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fy9x"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像是:請求給付價金尾款、支付逾期違約金等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5v7h"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0">民事訴訟法第10條</a>第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cn9k"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4">民事訴訟法第24條</a>:「<br> I 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關係而生之訴訟為限。<br> II 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db25"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6">民事訴訟法第26條</a>:「前二條之規定,於本法定有專屬管轄之訴訟,不適用之。」<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8%2c%e5%8f%b0%e4%b8%8a%2c1861%2c20091008">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861號民事判決</a>:「按因不動產之物權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而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被告不抗辯法院無管轄權,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以其法院為有管轄權之法院之規定,於民事訴訟法定有專屬管轄之訴訟不適用之。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第26條定有明文。易言之,專屬管轄之事件不得以合意定管轄法院。且專屬於他法院管轄之事件,無管轄權之法院,並不因移轉管轄之裁定而取得管轄權,此觀諸同法第30條第2項但書之規定自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go4t"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5">民事訴訟法第25條</a>:「被告不抗辯法院無管轄權,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以其法院為有管轄權之法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lu9f"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換個角度想,其實由哪一個法院來審,根本就沒有差別,反正都是法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m5bi"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6">民事訴訟法第26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ubgl"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15">民事訴訟法第15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7pzt"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1">民事訴訟法第21條</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2">民事訴訟法第22條</a>。</cite></li> </ol> </section>
[ "除了民事訴訟法外,其他法規,例如:\n家事事件法\n、\n勞動事件法\n等特別法,也有管轄的相關規定,但囿於篇幅關係,本篇只聚焦在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第1條\n第1項:「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之法院不能行使職權者,由其居所地之法院管轄。訴之原因事實發生於被告居所地者,亦得由其居所地之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2條\n:「\n\n\tI 對於公法人之訴訟,由其公務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其以中央或地方機關為被告時,由該機關所在地之法院管轄。\n\n\tII 對於私法人或其他得為訴訟當事人之團體之訴訟,由其主事務所或主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n\n\tIII 對於外國法人或其他得為訴訟當事人之團體之訴訟,由其在中華民國之主事務所或主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 "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477號民事判決\n:「查我國民事訴訟法關於法院管轄之規定,係以『以原就被』之原則,旨在便於被告應訴,以免其長途奔波。」", "民事訴訟法第21條\n:「被告住所、不動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其他據以定管轄法院之地,跨連或散在數法院管轄區域內者,各該法院俱有管轄權。」\n\n\t\n民事訴訟法第22條\n:「同一訴訟,數法院有管轄權者,原告得任向其中一法院起訴。」", "民事訴訟法第15條\n第1項:「因侵權行為涉訟者,得由行為地之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13條\n:「本於票據有所請求而涉訟者,得由票據付款地之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22條\n。", "民事訴訟法第10條\n第1項:「因不動產之物權或其分割或經界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 "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280號民事判例\n:「依被上訴人所訴之事實觀之,其請求上訴人塗銷系爭土地之所有權移轉登記,顯在行使系爭土地所有人之除去妨害請求權,自係因不動產物權涉訟,依民事訴訟法第十條第一項規定,應專屬系爭土地所在地之臺灣花蓮地方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10條\n第2項:「其他因不動產涉訟者,得由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 "像是:請求給付價金尾款、支付逾期違約金等等。", "民事訴訟法第10條\n第2項", "民事訴訟法第24條\n:「\n\n\tI 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關係而生之訴訟為限。\n\n\tII 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 "民事訴訟法第26條\n:「前二條之規定,於本法定有專屬管轄之訴訟,不適用之。」\n\n\t\n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861號民事判決\n:「按因不動產之物權涉訟者,專屬不動產所在地之法院管轄;而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被告不抗辯法院無管轄權,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以其法院為有管轄權之法院之規定,於民事訴訟法定有專屬管轄之訴訟不適用之。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項、第26條定有明文。易言之,專屬管轄之事件不得以合意定管轄法院。且專屬於他法院管轄之事件,無管轄權之法院,並不因移轉管轄之裁定而取得管轄權,此觀諸同法第30條第2項但書之規定自明。」", "民事訴訟法第25條\n:「被告不抗辯法院無管轄權,而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以其法院為有管轄權之法院。」", "換個角度想,其實由哪一個法院來審,根本就沒有差別,反正都是法院。", "民事訴訟法第26條\n。", "民事訴訟法第15條\n第1項。", "民事訴訟法第21條\n、\n民事訴訟法第22條\n。" ]
a17cb8356727a4c7d7c615838650365e0cc44ce1e00b814b45e378029cd07b47
外籍勞工跨境匯款,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以Quickpay APP為例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67
A於高中畢業後,就隻身從印尼到臺灣,主要從事居家照護工作,每月薪資大半需要寄回家鄉供年幼弟妹上學。但是A不熟悉工作地點周遭環境,一時也還不能用中文進行流利的溝通,平日工作時間又無法去銀行,對於沒有方便又正規的管道讓家人能夠快速取得他的金錢支援,深感苦惱。近來聽同鄉說可以使用一種叫Quickpay(下稱QPay)的APP在線上進行匯款,只需要就近到巷口的便利商店繳款就可以,聽起來很方便。但A應注意些什麼事情呢?
一、跨境匯款的困境與法律問題 根據勞動部的統計,截至2024年8月底來臺就業的外籍勞工有將近80萬人 [1] ,以越南、印尼、菲律賓及泰國為大宗,大家來臺就業原因不外乎為了較高的薪資,並供應原生國親友的生活。雖然如此,受制於語言、背景文化或是使用成本,我們並不常見移工朋友到銀行匯款 [2] ,取而代之的是代結匯、仲介、雜貨店等業者成為移工朋友跨境匯款的主要管道,導致地下金融蓬勃發展。儘管目前法律只處罰辦理地下匯兌的業者 [3] ,不處罰使用地下匯兌的移工,但面對毫無保障的非法匯兌,外籍移工也可能因此承受遭詐騙、匯兌的款項被侵吞等風險。 二、Q Pay APP是什麼? 為了因應這些問題,在2021年底由民間企業合法建立了QPay APP,並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的許可下提供使用 [4] 。大致來說,使用者下載QPay APP填妥資料後,先進行身分驗證後,隨即可於線上進行匯兌,擬匯出的款項可以在全臺四大便利商店繳納或使用ATM轉帳,每筆匯款手續費為新臺幣200元左右,QPay APP並提供匯入海外合作銀行指定帳戶及收款人領取現金兩種收款方式。 三、使用QPay APP跨境匯款,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雖然方便,使用QPay APP時,仍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幣別和銀行的限制 目前金管會僅核准QPay APP提供泰國、印尼、越南及菲律賓四種幣別匯兌和這四個國家的合作銀行使用。 (二)使用者必須是藍領外籍移工 所謂外籍移工指的是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所定如海洋漁撈、家庭幫傭與看護、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的重要建設工作、以及其他經中央主觀機關核定之特殊工作等工作,並持有內政部移民署所發給有效外僑居留證的外國人 [5] 。由於金管會目前只許可QPay APP提供外籍勞工朋友匯回薪資的服務,所以如果是國際學生或外籍配偶,目前還不能使用QPay APP的匯兌服務。 (三)匯兌金額有上限 [6] 1. 每筆匯兌金額上限為新臺幣3萬元 [7] 。 2. 每月總匯兌金額上限為新臺幣5萬元。 3. 每年總匯兌金額上限為新臺幣40萬元。 (四)遇到爭議時應如何尋求協助 使用QPay APP遇到任何困難或爭議時,可以先撥打官方網站所載的客服專線(02)27965980尋求協助 [8] 。比起到坊間的移工雜貨店匯款,透過經金管會核准的業者提供的APP辦理匯款,更能確保匯款安全。 此外,因QPay APP的營運受到金管會管理,移工朋友也可以透過金管會服務專線、 民意信箱 ,或是透過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的「 移工小額匯兌爭議處理 」專區等提出申訴,由政府機關協助處理爭議。 四、結論 A下載QPay APP並進行身分驗證後在APP下單,選擇印尼家人常用的銀行帳戶並填妥匯款金額,到便利商店繳納匯款金額或使用ATM轉帳後,在合理的時間內,印尼家人應該就可以收到款項入帳通知,並取得款項。建議A暫時保留繳款證明或ATM的轉帳交易明細,以便日後發生爭議時證明曾經匯款。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m664b"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2024),《<a href="https://statfy.mol.gov.tw/index12.aspx">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xfml"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外籍移工之所以不偏好到銀行臨櫃匯款,除了因為移工不一定能配合銀行的營業時間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匯款成本高昂:銀行的匯兌價格和換款手續費,比起地下管道或外勞仲介都來的更高。詳參陳怡慈(2020),〈<a href="https://www.appacus.org.tw/files/file_pool/4/0M110406485778177493/109%E5%A4%96%E7%B1%8D%E7%A7%BB%E5%B7%A5%28%E7%AC%AC%E4%BA%8C%E7%AF%87%29.pdf">造反有理-直擊沙盒五個案之創新與挑戰,外籍移工跨境匯款篇</a>〉,《經濟日報》。</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ve3a"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001&amp;flno=29">銀行法第29條</a>第1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託資金、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zx00"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001&amp;flno=29">銀行法第29條</a>限制: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否則非銀行不得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統振公司並非銀行業者,不過<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237&amp;flno=4">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4條</a>第4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237&amp;flno=5">第5條</a>賦予非電子支付機構法源,經主管機關許可者得經營外籍勞工小額匯兌業務。之後更訂定<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G0380269">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管理辦法</a>,受理外籍移工匯兌公司提出的申請案以及管理有關匯兌業務。統振公司於2021年10月成為國內首間獲得金管會外籍勞工國外小額匯兌執照的機構後,勞工跨國匯兌市場的版圖出現改變。統振公司建立QPay APP提供臺灣境內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籍合法外籍勞工將薪資款項匯回該外籍勞工母國的服務,幫助外籍勞工以合法管道辦理匯款,達到普惠金融之目的。另可參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21),《<a href="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487&amp;parentpath=0&amp;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amp;dataserno=202112130001&amp;dtable=O20160223020901">金管會許可統振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qiu4"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269&amp;flno=3">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管理辦法第3條</a>第1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一、外籍移工: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所定工作,並持有內政部移民署所發給有效外僑居留證之外國人。」<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90001&amp;flno=46">就業服務法第46條</a>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雇主聘僱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之工作,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下列各款為限:……<br> 八、海洋漁撈工作。<br> 九、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br> 十、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br> 十一、其他因工作性質特殊,國內缺乏該項人才,在業務上確有聘僱外國人從事工作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tdrw"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269&amp;flno=12">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管理辦法第12條</a>:「外籍移工匯兌機構辦理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每一外籍移工之匯款金額,每筆不得超過等值新臺幣三萬元,每月累計匯款金額不得超過等值新臺幣五萬元,每年累計匯款金額不得超過等值新臺幣四十萬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1l68"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此指選擇匯入當地合作銀行指定帳戶方式。若選擇收款人領取現金方式則按各個國家有不同上限金額,以菲律賓為例,上限為菲律賓披索29,999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hous"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n.d.),《<a href="https://www.banking.gov.tw/ch/home.jsp?id=722&amp;parentpath=0,674,717,720">金融機構消費者申訴專線</a>》。</cite></li> </ol> </section>
[ "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2024),《\n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n》。", "外籍移工之所以不偏好到銀行臨櫃匯款,除了因為移工不一定能配合銀行的營業時間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匯款成本高昂:銀行的匯兌價格和換款手續費,比起地下管道或外勞仲介都來的更高。詳參陳怡慈(2020),〈\n造反有理-直擊沙盒五個案之創新與挑戰,外籍移工跨境匯款篇\n〉,《經濟日報》。", "銀行法第29條\n第1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託資金、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 "銀行法第29條\n限制:除非法律另有規定,否則非銀行不得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統振公司並非銀行業者,不過\n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4條\n第4項、\n第5條\n賦予非電子支付機構法源,經主管機關許可者得經營外籍勞工小額匯兌業務。之後更訂定\n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管理辦法\n,受理外籍移工匯兌公司提出的申請案以及管理有關匯兌業務。統振公司於2021年10月成為國內首間獲得金管會外籍勞工國外小額匯兌執照的機構後,勞工跨國匯兌市場的版圖出現改變。統振公司建立QPay APP提供臺灣境內印尼、菲律賓及越南籍合法外籍勞工將薪資款項匯回該外籍勞工母國的服務,幫助外籍勞工以合法管道辦理匯款,達到普惠金融之目的。另可參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21),《\n金管會許可統振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n》。", "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管理辦法第3條\n第1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一、外籍移工: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所定工作,並持有內政部移民署所發給有效外僑居留證之外國人。」\n\n\t\n就業服務法第46條\n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雇主聘僱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之工作,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以下列各款為限:……\n\n\t八、海洋漁撈工作。\n\n\t九、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n\n\t十、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n\n\t十一、其他因工作性質特殊,國內缺乏該項人才,在業務上確有聘僱外國人從事工作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者。」", "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管理辦法第12條\n:「外籍移工匯兌機構辦理外籍移工國外小額匯兌業務,每一外籍移工之匯款金額,每筆不得超過等值新臺幣三萬元,每月累計匯款金額不得超過等值新臺幣五萬元,每年累計匯款金額不得超過等值新臺幣四十萬元。」", "此指選擇匯入當地合作銀行指定帳戶方式。若選擇收款人領取現金方式則按各個國家有不同上限金額,以菲律賓為例,上限為菲律賓披索29,999元。",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n.d.),《\n金融機構消費者申訴專線\n》。" ]
ec63803575e6d1038de00e9ab6cfa359f005618e22f7c0af8e66e9f12d6272cf
勞工保險的目的是什麼?發生哪些情形時可以請領勞保給付?給付的金額怎麼計算?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667
在小公司任職2年多的A女即將臨盆,A的平均投保薪資是33,000元,這次生產,A可以請領什麼勞保給付?可以領得多少錢? 在工廠工作10數年的B,2019年4月1日工作時不慎從1層樓高的平台跌落地面導致左腿骨折,當日緊急就醫開刀並住院8天,出院後繼續門診、復健,歷經近8個月的治療,終於在同年12月1日康復回歸職場。B的平均投保薪資是45,000元,這次意外,B可以申請哪些勞保給付?可以領得多少錢?如果不是因為工作受傷,B可以申請的勞保給付有什麼不同嗎?
一、勞工保險的目的 依勞工保險條例(下稱「勞保條例」)第1條,勞工保險(下稱「勞保」)是為了保障勞工生活、促進社會安全 [1] 。大法官也多次提及,國家對於勞工因其生活及職業可能遭受的損害,應該建立共同分擔風險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實現中華民國憲法第153條第1項、第155條前段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8項所定保護勞工、實施社會保險的社會安全措施 [2] ,讓勞工在事故發生時可以儘速獲得保險給付,以保障勞工生活、促進社會安全 [3] 。簡單地說,勞保是勞工面臨傷病、失能、年邁無法工作,甚或是不幸往生等人生重大事件時,提供經濟支援,協助勞工度過各個關卡,是國家保障勞工生活,安定社會的社會保險制度 [4] 。 二、勞保的給付種類及內容 當勞工面臨以下這些人生的重大事故時,可以申請勞保給付 [5] : (一)生育(僅限女性勞工); (二)傷病; (三)職災醫療; (四)失能; (五)老年; (六)本人或家屬死亡。 各項給付標準(金額)整理如表1。 表1:勞保給付種類及給付標準 [6] 表   普通事故保險 職業災害保險 生育給付 薪資60日。 無。 傷病給付 住院第4日起的住院期間,薪資50%。 勞保年資<1年:6個月為限; 勞保年資≧1年:再加6個月,合計1年。 不能工作第4日起的醫療期間(含住院或門診)。 第1年:薪資70%。 第2年:薪資50%。 最多2年。 醫療給付 無。 1. 醫療費用:免健保的部分自負額。 2. 膳食費:住院期間30日內50%補助。 失能給付 依失能後有無工作能力區分: 終身無工作能力:失能年金 [7] ; 仍有工作能力:失能一次金。 1. 失能年金(月領):薪資×勞保年資×1.55%,最少4,000元。 2. 失能一次金(一次領):依失能程度最高1,200日,最低30日。 1. 失能年金+20個月失能補償一次金。 2. 失能一次金+再加給50%補償費。 老年給付 依勞工離職退保的年齡、年資等區分請領項目: 1. 老年年金:2種計算方式擇優: (1) 薪資×勞保年資×0.775%+3,000元; (2) 薪資×勞保年資×1.55%。 2. 老年一次金:薪資×年資。但年齡逾60歲的年資,最多以5年計。 3. 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薪資×年資。但年資計算應注意: (1) 超過15年,每年以2個月計,最高45個月; (2) 逾60歲的年資,與60歲前的年資合併計算最多50個月。 無。 死亡給付 (一)本人死亡 1. 喪葬津貼:5個月或10個月。 2. 遺囑津貼或遺囑年金擇一 [8] : (1) 遺屬津貼:最多30個月; (2) 遺屬年金:薪資×勞保年資×1.55%,最少3,000元。 同順序遺屬2人以上,每多1人加發25%,最多加50%。 (二)家屬死亡 父母、配偶:喪葬津貼3個月。 子女≧12歲:2.5個月; 子女<12歲:1.5個月。 本人死亡: 1. 喪葬津貼:同左。 2. 遺囑津貼或遺囑年金擇一: (1) 遺屬津貼:40個月; (2) 遺屬年金+10個月死亡補償一次金。 作者整理自 勞工保險條例 。 勞工保險條例 三、案例說明 (一)案例一的A女可以申請生育給付 女性勞工在參加勞保280日後生產,可以申請60日的生育補助 [9] 。案例一的A女已經工作2年多,投保年資超過280日,所以小孩出生後,A可以申請60日的生育給付66,000元(33,000÷30×60=66,000)。 此外,就業保險年資滿1年以上的A,如果在小孩滿3歲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申請育嬰假 [10] ,也可以依就業保險法申請每個月薪資60%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最多6個月 [11] ,勞工可以一併注意。 (二)案例二的B可以申請職災傷病給付和醫療給付 勞工因為工作時執行職務導致受傷治療中,不能工作且沒領到原有薪資,從不能工作的第4天起(即不包括前3天),包含住院或門診的醫療期間,1年內可以申請薪資70%的職災傷病給付,超過1年降為薪資50%,最多可以申請2年 [12] ,以彌補薪資損失。 B在2019年4月1日因工作受傷住院8天及後續療養近8個月,至同年12月1日回歸職場,期間共計244日,扣除法定前3日,B可以領到241日薪資7成的職災傷病給付,共253,050元(=45,000÷30×70%×〔244天-3天〕)。此外,B住院(含手術)、門診的部分健保自負額也由勞保負擔,並享有住院8天膳食費5成的補助 [13] 。 縱然勞工不是因為工作受傷、生病,但為了保障勞工的生活,當勞工傷病住院不能工作且未領到薪資時,可以申請普通傷病給付。不過,普通傷病給付的範圍僅限於不能工作第4日起的「住院期間」,不包含門診或在家療養期間 [14] ,也沒部分健保自負額及住院膳食的補助。如果案例二B是在家更換燈泡跌落受傷,不是因為在工作執行職務,則住院8天可以領到薪資5成的普通傷病給付,共3,750元(=45,000÷30×50%×〔8天-3天〕),但沒有住院近8個月的休養期間就不能請領普通傷病給付。 四、小結 雖然勞工平時比較難感受到勞保的存在,甚至在工資被扣繳時,常覺得為什麼要繳保費;但當上述事故發生,勞雇雙方繳費支持的勞保制度才能適時地給予相關勞保給付,協助勞工度過困境。 關於各項勞保給付,勞工保險局也提供詳盡的說明 [15] 和給付金額試算 [16] 等,建議進一步詳閱,保障自己的權益。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isnsf"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1">勞工保險條例第1條</a>:「為保障勞工生活,促進社會安全,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uony"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153">中華民國憲法第153條</a>第1項:「國家為改良勞工及農民之生活,增進其生產技能,應制定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法律,實施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政策。」<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155">中華民國憲法第155條</a>前段:「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制度。」<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2&amp;flno=10">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a>第8項:「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社會福利工作,對於社會救助和國民就業等救濟性支出應優先編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t8ol"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683">司法院釋字第683號解釋</a>理由書(節錄):「憲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國家為改良勞工及農民之生活,增進其生產技能,應制定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法律,實施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政策。』第一百五十五條前段規定:『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制度。』而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八項亦要求國家應重視社會保險之社會福利工作。故國家就勞工因其生活及職業可能遭受之損害,應建立共同分擔風險之社會保險制度。為落實上開憲法委託,立法機關乃制定勞工保險條例,使勞工於保險事故發生時,能儘速獲得各項保險給付,以保障勞工生活,促進社會安全。」<a href="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609">司法院釋字第609號解釋</a>理由書、<a href="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568">第568號解釋</a>理由書、<a href="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549">第549號解釋</a>、<a href="http://cons.judicial.gov.tw/jcc/zh-tw/jep03/show?expno=456">第456號解釋</a>等均同此意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4f9n"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勞工保險的目的可另參閱:洪國朝(2008),《<a href="https://hdl.handle.net/11296/tprb7x">我國勞工保險效力規範之研究</a>》,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0-4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21n5"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2">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a>:「勞工保險之分類及其給付種類如下:<br> 一、普通事故保險:分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五種給付。<br> 二、職業災害保險:分傷病、醫療、失能及死亡四種給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h9gx"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本文提到勞保給付標準中的「(薪資)○日、○個月」均為勞工保險條例的「平均月投保薪資」,為求行文、製表簡潔,均不贅述。平均月投保薪資的計算方式規定於<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19">勞工保險條例第19條</a>第3項:「前項平均月投保薪資之計算方式如下:<br> 一、年金給付及老年一次金給付之平均月投保薪資:按被保險人加保期間最高六十個月之月投保薪資予以平均計算;參加保險未滿五年者,按其實際投保年資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但依第五十八條第二項規定選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者,按其退保之當月起前三年之實際月投保薪資平均計算;參加保險未滿三年者,按其實際投保年資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br> 二、其他現金給付之平均月投保薪資:按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之當月起前六個月之實際月投保薪資平均計算;其以日為給付單位者,以平均月投保薪資除以三十計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3f6o"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2009年1月1日前有勞保年資者,如終身無工作能力,除失能年金外,也可以選擇請領失能一次金。這規定在<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53">勞工保險條例第53條</a>第4項:「本條例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有保險年資者,於符合第二項規定條件時,除依前二項規定請領年金給付外,亦得選擇一次請領失能給付,經保險人核付後,不得變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5u2z"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僅2009年1月1日前有勞保年資的勞工,可以選擇請領遺囑津貼或遺囑年金。這規定在<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63">勞工保險條例第63條</a>第3項:「第一項被保險人於本條例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有保險年資者,其遺屬除得依前項規定請領年金給付外,亦得選擇一次請領遺屬津貼,不受前項條件之限制,經保險人核付後,不得變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1pms"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31">勞工保險條例第31條</a>第1項第1款:「被保險人合於左列情形之一者,得請領生育給付:一、參加保險滿二百八十日後分娩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32">勞工保險條例第32條</a>第1項第2款:「生育給付標準,依下列各款辦理:……二、被保險人分娩或早產者,除給與分娩費外,並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給與生育補助費六十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w3h6"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14&amp;flno=16">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a>第1項:「受僱者任職滿六個月後,於每一子女滿三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間至該子女滿三歲止,但不得逾二年。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者,其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應合併計算,最長以最幼子女受撫育二年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tum5"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21&amp;flno=11">就業保險法第11條</a>第1項第4款:「本保險各種保險給付之請領條件如下:……四、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被保險人之保險年資合計滿一年以上,子女滿三歲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之規定,辦理育嬰留職停薪。」<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21&amp;flno=19-2">就業保險法第19條之2</a>第1項至第3項:「<br> I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六十計算,於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按月發給津貼,每一子女合計最長發給六個月。<br> II前項津貼,於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之情形,以發給一人為限。<br> III父母同為被保險人者,應分別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不得同時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skbt"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34">勞工保險條例第34條</a>第1項:「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或職業病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職業傷害補償費或職業病補償費。職業病種類表如附表一。」<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36">勞工保險條例第36條</a>:「職業傷害補償費及職業病補償費,均按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七十發給,每半個月給付一次;如經過一年尚未痊癒者,其職業傷害或職業病補償費減為平均月投保薪資之半數,但以一年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uejc"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39">勞工保險條例第39條</a>:「醫療給付分門診及住院診療。」<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41">勞工保險條例第41條</a>:「<br> I 門診給付範圍如左:<br> 一、診察(包括檢驗及會診)。<br> 二、藥劑或治療材料。<br> 三、處置、手術或治療。<br> II 前項費用,由被保險人自行負擔百分之十。但以不超過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最高負擔金額為限。」<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43">勞工保險條例第43條</a>第1項、第2項:「<br> I 住院診療給付範圍如左:<br> 一、診察(包括檢驗及會診)。<br> 二、藥劑或治療材料。<br> 三、處置、手術或治療。<br> 四、膳食費用三十日內之半數。<br> 五、勞保病房之供應,以公保病房為準。<br> II 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及第五款費用,由被保險人自行負擔百分之五。但以不超過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最高負擔金額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x3yh"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50001&amp;flno=33">勞工保險條例第33條</a>:「被保險人遭遇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住院診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普通傷害補助費或普通疾病補助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40n5"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給付業務」,網址:<a href="https://www.bli.gov.tw/0004766.html">https://www.bli.gov.tw/0004766.html</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qnaz"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勞保、就保給付金額試算」,網址:<a href="https://www.bli.gov.tw/0014163.html">https://www.bli.gov.tw/0014163.html</a>。</cite></li> </ol> </section>
[ "勞工保險條例第1條\n:「為保障勞工生活,促進社會安全,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 "中華民國憲法第153條\n第1項:「國家為改良勞工及農民之生活,增進其生產技能,應制定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法律,實施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政策。」\n\n\t\n中華民國憲法第155條\n前段:「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制度。」\n\n\t\n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n第8項:「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社會福利工作,對於社會救助和國民就業等救濟性支出應優先編列。」", "司法院釋字第683號解釋\n理由書(節錄):「憲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項規定:『國家為改良勞工及農民之生活,增進其生產技能,應制定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法律,實施保護勞工及農民之政策。』第一百五十五條前段規定:『國家為謀社會福利,應實施社會保險制度。』而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八項亦要求國家應重視社會保險之社會福利工作。故國家就勞工因其生活及職業可能遭受之損害,應建立共同分擔風險之社會保險制度。為落實上開憲法委託,立法機關乃制定勞工保險條例,使勞工於保險事故發生時,能儘速獲得各項保險給付,以保障勞工生活,促進社會安全。」\n司法院釋字第609號解釋\n理由書、\n第568號解釋\n理由書、\n第549號解釋\n、\n第456號解釋\n等均同此意旨。", "勞工保險的目的可另參閱:洪國朝(2008),《\n我國勞工保險效力規範之研究\n》,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0-41。", "勞工保險條例第2條\n:「勞工保險之分類及其給付種類如下:\n\n\t一、普通事故保險:分生育、傷病、失能、老年及死亡五種給付。\n\n\t二、職業災害保險:分傷病、醫療、失能及死亡四種給付。」", "本文提到勞保給付標準中的「(薪資)○日、○個月」均為勞工保險條例的「平均月投保薪資」,為求行文、製表簡潔,均不贅述。平均月投保薪資的計算方式規定於\n勞工保險條例第19條\n第3項:「前項平均月投保薪資之計算方式如下:\n\n\t一、年金給付及老年一次金給付之平均月投保薪資:按被保險人加保期間最高六十個月之月投保薪資予以平均計算;參加保險未滿五年者,按其實際投保年資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但依第五十八條第二項規定選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者,按其退保之當月起前三年之實際月投保薪資平均計算;參加保險未滿三年者,按其實際投保年資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n\n\t二、其他現金給付之平均月投保薪資:按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之當月起前六個月之實際月投保薪資平均計算;其以日為給付單位者,以平均月投保薪資除以三十計算。」", "2009年1月1日前有勞保年資者,如終身無工作能力,除失能年金外,也可以選擇請領失能一次金。這規定在\n勞工保險條例第53條\n第4項:「本條例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有保險年資者,於符合第二項規定條件時,除依前二項規定請領年金給付外,亦得選擇一次請領失能給付,經保險人核付後,不得變更。」", "僅2009年1月1日前有勞保年資的勞工,可以選擇請領遺囑津貼或遺囑年金。這規定在\n勞工保險條例第63條\n第3項:「第一項被保險人於本條例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有保險年資者,其遺屬除得依前項規定請領年金給付外,亦得選擇一次請領遺屬津貼,不受前項條件之限制,經保險人核付後,不得變更。」", "勞工保險條例第31條\n第1項第1款:「被保險人合於左列情形之一者,得請領生育給付:一、參加保險滿二百八十日後分娩者。」\n\n\t\n勞工保險條例第32條\n第1項第2款:「生育給付標準,依下列各款辦理:……二、被保險人分娩或早產者,除給與分娩費外,並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一次給與生育補助費六十日。」",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n第1項:「受僱者任職滿六個月後,於每一子女滿三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期間至該子女滿三歲止,但不得逾二年。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者,其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應合併計算,最長以最幼子女受撫育二年為限。」", "就業保險法第11條\n第1項第4款:「本保險各種保險給付之請領條件如下:……四、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被保險人之保險年資合計滿一年以上,子女滿三歲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之規定,辦理育嬰留職停薪。」\n\n\t\n就業保險法第19條之2\n第1項至第3項:「\n\n\tI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以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之當月起前六個月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六十計算,於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按月發給津貼,每一子女合計最長發給六個月。\n\n\tII前項津貼,於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之情形,以發給一人為限。\n\n\tIII父母同為被保險人者,應分別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不得同時為之。」", "勞工保險條例第34條\n第1項:「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或職業病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職業傷害補償費或職業病補償費。職業病種類表如附表一。」\n\n\t\n勞工保險條例第36條\n:「職業傷害補償費及職業病補償費,均按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七十發給,每半個月給付一次;如經過一年尚未痊癒者,其職業傷害或職業病補償費減為平均月投保薪資之半數,但以一年為限。」", "勞工保險條例第39條\n:「醫療給付分門診及住院診療。」\n\n\t\n勞工保險條例第41條\n:「\n\n\tI 門診給付範圍如左:\n\n\t一、診察(包括檢驗及會診)。\n\n\t二、藥劑或治療材料。\n\n\t三、處置、手術或治療。\n\n\tII 前項費用,由被保險人自行負擔百分之十。但以不超過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最高負擔金額為限。」\n\n\t\n勞工保險條例第43條\n第1項、第2項:「\n\n\tI 住院診療給付範圍如左:\n\n\t一、診察(包括檢驗及會診)。\n\n\t二、藥劑或治療材料。\n\n\t三、處置、手術或治療。\n\n\t四、膳食費用三十日內之半數。\n\n\t五、勞保病房之供應,以公保病房為準。\n\n\tII 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及第五款費用,由被保險人自行負擔百分之五。但以不超過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最高負擔金額為限。」", "勞工保險條例第33條\n:「被保險人遭遇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住院診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普通傷害補助費或普通疾病補助費。」",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給付業務」,網址:\nhttps://www.bli.gov.tw/0004766.html\n。",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勞保、就保給付金額試算」,網址:\nhttps://www.bli.gov.tw/0014163.html\n。" ]
0a9eac431df930e8aa5043b00cb02aac502aa91e6f0cd4064ef918c7349e3db2
卡債還不起怎麼辦?(五)什麼是清算程序?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1269
null
之前已經在《 卡債還不起怎麼辦?(一)簡介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 》中大致解說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以下簡稱消債條例)的作用、什麼情況下可以聲請更生或清算,以及什麼是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本文以下再特別針對清算的部分,以系列文章的方式闡述解說。 一、什麼是清算? 消債條例的「清算」,是除了保留債務人生活或工作所必須的財產,其他財產均由法院變現,分配給債權人 [1] 。清算完畢後,再由法院決定還沒清償的債務能不能一筆勾銷 [2] 。 清算程序是當您的每月收入不敷必要支出,或您因故(比如已年邁或因病經醫生診斷屬實無法工作)無工作收入,此時,因為無法走定期還款的更生程序,原則上就只能採取清算程序 [3] 。 二、會進入清算程序的情形 (一)遭法院裁定進入清算程序 債務人雖然是向法院聲請更生,但有以下情形,在更生程序中被法院裁定轉清算程序 [4] : 1. 債務人不配合法院的要求 於更生程序中,經法院諭令提出更生方案債務人卻逾期未提出;或不遵守法院命令(例如命令提出「財產收入狀況報告書」等文件資料),而遭法院裁定從更生程序轉換為清算程序 [5] 。 2. 債務人提出的更生方案被否決 於更生程序中討論更生方案時,有下面的原因之一,法院就必須裁定將更生程序轉為清算程序: (1)債務人提出的更生方案不被所有債權人認可,而且債務人不符合已盡最大還款誠意等例外情形 [6] 。 (2)法院不認可更生方案 [7] 法院不認可更生方案的情形,例如認為債務人提出的更生方案未盡最大還款誠意 [8] 、債務人無履行之可能 [9] 等。 (二)債務人自己直接向法院聲請進行清算 假如債務人根本無工作收入,或有工作收入,但是收入根本不敷支應每月必要支出 [10] ,無法走更生程序定期還款,債務人自己可以直接向法院聲請清算 [11] 。 三、聲請清算程序前,要進行前置協商 與更生程序一樣,如果債務人自行決定聲請清算,而債主中有銀行等金融機構,就必須先向最大債權銀行聲請前置協商 [12] 。前置協商不成,才可以進一步向法院聲請清算。 若債務人之前已經有聲請過且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立協商,後來於履行期間毀諾,那銀行不會再與您協商,此時如果您毀諾是因為不可歸責於己的事由 [13] (例如生病而無法工作 [14] )就必須改向法院聲請前置調解,取得前置調解不成立證明書後,才可以進一步向法院聲請清算。   接下來的系列文章 (六) 會討論清算程序要如何進行。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bj42c"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98">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98條</a>:「<br> I 下列財產為清算財團:<br> 一、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時,屬於債務人之一切財產及將來行使之財產請求權。<br> 二、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程序終止或終結前,債務人因繼承或無償取得之財產。<br> II 專屬於債務人本身之權利及禁止扣押之財產,不屬於清算財團。」<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23">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23條</a>第1至3項:「<br> I 自債權表公告之翌日起三十日後,清算財團之財產可分配時,管理人應即分配於債權人。<br> II 前項分配,管理人應作成分配表,記載分配之順位、比例及方法。<br> III 分配表,應經法院之認可,並公告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31fc"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B0010042&amp;bp=16">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3章第5節 免責與復權</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1vxz"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3">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3條</a>:「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br> 少部分狀況,是收入扣除支出有餘額,但仍然可以聲請清算,不過這是極少數案例,清算程序主要仍是收入不敷必要支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nseo"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本段僅說明更生程序進行中,被法院轉為清算程序的情形。至於更生程序結束,也就是更生方案被法院裁定認可確定,進入更生履行階段後,仍有法院裁定轉為清算程序的可能,例如債務人沒有依更生方案履行,債權人聲請對債務人強制執行時,依照<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74">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74條</a>,法院可以依債權人的聲請裁定開始清算程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aj6u"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53">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53條</a>第5項:「債務人未依限提出更生方案者,法院得裁定開始清算程序。」<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56">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56條</a>:「債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法院得裁定開始清算程序:<br> 一、無正當理由不出席債權人會議或不回答詢問。<br> 二、不遵守法院之裁定或命令,致更生程序無法進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zj7x"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61">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1條</a>第1項:「更生方案未依前二條規定可決時,除有第十二條、第六十四條規定情形外,法院應以裁定開始清算程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0apo"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65">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5條</a>第1項:「法院裁定不認可更生方案時,應同時裁定開始清算程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qw2r"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64">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4條</a>第1項:「債務人有薪資、執行業務所得或其他固定收入,依其收入及財產狀況,可認更生方案之條件已盡力清償者,法院應以裁定認可更生方案。債務人無固定收入,更生方案有保證人、提供擔保之人或其他共同負擔債務之人,法院認其條件公允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ps7m"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63">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3條</a>第1項第8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有第十二條規定情形外,法院應以裁定不認可更生方案:……八、更生方案無履行可能。」</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lp8z"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必要支出的數額,法院會以各縣市政府公布各年度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的1.2倍作為標準,除非債務人能舉證證明自己必要支出確實高於這個數額,否則建議以縣市政府公布的作為參考基準。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64-2">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4條之2</a>第1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43">第43條</a>第7項。關於必要支出的說明,可以參考系列文章:林言丞(2023),《<a href="/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1144">卡債還不起怎麼辦?(三)聲請更生要準備的文件</a>》。<br> 必要支出高於最低標準的案例如<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V,107%2c%e4%ba%8b%e8%81%b2%2c186%2c20181031%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事聲字第186號民事裁定</a>:「是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之立法意旨,債務人於更生履行期間固應撙節開銷、戮力清償債務,然並非要求債務人需捨棄日常所必需之開銷,而使債務人處於生存邊緣而需獲社會救助,故於判斷債務人更生方案中生活必要支出之程度及其金額,尚不得以債務人陳報之必要支出高於最低生活標準,即認未盡最大還款誠意,仍須考量各債務人實際生活所需,始與更生程序係為謀債務人經濟生活重建之目的無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g1w8"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80">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0條</a>:「債務人於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清算;債權人縱為一人,債務人亦得為聲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xw6g"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51">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51條</a>第1項:「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kjk8"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51">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51條</a>第7項:「協商或調解成立者,債務人不得聲請更生或清算。但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有困難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4sql"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V,113%2c%e6%b6%88%e5%82%b5%e6%b8%85%2c25%2c20240828%2c2">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消債清字第25號民事裁定</a>:「三、經查,聲請人前曾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共同協商債務清償方案,經達成協商,……四、聲請人前既經協商成立而毀諾,則其本件清算聲請可否准許,依上開規定,首應審酌聲請人毀諾有無不可歸責於己致履行困難之事由;……聲請人就毀諾原因,陳稱:係於111年間因新冠疫情及罹患慢性腎臟衰竭而無法工作清償債務乙節,本院觀諸聲請人所提111年2月18日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乙種診斷證明書……堪信聲請人上開陳述為真實。聲請人既因患有疾病而無工作收入,致無法繼續履行清償方案,顯有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自得為本件清算之聲請。」</cite></li> </ol> </section>
[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98條\n:「\n\n\tI 下列財產為清算財團:\n\n\t一、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時,屬於債務人之一切財產及將來行使之財產請求權。\n\n\t二、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程序終止或終結前,債務人因繼承或無償取得之財產。\n\n\tII 專屬於債務人本身之權利及禁止扣押之財產,不屬於清算財團。」\n\n\t\n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23條\n第1至3項:「\n\n\tI 自債權表公告之翌日起三十日後,清算財團之財產可分配時,管理人應即分配於債權人。\n\n\tII 前項分配,管理人應作成分配表,記載分配之順位、比例及方法。\n\n\tIII 分配表,應經法院之認可,並公告之。」",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3章第5節 免責與復權\n。",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3條\n:「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或有不能清償之虞者,得依本條例所定更生或清算程序,清理其債務。」\n\n\t少部分狀況,是收入扣除支出有餘額,但仍然可以聲請清算,不過這是極少數案例,清算程序主要仍是收入不敷必要支出。", "本段僅說明更生程序進行中,被法院轉為清算程序的情形。至於更生程序結束,也就是更生方案被法院裁定認可確定,進入更生履行階段後,仍有法院裁定轉為清算程序的可能,例如債務人沒有依更生方案履行,債權人聲請對債務人強制執行時,依照\n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74條\n,法院可以依債權人的聲請裁定開始清算程序。",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53條\n第5項:「債務人未依限提出更生方案者,法院得裁定開始清算程序。」\n\n\t\n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56條\n:「債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法院得裁定開始清算程序:\n\n\t一、無正當理由不出席債權人會議或不回答詢問。\n\n\t二、不遵守法院之裁定或命令,致更生程序無法進行。」",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1條\n第1項:「更生方案未依前二條規定可決時,除有第十二條、第六十四條規定情形外,法院應以裁定開始清算程序。」",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5條\n第1項:「法院裁定不認可更生方案時,應同時裁定開始清算程序。」",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4條\n第1項:「債務人有薪資、執行業務所得或其他固定收入,依其收入及財產狀況,可認更生方案之條件已盡力清償者,法院應以裁定認可更生方案。債務人無固定收入,更生方案有保證人、提供擔保之人或其他共同負擔債務之人,法院認其條件公允者,亦同。」",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3條\n第1項第8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有第十二條規定情形外,法院應以裁定不認可更生方案:……八、更生方案無履行可能。」", "必要支出的數額,法院會以各縣市政府公布各年度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的1.2倍作為標準,除非債務人能舉證證明自己必要支出確實高於這個數額,否則建議以縣市政府公布的作為參考基準。參\n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4條之2\n第1項、\n第43條\n第7項。關於必要支出的說明,可以參考系列文章:林言丞(2023),《\n卡債還不起怎麼辦?(三)聲請更生要準備的文件\n》。\n\n\t必要支出高於最低標準的案例如\n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事聲字第186號民事裁定\n:「是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之立法意旨,債務人於更生履行期間固應撙節開銷、戮力清償債務,然並非要求債務人需捨棄日常所必需之開銷,而使債務人處於生存邊緣而需獲社會救助,故於判斷債務人更生方案中生活必要支出之程度及其金額,尚不得以債務人陳報之必要支出高於最低生活標準,即認未盡最大還款誠意,仍須考量各債務人實際生活所需,始與更生程序係為謀債務人經濟生活重建之目的無違。」",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0條\n:「債務人於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或許可和解或宣告破產前,得向法院聲請清算;債權人縱為一人,債務人亦得為聲請。」",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51條\n第1項:「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51條\n第7項:「協商或調解成立者,債務人不得聲請更生或清算。但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履行有困難者,不在此限。」",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消債清字第25號民事裁定\n:「三、經查,聲請人前曾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共同協商債務清償方案,經達成協商,……四、聲請人前既經協商成立而毀諾,則其本件清算聲請可否准許,依上開規定,首應審酌聲請人毀諾有無不可歸責於己致履行困難之事由;……聲請人就毀諾原因,陳稱:係於111年間因新冠疫情及罹患慢性腎臟衰竭而無法工作清償債務乙節,本院觀諸聲請人所提111年2月18日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乙種診斷證明書……堪信聲請人上開陳述為真實。聲請人既因患有疾病而無工作收入,致無法繼續履行清償方案,顯有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自得為本件清算之聲請。」" ]
2b2dae8b19e64c0febaf717aed51202fdf336c55af228d34f866081dbd113407
卡債還不起怎麼辦?(六)清算程序如何進行?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1270
null
一、聲請清算 當債務人自行決定向法院聲請清算,並經過前置協商不成後 [1] ,後續要進行的清算程序步驟大略如下: (一)聲請清算要準備的文件 與聲請更生程序一樣,債務人除了要先繳納新臺幣(下同)1,000元的聲請費 [2] 、清算聲請狀(司法院網站有 範本 [3] ),還要提出 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 及債權人、債務人清冊 [4] ,並說明聲請清算前2年的財產及收入狀況 [5] ,附上證據證明聲請清算前2年確實入不敷出,完全無法清償債務。 (二)財產成為「清算財團」分配給債主 債務人名下若有財產,必須將財產提出至法院成為「清算財團」 [6] ,供分配給債權人。 常見債務人的財產為保險解約金或保單價值準備金,有些債務人之前投保的保險,對於未來老年後極為需要,而因為所投保的保險如果有解約金或價值準備金,法院會強制解約 [7] ,或不強制解約但須由債務人提出與解約金或價值準備金等同的金額 [8] ,所以在聲請清算前債務人必須特別注意到這點,作為聲請清算的考量。 二、法院決定債務人免責或不免責 相較於更生程序,債務人只要履行更生方案按期還款到一定程度,沒還完的債務可以一筆勾銷,也就是當然免責 [9] ;但走清算程序不一定會免責,債務人的財產變現分配後,必須再由法院決定結果。 (一)免責 所謂免責,意思就是積欠的債務全部免除不必清償。消債條例第132條規定,法院裁定終止或終結清算程序確定後,原則上應裁定免責 [10] 。 (二)不免責 但消債條例第133條有不免責的規定 [11] ,條文白話的意思是,如果債務人每月收入(包含領取政府的各項津貼補助等)扣除扶養費跟個人必要支出後還有剩餘,這個剩餘低於聲請清算前2年間的平均剩餘,法院就會裁定不免責,也就是債務人要繼續還款,不會一筆勾銷。立法用意是在防止某些債務人為了達到免責的目的,故意將自己收入減少後再來聲請清算。 除了避免債務人故意減少收入,影響債權人權利,債務人如果有以下8種事實之一,法院依照消債條例第134條也會作不免責裁定 [12] : 7年內曾依破產法或消債條例免責。 故意隱匿、毀損應屬清算財團的財產,或做了其他不利於債權人的處分,導致債權人受有損害。 捏造債務或承認不真實的債務。 聲請清算前2年內,因為消費奢侈商品或服務、賭博或其他投機行為而負債,且因此負債的總額超過聲請清算時無擔保及無優先權債務的半數。 清算聲請前1年內,已有清算的原因,卻隱瞞與他人交易導致他人受損害。 明知已有清算原因的事實,在不是出於義務的情形下,對債權人中的一人或數人提供擔保或消滅債務,讓他們享有特別有利的地位。 隱匿、毀棄、偽造或變造帳簿或其他會計文件,導致財產狀況不真確。 故意在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做不實的記載,或有其他故意違反消債條例的義務,導致債權人受損,或重大延滯程序。 三、法院裁定免責或不免責之後,還是可能改變 (一)裁定免責之後,仍可能撤銷改為不免責 雖然法院作出免責裁定,但如果在1年內發現債務人有虛報債務、隱匿財產或以不正當方法獲取免責,法院仍會依據消債條例第139條將債務人的免責裁定撤銷,改為不免責 [13] 。不過如果法院認為情節輕微,則不會撤銷 [14] 。 (二)不免責之後,還是有機會爭取免責 所謂不免責,並非債務人必須全部清償債務,於清償一定程度後,仍然可以向法院聲請免責: 1. 將差額補足,且各債權人都得到應受分配額 上文有提到,如果債務人的收支剩餘低於聲請清算前2年間的平均收支剩餘,法院會作出不免責的裁定 [15] ,不過如果債務人針對收支剩餘的「差額」,繼續清償補足的話(仍然必須依每位債權人比例補足),補足後可以向法院聲請免責 [16] 。 舉例,清算審理期間債務人的收支餘額是1萬元,但是聲請清算前2年平均收支剩餘為1萬5千元,差額為5千元,2年合計為12萬元,債務人按照法院債權表上各債權人應受分配的比例、數額,把這12萬元按比例向各債務人清償完畢,仍然可以聲請免責。 2. 各債務人都受償20%以上 如果債務人是因為消債條例第134條的8種事由而不免責;或是得到免責裁定後,被法院依消債條例第139條撤銷免責,改為不免責。因為上面2種情況而不免責後,債務人如果能按照法院債權表上各債權人的債權金額,清償每位債權人的比例都達到20%以上,仍可以向法院聲請免責 [17] 。 四、免責裁定確定後,記得聲請「復權」 最後附帶補充,法院最初裁定開始進行清算程序時,債務人的某些權利會暫時遭剝奪 [18] ,最常見的比如禁奢(例如不能搭計程車、高鐵、不能出國旅遊等 [19] )、不能隨意離開居住地、被剝奪成為候選人的被選舉權 [20] ,或職業限制(例如不能當保險業務員 [21] )等。 如果債務人獲法院免責裁定確定,或原本不免責嗣後獲得免責裁定確定後,債務人要記得接著向法院聲請「復權」 [22] ,得到復權的裁定後,整個清算程序就告完整終結了。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vxktd"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51">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51條</a>第1項:「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78s4"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6">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條</a>第1項:「聲請更生或清算,徵收聲請費新臺幣一千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vk17"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司法院(2021),《<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97-4164-71456-1.html">消費者債務清理(更生/清算)聲請狀</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524a"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81">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1條</a>第1項:「債務人聲請清算時,應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及其債權人、債務人清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zwd3"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82">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2條</a>第1項:「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前,得依職權訊問債務人、債權人及其他關係人,並得定期命債務人據實報告清算聲請前二年內財產變動之狀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d333"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98">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98條</a>第1項:「下列財產為清算財團:<br> 一、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時,屬於債務人之一切財產及將來行使之財產請求權。<br> 二、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程序終止或終結前,債務人因繼承或無償取得之財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295q"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TDV,112%2c%e5%8f%b8%e5%9f%b7%e6%b6%88%e5%82%b5%e6%b8%85%2c10%2c20240614%2c1">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12年度司執消債清字第10號民事裁定</a>:「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之保單價值準備金4,746元,業經本院通知解約,並將上開金額解送到院供全體債權人分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k5li"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V,112%2c%e5%8f%b8%e5%9f%b7%e6%b6%88%e5%82%b5%e6%b8%85%2c101%2c20240823%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2年度司執消債清字第101號民事裁定</a>:「查債務人於開始清算時,有如附表一所示之三商美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之保險契約保單價值準備金可供清償,其預估解約金為新臺幣(下同)42,544元,為保障債權人之受償權益,並兼顧債務人繼續受有上開人壽保單之保障,關於債務人如附表一所示清算財團財產,應以債務人提出42,544元以代變價為處分方法,堪屬適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sw4j"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73">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73條</a>第1項:「債務人依更生條件全部履行完畢者,除本條例別有規定外,已申報之債權未受清償部分及未申報之債權,均視為消滅。但其未申報係因不可歸責於債權人之事由者,債務人仍應依更生條件負履行之責。」</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5sxt"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32">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2條</a>:「法院為終止或終結清算程序之裁定確定後,除別有規定外,應以裁定免除債務人之債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122f"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33">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3條</a>:「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債務人有薪資、執行業務所得或其他固定收入,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數額後仍有餘額,而普通債權人之分配總額低於債務人聲請清算前二年間,可處分所得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數額者,法院應為不免責之裁定。但債務人證明經普通債權人全體同意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b074"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34">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4條</a>:「債務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為不免責之裁定。但債務人證明經普通債權人全體同意者,不在此限:<br> 一、於七年內曾依破產法或本條例規定受免責。<br> 二、故意隱匿、毀損應屬清算財團之財產,或為其他不利於債權人之處分,致債權人受有損害。<br> 三、捏造債務或承認不真實之債務。<br> 四、聲請清算前二年內,因消費奢侈商品或服務、賭博或其他投機行為,所負債務之總額逾聲請清算時無擔保及無優先權債務之半數,而生開始清算之原因。<br> 五、於清算聲請前一年內,已有清算之原因,而隱瞞其事實,使他人與之為交易致生損害。<br> 六、明知已有清算原因之事實,非基於本人之義務,而以特別利於債權人中之一人或數人為目的,提供擔保或消滅債務。<br> 七、隱匿、毀棄、偽造或變造帳簿或其他會計文件之全部或一部,致其財產之狀況不真確。<br> 八、故意於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為不實之記載,或有其他故意違反本條例所定義務之行為,致債權人受有損害,或重大延滯程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gfd0"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39">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9條</a>:「自法院為免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一年內,發見債務人有虛報債務、隱匿財產或以不正當方法受免責者,法院得依債權人之聲請或依職權裁定撤銷免責。但有第一百三十五條得為免責之情形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07y7"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35">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5條</a>:「債務人有前條各款事由,情節輕微,法院審酌普通債權人全體受償情形及其他一切情狀,認為適當者,得為免責之裁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e0qk"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33">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3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yvhs"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41">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41條</a>第1項:「債務人因第一百三十三條之情形,受不免責之裁定確定後,繼續清償達該條規定之數額,且各普通債權人受償額均達其應受分配額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免責。」</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x76f"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42">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42條</a>第1項:「法院為不免責或撤銷免責之裁定確定後,債務人繼續清償債務,而各普通債權人受償額均達其債權額之百分之二十以上者,法院得依債務人之聲請裁定免責。」</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uexw"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84">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4條</a>:「其他法令關於破產人資格、權利限制之規定,於受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之債務人準用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89">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9條</a>:「<br> I 債務人聲請清算後,其生活不得逾越一般人通常之程度,法院並得依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限制之。<br> II 債務人非經法院之許可,不得離開其住居地;法院並得通知入出境管理機關,限制其出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ktbj"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可以參考以下法院裁定的附表:<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CHDV,113%2c%e6%b6%88%e5%82%b5%e6%b8%85%2c40%2c20240903%2c1">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13年度消債清字第40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ULDV,113%2c%e6%b6%88%e5%82%b5%e6%b8%85%2c16%2c20240829%2c3">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13年度消債清字第16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V,103%2c%e6%b6%88%e5%82%b5%e6%b8%85%2c47%2c20141107%2c2">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3年度消債清字第47號民事裁定</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uuco"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20010&amp;flno=26">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26條</a>第12款:「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登記為候選人:……十二、受破產宣告或經裁定開始清算程序確定,尚未復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jdjh"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16&amp;flno=7">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第7條</a>第6款:「申請登錄之業務員有下列情事之一,應不予登錄;已登錄者,所屬公司應通知各有關公會註銷登錄:……六、受破產之宣告,尚未復權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0e02"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42&amp;flno=144">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44條</a>:「債務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向法院為復權之聲請:<br> 一、依清償或其他方法解免全部債務。<br> 二、受免責之裁定確定。<br> 三、於清算程序終止或終結之翌日起三年內,未因第一百四十六條或第一百四十七條之規定受刑之宣告確定。<br> 四、自清算程序終止或終結之翌日起滿五年。」</cite></li> </ol> </section>
[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51條\n第1項:「債務人對於金融機構負債務者,在聲請更生或清算前,應向最大債權金融機構請求協商債務清償方案,或向其住、居所地之法院或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聲請債務清理之調解。」",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6條\n第1項:「聲請更生或清算,徵收聲請費新臺幣一千元。」", "司法院(2021),《\n消費者債務清理(更生/清算)聲請狀\n》。",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1條\n第1項:「債務人聲請清算時,應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及其債權人、債務人清冊。」",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2條\n第1項:「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前,得依職權訊問債務人、債權人及其他關係人,並得定期命債務人據實報告清算聲請前二年內財產變動之狀況。」",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98條\n第1項:「下列財產為清算財團:\n\n\t一、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時,屬於債務人之一切財產及將來行使之財產請求權。\n\n\t二、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程序終止或終結前,債務人因繼承或無償取得之財產。」",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12年度司執消債清字第10號民事裁定\n:「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之保單價值準備金4,746元,業經本院通知解約,並將上開金額解送到院供全體債權人分配。」",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2年度司執消債清字第101號民事裁定\n:「查債務人於開始清算時,有如附表一所示之三商美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之保險契約保單價值準備金可供清償,其預估解約金為新臺幣(下同)42,544元,為保障債權人之受償權益,並兼顧債務人繼續受有上開人壽保單之保障,關於債務人如附表一所示清算財團財產,應以債務人提出42,544元以代變價為處分方法,堪屬適當。」",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73條\n第1項:「債務人依更生條件全部履行完畢者,除本條例別有規定外,已申報之債權未受清償部分及未申報之債權,均視為消滅。但其未申報係因不可歸責於債權人之事由者,債務人仍應依更生條件負履行之責。」",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2條\n:「法院為終止或終結清算程序之裁定確定後,除別有規定外,應以裁定免除債務人之債務。」",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3條\n:「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後,債務人有薪資、執行業務所得或其他固定收入,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數額後仍有餘額,而普通債權人之分配總額低於債務人聲請清算前二年間,可處分所得扣除自己及依法應受其扶養者所必要生活費用之數額者,法院應為不免責之裁定。但債務人證明經普通債權人全體同意者,不在此限。」",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4條\n:「債務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為不免責之裁定。但債務人證明經普通債權人全體同意者,不在此限:\n\n\t一、於七年內曾依破產法或本條例規定受免責。\n\n\t二、故意隱匿、毀損應屬清算財團之財產,或為其他不利於債權人之處分,致債權人受有損害。\n\n\t三、捏造債務或承認不真實之債務。\n\n\t四、聲請清算前二年內,因消費奢侈商品或服務、賭博或其他投機行為,所負債務之總額逾聲請清算時無擔保及無優先權債務之半數,而生開始清算之原因。\n\n\t五、於清算聲請前一年內,已有清算之原因,而隱瞞其事實,使他人與之為交易致生損害。\n\n\t六、明知已有清算原因之事實,非基於本人之義務,而以特別利於債權人中之一人或數人為目的,提供擔保或消滅債務。\n\n\t七、隱匿、毀棄、偽造或變造帳簿或其他會計文件之全部或一部,致其財產之狀況不真確。\n\n\t八、故意於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為不實之記載,或有其他故意違反本條例所定義務之行為,致債權人受有損害,或重大延滯程序。」",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9條\n:「自法院為免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一年內,發見債務人有虛報債務、隱匿財產或以不正當方法受免責者,法院得依債權人之聲請或依職權裁定撤銷免責。但有第一百三十五條得為免責之情形者,不在此限。」",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5條\n:「債務人有前條各款事由,情節輕微,法院審酌普通債權人全體受償情形及其他一切情狀,認為適當者,得為免責之裁定。」",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33條\n。",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41條\n第1項:「債務人因第一百三十三條之情形,受不免責之裁定確定後,繼續清償達該條規定之數額,且各普通債權人受償額均達其應受分配額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免責。」",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42條\n第1項:「法院為不免責或撤銷免責之裁定確定後,債務人繼續清償債務,而各普通債權人受償額均達其債權額之百分之二十以上者,法院得依債務人之聲請裁定免責。」",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4條\n:「其他法令關於破產人資格、權利限制之規定,於受法院裁定開始清算程序之債務人準用之。」\n\n\t\n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89條\n:「\n\n\tI 債務人聲請清算後,其生活不得逾越一般人通常之程度,法院並得依利害關係人之聲請或依職權限制之。\n\n\tII 債務人非經法院之許可,不得離開其住居地;法院並得通知入出境管理機關,限制其出境。」", "可以參考以下法院裁定的附表:\n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13年度消債清字第40號民事裁定\n、\n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13年度消債清字第16號民事裁定\n、\n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3年度消債清字第47號民事裁定\n。",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26條\n第12款:「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登記為候選人:……十二、受破產宣告或經裁定開始清算程序確定,尚未復權。」", "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第7條\n第6款:「申請登錄之業務員有下列情事之一,應不予登錄;已登錄者,所屬公司應通知各有關公會註銷登錄:……六、受破產之宣告,尚未復權者。」",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144條\n:「債務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向法院為復權之聲請:\n\n\t一、依清償或其他方法解免全部債務。\n\n\t二、受免責之裁定確定。\n\n\t三、於清算程序終止或終結之翌日起三年內,未因第一百四十六條或第一百四十七條之規定受刑之宣告確定。\n\n\t四、自清算程序終止或終結之翌日起滿五年。」" ]
ecec043a82dba2fd4283bffa282eb469934d466c41280ccf4115452a53e0f682
公司資本登記不實,會有什麼法律責任?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1268
null
成立一間公司 [1] ,需要有人投入金錢或技術等資源 [2] ,公司則提供相應的股份,讓投資者入股成為股東。而公司申請設立登記時,要請會計師驗資,也就是由會計師查驗這些投資公司的資本確實存在。想想看,有一間登記實收資本額是2,000萬元的公司,結果公司實際上只有100萬元,這不是很奇怪嗎?公司潛在的債權人、交易對象要如何評估公司呢?因此,公司法會管制資本登記這件事。之所以公司法對資本登記如此看重,是因為開公司的好處多多 [3] ,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公司具有「獨立法人格」以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 [4] 。可以理解為:法律賦予公司用公司的名義享受權利與義務,公司是獨立於股東、公司負責人等自然人之外的法律實體,大家各自負自己的法律責任,並讓股東的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得以分離。而在公司因經營不善對外欠債時,股東們可以向公司的債權人主張:公司是公司,我只是公司的股東,投資公司的錢賠光就算了,但公司還不完的錢跟股東個人沒有關係 [5] ,我只在出資範圍內對公司的債務負責。 但公司的獨立法人格及公司股東財產分離的特性 [6] 也是一把兩面刃,因為有心人可能會用以虛設人頭公司或進行經濟犯罪 [7] 。所以公司法防制的其中一步棋,即是確認公司股東們是否確實將資源投入公司。依現行公司法第7條 [8] 規定,公司設立登記資本額及變更登記資本都需要委請會計師進行資本額查核簽證,而會計師是依據公司負責人所提出的文件來進行簽證 [9] 。以下謹介紹公司資本登記不實,公司負責人和其他相關人士可能涉及的刑事及民事責任: 一、資本登記不實的刑事責任 (一)刑事犯罪的類型 目前公司資本額登記不實主要的刑事責任依據為公司法第9條第1項 [10] ,公司負責人得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50萬元以上250萬元以下罰金。登記不實可細分為以下三種情形 [11] : 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即「未繳納股款罪」 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即「發還股款罪」 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任由股東收回,即「收回股款罪」。 除公司法規定外,資本不實亦常涉及刑法第214條 [12] 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13] ,以及商業會計法第71條 [14] 第5款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或財務報表 [15] 發生不實之結果罪。 「未繳納股款罪」較容易同時涉及上述提及的三個罪名,常見情況如:股東明明沒繳股款,卻仍在公司帳上登載股本,並以不實事項填載登記申請書而使公務員核准並登載於政府紀錄中。不過,法院在論罪上,大多依刑法第55條想像競合的規定 [16] ,從一重處罰,也就是在數罪名中,選擇其中法定刑最重的罪來處罰,而三個罪名當中最重的即是公司法第9條第1項的規定。 「發還股款罪」、「收回股款罪」的狀況就比較多元,需視實際行為來判斷,假設只有實際發還股款給股東,但沒有將發還交易入帳,或也沒有向主管機關登記,就相對沒有商業會計法或刑法的問題。 (二)誰是公司負責人?不是負責人就沒有刑事責任嗎? 不要以為自己不是公司登記上的負責人,就不會觸犯公司法第9條第1項不實登記的刑罰。除了董事長 [17] 外,公司的董事或經理人在執行職務範圍內,甚至沒有掛名但是可以控制公司財務業務之人,依公司法第8條規定這些人也都是公司負責人 [18] ,以虛列股本的不正當方法導致財務報表不實,會成立公司法第9條第1項 [19] 及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5款的刑事責任。 此外,即使不具公司負責人的身分,如果知情且協助甚至是與公司負責人共同實行犯罪,根據刑法第31條 [20] 規定,仍然可以成立本罪的正犯或共犯 [21] 。 (三)事後補正登記,就能免於處罰嗎? 公司法第9條第3項 [22] 但書雖然有向主管機關補正公司登記的規定,但須留意這條規定是用來保障債權人和交易安全,讓公司不要輕易地被主管機關撤廢,不是用來讓公司負責人卸責的,因此即使主管機關接受公司登記的補正 [23] ,也不會影響公司負責人應負資本不實的刑事責任 [24] 。 二、民事的損害賠償責任 公司自身所作的法律行為,因而產生的民事責任,原則上都是由具有獨立法人格的公司自己負擔,而不會波及公司背後的負責人及股東。不過,上述提到公司的制度是兩面刃,為避免制度在公司設立或增資階段被濫用 [25] ,公司法第9條第2項 [26] 規定,如果資本不實造成第三人損害,第三人可以找公司負責人及未繳納股款或拿回股款的股東連帶賠償。 須特別留意的是,並不是刑事部分遭檢察官起訴或法院判決有罪就代表一定會獲得賠償,仍須具體判斷第三人的損害與資本不實間是否有相當因果關係。 三、結論 公司資本登記不實會有相應的刑、民事責任,而且不是只有登記負責人才需負責。因此,若確實要投資公司當股東,從自己帳戶將股款直接匯入公司帳戶,以證明自己確實繳納股款。若後續股東與公司有業務或借貸等金錢上的往來,也建議用契約方式明定,除確保雙方的權益,也得以避免被解讀成有發還或收回股款之行為,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gxb0v"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為行文方便,本文所稱之「公司」,以股份有限公司為主。然請留意公司法的資本登記不實規定主要在總則的<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9">第9條</a>,因此所有公司類型均適用第9條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x75t"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請參黃蓮瑛、傅雅芝(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719">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出資的方式有哪些?公司及股東各自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e563"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開公司的好處諸如:公司具有獨立法人格,與股東個人財產分離、資金取得管道多元、節稅效果較好、轉讓方便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ropo"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4">公司法第154條</a>第1項:「股東對於公司之責任,除第二項規定外,以繳清其股份之金額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p0t3"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4">公司法第154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t6ud"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股份有限公司債務的擔保原則上只有公司財產,而不及於各股東個人財產。所以當公司實際財產不足的話,將不利於公司債權人的保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ppk8"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參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2c109%2c%e5%8f%b0%e4%b8%8a%2c1553%2c20210415%2c1&amp;ot=in">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1553號民事判決</a>:「按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或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或任由股東收回者,公司負責人應與各該股東連帶賠償公司或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公司法第9條第1、2項定有明文。此規定乃為防止虛設公司及防範經濟犯罪之發生,並使公司於存續中,得以保持相當於資本總額之財產,以維交易安全,保護公司之全體債權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cu70"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7">公司法第7條</a>:「<br> I 公司申請設立登記之資本額,應經會計師查核簽證;公司應於申請設立登記時或設立登記後三十日內,檢送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文件。<br> II 公司申請變更登記之資本額,應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br> III 前二項查核簽證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2i5u"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請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J0080021">會計師查核簽證公司登記資本額辦法</a>第2條、第3條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ljrq"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9">公司法第9條</a>第1項:「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或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或任由股東收回者,公司負責人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wmgk"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參見<a href="https://bit.ly/4eKJD48">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3925號刑事判決</a>:「修正前公司法第九條第三項(現行第一項)規定,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或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或任由股東收回者,公司負責人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萬元以下罰金。其可分為三種情形,即公司應收之股款:1、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2、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3、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任由股東收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03yj"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14">中華民國刑法第214條</a>:「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nzs0"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參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DM%2c113%2c%e5%af%a9%e7%b0%a1%2c793%2c20240719%2c1&amp;ot=in">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3年度審簡字第793號刑事判決</a>:「公司之設立、變更、解散登記或其他登記事項,於2001年11月12日公司法修正後,主管機關僅形式審查申請是否違法或不合法定程式,而不再為實質之審查。是行為人於公司法修正後辦理公司登記事項,如有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即有刑法第214條之適用。(<a href="https://bit.ly/4eXhpTW">最高法院96年度第5次刑事庭會議決議</a>意旨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zpax"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9&amp;flno=71">商業會計法第71條</a>:「商業負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務之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下罰金:<br> 一、以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br> 二、故意使應保存之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滅失毀損。<br> 三、偽造或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內容或毀損其頁數。<br> 四、故意遺漏會計事項不為記錄,致使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結果。<br> 五、其他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或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結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nl56"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商業會計法上對於財務報表的定義,請參見<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9&amp;flno=28">該法第28條</a>:「<br> I 財務報表包括下列各種:<br> 一、資產負債表。<br> 二、綜合損益表。<br> 三、現金流量表。<br> 四、權益變動表。<br> II 前項各款報表應予必要之附註,並視為財務報表之一部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uenk"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55">中華民國刑法第55條</a>:「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者,從一重處斷。但不得科以較輕罪名所定最輕本刑以下之刑。」<br> 並可參閱簡大為(2023),《<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232">被告的行為觸犯很多法律時,判決中真的會一一論罪嗎?什麼是犯罪競合?</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alh6"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208">公司法第208條</a>第3項:「董事長對內為股東會、董事會及常務董事會主席,對外代表公司。董事長請假或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副董事長代理之;無副董事長或副董事長亦請假或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董事長指定常務董事一人代理之;其未設常務董事者,指定董事一人代理之;董事長未指定代理人者,由常務董事或董事互推一人代理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wr2r"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8">公司法第8條</a>:「<br> I 本法所稱公司負責人:在無限公司、兩合公司為執行業務或代表公司之股東;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為董事。<br> II 公司之經理人、清算人或臨時管理人,股份有限公司之發起人、監察人、檢查人、重整人或重整監督人,在執行職務範圍內,亦為公司負責人。<br> III 公司之非董事,而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者,與本法董事同負民事、刑事及行政罰之責任。但政府為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安定或其他增進公共利益等情形,對政府指派之董事所為之指揮,不適用之。」<br>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公司負責人的讀者,請參閱《<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1116">公司裡的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總經理、執行長是誰?他們的任務是什麼呢?</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w0wr"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M,110%2c%e5%8e%9f%e8%a8%b4%2c46%2c20240306%2c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原訴字第46號刑事判決</a>:「再者,公司法第9條第1項之刑罰規定自被告行為後雖未有形式上之修正,但公司法第8條於被告行為後,於107年8月1日修正公布,並自107年11月1日施行。……可知此次修正後,第3項規定不再限於『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祇須為『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均可成為公司法第9條第1項之犯罪主體;而反面解釋上開修正,可知修正前公司法第9條第1項之犯罪主體,於非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並不及於公司之實質負責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jzlh"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1">中華民國刑法第31條</a>:「<br> I 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行、教唆或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正犯或共犯論。但得減輕其刑。<br> II 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mtr6"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請參楊舒婷(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358">刑法中的正犯、共犯,分別是什麼意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e6ca"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9">公司法第9條</a>第3項:「第一項經法院判決有罪確定後,由中央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登記。但判決確定前,已為補正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nhwp"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a href="https://gcis.nat.gov.tw/elaw/lawDtlAction.do?method=lawToCons&amp;pk=19&amp;art=9&amp;dash=0">經濟部經商字第10602428860號</a>(2017/12/19):「公司法第9條第3項但書規定補正應備書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rcb9"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gcis.nat.gov.tw/elaw/lawDtlAction.do?method=lawToCons&amp;pk=19&amp;art=9&amp;dash=0">經濟部經商字第09302224750號函</a>(2005/01/06):「公司法第9條第3項規定:『第1項裁判確定後,由檢察機關通知中央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登記。但裁判確定前,已為補正或經主管機關限期補正已補正者,不在此限。』但書之立法意旨係考量公司持續經營之狀態,倘驟然撤銷或廢止,對於交易安全及債權人之保障,尚有不周,爰於裁判確定前,給予公司補正之機會,其與公司負責人依第1項規定應受刑事處罰者,係屬二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gjgo"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為避免「獨立法人格」以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遭到濫用,<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4">公司法第154條</a>第2項規定:「股東濫用公司之法人地位,致公司負擔特定債務且清償顯有困難,其情節重大而有必要者,該股東應負清償之責。」<br> 亦得參考黃銘傑(2021),〈第2篇 公司設立及法人人格〉,方嘉麟主編,《變動中的公司法制:17堂案例學會公司法》,頁44-46:「原本,公司法之所以承認有限責任制度,乃是著眼於其前所述所具有的減輕投資風險、促進多角化經營及投資等聚集社會游資之功能,並進而促進公司規模的擴大、生產效率的提升,將其成長的效益回饋給社會。因此,有限責任制度亦僅有在此種促進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正面效益下,而可以容許其得以繼續存在、無條件適用,進而將公司經營風險從股東轉嫁給公司交易相對人等之債權人。然而,如果有人濫用此種有限責任制度,將有限責任制度與公司獨立法人格作為侵害他人權利或利益之手段,則已背離有限責任當初立法原意及目的,而有必要否認此種有限責任的庇護,令債權人可以追究濫用有限責任制度之股東,要求該等不肖股東必須以其個人財產對債權人的債權負清償責任。一般稱此種突破公司獨立法人格形式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而可以要求特定濫用股東直接對債權人負擔清償義務者,為揭穿公司面紗或法人格否認理論。……揭穿公司面紗或法人格否認規定,雖是一種矯正、救濟股東有限責任可能產生弊端之手段,但必須謹記於心的是,其應該僅是一種例外的救濟手段,不能過度擴張其適用類型與範圍,否則會將推翻公司法有限責任規範之原理原則,大幅降低有限責任制度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可以帶來的巨大效益。另一方面,必須要注意的是,揭穿公司面紗或法人格否認規範並不是一但承認其適用,即讓公司股東對公司現有及未來全部債務,全面性負擔無限清償責任,<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4">公司法第154條</a>第2項規定之適用,僅限於因為該當特定的有限責任或法人格濫用行為所發生的債務,濫用股東方對該等債務負有無限清償責任。與該當有限責任或法人格濫用行為無直接關連之其他行為所發生的債務,依舊適用股東有限責任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p8l9"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9">公司法第9條</a>第2項:「有前項情事時,公司負責人應與各該股東連帶賠償公司或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cite></li> </ol> </section>
[ "為行文方便,本文所稱之「公司」,以股份有限公司為主。然請留意公司法的資本登記不實規定主要在總則的\n第9條\n,因此所有公司類型均適用第9條規定。", "請參黃蓮瑛、傅雅芝(2022),《\n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出資的方式有哪些?公司及股東各自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n》。", "開公司的好處諸如:公司具有獨立法人格,與股東個人財產分離、資金取得管道多元、節稅效果較好、轉讓方便等。", "公司法第154條\n第1項:「股東對於公司之責任,除第二項規定外,以繳清其股份之金額為限。」", "公司法第154條\n。", "股份有限公司債務的擔保原則上只有公司財產,而不及於各股東個人財產。所以當公司實際財產不足的話,將不利於公司債權人的保障。", "參見\n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1553號民事判決\n:「按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或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或任由股東收回者,公司負責人應與各該股東連帶賠償公司或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公司法第9條第1、2項定有明文。此規定乃為防止虛設公司及防範經濟犯罪之發生,並使公司於存續中,得以保持相當於資本總額之財產,以維交易安全,保護公司之全體債權人。」", "公司法第7條\n:「\n\n\tI 公司申請設立登記之資本額,應經會計師查核簽證;公司應於申請設立登記時或設立登記後三十日內,檢送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文件。\n\n\tII 公司申請變更登記之資本額,應先經會計師查核簽證。\n\n\tIII 前二項查核簽證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請參\n會計師查核簽證公司登記資本額辦法\n第2條、第3條規定。", "公司法第9條\n第1項:「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或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或任由股東收回者,公司負責人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二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參見\n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3925號刑事判決\n:「修正前公司法第九條第三項(現行第一項)規定,公司應收之股款,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或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或任由股東收回者,公司負責人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萬元以下罰金。其可分為三種情形,即公司應收之股款:1、股東並未實際繳納,而以申請文件表明收足;2、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將股款發還股東;3、股東雖已繳納而於登記後任由股東收回。」", "中華民國刑法第214條\n:「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參見\n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3年度審簡字第793號刑事判決\n:「公司之設立、變更、解散登記或其他登記事項,於2001年11月12日公司法修正後,主管機關僅形式審查申請是否違法或不合法定程式,而不再為實質之審查。是行為人於公司法修正後辦理公司登記事項,如有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即有刑法第214條之適用。(\n最高法院96年度第5次刑事庭會議決議\n意旨參照)」", "商業會計法第71條\n:「商業負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務之人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十萬元以下罰金:\n\n\t一、以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填製會計憑證或記入帳冊。\n\n\t二、故意使應保存之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滅失毀損。\n\n\t三、偽造或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報表內容或毀損其頁數。\n\n\t四、故意遺漏會計事項不為記錄,致使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結果。\n\n\t五、其他利用不正當方法,致使會計事項或財務報表發生不實之結果。」", "商業會計法上對於財務報表的定義,請參見\n該法第28條\n:「\n\n\tI 財務報表包括下列各種:\n\n\t一、資產負債表。\n\n\t二、綜合損益表。\n\n\t三、現金流量表。\n\n\t四、權益變動表。\n\n\tII 前項各款報表應予必要之附註,並視為財務報表之一部分。」", "中華民國刑法第55條\n:「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者,從一重處斷。但不得科以較輕罪名所定最輕本刑以下之刑。」\n\n\t並可參閱簡大為(2023),《\n被告的行為觸犯很多法律時,判決中真的會一一論罪嗎?什麼是犯罪競合?\n》。", "公司法第208條\n第3項:「董事長對內為股東會、董事會及常務董事會主席,對外代表公司。董事長請假或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副董事長代理之;無副董事長或副董事長亦請假或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由董事長指定常務董事一人代理之;其未設常務董事者,指定董事一人代理之;董事長未指定代理人者,由常務董事或董事互推一人代理之。」", "公司法第8條\n:「\n\n\tI 本法所稱公司負責人:在無限公司、兩合公司為執行業務或代表公司之股東;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為董事。\n\n\tII 公司之經理人、清算人或臨時管理人,股份有限公司之發起人、監察人、檢查人、重整人或重整監督人,在執行職務範圍內,亦為公司負責人。\n\n\tIII 公司之非董事,而實質上執行董事業務或實質控制公司之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而實質指揮董事執行業務者,與本法董事同負民事、刑事及行政罰之責任。但政府為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安定或其他增進公共利益等情形,對政府指派之董事所為之指揮,不適用之。」\n\n\t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公司負責人的讀者,請參閱《\n公司裡的董事長、董事、監察人、總經理、執行長是誰?他們的任務是什麼呢?\n》。",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0年度原訴字第46號刑事判決\n:「再者,公司法第9條第1項之刑罰規定自被告行為後雖未有形式上之修正,但公司法第8條於被告行為後,於107年8月1日修正公布,並自107年11月1日施行。……可知此次修正後,第3項規定不再限於『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祇須為『公司』之實際負責人,均可成為公司法第9條第1項之犯罪主體;而反面解釋上開修正,可知修正前公司法第9條第1項之犯罪主體,於非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並不及於公司之實質負責人。」", "中華民國刑法第31條\n:「\n\n\tI 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成立之罪,其共同實行、教唆或幫助者,雖無特定關係,仍以正犯或共犯論。但得減輕其刑。\n\n\tII 因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致刑有重輕或免除者,其無特定關係之人,科以通常之刑。」", "請參楊舒婷(2022),《\n刑法中的正犯、共犯,分別是什麼意思?\n》。", "公司法第9條\n第3項:「第一項經法院判決有罪確定後,由中央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登記。但判決確定前,已為補正者,不在此限。」", "經濟部經商字第10602428860號\n(2017/12/19):「公司法第9條第3項但書規定補正應備書件」。", "經濟部經商字第09302224750號函\n(2005/01/06):「公司法第9條第3項規定:『第1項裁判確定後,由檢察機關通知中央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其登記。但裁判確定前,已為補正或經主管機關限期補正已補正者,不在此限。』但書之立法意旨係考量公司持續經營之狀態,倘驟然撤銷或廢止,對於交易安全及債權人之保障,尚有不周,爰於裁判確定前,給予公司補正之機會,其與公司負責人依第1項規定應受刑事處罰者,係屬二事。」", "為避免「獨立法人格」以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遭到濫用,\n公司法第154條\n第2項規定:「股東濫用公司之法人地位,致公司負擔特定債務且清償顯有困難,其情節重大而有必要者,該股東應負清償之責。」\n\n\t亦得參考黃銘傑(2021),〈第2篇 公司設立及法人人格〉,方嘉麟主編,《變動中的公司法制:17堂案例學會公司法》,頁44-46:「原本,公司法之所以承認有限責任制度,乃是著眼於其前所述所具有的減輕投資風險、促進多角化經營及投資等聚集社會游資之功能,並進而促進公司規模的擴大、生產效率的提升,將其成長的效益回饋給社會。因此,有限責任制度亦僅有在此種促進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正面效益下,而可以容許其得以繼續存在、無條件適用,進而將公司經營風險從股東轉嫁給公司交易相對人等之債權人。然而,如果有人濫用此種有限責任制度,將有限責任制度與公司獨立法人格作為侵害他人權利或利益之手段,則已背離有限責任當初立法原意及目的,而有必要否認此種有限責任的庇護,令債權人可以追究濫用有限責任制度之股東,要求該等不肖股東必須以其個人財產對債權人的債權負清償責任。一般稱此種突破公司獨立法人格形式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而可以要求特定濫用股東直接對債權人負擔清償義務者,為揭穿公司面紗或法人格否認理論。……揭穿公司面紗或法人格否認規定,雖是一種矯正、救濟股東有限責任可能產生弊端之手段,但必須謹記於心的是,其應該僅是一種例外的救濟手段,不能過度擴張其適用類型與範圍,否則會將推翻公司法有限責任規範之原理原則,大幅降低有限責任制度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可以帶來的巨大效益。另一方面,必須要注意的是,揭穿公司面紗或法人格否認規範並不是一但承認其適用,即讓公司股東對公司現有及未來全部債務,全面性負擔無限清償責任,\n公司法第154條\n第2項規定之適用,僅限於因為該當特定的有限責任或法人格濫用行為所發生的債務,濫用股東方對該等債務負有無限清償責任。與該當有限責任或法人格濫用行為無直接關連之其他行為所發生的債務,依舊適用股東有限責任之規定。」", "公司法第9條\n第2項:「有前項情事時,公司負責人應與各該股東連帶賠償公司或第三人因此所受之損害。」" ]
cc9fee47bbc1e7691b58b96856534178d0f60e938d6085bc2b3e6b83bd3ffd6a
外籍勞工被老闆性侵害了,該怎麼辦?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71
A是一名在印尼長大的女孩,為了讓家人在家鄉過更好的生活,毅然決定到臺灣的製衣工廠作女工。某天下班後,工廠不巧已經沒人,正好被老闆撞見,老闆剛開始說是有事請教,邀請她到辦公室泡茶聊聊,結果老闆利用機會性侵A。事情發生後,A每天都生活在痛苦恐懼中,為了賺錢必須繼續工作,但又害怕老闆再次侵犯她,此時,沒有親人在身邊的A該怎麼保護自己呢?
一、我國有什麼法規可以保護性侵被害移工? 為加強維護外籍勞工的人身安全,避免外籍勞工遭受性侵害,卻因語言不通、不知道國外制度等原因而求助無門,因此我國在2004年訂定了「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 [1] ,目的為促使各業務單位保持聯繫暢通,並且更迅速提供被害人必要的協助。 二、事件發生後,被害移工可以怎麼做? (一)申訴或通報 外籍勞工如果不幸遭到雇主性侵害,可以立即向以下窗口求助 [2] : 1. 各縣市性侵害防治中心 [3] 或撥打113保護專線 24小時免付費,並提供印尼語、越南語、泰國語等5種語言的通譯服務 [4] 。而且性侵害防治中心在辦理性侵害事件時,被害人的任何資料都會保密 [5] ,外籍勞工可以放心尋求協助。 2. 各警察機關或撥打110報案。 3. 各縣市醫院、診所等醫療單位。 4. 各縣市政府勞工主管單位暨所屬移工諮詢服務中心 [6] 。 5. 各外籍勞工母國駐華機構(例如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 6. 外籍勞工安置單位(例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7] )。 7. 1955勞工申訴專線 這也是24小時全年無休免付費專線,提供印尼語、越南語、泰國語等外語諮詢保護 [8] 。外籍勞工、親友或ㄧ般民眾均可撥打。 被害的外籍勞工提出申訴後,得知性侵害消息的無論是警察、醫院人員、勞工局、安置單位或是母國駐華機構等人員,都必須在24小時內通報當地的性侵害防治中心 [9] 。考量到外籍勞工離鄉背井在臺工作,如果有語言溝通及環境適應等問題,性侵害防治中心於知悉後,原則上會在7日內指派社工人員協助,並由社工填寫「外勞性侵害案件業務聯絡單」,以提供保護措施,如進行診療、報案、驗傷、緊急安置、心理治療、輔導及法律扶助等。 (二)安排轉換工作及返國事宜 1. 安排轉換雇主 因性侵害案件屬於非告訴乃論之罪,被害人在未偵訊完成前可能仍有出庭的必要,因此相關單位要注意,不要讓加害的雇主私下與被害人和解或直接安排回國,但這時候可請各縣市勞工主管單位向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協助安排轉換雇主 [10] 。 2. 安排返國 等到檢察署的偵查程序結束,被害人可以不用再配合出庭時,如果被害人有回家鄉的意願,當地縣市勞工主管單位也可以協助安排回國 [11] 。可以放心的是,除了偵查程序不會對外公開 [12] ,性侵害案件在警方處理階段就要用代號取代被害人姓名,且不得在相關文書揭露被害人身分資訊 [13] ,所以被害的外籍勞工不用擔心案件內容跟個人資訊會曝光。 三、結論 像A一樣離家背井來臺工作的外籍勞工朋友,如果不幸遭遇到性侵害案件,請勇敢撥打電話或前往相關單位,向外界求援。我國目前已建立通報機制,可以協助外籍勞工朋友連繫各機關並提供即時的幫助,以保障外籍勞工的人身安全及相關權益。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cypw1"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4),《<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14966-105.html">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a>》,此原則在2009年有再依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職管字第0980512408號函(2009/10/15)頒修。</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064x"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4),《<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14966-105.html">加強外勞人身侵害案件業務聯繫與處理原則暨流程圖</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xtcr"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3),《<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04-6634-105.html">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通訊一覽表</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ro27"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4),《<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183-6499-105.html">113保護專線介紹</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t9i7"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76876-105.html">性侵害防治中心辦理性侵害事件處理原則</a>第4點第1款、第9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ilv4"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4),《<a href="https://www.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156&amp;s=12867">各地移工諮詢服務中心</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216b"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台灣國際勞工協會(n.d.),《<a href="https://tiwa.org.tw/tiwa%E5%B7%A5%E4%BD%9C/%E5%AE%89%E7%BD%AE%E4%B8%AD%E5%BF%83/">安置中心</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ns1k"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n.d.),《<a href="https://fw.wda.gov.tw/wda-employer/home/lazypg/index">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j03b"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79&amp;flno=11">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1條</a>第1項:「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人員、勞政人員、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矯正人員、村(里)幹事人員、私立就業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性侵害犯罪情事者,應立即向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br> <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14966-105.html">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a>第5點第1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bmlo"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14966-105.html">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a>第5點第3款第2目之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89ik"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14966-105.html">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a>第5點第3款第2目之4。</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tow3"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45">刑事訴訟法第245條</a>第1項:「偵查,不公開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dr6s"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14973-105.html">警察機關辦理性侵害案件處理原則</a>第7條:「警察機關製作之有關性侵害案件之文書,除另有規定外,不得揭露足以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對被害人姓名應以代號稱之,並以對照表方式密封附卷,以避免洩漏被害人身分。」<br> <a href="https://dep.mohw.gov.tw/dops/cp-1287-14973-105.html">警察機關辦理性侵害案件處理原則</a>第6條:「警察機關辦理性侵害案件時,因調查犯罪情形或蒐集證據之需,通知犯罪嫌疑人到場接受詢問或執行搜索、扣押時,不得在通知書或搜索扣押證明筆錄等文書上揭露足以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cite></li> </ol> </section>
[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4),《\n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n》,此原則在2009年有再依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職管字第0980512408號函(2009/10/15)頒修。",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14),《\n加強外勞人身侵害案件業務聯繫與處理原則暨流程圖\n》。",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3),《\n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通訊一覽表\n》。",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2024),《\n113保護專線介紹\n》。", "性侵害防治中心辦理性侵害事件處理原則\n第4點第1款、第9點。",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4),《\n各地移工諮詢服務中心\n》。",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n.d.),《\n安置中心\n》。",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n.d.),《\n1955勞工諮詢申訴專線\n》。",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1條\n第1項:「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人員、勞政人員、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矯正人員、村(里)幹事人員、私立就業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知有疑似性侵害犯罪情事者,應立即向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n\n\t\n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n第5點第1款。", "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n第5點第3款第2目之1。", "加強外勞性侵害案件通報機制及相關單位業務聯繫分工與處理原則\n第5點第3款第2目之4。", "刑事訴訟法第245條\n第1項:「偵查,不公開之。」", "警察機關辦理性侵害案件處理原則\n第7條:「警察機關製作之有關性侵害案件之文書,除另有規定外,不得揭露足以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對被害人姓名應以代號稱之,並以對照表方式密封附卷,以避免洩漏被害人身分。」\n\n\t\n警察機關辦理性侵害案件處理原則\n第6條:「警察機關辦理性侵害案件時,因調查犯罪情形或蒐集證據之需,通知犯罪嫌疑人到場接受詢問或執行搜索、扣押時,不得在通知書或搜索扣押證明筆錄等文書上揭露足以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 ]
87f3197f2fbac6019f6368ec6d62bd614a0fd3c26e40314c51f2e541760ab323
「最低工資」與過去的「基本工資」有什麼不同?法律有規定工資最低多少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72
null
一、前言 過去每年「基本工資」是否調漲,是許多民眾關心的重要議題,也是政府、各大工商團體與勞工團體角力的焦點戰場。2024年是「最低工資法」上路元年,「基本工資」也被「最低工資」所取代 [1] ,究竟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對我們又會有什麼影響? 二、最低工資是什麼? (一)最低工資的定義 「最低工資」是指雇主被規定所能給付勞工的最低報酬水準,分為每月最低工資及每小時最低工資 [2] ,2025年臺灣的最低工資是每月新臺幣(下同)28,590元、每小時190元 [3] 。既然已是最低標準,就不能透過任何方式(像是雇主跟勞工之間簽訂勞動契約,或雇主跟工會之間簽訂團體協約)再進一步降低 [4] 。 因此,臺灣法律規定勞雇雙方議定的工資,不可以低於基本工資或最低工資 [5] ,如果勞雇雙方議定的工資低於基本工資或最低工資的話,雇主將面臨2萬~150萬元的罰鍰 [6] 。 (二)最低工資應該要訂多少才恰當?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提出的第131號公約(最低工資訂定、1970年),政府訂定最低工資時,除了要符合國情外,還要考慮到能滿足勞工和勞工家庭的生活必需,以及經濟因素(像是經濟發展、生產力及就業等) [7] 。 儘管臺灣不是國際勞工組織的會員國,也沒有批准或簽署第131號公約,但我國的法律已直接規定,擬定最低工資的調整幅度時,必須參採「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8] ,另外也可以參採勞動生產力指數年增率、國家經濟發展狀況、最低生活費等其他10項指標 [9] 。透過政府、勞方、資方與學者等各方代表參考相關指標共同審議後,再由政府核定 [10] 。 三、最低工資是全新的法律名詞嗎? 事實上,早在1936年,國民政府就曾經公布「最低工資法」。當時規定,一個成年人的最低工資必須至少要能夠養活自己及兩個無工作能力的親屬。但在時空環境背景的考量下並沒有真正施行,這部法律也在1986年時被廢止。 儘管如此,政府仍然透過行政命令與實施暫行辦法的方式訂定「基本工資」,並在1984年施行勞動基準法時,明定工資不可以低於基本工資,再於隔年發布「基本工資審議辦法」,規範如何決定基本工資 [11] 。 四、最低工資與基本工資有什麼不同? 事實上,「基本工資」的意義與「最低工資」相同,都是工資的法定最低標準 [12] 。但由於「基本工資」審議制度的規定只是法規命令,位階較法律低,且世界各國都採行「最低工資」這個用詞,為了強化最低工資審議制度、保障勞工權益,政府才決定制定「最低工資法」取代基本工資 [13] 。 透過表1將最低工資與基本工資制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最低工資的審議機制更加完整,不但增設參採指標、議事規範與重審機制,也正式完備了研究小組先行評估的作法,而且最低工資審議會必須每年定期召開 [14] 。 表1 最低工資與基本工資制度比較一覽表 比較 最低工資 基本工資 法律規範 最低工資法 (法律位階) 基本工資審議辦法 (命令位階) 參採指標 規定必須參採指標1項與得參採指標10項 只規定應該蒐集並研究的7種資料,沒有強制參採的指標 審議單位與代表組成 最低工資審議會 委員21人 召集人暨當然委員:勞動部部長 經濟部代表1人 國家發展委員會代表1人 勞方代表7人 資方代表7人 學者專家4人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 委員22人(含主任委員) 主任委員:勞動部部長 勞動部代表1人 經濟部代表1人 國家發展委員會代表1人 勞方代表7人 資方代表7人 專家學者4人 審議程序 必須成立研究小組,於每年4月提出影響報告,並於召開會議30日前提出調整建議 每年第三季應召開會議: (1) 委員1/2以上出席始得開會 (2) 審議採共識決,未能達成共識則以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議決 勞動部於審議通過次日起 10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實施 行政院如果不予核定,勞動部要於收到不予核定函之日起 30 日內再召開會議 可以組成工作小組,研究基本工資審議事宜 只規定原則於每年第三季進行審議,也沒有明定議事規範 經審議通過擬調整基本工資,由勞動部報行政院核定後公告實施,沒有明定不予核定的再審議機制 作者自行依 最低工資法 、 基本工資審議辦法 彙整。 最低工資法 基本工資審議辦法   五、結語 隨著臺灣經濟成長,生活水準及相應的生活成本也持續提高。新的最低工資制度相較於過去的基本工資而言,透過更完整的審議過程,或許能更進一步達到滿足勞工和勞工家庭生活必需的目的。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aw3td"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勞動部(2023),《<a href="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65855/post">《最低工資法》於1月1日上路施行,接續基本工資保障基層勞工的經濟生活。</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i3p1"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8&amp;flno=4">最低工資法第4條</a>:「最低工資分為每月最低工資及每小時最低工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j4ko"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勞動部(2024),《<a href="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76053/">工資連九漲,114年調幅4.08%。勞動部長何佩珊:感謝審議委員的用心,經濟發展的果實,應由勞資雙方共享。</a>》。<br> 而關於最低工資的最新調整紀錄,可參閱勞動部(2024),《<a href="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166/28180/70460/70457/70490/post">最低工資審議會</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fdud"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參見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a href="https://www.ilo.org/topics/wages/minimum-wages/how-define-minimum-wage">How to define a minimum wage?</a> , last visited: 2024/10/7.</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f0c9"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21">勞動基準法第21條</a>第1項:「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8&amp;flno=5">最低工資法第5條</a>:「勞工與雇主雙方議定之工資,不得低於最低工資;其議定之工資低於最低工資者,以本法所定之最低工資為其工資數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yyn7"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1項第1款、第4項:「<br> I 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br> 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br> IV 有前三項規定行為之一者,主管機關得依事業規模、違反人數或違反情節,加重其罰鍰至法定罰鍰最高額二分之一。」<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8&amp;flno=17">最低工資法第17條</a>第1項:「勞工與雇主雙方議定之工資低於最低工資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雇主或事業單位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依事業單位規模、違反人數或違反情節,加重其罰鍰至法定罰鍰最高額二分之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x5h8"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參見<a href="https://normlex.ilo.org/dyn/normlex/en/f?p=NORMLEXPUB:12100:0::NO::P12100_ILO_CODE:C131">國際勞工組織 (ILO) 第131號公約</a>第3條。中文版可參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2010),《<a href="https://www.mol.gov.tw/media/hg4ezruo/%E5%9C%8B%E9%9A%9B%E5%8B%9E%E5%B7%A5%E5%85%AC%E7%B4%84_%E7%AC%AC1%E8%99%9F%E8%87%B3%E7%AC%AC187%E8%99%9F-%E4%B8%AD%E8%AD%AF.pdf?mediaDL=true">國際勞工公約</a>》,頁50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unsl"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所謂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指一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增減數占該地區上期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百分比。名詞解釋參見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24),《<a href="https://dbas.gov.taipei/News_Content_table.aspx?n=CE1296E27DE6B8E1&amp;sms=9C2BFA02577D5A1E&amp;s=21312BFC4E9747CF">臺北市重要統計指標名詞定義-臺灣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yax9"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8&amp;flno=9">最低工資法第9條</a>:「<br> I 最低工資之審議,應參採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擬訂調整幅度。<br> II 前項審議,並得參採下列資料:<br> 一、勞動生產力指數年增率。<br> 二、勞工平均薪資年增率。<br> 三、國家經濟發展狀況。<br> 四、國民所得及平均每人所得。<br> 五、國內生產毛額及成本構成之分配比率。<br> 六、民生物價及生產者物價變動狀況。<br> 七、各業產業發展情形及就業狀況。<br> 八、各業勞工工資。<br> 九、家庭收支狀況。<br> 十、最低生活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xmml"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8&amp;flno=7">最低工資法第7條</a>第1項:「審議會置委員二十一人,由勞動部部長擔任召集人,並為當然委員;其餘委員之組成如下:<br> 一、經濟部代表一人。<br> 二、國家發展委員會代表一人。<br> 三、勞方代表七人。<br> 四、資方代表七人。<br> 五、學者專家四人。」<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8&amp;flno=13">最低工資法第13條</a>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應於最低工資審議通過之次日起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實施。」</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jeng"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上述臺灣最低工資與基本工資的發展歷程,參見勞動部(2015),《<a href="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166/28180/28182/28184/29016/post">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a>》;焦點事件(n.d.),《<a href="https://eventsinfocus.org/issues/2546">台灣的基本工資大事記</a>》;辛炳隆(2016),〈論述最低工資、基本工資與生活工資〉,《臺灣勞工季刊》,<a href="https://labor-elearning.mol.gov.tw/base/10001/door/%E6%9C%9F%E5%88%8A%E6%AA%94%E6%A1%88%E5%8D%80/123_105_48.pdf">第48期</a>,頁4-12。</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rhbl"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參見勞動部(2018),《<a href="https://www.mol.gov.tw/media/ebca4rnv/%E6%9C%80%E4%BD%8E%E5%B7%A5%E8%B3%87%E6%B3%95%E8%8D%89%E6%A1%88-1071130-%E9%A0%90%E5%91%8A%E7%89%88.pdf?mediaDL=true">最低工資法草案總說明</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ydr0"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參見勞動部(2018),《<a href="https://www.mol.gov.tw/media/lvyd2nkv/5%E5%88%86%E9%90%98%E8%AE%93%E4%BD%A0%E7%9E%AD%E8%A7%A3%E6%9C%80%E4%BD%8E%E5%B7%A5%E8%B3%87%E6%B3%95%E8%8D%89%E6%A1%88v6.pdf?mediaDL=true">5分鐘讓你瞭解最低工資法草案</a>》,資料來源為勞動部(2021),《<a href="https://www.mol.gov.tw/1607/1632/2665/13525/">勞動部預告《最低工資法》(草案)</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dqyh"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28&amp;flno=10">最低工資法第10條</a>第1項:「審議會應於每年第三季召開會議。但依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召開者,不在此限。」</cite></li> </ol> </section>
[ "勞動部(2023),《\n《最低工資法》於1月1日上路施行,接續基本工資保障基層勞工的經濟生活。\n》。", "最低工資法第4條\n:「最低工資分為每月最低工資及每小時最低工資。」", "勞動部(2024),《\n工資連九漲,114年調幅4.08%。勞動部長何佩珊:感謝審議委員的用心,經濟發展的果實,應由勞資雙方共享。\n》。\n\n\t而關於最低工資的最新調整紀錄,可參閱勞動部(2024),《\n最低工資審議會\n》。", "參見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nHow to define a minimum wage?\n , last visited: 2024/10/7.", "勞動基準法第21條\n第1項:「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n\n\t\n最低工資法第5條\n:「勞工與雇主雙方議定之工資,不得低於最低工資;其議定之工資低於最低工資者,以本法所定之最低工資為其工資數額。」", "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1項第1款、第4項:「\n\n\tI 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n\n\t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n\n\tIV 有前三項規定行為之一者,主管機關得依事業規模、違反人數或違反情節,加重其罰鍰至法定罰鍰最高額二分之一。」\n\n\t\n最低工資法第17條\n第1項:「勞工與雇主雙方議定之工資低於最低工資者,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雇主或事業單位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依事業單位規模、違反人數或違反情節,加重其罰鍰至法定罰鍰最高額二分之一。」", "參見\n國際勞工組織 (ILO) 第131號公約\n第3條。中文版可參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2010),《\n國際勞工公約\n》,頁509。", "所謂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指一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增減數占該地區上期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百分比。名詞解釋參見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24),《\n臺北市重要統計指標名詞定義-臺灣地區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n》。", "最低工資法第9條\n:「\n\n\tI 最低工資之審議,應參採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擬訂調整幅度。\n\n\tII 前項審議,並得參採下列資料:\n\n\t一、勞動生產力指數年增率。\n\n\t二、勞工平均薪資年增率。\n\n\t三、國家經濟發展狀況。\n\n\t四、國民所得及平均每人所得。\n\n\t五、國內生產毛額及成本構成之分配比率。\n\n\t六、民生物價及生產者物價變動狀況。\n\n\t七、各業產業發展情形及就業狀況。\n\n\t八、各業勞工工資。\n\n\t九、家庭收支狀況。\n\n\t十、最低生活費。」", "最低工資法第7條\n第1項:「審議會置委員二十一人,由勞動部部長擔任召集人,並為當然委員;其餘委員之組成如下:\n\n\t一、經濟部代表一人。\n\n\t二、國家發展委員會代表一人。\n\n\t三、勞方代表七人。\n\n\t四、資方代表七人。\n\n\t五、學者專家四人。」\n\n\t\n最低工資法第13條\n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應於最低工資審議通過之次日起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實施。」", "上述臺灣最低工資與基本工資的發展歷程,參見勞動部(2015),《\n基本工資之制訂與調整經過\n》;焦點事件(n.d.),《\n台灣的基本工資大事記\n》;辛炳隆(2016),〈論述最低工資、基本工資與生活工資〉,《臺灣勞工季刊》,\n第48期\n,頁4-12。", "參見勞動部(2018),《\n最低工資法草案總說明\n》。", "參見勞動部(2018),《\n5分鐘讓你瞭解最低工資法草案\n》,資料來源為勞動部(2021),《\n勞動部預告《最低工資法》(草案)\n》。", "最低工資法第10條\n第1項:「審議會應於每年第三季召開會議。但依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召開者,不在此限。」" ]
367c9f2c0f3266b3081b291f17faf37c32dfc6897150b3d840874e402791e8f8
借錢不還可以告他詐欺嗎?什麼是假性財產犯罪?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nsumers-loan-contract/1263
A因為缺錢用而和B借款,說好3個月後還款卻食言未將借款還給B,此時B可以因為A沒有還錢,直接去地方檢察署(下稱地檢署)提告A詐欺嗎?地檢署收到這類疑似「假性財產犯罪」的案件時,會如何處理呢?
一、什麼是「假性財產犯罪」? (一)意思 假性財產犯罪,顧名思義,其本質上並非財產犯罪 [1] ,只是乍看之下像是財產犯罪。 白話來說,常見的金錢、債務糾紛,只是一般的民事案件,明明沒有涉及刑事責任,卻容易出現「以刑逼民」的情況,也就是債權人利用提起刑事告訴的方式,來達成威嚇對方出面處理民事糾紛的目的,這種刑事案件就稱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 [2] 。 (二)以刑法上的詐欺罪為例 刑法第339條 [3] 是詐欺罪的規定,依照該條文的構成要件,要成立詐欺罪,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有「詐欺故意」以及「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的意圖」,客觀上則須有「施行詐術」而使人交付本人或第三人之物的行為 [4] 。 其中,所謂「施行詐術」是指:犯罪行為人明知道事實不是如此,卻還是將錯誤資訊傳遞給相對人 [5] 。例如,詐騙集團成員X對Y說:「我手上有很好的投資標的,這幾個月來已經獲利超過百萬。」並拿出自製且內容不實的假報表、股東名冊、證書,使Y信以為真而匯給X許多投資款。因為X明知他所說的內容並非真實,相關文件也都是自己製作的假資料,這時我們就可以說X有詐欺故意、不法所有意圖和施行詐術的行為,成立詐欺罪。 但假若是本文案例,A因為單純缺錢而和B借款,說好3個月後還款卻食言,那B可以直接提告A詐欺嗎?其實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有明確事證可以證明A在借款「當時」就知道自己完全沒有清償能力或是沒有還款打算 [6] ,否則一般會認定A就只是單純還不出錢,也就是民事上的債務不履行而已,不會該當詐欺罪的構成要件 [7] 。而此時B若提告A詐欺,想要以恐遭刑事定罪的可能來逼迫A還錢,則該案就可以稱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 二、提起刑事告訴的內容如果是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會得到什麼結果? (一)法務部有訂定處理規則 因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本質上不是真的刑事案件,所以會增加檢察機關的工作量,或壓縮其他重要案件的處理時間。為妥適解決這些問題,法務部在2001年1月16日訂頒「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 [8] ,讓檢察機關收到民眾提告的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時,可以更有效地運用資源、提升偵查品質 [9] 。 (二)案件會面臨以下處理程序(圖1) 圖1、假性財產犯罪案件的處理程序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首先,地檢署 [10] 應指定資深檢察官或主任檢察官至少1人成立專股或專組,將移送進來的財產犯罪案件,先初步分類為「疑似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或「一般財產犯罪案件」,並視個案情節,交給檢察事務官 [11] 或司法警察 [12] 先做查證 [13] 。 1. 疑似假性財產犯罪案件 如果初步偵查結果認定是假性財產犯罪案件的話,專責檢察官就應對被告為不起訴處分 [14] ;而為了節省製作不起訴處分書的時間,檢察官可以直接套用制式的表格來處理 [15] 。 2. 一般財產案件 相反的,若認定是一般財產犯罪案件,專責檢察官就會將案件輪分給其他檢察官處理,但進一步偵查後,仍認定該案其實也是假性財產犯罪案件的話,那麼承辦檢察官一樣會對被告為不起訴處分;不過,當檢察長或其指定的主任檢察官認為不適宜時 [16] ,就還是依照一般案件的偵查程序進行處理 [17] 。 (三)假性財產犯罪案件的結果是不起訴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得知,債權人提起刑事告訴的案件,若經地檢署認定是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檢察官就會對被告作出不起訴處分,也就是認定這個案件的債務人不應該受到刑事追訴。 三、結論 A未按時將借款還給B,除非A在借款時,就已經知道自己完全沒有清償能力或是沒有還款打算,否則不會構成刑法上的詐欺罪。如果B到地檢署對A提告,因為這種情況疑似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會先分案給專責檢察官處理,若經專責檢察官認定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依法會對被告A做出不起訴處分。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9owsd"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9843&amp;type=E&amp;kw=&amp;etype=etype5">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a>第2條:「<br> I 本方案適用範圍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br> II 所稱財產犯罪案件,係指刑法所定之詐欺、侵占、背信及重利罪案件及與此等犯罪有實質上一罪或裁判上一罪關係之犯罪案件;所稱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指以前開財產犯罪案件之罪名提出告訴、告發或移送,而實質上屬於私權爭執之民事案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k01x"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8%2c%e4%b8%8a%e6%98%93%2c1842%2c20191219%2c1">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易字第1842號刑事判決</a>:「而一般債權債務關係,不論起因於借貸、買賣、出租、合夥、投資、跟會、承攬工程、提供勞務或其他法律行為,性質上均屬私法行為;而任何與金錢有關之交易或營利活動,都有正常風險,高利潤之投資活動或高利息之借貸行為,尤其具有極高之風險;事前選擇交易、借貸或投資對象,預防或避免可能之交易損失,是每一個從事交易之現代人應具備之常識;如發生財務糾紛,當事人間無法就問題之解決達成協議,正當之處理方式應係透過民事程序,向法院民事庭提起訴訟或依非訟程序保全債權,或請求鄉、鎮、市公所進行調解。除債務人之行為確已符合詐欺、侵占、背信、偽造文書等罪名之構成要件外,原則上均與刑事犯罪行為無關。債權人對於性質上屬於民事法律關係之清償債務事件,利用司法機關免費刑事程序索討債款,為使刑事偵查審判機關受理案件,並達成迫使債務人出面解決債務之目的,逕以債務人作為刑事被告,向偵查機關提出告訴,期使債務人在面臨刑事程序之心理壓力下,出面解決債務,此種案件可稱之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屬民事糾紛,核與刑事詐欺犯行無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vmvj"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39">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a>:「<br> I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br> II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br> III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s1hv"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HM,103%2c%e4%b8%8a%e6%98%93%2c706%2c20150512%2c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3年度上易字第706號刑事判決</a>:「另刑法之詐欺取財罪,行為人除須主觀上有使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意圖,且有詐欺被害人之故意外,客觀上亦須施以詐術。」</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rpmj"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HM,103%2c%e4%b8%8a%e8%a8%b4%2c406%2c20140805%2c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3年度上訴字第406號刑事判決</a>:「按所謂施行詐術,係指行為人傳遞給相對人,與行為人本身所認知之事實不符且與相對人形成意思表示有重要關係之資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4g67"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HM,103%2c%e4%b8%8a%e8%a8%b4%2c406%2c20140805%2c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3年度上訴字第406號刑事判決</a>:「以金錢借貸而言,借款人如主觀上認知其客觀上並無償還能力,或其主觀上並無償還意願,卻傳遞給貸與人其有償還能力或有償還意願之資訊,而該借款人之償還能力或償還意願之資訊,又與貸與人形成意思表示間,有重要關係,則借款人就其傳遞其客觀上有償還能力,或主觀上有償還意願之資訊予貸與人之行為,即為施行詐術之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anyg"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CYDM,110%2c%e8%a8%b4%2c14%2c20211104%2c1">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14號刑事判決</a>:「所謂以詐術使人交付,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若其使用方法,不能認為詐術,亦不致使人陷於錯誤,即不構成該罪(最高法院46年台上字第260號判決意旨參照)。從而,行為人如非自始基於不法所有之意圖,以詐術使人交付財物,或債權人非因行為人欺罔行為而交付財物,均不得遽以詐欺罪相繩;至於債務人未依債務本旨履行其債務或提出給付等情形,若非出於自始無意履行債務之詐欺犯意所致者,尚與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罪構成要件有別。此乃因詐欺罪之規範意旨,固在於禁止行為人於私經濟領域中使用欺罔之手段損人利己,然私經濟行為本有不確定性及交易風險,於私法自治及市場經濟等原則下,欲建立私人間財產上權義關係者,亦應參酌自身主、客觀條件、對方之資格、能力、信用,及可能損益,並評估其間風險等而為決定,除有該當於前開詐欺罪構成要件之具體情事得被證明屬實外,自不能以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而致債權人蒙受損失,即遽謂該債務人詐欺,否則詐欺之刑事責任與民事債務不履行責任將失其分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qzr2"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CYDM,110%2c%e8%a8%b4%2c14%2c20211104%2c1">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14號刑事判決</a>:「法務部於90年1月16日訂頒『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內容載明一般的債權債務關係,不論起因於借貸、買賣、租賃、合夥、投資、合會、承攬工程、提供勞務或其他法律行為,性質上都屬於私法行為,一旦發生債務不履行的財務糾紛,如果本質上只是單純民事糾葛,並沒有實際犯罪行為,即使進入刑事程序,仍不能認為債務人有刑責,故可通稱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由此可知,本院要認定被告確實構成詐欺、侵占、背信等財產犯罪,必須檢察官蒐證齊全舉證翔實,方能使被告於審判中獲得有罪判決,而非倒果為因,以被告不能履行債務即遽認觸犯財產犯罪。」<br> <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9843&amp;type=E&amp;kw=&amp;etype=etype5">法務部法檢字第000173號</a>(2001/1/16):「本部為解決民事事件債權人利用刑事程序索討債權,造成檢察機關工作負擔大幅增加,無法有效運用刑事司法資源、提昇偵查品質及打擊犯罪成效之問題,爰於八十九年九月及十月間,先後召開多次『如何處理假性詐欺刑案及簡化不起訴處分書類』會議,旋依該會議結論擬定本方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zk8w"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9843&amp;type=E&amp;kw=&amp;etype=etype5">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a>第1條:「為解決民事事件債權人誤用刑事程序實現債權所造成之檢察機關負荷不當加重問題,俾有效運用檢察資源,提昇偵查品質,特訂定本方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bvn7"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這裡會限定為「地檢署」的原因在於,不論是告訴、告發或司法警察機關移送的案件,原則上都是先送進地方檢察署去偵查,不會直接送進高等檢察署或最高檢察署。</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jsh0"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10053&amp;flno=66-3">法院組織法第66條之3</a>:「<br> I 檢察事務官受檢察官之指揮,處理下列事務:<br> 一、實施搜索、扣押、勘驗或執行拘提。<br> 二、詢問告訴人、告發人、被告、證人或鑑定人。<br> 三、襄助檢察官執行其他第六十條所定之職權。<br> II 檢察事務官處理前項前二款事務,視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第一項之司法警察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4lpd"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29">刑事訴訟法第229條</a>第1項:「下列各員,於其管轄區域內為司法警察官,有協助檢察官偵查犯罪之職權:<br> 一、警政署署長、警察局局長或警察總隊總隊長。<br> 二、憲兵隊長官。<br> 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相當於前二款司法警察官之職權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30">刑事訴訟法第230條</a>第1項:「下列各員為司法警察官,應受檢察官之指揮,偵查犯罪:<br> 一、警察官長。<br> 二、憲兵隊官長、士官。<br> 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司法警察官之職權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31">刑事訴訟法第231條</a>第1項:「下列各員為司法警察,應受檢察官及司法警察官之命令,偵查犯罪:<br> 一、警察。<br> 二、憲兵。<br> 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司法警察之職權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s99d"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9843&amp;type=E&amp;kw=&amp;etype=etype5">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a>第3條第1款:「本方案關於簡化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處理程序之實施方式如下:(一)各地方法院檢察署(以下稱地檢署)應指定資深檢察官或主任檢察官至少一人成立專股或專組,參考附件(一)之『假性財產犯罪案件參考認定標準』,專責審核該署收受告訴、告發或司法警察機關移送、報告之財產犯罪案件,予以初步分類為疑似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與一般財產性犯罪案件二大類,並得視個案情節,發交檢察事務官或司法警察機關就告訴、告發事實及相關證據先行查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obcl"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52">刑事訴訟法第252條</a>:「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為不起訴之處分:<br> 一、曾經判決確定者。<br> 二、時效已完成者。<br> 三、曾經大赦者。<br> 四、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br> 五、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其告訴或請求已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br> 六、被告死亡者。<br> 七、法院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br> 八、行為不罰者。<br> 九、法律應免除其刑者。<br> 十、犯罪嫌疑不足者。」<br> 如果是假性財產犯罪,那麼不起訴的理由就會是第10款的「犯罪嫌疑不足」。</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pidh"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9843&amp;type=E&amp;kw=&amp;etype=etype5">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a>第3條第2款:「本方案關於簡化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處理程序之實施方式如下:……(二)經初步偵查結果,認係假性財產犯罪之案件,由前開專責檢察官分別情形,依下列方式為不起訴處分:<br> 1 對於告訴人與被告已達成和解,或告訴人具狀陳明撤回告訴、不願追究或不願聲請再議之意思,或於偵查中將其不再追究之意思記明筆錄者,得以附件(二)所示之最簡式不起訴處分書格式,為不起訴處分。<br> 2 雖無前開1 之情形,但偵查結果,認為告訴或告發之目的確屬利用刑事程序以達民事求償目的或單純為民事糾紛之案件者,即得以附件(三)至(十一)所示簡式不起訴處分書格式為不起訴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eg26"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也就是檢察長或主任檢察官,與承辦檢察官有不同見解,認為不是假性財產犯罪案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4aji"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9843&amp;type=E&amp;kw=&amp;etype=etype5">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a>第3條第3款:「三  本方案關於簡化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處理程序之實施方式如下:……(三)經初步歸類為一般財產性犯罪案件之案件,由專員檢察官以外之檢察官輪分處理。此類案件經偵查結果,若認屬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者,承辦檢察官得依前開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之方式,為不起訴處分。但檢察長或其指定之主任檢察官認為不適宜者,不在此限。」</cite></li> </ol> </section>
[ "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n第2條:「\n\n\tI 本方案適用範圍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n\n\tII 所稱財產犯罪案件,係指刑法所定之詐欺、侵占、背信及重利罪案件及與此等犯罪有實質上一罪或裁判上一罪關係之犯罪案件;所稱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指以前開財產犯罪案件之罪名提出告訴、告發或移送,而實質上屬於私權爭執之民事案件。」",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易字第1842號刑事判決\n:「而一般債權債務關係,不論起因於借貸、買賣、出租、合夥、投資、跟會、承攬工程、提供勞務或其他法律行為,性質上均屬私法行為;而任何與金錢有關之交易或營利活動,都有正常風險,高利潤之投資活動或高利息之借貸行為,尤其具有極高之風險;事前選擇交易、借貸或投資對象,預防或避免可能之交易損失,是每一個從事交易之現代人應具備之常識;如發生財務糾紛,當事人間無法就問題之解決達成協議,正當之處理方式應係透過民事程序,向法院民事庭提起訴訟或依非訟程序保全債權,或請求鄉、鎮、市公所進行調解。除債務人之行為確已符合詐欺、侵占、背信、偽造文書等罪名之構成要件外,原則上均與刑事犯罪行為無關。債權人對於性質上屬於民事法律關係之清償債務事件,利用司法機關免費刑事程序索討債款,為使刑事偵查審判機關受理案件,並達成迫使債務人出面解決債務之目的,逕以債務人作為刑事被告,向偵查機關提出告訴,期使債務人在面臨刑事程序之心理壓力下,出面解決債務,此種案件可稱之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屬民事糾紛,核與刑事詐欺犯行無涉。」",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n:「\n\n\tI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n\n\tII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n\n\tIII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3年度上易字第706號刑事判決\n:「另刑法之詐欺取財罪,行為人除須主觀上有使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意圖,且有詐欺被害人之故意外,客觀上亦須施以詐術。」",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3年度上訴字第406號刑事判決\n:「按所謂施行詐術,係指行為人傳遞給相對人,與行為人本身所認知之事實不符且與相對人形成意思表示有重要關係之資訊。」",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3年度上訴字第406號刑事判決\n:「以金錢借貸而言,借款人如主觀上認知其客觀上並無償還能力,或其主觀上並無償還意願,卻傳遞給貸與人其有償還能力或有償還意願之資訊,而該借款人之償還能力或償還意願之資訊,又與貸與人形成意思表示間,有重要關係,則借款人就其傳遞其客觀上有償還能力,或主觀上有償還意願之資訊予貸與人之行為,即為施行詐術之行為。」",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14號刑事判決\n:「所謂以詐術使人交付,必須被詐欺人因其詐術而陷於錯誤,若其使用方法,不能認為詐術,亦不致使人陷於錯誤,即不構成該罪(最高法院46年台上字第260號判決意旨參照)。從而,行為人如非自始基於不法所有之意圖,以詐術使人交付財物,或債權人非因行為人欺罔行為而交付財物,均不得遽以詐欺罪相繩;至於債務人未依債務本旨履行其債務或提出給付等情形,若非出於自始無意履行債務之詐欺犯意所致者,尚與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罪構成要件有別。此乃因詐欺罪之規範意旨,固在於禁止行為人於私經濟領域中使用欺罔之手段損人利己,然私經濟行為本有不確定性及交易風險,於私法自治及市場經濟等原則下,欲建立私人間財產上權義關係者,亦應參酌自身主、客觀條件、對方之資格、能力、信用,及可能損益,並評估其間風險等而為決定,除有該當於前開詐欺罪構成要件之具體情事得被證明屬實外,自不能以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而致債權人蒙受損失,即遽謂該債務人詐欺,否則詐欺之刑事責任與民事債務不履行責任將失其分際。」",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14號刑事判決\n:「法務部於90年1月16日訂頒『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內容載明一般的債權債務關係,不論起因於借貸、買賣、租賃、合夥、投資、合會、承攬工程、提供勞務或其他法律行為,性質上都屬於私法行為,一旦發生債務不履行的財務糾紛,如果本質上只是單純民事糾葛,並沒有實際犯罪行為,即使進入刑事程序,仍不能認為債務人有刑責,故可通稱為『假性財產犯罪案件』。由此可知,本院要認定被告確實構成詐欺、侵占、背信等財產犯罪,必須檢察官蒐證齊全舉證翔實,方能使被告於審判中獲得有罪判決,而非倒果為因,以被告不能履行債務即遽認觸犯財產犯罪。」\n\n\t\n法務部法檢字第000173號\n(2001/1/16):「本部為解決民事事件債權人利用刑事程序索討債權,造成檢察機關工作負擔大幅增加,無法有效運用刑事司法資源、提昇偵查品質及打擊犯罪成效之問題,爰於八十九年九月及十月間,先後召開多次『如何處理假性詐欺刑案及簡化不起訴處分書類』會議,旋依該會議結論擬定本方案。」", "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n第1條:「為解決民事事件債權人誤用刑事程序實現債權所造成之檢察機關負荷不當加重問題,俾有效運用檢察資源,提昇偵查品質,特訂定本方案。」", "這裡會限定為「地檢署」的原因在於,不論是告訴、告發或司法警察機關移送的案件,原則上都是先送進地方檢察署去偵查,不會直接送進高等檢察署或最高檢察署。", "法院組織法第66條之3\n:「\n\n\tI 檢察事務官受檢察官之指揮,處理下列事務:\n\n\t一、實施搜索、扣押、勘驗或執行拘提。\n\n\t二、詢問告訴人、告發人、被告、證人或鑑定人。\n\n\t三、襄助檢察官執行其他第六十條所定之職權。\n\n\tII 檢察事務官處理前項前二款事務,視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第一項之司法警察官。」", "刑事訴訟法第229條\n第1項:「下列各員,於其管轄區域內為司法警察官,有協助檢察官偵查犯罪之職權:\n\n\t一、警政署署長、警察局局長或警察總隊總隊長。\n\n\t二、憲兵隊長官。\n\n\t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相當於前二款司法警察官之職權者。」\n\n\t\n刑事訴訟法第230條\n第1項:「下列各員為司法警察官,應受檢察官之指揮,偵查犯罪:\n\n\t一、警察官長。\n\n\t二、憲兵隊官長、士官。\n\n\t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司法警察官之職權者。」\n\n\t\n刑事訴訟法第231條\n第1項:「下列各員為司法警察,應受檢察官及司法警察官之命令,偵查犯罪:\n\n\t一、警察。\n\n\t二、憲兵。\n\n\t三、依法令關於特定事項,得行司法警察之職權者。」", "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n第3條第1款:「本方案關於簡化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處理程序之實施方式如下:(一)各地方法院檢察署(以下稱地檢署)應指定資深檢察官或主任檢察官至少一人成立專股或專組,參考附件(一)之『假性財產犯罪案件參考認定標準』,專責審核該署收受告訴、告發或司法警察機關移送、報告之財產犯罪案件,予以初步分類為疑似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與一般財產性犯罪案件二大類,並得視個案情節,發交檢察事務官或司法警察機關就告訴、告發事實及相關證據先行查證。」", "刑事訴訟法第252條\n:「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為不起訴之處分:\n\n\t一、曾經判決確定者。\n\n\t二、時效已完成者。\n\n\t三、曾經大赦者。\n\n\t四、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n\n\t五、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其告訴或請求已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n\n\t六、被告死亡者。\n\n\t七、法院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n\n\t八、行為不罰者。\n\n\t九、法律應免除其刑者。\n\n\t十、犯罪嫌疑不足者。」\n\n\t如果是假性財產犯罪,那麼不起訴的理由就會是第10款的「犯罪嫌疑不足」。", "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n第3條第2款:「本方案關於簡化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處理程序之實施方式如下:……(二)經初步偵查結果,認係假性財產犯罪之案件,由前開專責檢察官分別情形,依下列方式為不起訴處分:\n\n\t1 對於告訴人與被告已達成和解,或告訴人具狀陳明撤回告訴、不願追究或不願聲請再議之意思,或於偵查中將其不再追究之意思記明筆錄者,得以附件(二)所示之最簡式不起訴處分書格式,為不起訴處分。\n\n\t2 雖無前開1 之情形,但偵查結果,認為告訴或告發之目的確屬利用刑事程序以達民事求償目的或單純為民事糾紛之案件者,即得以附件(三)至(十一)所示簡式不起訴處分書格式為不起訴處分。」", "也就是檢察長或主任檢察官,與承辦檢察官有不同見解,認為不是假性財產犯罪案件。", "法務部所屬各檢察機關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改進方案\n第3條第3款:「三  本方案關於簡化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處理程序之實施方式如下:……(三)經初步歸類為一般財產性犯罪案件之案件,由專員檢察官以外之檢察官輪分處理。此類案件經偵查結果,若認屬假性財產犯罪案件者,承辦檢察官得依前開處理假性財產犯罪案件之方式,為不起訴處分。但檢察長或其指定之主任檢察官認為不適宜者,不在此限。」" ]
eff9c5d82dee84a88012ef37ad57155f25fd10af1470fb83b23453a0fc454950
羈押可以押多久,有沒有期限呢?受羈押的日數可以折抵刑期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295
null
一、羈押有無期限? 羈押會侵害被告的人身自由,但被告還沒受到有罪判決,因此羈押的期限自然不應過長,否則不僅過度侵害被告的人身自由,也有「未判先罰」的疑慮。因此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5項 [1] 分別訂有羈押跟延長羈押的期限,另外刑事妥速審判法第5條 [2] 也訂有羈押期間之上限。 圖1 羈押可以押多久? 資料來源:劉立耕 / 繪圖:Yen 圖1 羈押可以押多久? 資料來源:劉立耕 / 繪圖:Yen 二、羈押、延長羈押的期限為何?(見圖1) (一)偵查中羈押 偵查中羈押的期限依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規定是2個月,依同條第5項的規定,只能延長羈押1次,而且延長羈押的期限也是2個月。換句話說,偵查中被告最多會被羈押4個月。 (二)審判中羈押 審判中羈押的期限依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規定是3個月,依同條第5項的規定,延長羈押次數會因觸犯罪名輕重以及審級不同而有異。而延長羈押的期限則是2個月。 就觸犯最重本刑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第一、二、三審的延長羈押次數分別是3次、3次、1次。 而觸犯最重本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第一、二、三審的延長羈押次數刑事訴訟法上並無規定,因此原本是無限制,但刑事妥速審判法立法後則於該法第5條第2項規定,第一、二、三審的延長羈押次數分別是6次、6次、1次;此外,為避免羈押淪為無限期侵害被人身自由的強制處分,刑事妥速審判法第5條第3項另規定,從2020年6月19日開始,被告受羈押的期限不能超過5年,如羈押已滿5年,就一定要釋放被告(此規定只是不得繼續羈押,但未來如果判決有罪確定,該被告仍然要進監獄服刑)。 三、發回更審的次數計算 我國司法實務運作上,有時候上級法院認為下級審法院調查不夠清楚時,會將案件發回更審,此時依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6項之規定,羈押的次數會重新計算 [3] 。舉例來說,第二審原本已羈押3次,如果上訴第三審被發回更審,此時羈押次數重新計算,也就是輕罪部分又可再羈押3次。 四、羈押期間與刑期的關係 不論是對被告的羈押,或是對受刑人的處罰(有期徒刑),都是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而一個犯罪行為只應受到一次處罰,不可重複處罰。因此如果被告在偵查、審判中已被羈押,依刑法第37條之2第1項 [4] 的規定,在其受到有罪判決確定後,受羈押的日數可以折抵刑期。舉例來說,如果A觸犯強盜罪,在偵查中被羈押2個月,審判中總共羈押10個月,最後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確定,此時先前受羈押的12個月(1年)就能折抵刑期,也就是說雖然A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但可折抵1年,因此實際服刑6年就能出獄。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69plk"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8">刑事訴訟法第108條</a>第1、5項:「<br> I 羈押被告,偵查中不得逾二月,審判中不得逾三月。但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者,得於期間未滿前,經法院依第一百零一條或第一百零一條之一之規定訊問被告後,以裁定延長之。在偵查中延長羈押期間,應由檢察官附具體理由,至遲於期間屆滿之五日前聲請法院裁定。<br> V 延長羈押期間,偵查中不得逾二月,以延長一次為限。審判中每次不得逾二月,如所犯最重本刑為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者,第一審、第二審以三次為限,第三審以一次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ge6f"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27&amp;FLNO=5">刑事妥速審判法第5條</a>(第3項從2020年6月19日施行):「<br> I 法院就被告在押之案件,應優先且密集集中審理。<br> II 審判中之延長羈押,如所犯最重本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逾有期徒刑十年者,第一審、第二審以六次為限,第三審以一次為限。<br> III 審判中之羈押期間,累計不得逾五年。<br> IV 前項羈押期間已滿,仍未判決確定者,視為撤銷羈押,法院應將被告釋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8yrd"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8">刑事訴訟法第108條</a>第6項:「案件經發回者,其延長羈押期間之次數,應更新計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a5u9"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7-2">中華民國刑法第37條之2</a>第1項:「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六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cite></li> </ol> </section>
[ "刑事訴訟法第108條\n第1、5項:「\n\n\tI 羈押被告,偵查中不得逾二月,審判中不得逾三月。但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者,得於期間未滿前,經法院依第一百零一條或第一百零一條之一之規定訊問被告後,以裁定延長之。在偵查中延長羈押期間,應由檢察官附具體理由,至遲於期間屆滿之五日前聲請法院裁定。\n\n\tV 延長羈押期間,偵查中不得逾二月,以延長一次為限。審判中每次不得逾二月,如所犯最重本刑為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者,第一審、第二審以三次為限,第三審以一次為限。」", "刑事妥速審判法第5條\n(第3項從2020年6月19日施行):「\n\n\tI 法院就被告在押之案件,應優先且密集集中審理。\n\n\tII 審判中之延長羈押,如所犯最重本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逾有期徒刑十年者,第一審、第二審以六次為限,第三審以一次為限。\n\n\tIII 審判中之羈押期間,累計不得逾五年。\n\n\tIV 前項羈押期間已滿,仍未判決確定者,視為撤銷羈押,法院應將被告釋放。」", "刑事訴訟法第108條\n第6項:「案件經發回者,其延長羈押期間之次數,應更新計算。」", "中華民國刑法第37條之2\n第1項:「裁判確定前羈押之日數,以一日抵有期徒刑或拘役一日,或第四十二條第六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 ]
40da40aea2f1be9986643deadd884bbf40108b5445e880898369a5be4ec107c9
弱勢被害人的轉譯者──性侵害犯罪中的「司法詢問員」是什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1260
A就讀於正義國小一年級,某天放學回家不巧家中沒人,被鄰居阿姨撞見,邀請他到家裡吃點心,結果阿姨一時心生歹意對A進行性侵。A的父母親知悉後一狀告上法院,但在法庭上,當法官詢問A當天發生什麼事情時,A卻支支吾吾,說不清楚鄰居阿姨做了什麼,只覺得身體很痛、很不舒服。此時,法官可以怎麼主動協助年幼的A呢?
一、司法詢問員的制度 由於性侵害案件通常難以證明犯罪事實,往往需仰賴被害人的證詞。但若被害人年幼或有心智上的缺陷,而且處在人生地不熟的法院,加上因為被害經驗的創傷而難以開口,往往無法清楚說明案發經過。為了保障弱勢證人──也就是兒童或有智能障礙的被害人──於刑事訴訟中表達意見的權利,我國於2015年在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增訂司法詢問員的制度(法條稱為「專業人士」) [1] ,並於2017年正式實施,讓專業人士於偵查或審判階段,得在場協助詢問兒童或心智障礙的性侵害被害人 [2] 。至2023年性侵犯犯罪防治法修正 [3] ,更明確規定了司法詢問員的在法庭上的角色身分等 [4] ,希望能充分發揮司法詢問員的功能。 二、司法詢問員的功能 好比在一般案件中,如果案件當事人是外國人,理解中文及中文敘述能力常有先天上的限制,在法庭上可能無法聽懂問題或以流利的中文表達意見,這時法院會請通譯到庭協助翻譯。在性侵害案件中,司法詢問員就像是帶有通譯性質的轉譯者 [5] ,由於兒童或心智障礙者的理解及敘述能力有限,司法人員的問題往往需要透過司法詢問員翻譯,加上這類受害者缺乏對自己身體的自主認識,難以準確陳述案情經過,而且受害者經常是此類案件中唯一的目擊證人,因此會需要專業的司法詢問員協助取證,例如於詢問一開始與受害者建立正向的信任關係,於受害者回答後給予正向的回饋,盡量安撫受害者的情緒等 [6] ,避免誤解、不當誘導或造成心理壓力,導致證詞受到扭曲或汙染,更避免作證的過程再次造成兒童或心智障礙者的心理創傷 [7] 。 三、司法詢問員的來源和名冊的建立 警察、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於偵查、審判階段時如認為有必要,都可以適時引入司法詢問員在場協助問案。 司法詢問員必須具備處理性侵害案件有關的專業學識或技術 [8] ,來源有社工、臨床或諮商心理師、精神科專科醫師等 [9] ,要進一步成為司法詢問員的管道則可分為「推薦類」與「培訓類」。如專業人士具有處理兒童或心智障礙者性侵害事件的實務經驗,並經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核可,可以透過推薦方式成為司法詢問員。培訓類人員則須參加衛福部舉辦的32小時培訓課程,學習訪談技巧,例如不能誘導證詞、預設答案、使用開放式問題且保持中立等,並在通過考試後,成為司法詢問員 [10] 。 自2016年起,衛福部開始舉辦司法詢問員的培訓 [11] ,委託民間單位如現代婦女基金會協助辦理 [12] ,目的是產生一份我國專業人士名冊,供司法及警察機關辦案時參考使用,以期落實此一制度。 四、結論 國小一年級的A在法庭上無法說清楚被阿姨性侵的過程時,法官可以引入司法詢問員來協助。 身處第一線的社工、老師、輔導人員等,向來是兒童性侵害案件中,陪伴受害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今加上司法詢問員制度的建立與逐步落實,透過司法詢問員幫助有需要的兒童及身心障礙者,希望能有效築起一個性侵害犯罪的防護網,加強保護弱勢的受害人,間接阻止不幸的兒童性侵害事件發生。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uzpu6"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mohwlaw.mohw.gov.tw/FLAW/FLAWDAT08.aspx?lsid=FL004532&amp;ldate=20151223">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a>第15條之1第1項(2015/12/23):「兒童或心智障礙之性侵害被害人於偵查或審判階段,經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認有必要時,應由具相關專業人士在場協助詢(訊)問。但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受有相關訓練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tj5b"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台灣冤獄平反協會(2021),〈<a href="https://us15.campaign-archive.com/?u=a98c6a57f98a45f38d3109e49&amp;id=552f7629c9">探問真實:檢視司法詢問員制度的現況</a>〉,《冤冤相報》no. 98。</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u8la"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79&amp;flno=19">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9條</a>:「<br> I 兒童或心智障礙之被害人於偵查或審判中,經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認有必要時,應由具相關專業人士在場協助詢(訊)問。<br> II 前項專業人士應於詢(訊)問前,評估被害人之溝通能力及需求,並向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說明其評估之結果及相關建議。<br> III 專業人士依第一項規定協助詢(訊)問時,如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法官、被告或其辯護人提出不適當問題或被害人無法適當回答之問題,專業人士得為適當建議。必要時,偵查中經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或檢察官之許可,審判中經法官之許可,得由專業人士直接對被害人進行詢問。<br> IV 專業人士於協助詢(訊)問時,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法官、被告或其辯護人,得透過單面鏡、聲音影像相互傳送之科技設備,或適當隔離措施為之。<br> V 偵查或審判中,兒童或心智障礙被害人受專業人士評估及專業人士直接對被害人進行詢問之過程,應全程錄音錄影。」</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6n96"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79&amp;flno=20">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0條</a>第1項:「前條專業人士辦理協助詢(訊)問事務,依其性質,準用刑事訴訟法第十二章第二節、第三節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jjoe"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王子榮(2022),《<a href="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756/6232293">「我是誰?」作為弱勢證人的聲帶,「司法詢問員」的未竟之路</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eg36"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鄭瑞隆(2017),〈<a href="https://www.cprc.moj.gov.tw/media/8786/71215144631725.pdf?mediaDL=true">NICHD 司法詢問技術於兒少性侵害案件之運用</a>〉,《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20期,頁277-27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1xxi"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6%2c%e5%8f%b0%e4%b8%8a%2c42%2c20170309%2c1">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42號刑事判決</a>:「……鑑於性侵害犯罪之被害人,倘為兒童或心智障礙者,囿於身心發展及語言能力等限制,對於所遭遇之性侵害事件描述或表達能力不足,復可能因為誤解問題、陳述不清、不當誘導或心理壓力等因素,潛藏證詞容易受到扭曲、污染之高度風險,而影響其陳述之真實性,致可信度被質疑,甚至作證可能成為其心理創傷來源之一,使兒童或心智障礙之被害人在司法程序中淪為弱勢證人之地位。故以瞭解兒童或心智障礙發展特質的專家在司法程序中運用專業技巧幫助被害人回想記憶及描述過往事情之經過,進而為事實之陳述,並緩和其驚窘、恐懼及不安之情緒,俾維護其司法程序權益及發現真實,至為重要且關鍵。參酌英美關於弱勢證人之規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於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修正公布,增訂第十五條之一(註:性侵害防治法於2023年2月15日修正,原第15條之1已納入現行法第19條。)……引進專家擔任司法詢問員之制度,並自106年1月1日施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1kmb"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220&amp;flno=2">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專業人士資格及協助辦法第2條</a>:「<br> I 本辦法所定專業人士,應具有與處理性侵害案件有關之專業學識或技術。<br> II 前項專業人士,應具備下列條件:<br> 一、曾受性侵害案件詢(訊)問、偵查、審理程序之訓練。<br> 二、有實際執行與兒童或心智障礙者性侵害事件相關實務工作經驗至少一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6dt1"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專業人士資格及協助辦法第2條<a href="https://mohwlaw.mohw.gov.tw/FLAW/FLAWDOC01.aspx?lsid=FL101757&amp;lno=2">立法理由</a>(2023/8/16):「二、本條所定專業人士,係指應具有與處理性侵害案件有關之專業學識或技術,且有實際執行與兒童或心智障礙者性侵害事件相關實務工作,如精神科專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人員及其他相關資格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f8g1"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溫翎佑、黃翠紋(2018),〈<a href="https://www.cprc.moj.gov.tw/media/11686/%E5%88%91%E4%BA%8B%E6%94%BF%E7%AD%96%E8%88%87%E7%8A%AF%E7%BD%AA%E9%98%B2%E6%B2%BB%E7%A0%94%E7%A9%B6%E5%B0%88%E5%88%8A%E7%AC%AC21%E6%9C%9F-%E6%BA%AB%E7%BF%8E%E4%BD%91-%E9%BB%83%E7%BF%A0%E7%B4%8B-%E8%87%BA%E7%81%A3%E6%8E%A8%E5%8B%95%E6%80%A7%E4%BE%B5%E5%AE%B3%E5%8F%B8%E6%B3%95%E8%A9%A2%E5%95%8F%E5%93%A1%E5%88%B6%E5%BA%A6%E4%B9%8B%E7%8F%BE%E6%B3%81%E8%88%87%E5%B1%95%E6%9C%9B.pdf?mediaDL=true">臺灣推動性侵害司法詢問員制度之現況與展望</a>〉,《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a href="https://www.cprc.moj.gov.tw/1563/1590/1591/13838/post">第21期</a>,頁4-5。</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8fo0"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衛生福利部官網新聞,《<a href="https://www.mohw.gov.tw/cp-2634-9704-1.html">強化兒童及心智障礙之性侵害被害人司法權益維護 性侵害司法訪談制度自106年1月1日起施行</a>》,2016年12月30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6sak"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現代婦女基金會(n.d.),《<a href="https://www.38.org.tw/initiative/962">司法詢問員制度與培力</a>》。</cite></li> </ol> </section>
[ "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n第15條之1第1項(2015/12/23):「兒童或心智障礙之性侵害被害人於偵查或審判階段,經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認有必要時,應由具相關專業人士在場協助詢(訊)問。但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受有相關訓練者,不在此限。」",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2021),〈\n探問真實:檢視司法詢問員制度的現況\n〉,《冤冤相報》no. 98。",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9條\n:「\n\n\tI 兒童或心智障礙之被害人於偵查或審判中,經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認有必要時,應由具相關專業人士在場協助詢(訊)問。\n\n\tII 前項專業人士應於詢(訊)問前,評估被害人之溝通能力及需求,並向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或法官說明其評估之結果及相關建議。\n\n\tIII 專業人士依第一項規定協助詢(訊)問時,如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法官、被告或其辯護人提出不適當問題或被害人無法適當回答之問題,專業人士得為適當建議。必要時,偵查中經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或檢察官之許可,審判中經法官之許可,得由專業人士直接對被害人進行詢問。\n\n\tIV 專業人士於協助詢(訊)問時,司法警察、司法警察官、檢察事務官、檢察官、法官、被告或其辯護人,得透過單面鏡、聲音影像相互傳送之科技設備,或適當隔離措施為之。\n\n\tV 偵查或審判中,兒童或心智障礙被害人受專業人士評估及專業人士直接對被害人進行詢問之過程,應全程錄音錄影。」",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0條\n第1項:「前條專業人士辦理協助詢(訊)問事務,依其性質,準用刑事訴訟法第十二章第二節、第三節規定。」", "王子榮(2022),《\n「我是誰?」作為弱勢證人的聲帶,「司法詢問員」的未竟之路\n》。", "鄭瑞隆(2017),〈\nNICHD 司法詢問技術於兒少性侵害案件之運用\n〉,《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20期,頁277-279。",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42號刑事判決\n:「……鑑於性侵害犯罪之被害人,倘為兒童或心智障礙者,囿於身心發展及語言能力等限制,對於所遭遇之性侵害事件描述或表達能力不足,復可能因為誤解問題、陳述不清、不當誘導或心理壓力等因素,潛藏證詞容易受到扭曲、污染之高度風險,而影響其陳述之真實性,致可信度被質疑,甚至作證可能成為其心理創傷來源之一,使兒童或心智障礙之被害人在司法程序中淪為弱勢證人之地位。故以瞭解兒童或心智障礙發展特質的專家在司法程序中運用專業技巧幫助被害人回想記憶及描述過往事情之經過,進而為事實之陳述,並緩和其驚窘、恐懼及不安之情緒,俾維護其司法程序權益及發現真實,至為重要且關鍵。參酌英美關於弱勢證人之規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於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修正公布,增訂第十五條之一(註:性侵害防治法於2023年2月15日修正,原第15條之1已納入現行法第19條。)……引進專家擔任司法詢問員之制度,並自106年1月1日施行。」",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專業人士資格及協助辦法第2條\n:「\n\n\tI 本辦法所定專業人士,應具有與處理性侵害案件有關之專業學識或技術。\n\n\tII 前項專業人士,應具備下列條件:\n\n\t一、曾受性侵害案件詢(訊)問、偵查、審理程序之訓練。\n\n\t二、有實際執行與兒童或心智障礙者性侵害事件相關實務工作經驗至少一年。」",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專業人士資格及協助辦法第2條\n立法理由\n(2023/8/16):「二、本條所定專業人士,係指應具有與處理性侵害案件有關之專業學識或技術,且有實際執行與兒童或心智障礙者性侵害事件相關實務工作,如精神科專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人員及其他相關資格者。」", "溫翎佑、黃翠紋(2018),〈\n臺灣推動性侵害司法詢問員制度之現況與展望\n〉,《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n第21期\n,頁4-5。", "衛生福利部官網新聞,《\n強化兒童及心智障礙之性侵害被害人司法權益維護 性侵害司法訪談制度自106年1月1日起施行\n》,2016年12月30日。", "現代婦女基金會(n.d.),《\n司法詢問員制度與培力\n》。" ]
4db1b2b57594ee364068a279cab667459db20a29b399a4920606dac61c8a9e1c
羈押如何決定?押票如何簽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293
null
一、羈押與否何人決定? 羈押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處分,在適用上應從嚴處理。而1997年刑事訴訟法修法後,羈押改採「絕對法官保留」,僅法官有決定羈押與否的權限,檢察官只剩聲請羈押權而無決定羈押與否的權限。 二、羈押程序如何進行? (一)偵查中羈押與審判中羈押的差別 依刑事訴訟程序進行的先後,羈押可分為檢方進行案件調查時的「偵查中羈押」和起訴移交法院審理後的「審判中羈押」。偵查中的羈押是由檢察官提出聲請,再由法官進行准駁;而審判中的羈押則是由審理案件之法官單獨決定。 (二)羈押程序如何審查? 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 [1] 之規定,如要羈押被告,則須符合以下要件: 1. 經法官訊問、 2. 犯罪嫌疑重大、 3. 有羈押原因、 4. 有羈押必要、 5. 無不得羈押原因。 因此,若法官訊問被告後,認為被告犯罪嫌疑不大,或無羈押原因,或雖有羈押原因但無羈押必要,或有不得羈押之原因 [2] 存在,則此時就無法裁定羈押被告,而只能選擇具保、責付或是限制住居等羈押替代手段。 三、什麼是押票?核發程序又是什麼呢? 押票就是「准予羈押被告」的書面文書。刑事訴訟法第102條第2項之規定 [3] ,押票上除應由被告「按捺指印」外,尚應記載: (一)被告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及住所或居所。 (二)案由及觸犯之法條。 (三)羈押之理由及其所依據之事實。 (四)應羈押之處所。 (五)羈押期間及其起算日。 (六)如果不服羈押處分的救濟方法,例如提起抗告 [4] 。 因此,一個合法的羈押程序,須由法官訊問被告,且認定有羈押的需求,並進而簽發押票且在押票上簽名(「令狀原則」之展現),程序才算完整、合法。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0c6bm"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1">刑事訴訟法第101條</a>第1項:「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下列情形之一,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得羈押之:<br> 一、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br> 二、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br> 三、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相當理由認為有逃亡、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d2tn"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1-2">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2</a>:「被告經法官訊問後,雖有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或第一百零一條之一第一項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而無羈押之必要者,得逕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其有第一百十四條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者,非有不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之情形,不得羈押。」<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14">刑事訴訟法第114條</a>:「羈押之被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如經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br> 一、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者。但累犯、有犯罪之習慣、假釋中更犯罪或依第一百零一條之一第一項羈押者,不在此限。<br> 二、懷胎五月以上或生產後二月未滿者。<br> 三、現罹疾病,非保外治療顯難痊癒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g7x9"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2">刑事訴訟法第102條</a>:「<br> I 羈押被告,應用押票。<br> II 押票,應按被告指印,並記載左列事項︰<br> 一、被告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及住所或居所。<br> 二、案由及觸犯之法條。<br> 三、羈押之理由及其所依據之事實。<br> 四、應羈押之處所。<br> 五、羈押期間及其起算日。<br> 六、如不服羈押處分之救濟方法。<br> III 第七十一條第三項之規定,於押票準用之。<br> IV 押票,由法官簽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g0cr"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04">刑事訴訟法第404條</a>:「<br> I 對於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不得抗告。但下列裁定,不在此限:<br> 一、有得抗告之明文規定者。<br> 二、關於羈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扣押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身體檢查、通訊監察、因鑑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裁定及依第一百零五條第三項、第四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裁定。<br> 三、對於限制辯護人與被告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裁定。<br> II 前項第二款、第三款之裁定已執行終結,受裁定人亦得提起抗告,法院不得以已執行終結而無實益為由駁回。」</cite></li> </ol> </section>
[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n第1項:「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下列情形之一,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得羈押之:\n\n\t一、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n\n\t二、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n\n\t三、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相當理由認為有逃亡、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2\n:「被告經法官訊問後,雖有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或第一百零一條之一第一項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而無羈押之必要者,得逕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其有第一百十四條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者,非有不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之情形,不得羈押。」\n\n\t\n刑事訴訟法第114條\n:「羈押之被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如經具保聲請停止羈押,不得駁回:\n\n\t一、所犯最重本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專科罰金之罪者。但累犯、有犯罪之習慣、假釋中更犯罪或依第一百零一條之一第一項羈押者,不在此限。\n\n\t二、懷胎五月以上或生產後二月未滿者。\n\n\t三、現罹疾病,非保外治療顯難痊癒者。」", "刑事訴訟法第102條\n:「\n\n\tI 羈押被告,應用押票。\n\n\tII 押票,應按被告指印,並記載左列事項︰\n\n\t一、被告之姓名、性別、年齡、出生地及住所或居所。\n\n\t二、案由及觸犯之法條。\n\n\t三、羈押之理由及其所依據之事實。\n\n\t四、應羈押之處所。\n\n\t五、羈押期間及其起算日。\n\n\t六、如不服羈押處分之救濟方法。\n\n\tIII 第七十一條第三項之規定,於押票準用之。\n\n\tIV 押票,由法官簽名。」", "刑事訴訟法第404條\n:「\n\n\tI 對於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不得抗告。但下列裁定,不在此限:\n\n\t一、有得抗告之明文規定者。\n\n\t二、關於羈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扣押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身體檢查、通訊監察、因鑑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裁定及依第一百零五條第三項、第四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裁定。\n\n\t三、對於限制辯護人與被告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裁定。\n\n\tII 前項第二款、第三款之裁定已執行終結,受裁定人亦得提起抗告,法院不得以已執行終結而無實益為由駁回。」" ]
ca77f5dd85ee40fec51d4aacb6ce0ede96ca761dc8b9fe80be7a945670860f42
什麼是「羈押」?和刑罰有不一樣嗎?羈押的類型又有哪些?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292
null
一、羈押的類型 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上的羈押可分為兩種,分別是「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 [1] 的「一般羈押」以及「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1第1項 [2] 的「預防性羈押」。 二、羈押的定義 (一)一般羈押 為了確保追訴、審判或執行程序能順利進行的保全措施,因此法官如果沒有裁定羈押被告,並不代表被告無罪,而是該案件在追訴、審判、執行上沒有困難,不需要透過羈押被告來確保刑事訴訟程序可以順利進行。 (二)預防性羈押 針對觸犯特定類型犯罪且有高度反覆實施可能性的人的預防性措施,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透過監禁特定人來避免其犯罪之預防手段。 三、羈押跟刑罰有啥不同?(見圖1) 圖1 羈押和刑罰有何不同? 資料來源:劉立耕 / 繪圖:Yen 圖1 羈押和刑罰有何不同? 資料來源:劉立耕 / 繪圖:Yen (一)目的不同 由上述羈押定義,可知羈押的目的是保全刑事程序的進行或避免特定犯罪發生,而非對被告的處罰,因此本質上與有罪判決後的「刑罰」有異。 (二)對象不同 羈押是針對尚未經有罪判決確定的被告,而刑罰則是針對有罪判決定讞的受刑人,兩者之差異就在於,是否已受到確定的有罪判決。 四、哪些情況會被羈押呢? (一)一般羈押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規定,法官訊問被告之後,如果認為犯罪嫌疑重大,且有逃亡、滅證、串供的可能,如果不羈押被告,顯然難以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時,才可以將被告羈押。 (二)預防性羈押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1第1項規定,法官訊問被告後,如果認為被告觸犯特定犯罪且嫌疑重大,並有事實能證明被告有反覆實行同一犯罪的可能且有羈押之必要者,才可以將被告羈押。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fvf8d"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1">刑事訴訟法第101條</a>第1項:「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下列情形之一,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得羈押之:<br> 一、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br> 二、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br> 三、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相當理由認為有逃亡、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04po"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1-1">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1</a>第1項:「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下列各款之罪,其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行同一犯罪之虞,而有羈押之必要者,得羈押之:<br> 一、刑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之放火罪、第一百七十六條之準放火罪、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一之劫持交通工具罪。<br> 二、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之強制性交罪、第二百二十二條之加重強制性交罪、第二百二十四條之強制猥褻罪、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之加重強制猥褻罪、第二百二十五條之乘機性交猥褻罪、第二百二十六條之一之強制性交猥褻之結合罪、第二百二十七條之與幼年男女性交或猥褻罪、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之殺人罪、第二百七十二條之殺直系血親尊親屬罪、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傷害罪、第二百七十八條第一項之重傷罪、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但其須告訴乃論,而未經告訴或其告訴已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不在此限。<br> 三、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條之一之買賣人口罪、第二百九十九條之移送被略誘人出國罪、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br> 四、刑法第三百零四條之強制罪、第三百零五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br> 五、刑法第三百二十條、第三百二十一條之竊盜罪。<br> 六、刑法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三百二十六條之搶奪罪、第三百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之強盜罪、第三百三十條之加重強盜罪、第三百三十二條之強盜結合罪、第三百三十三條之海盜罪、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結合罪。<br> 七、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之詐欺罪、第三百三十九條之四之加重詐欺罪。<br> 八、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條之恐嚇取財罪、第三百四十七條第一項、第三項之擄人勒贖罪、第三百四十八條之擄人勒贖結合罪、第三百四十八條之一之準擄人勒贖罪。<br> 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七條、第八條之罪。<br> 十、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四條第一項至第四項之罪。<br> 十一、人口販運防制法第三十四條之罪。」</cite></li> </ol> </section>
[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n第1項:「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下列情形之一,非予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審判或執行者,得羈押之:\n\n\t一、逃亡或有事實足認為有逃亡之虞者。\n\n\t二、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n\n\t三、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或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有相當理由認為有逃亡、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 "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1\n第1項:「被告經法官訊問後,認為犯下列各款之罪,其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行同一犯罪之虞,而有羈押之必要者,得羈押之:\n\n\t一、刑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之放火罪、第一百七十六條之準放火罪、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一之劫持交通工具罪。\n\n\t二、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之強制性交罪、第二百二十二條之加重強制性交罪、第二百二十四條之強制猥褻罪、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之加重強制猥褻罪、第二百二十五條之乘機性交猥褻罪、第二百二十六條之一之強制性交猥褻之結合罪、第二百二十七條之與幼年男女性交或猥褻罪、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之殺人罪、第二百七十二條之殺直系血親尊親屬罪、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傷害罪、第二百七十八條第一項之重傷罪、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之罪。但其須告訴乃論,而未經告訴或其告訴已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者,不在此限。\n\n\t三、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條之一之買賣人口罪、第二百九十九條之移送被略誘人出國罪、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n\n\t四、刑法第三百零四條之強制罪、第三百零五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n\n\t五、刑法第三百二十條、第三百二十一條之竊盜罪。\n\n\t六、刑法第三百二十五條、第三百二十六條之搶奪罪、第三百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之強盜罪、第三百三十條之加重強盜罪、第三百三十二條之強盜結合罪、第三百三十三條之海盜罪、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結合罪。\n\n\t七、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之詐欺罪、第三百三十九條之四之加重詐欺罪。\n\n\t八、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條之恐嚇取財罪、第三百四十七條第一項、第三項之擄人勒贖罪、第三百四十八條之擄人勒贖結合罪、第三百四十八條之一之準擄人勒贖罪。\n\n\t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七條、第八條之罪。\n\n\t十、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四條第一項至第四項之罪。\n\n\t十一、人口販運防制法第三十四條之罪。」" ]
b76f3a084f2ed47c72cd9f278b3325f5721a0c2c0174100e63716d58f6af7994
簡介受刑人服刑階段(六):提早回到自由社會的動力──縮刑制度及假釋制度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047
null
圖1 什麼是受刑人的假釋、縮刑制度? 資料來源:李莉娟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受刑人的假釋、縮刑制度? 資料來源:李莉娟 / 繪圖:Yen 一、什麼是縮刑制度和假釋制度?(見圖1) 入監服刑的受刑人,基本上在監所執行刑的期間,就是當初法院判決定讞的期間。但是,國家基於期望受刑人能夠在執行刑這段期間改過自新 [1] ,並能利用監所提供的資源來改善犯罪惡性、充實生活技能以及培養正確價值觀,因此才設計了兩種制度讓受刑人可以爭取提早出監的機會,也就是「縮刑(縮短刑期)制度 [2] 」及「假釋制度 [3] 」。 二、縮刑制度跟假釋制度有什麼異同? 縮刑 [4] 跟假釋同樣是可以讓受刑人提早出監的矯正管理制度,雖然有少數共通點,但其實兩者之間的內涵大有不同: (一)相同點 1. 目的 都是為了鼓勵受刑人改過自新、表現良好。 2. 相互配合的計分制度 假釋與縮刑都是和將受刑人分級的「累進處遇」制度 [5] 一同配合運作,監所會以受刑人的在監生活表現作為計分標準,計算後加總的所得分數,就是每個月都會得到的「成績分數 [6] 」,再以此成績分數去扣除入監時依據刑期區分的「責任分數 [7] 」。 扣完分數之後,受刑人就會進到下一級而獲得更好的待遇,包含了可以跟監所申請假釋、縮刑的機會。 (二)相異點 1. 申請要件不同 (1)假釋 須累進處遇在第2級以上 [8] 、表現良好並具有悔過之意,再加上要執行刑期達到一定期間 [9] ,才可以向監所提出假釋申請。 (2)縮刑 須累進處遇須至少在第3級以上、每月成績總分在10分以上 [10] ,才可以由監所內部的「累進處遇審查會」審查是否適用縮刑,在通過審查之後,監所會提交「監務委員會」決議通過,再依照規範縮短刑期 [11] : 第3級受刑人,每執行1個月縮短刑期2日。 第2級受刑人,每執行1個月縮短刑期4日。 第1級受刑人,每執行1個月縮短刑期6日。 2. 適用對象不同 (1)假釋 無期及有期徒刑受刑人都適用。但犯重罪的累犯,在假釋期間內再犯重罪的話,依三振條款不得假釋 [12] 。 (2)縮刑 過去只有有期徒刑受刑人適用,排除無期徒刑的受刑人;自2023年6月起,無期徒刑的受刑人因為假釋被撤銷在執行殘餘刑期的,才適用縮刑 [13] 。 3. 出監後必須遵守的規範 (1)假釋是有限的自由 假釋的「假」,其實是「暫時」的意思,因此受刑人假釋後,依據刑法第93條第2項 [14] 規定,必須交付保護管束。也就是假釋出監之後,並非完全自由之身,還是要按時跟檢察官或觀護人報到 [15] ,而且受刑人在保護管束期間要遵守一定事項,如:不可以和素行不良的人來往、定期向檢察官或觀護人報告工作與生活狀況、不可任意離開執行保護管束的地點等 [16] 。如果違反這些遵守事項,就可能被撤銷假釋 [17] 、再次入監執行。 (2)縮刑是完全的自由 受刑人因為縮短刑期提早出監,並沒有必須交付保護管束的規定,相對假釋而言更加自由。只是縮刑,原則上適用在有期徒刑的受刑人,其他受刑人還是會把希望放在能否順利假釋、提早回到社會中。 三、受刑人可以怎麼爭取縮刑跟假釋? 從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到,無論是縮刑還是假釋,都與這個監所計分板──「累進處遇」制度有很大的關聯性,受刑人除了必須努力參與作業制度 [18] 、教化課程 [19] ,日常生活也須要保持良好表現爭取操行成績,才能得到好的成績分數,以盡快扣除完責任分數、然後進級,以符合縮刑或假釋的門檻。 儘管實務上,每個月成績分數要達到10分是不太容易的事情,但依舊可以努力嘗試;而且,縮刑與假釋都是受刑人的行刑「權利」,當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矯正機關的不當對待時,監獄行刑法明文規定受刑人擁有救濟權。因此,當提出縮刑 [20] 或提報假釋 [21] 被駁回時,受刑人就可以依據監獄行刑法的規範提出救濟。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kudeb"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假釋制度跟縮刑制度,除了有鼓勵受刑人改過自新的目的之外,還有因為符合資格受刑人可提早出監,而使得國家可以減少矯正費用的支出,又可達到減少監所超收的問題,對於受刑人在監服刑生活品質而言也有很大的助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asjb"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為了集中焦點,本文在此要探討的是一般監獄的縮刑制度,因此外役監的縮刑制度先不列入討論。<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28-1">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8條之1</a>第1項:「累進處遇進至第三級以上之有期徒刑受刑人,每月成績總分在十分以上者,得依左列規定,分別縮短其應執行之刑期:<br> 一、第三級受刑人,每執行一個月縮短刑期二日。<br> 二、第二級受刑人,每執行一個月縮短刑期四日。<br> 三、第一級受刑人,每執行一個月縮短刑期六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hy1k"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115">監獄行刑法第115條</a>第1項:「監獄對於受刑人符合假釋要件者,應提報其假釋審查會決議後,報請法務部審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2pqu"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縮刑制度,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善時制度(Good Time System)」。其發跡於1817年美國紐約州的善時法,並與假釋制度並行,後來影響全美各州的矯正管理模式,其他各國也紛紛效仿。我國則是在1962年首度將縮刑制度納入外役監條例中,因此一開始,只有外役監受刑人可以享有縮刑的權利,1975年之後才修法將一般監獄的受刑人也一併納入縮刑制度的適用對象中。</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athl"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累進處遇,指的是依照受刑人入監時的刑期來編列級數進行管理的方法。而級別依序是第四、三、二、一級,各級別有自己的責任分數,類似「債務」的概念,不同級別的受刑人有不同的生活待遇,要從第四級慢慢進級到第一級,需在日常的教化、作業跟操行成績表現良好,獲得成績分數來抵銷責任分數,原則上抵銷完畢就可進到下一級,藉此來鼓勵受刑人在監所努力向上。相關規範可參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ode=I0040003&amp;norge=19-21">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19條至第21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lwuy"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包含了作業成績、教化成績和操行成績,三個評分項目組合在一起成為成績分數,可參閱<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20">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0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t82m"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責任分數,類似於受刑人的「債務」的概念,會和他們要服刑的期間有直接關聯。但由於責任分數的表格內容篇幅較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閱<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19">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19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7m30"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76">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76條</a>:「第二級受刑人已適於社會生活,而合於法定假釋之規定者,得報請假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w8he"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7">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a>第1項、第2項第1款:「<br> I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二十五年,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br> II 前項關於有期徒刑假釋之規定,於下列情形,不適用之:<br> 一、有期徒刑執行未滿六個月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3063"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依照<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20">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0條</a>,受刑人在監所內部的表現,分成作業成績、操行成績跟教化成績。3個成績項目的滿分個別是4分,因此每個月最高可以拿到的成績是12分。看似簡單,但實務上,每個月都要拿到10分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受刑人大多希望可以透過假釋這個選擇提早離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z2wg"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3&amp;flno=28-1">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8條之1</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0g25"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7">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a>第2項第2款:「前項關於有期徒刑假釋之規定,於下列情形,不適用之:……二、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之累犯,於假釋期間,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cpqz"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法務部法矯字第11203009520號函(2023/6/15):「四、為因應監察院審核意見之意旨,並達監獄行刑矯治處遇之目的,對無期徒刑經撤銷假釋,現仍在監執行者,依下列提示事項辦理:……(二)對於在監執行期間,累進處遇至第三級以上,且每月成績總分在10分以上者,請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8條之1第1項,辦理縮短刑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o9ct"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93">中華民國刑法第93條</a>第2項:「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h3ip"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30002&amp;flno=64">保安處分執行法第64條</a>第2項:「法務部得於地方法院檢察處置觀護人,專司由檢察官指揮執行之保護管束事務。」<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30002&amp;flno=65">保安處分執行法第65條</a>:「檢察官對於執行保護管束者,負隨時調查、監督之責;必要時,得予以警告,或另行指定執行保護管束者執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efxx"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30002&amp;flno=74-2">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a>:「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br> 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br> 二、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br> 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br> 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br> 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z3eg"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30002&amp;flno=74-3">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a>:「<br> I 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br> II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者,如有前項情形時,典獄長得報請撤銷假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kd78"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34">監獄行刑法第34條</a>第1項:「監獄作業方式,以自營、委託加工、承攬、指定監外作業或其他作業為之。」目前我國矯正實務,以委託加工為最大宗的作業方式,再來就是自營作業(監所自產自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eiia"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目前我國矯正機關的教化課程,包含了教育、宗教教誨、輔導課程以及文康活動。教育除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外,還有補習教育、進修教育;宗教教誨,則看受刑人本身的信仰,而由監所安排合適的宗教師入監演講;輔導課程,則是採取個別受刑人或類似罪名的團體,以晤談、討論的方法,讓受刑人能懂得反省、有悔悟之心,藉此以改過向善,也可請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專家人員入監演講;文康活動,則是類似於我們求學時期的社團活動,有音樂類的、技能類的、運動類的。<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40">監獄行刑法第40條</a>第4項:「第二項之教育,監獄得自行或與學校合作辦理補習教育、進修教育或推廣教育;其辦理方式、協調支援、師資、課程與教材、學習評量、修業期限、學籍管理、證書之頒發、撤銷、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法務部會同教育部定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2&amp;flno=29">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29條</a>第1項:「本法第四十條第三項所稱集體、類別及個別輔導,辦理之方式如下:<br> 一、集體輔導:以群體為單位實施輔導,以授課、演講、視聽教材或其他適當之方式行之。<br> 二、類別輔導:依共通性處遇需求,分類實施之輔導,以分組授課、團體工作、小組討論或其他適當之方式行之。<br> 三、個別輔導:輔導人員針對受刑人個別狀況,以晤談或其他適當方式行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2&amp;flno=30">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30條</a>第1項:「監獄得自行或邀請外界團體或個人,辦理有助於受刑人社會生活及人格發展之教化課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2&amp;flno=32">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32條</a>:「<br> I 監獄應尊重受刑人宗教信仰自由,不得強制受刑人參與宗教活動或為宗教相關行為。<br> II 監獄應允許受刑人以符合其宗教信仰及合理方式進行禮拜,維護受刑人宗教信仰所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ruwl"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93">監獄行刑法第93條</a>第1項:「受刑人因監獄行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以書面或言詞向監獄提起申訴:<br> 一、不服監獄所為影響其個人權益之處分或管理措施。<br> 二、因監獄對其依本法請求之事件,拒絕其請求或於二個月內不依其請求作成決定,認為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br> 三、因監獄行刑之公法上原因發生之財產給付爭議。」<br> 受刑人提出縮刑申請後,監所內部作成的任何決定,都是影響受刑人權益的處分,因此可以適用本條第1項提出申訴救濟;如對申訴救濟結果不服,則可依據<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111">監獄行刑法第111條</a>第1項向監所所在地的地方法院起訴:「受刑人因監獄行刑所生之公法爭議,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依本法提起行政訴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519n"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121">監獄行刑法第121條</a>第1項:「受刑人對於前條廢止假釋及第一百十八條不予許可假釋之處分,如有不服,得於收受處分書之翌日起十日內向法務部提起復審。假釋出監之受刑人以其假釋之撤銷為不當者,亦同。」當然,若受刑人對於復審結果不服時,同樣可以提出行政訴訟救濟,可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134">監獄行刑法第134條</a>第1項及第2項:「<br> I 受刑人對於廢止假釋、不予許可假釋或撤銷假釋之處分不服,經依本法提起復審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復審逾二個月不為決定或延長復審決定期間逾二個月不為決定者,應向監獄所在地或執行保護管束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撤銷訴訟。<br> II 前項處分因已執行而無回復原狀可能或已消滅,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處分違法之訴訟。其認為前項處分無效,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處分無效之訴訟。」</cite></li> </ol> </section>
[ "假釋制度跟縮刑制度,除了有鼓勵受刑人改過自新的目的之外,還有因為符合資格受刑人可提早出監,而使得國家可以減少矯正費用的支出,又可達到減少監所超收的問題,對於受刑人在監服刑生活品質而言也有很大的助益。", "為了集中焦點,本文在此要探討的是一般監獄的縮刑制度,因此外役監的縮刑制度先不列入討論。\n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8條之1\n第1項:「累進處遇進至第三級以上之有期徒刑受刑人,每月成績總分在十分以上者,得依左列規定,分別縮短其應執行之刑期:\n\n\t一、第三級受刑人,每執行一個月縮短刑期二日。\n\n\t二、第二級受刑人,每執行一個月縮短刑期四日。\n\n\t三、第一級受刑人,每執行一個月縮短刑期六日。」", "監獄行刑法第115條\n第1項:「監獄對於受刑人符合假釋要件者,應提報其假釋審查會決議後,報請法務部審查。」", "縮刑制度,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善時制度(Good Time System)」。其發跡於1817年美國紐約州的善時法,並與假釋制度並行,後來影響全美各州的矯正管理模式,其他各國也紛紛效仿。我國則是在1962年首度將縮刑制度納入外役監條例中,因此一開始,只有外役監受刑人可以享有縮刑的權利,1975年之後才修法將一般監獄的受刑人也一併納入縮刑制度的適用對象中。", "累進處遇,指的是依照受刑人入監時的刑期來編列級數進行管理的方法。而級別依序是第四、三、二、一級,各級別有自己的責任分數,類似「債務」的概念,不同級別的受刑人有不同的生活待遇,要從第四級慢慢進級到第一級,需在日常的教化、作業跟操行成績表現良好,獲得成績分數來抵銷責任分數,原則上抵銷完畢就可進到下一級,藉此來鼓勵受刑人在監所努力向上。相關規範可參考\n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19條至第21條\n。", "包含了作業成績、教化成績和操行成績,三個評分項目組合在一起成為成績分數,可參閱\n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0條\n。", "責任分數,類似於受刑人的「債務」的概念,會和他們要服刑的期間有直接關聯。但由於責任分數的表格內容篇幅較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參閱\n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19條\n第1項。",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76條\n:「第二級受刑人已適於社會生活,而合於法定假釋之規定者,得報請假釋。」", "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n第1項、第2項第1款:「\n\n\tI 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悛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二十五年,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累犯逾三分之二,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n\n\tII 前項關於有期徒刑假釋之規定,於下列情形,不適用之:\n\n\t一、有期徒刑執行未滿六個月者。」", "依照\n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0條\n,受刑人在監所內部的表現,分成作業成績、操行成績跟教化成績。3個成績項目的滿分個別是4分,因此每個月最高可以拿到的成績是12分。看似簡單,但實務上,每個月都要拿到10分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受刑人大多希望可以透過假釋這個選擇提早離監。",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8條之1\n第1項。", "中華民國刑法第77條\n第2項第2款:「前項關於有期徒刑假釋之規定,於下列情形,不適用之:……二、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之累犯,於假釋期間,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最輕本刑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 "法務部法矯字第11203009520號函(2023/6/15):「四、為因應監察院審核意見之意旨,並達監獄行刑矯治處遇之目的,對無期徒刑經撤銷假釋,現仍在監執行者,依下列提示事項辦理:……(二)對於在監執行期間,累進處遇至第三級以上,且每月成績總分在10分以上者,請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8條之1第1項,辦理縮短刑期。」", "中華民國刑法第93條\n第2項:「假釋出獄者,在假釋中付保護管束。」",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64條\n第2項:「法務部得於地方法院檢察處置觀護人,專司由檢察官指揮執行之保護管束事務。」\n\n\t\n保安處分執行法第65條\n:「檢察官對於執行保護管束者,負隨時調查、監督之責;必要時,得予以警告,或另行指定執行保護管束者執行之。」",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n:「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n\n\t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n\n\t二、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n\n\t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n\n\t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n\n\t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n:「\n\n\tI 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n\n\tII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者,如有前項情形時,典獄長得報請撤銷假釋。」", "監獄行刑法第34條\n第1項:「監獄作業方式,以自營、委託加工、承攬、指定監外作業或其他作業為之。」目前我國矯正實務,以委託加工為最大宗的作業方式,再來就是自營作業(監所自產自銷)。", "目前我國矯正機關的教化課程,包含了教育、宗教教誨、輔導課程以及文康活動。教育除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外,還有補習教育、進修教育;宗教教誨,則看受刑人本身的信仰,而由監所安排合適的宗教師入監演講;輔導課程,則是採取個別受刑人或類似罪名的團體,以晤談、討論的方法,讓受刑人能懂得反省、有悔悟之心,藉此以改過向善,也可請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專家人員入監演講;文康活動,則是類似於我們求學時期的社團活動,有音樂類的、技能類的、運動類的。\n\n\t\n監獄行刑法第40條\n第4項:「第二項之教育,監獄得自行或與學校合作辦理補習教育、進修教育或推廣教育;其辦理方式、協調支援、師資、課程與教材、學習評量、修業期限、學籍管理、證書之頒發、撤銷、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法務部會同教育部定之。」\n\n\t\n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29條\n第1項:「本法第四十條第三項所稱集體、類別及個別輔導,辦理之方式如下:\n\n\t一、集體輔導:以群體為單位實施輔導,以授課、演講、視聽教材或其他適當之方式行之。\n\n\t二、類別輔導:依共通性處遇需求,分類實施之輔導,以分組授課、團體工作、小組討論或其他適當之方式行之。\n\n\t三、個別輔導:輔導人員針對受刑人個別狀況,以晤談或其他適當方式行之。」\n\n\t\n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30條\n第1項:「監獄得自行或邀請外界團體或個人,辦理有助於受刑人社會生活及人格發展之教化課程。」\n\n\t\n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32條\n:「\n\n\tI 監獄應尊重受刑人宗教信仰自由,不得強制受刑人參與宗教活動或為宗教相關行為。\n\n\tII 監獄應允許受刑人以符合其宗教信仰及合理方式進行禮拜,維護受刑人宗教信仰所需。」", "監獄行刑法第93條\n第1項:「受刑人因監獄行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以書面或言詞向監獄提起申訴:\n\n\t一、不服監獄所為影響其個人權益之處分或管理措施。\n\n\t二、因監獄對其依本法請求之事件,拒絕其請求或於二個月內不依其請求作成決定,認為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n\n\t三、因監獄行刑之公法上原因發生之財產給付爭議。」\n\n\t受刑人提出縮刑申請後,監所內部作成的任何決定,都是影響受刑人權益的處分,因此可以適用本條第1項提出申訴救濟;如對申訴救濟結果不服,則可依據\n監獄行刑法第111條\n第1項向監所所在地的地方法院起訴:「受刑人因監獄行刑所生之公法爭議,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依本法提起行政訴訟。」", "監獄行刑法第121條\n第1項:「受刑人對於前條廢止假釋及第一百十八條不予許可假釋之處分,如有不服,得於收受處分書之翌日起十日內向法務部提起復審。假釋出監之受刑人以其假釋之撤銷為不當者,亦同。」當然,若受刑人對於復審結果不服時,同樣可以提出行政訴訟救濟,可參\n監獄行刑法第134條\n第1項及第2項:「\n\n\tI 受刑人對於廢止假釋、不予許可假釋或撤銷假釋之處分不服,經依本法提起復審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復審逾二個月不為決定或延長復審決定期間逾二個月不為決定者,應向監獄所在地或執行保護管束地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撤銷訴訟。\n\n\tII 前項處分因已執行而無回復原狀可能或已消滅,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處分違法之訴訟。其認為前項處分無效,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處分無效之訴訟。」" ]
9054f543fb19c8981195775974f4da600b0e245ecd47e49b7413255abd73ff3f
監聽時偶然聽到被告談論其他案件的內容,這段內容可以當作其他案件的證據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262
偵查機關為了調查A涉嫌擄人勒贖的案件,於經過法官許可後開始對A進行監聽,但卻於監聽的過程中,意外發現B正在與C討論要將第一級毒品海洛因賣給C的細節,請問法院得否以此偶然監聽到的內容作為B的犯罪證據?
一、什麼是證據能力? 證據可不可以使用,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看,第一個層次是證據能力,是指證據可以在法庭中提出並調查,而作為認定被告是否有犯罪事實的形式資格 [1] ,它的判斷標準是證據的取得過程是否符合法規要求,因此與該證據到底可不可以成功地證明犯罪事實沒有關係。至於第二層次則是證據是不是可以證明犯罪事實,就是證據的證明力應該處理的問題。 二、什麼是另案監聽? 偵查機關想要合法監聽犯罪嫌疑人,首先須依法取得通訊監察書(俗稱監聽票),取得通訊監察書後,監聽的內容才會具備證據能力 [2] 。然而,在偵查機關監聽時,常常意外監聽到與當初聲請通訊監察書監聽的對象不同、或犯罪事實不同的內容,此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另案監聽 [3] 。 三、另案監聽的證據能力 如前面提到的,監聽原則上應依法取得通訊監察書,但是,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下稱通保法)並不是完全沒有例外。依據通保法,原則上不是通訊監察書所記載的相關監聽內容,不得為作為犯罪證據 [4] 。但為了避免偵查機關明明有事前按照規定聲請通訊監察書,卻僅因偶然、非故意的關係,監聽到其他案件的內容,如果完全排除另案監聽的證據能力,將影響犯罪偵查的進行,因此,通保法針對另案監聽,在符合以下情形時 [5] ,另案監聽所取得的內容仍具有證據能力: (一)發現後7日內補行陳報法院、 (二)法院審查後,認可該案件與實施通訊監察的案件具有關連性,或該案件為通保法列舉的重罪,例如最輕本刑3年以上的罪 [6] 。 此處請特別注意,如果偵查機關在發現B的犯罪事實7日「後」才陳報法院,雖然違反了上面通保法的第(一)個程序規範,但是近來實務 [7] 多認為,如果證據能力只是因為偵查機關過失沒有在期限內陳報法院,就立刻一概排除,效果實在過於嚴苛,並不合理,此時應回歸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8] ,考量公共利益與被告人權保障後,權衡後再來決定另案監聽的證據能力,而不是一定沒有證據能力。 四、結論 雖然偵查機關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監聽到另案B的犯罪事實,但B所犯是最輕本刑3年以上的販賣第一級毒品罪 [9] ,已符合前面提到通保法第5條列舉的重罪,因此如果偵查機關在7日內陳報法院取得認可,該另案監聽所取得的證據還是具有證據能力,如果偵查機關過失沒有在7日內陳報法院,法院也可以在考量公共利益與被告人權保障後,決定另案監聽有無證據能力。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17dje"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95%2c%e5%8f%b0%e4%b8%8a%2c3764%2c20060713">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3764號刑事判決</a>:「按證據能力,係指得成為證明犯罪事實存在與否之形式資格,屬證據許容性之範疇,通常為法律所規定,並不許法院自由判斷;而證據之證明力,則指其證據於證明某種事實上具有何種實質的價值,許由裁判官本於確信自由判斷,但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二者性質迥不相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ufua"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60044&amp;flno=5">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5條</a>第1項:「有事實足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有下列各款罪嫌之一,並危害國家安全、經濟秩序或社會秩序情節重大,而有相當理由可信其通訊內容與本案有關,且不能或難以其他方法蒐集或調查證據者,得發通訊監察書。<br> 一、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br> 二、刑法第一百條第二項之預備內亂罪、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預備暴動內亂罪或第一百零六條第三項、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二十二條第三項、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二百零一條之一、第二百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二項、第三百條、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或第三百四十六條之罪。<br> 三、貪污治罪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第四項關於違背職務行為之行賄罪。<br> 四、懲治走私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三條之罪。<br> 五、藥事法第八十二條第一項、第四項或第八十三條第一項、第四項之罪。<br> 六、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之罪。<br> 七、期貨交易法第一百十二條或第一百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br> 八、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或第十三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之罪。<br> 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一項第一款之罪。<br> 十、農會法第四十七條之一或第四十七條之二之罪。<br> 十一、漁會法第五十條之一或第五十條之二之罪。<br> 十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之罪。<br> 十三、洗錢防制法第十一條第一項至第三項之罪。<br> 十四、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一項後段、第二項後段、第六條或第十一條第三項之罪。<br> 十五、陸海空軍刑法第十四條第二項、第十七條第三項、第十八條第三項、第十九條第三項、第二十條第五項、第二十二條第四項、第二十三條第三項、第二十四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十八條第五項、第六十三條第一項之罪。<br> 十六、營業秘密法第十三條之二第一項、第二項之罪。<br> 十七、森林法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br> 十八、廢棄物清理法第四十六條之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4kfj"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TpK0ZF">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765號刑事裁定</a>:「通保法施行細則第16條之1第1項規定:『本法第十八條之一第一項所稱其他案件,指與原核准進行通訊監察之監察對象或涉嫌觸犯法條不同者。』此技術性規範已界定祇要與原核准進行監聽之『監察對象』或『涉嫌觸犯法條』,有一相異者,即屬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所稱之『其他案件』,其相關內容即係『另案監聽』取得之內容。」</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j99l"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60044&amp;flno=18-1">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a>第1項本文:「依第五條、第六條或第七條規定執行通訊監察,取得其他案件之內容者,不得作為證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thfo"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60044&amp;flno=18-1">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a>第1項但書:「但於發現後七日內補行陳報法院,並經法院審查認可該案件與實施通訊監察之案件具有關連性或為第五條第一項所列各款之罪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8rji"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60044&amp;flno=5">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5條</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sa60"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7%2c%e5%8f%b0%e4%b8%8a%2c2345%2c20180628%2c1">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345號刑事判決</a>:「但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1項本文之規定,並未排除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權衡原則之適用,斟酌執行機關著重在被告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之偵查,並非利用他案合法監聽時而有意附帶達到監聽被告之目的,其未陳報法院審查係出於過失,並無故意不報請審查之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bmhi"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58-4">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a>:「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因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其有無證據能力之認定,應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6674"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8&amp;flno=4">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a>第1項:「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得併科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下罰金。」<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8&amp;flno=2">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a>第2項第1款:「毒品依其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分為四級,其品項如下:<br> 一、第一級 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如附表一)。」</cite></li> </ol> </section>
[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3764號刑事判決\n:「按證據能力,係指得成為證明犯罪事實存在與否之形式資格,屬證據許容性之範疇,通常為法律所規定,並不許法院自由判斷;而證據之證明力,則指其證據於證明某種事實上具有何種實質的價值,許由裁判官本於確信自由判斷,但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二者性質迥不相同。」",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5條\n第1項:「有事實足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有下列各款罪嫌之一,並危害國家安全、經濟秩序或社會秩序情節重大,而有相當理由可信其通訊內容與本案有關,且不能或難以其他方法蒐集或調查證據者,得發通訊監察書。\n\n\t一、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n\n\t二、刑法第一百條第二項之預備內亂罪、第一百零一條第二項之預備暴動內亂罪或第一百零六條第三項、第一百零九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二十二條第三項、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百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二百零一條之一、第二百五十六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項、第四項、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二項、第三百條、第三百三十九條、第三百三十九條之三或第三百四十六條之罪。\n\n\t三、貪污治罪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第四項關於違背職務行為之行賄罪。\n\n\t四、懲治走私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二項或第三條之罪。\n\n\t五、藥事法第八十二條第一項、第四項或第八十三條第一項、第四項之罪。\n\n\t六、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之罪。\n\n\t七、期貨交易法第一百十二條或第一百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n\n\t八、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或第十三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之罪。\n\n\t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一項第一款之罪。\n\n\t十、農會法第四十七條之一或第四十七條之二之罪。\n\n\t十一、漁會法第五十條之一或第五十條之二之罪。\n\n\t十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之罪。\n\n\t十三、洗錢防制法第十一條第一項至第三項之罪。\n\n\t十四、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一項後段、第二項後段、第六條或第十一條第三項之罪。\n\n\t十五、陸海空軍刑法第十四條第二項、第十七條第三項、第十八條第三項、第十九條第三項、第二十條第五項、第二十二條第四項、第二十三條第三項、第二十四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十八條第五項、第六十三條第一項之罪。\n\n\t十六、營業秘密法第十三條之二第一項、第二項之罪。\n\n\t十七、森林法第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n\n\t十八、廢棄物清理法第四十六條之罪。」",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765號刑事裁定\n:「通保法施行細則第16條之1第1項規定:『本法第十八條之一第一項所稱其他案件,指與原核准進行通訊監察之監察對象或涉嫌觸犯法條不同者。』此技術性規範已界定祇要與原核准進行監聽之『監察對象』或『涉嫌觸犯法條』,有一相異者,即屬通保法第18條之1第1項所稱之『其他案件』,其相關內容即係『另案監聽』取得之內容。」",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n第1項本文:「依第五條、第六條或第七條規定執行通訊監察,取得其他案件之內容者,不得作為證據。」",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n第1項但書:「但於發現後七日內補行陳報法院,並經法院審查認可該案件與實施通訊監察之案件具有關連性或為第五條第一項所列各款之罪者,不在此限。」",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5條\n第1項。",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345號刑事判決\n:「但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1項本文之規定,並未排除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權衡原則之適用,斟酌執行機關著重在被告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之偵查,並非利用他案合法監聽時而有意附帶達到監聽被告之目的,其未陳報法院審查係出於過失,並無故意不報請審查之意……。」", "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n:「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因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其有無證據能力之認定,應審酌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之均衡維護。」",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n第1項:「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得併科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下罰金。」\n\n\t\n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n第2項第1款:「毒品依其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分為四級,其品項如下:\n\n\t一、第一級 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如附表一)。」" ]
adb4f6bcca95ac3775fda2f308076da68d43ad3594d7765d0a296ffed980e27c
簡介受刑人服刑階段(五):受刑人可以收受、保管財物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983
null
一、監所中的金錢及物品保管制度目的 服刑中的受刑人,多數的基本權利其實如同一般國民,依然受到憲法的保障 [1] ,包含對金錢與物品的「財產權」 [2] 。但畢竟監所與外界社會不同,在監服刑期間,監所當局除了教化受刑人、使他們改過向善之外,囚情穩定也很重要,如果受刑人在監所能任意使用金錢與物品,難免會影響環境衛生與生活秩序 [3] ,也可能因此而產生欺凌事件或不當交易 [4] 。 因此,監獄行刑法針對監所中金錢跟物品的保管與使用方式訂定基本規範,讓受刑人在服刑生活中,可以在合乎法規的情況下保管使用財物、或讓親友送入財物。 二、監所會如何管理受刑人的財物 (一)管理範圍 1. 金錢 在此指通用貨幣,包含我國與外國的貨幣。範圍包含受刑人入監服刑時帶進來的錢、服刑期間外界送入的錢,這些金錢又統稱為「保管金」 [5] ;以及服刑期間參與作業制度所獲得的勞作金 [6] 。這些金錢會需要與受刑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 [7] ,區分為保管金手摺與勞作金手摺,交給受刑人保管 [8] 。 2. 物品 在此指金錢以外的「非日常生活必須」,且有保管價值而適合保管的物品,包含著受刑人入監時所帶進來的物品,以及服刑期間外界送入的物品 [9] 。 如果是「貴重物品」,基本上監所會勸說受刑人自行寄回,或請親友領回保管。若真的無法請受刑人或其親友處置時,監所才會請受刑人確認、清點貴重物品的狀況與數量,並簽名存證,再另行保管 [10] 。 除了前述物品之外,若是「日常生活用品 [11] 」,則受刑人可以自由在監所中使用 [12] : (1)衣物(含貼身衣物)。 (2)寢具與盥洗用具。 (3)圖書雜誌。 (4)信封、信紙、郵票、筆。 (5)親友照片。 (6)眼鏡。 (7)健保卡或其他身分證明文件。 (8)報紙或點字讀物。 (9)宗教信仰有關的物品。 (10)教化輔導處遇所需物品。 (11)因身心狀況所需的輔具。 (12)收容人因照顧子女所需食物、衣物及必需品。 (13)女性收容人的生理用品。 (14)其他經機關認定有使用必要的物品。 (二)管理方式 1. 檢查(見圖1) 圖1 受刑人攜帶、收受財物的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李莉娟 / 繪圖:Yen 圖1 受刑人攜帶、收受財物的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李莉娟 / 繪圖:Yen (1)入監檢查 受刑人攜帶財物入監,監所會進行檢查,查看是否屬於不適當的財物,也就是不適合而且沒有保管價值的物品,如火柴、火種、爆竹等危險物品 [13] 。 (2)外界送入檢查 如果財物是由外界送入監所時,除了依法檢查是否不適合被保管外,也會察看送入者的姓名、住居所等個人聯繫資料是否正確,如果來路不明,監所就無法收受,而受刑人拒絕收下時,也一樣無法順利送入監所內 [14] 。 2. 核對與登記 為保障受刑人的財產權,監所替受刑人保管的財物,會有明確的管理規範:(見圖2) 圖2 監所如何管理、保管受刑人的金錢與物品? 資料來源:李莉娟 / 繪圖:Yen 圖2 監所如何管理、保管受刑人的金錢與物品? 資料來源:李莉娟 / 繪圖:Yen (1)金錢 受刑人帶入、外界送入或在監所獲得的勞作金,監所都會核對並登記造冊 [15] 。監所也會替每位受刑人設立專戶管理金錢,類似銀行帳戶的概念,因此也會有利息,而利息的使用方式則是用來增進受刑人服刑生活品質,如飲食、生活設施等等 [16] 。 再來是每個人也會有存摺(稱為保管金手摺),受刑人可以自己保管、查看用錢狀況 [17] 。如果有需要購買物品,可說明用途、金額等事項,經監所長官同意後就可動用保管金 [18] 。 (2)物品 同樣會核對並登記在物品保管文件上,並做適當保管 [19] 。 (三)監所無法保管時會如何處理 1. 財物來源清楚,受刑人願意接收 監所會通知受刑人限期處理這些不適合保管的物品,或交給指定親友請他們取回,或受刑人自費寄還到指定的處所。但如果超過期限未處理,監所就會丟棄或是交給適當的人(機構)保管處理,比如說親友寄入的物品中,藏著一隻吉娃娃幼犬時,即屬於不適合保管的財物 [20] 。 2. 財物來路不明,或受刑人不願意接收 監所會退回這類物品,無法退回時,則會公告6個月提醒相關人員前來領取;但如果這類物品容易腐敗或有危險時,在6個月公告期間,監所可以直接丟棄 [21] 。 3. 財物未經檢查且允許,即送入監所時 監所可以視情形將財物交歸國庫、丟棄或另為處理;如果這些未經允許就被送入的財物,在監所中的持有人不詳時,處理方式相同 [22] 。 三、外界送入金錢、飲食或用品的注意事項 (一)注意用途 送入的物品以受刑人服刑期間的必需用品,如日常生活所需的生理用品、衣物、盥洗用品等為主,不宜送入貴重物品,或容易腐敗、有危險物質等物品。且送入的財物,監所都會一一檢查,如果是有危害監所秩序、安全的物品,將會被禁止送入 [23] 。 (二)注意數量 1. 金錢 每位受刑人一天只有一次機會能接受金錢送入,每次不超過新臺幣1萬元 [24] 。 2. 物品 每位送入物品者,對每位接收物品的受刑人,一個月只能送入一次,且數量跟種類都有限制,不符合種類規範、超出數量限制,都可能被禁止送入 [25] : (1)衣褲帽襪及內衣褲,最多各3件。 (2)被毯床單、枕頭、肥皂、牙膏、牙刷及毛巾,最多各1件。 (3)圖書雜誌,最多3本。 (4)信封50個、信紙100張、郵票總面額300元、筆3支。 (5)親友照片最多3張。 (6)眼鏡則依受刑人實際需求而定。 (7)健保卡等身分識別文件,依受刑人實際需求而定。 3. 飲食 基本上監所允許外界送入飲食給受刑人,但為了監所秩序以及人員安全,並非所有類型的食物都可以送進監所中 [26] ,仍須遵守監所規範,以免無法將飲食送給受刑人。 (1)每3天送入一次,每次基本上飲食加總不得超過2公斤,除非得到機關長官允許,就沒有2公斤限制。 (2)以菜餚、糕點、水果或餅乾為限。 實務上還有更細節的規範:送入的飲食為「無法檢查」或「檢查後產生質變或無法再食用」,無法送入。例如:沒有切或剁開的魚、肉類或長條狀莖管類蔬菜不能送入,但切塊、切片或切段後,則可送入;還有,水果必須經切開削皮或剝開後去籽才可送入;或是未開罐的罐頭、未去殼的海鮮或堅果類食品,都無法直接送入,都需要打開、去殼 [27] 。 (三)注意時間與地點 監所只有平日指定期間會接受外界送入財物、飲食,並且會有固定的收受地點,一般而言會在監所的接見室。送入物品的人,必須出具身分證明文件供監所登記確認,須提供姓名、身分證字號或證明文件、聯絡電話、住居所或聯絡地址、收受人的姓名及編號、送入物品的種類、數量等資料 [28]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89kf0"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2020年1月15日,「監獄行刑法」進行了自1954年立法以來最大幅度的修正,該次修法主要宗旨在於,希望能建構現代化、人權化的現代刑事政策藍圖,修正目的以捍衛與鞏固受刑人基本權利做為主要方向,當時法務部就明確地表示:「受刑人只是穿著囚服的國民,其基本權益不容忽視,保障矯正人權,以有效發揮教化效能,才能幫助受刑人重生,減少再犯而維護社會的安全。」法務部(2019),《<a href="https://www.moj.gov.tw/2204/2795/2796/37870/post">立法院三讀通過「監獄行刑法」修正:落實獄政革新,保障矯正人權</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qf9r"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在此所稱的「財產權」,雖然內文主要敘述對象是金錢跟物品,但實際上也包含著土地、房屋等不動產。這些不動產也被「財產權」所保障著,但受刑人在監服刑期間,除非有特殊情況(如房屋遭法拍、抵押等),否則基本上他們的不動產權利是不會受到影響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tmde"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例如,如讓受刑人能在監所中使用電子產品,恐怕會分散受刑人服刑期間參與各項矯正課程的心力,或造成受刑人之間的衝突,都會影響受刑人矯正效果以及監所的秩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gamb"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在監所中的不當交易行為,在矯正管理實務上稱之為「監所地下經濟」。地下經濟,原指經濟學上的逃漏稅行為,在監所社會中,則是用以形容受刑人為了滿足個人慾望、減刑服刑痛苦或提升監內個人地位的「違背紀律或違法交易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dysa"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2">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2條</a>第5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五、保管金:指收容人攜帶、外界送入之金錢,及在機關內除勞作金以外之其他所得,在機關所設專戶中保管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j0si"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2">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2條</a>第6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六、勞作金:指收容人在機關參加作業之所得,在機關所設專戶中保管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kif2"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3">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3條</a>:「收容人攜入機關、在機關取得或外界送入之金錢,機關應與收容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mkgo"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4">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4條</a>:「機關應將收容人之保管金收入及支出資料(以下稱保管金手摺),及勞作金收入及支出資料(以下稱勞作金手摺),交付收容人保管。」</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eian"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13">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3條</a>第1項:「收容人攜帶入機關、在機關取得或外界送入之物品,機關認應代為保管者,應與收容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登記於物品保管文件(一式二聯),經收容人確認後簽名或捺印,第一聯交收容人收執,第二聯由機關留存。代為保管之物品如發還收容人使用或交由他人領回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k13o"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13">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3條</a>第2、3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b9l8"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只是日常生活用品的數量也會依照受刑人個人實際需求與舍房空間而有所限制,以免影響服刑環境。<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15">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5條</a>第1、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j7qo"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但如果日常生活用品有危險性會造成監所人員傷亡、影響環境衛生,或夾帶違禁品等情形時,監所得禁止受刑人帶在身邊使用,並得代為保管,如果不適合保管者,監所就會通知受刑人限期處理,如超過期限時,就會由監所直接丟棄或另行交給適當機關處理。可參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15">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5條</a>第3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odk4"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14">監獄行刑法第14條</a>第1項:「為維護監獄秩序及安全,防止違禁物品流入,受刑人入監時,應檢查其身體、衣類及攜帶之物品,必要時,得採集其尿液檢驗,並得運用科技設備輔助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095h"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78">監獄行刑法第78條</a>第1項:「監獄對前條外界送入之金錢、飲食及物品,因送入人或其居住處所不明,或為受刑人拒絕收受者,應退回之;無法退回者,經公告六個月後仍無人領取時,歸屬國庫或毀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vybj"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3">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3條</a>:「收容人攜入機關、在機關取得或外界送入之金錢,機關應與收容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b2i8"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76">監獄行刑法第76條</a>第3項、第4項:「<br> III監獄代為保管之金錢,除酌留一定金額作為週轉金外,應設專戶管理。<br> IV前項專戶管理之金錢,其所孳生之利息統籌運用於增進受刑人生活福利事項。」<br> 所謂生活福利事項,規範在<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10">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0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o6fn"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4">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4條</a>:「機關應將收容人之保管金收入及支出資料(以下稱保管金手摺),及勞作金收入及支出資料(以下稱勞作金手摺),交付收容人保管。」</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qhns"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5">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5條</a>第1項:「收容人使用保管金或勞作金,應敘明用途、品項、使用額度或其他事由,送經機關長官核准後始得動支。」</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gqzc"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13">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3條</a>第1項:「收容人攜帶入機關、在機關取得或外界送入之物品,機關認應代為保管者,應與收容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登記於物品保管文件(一式二聯),經收容人確認後簽名或捺印,第一聯交收容人收執,第二聯由機關留存。代為保管之物品如發還收容人使用或交由他人領回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7z3n"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27&amp;flno=14">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4條</a>:「<br> I 前條之物品屬易腐敗、有危險性、有害或不適於保管者,機關得不予代為保管。<br> II 前項機關不予代為保管之物品,應通知收容人限期處理、交由其指定之人領回、由收容人自費寄至指定之處所。如收容人逾期不為處理,機關得將物品逕為毀棄、送交合適之機關(構)或個人保管或送養,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s6rz"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78">監獄行刑法第78條</a>:「<br> I 監獄對前條外界送入之金錢、飲食及物品,因送入人或其居住處所不明,或為受刑人拒絕收受者,應退回之;無法退回者,經公告六個月後仍無人領取時,歸屬國庫或毀棄。<br> II 於前項待領回或公告期間,監獄得將易腐敗、有危險性、有害或不適於保管之物品毀棄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rvtd"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79">監獄行刑法第79條</a>:「經檢查發現受刑人未經許可持有之金錢或物品,監獄得視情節予以歸屬國庫、毀棄或另為其他適當之處理;其金錢或物品持有人不明者,亦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td1r"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80&amp;flno=8">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8條</a>第1項:「有下列情形之一,機關認有妨害機關秩序或安全,得限制或禁止送入:<br> 一、違反第三條第一項、第四條至第七條所定事項。<br> 二、送入之財物,無法施以檢查、經機關檢查後發現夾帶違禁物品、或經檢查後可能造成變質無法食(使)用。<br> 三、送入之財物,屬易腐敗、有危險性、有害或不適於保管、或有妨礙衛生疑慮。<br> 四、依監獄行刑法、羈押法或其他法規所定不得或不宜送入之情形。<br> 五、有事實足認有其他妨害機關秩序或安全之情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w89z"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80&amp;flno=4">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4條</a>:「<br> I 外界送入金錢,以新臺幣、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所簽發之匯票或國內其他金融機構簽發之本票為限。<br> II 外界送入金錢,每一送入人對個別收容人每日限一次,每次以新臺幣(以下同)一萬元為限。但經機關長官許可者,不在此限。<br> III 前項金錢得以經由機關指定時間、地點送入或寄入。循寄入方式為之者,以現金袋、匯票或本票為限。<br> IV 收容人在機關內之保管金總額已逾十萬元者,機關長官得限制第二項外界送入金錢之次數或數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qsid"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80&amp;flno=6">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6條</a>第1項至第3項:「<br> I 外界送入必需物品,每一送入人對個別收容人每月限一次,其種類及數量限制如下:<br> 一、衣、褲、帽、襪、內衣及內褲,各以三件為限。<br> 二、被、毯、床單、枕頭、肥皂、牙膏、牙刷及毛巾,各以一件為限。<br> 三、圖書雜誌,以三本為限。<br> 四、信封五十個、信紙一百張、郵票總面額三百元、筆三支為限。<br> 五、親友照片以三張為限。<br> 六、眼鏡,依收容人實際需求送入。<br> 七、全民健康保險保險憑證等身分識別文件,依收容人實際需求送入。<br> II 收容人得填具申請表,向機關申請由外界送入前項必需物品,每月限一次,其種類及數量準用前項規定。<br> III 外界送入第一項必需物品,如收容人所有之數量顯超出個人生活所需,或囿於保管處所及收容人生活空間,機關長官得限制或禁止送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q396"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80&amp;flno=5">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5條</a>:「<br> I 外界送入飲食之種類,以菜餚、水果、糕點及餅乾為限。<br> II 外界送入飲食,被告每日一次,受刑人每三日一次,每次不得逾二公斤。但經機關長官許可者,不在此限。<br> III 外界送入飲食之方式,以經由機關指定之時間、地點送入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igsf" id="footnote-27"><a href="#footnote-marker-27-1"> </a> <cite>可參考法務部矯正署桃園監獄(2024),《<a href="https://www.typ.moj.gov.tw/297144/815663/1437153/post">寄入金錢、飲食及物品</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oho7" id="footnote-28"><a href="#footnote-marker-2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80&amp;flno=3">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3條</a>:「<br> I 機關應於平日指定時間、地點辦理外界送入予收容人(以下簡稱外界送入)之財物。國定例假日或其他休息日,得由機關斟酌情形辦理之。<br> II 機關應對於前項送入之財物施以檢查;必要時,得以科技設備輔助或送請相關機關(構)、團體或具專業之人員檢驗之。」</cite></li> </ol> </section>
[ "2020年1月15日,「監獄行刑法」進行了自1954年立法以來最大幅度的修正,該次修法主要宗旨在於,希望能建構現代化、人權化的現代刑事政策藍圖,修正目的以捍衛與鞏固受刑人基本權利做為主要方向,當時法務部就明確地表示:「受刑人只是穿著囚服的國民,其基本權益不容忽視,保障矯正人權,以有效發揮教化效能,才能幫助受刑人重生,減少再犯而維護社會的安全。」法務部(2019),《\n立法院三讀通過「監獄行刑法」修正:落實獄政革新,保障矯正人權\n》。", "在此所稱的「財產權」,雖然內文主要敘述對象是金錢跟物品,但實際上也包含著土地、房屋等不動產。這些不動產也被「財產權」所保障著,但受刑人在監服刑期間,除非有特殊情況(如房屋遭法拍、抵押等),否則基本上他們的不動產權利是不會受到影響的。", "例如,如讓受刑人能在監所中使用電子產品,恐怕會分散受刑人服刑期間參與各項矯正課程的心力,或造成受刑人之間的衝突,都會影響受刑人矯正效果以及監所的秩序。", "在監所中的不當交易行為,在矯正管理實務上稱之為「監所地下經濟」。地下經濟,原指經濟學上的逃漏稅行為,在監所社會中,則是用以形容受刑人為了滿足個人慾望、減刑服刑痛苦或提升監內個人地位的「違背紀律或違法交易行為」。",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2條\n第5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五、保管金:指收容人攜帶、外界送入之金錢,及在機關內除勞作金以外之其他所得,在機關所設專戶中保管者。」",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2條\n第6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六、勞作金:指收容人在機關參加作業之所得,在機關所設專戶中保管者。」",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3條\n:「收容人攜入機關、在機關取得或外界送入之金錢,機關應與收容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4條\n:「機關應將收容人之保管金收入及支出資料(以下稱保管金手摺),及勞作金收入及支出資料(以下稱勞作金手摺),交付收容人保管。」",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3條\n第1項:「收容人攜帶入機關、在機關取得或外界送入之物品,機關認應代為保管者,應與收容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登記於物品保管文件(一式二聯),經收容人確認後簽名或捺印,第一聯交收容人收執,第二聯由機關留存。代為保管之物品如發還收容人使用或交由他人領回者,亦同。」",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3條\n第2、3項。", "只是日常生活用品的數量也會依照受刑人個人實際需求與舍房空間而有所限制,以免影響服刑環境。\n\n\t\n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5條\n第1、2項。", "但如果日常生活用品有危險性會造成監所人員傷亡、影響環境衛生,或夾帶違禁品等情形時,監所得禁止受刑人帶在身邊使用,並得代為保管,如果不適合保管者,監所就會通知受刑人限期處理,如超過期限時,就會由監所直接丟棄或另行交給適當機關處理。可參考\n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5條\n第3項。", "監獄行刑法第14條\n第1項:「為維護監獄秩序及安全,防止違禁物品流入,受刑人入監時,應檢查其身體、衣類及攜帶之物品,必要時,得採集其尿液檢驗,並得運用科技設備輔助之。」", "監獄行刑法第78條\n第1項:「監獄對前條外界送入之金錢、飲食及物品,因送入人或其居住處所不明,或為受刑人拒絕收受者,應退回之;無法退回者,經公告六個月後仍無人領取時,歸屬國庫或毀棄。」",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3條\n:「收容人攜入機關、在機關取得或外界送入之金錢,機關應與收容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 "監獄行刑法第76條\n第3項、第4項:「\n\n\tIII監獄代為保管之金錢,除酌留一定金額作為週轉金外,應設專戶管理。\n\n\tIV前項專戶管理之金錢,其所孳生之利息統籌運用於增進受刑人生活福利事項。」\n\n\t所謂生活福利事項,規範在\n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0條\n。",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4條\n:「機關應將收容人之保管金收入及支出資料(以下稱保管金手摺),及勞作金收入及支出資料(以下稱勞作金手摺),交付收容人保管。」",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5條\n第1項:「收容人使用保管金或勞作金,應敘明用途、品項、使用額度或其他事由,送經機關長官核准後始得動支。」",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3條\n第1項:「收容人攜帶入機關、在機關取得或外界送入之物品,機關認應代為保管者,應與收容人或送入人核對及登記,登記於物品保管文件(一式二聯),經收容人確認後簽名或捺印,第一聯交收容人收執,第二聯由機關留存。代為保管之物品如發還收容人使用或交由他人領回者,亦同。」", "監獄及看守所收容人金錢與物品保管及管理辦法第14條\n:「\n\n\tI 前條之物品屬易腐敗、有危險性、有害或不適於保管者,機關得不予代為保管。\n\n\tII 前項機關不予代為保管之物品,應通知收容人限期處理、交由其指定之人領回、由收容人自費寄至指定之處所。如收容人逾期不為處理,機關得將物品逕為毀棄、送交合適之機關(構)或個人保管或送養,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理。」", "監獄行刑法第78條\n:「\n\n\tI 監獄對前條外界送入之金錢、飲食及物品,因送入人或其居住處所不明,或為受刑人拒絕收受者,應退回之;無法退回者,經公告六個月後仍無人領取時,歸屬國庫或毀棄。\n\n\tII 於前項待領回或公告期間,監獄得將易腐敗、有危險性、有害或不適於保管之物品毀棄之。」", "監獄行刑法第79條\n:「經檢查發現受刑人未經許可持有之金錢或物品,監獄得視情節予以歸屬國庫、毀棄或另為其他適當之處理;其金錢或物品持有人不明者,亦同。」", "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8條\n第1項:「有下列情形之一,機關認有妨害機關秩序或安全,得限制或禁止送入:\n\n\t一、違反第三條第一項、第四條至第七條所定事項。\n\n\t二、送入之財物,無法施以檢查、經機關檢查後發現夾帶違禁物品、或經檢查後可能造成變質無法食(使)用。\n\n\t三、送入之財物,屬易腐敗、有危險性、有害或不適於保管、或有妨礙衛生疑慮。\n\n\t四、依監獄行刑法、羈押法或其他法規所定不得或不宜送入之情形。\n\n\t五、有事實足認有其他妨害機關秩序或安全之情事。」", "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4條\n:「\n\n\tI 外界送入金錢,以新臺幣、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所簽發之匯票或國內其他金融機構簽發之本票為限。\n\n\tII 外界送入金錢,每一送入人對個別收容人每日限一次,每次以新臺幣(以下同)一萬元為限。但經機關長官許可者,不在此限。\n\n\tIII 前項金錢得以經由機關指定時間、地點送入或寄入。循寄入方式為之者,以現金袋、匯票或本票為限。\n\n\tIV 收容人在機關內之保管金總額已逾十萬元者,機關長官得限制第二項外界送入金錢之次數或數額。」", "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6條\n第1項至第3項:「\n\n\tI 外界送入必需物品,每一送入人對個別收容人每月限一次,其種類及數量限制如下:\n\n\t一、衣、褲、帽、襪、內衣及內褲,各以三件為限。\n\n\t二、被、毯、床單、枕頭、肥皂、牙膏、牙刷及毛巾,各以一件為限。\n\n\t三、圖書雜誌,以三本為限。\n\n\t四、信封五十個、信紙一百張、郵票總面額三百元、筆三支為限。\n\n\t五、親友照片以三張為限。\n\n\t六、眼鏡,依收容人實際需求送入。\n\n\t七、全民健康保險保險憑證等身分識別文件,依收容人實際需求送入。\n\n\tII 收容人得填具申請表,向機關申請由外界送入前項必需物品,每月限一次,其種類及數量準用前項規定。\n\n\tIII 外界送入第一項必需物品,如收容人所有之數量顯超出個人生活所需,或囿於保管處所及收容人生活空間,機關長官得限制或禁止送入。」", "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5條\n:「\n\n\tI 外界送入飲食之種類,以菜餚、水果、糕點及餅乾為限。\n\n\tII 外界送入飲食,被告每日一次,受刑人每三日一次,每次不得逾二公斤。但經機關長官許可者,不在此限。\n\n\tIII 外界送入飲食之方式,以經由機關指定之時間、地點送入為限。」", "可參考法務部矯正署桃園監獄(2024),《\n寄入金錢、飲食及物品\n》。", "外界對受刑人及被告送入金錢與飲食及必需物品辦法第3條\n:「\n\n\tI 機關應於平日指定時間、地點辦理外界送入予收容人(以下簡稱外界送入)之財物。國定例假日或其他休息日,得由機關斟酌情形辦理之。\n\n\tII 機關應對於前項送入之財物施以檢查;必要時,得以科技設備輔助或送請相關機關(構)、團體或具專業之人員檢驗之。」" ]
a64adf53d5bed9575ef7977b3f936273c9d0675adbae940c255e0cb715c56940
羈押的救濟方式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363
null
一、羈押與救濟 羈押是嚴重侵害人身自由的強制處分,且又是針對尚未經判決確定的被告,因此刑事訴訟法上訂有包括抗告、準抗告、聲請撤銷羈押等多方面的救濟手段。(見圖1) 圖1 羈押的救濟方式? 資料來源:劉立耕 / 繪圖:Yen 圖1 羈押的救濟方式? 資料來源:劉立耕 / 繪圖:Yen 二、羈押裁定「做成時」的救濟手段──抗告與準抗告 (一)定義 抗告:對於法院裁定聲明不服的救濟手斷,方式則是由「當事人」依刑事訴訟法第404條 [1] 的規定向上級審法院提出。 準抗告:對於個別法官處分聲明不服的救濟手段,方式是由「受處分人」依刑事訴訟法第416條 [2] 規定向做成該處分的法官所屬的法院提起。 抗告與準抗告兩個救濟途徑之差異在於聲請人不同(抗告是當事人,即檢察官、被告及自訴人;準抗告是受處分人,也就是僅有被告)、做成者也不同(抗告是法院做成,準抗告則是個別法官做成),而程序上來說因為準抗告是向同一法院為之,因此較為簡易。 (二)抗告與準抗告的適用 羈押被告的程序,依法須由法官訊問被告後,做出羈押的決定。但針對第一次羈押決定,刑事訴訟法並未規定應以法院名義或是個別法官名義為之,因此如果羈押決定是法院做出的裁定,則應提起抗告,反之如果是個別法官所作出的處分,則應提起準抗告。 (三)法律效果 法院(或個別法官)做出羈押決定後,被告可於十日內提起抗告(或準抗告),此時如果抗告(準抗告)法院維持原本的羈押決定,那被告就只能接受而被羈押,反之如果抗告(準抗告)法院認為被告有理,則會撤銷原本的羈押決定並發回原審法院。 三、羈押「中」的救濟手段 羈押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處分,對於受羈押的人而言,最大的願望就是羈押期間不會延長、或是可以不要再被羈押,以下將介紹不同狀況下的羈押救濟手段: (一)「在法院裁定延長羈押時」,得提起抗告 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 [3] 規定,延長羈押須以法院「裁定」為之,因此針對延長羈押的救濟手段,就僅能依照抗告程序為之。如抗告法院認為該抗告合理而將延長羈押的裁定撤銷,則原羈押期滿後,被告就能獲釋。 (二)「在羈押原因不存在時」,得聲請撤銷羈押 依刑事訴訟法第107條第1、2項 [4] 之規定,被告及其辯護人有聲請法院撤銷羈押的權利,且當羈押原因(逃亡、滅證、串供)不存在時,法院即「應」撤銷羈押並釋放被告。 (三)「在羈押原因仍存在時」,隨時得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 [5] 規定,被告得隨時聲請具保停押。此種情況是羈押原因仍存在(不然就直接撤銷羈押就好),但透過交付保釋金的方式保證被告不會有逃亡、滅證、串供之行為。但應注意,聲請具保停止羈押,法院仍有裁決的權限,並非聲請具保停押法院就一定要接受。 (四)「在羈押期滿時」,法院依法撤銷羈押 刑事訴訟法第109條 [6] 規定,如果上訴案件的被告被羈押的時間已超越原審法院判決的刑期,且檢察官未為被告不利上訴時,法院即「應」撤銷羈押釋放被告。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moygg"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04">刑事訴訟法第404條</a>:「<br> I 對於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不得抗告。但下列裁定,不在此限:<br> 一、有得抗告之明文規定者。<br> 二、關於羈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扣押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身體檢查、通訊監察、因鑑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裁定及依第一百零五條第三項、第四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裁定。<br> 三、對於限制辯護人與被告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裁定。<br> II 前項第二款、第三款之裁定已執行終結,受裁定人亦得提起抗告,法院不得以已執行終結而無實益為由駁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5iea"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16">刑事訴訟法第416條</a>:「<br> I 對於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或檢察官所為下列處分有不服者,受處分人得聲請所屬法院撤銷或變更之。處分已執行終結,受處分人亦得聲請,法院不得以已執行終結而無實益為由駁回:<br> 一、關於羈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扣押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因鑑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處分、身體檢查、通訊監察及第一百零五條第三項、第四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處分。<br> 二、對於證人、鑑定人或通譯科罰鍰之處分。<br> 三、對於限制辯護人與被告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處分。<br> 四、對於第三十四條第三項指定之處分。<br> II 前項之搜索、扣押經撤銷者,審判時法院得宣告所扣得之物,不得作為證據。<br> III 第一項聲請期間為十日,自為處分之日起算,其為送達者,自送達後起算。<br> IV 第四百零九條至第四百十四條規定,於本條準用之。<br> 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於聲請撤銷或變更受託法官之裁定者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0q16"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8">刑事訴訟法第108條</a>第1項:「羈押被告,偵查中不得逾二月,審判中不得逾三月。但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者,得於期間未滿前,經法院依第一百零一條或第一百零一條之一之規定訊問被告後,以裁定延長之。在偵查中延長羈押期間,應由檢察官附具體理由,至遲於期間屆滿之五日前聲請法院裁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6g2j"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7">刑事訴訟法第107條</a>第1、2項:「<br> I 羈押於其原因消滅時,應即撤銷羈押,將被告釋放。<br> II 被告、辯護人及得為被告輔佐人之人得聲請法院撤銷羈押。檢察官於偵查中亦得為撤銷羈押之聲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942j"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10">刑事訴訟法第110條</a>第1項:「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聲請停止羈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8h7k"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9">刑事訴訟法第109條</a>:「案件經上訴者,被告羈押期間如已逾原審判決之刑期者,應即撤銷羈押,將被告釋放。但檢察官為被告之不利益而上訴者,得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cite></li> </ol> </section>
[ "刑事訴訟法第404條\n:「\n\n\tI 對於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不得抗告。但下列裁定,不在此限:\n\n\t一、有得抗告之明文規定者。\n\n\t二、關於羈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扣押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身體檢查、通訊監察、因鑑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裁定及依第一百零五條第三項、第四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裁定。\n\n\t三、對於限制辯護人與被告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裁定。\n\n\tII 前項第二款、第三款之裁定已執行終結,受裁定人亦得提起抗告,法院不得以已執行終結而無實益為由駁回。」", "刑事訴訟法第416條\n:「\n\n\tI 對於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或檢察官所為下列處分有不服者,受處分人得聲請所屬法院撤銷或變更之。處分已執行終結,受處分人亦得聲請,法院不得以已執行終結而無實益為由駁回:\n\n\t一、關於羈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扣押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因鑑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處分、身體檢查、通訊監察及第一百零五條第三項、第四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處分。\n\n\t二、對於證人、鑑定人或通譯科罰鍰之處分。\n\n\t三、對於限制辯護人與被告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處分。\n\n\t四、對於第三十四條第三項指定之處分。\n\n\tII 前項之搜索、扣押經撤銷者,審判時法院得宣告所扣得之物,不得作為證據。\n\n\tIII 第一項聲請期間為十日,自為處分之日起算,其為送達者,自送達後起算。\n\n\tIV 第四百零九條至第四百十四條規定,於本條準用之。\n\n\t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於聲請撤銷或變更受託法官之裁定者準用之。」", "刑事訴訟法第108條\n第1項:「羈押被告,偵查中不得逾二月,審判中不得逾三月。但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者,得於期間未滿前,經法院依第一百零一條或第一百零一條之一之規定訊問被告後,以裁定延長之。在偵查中延長羈押期間,應由檢察官附具體理由,至遲於期間屆滿之五日前聲請法院裁定。」", "刑事訴訟法第107條\n第1、2項:「\n\n\tI 羈押於其原因消滅時,應即撤銷羈押,將被告釋放。\n\n\tII 被告、辯護人及得為被告輔佐人之人得聲請法院撤銷羈押。檢察官於偵查中亦得為撤銷羈押之聲請。」", "刑事訴訟法第110條\n第1項:「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聲請停止羈押。」", "刑事訴訟法第109條\n:「案件經上訴者,被告羈押期間如已逾原審判決之刑期者,應即撤銷羈押,將被告釋放。但檢察官為被告之不利益而上訴者,得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 ]
22a10d0934defb75cbed3f87f59a3bb3553a10cf0aeaf283bbad41a2130a68ef
誰可以跟企業協商團體協約?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66
null
勞資雙方在職場的權利義務規範除了常聽到的勞動契約、工作規則及勞資會議以外,您是否有聽過團體協約呢 [1] ?團體協約是資方與工會,以約定勞動關係及相關事項為目的所簽訂的書面契約 [2] 。但因為我國的工會 [3] 籌組率偏低 [4] ,所以相較勞動契約是勞工與雇主間、工作規則是雇主僱用勞工人數在30人以上即應訂立而言 [5] ,團體協約應該是較為陌生的名詞,但其實勞動契約、工作規則及團體協約對於勞工的勞動權益保障都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就我國「團體協約法」中團體協約的協商資格,作簡略的介紹。 一、誰可以跟企業協商團體協約 依團體協約法第2條 [6] 及第6條3項 [7] 規定,必須是依工會法成立的工會,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企業工會 沒有特定條件限制,當然取得協商資格。例如長榮航空企業工會。 (二)產業工會 必須這個產業工會中受僱於協商雇主的會員人數,超過該雇主僱用勞工總數的一半。例如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過半數員工加入的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 [8] 。 (三)職業工會(或綜合性工會) 必須這個職業工會中受僱於協商雇主的會員人數,超過該雇主所僱用具同類職業技能勞工人數的一半。例如長榮航空空服員過半數加入的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 [9] 。 至於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雖列有綜合性工會,但工會法修法時未同步新增綜合性工會為合法的工會類型,故實際上綜合性工會並不具有協商資格的勞方當事人適格 [10] 。 (四)其他工會 不符合前三種規定的數工會,所屬會員受僱於協商雇主的人數合計超過雇主所僱用勞工人數的一半,也具有協商資格。 (五)經依勞資爭議處理法裁決認定的工會 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可基於勞動三權之保障,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第5款,審酌個案事實,認定不符合上述資格的工會是否具有團體協商資格 [11] 。 例如教師依照工會法第6條第1項但書的規定,只能組織及加入產業工會及職業工會 [12] ,所以不像企業工會那樣當然取得協商資格,相較之下較難取得協商資格。如果堅持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第2款、第3款認定勞方的協商資格,因為教師人數眾多又經常變動,實質上等同剝奪以教師為主體的產業工會或職業工會的團體協商權,而有必要依勞資爭議處理法裁決認定,授予教師為主體的產業工會或職業工會具有團體協商的資格 [13] 。 二、不只一個工會符合協商資格怎麼辦? 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4項 [14] 規定,勞資任一方有二個以上提出團體協約的協商時,為強化協商力量及促進勞資雙方的協商意願,他方得要求對方推選協商代表,無法產生協商代表時,則依會員人數比例分配產生(例如會員人數相同的各工會分別選定同樣人數的協商代表)。 所以二個以上工會之間若無法順利產生協商代表時,則依各該工會的會員人數比例分配產生;但如果各工會間對於協商代表人數、協商代表分配等確實無法達成協議,協商資方當事人經複數協商當事人(工會)的其中一個通知後,則應與各該工會「分別」進行協商 [15] 。 三、小結 團體協約相較工作規則(可由雇主單方訂立)、勞動契約(雇主和個別勞工之間約定)、勞資會議(雖由勞資雙方協商做成決議,但決議效力僅具建議性質,似無法律上拘束力 [16] )而言,具有以團結協商的優勢,且團體協約所約定勞動條件會取代工作規則、勞動契約成為該團體協約所屬雇主及勞工間勞動契約的內容 [17] ,是一個穩定勞動關係的協商機制,加上勞動部也訂有相關的獎勵措施 [18] ,符合法律規定具備團體協約協商資格的工會,不妨試試看與資方協商,作為內部的溝通管道。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m1ehn"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關於團體協約,可以參閱:匿名(2022),《<a href="/article/labor-work/997">團體協約法制與實務(一)──什麼是團體協約?</a>》、匿名(2022),《<a href="/article/labor-work/1024">團體協約法制與實務(二)──團體協約的內容有哪些?如何擬定?</a>》、匿名(2023),《<a href="/article/labor-work/1069">團體協約法制與實務(三)——如何進行團體協約的協商程序?</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y7jn"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20006&amp;flno=2">團體協約法第2條</a>:「本法所稱團體協約,指雇主或有法人資格之雇主團體,與依工會法成立之工會,以約定勞動關係及相關事項為目的所簽訂之書面契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c0sb"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關於工會,可以參閱:李俊璋(2022),《<a href="/article/labor-work/408">工會的組織類型有哪些?</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wg4g"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楊莉敏(2020),〈<a href="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4306&amp;pid=204878">六、我國企業及產業工會組織率偏低,輔導籌組工會之成效有待提升,允宜研謀妥處,俾利彰顯工會功能以提升勞工權益</a>〉,《<a href="https://www.ly.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4306">勞動部主管110年度單位預算評估報告</a>》,頁14。</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udcs"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0">勞動基準法第70條</a>:「雇主僱用勞工人數在三十人以上者,應依其事業性質,就左列事項訂立工作規則,報請主管機關核備後並公開揭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vddu"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20006&amp;flno=2">團體協約法第2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8jpm"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20006&amp;flno=6">團體協約法第6條</a>第3項:「依前項所定有協商資格之勞方,指下列工會:<br> 一、企業工會。<br> 二、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逾其所僱用勞工人數二分之一之產業工會。<br> 三、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逾其所僱用具同類職業技能勞工人數二分之一之職業工會或綜合性工會。<br> 四、不符合前三款規定之數工會,所屬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合計逾其所僱用勞工人數二分之一。<br> 五、經依勞資爭議處理法規定裁決認定之工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qmw5"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報導者(2020),《<a href="https://www.twreporter.org/a/collective-bargaining-agreement">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正式簽訂團體協約</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gybp"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王顥中(2017),〈<a href="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7882">長榮空服員過半數加入空服員工會取得協商資格</a>〉,《苦勞網》。</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4cva"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周兆昱(2019),〈第三章 團體協商之主體、協商事項暨協商程序〉,臺灣勞動法學會編,《集體勞動法》,頁176。</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tphv"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吳哲毅(2022),〈工會會員資格與工會法上之勞工──以日本法借鏡〉,《法律扶助與社會》,<a href="https://www.laf.org.tw/upload/user/files/%E6%B3%95%E5%BE%8B%E6%89%B6%E5%8A%A9%E8%88%87%E7%A4%BE%E6%9C%83%20%E7%AC%AC8%E6%9C%9F.pdf">第8期</a>,頁142。</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wj60"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20001&amp;flno=6">工會法第6條</a>第1項:「工會組織類型如下,但教師僅得組織及加入第二款及第三款之工會:<br> 一、企業工會:結合同一廠場、同一事業單位、依公司法所定具有控制與從屬關係之企業,或依金融控股公司法所定金融控股公司與子公司內之勞工,所組織之工會。<br> 二、產業工會:結合相關產業內之勞工,所組織之工會。<br> 三、職業工會:結合相關職業技能之勞工,所組織之工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f34e"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uflb.mol.gov.tw/UFLBWeb/wfCaseData_List.aspx?cy=MTA00&amp;cw=&amp;cn=NDA1&amp;ct=&amp;rs=&amp;kw=">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104年勞裁字第40號裁決決定書</a>:「於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本會得衡諸勞動三權之保障,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第5款之授權,審酌個案事實認定以教師為主體之產業工會或職業工會具有團體協商資格:……因教育部或地方縣市政府(或教育局處)所轄教師人數甚眾,且教師人數亦有經常變動,計算母數不易,如堅持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第2款、第3款認定勞方之協商資格,實質上等同剝奪以教師為主體之產業工會或職業工會之團體協商權,爰有授予其團體協商資格之必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n7md"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20006&amp;flno=6">團體協約法第6條</a>第4項:「勞方有二個以上之工會,或資方有二個以上之雇主或雇主團體提出團體協約之協商時,他方得要求推選協商代表;無法產生協商代表時,依會員人數比例分配產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kdqf"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N2=1010126626&amp;cnt=1&amp;now=1&amp;lnabndn=1&amp;recordno=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2字第1010126626號函</a>(2012/8/10):「綜上,如該複數協商當事人遇有協商資格之他方當事人要求協商時,應善盡推選「協商代表」之義務。惟如複數協商當事人間對於協商代表人數、協商代表分配等確實無法達成協議,協商他方當事人經複數協商當事人之一通知後,則應依團體協約法第2條及第6條規定與各該工會分別進行協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mb77"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lc1=%5bc%5d%e5%8b%9e%e5%8b%95%e5%9f%ba%e6%ba%96%e6%b3%95%2c83&amp;cnt=9&amp;recordno=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台90勞資二字第0009391號函</a>(2001/3/13):「勞資會議決議效力與勞資雙方經由團體協商簽訂之團體協約,及依勞動基準法所定勞動條件最低標準,勞資雙方必須依法遵守效力有別,如資方確有刻意拒不執行勞資會議決議情形,已涉有違背勞資自治、誠實信用原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3d6w"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1">勞動基準法第71條</a>:「工作規則,違反法令之強制或禁止規定或其他有關該事業適用之團體協約規定者,無效。」<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20006&amp;flno=19">團體協約法第19條</a>:「團體協約所約定勞動條件,當然為該團體協約所屬雇主及勞工間勞動契約之內容。勞動契約異於該團體協約所約定之勞動條件者,其相異部分無效;無效之部分以團體協約之約定代之。但異於團體協約之約定,為該團體協約所容許或為勞工之利益變更勞動條件,而該團體協約並未禁止者,仍為有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1yyl"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1.aspx?id=FL080671">勞動部獎勵工會簽訂團體協約實施要點</a>。</cite></li> </ol> </section>
[ "關於團體協約,可以參閱:匿名(2022),《\n團體協約法制與實務(一)──什麼是團體協約?\n》、匿名(2022),《\n團體協約法制與實務(二)──團體協約的內容有哪些?如何擬定?\n》、匿名(2023),《\n團體協約法制與實務(三)——如何進行團體協約的協商程序?\n》。", "團體協約法第2條\n:「本法所稱團體協約,指雇主或有法人資格之雇主團體,與依工會法成立之工會,以約定勞動關係及相關事項為目的所簽訂之書面契約。」", "關於工會,可以參閱:李俊璋(2022),《\n工會的組織類型有哪些?\n》。", "楊莉敏(2020),〈\n六、我國企業及產業工會組織率偏低,輔導籌組工會之成效有待提升,允宜研謀妥處,俾利彰顯工會功能以提升勞工權益\n〉,《\n勞動部主管110年度單位預算評估報告\n》,頁14。", "勞動基準法第70條\n:「雇主僱用勞工人數在三十人以上者,應依其事業性質,就左列事項訂立工作規則,報請主管機關核備後並公開揭示之:……。」", "團體協約法第2條\n。", "團體協約法第6條\n第3項:「依前項所定有協商資格之勞方,指下列工會:\n\n\t一、企業工會。\n\n\t二、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逾其所僱用勞工人數二分之一之產業工會。\n\n\t三、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逾其所僱用具同類職業技能勞工人數二分之一之職業工會或綜合性工會。\n\n\t四、不符合前三款規定之數工會,所屬會員受僱於協商他方之人數合計逾其所僱用勞工人數二分之一。\n\n\t五、經依勞資爭議處理法規定裁決認定之工會。」", "報導者(2020),《\n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正式簽訂團體協約\n》。", "王顥中(2017),〈\n長榮空服員過半數加入空服員工會取得協商資格\n〉,《苦勞網》。", "周兆昱(2019),〈第三章 團體協商之主體、協商事項暨協商程序〉,臺灣勞動法學會編,《集體勞動法》,頁176。", "吳哲毅(2022),〈工會會員資格與工會法上之勞工──以日本法借鏡〉,《法律扶助與社會》,\n第8期\n,頁142。", "工會法第6條\n第1項:「工會組織類型如下,但教師僅得組織及加入第二款及第三款之工會:\n\n\t一、企業工會:結合同一廠場、同一事業單位、依公司法所定具有控制與從屬關係之企業,或依金融控股公司法所定金融控股公司與子公司內之勞工,所組織之工會。\n\n\t二、產業工會:結合相關產業內之勞工,所組織之工會。\n\n\t三、職業工會:結合相關職業技能之勞工,所組織之工會。」", "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104年勞裁字第40號裁決決定書\n:「於符合下列情形之一,本會得衡諸勞動三權之保障,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第5款之授權,審酌個案事實認定以教師為主體之產業工會或職業工會具有團體協商資格:……因教育部或地方縣市政府(或教育局處)所轄教師人數甚眾,且教師人數亦有經常變動,計算母數不易,如堅持依團體協約法第6條第3項第2款、第3款認定勞方之協商資格,實質上等同剝奪以教師為主體之產業工會或職業工會之團體協商權,爰有授予其團體協商資格之必要。」", "團體協約法第6條\n第4項:「勞方有二個以上之工會,或資方有二個以上之雇主或雇主團體提出團體協約之協商時,他方得要求推選協商代表;無法產生協商代表時,依會員人數比例分配產生。」",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2字第1010126626號函\n(2012/8/10):「綜上,如該複數協商當事人遇有協商資格之他方當事人要求協商時,應善盡推選「協商代表」之義務。惟如複數協商當事人間對於協商代表人數、協商代表分配等確實無法達成協議,協商他方當事人經複數協商當事人之一通知後,則應依團體協約法第2條及第6條規定與各該工會分別進行協商。」",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台90勞資二字第0009391號函\n(2001/3/13):「勞資會議決議效力與勞資雙方經由團體協商簽訂之團體協約,及依勞動基準法所定勞動條件最低標準,勞資雙方必須依法遵守效力有別,如資方確有刻意拒不執行勞資會議決議情形,已涉有違背勞資自治、誠實信用原則」。", "勞動基準法第71條\n:「工作規則,違反法令之強制或禁止規定或其他有關該事業適用之團體協約規定者,無效。」\n\n\t\n團體協約法第19條\n:「團體協約所約定勞動條件,當然為該團體協約所屬雇主及勞工間勞動契約之內容。勞動契約異於該團體協約所約定之勞動條件者,其相異部分無效;無效之部分以團體協約之約定代之。但異於團體協約之約定,為該團體協約所容許或為勞工之利益變更勞動條件,而該團體協約並未禁止者,仍為有效。」", "勞動部獎勵工會簽訂團體協約實施要點\n。" ]
38ee692405397139d3dfbb7006f53b0b59715b04a2f98c7f17c7421c2cff7707
半夜被帶進警察局了,但眼皮好重,怎麼辦?──淺談禁止夜間詢問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859
某天A半夜到超商買宵夜時,發現忘了帶錢包,但因為飢餓難耐,一時起了歹念拿了一塊麵包放進手提袋裡,沒想到眼尖的店員發現而報警處理。警察帶回派出所偵訊時,A因倦意而哈欠連連,A可以要求休息後再繼續製作筆錄嗎?
由於夜間是人類的生理休息時間,此時的精神活動及身心狀況,均大幅下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詢問,很有可能因為犯罪嫌疑人精神狀況不佳,而影響陳述的內容。也為了避免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在夜間用對被告疲勞轟炸的方式取得供述,因此,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規定,原則上警方不可以在夜間進行詢問,也就是「夜間停止詢問」 [1] 。(見圖1) 圖1 半夜被帶進警局,可以拒絕作筆錄嗎? 資料來源:匿名 / 繪圖:Yen 圖1 半夜被帶進警局,可以拒絕作筆錄嗎? 資料來源:匿名 / 繪圖:Yen 一、什麼時候算夜間? 所謂的「夜間」,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第3項的規定,是指「日出前、日沒後」 [2] ,而實務上是以中央氣象局的「日出日沒時刻表 [3] 」為準 [4] 。 二、只要是夜間,警方一律不能詢問嗎? 法條雖然規定原則上不可以夜間詢問,但也列出了各種法律上被允許的例外情況;也就是說,有以下其中一種情況發生,可以例外進行夜間詢問 [5] : 犯罪嫌疑人明示同意,或請求立即詢問; 只是先確認人別而不進行實質的詢問; 經過檢察官或法官許可; 有急迫情形。 雖然符合上面的情況就可以進行夜間詢問,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自己同意夜間詢問的情形,就算犯罪嫌疑人同意,在筆錄作完之前,他可以在任何時間改變心意、拒絕夜間詢問;當犯罪嫌疑人表示不願意繼續的時候,警方就要立刻停止夜間詢問 [6] 。 三、如果換成檢察官或法官,就可以在夜間訊問被告嗎? 由於上述夜間停止詢問是對警方的規定,並沒有將法官和檢察官規範在內,因此法官和檢察官並不受此拘束;但這並不代表法官和檢察官可以任意在夜間時刻訊問被告。依照刑事訴訟法第93條、第91條等規定,只在下列幾種情況,法官和檢察官會在夜間訊問被告 [7] : 先進行人別訊問 [8] ,確認拘提、逮捕的人是誰,避免抓錯人。 警察拘提或逮捕犯罪嫌疑人後,檢察官依法必須即時訊問,且應在拘提或逮捕後的24小時內向法院聲請羈押,如果未聲請羈押就必須釋放被告。24小時是包含警察及檢察官偵訊的時間,除非符合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1第1項所列舉的事項,才能暫停計算24小時(例如被告說要請律師,等律師到達的時間,不算在24小時內,但在法律規定暫停計算的時間內,是不可以訊問犯罪嫌疑人的) [9] 。此時訊問的機關也要注意,必須遵守不可以疲勞訊問 [10] ,否則取得的供述,將來還是有可能被排除證據能力。 因檢察官向法院聲請羈押,法官開庭訊問被告,決定是不是要羈押被告時,依照刑事訴訟法第93條第5項的規定,如果到深夜還沒訊問完畢的話,被告和辯護人有權利要求到日間再繼續訊問,如果深夜才接到檢察官的聲請,則必須在日間才可以訊問。另外,這裡的「深夜」和前述要求警方「夜間停止詢問」的「夜間」是不一樣的;前述「夜間停止詢問」是「日出前、日沒後」,並且以中央氣象局的「日出日沒時刻表」為準,而這裡所規定的「深夜」,依照該條第6項的規定是指晚上11時到隔日的早上8時。 四、違法夜間詢問會有什麼效果? 如果警方違反了夜間停止詢問的規定,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2第1項的規定 [11] ,違法的夜間詢問所取得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自白或不利陳述,原則上是不能作為證據的,但如果檢察官能證明雖然違反規定但並不是惡意的,而且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的陳述內容並沒有違反自己的意思,有可能例外可以拿來當證據。 五、案例分析 在本案的情形,由於已經是半夜了,A又哈欠連連的情況下,可以向警方要求先休息,等到日出後再製作筆錄。當然,如果A感覺精神狀況還可以,還是能夠選擇直接進行詢問,若詢問過程中感覺過於疲憊,仍然可以隨時請求停止詢問。 至於如果A已經跟警方表示要休息,警方還是執意進行夜間詢問的話,除非檢察官到法庭上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警察是在沒有惡意的情況下違反了夜間詢問的規定,而且A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陳述,這樣的供述內容才可以例外作為證據。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do5w9"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0-3">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a>第1項本文:「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不得於夜間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gl9y"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0-3">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a>第3項:「稱夜間者,為日出前,日沒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zv32"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中央氣象局(n.d.),《<a href="https://www.cwa.gov.tw/V8/C/D/astronomy_data.html">天文資料下載</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f9vm"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例如<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HM,102%2c%e4%b8%8a%e8%a8%b4%2c439%2c20141210%2c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2年度上訴字第439號刑事判決</a>:「按司法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除經受詢問人明示同意、或經檢察官、法官同意,或有急迫等情形,不得於夜間行之,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第1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該次警詢筆錄之製作時間為18時15分起至20時40分止(警卷第19頁),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之記錄,當天日沒時間為18時25分,亦即該時本應立即停止詢問。」另外,<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M,107%2c%e6%8f%90%2c22%2c20180613%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提字第22號刑事裁定</a>也是用中央氣象局日沒時間查詢表確認什麼時候算「夜間」。</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h1ug"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00-3">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a>第1項、第2項:「<br> I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不得於夜間行之。但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br> 一、經受詢問人明示同意者。<br> 二、於夜間經拘提或逮捕到場而查驗其人有無錯誤者。<br> 三、經檢察官或法官許可者。<br> 四、有急迫之情形者。<br> II 犯罪嫌疑人請求立即詢問者,應即時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95oj"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D%2c96%2c%e5%8f%b0%e4%b8%8a%2c1007%2c001">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007號刑事判決</a>裁判要旨:「即犯罪嫌疑人於明示同意夜間詢問後,該次筆錄製作完成前,亦得於任何時間變更其同意,改拒絕繼續接受夜間詢問,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並應即時停止其詢問之行為;遇有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筆錄製作完成後,欲再行詢問者,亦應重為詢問犯罪嫌疑人是否同意,並為相同之處理。不得僅因已取得犯罪嫌疑人之同意,即謂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有權繼續詢問犯罪嫌疑人至全部詢問事項完成為止,或於同一夜間,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有權多次詢問犯罪嫌疑人並製作筆錄,否則無異變相限制犯罪嫌疑人同意權之行使,除難免疲勞詢問之流弊外,亦與立法目的相牴觸,是違反該規定製作之筆錄,自屬因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yjzd"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93">刑事訴訟法第93條</a>:「<br> I 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因拘提或逮捕到場者,應即時訊問。<br> II 偵查中經檢察官訊問後,認有羈押之必要者,應自拘提或逮捕之時起二十四小時內,以聲請書敘明犯罪事實並所犯法條及證據與羈押之理由,備具繕本並檢附卷宗及證物,聲請該管法院羈押之。但有事實足認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等危害偵查目的或危害他人生命、身體之虞之卷證,應另行分卷敘明理由,請求法院以適當之方式限制或禁止被告及其辯護人獲知。<br> III 前項情形,未經聲請者,檢察官應即將被告釋放。但如認有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或第一百零一條之一第一項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而無聲請羈押之必要者,得逕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如不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而有必要情形者,仍得聲請法院羈押之。<br> IV 前三項之規定,於檢察官接受法院依少年事件處理法或軍事審判機關依軍事審判法移送之被告時,準用之。<br> V 法院於受理前三項羈押之聲請,付予被告及其辯護人聲請書之繕本後,應即時訊問。但至深夜仍未訊問完畢,被告、辯護人及得為被告輔佐人之人得請求法院於翌日日間訊問,法院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深夜始受理聲請者,應於翌日日間訊問。<br> VI 前項但書所稱深夜,指午後十一時至翌日午前八時。」<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91">刑事訴訟法第91條</a>:「拘提或因通緝逮捕之被告,應即解送指定之處所;如二十四小時內不能達到指定之處所者,應分別其命拘提或通緝者為法院或檢察官,先行解送較近之法院或檢察機關,訊問其人有無錯誤。」</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avgp"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94">刑事訴訟法第94條</a>:「訊問被告,應先詢其姓名、年齡、籍貫、職業、住、居所,以查驗其人有無錯誤,如係錯誤,應即釋放。」</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mto1"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93-1">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1</a>第1、2項:「<br> I 第九十一條及前條第二項所定之二十四小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經過之時間不予計入。但不得有不必要之遲延:<br> 一、因交通障礙或其他不可抗力事由所生不得已之遲滯。<br> 二、在途解送時間。<br> 三、依第一百條之三第一項規定不得為詢問。<br> 四、因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身體健康突發之事由,事實上不能訊問。<br> 五、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因表示選任辯護人之意思,而等候辯護人到場致未予訊問。但等候時間不得逾四小時。其等候第三十一條第五項律師到場致未予訊問,或因身心障礙,致無法為完全之陳述,因等候第三十五條第三項經通知陪同在場之人到場致未予訊問,亦同。<br> 六、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須由通譯傳譯,因等候其通譯到場致未予訊問。但等候時間不得逾六小時。<br> 七、經檢察官命具保或責付之被告,在候保或候責付中。但候保或候責付時間不得逾四小時。<br> 八、犯罪嫌疑人經法院提審之期間。<br> II 前項各款情形之經過時間內不得訊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erh1"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98">刑事訴訟法第98條</a>:「訊問被告應出以懇切之態度,不得用強暴、脅迫、利誘、詐欺、疲勞訊問或其他不正之方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fpb2"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58-2">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2</a>第1項:「違背第九十三條之一第二項、第一百條之三第一項之規定,所取得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自白及其他不利之陳述,不得作為證據。但經證明其違背非出於惡意,且該自白或陳述係出於自由意志者,不在此限。」</cite></li> </ol> </section>
[ "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n第1項本文:「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不得於夜間行之。", "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n第3項:「稱夜間者,為日出前,日沒後。」", "中央氣象局(n.d.),《\n天文資料下載\n》。", "例如\n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2年度上訴字第439號刑事判決\n:「按司法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除經受詢問人明示同意、或經檢察官、法官同意,或有急迫等情形,不得於夜間行之,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第1項定有明文。……經查,被告該次警詢筆錄之製作時間為18時15分起至20時40分止(警卷第19頁),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之記錄,當天日沒時間為18時25分,亦即該時本應立即停止詢問。」另外,\n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提字第22號刑事裁定\n也是用中央氣象局日沒時間查詢表確認什麼時候算「夜間」。", "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3\n第1項、第2項:「\n\n\tI 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不得於夜間行之。但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n\n\t一、經受詢問人明示同意者。\n\n\t二、於夜間經拘提或逮捕到場而查驗其人有無錯誤者。\n\n\t三、經檢察官或法官許可者。\n\n\t四、有急迫之情形者。\n\n\tII 犯罪嫌疑人請求立即詢問者,應即時為之。」",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007號刑事判決\n裁判要旨:「即犯罪嫌疑人於明示同意夜間詢問後,該次筆錄製作完成前,亦得於任何時間變更其同意,改拒絕繼續接受夜間詢問,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並應即時停止其詢問之行為;遇有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詢問筆錄製作完成後,欲再行詢問者,亦應重為詢問犯罪嫌疑人是否同意,並為相同之處理。不得僅因已取得犯罪嫌疑人之同意,即謂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有權繼續詢問犯罪嫌疑人至全部詢問事項完成為止,或於同一夜間,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有權多次詢問犯罪嫌疑人並製作筆錄,否則無異變相限制犯罪嫌疑人同意權之行使,除難免疲勞詢問之流弊外,亦與立法目的相牴觸,是違反該規定製作之筆錄,自屬因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 "刑事訴訟法第93條\n:「\n\n\tI 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因拘提或逮捕到場者,應即時訊問。\n\n\tII 偵查中經檢察官訊問後,認有羈押之必要者,應自拘提或逮捕之時起二十四小時內,以聲請書敘明犯罪事實並所犯法條及證據與羈押之理由,備具繕本並檢附卷宗及證物,聲請該管法院羈押之。但有事實足認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等危害偵查目的或危害他人生命、身體之虞之卷證,應另行分卷敘明理由,請求法院以適當之方式限制或禁止被告及其辯護人獲知。\n\n\tIII 前項情形,未經聲請者,檢察官應即將被告釋放。但如認有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或第一百零一條之一第一項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而無聲請羈押之必要者,得逕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如不能具保、責付或限制住居,而有必要情形者,仍得聲請法院羈押之。\n\n\tIV 前三項之規定,於檢察官接受法院依少年事件處理法或軍事審判機關依軍事審判法移送之被告時,準用之。\n\n\tV 法院於受理前三項羈押之聲請,付予被告及其辯護人聲請書之繕本後,應即時訊問。但至深夜仍未訊問完畢,被告、辯護人及得為被告輔佐人之人得請求法院於翌日日間訊問,法院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深夜始受理聲請者,應於翌日日間訊問。\n\n\tVI 前項但書所稱深夜,指午後十一時至翌日午前八時。」\n\n\t\n刑事訴訟法第91條\n:「拘提或因通緝逮捕之被告,應即解送指定之處所;如二十四小時內不能達到指定之處所者,應分別其命拘提或通緝者為法院或檢察官,先行解送較近之法院或檢察機關,訊問其人有無錯誤。」", "刑事訴訟法第94條\n:「訊問被告,應先詢其姓名、年齡、籍貫、職業、住、居所,以查驗其人有無錯誤,如係錯誤,應即釋放。」", "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1\n第1、2項:「\n\n\tI 第九十一條及前條第二項所定之二十四小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經過之時間不予計入。但不得有不必要之遲延:\n\n\t一、因交通障礙或其他不可抗力事由所生不得已之遲滯。\n\n\t二、在途解送時間。\n\n\t三、依第一百條之三第一項規定不得為詢問。\n\n\t四、因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身體健康突發之事由,事實上不能訊問。\n\n\t五、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因表示選任辯護人之意思,而等候辯護人到場致未予訊問。但等候時間不得逾四小時。其等候第三十一條第五項律師到場致未予訊問,或因身心障礙,致無法為完全之陳述,因等候第三十五條第三項經通知陪同在場之人到場致未予訊問,亦同。\n\n\t六、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須由通譯傳譯,因等候其通譯到場致未予訊問。但等候時間不得逾六小時。\n\n\t七、經檢察官命具保或責付之被告,在候保或候責付中。但候保或候責付時間不得逾四小時。\n\n\t八、犯罪嫌疑人經法院提審之期間。\n\n\tII 前項各款情形之經過時間內不得訊問。」", "刑事訴訟法第98條\n:「訊問被告應出以懇切之態度,不得用強暴、脅迫、利誘、詐欺、疲勞訊問或其他不正之方法。」", "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2\n第1項:「違背第九十三條之一第二項、第一百條之三第一項之規定,所取得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自白及其他不利之陳述,不得作為證據。但經證明其違背非出於惡意,且該自白或陳述係出於自由意志者,不在此限。」" ]
fb4570240bcd12f97023494342ec5f692282cad92224f25c29a7d14984204505
想靠保單發財!防疫保單重複投保有效嗎?什麼是複保險?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damage-compensation/1225
新冠疫情爆發,A為了避免因為隔離或可能產生的醫療等費用負擔很大,決定購買市售所有的防疫保單作為生活的保障。日後A真的感染了新冠肺炎,然而此時有些保險公司卻以A重複投保為理由,拒絕給付A保險金。保險公司是否真的可以重複投保為由,拒絕給付A保險金呢?
圖1 可以重複投保嗎?什麼是複保險? 資料來源:黃蓮瑛、胡桓 / 繪圖:Yen 圖1 可以重複投保嗎?什麼是複保險? 資料來源:黃蓮瑛、胡桓 / 繪圖:Yen 一、為什麼要限制重複投保?什麼是複保險?(見圖1) (一)限制重複投保的理由 保險與一般賭博最大的不同,在於保險契約中存在「保險利益」,換句話說,給付保險金(俗稱:理賠)的原因,在於發生保險事故後來填補被保險人所受的損害,而不像賭博只是僥倖獲得財物。因此,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因為保險事故的發生,獲得超過所受損害的保險金,將可能導致道德危險。簡單來說,可能會有人為了獲取高額的保險金,而很不道德的、故意使保險事故發生。例如:砍掉自己的手指、手掌等 [1] 。 保險的目的是填補被保險人所受的損害,不是一種賺錢的方式,為了避免道德危險的發生,我國保險法已設有許多規定解決此問題,例如保險代位 [2] 、超額保險 [3] 以及複保險 [4] 等,都是為了解決把保險當成賺錢工具的問題。 (二)什麼是複保險? 複保險是指要保人就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於同一承保期間,與數保險人分別訂立數個保險的契約行為。此時,複保險的要保人負有通知各保險人保險名稱與金額的義務 [5] ,例如,B以價值新臺幣(下同)1000萬的房屋分別與不同保險公司投保火災險,保險金額總共達3000萬元。這時如果沒有任何規定加以預防,B可能有足夠的誘因,刻意使火災意外發生,使該1000萬的房屋發生火災以獲取3000萬元的保險理賠,如此一來,保險就喪失其應有的填補損害的功能,也會引發不必要的社會問題。 二、複保險的法律效果 複保險可以分為善意複保險及惡意複保險,兩者會有不同的法律效果,以下分別簡單說明: (一)善意複保險 善意是指要保人並不知道有複保險,是出於偶然的情況。例如,A以自己的房子、家具與兩家不同的保險公司分別訂立房屋火災保險與及家具保險,當火災燒毀房子與家具時,這兩個保險契約的承保範圍在家具的毀損上偶然重疊。這時候,在保險事故發生後,善意複保險的各保險公司應依所保金額按比例分擔保險金的給付,但賠償金額的總額不能超過保險標的的價值 [6] ,也就是兩間保險公司就家具的賠償總額,不能超過家具的價值。 (二)惡意複保險 惡意是指要保人於投保時,故意不將其他保險人的名稱及保險金額通知各個保險人,或要保人找多數保險人投保的目的是出於不當得利。為了避免在危險發生時,獲得超過保險標的價值的保險金,產生道德危險升高的情形,這時保險契約是無效的 [7] ,所以被保險人不但無法獲得理賠,如果保險人不知道是惡意複保險,要保人繳的保費也不能要回來 [8] 。 三、人身保險不適用複保險 如前所述,保險法為了避免道德危險的發生而對於複保險設有特別規定,然而依目前實務的見解 [9] ,人身保險並無複保險的適用,理由在於人身無價,無法用金錢衡量。換句話說,複保險的目的在於避免產生道德危險,但既然人身無價,自然也就不發生理賠超出所受損害的情形,因此壽險等人身保險並不適用複保險,也就沒有不當得利的問題。 由於防疫保單屬於一種人身保險,且多數屬於定額保險,例如按照住院天數給付一定金額保險金,由於並不是按照實際可以估計的損失金額,故不會受到複保險相關規定的限制。 四、結論 由於防疫保單屬於人身保險,不適用複保險的規定,所以A的每一個保險契約都是有效的,因此保險公司不能以A重複投保為理由,拒絕給付保險金。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qceo4"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周愫嫻、張耀中(2006),〈<a href="https://www.cprc.moj.gov.tw/media/8425/477103011601.pdf?mediaDL=true">各國保險詐欺犯罪管制政策之比較研究</a>〉,法務部編印,《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9期,頁63。</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ht2f"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53">保險法第53條</a>第1項:「被保險人因保險人應負保險責任之損失發生,而對於第三人有損失賠償請求權者,保險人得於給付賠償金額後,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之請求權;但其所請求之數額,以不逾賠償金額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kibh"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72">保險法第72條</a>:「保險金額為保險人在保險期內,所負責任之最高額度。保險人應於承保前,查明保險標的物之市價,不得超額承保。」<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76">保險法第76條</a>第1項:「保險金額超過保險標的價值之契約,係由當事人一方之詐欺而訂立者,他方得解除契約。如有損失,並得請求賠償。無詐欺情事者,除定值保險外,其契約僅於保險標的價值之限度內為有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xd7n"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35">保險法第35條</a>:「複保險,謂要保人對於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與數保險人分別訂立數個保險之契約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fptd"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36">保險法第36條</a>:「複保險,除另有約定外,要保人應將他保險人之名稱及保險金額通知各保險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oal3"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38">保險法第38條</a>:「善意之複保險,其保險金額之總額超過保險標的之價值者,除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之全部價值,僅就其所保金額負比例分擔之責。但賠償總額,不得超過保險標的之價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wqvn"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37">保險法第37條</a>:「要保人故意不為前條之通知,或意圖不當得利而為複保險者,其契約無效。」<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HV,89%2c%e4%bf%9d%e9%9a%aa%e4%b8%8a%2c24%2c20010321%2c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89年度保險上字第24號民事判決</a>:「按保險制度之設立,旨在填補被保險人所受之損害,在保險標的為財產利益之情形,因保險利益存有客觀得具體估算其價值之標準,為免被保險人除填補其損害外,更受有其他不當利得,故遇有被保險人複保險、而保險金額之總值超過保險標的之價值者,被保險人得請求給付保險金仍不能逾保險標的之價值,如要保人故意不通知保險人有複保險情事時,為免道德危險升高,該保險契約更應歸於無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zvcf"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23">保險法第23條</a>第2項:「保險契約因第三十七條之情事而無效時,保險人於不知情之時期內,仍取得保險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5rb5"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757">司法院釋字第576號解釋</a>:「人身保險契約,並非為填補被保險人之財產上損害,亦不生類如財產保險之保險金額是否超過保險標的價值之問題,自不受保險法關於複保險相關規定之限制。」</cite></li> </ol> </section>
[ "周愫嫻、張耀中(2006),〈\n各國保險詐欺犯罪管制政策之比較研究\n〉,法務部編印,《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9期,頁63。", "保險法第53條\n第1項:「被保險人因保險人應負保險責任之損失發生,而對於第三人有損失賠償請求權者,保險人得於給付賠償金額後,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之請求權;但其所請求之數額,以不逾賠償金額為限。」", "保險法第72條\n:「保險金額為保險人在保險期內,所負責任之最高額度。保險人應於承保前,查明保險標的物之市價,不得超額承保。」\n\n\t\n保險法第76條\n第1項:「保險金額超過保險標的價值之契約,係由當事人一方之詐欺而訂立者,他方得解除契約。如有損失,並得請求賠償。無詐欺情事者,除定值保險外,其契約僅於保險標的價值之限度內為有效。」", "保險法第35條\n:「複保險,謂要保人對於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與數保險人分別訂立數個保險之契約行為。」", "保險法第36條\n:「複保險,除另有約定外,要保人應將他保險人之名稱及保險金額通知各保險人。」", "保險法第38條\n:「善意之複保險,其保險金額之總額超過保險標的之價值者,除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對於保險標的之全部價值,僅就其所保金額負比例分擔之責。但賠償總額,不得超過保險標的之價值。」", "保險法第37條\n:「要保人故意不為前條之通知,或意圖不當得利而為複保險者,其契約無效。」\n\n\t\n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89年度保險上字第24號民事判決\n:「按保險制度之設立,旨在填補被保險人所受之損害,在保險標的為財產利益之情形,因保險利益存有客觀得具體估算其價值之標準,為免被保險人除填補其損害外,更受有其他不當利得,故遇有被保險人複保險、而保險金額之總值超過保險標的之價值者,被保險人得請求給付保險金仍不能逾保險標的之價值,如要保人故意不通知保險人有複保險情事時,為免道德危險升高,該保險契約更應歸於無效。」", "保險法第23條\n第2項:「保險契約因第三十七條之情事而無效時,保險人於不知情之時期內,仍取得保險費。」", "司法院釋字第576號解釋\n:「人身保險契約,並非為填補被保險人之財產上損害,亦不生類如財產保險之保險金額是否超過保險標的價值之問題,自不受保險法關於複保險相關規定之限制。」" ]
ee97948529ed9f55618d4d6a44f3c9c64c0fa68e1ac5155cbdb6785f4de7a15f
贍養費一定要生活困難才能請求嗎?什麼是約定贍養費?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family-relationship/1231
A與B結婚數年後發現個性不合,於是雙方簽署離婚協議書後至戶政事務所依照法定程序辦理離婚登記。離婚協議書上記載A每月應給付贍養費新臺幣(下同)2萬元給B,直到B再婚登記之日為止。然而幾個月後A就反悔,不再付錢給B。B雖然生活無虞,但認為A當初署名立約,就應該信守諾言,於是對A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給付尚未給付的贍養費,以及到再婚登記前每個月都要依照協議書給付贍養費2萬元。但A反駁說B明明生活無虞,不應該再跟他要贍養費。這件民事訴訟中,B的主張是否有理?
圖1 什麼是贍養費? 資料來源:曾友俞 / 繪圖:Yen 圖1 什麼是贍養費? 資料來源:曾友俞 / 繪圖:Yen 一、贍養費是什麼?(見圖1) 贍養費,是在一般用語以及法律語言兩個層面的內涵有顯著差別的概念。 (一)一般所稱的贍養費比較接近法律上的扶養費 一般所稱的贍養費更接近於法律上所謂的扶養費。扶養費來自扶養義務,在夫妻之間根據民法第1116條之1規定互負扶養義務,且扶養義務與權利皆併排於第一順位 [1] 。並且,配偶之間的扶養義務是屬於「生活保持義務」,也就是說一方配偶就算能力較不足,也必須要犧牲自己去扶養他方配偶,而非行有餘力時才需履行扶養義務 [2] ,但如果一方配偶連扶養的能力都沒有(例如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當然就無需負擔扶養義務 [3] 。 (二)請求法律上的贍養費必須滿足3個條件 法律語言的贍養費則規定在民法第1057條,即配偶離婚時無過失的一方,若因判決離婚陷於生活困難,則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向配偶的另一方請求贍養費 [4] 。從這裡可以知道,扶養費是在夫妻關係存在時所生,然而,贍養費卻是在夫妻關係消滅時才可能發生。並且,民法規定的贍養費必須在滿足以下全部的條件時才會發生: 需為配偶離婚時無過失的一方 判決離婚 因而陷於生活困難 也就是說只有在符合以上這3個要件的情況下,才可以依照民法規定請求給付法定贍養費。而贍養費的金額,則必須要斟酌雙方的身分、年齡、自營生計的能力、生活程度,以及被請求者的財力條件而定,以滿足請求者的個人生活所需 [5] 。 另外,在此需特別解釋的是「生活困難」這個法律要件。所謂生活困難,是指配偶一方因為判決離婚而不能維持生活陷於生活困難 [6] 的意思,而不能維持生活,是指不能以自己的財產維持生活 [7] 而言,若有謀生能力但只要無財產足以維持生活,就符合法定要件,相對而言,若沒有謀生能力卻有足夠財產維持生活,則不符合法定要件 [8] ,也就不能依照民法請求法定贍養費。 二、不符合法定贍養費的要件,就不能請求嗎?什麼是約定贍養費? 那麼如果沒有完全符合上述3個要件,離婚的人就沒辦法向對方請求贍養費了嗎? 答案是未必。贍養費分為法定贍養費與約定贍養費,前者是依照上述民法第1057條的規定,由完全符合前述3個法定要件的離婚配偶一方向他方請求的贍養費;後者則是離婚當事人雙方自行約定、協議,依照「契約」的約定內容,向對方請求的贍養費,且絕大多數法院實務見解都肯認約定贍養費的法律效力 [9] 。 (一)約定贍養費與法定贍養費不同 約定贍養費與法定贍養費不同的地方是「就算不符合上述3個法定要件,仍然可以依照契約的約定向對方請求贍養費」。換句話說,如果雙方於離婚時有約定贍養費的給付,那麼即便約定收受贍養費的一方對於離婚具有過失(例如外遇),並非判決離婚(例如協議離婚),一方並沒有生活困難(例如經濟優渥) [10] ,另一方仍然必須依約給付約定贍養費。 離婚雙方可以自行約定贍養費,這就形成法律上的債權債務關係,不受法定贍養費的要件限制,這是因為契約約定的法律效力奠基於「契約自由原則」 [11] 。所謂契約自由原則是指個人作為權利主體,依照個人的自由意志,決定是否締約、締約對象、內容以及方式,除非違反強制、禁止規定、公序良俗以外,法律不應干涉而應保障契約約定的法律效力 [12] 。契約自由不但是法院裁判時適用的原則,更屬於憲法第22條所保障的基本權之一 [13] 。 (二)可以反悔撤銷約定或要求酌減金額嗎? 約定贍養費除了不受到民法第1057條法定贍養費的限制 [14] ,反悔撤銷而不履行義務,也是不被允許的。單方面地付錢給另一方,雖然類似贈與行為,但約定贍養費與民法上規定的贈與契約 [15] 是完全不同的法律關係,因為贍養費的約定或有涉及到對於婚姻與家庭的付出、保障離婚後的生活經濟,甚至是契約協議過程中的磋商與妥協等等,都和贈與契約的法律性質不同。此故,贍養費的約定中具有給付義務的一方,依照實務見解是無法依照民法第408條 [16] 主張撤銷 [17] ,也無法依照民法第418條 [18] 窮困抗辯的規定拒絕履行 [19] 。 最後,因為約定贍養費的性質與法定贍養費不同,基於契約自由原則,離婚的配偶也無法比照民法第1057條法定贍養費的規定,請求法院就約定贍養費的金額變更或酌減 [20] 。 三、結論 依照以上說明,案例中A與B離婚協議書上記載的贍養費既然屬於「約定贍養費」,而約定贍養費與民法第1057條法定贍養費或民法第406條贈與契約在法律上的性質皆有不同,也就是說,約定贍養費根據契約自由原則具有法律效力,不需要符合法定贍養費的要件,並且也不適用民法贈與契約關於撤銷或是窮困抗辯等相關規定,亦不得請求法院變更或酌減約定贍養費的金額。 因此,B對A提起的民事訴訟,依據離婚協議書的贍養費約定請求給付已經到期而尚未給付的約定贍養費,以及,到B再婚登記前A都必須要依約每月給付贍養費等主張,在法律上都是有效的,即便B的生活無慮,根據契約的法律效力,A仍然必須履行約定贍養費的給付義務,只因為這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1amrd"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6-1">民法第1116條之1</a>:「夫妻互負扶養之義務,其負扶養義務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卑親屬同,其受扶養權利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尊親屬同。」<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5">民法第1115條</a>第1款:「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時,應依左列順序定其履行義務之人:一、直系血親卑親屬。」<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6">民法第1116條</a>第1項第1款:「受扶養權利者有數人,而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能力,不足扶養其全體時,依左列順序,定其受扶養之人:一、直系血親尊親屬。」</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071h"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18">民法第1118條</a>但書:「但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時,減輕其義務。」<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V,103%2c%e9%87%8d%e4%b8%8a%2c76%2c20141120%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3年度重上字第76號民事判決</a>:「所謂不能維持生活,係指不能以自己之財產維持生活者而言。次按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負扶養義務有數人時,直系血親卑親屬為第一順序扶養義務人;夫妻互負扶養之義務,其負扶養義務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卑親屬同,民法第1114條第1款、第1115條第1項第1款及第1116條之1亦分別定有明文。又扶養義務乃特定人對不能依自己之資產或勞力謀生之特定人,為必要之經濟供給之親屬法上義務,其可分為『生活保持義務』與『生活扶助義務』,前者為父母子女、夫妻間之扶養義務,係為父母子女或夫妻身分關係之本質要素之一,故無須斟酌扶養供給者之給付能力,亦即雖無餘力,亦須犧牲自己而扶養他人,此觀民法第1118條但書規定,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時,即便扶養義務人不能維持自己生活,仍不能免除其義務,而僅能減輕其義務自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27w4"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91%2c%e5%8f%b0%e4%b8%8a%2c1798%2c20020909">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1798號民事判決</a>:「按民法第一千一百十八條規定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者,免除其義務。但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時,減輕其義務。依此規定,直系血親卑親屬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者,固僅得減輕其義務,而不得免除之;惟亦指直系血親卑親屬係有能力負擔扶養義務之人而言,倘該直系血親卑親屬並無扶養能力,自無該條規定之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dlyp"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057">民法第1057條</a>:「夫妻無過失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他方縱無過失,亦應給與相當之贍養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merc"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96%2c%e5%8f%b0%e4%b8%8a%2c269%2c001">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69號民事判決</a>:「按民法第一千零五十七條所定之贍養費,乃為填補婚姻上生活保持請求權之喪失而設,其給與範圍限於權利人個人之生活所需。至其給與額數,則應斟酌權利人之身分、年齡及自營生計之能力與生活程度,並義務人之財力如何而定,與父母子女間之扶養義務性質顯然不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eocs"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C%2c80%2c%e5%8f%b0%e4%b8%8a%2c168%2c001">最高法院80年度台上字第168號民事判決</a>:「夫妻無過失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他方縱無過失,亦應給與相當之膽養費,民法第一千零五十七條定有明文,所謂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以夫妻之一方因判決離婚不能維持生活而陷於生活困難為已足,非以其有無謀生能力為衡量之唯一標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6p3o"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V,103%2c%e9%87%8d%e4%b8%8a%2c76%2c20141120%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3年度重上字第76號民事判決</a>:「所謂不能維持生活,係指不能以自己之財產維持生活者而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4e34"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HV,108%2c%e9%87%8d%e4%b8%8a%2c198%2c20200108%2c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8年度重上字第198號民事判決</a>:「而所謂無謀生能力,係指其勞力或智力而言,即因年幼、殘廢、老疾等,致無法以其勞力或智力維持自己生活。所謂不能維持生活者,則指其資財而言,即無財產足供維持生活。故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雖有謀生能力,但只要無財產足以維持生活時,即有受扶養之權利,反之,雖無謀生能力,但只要有財產足以維持生活時,即無受扶養之權利。質言之,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若無庸工作而得利用其既有財產之收入(如租金或利息)以維持其生活者,即係屬有財產得以維持生活;然若其維持生活所需尚須以其工作所得或蝕其財產老本者,即非屬有財產得以維持生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ga3x"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相關案件可參考下列判決:<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DV,106%2c%e5%ae%b6%e5%a9%9a%e8%81%b2%2c66%2c20180430%2c1">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6年度家婚聲字第66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V,104%2c%e5%ae%b6%e5%a9%9a%e8%81%b2%2c15%2c20160128%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4年度家婚聲字第15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V,105%2c%e5%ae%b6%e8%81%b2%e6%8a%97%2c6%2c20160516%2c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5年度家聲抗字第6號民事裁定</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V,105%2c%e5%ae%b6%e5%a9%9a%e8%81%b2%2c43%2c20170728%2c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5年度家婚聲字第43號民事裁定</a>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ojxt"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V,111%2c%e5%a9%9a%2c46%2c20220901%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婚字第46號民事判決</a>:「但基於契約自由原理,夫妻並非不得於協議離婚時,自行約定配偶一方應於離婚時給與他方一定之財產給付,藉此照顧資助他方離婚後之生活,更可作為協議離婚之條件,此在兩願離婚之情況實屬常見,更常將此項約定財產給與同以贍養費稱之,故兩造於協議離婚時約定原告應給予被告贍養費,既未限制被告陷於生活困難時原告始須姶付,則原告據此抗辯,自有誤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xhpq"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11%2c%e5%8f%b0%e7%b0%a1%e6%8a%97%2c227%2c20221130%2c1">最高法院111年度台簡抗字第227號民事裁定</a>:「夫妻兩願離婚者,縱無符合該條給付贍養費之要件,基於私法自治契約自由原則,其以契約約定給付贍養費,當事人應受拘束,與民法第1057條所定因判決離婚而應給與之贍養費有間。」<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HV,101%2c%e5%ae%b6%e4%b8%8a%2c69%2c20121030%2c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1年度家上字第69號民事裁定</a>:「是於兩願離婚時,基於契約自由原則,非不得經由離婚協議就贍養費之給付為約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osp6"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97%2c%e4%bf%9d%e9%9a%aa%e4%b8%8a%2c23%2c20090203%2c1">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保險上字第23號民事判決</a>:「私法自治關係中,個人權利之取得、義務之負擔,純由個人之自由意志,法律不宜任意干涉,基於自由意思締結任何契約,除違反強制、或禁止之規定,及公序良俗外,無論其內容、方式如何,法律概須予以保護,此即所謂私法自治原則與契約自由原則。而契約自由原則,尚包括當事人是否締約之自由(即締結自由)、選擇締約對象之自由(相對人選擇自由)、契約內容決定之自由(內容決定自由)及方式自由。」</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bjyo"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00001&amp;flno=22">中華民國憲法第22條</a>:「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br> <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757">司法院釋字第576號解釋</a>:「契約自由為個人自主發展與實現自我之重要機制,並為私法自治之基礎,除依契約之具體內容受憲法各相關基本權利規定保障外,亦屬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其他自由權利之一種。惟國家基於維護公益之必要,尚非不得以法律對之為合理之限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6dkr"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11%2c%e5%8f%b0%e7%b0%a1%e6%8a%97%2c227%2c20221130%2c1">最高法院111年度台簡抗字第227號民事裁定</a>:「夫妻兩願離婚者,縱無符合該條給付贍養費之要件,基於私法自治契約自由原則,其以契約約定給付贍養費,當事人應受拘束,與民法第1057條所定因判決離婚而應給與之贍養費有間。」</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fu70"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B0000001&amp;bp=51">民法第2編第2章第4節贈與</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myti"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08">民法第408條</a>:「<br> I 贈與物之權利未移轉前,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其一部已移轉者,得就其未移轉之部分撤銷之。<br> II 前項規定,於經公證之贈與,或為履行道德上義務而為贈與者,不適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7i4n"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HV,101%2c%e5%ae%b6%e4%b8%8a%2c69%2c20121030%2c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1年度家上字第69號民事裁定</a>:「衡情,贍養費與贈與,雖同具有金錢給付之外觀,但贍養費更包含相對人對婚姻生活及家庭之付出,非一般無償贈與可資比擬,倘認協議書所謂之贍養費係屬贈與,則抗告人未為給付之情形下,本得隨時撤銷贈與,兩造又何以協議支付至女方再嫁為止?況抗告人已自陳承前開金錢給付之約定,係基於兩造離婚,為安撫相對人情緒、幫助相對人走出離婚低潮而為約定,可見前開金錢給付之約定,依兩造締約之真意,係用以填補相對人因兩願離婚而喪失之婚姻上生活保持請求權而為約定,核非一般之贈與,自無民法第408條第1項關於撤銷贈與規定之適用,抗告人此部分抗辯,洵屬無據 。」</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02pi"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18">民法第418條</a>:「贈與人於贈與約定後,其經濟狀況顯有變更,如因贈與致其生計有重大之影響,或妨礙其扶養義務之履行者,得拒絕贈與之履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hxcc"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CDV,101%2c%e8%a8%b4%2c100%2c20120823%2c1">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1年度訴字第100號民事判決</a>:「次查,兩造就系爭離婚協議書中關於同意給付『贍養費』400萬元之約定,固與民法第1057條係於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始得請求之贍養費請求權不同,然贍養費乃夫妻間扶養義務之延長,則在兩願離婚時,基於契約自由原則,自得經由離婚協議就贍養費之給付為約定,且因贍養費係為填補婚姻上生活保持請求權之喪失而設,而非本於贈與之意思而定,自難認離婚後給付贍養費之約定屬贈與性質。……參酌兩造以離婚協議書所達成之最終協議,應係彼此磋商所有離婚條件後所為之權衡結果,即欲藉由條件之交換、退讓及妥協,進而達成兩願離婚之目的,亦難認本件被告同意支付原告400萬元,係屬無償之贈與契約。……(三)綜上,系爭離婚協議書中關於被告同意支付原告贍養費400萬元之約定,既非屬贈與契約性質,則被告援引民法第408條第1項撤銷贈與之規定,主張撤銷尚未給付之350萬元部分,及按民法第418條窮困抗辯規定,拒絕履行贈與,即屬無理而不足採。」</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l5v1"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106%2c%e5%8f%b0%e7%b0%a1%e6%8a%97%2c15%2c20170831%2c1">最高法院106年度台簡抗字第15號民事裁定</a>:「兩造於離婚協議書約定給付之『贍養費』,非民法第1057條所定之贍養費,無從比照裁判離婚所生之贍養費為酌減。再抗告人所負擔之房租、生活所需等費用,並無明顯變化,且非締約當時不可預料,其退休年齡及退休後之收入等,難謂其無從預見,自無民法第227條之2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爰維持原法院第一審之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經核於法並為違誤。」</cite></li> </ol> </section>
[ "民法第1116條之1\n:「夫妻互負扶養之義務,其負扶養義務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卑親屬同,其受扶養權利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尊親屬同。」\n\n\t\n民法第1115條\n第1款:「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時,應依左列順序定其履行義務之人:一、直系血親卑親屬。」\n\n\t\n民法第1116條\n第1項第1款:「受扶養權利者有數人,而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能力,不足扶養其全體時,依左列順序,定其受扶養之人:一、直系血親尊親屬。」", "民法第1118條\n但書:「但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時,減輕其義務。」\n\n\t\n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3年度重上字第76號民事判決\n:「所謂不能維持生活,係指不能以自己之財產維持生活者而言。次按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負扶養義務有數人時,直系血親卑親屬為第一順序扶養義務人;夫妻互負扶養之義務,其負扶養義務之順序與直系血親卑親屬同,民法第1114條第1款、第1115條第1項第1款及第1116條之1亦分別定有明文。又扶養義務乃特定人對不能依自己之資產或勞力謀生之特定人,為必要之經濟供給之親屬法上義務,其可分為『生活保持義務』與『生活扶助義務』,前者為父母子女、夫妻間之扶養義務,係為父母子女或夫妻身分關係之本質要素之一,故無須斟酌扶養供給者之給付能力,亦即雖無餘力,亦須犧牲自己而扶養他人,此觀民法第1118條但書規定,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時,即便扶養義務人不能維持自己生活,仍不能免除其義務,而僅能減輕其義務自明。」", "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1798號民事判決\n:「按民法第一千一百十八條規定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者,免除其義務。但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時,減輕其義務。依此規定,直系血親卑親屬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者,固僅得減輕其義務,而不得免除之;惟亦指直系血親卑親屬係有能力負擔扶養義務之人而言,倘該直系血親卑親屬並無扶養能力,自無該條規定之適用。」", "民法第1057條\n:「夫妻無過失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他方縱無過失,亦應給與相當之贍養費。」",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69號民事判決\n:「按民法第一千零五十七條所定之贍養費,乃為填補婚姻上生活保持請求權之喪失而設,其給與範圍限於權利人個人之生活所需。至其給與額數,則應斟酌權利人之身分、年齡及自營生計之能力與生活程度,並義務人之財力如何而定,與父母子女間之扶養義務性質顯然不同。」", "最高法院80年度台上字第168號民事判決\n:「夫妻無過失之一方,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他方縱無過失,亦應給與相當之膽養費,民法第一千零五十七條定有明文,所謂因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以夫妻之一方因判決離婚不能維持生活而陷於生活困難為已足,非以其有無謀生能力為衡量之唯一標準。」",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3年度重上字第76號民事判決\n:「所謂不能維持生活,係指不能以自己之財產維持生活者而言。」",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8年度重上字第198號民事判決\n:「而所謂無謀生能力,係指其勞力或智力而言,即因年幼、殘廢、老疾等,致無法以其勞力或智力維持自己生活。所謂不能維持生活者,則指其資財而言,即無財產足供維持生活。故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雖有謀生能力,但只要無財產足以維持生活時,即有受扶養之權利,反之,雖無謀生能力,但只要有財產足以維持生活時,即無受扶養之權利。質言之,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若無庸工作而得利用其既有財產之收入(如租金或利息)以維持其生活者,即係屬有財產得以維持生活;然若其維持生活所需尚須以其工作所得或蝕其財產老本者,即非屬有財產得以維持生活。」", "相關案件可參考下列判決:\n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6年度家婚聲字第66號民事裁定\n、\n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4年度家婚聲字第15號民事裁定\n、\n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5年度家聲抗字第6號民事裁定\n、\n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5年度家婚聲字第43號民事裁定\n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婚字第46號民事判決\n:「但基於契約自由原理,夫妻並非不得於協議離婚時,自行約定配偶一方應於離婚時給與他方一定之財產給付,藉此照顧資助他方離婚後之生活,更可作為協議離婚之條件,此在兩願離婚之情況實屬常見,更常將此項約定財產給與同以贍養費稱之,故兩造於協議離婚時約定原告應給予被告贍養費,既未限制被告陷於生活困難時原告始須姶付,則原告據此抗辯,自有誤會。」",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簡抗字第227號民事裁定\n:「夫妻兩願離婚者,縱無符合該條給付贍養費之要件,基於私法自治契約自由原則,其以契約約定給付贍養費,當事人應受拘束,與民法第1057條所定因判決離婚而應給與之贍養費有間。」\n\n\t\n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1年度家上字第69號民事裁定\n:「是於兩願離婚時,基於契約自由原則,非不得經由離婚協議就贍養費之給付為約定。」", "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保險上字第23號民事判決\n:「私法自治關係中,個人權利之取得、義務之負擔,純由個人之自由意志,法律不宜任意干涉,基於自由意思締結任何契約,除違反強制、或禁止之規定,及公序良俗外,無論其內容、方式如何,法律概須予以保護,此即所謂私法自治原則與契約自由原則。而契約自由原則,尚包括當事人是否締約之自由(即締結自由)、選擇締約對象之自由(相對人選擇自由)、契約內容決定之自由(內容決定自由)及方式自由。」", "中華民國憲法第22條\n:「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n\n\t\n司法院釋字第576號解釋\n:「契約自由為個人自主發展與實現自我之重要機制,並為私法自治之基礎,除依契約之具體內容受憲法各相關基本權利規定保障外,亦屬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其他自由權利之一種。惟國家基於維護公益之必要,尚非不得以法律對之為合理之限制。」",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簡抗字第227號民事裁定\n:「夫妻兩願離婚者,縱無符合該條給付贍養費之要件,基於私法自治契約自由原則,其以契約約定給付贍養費,當事人應受拘束,與民法第1057條所定因判決離婚而應給與之贍養費有間。」", "民法第2編第2章第4節贈與\n。", "民法第408條\n:「\n\n\tI 贈與物之權利未移轉前,贈與人得撤銷其贈與。其一部已移轉者,得就其未移轉之部分撤銷之。\n\n\tII 前項規定,於經公證之贈與,或為履行道德上義務而為贈與者,不適用之。」",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1年度家上字第69號民事裁定\n:「衡情,贍養費與贈與,雖同具有金錢給付之外觀,但贍養費更包含相對人對婚姻生活及家庭之付出,非一般無償贈與可資比擬,倘認協議書所謂之贍養費係屬贈與,則抗告人未為給付之情形下,本得隨時撤銷贈與,兩造又何以協議支付至女方再嫁為止?況抗告人已自陳承前開金錢給付之約定,係基於兩造離婚,為安撫相對人情緒、幫助相對人走出離婚低潮而為約定,可見前開金錢給付之約定,依兩造締約之真意,係用以填補相對人因兩願離婚而喪失之婚姻上生活保持請求權而為約定,核非一般之贈與,自無民法第408條第1項關於撤銷贈與規定之適用,抗告人此部分抗辯,洵屬無據 。」", "民法第418條\n:「贈與人於贈與約定後,其經濟狀況顯有變更,如因贈與致其生計有重大之影響,或妨礙其扶養義務之履行者,得拒絕贈與之履行。」",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1年度訴字第100號民事判決\n:「次查,兩造就系爭離婚協議書中關於同意給付『贍養費』400萬元之約定,固與民法第1057條係於判決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始得請求之贍養費請求權不同,然贍養費乃夫妻間扶養義務之延長,則在兩願離婚時,基於契約自由原則,自得經由離婚協議就贍養費之給付為約定,且因贍養費係為填補婚姻上生活保持請求權之喪失而設,而非本於贈與之意思而定,自難認離婚後給付贍養費之約定屬贈與性質。……參酌兩造以離婚協議書所達成之最終協議,應係彼此磋商所有離婚條件後所為之權衡結果,即欲藉由條件之交換、退讓及妥協,進而達成兩願離婚之目的,亦難認本件被告同意支付原告400萬元,係屬無償之贈與契約。……(三)綜上,系爭離婚協議書中關於被告同意支付原告贍養費400萬元之約定,既非屬贈與契約性質,則被告援引民法第408條第1項撤銷贈與之規定,主張撤銷尚未給付之350萬元部分,及按民法第418條窮困抗辯規定,拒絕履行贈與,即屬無理而不足採。」",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簡抗字第15號民事裁定\n:「兩造於離婚協議書約定給付之『贍養費』,非民法第1057條所定之贍養費,無從比照裁判離婚所生之贍養費為酌減。再抗告人所負擔之房租、生活所需等費用,並無明顯變化,且非締約當時不可預料,其退休年齡及退休後之收入等,難謂其無從預見,自無民法第227條之2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爰維持原法院第一審之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經核於法並為違誤。」" ]
293a4646865d3fab1417fba59e48bfe43e2f658784e43014f58bfa71ba6b73f0
被判有罪之後一定會進監獄嗎?有可能用其他方式來抵嗎?易刑處分是什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254
null
一、刑法中規定的刑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 [1] ,可以分成「主刑」 [2] 和「從刑」(褫奪公權) [3] 兩種。 其中,主刑還可以再分為「生命刑」(死刑)、「自由刑」(徒刑、拘役)與「財產刑」(罰金)(詳圖1)。 圖1:刑的分類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二、什麼是易刑處分? 從現實層面來說,監獄空間和獄警人力都是有限的,本來就不可能無止盡的收容犯罪行為人,且刑罰雖然具有矯正犯罪的效果,但有些情況其實沒有施以刑罰的必要 [4] ,如果不論大罪小罪,一味將各種犯罪行為人通通關進監獄,反而有可能無法達到矯正犯罪的目的,甚至產生負面效果,這是因為短期自由刑有以下缺點 [5] : (一)因為監禁時間不長,恐無法真正達到教化、矯正的效果 [6] 。 (二)容易使犯罪行為人受到惡性感染,而提高再犯可能 [7] 。 (三)出獄後被貼上標籤,難以回歸社會。 所以,立法者為了避免短期自由刑的缺點,才設計了一種用來替代短期自由刑的制度,稱為「易刑處分」 [8] 。 三、易刑處分的種類 易刑處分的種類包括「易科罰金」、「易服勞役」、「易服社會勞動」及「易以訓誡」(詳圖2)。 圖2:易刑處分 資料來源:法律百科 易刑處分辭典 (一)易科罰金 [9] 所謂「易科罰金」,是指將「有期徒刑」、「拘役」改成繳納罰金,白話來說,就是用錢換取不用被關。 想要易科罰金,必須同時符合兩個前提: 被告犯的是「最重本刑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例如: 遺棄罪 、 侵占罪 ;如果犯的是相對較嚴重的罪,例如: 殺人罪 、 強盜罪 ,就不能易科罰金。 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宣告,例如:處有期徒刑4月 [10] ,或是處拘役30日 [11] 。 不過,並不是只要符合以上兩個條件就一定可以易科罰金,如果易科罰金無法達到矯正效果或無法維持法秩序,即便符合易科罰金的條件,執行檢察官也可能不准易科罰金 [12] 。 此外,雖然刑法第41條第1項規定是分別以新臺幣(下同)1,000元、2,000元、3,000元來折算被關的日數,但從判決書來看,實務上蠻多是以1日1,000元為標準 [13] 。 (二)易服勞役 [14] 如果被宣告「罰金刑」,但沒有準時於裁判確定後2個月內繳清,或是選擇分期卻又遲繳或未繳足,那就適用「易服勞役」,也就是「進去監獄裡面工作」,但易服勞役的行為人並不會跟受刑人關在一起 [15] 。 易服勞役的折算方式同樣是以1,000元、2,000元或3,000元折算1日,而實務上也大多是以工作1日1,000元為標準 [16] ,所以假設我被科罰金8萬元,易服勞役天數就是80日;另外要注意的是,易服勞役的期限不能超過1年 [17] 。 (三)易服社會勞動 [18] 易服社會勞動是指提供無酬的勞動服務,內容有:從事清潔整理、居家照護、弱勢關懷、淨山淨灘、環境保護、生態巡守、社區巡守、農林漁牧業勞動、社會服務、文書處理、交通安全以及其他各種無酬且符合公共利益的勞動或服務 [19] 。 而自由刑與罰金刑,都有可能易服社會勞動: 1. 自由刑 如果原本可以聲請易科罰金,卻因為沒有錢等原因而沒有聲請時,可以改成易服社會勞動,以社會勞動6小時折算1日 [20] 。 又或者是,因為所犯罪名不屬於「最重本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所以不能依刑法第41條第1項聲請易科罰金,但只要被宣告「6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時,也可以請求易服社會勞動 [21] 。 不過,跟易科罰金相同的是,如果犯罪行為人的身心健康不適合進行社會勞動,或是易服社會勞動無法達到矯正效果或無法維持法秩序時,則即便符合法定要件,檢察官也可能不准許行為人易服社會勞動 [22] 。 而易服社會勞動的期間上限與易服勞役一樣,不得超過1年 [23] 。 2. 罰金刑 罰金刑的易刑,原則上是先適用易服勞役,但如同前面所述,易服勞役是要在監獄裡面工作,其實跟被關沒有什麼不同,所以立法者放寬限制,只要犯罪行為人「沒有」以下情形,就可以選擇易服社會勞動 [24] : (1)易服勞役期間逾1年 [25] 。 (2)入監執行逾6月有期徒刑併科或併執行的罰金 [26] 。 (3)因身心健康的關係,執行社會勞動顯有困難 [27] 。 但要注意的是,罰金刑再易服社會勞動時,其履行期間的上限是2年 [28] ,與自由刑易服社會勞動的限制期間(1年)不同。 (四)易以訓誡 [29] 如果是受「拘役」或「罰金」的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可以易以訓誡,也就是給予訓示、告誡。 例如,A半夜在住宅區不斷鳴按喇叭,住戶B因而與A發生爭執,一時氣憤打了A一拳,雖然B構成傷害罪的事實明確,但其實半夜睡覺被吵,不管是誰都會氣憤難耐,因此法官認為B的犯罪動機在公益上顯可宥恕,雖宣告處罰金3,000元,但可以易以訓誡 [30] 。 四、易刑處分的決定權在檢察官手上 能不能易刑處分要經過兩個階段:首先,必須法院做出的判決主文有記載 [31] ,例如:「處拘役15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32] 或「處罰金新臺幣3,000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33] ,但這並不代表最後一定可以易刑處分 [34] 。 因為究竟可不可以易刑處分,是下一個執行階段檢察官裁量的範圍 [35] ,檢察官會依據個案的實際情形來判斷是否適合改為易刑處分 [36] 。但如果檢察官不同意易刑處分,受刑人可以向法院聲明異議 [37] ,由法院裁定是否准予易刑處分 [38] 。 五、結論 易刑處分的目的就是用來替代短期自由刑、罰金刑,所以從性質上來說,也可以將它理解成刑的一種。因此,易刑處分執行完畢,就等於是已經執行宣告刑 [39] 。但究竟可不可以易刑處分,最終還是由執行檢察官依個案決定,不因判決主文有記載就絕對可以改為易刑處分。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2xsc0"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2">中華民國刑法第32條</a>:「刑分為主刑及從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1xa2"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3">中華民國刑法第33條</a>:「主刑之種類如下:<br> 一、死刑。<br> 二、無期徒刑。<br>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br> 四、拘役:一日以上,六十日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一百二十日。<br> 五、罰金:新臺幣一千元以上,以百元計算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u8cp"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在過去,我國刑法所規定的從刑包括「沒收」和「褫奪公權」,但2015年12月30日總統公布修正刑法後,沒收就變成獨立的一種制度,不再是從刑,所以現行法中的從刑只剩褫奪公權一項了。<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6">中華民國刑法第36條</a>:「<br> I 從刑為褫奪公權。<br> II 褫奪公權者,褫奪下列資格:<br> 一、為公務員之資格。<br> 二、為公職候選人之資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t6gx"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事實上,有些犯罪行為人本身的可罰性很低,就算將他關進監獄也沒有太大意義。例如:家境貧困但奉公守法的X明知道偷竊不對,但已經挨餓多日,終於忍受不住而在超商偷了一個麵包果腹,雖然犯了竊盜罪,但把他關進監獄並沒有任何教化意義,畢竟X只是為了生存才犯罪,如果今天X豐衣足食,根本不會去偷麵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apfu"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amp;LawNo=41">刑法第41條立法理由</a>(2001/1/10):「一、本條易科罰金之規定即含對於短期刑期改以他種方式代替之精神,一則避免受刑人於獄中感染惡習再度危害社會、二則可疏解當前獄滿為患之困境。」<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1%2c%e5%8f%b0%e6%8a%97%2c1714%2c20230315%2c1">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714號刑事裁定</a>:「惟對於受短期自由刑宣告之受刑人,一旦置諸罪犯薈聚之監所,因刑期短促,不僅難收感化矯治之功效,反而足以使其沾染惡習而增加再犯之危險性,或因刑之執行迫使其與社會隔離,中斷或破壞其既有之人際關係,以及烙印化、標籤化之作用,造成復歸社會之困難,自宜對短期自由刑之執行有所節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a0a2"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就像健身一樣,如果只是練個兩三天,對於結實肌肉的養成恐怕沒有什麼效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vckw"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舉例來說,第一次嘗試偷竊的Y因為偷了掛在機車前面的便當而被抓去關,結果在獄中受「前輩」指導,學習更多進階的偷竊技巧,出獄後反而有意挑戰更艱難的竊盜方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log3"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所謂的「易」,就是指交換、改變的意思。</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7ilt"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1">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a>第1項:「犯最重本刑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者,得以新臺幣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易科罰金。但易科罰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1pix"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DM,111%2c%e6%98%93%2c707%2c20230328%2c1">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1年度易字第707號刑事判決</a>:「……處有期徒刑肆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z7jq"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TDM,112%2c%e7%b0%a1%2c279%2c20230427%2c1">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12年度簡字第279號刑事判決</a>:「……處拘役三十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grr7"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DM,112%2c%e8%81%b2%2c507%2c20230324%2c1">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2年度聲字第507號刑事裁定</a>:「次按易科罰金制度旨在救濟短期自由刑之流弊,性質屬易刑處分,至於個別受刑人如有不宜易科罰金之情形,在刑事執行程序中,檢察官得依現行條文第1項但書之規定,審酌受刑人是否具有『確因不執行所宣告之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等事由,而為准許或駁回受刑人易科罰金之聲請,更符合易科罰金制度之意旨(刑法第41條立法理由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j5ov"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所謂「以1,000元折算1日計算」,是指當法院宣告「拘役30日,以1,000元折算1日」時,如果不想被關、檢察官也准許易科罰金的話,那就必須繳納3萬元(1,000元X30日=3萬元),來取代拘役的執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wz9w"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2">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a>第1項:「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二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但依其經濟或信用狀況,不能於二個月內完納者,得許期滿後一年內分期繳納。遲延一期不繳或未繳足者,其餘未完納之罰金,強制執行或易服勞役。」</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vj8o"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40001&amp;flno=3">監獄行刑法第3條</a>:「<br> I 處徒刑、拘役及罰金易服勞役之受刑人,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於監獄內執行之。<br> II 處拘役及罰金易服勞役者,應與處徒刑者分別監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u9dw"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M,112%2c%e5%af%a9%e7%b0%a1%2c234%2c20230427%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2年度審簡字第234號刑事判決</a>:「……處罰金新臺幣參仟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44ph"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2">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a>第3項:「易服勞役以新臺幣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一年。」<br> 這邊補充說明一下,雖然易服勞役也是以1,000、2,000和3,000元去折算日數,但因為有折算後不能超過1年的限制,因此法院在選擇折算金額時,並不是隨意決定的。舉例來說,假設Z被宣告處罰金105萬元,如果以1,000元折算的話是1,050天、以2,000元折算的話是525天、以3,000元折算的話則是350天;其中,就只有以3,000元折算的方式會符合1年的時間限制,所以法院只能宣告以3,000元折算。<br> 但問題是,如果今天罰金金額特別高,以3,000元折算還是會超過1年的話,該怎麼辦呢?對此,<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2">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a>第5項有規定:「罰金總額折算逾一年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一年之日數比例折算。依前項所定之期限,亦同。」簡單來說,就是不受1,000至3,000元的範圍限制。例如,假設Z今天是被宣告處罰金600萬元,即便用最高的3,000元去折算也還要服勞役2,000天,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改成以「600萬元÷365天≒16,438元」的方式折算,等於服勞役一天可以抵16,438元!不過要注意此種以比例折算的方式僅限於「用3,000元折算還是會超過1年」的情況。<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2c106%2c%e5%8f%b0%e4%b8%8a%2c648%2c20170330&amp;ot=in">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648號刑事判決</a>:「……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五項係規定罰金總額縱以最高金額三千元折算易服勞役一日,其期限仍逾一年,不能依同條第三項定折算標準時之辦法,倘所處罰金總額如易服勞役以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尚可不逾一年,即無依上開第五項之比例方法折算罰金總額之必要。……如分別以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均未逾一年之期限,即無依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五項之比例方法折算罰金總額之必要。乃原判決就上開部分竟皆諭知『罰金如易服勞役,以罰金總額與一年之日數比例折算』,其適用法則自屬違背法令。」</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ywxv"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2-1">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a>第1項:「罰金易服勞役,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得以提供社會勞動六小時折算一日,易服社會勞動:<br> 一、易服勞役期間逾一年。<br> 二、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併科或併執行之罰金。<br> 三、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社會勞動顯有困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ch41"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aspx?LSID=FL049812">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a>第3點:「<br> I 社會勞動係以提供無酬的勞動服務,作為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易服勞役期間一年以下之一種替代措施,屬於刑罰的一種易刑處分,具有處罰性質。<br> II 社會勞動提供之勞動服務內容包括清潔整理、居家照護、弱勢關懷、淨山淨灘、環境保護、生態巡守、社區巡守、農林漁牧業勞動、社會服務、文書處理、交通安全以及其他各種無酬且符合公共利益之勞動或服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88ns"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1">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a>第2項:「依前項規定得易科罰金而未聲請易科罰金者,得以提供社會勞動六小時折算一日,易服社會勞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wg7c"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1">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a>第3項:「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不符第一項易科罰金之規定者,得依前項折算規定,易服社會勞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zzcg"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1">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a>第4項:「前二項之規定,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或易服社會勞動,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適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kqwb"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1">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a>第5項:「第二項及第三項之易服社會勞動履行期間,不得逾一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jssf"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2-1">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a>第1項。<br> <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amp;LawNo=42-1">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立法理由</a>(2009/05/19):「……(一)罰金為一種財產刑,以能執行受刑人之財產為原則。至如無財產可繳納或供強制執行,原條文雖定有易服勞役制度,惟須入監執行,屬於機構內處遇方式。經參考德國立法例及本法第四十一條增訂徒刑、拘役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立法意旨,爰於第一項規定得以提供社會勞動來替代罰金所易服之勞役,將社會勞動作為罰金易服勞役後之再易刑處分,使無法繳納罰金者,得以提供社會勞動方式,免於入監執行罰金所易服之勞役。」</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nw6k"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可能會有讀者納悶,不是說易服勞役的期間不能超過1年嗎?為什麼還會有條文所規定「易服勞役期間逾1年」的情形?這是因為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這部分可參考<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01424&amp;LawNo=42-1">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立法理由</a>(2009/05/19):「……(二)依修正條文第四十二條規定,易服勞役期限不得逾一年。惟其他法律對於易服勞役期限亦有特別規定之例,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001&amp;flno=136-2">銀行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12&amp;flno=67-2">金融控股公司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146&amp;flno=71-2">票券金融管理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10027&amp;flno=58-2">信託業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058&amp;flno=48-2">信用合作社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168-5">保險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180-1">證券交易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121&amp;flno=119">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M0070013&amp;flno=58">農業金融法</a>等金融法規,即規定『犯本法之罪,所科罰金達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而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期間為二年以下,其折算標準以罰金總額與二年之日數比例折算;所科罰金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而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期間為三年以下,其折算標準以罰金總額與三年之日數比例折算。』對此高額罰金及逾一年易服勞役期間,若准易服社會勞動,不僅與國民法感情不符,同時減弱罰金刑之嚇阻作用,爰於第一款將之排除適用。」<br> 如果想進一步知道當其他法律與刑法規定不一樣時,應優先適用哪一部法律,可以參考劉立耕(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299">什麼是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以刑事法為例</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4hf7"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Reason.aspx?LSID=FL049812&amp;LawNo=5">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第5點修法理由</a>:「所稱『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併科或併執行之罰金,不得聲請易服社會勞動』包括下列情形:<br> (一)單罪宣告刑逾六月有期徒刑併科之罰金。<br> (二)數罪併罰之徒刑應執行刑不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而須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者,其併執行之罰金。<br> (三)數罪併罰之徒刑應執行刑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惟未聲請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而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者,其併執行之罰金。<br> (四)數罪併罰之徒刑應執行刑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經聲請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惟未獲准許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而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者,其併執行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wxx3" id="footnote-27"><a href="#footnote-marker-27-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tent.aspx?LSID=FL049812&amp;LawNo=5">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第5點</a>第7項:「(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認有『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社會勞動顯有困難』之事由:<br> 1. 有身心疾病或障礙、年老、體衰或健康狀態不佳,致難以勝任勞動或服務者。<br> 2. 未檢附體檢表,且難以判斷其身心健康狀況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yfbt" id="footnote-28"><a href="#footnote-marker-2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2-1">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a>第2項:「前項社會勞動之履行期間不得逾二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lyw3" id="footnote-29"><a href="#footnote-marker-2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3">中華民國刑法第43條</a>:「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gm7b" id="footnote-30"><a href="#footnote-marker-3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M,91%2c%e7%b0%a1%2c1814%2c20020702%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1年度簡字第1814號刑事判決</a>:「甲○○傷害人之身體,處罰金叁仟元,易以訓誡。」</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eao7" id="footnote-31"><a href="#footnote-marker-31-1"> </a> <cite>關於刑事判決記載的說明,可以參閱:楊舒婷(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39">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二)——刑事判決書</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4x0s" id="footnote-32"><a href="#footnote-marker-3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DM,112%2c%e5%a3%a2%e7%b0%a1%2c647%2c20230420%2c1">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壢簡字第647號刑事判決</a>:「甲○○犯竊盜罪,處拘役十五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一千元折算一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sv9v" id="footnote-33"><a href="#footnote-marker-3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M,112%2c%e5%af%a9%e7%b0%a1%2c234%2c20230427%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2年度審簡字第234號刑事判決</a>:「甲○○犯刑法第三百零九條第一項之公然侮辱罪,處罰金新臺幣參仟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7ta5" id="footnote-34"><a href="#footnote-marker-34-1"> </a> <cite>仔細看裁判主文其實都是記載「如」易科罰金、「如」易服勞役,也就是「如果」的意思,可見法院只是給檢察官折算的標準而已,並沒有說一定要准予易刑處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wp01" id="footnote-35"><a href="#footnote-marker-3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57">刑事訴訟法第457條</a>第1項:「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但其性質應由法院或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指揮,或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oahi" id="footnote-36"><a href="#footnote-marker-3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0%2c%e5%8f%b0%e6%8a%97%2c1188%2c20210722%2c1">最高法院110年台抗字第1188號刑事裁定</a>:「……易刑處分之否准,係法律賦予檢察官指揮執行時之裁量權限,執行檢察官自得考量受刑人之實際情況,是否有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以作為其裁量是否准予易科罰金之憑據,非謂一經判決宣告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執行檢察官即應為易科罰金之易刑處分。又所謂『難收矯正之效』及『難以維持法秩序』,乃立法者賦與執行檢察官得依具體個案,考量犯罪特性、情節及受刑人個人特殊事由,審酌應否准予易刑處分之裁量權,檢察官就此項裁量權之行使,僅於發生裁量瑕疵之情況,法院始有介入審查之必要,倘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其程序上已給予受刑人就其個人特殊事由陳述意見之機會,實體上並已就包含受刑人所陳述關於其個人特殊事由在內之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所指情形予以衡酌考量,而為否准受刑人易科罰金之執行命令,則屬執行檢察官裁量權之合法行使範圍,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kenj" id="footnote-37"><a href="#footnote-marker-3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84">刑事訴訟法484條</a>:「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uz02" id="footnote-38"><a href="#footnote-marker-3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486">刑事訴訟法486條</a>:「法院應就疑義或異議之聲明裁定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94pe" id="footnote-39"><a href="#footnote-marker-3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44">中華民國刑法第44條</a>:「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簡單來說,易刑處分就是代替了原來的刑罰執行,所以不用再執行原來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cite></li> </ol> </section>
[ "中華民國刑法第32條\n:「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3條\n:「主刑之種類如下:\n\n\t一、死刑。\n\n\t二、無期徒刑。\n\n\t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n\n\t四、拘役:一日以上,六十日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一百二十日。\n\n\t五、罰金:新臺幣一千元以上,以百元計算之。」", "在過去,我國刑法所規定的從刑包括「沒收」和「褫奪公權」,但2015年12月30日總統公布修正刑法後,沒收就變成獨立的一種制度,不再是從刑,所以現行法中的從刑只剩褫奪公權一項了。\n\n\t\n中華民國刑法第36條\n:「\n\n\tI 從刑為褫奪公權。\n\n\tII 褫奪公權者,褫奪下列資格:\n\n\t一、為公務員之資格。\n\n\t二、為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事實上,有些犯罪行為人本身的可罰性很低,就算將他關進監獄也沒有太大意義。例如:家境貧困但奉公守法的X明知道偷竊不對,但已經挨餓多日,終於忍受不住而在超商偷了一個麵包果腹,雖然犯了竊盜罪,但把他關進監獄並沒有任何教化意義,畢竟X只是為了生存才犯罪,如果今天X豐衣足食,根本不會去偷麵包。", "刑法第41條立法理由\n(2001/1/10):「一、本條易科罰金之規定即含對於短期刑期改以他種方式代替之精神,一則避免受刑人於獄中感染惡習再度危害社會、二則可疏解當前獄滿為患之困境。」\n\n\t\n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714號刑事裁定\n:「惟對於受短期自由刑宣告之受刑人,一旦置諸罪犯薈聚之監所,因刑期短促,不僅難收感化矯治之功效,反而足以使其沾染惡習而增加再犯之危險性,或因刑之執行迫使其與社會隔離,中斷或破壞其既有之人際關係,以及烙印化、標籤化之作用,造成復歸社會之困難,自宜對短期自由刑之執行有所節制。」", "就像健身一樣,如果只是練個兩三天,對於結實肌肉的養成恐怕沒有什麼效果。", "舉例來說,第一次嘗試偷竊的Y因為偷了掛在機車前面的便當而被抓去關,結果在獄中受「前輩」指導,學習更多進階的偷竊技巧,出獄後反而有意挑戰更艱難的竊盜方式。", "所謂的「易」,就是指交換、改變的意思。", "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n第1項:「犯最重本刑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者,得以新臺幣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易科罰金。但易科罰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在此限。」",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1年度易字第707號刑事判決\n:「……處有期徒刑肆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12年度簡字第279號刑事判決\n:「……處拘役三十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2年度聲字第507號刑事裁定\n:「次按易科罰金制度旨在救濟短期自由刑之流弊,性質屬易刑處分,至於個別受刑人如有不宜易科罰金之情形,在刑事執行程序中,檢察官得依現行條文第1項但書之規定,審酌受刑人是否具有『確因不執行所宣告之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等事由,而為准許或駁回受刑人易科罰金之聲請,更符合易科罰金制度之意旨(刑法第41條立法理由參照)。」", "所謂「以1,000元折算1日計算」,是指當法院宣告「拘役30日,以1,000元折算1日」時,如果不想被關、檢察官也准許易科罰金的話,那就必須繳納3萬元(1,000元X30日=3萬元),來取代拘役的執行。", "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n第1項:「罰金應於裁判確定後二個月內完納。期滿而不完納者,強制執行。其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但依其經濟或信用狀況,不能於二個月內完納者,得許期滿後一年內分期繳納。遲延一期不繳或未繳足者,其餘未完納之罰金,強制執行或易服勞役。」", "監獄行刑法第3條\n:「\n\n\tI 處徒刑、拘役及罰金易服勞役之受刑人,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於監獄內執行之。\n\n\tII 處拘役及罰金易服勞役者,應與處徒刑者分別監禁。」",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2年度審簡字第234號刑事判決\n:「……處罰金新臺幣參仟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n第3項:「易服勞役以新臺幣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一年。」\n\n\t這邊補充說明一下,雖然易服勞役也是以1,000、2,000和3,000元去折算日數,但因為有折算後不能超過1年的限制,因此法院在選擇折算金額時,並不是隨意決定的。舉例來說,假設Z被宣告處罰金105萬元,如果以1,000元折算的話是1,050天、以2,000元折算的話是525天、以3,000元折算的話則是350天;其中,就只有以3,000元折算的方式會符合1年的時間限制,所以法院只能宣告以3,000元折算。\n\n\t但問題是,如果今天罰金金額特別高,以3,000元折算還是會超過1年的話,該怎麼辦呢?對此,\n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n第5項有規定:「罰金總額折算逾一年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一年之日數比例折算。依前項所定之期限,亦同。」簡單來說,就是不受1,000至3,000元的範圍限制。例如,假設Z今天是被宣告處罰金600萬元,即便用最高的3,000元去折算也還要服勞役2,000天,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改成以「600萬元÷365天≒16,438元」的方式折算,等於服勞役一天可以抵16,438元!不過要注意此種以比例折算的方式僅限於「用3,000元折算還是會超過1年」的情況。\n\n\t\n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648號刑事判決\n:「……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五項係規定罰金總額縱以最高金額三千元折算易服勞役一日,其期限仍逾一年,不能依同條第三項定折算標準時之辦法,倘所處罰金總額如易服勞役以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尚可不逾一年,即無依上開第五項之比例方法折算罰金總額之必要。……如分別以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均未逾一年之期限,即無依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五項之比例方法折算罰金總額之必要。乃原判決就上開部分竟皆諭知『罰金如易服勞役,以罰金總額與一年之日數比例折算』,其適用法則自屬違背法令。」", "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n第1項:「罰金易服勞役,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得以提供社會勞動六小時折算一日,易服社會勞動:\n\n\t一、易服勞役期間逾一年。\n\n\t二、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併科或併執行之罰金。\n\n\t三、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社會勞動顯有困難。」", "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n第3點:「\n\n\tI 社會勞動係以提供無酬的勞動服務,作為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易服勞役期間一年以下之一種替代措施,屬於刑罰的一種易刑處分,具有處罰性質。\n\n\tII 社會勞動提供之勞動服務內容包括清潔整理、居家照護、弱勢關懷、淨山淨灘、環境保護、生態巡守、社區巡守、農林漁牧業勞動、社會服務、文書處理、交通安全以及其他各種無酬且符合公共利益之勞動或服務。」", "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n第2項:「依前項規定得易科罰金而未聲請易科罰金者,得以提供社會勞動六小時折算一日,易服社會勞動。」", "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n第3項:「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不符第一項易科罰金之規定者,得依前項折算規定,易服社會勞動。」", "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n第4項:「前二項之規定,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或易服社會勞動,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適用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41條\n第5項:「第二項及第三項之易服社會勞動履行期間,不得逾一年。」", "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n第1項。\n\n\t\n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立法理由\n(2009/05/19):「……(一)罰金為一種財產刑,以能執行受刑人之財產為原則。至如無財產可繳納或供強制執行,原條文雖定有易服勞役制度,惟須入監執行,屬於機構內處遇方式。經參考德國立法例及本法第四十一條增訂徒刑、拘役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立法意旨,爰於第一項規定得以提供社會勞動來替代罰金所易服之勞役,將社會勞動作為罰金易服勞役後之再易刑處分,使無法繳納罰金者,得以提供社會勞動方式,免於入監執行罰金所易服之勞役。」", "可能會有讀者納悶,不是說易服勞役的期間不能超過1年嗎?為什麼還會有條文所規定「易服勞役期間逾1年」的情形?這是因為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這部分可參考\n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立法理由\n(2009/05/19):「……(二)依修正條文第四十二條規定,易服勞役期限不得逾一年。惟其他法律對於易服勞役期限亦有特別規定之例,如\n銀行法\n、\n金融控股公司法、\n票券金融管理法\n、\n信託業法\n、\n信用合作社法\n、\n保險法\n、\n證券交易法\n、\n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n、\n農業金融法\n等金融法規,即規定『犯本法之罪,所科罰金達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而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期間為二年以下,其折算標準以罰金總額與二年之日數比例折算;所科罰金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而無力完納者,易服勞役期間為三年以下,其折算標準以罰金總額與三年之日數比例折算。』對此高額罰金及逾一年易服勞役期間,若准易服社會勞動,不僅與國民法感情不符,同時減弱罰金刑之嚇阻作用,爰於第一款將之排除適用。」\n\n\t如果想進一步知道當其他法律與刑法規定不一樣時,應優先適用哪一部法律,可以參考劉立耕(2022),《\n什麼是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以刑事法為例\n》。", "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第5點修法理由\n:「所稱『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併科或併執行之罰金,不得聲請易服社會勞動』包括下列情形:\n\n\t(一)單罪宣告刑逾六月有期徒刑併科之罰金。\n\n\t(二)數罪併罰之徒刑應執行刑不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而須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者,其併執行之罰金。\n\n\t(三)數罪併罰之徒刑應執行刑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惟未聲請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而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者,其併執行之罰金。\n\n\t(四)數罪併罰之徒刑應執行刑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經聲請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惟未獲准許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而入監執行逾六月有期徒刑者,其併執行之罰金。」", "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第5點\n第7項:「(七)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認有『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社會勞動顯有困難』之事由:\n\n\t1. 有身心疾病或障礙、年老、體衰或健康狀態不佳,致難以勝任勞動或服務者。\n\n\t2. 未檢附體檢表,且難以判斷其身心健康狀況者。」", "中華民國刑法第42條之1\n第2項:「前項社會勞動之履行期間不得逾二年。」", "中華民國刑法第43條\n:「受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犯罪動機在公益或道義上顯可宥恕者,得易以訓誡。」",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1年度簡字第1814號刑事判決\n:「甲○○傷害人之身體,處罰金叁仟元,易以訓誡。」", "關於刑事判決記載的說明,可以參閱:楊舒婷(2022),《\n怎麼看懂判決書?判決書上都記載了什麼內容?(二)——刑事判決書\n》。",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壢簡字第647號刑事判決\n:「甲○○犯竊盜罪,處拘役十五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一千元折算一日。」",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2年度審簡字第234號刑事判決\n:「甲○○犯刑法第三百零九條第一項之公然侮辱罪,處罰金新臺幣參仟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仔細看裁判主文其實都是記載「如」易科罰金、「如」易服勞役,也就是「如果」的意思,可見法院只是給檢察官折算的標準而已,並沒有說一定要准予易刑處分。", "刑事訴訟法第457條\n第1項:「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但其性質應由法院或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指揮,或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最高法院110年台抗字第1188號刑事裁定\n:「……易刑處分之否准,係法律賦予檢察官指揮執行時之裁量權限,執行檢察官自得考量受刑人之實際情況,是否有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以作為其裁量是否准予易科罰金之憑據,非謂一經判決宣告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執行檢察官即應為易科罰金之易刑處分。又所謂『難收矯正之效』及『難以維持法秩序』,乃立法者賦與執行檢察官得依具體個案,考量犯罪特性、情節及受刑人個人特殊事由,審酌應否准予易刑處分之裁量權,檢察官就此項裁量權之行使,僅於發生裁量瑕疵之情況,法院始有介入審查之必要,倘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其程序上已給予受刑人就其個人特殊事由陳述意見之機會,實體上並已就包含受刑人所陳述關於其個人特殊事由在內之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所指情形予以衡酌考量,而為否准受刑人易科罰金之執行命令,則屬執行檢察官裁量權之合法行使範圍,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刑事訴訟法484條\n:「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 "刑事訴訟法486條\n:「法院應就疑義或異議之聲明裁定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44條\n:「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易服勞役或易以訓誡執行完畢者,其所受宣告之刑,以已執行論。」簡單來說,易刑處分就是代替了原來的刑罰執行,所以不用再執行原來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 ]
a2e0f613aa171ded0e6ce8d2e1080968522bf80f3e947d4ae687fe73625b2c0f
進法庭要坐哪?不能去開庭要先跟誰說?開庭要記得帶哪些東西?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1256
null
一、進法庭要坐哪?坐在上面的就是法官嗎? 當我們收到開庭通知書時,可以先觀察是由檢察署或法院核發的通知單。開庭有分成兩種,檢察署以及法院。以下以筆者熟悉的臺中地方檢察署、臺中地方法院及高等法院臺中分院的配置,說明法庭內的座位: (一)檢察署的刑事案件偵查程序 [1] 由檢察署檢察官或檢察事務官主持開庭,因此坐在上面的是檢察官或是檢察事務官,不是法官,旁邊則會由書記官負責記錄。 被告會單獨坐在下方正中間的應訊位置,前方會有配置電腦螢幕可以看到檢察官或檢察事務官問的問題,律師(辯護人)則會另外坐在被告後方或是左右的座位,不會和被告坐在一起。 (二)法院開庭的刑事案件或民事事件 1. 刑事案件 [2] 一般刑案會由1位法官進行準備程序 [3] ,審理時由3位法官(受命法官、陪席法官、審判長)一同審理,此時,確實就是身穿代表公平、正義鑲藍邊黑色法袍 [4] 的法官坐在上方位置,書記官及通譯則坐於法官席下方位置,負責記錄的是身穿黑邊黑袍的書記官,負責朗誦開庭及到庭人員的則是身穿金邊黑袍的通譯。 檢察官席則由蒞庭檢察官出席代表告訴方,身穿代表懺悔意義鑲紫邊黑色法袍坐在面對法官席右手邊位置(走進法庭右手邊位置),如果告訴人或告訴代理人有出庭,是坐在檢察官席旁邊告訴人的位置。被告席則由被告及身穿代表忠誠潔白鑲白邊黑色法袍律師一起坐在面對法官席左手邊位置(走進法庭左手邊位置)。但也有法院(例如新北地方法院)是反過來,檢察官坐在面對法官席左手邊位置、被告及律師坐在面對法官席右手邊。 2. 民事案件 [5] 一般民案會由法官獨任審理,或是由1位法官行準備程序 [6] 、3位法官(受命法官、陪席法官、審判長)一同審理。跟刑案一樣,法官身穿藍邊黑色法袍坐在上方法官席位置。原告及原告律師,坐在面對法官席的右手邊位置;被告及被告律師,則坐在面對法官席的左手邊位置。無論是原告或是被告的律師,都是穿鑲白邊的黑色法袍。 在上訴程序中,上訴人(可能是原告也可能是被告)及上訴人律師,坐在面對法官席的右手邊位置;被上訴人及被上訴人律師,則坐在面對法官席的左手邊位置。 (三)依照自己是告人還是被告找位子 由上面的位置分布,可以簡單歸納出一個邏輯,在法院開庭,告訴方、原告方、上訴方,都是坐在面對法官席右手邊位置,也就是一走進法庭的右手邊;相反的,被告方、被上訴方,則是坐在面對法官席左手邊位置,也就是一走進法庭的左手邊。 (四)律師的小建議 如果獨自前往開庭,不曉得自己應該坐在哪個位置,除了可以查看座位前面標示的名牌外,也可以找身著藍色制服的法警,詢問自己應該要坐在那裡。 二、不能去開庭記得先跟書記官說明 開庭前收到的開庭通知單上,會有承辦書記官的「股別」及「電話分機」,如果檢察署或法院安排的開庭時間,有重要的事情無法前往,則可以先致電跟書記官說明情況,請檢察署或法院更改時間;後續通常還要再把同一請假理由寫在書狀裡(最好附上相關證據證明),向檢察官或法官請假 [7] ,不過請假或改開庭時間決定權限還是在檢察署或法院,所以請假或改期書狀遞出去之後,別忘記向書記官追蹤後續狀況;如果是經地檢署起訴到法院,收到法院開庭通知的告訴人,上面會記載告訴人可以用書面陳述意見,自行決定是否到庭。 附帶一提,如果要委任律師陪同或代理出席,也要讓律師知道已經收到開庭通知單,讓律師知悉、安排幾月幾日要前往開庭。 三、本人一定要親自到嗎?開庭要帶哪些東西? (一)刑事案件 刑事偵查案件的被告一定要本人親自出席,並且攜帶身分證件、開庭通知。檢察署開庭前,要先報到將身分證件交給法警,等法警叫到姓名時,再依指示將手機關機 [8] 、進入法庭開庭。 若在法院開庭,刑事案件被告一樣要親自出席,攜帶身分證件、開庭通知,開庭前向法警報到繳交身分證件後,在法庭外等待開庭。 (二)民事事件 民事事件的當事人可以親自出席,或委託律師與律師一起出席,或只由律師單獨出席,也就是民事事件的原告或被告並不一定要親自出席,除非法官要求要親自到庭(例如離婚調解,因為涉及身分關係改變,法院通常會建議當事人親自出席)。如果要委託律師或是他人代理出席 [9] ,則需準備委任狀給法院 [10] 。 四、如果是證人收到開庭通知該怎麼辦? 如果收到證人開庭的通知,時間上無法配合的話,一樣要先依照通知書上的「承辦股別」及「電話分機」跟書記官說明自己無法到庭的正當理由,並提出請假的書狀,請檢察署或是法院改期。若沒有正當的理由不到庭,可能會遭裁罰新臺幣3萬元以下罰鍰,嚴重還可能會被拘提 [11] 。 開庭當日要攜帶身分證件,以及可能與案件相關的資料,前往開庭。開庭時則會坐在法庭正中間證人席位置,會有螢幕可以看法官、檢察官或律師詢問的問題和自己的證詞。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ol2ax"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地檢署偵查庭內的位置圖可參考新北地檢署示意圖,但每個地檢署配置會略有不同: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2021),《<a href="https://www.pcc.moj.gov.tw/293833/293834/718485/293845/362648/post">偵查庭平面圖</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zxqc"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74&amp;flno=2">法庭席位布置規則第2條</a>第1項第2款:「各類法院法庭席位依訴訟程序之不同,分別如下:……二、刑事法庭席位(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GetFile.ashx?FileId=0000304262&amp;lan=C">附圖二</a>)。」<br> 刑事庭內部的配置圖可參考:司法院(n.d.),《<a href="https://topic.judicial.gov.tw/kids/cp-1550-57428-883e5-3.html">認識司法院</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sa80"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79">刑事訴訟法第279條</a>第1項:「行合議審判之案件,為準備審判起見,得以庭員一人為受命法官,於審判期日前,使行準備程序,以處理第二百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二百七十四條、第二百七十六條至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之事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e2dv"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20091&amp;flno=3">法官、檢察官、公設辯護人、律師及書記官服制規則第3條</a>:「法官、檢察官、公設辯護人、律師及書記官服式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GetFile.ashx?FileId=0000210826&amp;lan=C">附圖(一)</a>,均用黑色,領、袖及對襟鑲邊,邊寬十二公分。」<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20091&amp;flno=4">法官、檢察官、公設辯護人、律師及書記官服制規則第4條</a>:「前條各制服鑲邊之色別如下:<br> 一、法官用藍。<br> 二、檢察官用紫。<br> 三、公設辯護人用綠。<br> 四、律師用白。<br> 五、書記官用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qhbr"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174&amp;flno=2">法庭席位布置規則第2條</a>第1項第1款:「各類法院法庭席位依訴訟程序之不同,分別如下:一、民事法庭席位(如<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GetFile.ashx?FileId=0000288455&amp;lan=C">附圖一</a>)。」<br> 民事庭的位置跟家事庭相同,座位圖可參考:司法院(2020),《<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546-57409-20320-1.html">家事制度簡介</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6v11"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270">民事訴訟法第270條</a>第1項:「行合議審判之訴訟事件,法院於必要時以庭員一人為受命法官,使行準備程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xvm4"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向地檢署請假的書狀範本可以參考: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2023),《<a href="https://www.tyc.moj.gov.tw/294079/294125/294127/377762/post">刑事請假狀</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lv7c"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tent.aspx?lsid=FL041254&amp;LawNo=4">臺灣高等檢察署及所屬各級檢察署偵查庭管理要點第4點</a>第8款:「四、當事人、訴訟關係人到署接受訊問時,應遵守下列事項:……(八)進入偵查庭時應將手機關閉,如有響鈴妨害偵查庭秩序,得命交由法警暫時保管,庭畢後再行領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w4u0"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依照<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68">民事訴訟法第68條</a>第1項,原則上必須委任律師代理開庭,如果不是律師,例如想請配偶、父母或子女代理出席,則要先經過法官許可。可以參考以下規定:<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32&amp;flno=2">民事事件委任非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許可準則第2條</a>:「下列之人,審判長得許可其為訴訟代理人:<br> 一、大學法律系、所畢業者。<br> 二、現為中央或地方機關所屬人員,經該機關委任為訴訟代理人者。<br> 三、現受僱於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從事法務工作,經該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委任為訴訟代理人者。<br> 四、經高考法制、金融法務,或其他以法律科目為主之高等考試及格者。<br> 五、其他依其釋明堪任該事件之訴訟代理人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32&amp;flno=3">民事事件委任非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許可準則第3條</a>:「當事人委任其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或二親等內之姻親為訴訟代理人者,審判長得許可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5imf"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69">民事訴訟法第69條</a>第1項:「訴訟代理人,應於最初為訴訟行為時,提出委任書。但由當事人以言詞委任,經法院書記官記明筆錄,或經法院、審判長依法選任者,不在此限。」<br> 委任狀的範本可以參考:司法院(2021),《<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61-3974-0f9f4-1.html">民事委任狀(附委任狀)</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dr3j"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03">民事訴訟法第303條</a>第1、2項:「<br> I 證人受合法之通知,無正當理由而不到場者,法院得以裁定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br> II 證人已受前項裁定,經再次通知,仍不到場者,得再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拘提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178">刑事訴訟法第178條</a>第1項:「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而不到場者,得科以新臺幣三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拘提之;再傳不到者,亦同。」</cite></li> </ol> </section>
[ "地檢署偵查庭內的位置圖可參考新北地檢署示意圖,但每個地檢署配置會略有不同: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2021),《\n偵查庭平面圖\n》。", "法庭席位布置規則第2條\n第1項第2款:「各類法院法庭席位依訴訟程序之不同,分別如下:……二、刑事法庭席位(如\n附圖二\n)。」\n\n\t刑事庭內部的配置圖可參考:司法院(n.d.),《\n認識司法院\n》。", "刑事訴訟法第279條\n第1項:「行合議審判之案件,為準備審判起見,得以庭員一人為受命法官,於審判期日前,使行準備程序,以處理第二百七十三條第一項、第二百七十四條、第二百七十六條至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之事項。」", "法官、檢察官、公設辯護人、律師及書記官服制規則第3條\n:「法官、檢察官、公設辯護人、律師及書記官服式如\n附圖(一)\n,均用黑色,領、袖及對襟鑲邊,邊寬十二公分。」\n\n\t\n法官、檢察官、公設辯護人、律師及書記官服制規則第4條\n:「前條各制服鑲邊之色別如下:\n\n\t一、法官用藍。\n\n\t二、檢察官用紫。\n\n\t三、公設辯護人用綠。\n\n\t四、律師用白。\n\n\t五、書記官用黑。」", "法庭席位布置規則第2條\n第1項第1款:「各類法院法庭席位依訴訟程序之不同,分別如下:一、民事法庭席位(如\n附圖一\n)。」\n\n\t民事庭的位置跟家事庭相同,座位圖可參考:司法院(2020),《\n家事制度簡介\n》。", "民事訴訟法第270條\n第1項:「行合議審判之訴訟事件,法院於必要時以庭員一人為受命法官,使行準備程序。」", "向地檢署請假的書狀範本可以參考: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2023),《\n刑事請假狀\n》。", "臺灣高等檢察署及所屬各級檢察署偵查庭管理要點第4點\n第8款:「四、當事人、訴訟關係人到署接受訊問時,應遵守下列事項:……(八)進入偵查庭時應將手機關閉,如有響鈴妨害偵查庭秩序,得命交由法警暫時保管,庭畢後再行領回。」", "依照\n民事訴訟法第68條\n第1項,原則上必須委任律師代理開庭,如果不是律師,例如想請配偶、父母或子女代理出席,則要先經過法官許可。可以參考以下規定:\n\n\t\n民事事件委任非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許可準則第2條\n:「下列之人,審判長得許可其為訴訟代理人:\n\n\t一、大學法律系、所畢業者。\n\n\t二、現為中央或地方機關所屬人員,經該機關委任為訴訟代理人者。\n\n\t三、現受僱於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從事法務工作,經該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委任為訴訟代理人者。\n\n\t四、經高考法制、金融法務,或其他以法律科目為主之高等考試及格者。\n\n\t五、其他依其釋明堪任該事件之訴訟代理人者。」\n\n\t\n民事事件委任非律師為訴訟代理人許可準則第3條\n:「當事人委任其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或二親等內之姻親為訴訟代理人者,審判長得許可之。」", "民事訴訟法第69條\n第1項:「訴訟代理人,應於最初為訴訟行為時,提出委任書。但由當事人以言詞委任,經法院書記官記明筆錄,或經法院、審判長依法選任者,不在此限。」\n\n\t委任狀的範本可以參考:司法院(2021),《\n民事委任狀(附委任狀)\n》。", "民事訴訟法第303條\n第1、2項:「\n\n\tI 證人受合法之通知,無正當理由而不到場者,法院得以裁定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下罰鍰。\n\n\tII 證人已受前項裁定,經再次通知,仍不到場者,得再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拘提之。」\n\n\t\n刑事訴訟法第178條\n第1項:「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而不到場者,得科以新臺幣三萬元以下之罰鍰,並得拘提之;再傳不到者,亦同。」" ]
b8a9011fbf09289567e4bd70b46bb24cca050e2053632fab14aee97e85ae2c50
下班時間回覆老闆訊息是否算加班?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563
一、 A擔任服裝設計師兼企劃,其雇主經常不分上下班時間,隨時交辦工作項目,A經常需在下班時間回覆雇主訊息,或與其他人為工作事項之溝通,A是否可以向雇主請求加班費? 二、 B在外商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雇主經常在半夜傳電子郵件予B,某日B在晚上11時收到主管電子郵件,主旨為「URGENT:Need help,今日內完成。」B是否可以請求加班費? 三、 C為私立幼兒園老師,雇主要求C需加入公司的通訊軟體群組,且雇主經常於下班時間在群組告知C關於公務上的訊息,例如:「明日校外教學請記得攜帶名牌。」並要求C瀏覽訊息後,一定要回覆,請問C可否請求加班費?
隨著通訊軟體的便利,越來越多雇主藉由通訊軟體交辦公務,也衍生出許多勞工經常於下班時間收到雇主的訊息,需額外利用下班時間回覆老闆的訊息,甚至在家藉由通訊軟體繼續提供勞務。 因此先前有新聞報導指出,勞工在非上班時間收到雇主訊息,雇主須補發加班費 [1] ,但是可否像新聞報導所述向老闆請求加班費,還是需要依據具體個案判斷,以下將列舉三個案例向讀者們說明:(見圖1) 圖1 下班時間回覆老闆訊息,是加班嗎? 資料來源:紀欣宜 / 繪圖:Yen 圖1 下班時間回覆老闆訊息,是加班嗎? 資料來源:紀欣宜 / 繪圖:Yen 一、案例一的A任服裝設計師兼企劃是否可以向雇主請求加班費? (一) A是否可以向雇主請求加班,需以訊息的內容判斷,舉例來說,假如雇主在星期三下班時間,以通訊軟體通知A「請於下星期一上午11時前完成工作,並將設計圖傳給廠商。」由此內容可以得知,此訊息並不具有急迫性。 (二) A尚可利用三個工作天的時間完成雇主所交辦的工作,無須A在非正常工作時間立即加班進行工作 [2] ,且雇主並無表明有加班的需要 [3] ,也沒有指定A須利用特定時段完成 [4] ,縱使A決定自行利用下班時間完成公務,也不可以向老闆請求加班費。 二、案例二在外商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的B是否可以請求加班費? (一) B在下班時間收到主管訊息:「今日內須完成工作。」依此訊息內容可以得知,此工作內容具有急迫性,且雇主要求B於下班時間須即刻提供勞務,則此種情況,雇主應給付B加班費 [5] 。 (二) 應注意的是,B可自行記錄工作之起迄時間,並以電子郵件內容及完成工作交付的紀錄等回報給雇主,請求雇主補登工作時間紀錄 [6] ,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三、C為私立幼兒園老師,雇主要求C需加入公司的通訊軟體群組,且雇主經常於下班時間在群組告知C關於公務上的訊息,例如:「明日校外教學請記得攜帶名牌。」並要求C瀏覽訊息後,一定要回覆,請問C可否請求加班費? (一) 勞工依照勞動基準法第24條第1項的規定請求加班費 [7] ,需以雇主確實有要求工作或勞工有履行職務之必要者為前提 [8] ,換句話說,假如雇主未要求勞工完成公務,勞工實際上也沒有提供勞務,則勞工也不可以請求加班費。 (二) 本案例中,雇主以通訊軟體告知C「明日校外教學請記得攜帶名牌」,由此訊息內容可知,雇主只是基於提醒的善意傳達資訊,並無交辦公務,更無要求C需即刻提供勞務,而C也沒有實際從事任何與公務有關的事項,因此C不可向雇主請求加班費。   衍生閱讀: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cbbn7"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ETtoday(2017),《<a href="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930/1022023.htm#ixzz5ojOxZOZl">下班後LINE一則算加班4小時 勞動部:不付最高罰100萬</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zv9n"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V,107%2c%e5%8b%9e%e8%a8%b4%2c58%2c20190426%2c2">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7年度勞訴字第58號民事判決</a>:(按:原告為勞工,被告為雇主)「原告主張:被告習慣於週五甚至週末指定工作,並要求原告週一即要審閱,且被告大陸公司員工於週二、四甚至休假日請原告為業務上之協助,又被告在大陸之打版師父經常於週六、日執行打版時,須與原告聯繫確認相關細節。綜觀原告提出之通訊軟體截圖可知,原告僅請求105年3月至107年2月14日,約102.5週之加班費用,並以每週二、四各加班2小時、休息日加班2小時計算,爰請求被告應給付加班費計496,692元等語。被告則以前開情詞置辯。經查,觀諸原告提出之通訊軟體紀錄所示,其固有於週二、四、六或週日等非工作時間內,與被告負責人李東和及其他員工有為訊息之傳送,然或為原告主動聯繫,或為原告單方傳送訊息,或為與其他人為工作注意事項之溝通,未見被告有何指派原告執行工作或要求原告於非正常工時須即刻提供勞務之情形,且關於原告所提出之通訊軟體紀錄並未涵蓋其所主張105年3月至107年2月14日間之全部週二、四及休息日,又其所稱加班之時數之計算,亦未見原告提出任何證據舉證以實其說,難謂原告確有於105年3月至107年2月14日間每週二、四及休息日各加班2小時之事實。」可資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c260"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V,107%2c%e5%8b%9e%e8%a8%b4%2c56%2c20190118%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7年度勞訴字第56號民事判決</a>:(按:原告為勞工,被告為雇主)「原告雖主張其於107年2月10日晚間6時起至隔日凌晨1時55分止,應陳庭欣之要求製作財務報表而為加班云云。然觀以原告提出之LINE通訊軟體對話紀錄,係原告主動聯繫陳庭欣要求提供相關報表,非陳庭欣交辦工作;又對話過程中陳庭欣稱『Actual performance可以先傳一版給我嗎?』,原告回覆『Actual performance我想檢查一下再傳』,可見『Actual performance』應為斯時已完成、原告欲再次檢查之工作項目,非陳庭欣突交代原告加班完成之工作項目;陳庭欣另稱『重點是星期一MNC AR report你能交的出來嗎?』、『星期一還有monthly management review ppt,你確定做的完』,僅要求原告於星期一繳交,未要求原告以加班方式完成,而星期一既仍為上班日,自仍有工作時間,原告亦回覆『恩恩,MNC星期一可以』、『正要email給您,但DIMAU TH NL的還沒收到,CRP的資料星期一會補進去』,未表明有加班之需要,則自難認原告係依被告指示及同意而為加班。­……勞工是否有加班,此勞工有無加班之必要,本屬二事,後者係依工作負荷予以判斷,前者則除工作負荷外,亦不能排除因個人之工作習慣、能力、時間安排、態度等多項因素所肇致之可能……報表都是有一定時間,是按照行程表去完成,每個月日期會有一些調整,但伊並非前一晚才交代原告,也沒有要求原告星期一完成,伊只是問他星期一是否可以交出來,因為他只是第一版,原告的工作應該在上班時間完成,這就是為何公司的系統無法連回家,公司也不希望原告回家加班,每個人都自己執行工作的範圍,時間怎麼安排是自己應該去安排的,不能到了最後說做不出來……可證該等工作非臨時交辦原告,而係每月例行工作項目,有一定時間及行程表,由勞工自行安排於上班時間內完成,是亦難認原告係因有加班必要而需在正常工作時間外工作。」可資參照。另查,本案已上訴第二審(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勞上字第35號民事判決),尚未判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ihw0"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V,107%2c%e5%8b%9e%e8%a8%b4%2c238%2c20181219%2c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勞訴字第238號民事判決</a>:(按:原告為勞工,被告為雇主)「被告公司部門主管Alice縱有於電子郵件中要求原告須於上午9時許前提供訂單資料,然此僅足以認定原告擔任之職務有於前揭期限內提出訂單資料之義務,然並未指定原告應利用何時段時間完成,換言之,原告身為督導,亦得請受其管理之各櫃點人員於上班時間之某時點前提出庫存情形後,再由其彙整後確認訂單,原告復未舉證證明其職務之工作量無法於正常工作時間內完成,依前揭說明,尚無從以被告公司要求原告應於上午9時許前提出訂單資料乙節,遽認原告有加班之事實。」可資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tegy"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LDV,106%2c%e5%8b%9e%e8%a8%b4%2c6%2c20171212%2c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6年度勞訴字第6號民事判決</a>:(按:原告為勞工,被告為雇主)「103年6月21日之電子郵件,標題寫(URGENT:Needhelp),要求今日即星期六內完成(本院卷二第228頁),被告同意應給付原告加班之時數為2小時內之加班時數為4.5小時,加班費為3,201元……」可資參照。另查,本案第二審(<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V,107%2c%e5%8b%9e%e4%b8%8a%e6%98%93%2c20%2c20180918%2c1">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勞上易字第20號民事判決</a>)仍維持原判,上訴駁回並已定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jhxn"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勞動部訂定的「<a href="https://www.mol.gov.tw/media/5758399/%E5%8B%9E%E5%B7%A5%E5%9C%A8%E4%BA%8B%E6%A5%AD%E5%A0%B4%E6%89%80%E5%A4%96%E5%B7%A5%E4%BD%9C%E6%99%82%E9%96%93%E6%8C%87%E5%B0%8E%E5%8E%9F%E5%89%87.pdf">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a>」第2條第7項規定:「勞工正常工作時間結束後,雇主以通訊軟體、電話或其他方式使勞工工作,勞工可自行記錄工作之起迄時間,並輔以對話、通訊紀錄或完成文件交付紀錄等送交雇主,雇主應即補登工作時間紀錄。」足資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3qai"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24">勞動基準法第24條</a>第1項:「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依下列標準加給:<br> 一、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一以上。<br> 二、再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二以上。<br> 三、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2">第三十二條</a>第四項規定,延長工作時間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倍發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4jbn"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V,105%2c%e5%8b%9e%e8%a8%b4%2c71%2c20160914%2c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5年度勞訴字第71號民事判決</a>:「末按勞基法第24條固規定,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延長工作時間在2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3分之1以上;再延長工作時間在2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3分之2以上。依第32條第3項規定,延長工作時間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倍發給之。然勞工依本條規定請求給付加班費者,必以雇主確有要求或為履行職務之必要者為前提。」可資參照。</cite></li> </ol> </section>
[ "ETtoday(2017),《\n下班後LINE一則算加班4小時 勞動部:不付最高罰100萬\n》。",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7年度勞訴字第58號民事判決\n:(按:原告為勞工,被告為雇主)「原告主張:被告習慣於週五甚至週末指定工作,並要求原告週一即要審閱,且被告大陸公司員工於週二、四甚至休假日請原告為業務上之協助,又被告在大陸之打版師父經常於週六、日執行打版時,須與原告聯繫確認相關細節。綜觀原告提出之通訊軟體截圖可知,原告僅請求105年3月至107年2月14日,約102.5週之加班費用,並以每週二、四各加班2小時、休息日加班2小時計算,爰請求被告應給付加班費計496,692元等語。被告則以前開情詞置辯。經查,觀諸原告提出之通訊軟體紀錄所示,其固有於週二、四、六或週日等非工作時間內,與被告負責人李東和及其他員工有為訊息之傳送,然或為原告主動聯繫,或為原告單方傳送訊息,或為與其他人為工作注意事項之溝通,未見被告有何指派原告執行工作或要求原告於非正常工時須即刻提供勞務之情形,且關於原告所提出之通訊軟體紀錄並未涵蓋其所主張105年3月至107年2月14日間之全部週二、四及休息日,又其所稱加班之時數之計算,亦未見原告提出任何證據舉證以實其說,難謂原告確有於105年3月至107年2月14日間每週二、四及休息日各加班2小時之事實。」可資參照。",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7年度勞訴字第56號民事判決\n:(按:原告為勞工,被告為雇主)「原告雖主張其於107年2月10日晚間6時起至隔日凌晨1時55分止,應陳庭欣之要求製作財務報表而為加班云云。然觀以原告提出之LINE通訊軟體對話紀錄,係原告主動聯繫陳庭欣要求提供相關報表,非陳庭欣交辦工作;又對話過程中陳庭欣稱『Actual performance可以先傳一版給我嗎?』,原告回覆『Actual performance我想檢查一下再傳』,可見『Actual performance』應為斯時已完成、原告欲再次檢查之工作項目,非陳庭欣突交代原告加班完成之工作項目;陳庭欣另稱『重點是星期一MNC AR report你能交的出來嗎?』、『星期一還有monthly management review ppt,你確定做的完』,僅要求原告於星期一繳交,未要求原告以加班方式完成,而星期一既仍為上班日,自仍有工作時間,原告亦回覆『恩恩,MNC星期一可以』、『正要email給您,但DIMAU TH NL的還沒收到,CRP的資料星期一會補進去』,未表明有加班之需要,則自難認原告係依被告指示及同意而為加班。­……勞工是否有加班,此勞工有無加班之必要,本屬二事,後者係依工作負荷予以判斷,前者則除工作負荷外,亦不能排除因個人之工作習慣、能力、時間安排、態度等多項因素所肇致之可能……報表都是有一定時間,是按照行程表去完成,每個月日期會有一些調整,但伊並非前一晚才交代原告,也沒有要求原告星期一完成,伊只是問他星期一是否可以交出來,因為他只是第一版,原告的工作應該在上班時間完成,這就是為何公司的系統無法連回家,公司也不希望原告回家加班,每個人都自己執行工作的範圍,時間怎麼安排是自己應該去安排的,不能到了最後說做不出來……可證該等工作非臨時交辦原告,而係每月例行工作項目,有一定時間及行程表,由勞工自行安排於上班時間內完成,是亦難認原告係因有加班必要而需在正常工作時間外工作。」可資參照。另查,本案已上訴第二審(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勞上字第35號民事判決),尚未判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7年度勞訴字第238號民事判決\n:(按:原告為勞工,被告為雇主)「被告公司部門主管Alice縱有於電子郵件中要求原告須於上午9時許前提供訂單資料,然此僅足以認定原告擔任之職務有於前揭期限內提出訂單資料之義務,然並未指定原告應利用何時段時間完成,換言之,原告身為督導,亦得請受其管理之各櫃點人員於上班時間之某時點前提出庫存情形後,再由其彙整後確認訂單,原告復未舉證證明其職務之工作量無法於正常工作時間內完成,依前揭說明,尚無從以被告公司要求原告應於上午9時許前提出訂單資料乙節,遽認原告有加班之事實。」可資參照。",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6年度勞訴字第6號民事判決\n:(按:原告為勞工,被告為雇主)「103年6月21日之電子郵件,標題寫(URGENT:Needhelp),要求今日即星期六內完成(本院卷二第228頁),被告同意應給付原告加班之時數為2小時內之加班時數為4.5小時,加班費為3,201元……」可資參照。另查,本案第二審(\n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勞上易字第20號民事判決\n)仍維持原判,上訴駁回並已定讞。", "勞動部訂定的「\n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n」第2條第7項規定:「勞工正常工作時間結束後,雇主以通訊軟體、電話或其他方式使勞工工作,勞工可自行記錄工作之起迄時間,並輔以對話、通訊紀錄或完成文件交付紀錄等送交雇主,雇主應即補登工作時間紀錄。」足資參照。", "勞動基準法第24條\n第1項:「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依下列標準加給:\n\n\t一、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一以上。\n\n\t二、再延長工作時間在二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三分之二以上。\n\n\t三、依\n第三十二條\n第四項規定,延長工作時間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倍發給。」",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5年度勞訴字第71號民事判決\n:「末按勞基法第24條固規定,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延長工作時間在2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3分之1以上;再延長工作時間在2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3分之2以上。依第32條第3項規定,延長工作時間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倍發給之。然勞工依本條規定請求給付加班費者,必以雇主確有要求或為履行職務之必要者為前提。」可資參照。" ]
d5df10888057ce3dbb828dbe513a09666b6fc4be1ce3a4c2a45e1650df72aeaf
知道自己是愛滋感染者,卻隱瞞與他人發生性行為,有罪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health-medical-ageing/1257
A明知自己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而患有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俗稱愛滋病),卻隱瞞病情,在沒有告知B自己感染HIV的情況下,與B進行未戴保險套的性行為,B事後才得知此事趕快前往醫院進行愛滋病篩檢,結果呈陰性反應,並未染病 [1] 。 B雖然僥倖未被傳染,但A明知自己染疫,在未告知B的情形下與對方發生性行為,會犯罪嗎?如果雙方是沒戴套的口交行為,A有罪嗎? 註腳   參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訴字第212號刑事判決 。
一、愛滋感染者隱瞞病情與他人發生性行為,是否犯罪? 我國在「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規定 [1] ,明明知道自己感染HIV,但進行以下其中一種行為卻沒有告知對方自己是感染者,導致傳染給對方,將面臨5~12年的有期徒刑: 與對方進行危險性行為。 跟他人共用針具、稀釋液或容器等施打行為。 必須注意的是,只要做了上面的任一行為,就算對方沒有真的被傳染,也可能構成未遂犯,仍會受罰。 二、法律所禁止的性行為 如果集中討論性行為這點,從前面的說明可以推論得出,愛滋感染者並不是任何時候都必須揭露自己染病,只有在與他人進行的是「危險性行為」卻未先告知,才算犯罪;換言之,如果雙方發生的不是危險性行為,感染者並不會因為隱瞞病情而受到刑事制裁。那怎樣才算是危險性行為?又需要造成什麼結果呢? (一)什麼是危險性行為? 危險性行為必須同時滿足以下2個條件,缺一不可 [2] : 未經隔絕器官黏膜或體液而直接接觸, 「且」經醫學上評估有重大傳染風險造成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 如果光看第1點,要隔絕器官黏膜或體液,則性行為是有套或無套,似乎被當作危險與否的區辨標準;然而,從第2點看出,這種性行為還必須同時是醫學上評估具有「重大傳染風險」,才算是危險性行為,近期有實務見解認為,隨著醫學研究進展,有些性行為雖然沒有戴套,但沒有傳染HIV病毒的可能,例如是未射精的口交行為,且性行為前感染者有穩定治療、服藥讓HIV病毒量下降到無法測出的程度 [3] ,國際上提出「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的概念,意思是「測不到體內有愛滋病毒,就等於不會傳染」即使是進行未隔離性行為,也不會將愛滋病傳染給性伴侶 [4] 。這種經醫學認定沒有重大傳染風險的性行為,就不是「危險性行為」 [5] ,即使沒有事前告知對方自己是愛滋感染者,也不會犯罪。 (二)傳染給他人 實際上要證明「被誰傳染」並不容易 [6] 。不過,即使沒有傳染給他人,也仍是犯罪未遂的行為,法律還是會處罰明知自己感染還與他人做危險性行為的感染者。 (三)還有哪些情形必須揭露自己感染HIV? 除了危險性行為、針頭共用必須告知,法律還規定愛滋感染者就醫時原則上必須向醫事人員告知已感染 [7] ,沒有告知的話,會面臨新臺幣3萬~15萬元的罰鍰 [8] 。至於醫師如果診斷出病人是感染者,醫師必須向地方政府通報,收到消息的地方政府公衛人員可以調查感染源和接觸者,通知他們接受HIV的諮詢與檢查 [9] 。 二、案例說明 回到本案,B雖然僥倖未被感染愛滋,A難道就不需要負法律上的責任嗎?必須看他們的性行為是不是危險性行為!如果是,例如A的愛滋病毒量明明很高,還與B進行無套插入式性交,就算沒有成功傳染給他人也還是會被罰喔!但如果不是危險性行為,例如雖然沒戴套,但是未射精的口交行為,且性行為前A有服藥讓HIV病毒量下降到無法測出的程度,有法院認為這樣A就不受刑事懲罰。 三、反思與感想 有實務見解指出,這條規定的目的 [10] ,是基於維護大眾身體健康的公共利益,並衡量感染者的個人性自主權,在法律上以要求感染者「戴保險套從事性行為」等最小限制方式,阻斷感染途徑,防治控制疫情。 但,這樣處罰會不會太苛刻 [11] ?且無套性行為本來就存在著較高的性病感染風險,僅仰賴患病那一方的告知義務來確保性行為的安全,足夠嗎? 儘管鼓勵知道自己疾病狀況的人在與他人從事性行為時誠實告知病情,但社會對於HIV帶原者的誤解,帶原者一旦揭露病情,恐怕面臨個人隱私被轉傳以致日常生活無法安穩度過的劇變,在說與不說都面臨難題的情形下,法律仍對未告知者處以嚴苛的刑事罰責,似乎仍有討論的空間。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vxe3n"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04&amp;flno=21">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a>第1、3項:「<br> I 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或有共用針具、稀釋液或容器等之施打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br> III 未遂犯亦罰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xy59"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04&amp;flno=21">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a>第4項:「危險性行為之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規定訂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31&amp;flno=2">危險性行為之範圍標準第2條</a>:「危險性行為之範圍,指未經隔絕器官黏膜或體液而直接接觸,且經醫學評估有重大傳染風險造成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之性行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g4q2"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危險性行為之範圍標準第2條<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GetFile.ashx?FileId=0000294816&amp;lan=C&amp;type=1&amp;date=20210702">修法理由</a>(2021/7/2):「二、依據現有最佳可得知之科學及醫學證據顯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穩定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且維持病毒量受良好控制狀態(病毒量200 copies/mL 以下),無透過性行為傳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予其伴侶之案例發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a0lf"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9%2c%e4%b8%8a%e8%a8%b4%2c212%2c20200609%2c1">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訴字第212號刑事判決</a>:「上開『結束因未披露HIV、HIV暴露和傳播而產生的過於寬泛的刑事定罪:重要的科學、醫學和法律考量』記載『如果HIV感染者正在接受有效的HIV治療或病毒載量低,則不應因此人HIV未披露、暴露或傳播而受到起訴或定罪』,上開『專家共識聲明:刑法脈絡下的愛滋相關科學』則記載『對正在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的愛滋病毒陽性者進行口交,或口交者正在服用PrEP的情況下,沒有傳染愛滋病毒的可能性』,足見上述2份文件已肯認『測不到病毒即不具傳染力』(U=U,即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之觀念,此參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於107年所發表之『測不到病毒即不具傳染力(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一文即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pbg6"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1%2c%e5%8f%b0%e4%b8%8a%2c2419%2c20220714%2c1">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419號刑事判決</a>:「參酌上開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指引及世界愛滋大會專家共識聲明等2份文件關於愛滋病毒……必須特定體液中存充足病毒,而該份量充足之特定體液直接與非感染者之黏膜、受損組織,或正在發炎之潰瘍但非完好之皮膚等接觸,並克服該非感染者之先天免疫抵抗,才能傳播該病毒。以及依目前科學及醫學實證資料顯示,愛滋病毒感染者經由口交行為將該病毒傳染給非感染者,暨經抗反轉錄病毒療法或服用抗病毒藥物之感染者,經由性行為而將病毒傳染給非感染者之可能及其風險值等內容,並審酌臺大醫院對於案發當天被告與未感染者進行本件被訴口交行為,依被告服用抗愛滋藥物、取藥頻率等服藥狀況,及被告於106年4月11日及同年7月14日測得HIV病毒量之情形,……經綜合觀察判斷,認為本件被告雖有未戴保險套而與吳OO為『未射精之口交行為』,然依其於案發前有按時服用三恩美藥物,案發當時其HIV 病毒量應已下降到無法測出之程度,而與吳OO互為口交且未射精之行為,依目前醫學研究進展結果,經醫學上評估尚不具有造成HIV病毒感染之可能,而難認屬於醫學上評估可能造成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之性行為,……改判諭知被告無罪,已詳敘其取捨證據及論斷之理由,核其所為之論斷,尚無違反經驗及論理法則之情形,且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sz4d"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有感染科的醫師指出,當B表示A將愛滋傳染給他,縱使兩人身上病毒株相似程度高達95%,也無法證明就是A將病毒傳給B,因為B身上的病毒可能來自別人。參閱: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2020),《<a href="https://praatw.org/news/2020">無害的罪人!「愛滋21條」6大陰暗面現形</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nt2r"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04&amp;flno=12">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2條</a>第1項:「感染者有提供其感染源或接觸者之義務;就醫時,應向醫事人員告知其已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但處於緊急情況或身處隱私未受保障之環境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alc5"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04&amp;flno=23">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3條</a>第1項:「違反第十一條第三項、第十二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一項及第四項、第十五條之一或第十七條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但第十二條第一項但書所定情形,不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r0dp"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04&amp;flno=13">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3條</a>第1項:「醫事人員發現感染者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地方主管機關通報;其通報程序與內容,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04&amp;flno=12">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2條</a>第2項:「主管機關得對感染者及其感染源或接觸者實施調查。但實施調查時不得侵害感染者之人格及隱私。」<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04&amp;flno=15">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5條</a>第1項第2款:「主管機關應通知下列之人,至指定之醫事機構,接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諮詢與檢查:……二、與感染者發生危險性行為、共用針具、稀釋液、容器或有其他危險行為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4fdq"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V%2c107%2c%e5%8f%b0%e4%b8%8a%2c3428%2c001">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428號刑事判決</a>:「又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之規定,係為阻斷感染者與他人為未隔絕器官黏膜或體液之接觸感染途徑,以達愛滋病防治與疫情控制之目的,……此乃基於維護潛在不特定大眾身體健康之公共利益考量,並衡量HIV感染者之個人性自主權,以要求『戴保險套從事性行為』之最小限制方式,進行愛滋病防治等旨甚詳,……。」</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0gzh"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愛滋病是第三類傳染病,危害程度不如第一類傳染病,刑罰竟比<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50001&amp;flno=62">傳染病防治法第62條</a>對第一類傳染病規定的罰則還重,且5~12年的有期徒刑更與<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78">刑法第278條</a>重傷害罪的刑度相同。縱然這條規定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大眾健康的公共利益,但要求個人捨棄他的隱私、性自主權,否則將處以很重的刑度,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仍有討論空間。</cite></li> </ol> </section>
[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n第1、3項:「\n\n\tI 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或有共用針具、稀釋液或容器等之施打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n\n\tIII 未遂犯亦罰之。」",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n第4項:「危險性行為之範圍,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規定訂之。」\n\n\t\n危險性行為之範圍標準第2條\n:「危險性行為之範圍,指未經隔絕器官黏膜或體液而直接接觸,且經醫學評估有重大傳染風險造成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之性行為。」", "危險性行為之範圍標準第2條\n修法理由\n(2021/7/2):「二、依據現有最佳可得知之科學及醫學證據顯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穩定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且維持病毒量受良好控制狀態(病毒量200 copies/mL 以下),無透過性行為傳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予其伴侶之案例發生。」",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訴字第212號刑事判決\n:「上開『結束因未披露HIV、HIV暴露和傳播而產生的過於寬泛的刑事定罪:重要的科學、醫學和法律考量』記載『如果HIV感染者正在接受有效的HIV治療或病毒載量低,則不應因此人HIV未披露、暴露或傳播而受到起訴或定罪』,上開『專家共識聲明:刑法脈絡下的愛滋相關科學』則記載『對正在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的愛滋病毒陽性者進行口交,或口交者正在服用PrEP的情況下,沒有傳染愛滋病毒的可能性』,足見上述2份文件已肯認『測不到病毒即不具傳染力』(U=U,即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之觀念,此參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於107年所發表之『測不到病毒即不具傳染力(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一文即明……。」",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419號刑事判決\n:「參酌上開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指引及世界愛滋大會專家共識聲明等2份文件關於愛滋病毒……必須特定體液中存充足病毒,而該份量充足之特定體液直接與非感染者之黏膜、受損組織,或正在發炎之潰瘍但非完好之皮膚等接觸,並克服該非感染者之先天免疫抵抗,才能傳播該病毒。以及依目前科學及醫學實證資料顯示,愛滋病毒感染者經由口交行為將該病毒傳染給非感染者,暨經抗反轉錄病毒療法或服用抗病毒藥物之感染者,經由性行為而將病毒傳染給非感染者之可能及其風險值等內容,並審酌臺大醫院對於案發當天被告與未感染者進行本件被訴口交行為,依被告服用抗愛滋藥物、取藥頻率等服藥狀況,及被告於106年4月11日及同年7月14日測得HIV病毒量之情形,……經綜合觀察判斷,認為本件被告雖有未戴保險套而與吳OO為『未射精之口交行為』,然依其於案發前有按時服用三恩美藥物,案發當時其HIV 病毒量應已下降到無法測出之程度,而與吳OO互為口交且未射精之行為,依目前醫學研究進展結果,經醫學上評估尚不具有造成HIV病毒感染之可能,而難認屬於醫學上評估可能造成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之性行為,……改判諭知被告無罪,已詳敘其取捨證據及論斷之理由,核其所為之論斷,尚無違反經驗及論理法則之情形,且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有感染科的醫師指出,當B表示A將愛滋傳染給他,縱使兩人身上病毒株相似程度高達95%,也無法證明就是A將病毒傳給B,因為B身上的病毒可能來自別人。參閱: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2020),《\n無害的罪人!「愛滋21條」6大陰暗面現形\n》。",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2條\n第1項:「感染者有提供其感染源或接觸者之義務;就醫時,應向醫事人員告知其已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但處於緊急情況或身處隱私未受保障之環境者,不在此限。」",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3條\n第1項:「違反第十一條第三項、第十二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一項及第四項、第十五條之一或第十七條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但第十二條第一項但書所定情形,不罰。」",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3條\n第1項:「醫事人員發現感染者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地方主管機關通報;其通報程序與內容,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n\n\t\n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2條\n第2項:「主管機關得對感染者及其感染源或接觸者實施調查。但實施調查時不得侵害感染者之人格及隱私。」\n\n\t\n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5條\n第1項第2款:「主管機關應通知下列之人,至指定之醫事機構,接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諮詢與檢查:……二、與感染者發生危險性行為、共用針具、稀釋液、容器或有其他危險行為者。」",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428號刑事判決\n:「又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之規定,係為阻斷感染者與他人為未隔絕器官黏膜或體液之接觸感染途徑,以達愛滋病防治與疫情控制之目的,……此乃基於維護潛在不特定大眾身體健康之公共利益考量,並衡量HIV感染者之個人性自主權,以要求『戴保險套從事性行為』之最小限制方式,進行愛滋病防治等旨甚詳,……。」", "愛滋病是第三類傳染病,危害程度不如第一類傳染病,刑罰竟比\n傳染病防治法第62條\n對第一類傳染病規定的罰則還重,且5~12年的有期徒刑更與\n刑法第278條\n重傷害罪的刑度相同。縱然這條規定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大眾健康的公共利益,但要求個人捨棄他的隱私、性自主權,否則將處以很重的刑度,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仍有討論空間。" ]
6df5da641052fbf83ac6a4fc69fcd870b43cf626db4407ea68e8d724b9817880
什麼是職場霸凌?遇到職場霸凌可以怎麼作?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881
null
你是否在辦公室曾遇過同事對你工作表現的冷嘲熱諷、批評貶低你的工作能力、在背後攻訐及用不禮貌的方式傳遞公文,甚至工作時短暫的私人行為都被同事拍照等侵犯隱私的行為?如果有的話,或許你正處於職場霸凌的環境,以下進一步介紹職場霸凌的定義及保障權益的相關作法,學會如何自保並遠離職場霸凌。 一、什麼是職場霸凌?職場霸凌有明確定義嗎? 我國現行法規對於職場霸凌還沒有定義性規定,不過已有法院判決及行政機關的行政指導有相類似的定義可供參考。 (一)法院判決 有法院實務 [1] 認為「職場霸凌」,是指發生在工作場所中,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造成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及受傷,進而折損被霸凌者的自信,並帶來沈重的身心壓力。 此外,除了上司對部屬的職場霸凌,也有法院 [2] 認為職場霸凌也可能發生在部屬對上司,或同儕之間,重點是在被霸凌的人本身是否受有身心壓力,或有人格遭到否定的羞辱感受。 (二)行政機關行政指導 勞動部公告的「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前言 [3] 中也特別提到:勞工在職場上遭受主管或同事利用職務或地位上的優勢予以不當對待,或遭受顧客、服務對象、其他相關人士的肢體攻擊、言語侮辱、恐嚇、威脅等霸凌或暴力事件,導致勞工發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甚至危及性命等。這份行政指導中關於職場暴力危害的說明,也可以作為了解職場霸凌的參考。 綜合法院和行政機關的說法,可以說「職場霸凌」就是勞工在職場上受到其他個人或一群人藉由權力濫用或職務優勢,持續對被霸凌者造成冒犯、威脅而產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 二、遇到職場霸凌可以怎麼作?(見圖1) 圖1 遇到職場霸凌可以怎麼作? 資料來源:侯嘉偉 / 繪圖:Yen 圖1 遇到職場霸凌可以怎麼作? 資料來源:侯嘉偉 / 繪圖:Yen 相較於職場性騷擾,如果符合性別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的定義,會有比較完整的規範和處理機制 [4] ;但職場霸凌的受霸凌者對於霸凌者或雇主,就要依具體情形,分別從刑事、民事責任及勞動法上的權益,尋求救濟。  (一)追究刑事責任 若霸凌者以肢體攻擊、言語侮辱、恐嚇、威脅等,因為具體行為可能涉及傷害 [5] 、公然侮辱 [6] 、恐嚇危安 [7] 、強制罪 [8] 等刑法相關規定,可以向檢警提起告訴 [9] 來追究霸凌者應負的刑事責任。 (二)請求民事賠償 霸凌行為也可能構成侵權行為,須負損害賠償責任 [10] 。如果霸凌者不是雇主,而是其他同事或主管,受僱人在執行職務時對其他同事、下屬的霸凌行為,雇主也可能須負擔僱用人責任,因而也可以向雇主請求連帶賠償 [11] 。 另外,受僱人服勞務時,雇主也負有使受僱人避免受危害之虞的保護義務 [12] ,若雇主明知或可以知道工作場所內受僱人有受霸凌危害的可能,卻未提供必要的預防,而造成受僱人的生命、身體或健康遭到危害,則雇主也應負相關的民事賠償責任 [13] 。 (三)要求雇主保障勞動權益 我國勞動法對於雇主應預防勞工發生職業災害,並建立適當的工作環境及提供安全衛生措施,在勞動基準法 [14] 、職業安全衛生法 [15] 及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16] 均有相關的規定,所以如果發現雇主違反這些勞動法上的義務時,受霸凌者也可以直接向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申訴 [17] ,藉由政府部門的介入,確保勞工免於職場霸凌的工作環境,保障勞動權益。 除了前面的法律權益保障外,還有其他單位內部處理的機制,或是事前的蒐證準備工作,可以參考下一篇文章:《 遇到職場霸凌,除了訴訟,還可以怎麼作?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38sbo"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CDV,100%2c%e7%ab%b9%e5%8b%9e%e5%b0%8f%2c4%2c20110812%2c4">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0年度竹勞小字第4號民事判決</a>:「『職場霸凌』,乃意指在工作場所中發生的,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所造成的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及受傷,進而折損其自信並帶來沈重的身心壓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nrxt"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DV,104%2c%e9%87%8d%e5%8b%9e%e8%a8%b4%2c10%2c20160219%2c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重勞訴字第10號民事判決</a>:「職場霸凌也可能發生在部屬對上司,或同儕間,重點在於受霸凌者本身是否受有身心壓力或有人格遭到否定之羞辱感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crl1"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1.aspx?id=FL085196&amp;flno=1">「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前言</a>:「勞工於職場上遭受主管或同事利用職務或地位上的優勢予以不當之對待,或遭受顧客、服務對象、其他相關人士之肢體攻擊、言語侮辱、恐嚇、威脅等霸凌或暴力事件,致發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甚而危及性命等。」</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r1wa"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關於職場性騷擾的說明,可以參考焦興鎧(2022),《<a href="/article/labor-work/218">我國防治工作場所性騷擾法制的簡要說明</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pyti"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277">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a>第1項:「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br> 關於傷害罪的定義,可以參考:法律百科辭典「<a href="/dictionary/2692">普通傷害罪</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3fho"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09">中華民國刑法第309條</a>:「<br> I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br> II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br> 關於公然侮辱罪,可以參考:蔡文元(2022),《<a href="/article/crime-penalty/139">什麼是公然侮辱罪</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eqz8"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05">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a>:「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e7bl"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304">中華民國刑法第304條</a>:「<br> I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br> II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br> 關於強制罪,可以參考:雷皓明、張學昌(2022),《<a href="/article/crime-penalty/106">什麼情況可能成立強制罪</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2x8v"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10001&amp;flno=232">刑事訴訟法第232條</a>:「犯罪之被害人,得為告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ytoc"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84">民法第184條</a>:「<br> I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br> II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0d88"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88">民法第188條</a>第1項前段:「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rgp6"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483-1">民法第483條之1</a>:「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身體、健康有受危害之虞者,僱用人應按其情形為必要之預防。」</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yp13"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DV,109%2c%e5%8b%9e%e8%a8%b4%2c96%2c20201207%2c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9年度勞訴字第96號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up0r"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勞動基準法第8條</a>:「雇主對於僱用之勞工,應預防職業上災害,建立適當之工作環境及福利設施。其有關安全衛生及福利事項,依有關法律之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iqjv"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60001&amp;flno=6">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a>第2項第3款:「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oqpv"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60009&amp;flno=324-3">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24條之3</a>:「<br> I 雇主為預防勞工於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致遭受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應採取下列暴力預防措施,作成執行紀錄並留存三年:<br> 一、辨識及評估危害。<br> 二、適當配置作業場所。<br> 三、依工作適性適當調整人力。<br> 四、建構行為規範。<br> 五、辦理危害預防及溝通技巧訓練。<br> 六、建立事件之處理程序。<br> 七、執行成效之評估及改善。<br> 八、其他有關安全衛生事項。<br> II 前項暴力預防措施,事業單位勞工人數達一百人以上者,雇主應依勞工執行職務之風險特性,參照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相關指引,訂定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計畫,並據以執行;於勞工人數未達一百人者,得以執行紀錄或文件代替。」</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plxj"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關於勞工申訴的方式及管道,可以進一步參考:侯嘉偉(2024),《<a href="/article/labor-work/771">勞工申訴可以保密嗎?——勞資爭議的各種申訴管道</a>》。</cite></li> </ol> </section>
[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0年度竹勞小字第4號民事判決\n:「『職場霸凌』,乃意指在工作場所中發生的,藉由權力濫用與不公平的處罰所造成的持續性的冒犯、威脅、冷落、孤立或侮辱行為,使被霸凌者感到受挫、被威脅、羞辱、被孤立及受傷,進而折損其自信並帶來沈重的身心壓力。」",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重勞訴字第10號民事判決\n:「職場霸凌也可能發生在部屬對上司,或同儕間,重點在於受霸凌者本身是否受有身心壓力或有人格遭到否定之羞辱感受。」", "「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前言\n:「勞工於職場上遭受主管或同事利用職務或地位上的優勢予以不當之對待,或遭受顧客、服務對象、其他相關人士之肢體攻擊、言語侮辱、恐嚇、威脅等霸凌或暴力事件,致發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甚而危及性命等。」", "關於職場性騷擾的說明,可以參考焦興鎧(2022),《\n我國防治工作場所性騷擾法制的簡要說明\n》。", "中華民國刑法第277條\n第1項:「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n\n\t關於傷害罪的定義,可以參考:法律百科辭典「\n普通傷害罪\n」。", "中華民國刑法第309條\n:「\n\n\tI 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n\n\tII 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n\n\t關於公然侮辱罪,可以參考:蔡文元(2022),《\n什麼是公然侮辱罪\n》。",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n:「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刑法第304條\n:「\n\n\tI 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n\n\tII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n\n\t關於強制罪,可以參考:雷皓明、張學昌(2022),《\n什麼情況可能成立強制罪\n》。", "刑事訴訟法第232條\n:「犯罪之被害人,得為告訴。」", "民法第184條\n:「\n\n\tI 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n\n\tII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 "民法第188條\n第1項前段:「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 "民法第483條之1\n:「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身體、健康有受危害之虞者,僱用人應按其情形為必要之預防。」",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9年度勞訴字第96號民事判決\n。", "勞動基準法第8條\n:「雇主對於僱用之勞工,應預防職業上災害,建立適當之工作環境及福利設施。其有關安全衛生及福利事項,依有關法律之規定。」",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n第2項第3款:「雇主對下列事項,應妥為規劃及採取必要之安全衛生措施:……三、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 "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24條之3\n:「\n\n\tI 雇主為預防勞工於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致遭受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應採取下列暴力預防措施,作成執行紀錄並留存三年:\n\n\t一、辨識及評估危害。\n\n\t二、適當配置作業場所。\n\n\t三、依工作適性適當調整人力。\n\n\t四、建構行為規範。\n\n\t五、辦理危害預防及溝通技巧訓練。\n\n\t六、建立事件之處理程序。\n\n\t七、執行成效之評估及改善。\n\n\t八、其他有關安全衛生事項。\n\n\tII 前項暴力預防措施,事業單位勞工人數達一百人以上者,雇主應依勞工執行職務之風險特性,參照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相關指引,訂定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計畫,並據以執行;於勞工人數未達一百人者,得以執行紀錄或文件代替。」", "關於勞工申訴的方式及管道,可以進一步參考:侯嘉偉(2024),《\n勞工申訴可以保密嗎?——勞資爭議的各種申訴管道\n》。" ]
49c910a8775652e625cec38d3f7c135b544c171df92e2127d5fe22f898e15e3d
除了股票,有價證券還有哪些種類?公司可以發行虛擬貨幣籌資嗎?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1243
A股份有限公司近期計畫募集資金,但不想向投資人提供公開說明書,因此A公司決定這次募資不採發行股票募資。這時A公司突發奇想,何不發行時下正流行的虛擬貨幣來獲取公司所需要的資金?反正會讓取得虛擬貨幣的投資人,未來可以依照A公司的營運狀況取得一定比例的分紅。A公司可以發行虛擬貨幣來籌措資金嗎?發行虛擬貨幣有什麼注意事項?是不是就不用提供公開說明書了呢?
一、證券交易法上的有價證券(見圖1) 圖1 有價證券的種類與特性 資料來源:黃蓮瑛、胡桓 / 繪圖:Yen 圖1 有價證券的種類與特性 資料來源:黃蓮瑛、胡桓 / 繪圖:Yen (一)有價證券的種類 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虛擬貨幣需不需要提供投資人公開說明書 [1] 的關鍵,在於所發行的是不是屬於證券交易法的有價證券 [2] 。有價證券是指表現出有一定價值,且具有投資性和流通性的憑證 [3] ,依據證券交易法 [4] ,有價證券主要包括以下種類: 政府債券; 公司股票; 公司債券; 主管機關核定的其他有價證券。 由上可知,有價證券除了一般常見的股票及債券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種類,甚至是新股認購權利證書、新股權利證書,以及前面提到各種有價證券的價款繳納憑證或表明權利的證書 [5] ,都算是有價證券。 (二)主管機關核定的其他有價證券 證券交易法為了避免法律漏洞,採取的是「有限列舉,概括授權」的立法模式。也就是除了證券交易法上已明定的有價證券種類,如股票、債券等等之外,同時也授權主管機關可以核定其他的有價證券。目前已經核定的有價證券,主要包括以下種類: 在我國境內募集、發行、買賣或從事投資服務的外國股票、公司債、政府債券、受益憑證及其他具有投資性質的外國有價證券 [6] ; 臺灣存託憑證 [7] ; 華僑或外國人在台募集資金赴外投資所訂立的投資契約 [8] ; 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為募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所發行的受益憑證 [9] ; 由標的證券發行公司以外的第三者所發行的認購(售)權證 [10] ; 公司所發行公司債券分割後的息票 [11] ; 期貨信託事業為募集期貨投資信託基金所發行的受益憑證 [12] ; 證券商發行的指數投資證券 [13] ; 具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 [14] 。 依照最後一點,具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是屬於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認定的一種有價證券。有價證券的發行也不以實體為必要 [15] ,所以A公司如果要發行有價證券,虛擬貨幣是合法的選項。 二、什麼是具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發行要注意什麼? (一)是否具有證券性質的4個判斷標準 如前面最後一點所提到的,目前金管會認為具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是屬於有價證券的一種。但是,什麼是具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呢?就是指運用密碼學及分散式帳本技術或其他類似技術,表彰得以數位方式儲存、交換或移轉的價值,且具流通性及下列投資性質的虛擬貨幣 [16] : 出資人出資。 出資在一個共同的事業或計畫。 出資人有獲取利潤的期待。 利潤主要取決於發行人或第三人的努力。 由於A公司所發行的虛擬貨幣,每一枚皆需要投資人花錢購買,而此筆投資的金額是用來提供A公司營運所需的資金,應可以視為對A公司的出資。又投資人未來會依照A公司的營運狀況取得一定比例的分紅,代表投資人有獲取利潤的期待,而且此利潤主要取決於A公司的營運狀況。由以上的四個標準判斷得知,A公司發行的虛擬貨幣應具有投資性,屬於有價證券的一種。 (二)發行具證券性質的虛擬貨幣,還要注意什麼? 既然A公司發行虛擬貨幣屬於有價證券,就必須依法提供公開說明書 [17] 。附帶一提,如果A公司發行的虛擬貨幣,並不符合以上的四個標準,例如:只具有紀念價值,買的人不能通過它獲得利潤,因為這種虛擬貨幣不是有價證券,發行這種虛擬貨幣自然不需要提供公開說明書。 另外應特別注意的是,考量到虛擬貨幣是技術含量及風險程度都比較高的產品 [18] ,所以只有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商等專業投資人 [19] ,才可以認購具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 [20] ,因此A公司不得以具有投資性的虛擬貨幣向一般大眾募集資金。 三、結論 A公司所發行的虛擬貨幣具有投資性,本質上是一種有價證券,因此還是需要遵守證券交易法的規定,向專業投資人提供公開說明書。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frniu"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13">證券交易法第13條</a>:「本法所稱公開說明書,謂發行人為有價證券之募集或出賣,依本法之規定,向公眾提出之說明文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bsvu"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本文討論範圍僅限「證券交易法」上的有價證券,不另討論民商法上的匯票、本票、支票等傳統的有價證券,以聚焦爭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b5bx"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4%2c%e5%8f%b0%e4%b8%8a%2c3215%2c20151022">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215號刑事判決</a>:「證券交易法所規範之『有價證券』,原判決理由已敘明應參酌該法第六條基本定義,及針對證券交易法之證券特性,即應著重於是否有『表彰一定之價值』,而具有『投資性』與『流通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1cx4"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6">證券交易法第6條</a>第1項:「本法所稱有價證券,指政府債券、公司股票、公司債券及經主管機關核定之其他有價證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947o"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6">證券交易法第6條</a>第2項:「新股認購權利證書、新股權利證書及前項各種有價證券之價款繳納憑證或表明其權利之證書,視為有價證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43wt"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twse-regulation.twse.com.tw/TW/int/DAT01_print.aspx?FLCODE=FE243981">財政部(76)臺財證(二)字第00900號函</a>(1987/9/12):「外國之股票、公司債、政府債券、受益憑證及其他具有投資性質之有價證券,凡在我國境內募集、發行、買賣或從事上開有價證券之投資服務,均應受我國證券管理法令之規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ke43"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2&amp;flno=11">證券交易法施行細則第11條</a>第1項:「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六項及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第一項所稱具有股權性質之其他有價證券,指可轉換公司債、附認股權公司債、認股權憑證、認購(售)權證、股款繳納憑證、新股認購權利證書、新股權利證書、債券換股權利證書、臺灣存託憑證及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x8y5"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www.selaw.com.tw/Chinese/AdministrativeOrderResult/Index/226170">財政部(76)臺財證(二)第6934號函</a>(1987/10/30):「外人在臺募集資金赴外投資所訂立投資契約係屬有價證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2mc6"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www.selaw.com.tw/Chinese/AdministrativeOrderResult/Index/226820">財政部(77)台財證(三)字第09030號函</a>(1988/1/1):「核定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為募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所發行之受益憑證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cem7"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www.selaw.com.tw/Chinese/AdministrativeOrderResult/Index/226262">財政部(86)臺財證(五)字第03037號函</a>(1997/5/23):「非由標的證券發行公司所發行之認購 (售) 權證,其募集、發行與交易等相關事項均應受我國證券管理法令之規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jito"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FE065370">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一字第0940000539號令</a>(2005/2/4):「核定公司所發行之公司債券分割後之息票為證券交易法第6條之有價證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exiu"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FE065484">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七字第0960038704號令</a>(2007/8/8):「依據證券交易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核定期貨信託事業為募集期貨信託基金所發行之受益憑證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並自即日生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7ctf"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451">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券字第10703209866號令</a>(2018/7/2):「依據證券交易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核定證券商發行之指數投資證券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並自即日生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oaa57"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723">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發字第1080321164號令</a>(2019/7/3):「一、依據證券交易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核定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wsr1"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6">證券交易法第6條</a>第3項:「前二項規定之有價證券,未印製表示其權利之實體有價證券者,亦視為有價證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nswl"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723">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發字第1080321164號令</a>判斷虛擬通貨是否具有投資性質的4個判斷標準,是參考美國聯邦法院在Howey一案所表示的判斷標準,又不僅是虛擬通貨有運用此判斷標準判斷是否屬於有價證券,實務見解(如<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7%2c%e9%87%91%e4%b8%8a%e9%87%8d%e8%a8%b4%2c35%2c20220726%2c6">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金上重訴字第35號刑事判決</a>)對於投資契約是否具有價證券的性質,也是以上述的4個判斷標準做審查。</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y74x"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30">證券交易法第30條</a>第1項:「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於申請審核時,除依公司法所規定記載事項外,應另行加具公開說明書。」<br> <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840">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發字第10803620609號令</a>(2020/1/15):「二、發行人發行前點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者,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並依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經營自行買賣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業務管理辦法規定方式公告:<br> (一)依證券交易法第三十條第三項及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編製及交付公開說明書。」</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t3id"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郭大維(2021),〈證券型虛擬通貨是否為證券交易法上之有價證券〉,《月旦法學教室》,第229期,頁28-2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fcom"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www.selaw.com.tw/Chinese/RegulatoryInformationResult/Article?__RequestVerificationToken=CfDJ8Gy9s7kJ3vJIn5rzQDoOGMH5fwJgjXJidvFwW8yYsQJ1ku9DQAZhp5zNgsDfYJsq_J8GL7aVHpo7Mq_ooHV-HmNh-iNPSnGt4R3-XDV1tm79iE9oHeExsGQFF4P2xtaLicnTUvSzcycIXH5PIXbBI7c&amp;lawId=289603&amp;criteria.isNums=true&amp;criteria.searchNumRange=3">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經營自行買賣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業務管理辦法第3條</a>第5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五、專業投資人:指符合境外結構型商品管理規則第三條第三項所定條件者。」<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80212&amp;flno=3">境外結構型商品管理規則第3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8xyi"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www.selaw.com.tw/Chinese/RegulatoryInformationResult/Article?__RequestVerificationToken=CfDJ8Gy9s7kJ3vJIn5rzQDoOGMH5fwJgjXJidvFwW8yYsQJ1ku9DQAZhp5zNgsDfYJsq_J8GL7aVHpo7Mq_ooHV-HmNh-iNPSnGt4R3-XDV1tm79iE9oHeExsGQFF4P2xtaLicnTUvSzcycIXH5PIXbBI7c&amp;lawId=289603&amp;criteria.isNums=true&amp;criteria.searchNumRange=30">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經營自行買賣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業務管理辦法第30條</a>第1項:「證券商經確認發行人符合前條規定後,應將發行人基本資料、虛擬通貨種類、募資額度、認購繳款方式、募資期間及公開說明書等資訊揭示於交易平台至少五日,專業投資人始可進行認購。」</cite></li> </ol> </section>
[ "證券交易法第13條\n:「本法所稱公開說明書,謂發行人為有價證券之募集或出賣,依本法之規定,向公眾提出之說明文書。」", "本文討論範圍僅限「證券交易法」上的有價證券,不另討論民商法上的匯票、本票、支票等傳統的有價證券,以聚焦爭點。",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215號刑事判決\n:「證券交易法所規範之『有價證券』,原判決理由已敘明應參酌該法第六條基本定義,及針對證券交易法之證券特性,即應著重於是否有『表彰一定之價值』,而具有『投資性』與『流通性』。」", "證券交易法第6條\n第1項:「本法所稱有價證券,指政府債券、公司股票、公司債券及經主管機關核定之其他有價證券。」", "證券交易法第6條\n第2項:「新股認購權利證書、新股權利證書及前項各種有價證券之價款繳納憑證或表明其權利之證書,視為有價證券。」", "財政部(76)臺財證(二)字第00900號函\n(1987/9/12):「外國之股票、公司債、政府債券、受益憑證及其他具有投資性質之有價證券,凡在我國境內募集、發行、買賣或從事上開有價證券之投資服務,均應受我國證券管理法令之規範。」", "證券交易法施行細則第11條\n第1項:「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六項及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第一項所稱具有股權性質之其他有價證券,指可轉換公司債、附認股權公司債、認股權憑證、認購(售)權證、股款繳納憑證、新股認購權利證書、新股權利證書、債券換股權利證書、臺灣存託憑證及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 "財政部(76)臺財證(二)第6934號函\n(1987/10/30):「外人在臺募集資金赴外投資所訂立投資契約係屬有價證券」", "財政部(77)台財證(三)字第09030號函\n(1988/1/1):「核定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為募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所發行之受益憑證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 "財政部(86)臺財證(五)字第03037號函\n(1997/5/23):「非由標的證券發行公司所發行之認購 (售) 權證,其募集、發行與交易等相關事項均應受我國證券管理法令之規範」",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一字第0940000539號令\n(2005/2/4):「核定公司所發行之公司債券分割後之息票為證券交易法第6條之有價證券。」",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七字第0960038704號令\n(2007/8/8):「依據證券交易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核定期貨信託事業為募集期貨信託基金所發行之受益憑證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並自即日生效。」",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券字第10703209866號令\n(2018/7/2):「依據證券交易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核定證券商發行之指數投資證券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並自即日生效。」",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發字第1080321164號令\n(2019/7/3):「一、依據證券交易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核定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 "證券交易法第6條\n第3項:「前二項規定之有價證券,未印製表示其權利之實體有價證券者,亦視為有價證券。」",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發字第1080321164號令\n判斷虛擬通貨是否具有投資性質的4個判斷標準,是參考美國聯邦法院在Howey一案所表示的判斷標準,又不僅是虛擬通貨有運用此判斷標準判斷是否屬於有價證券,實務見解(如\n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金上重訴字第35號刑事判決\n)對於投資契約是否具有價證券的性質,也是以上述的4個判斷標準做審查。", "證券交易法第30條\n第1項:「公司募集、發行有價證券,於申請審核時,除依公司法所規定記載事項外,應另行加具公開說明書。」\n\n\t\n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證發字第10803620609號令\n(2020/1/15):「二、發行人發行前點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者,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並依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經營自行買賣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業務管理辦法規定方式公告:\n\n\t(一)依證券交易法第三十條第三項及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編製及交付公開說明書。」", "郭大維(2021),〈證券型虛擬通貨是否為證券交易法上之有價證券〉,《月旦法學教室》,第229期,頁28-29。",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經營自行買賣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業務管理辦法第3條\n第5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五、專業投資人:指符合境外結構型商品管理規則第三條第三項所定條件者。」\n\n\t\n境外結構型商品管理規則第3條\n。",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經營自行買賣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業務管理辦法第30條\n第1項:「證券商經確認發行人符合前條規定後,應將發行人基本資料、虛擬通貨種類、募資額度、認購繳款方式、募資期間及公開說明書等資訊揭示於交易平台至少五日,專業投資人始可進行認購。」" ]
64fa6f7ea6af55ccd542c89ae789c25ce57394dfe261b96588e0c06daf51a62d
股票要買公開發行還是非公開發行?它們有什麼不同?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ompany-enterprise-organization/1258
A經過辛苦工作,終於存到第一筆錢想要投資,買股票時發現公司股票竟然還有分為公開發行跟非公開發行,究竟兩者有什麼不同呢?身為投資小白的A,選哪一種比較好呢?
一、什麼是公開發行與非公開發行? 公開發行和非公開發行,是公司募集資金的方式。公開發行是指公司採取公開的方式,在公開市場上向一般大眾發行股票以募集資金,所發行的股票在法律規定的場所進行買賣交易;非公開發行則正好相反,指的是公司非公開地、向特定對象(包含公司股東、員工等)發行股票以募集資金 [1] 。 二、公開發行跟非公開發行的區別? (一)發行股票的對象以及方式不同 1. 非公開發行 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對象通常是基於其專業能力或職務特殊性而擁有一定資金、技術或是相關專業等等的投資人 [2] ,具有發行對象特定性(例如投資機構或是專業投資人),因此不能公開地向不特定一般投資大眾募集資金。又因為非公開發行股票無法在公開市場上給不特定大眾交易買賣,只能私下找人轉讓而可能面臨價格及流通風險,價格由買賣雙方議定而非市場供需,未來要賣出轉手也可能找不到人願意購買而產生流通困難的狀況。 2. 公開發行 並不是每間公司都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必須經過董事會決議並向主管機關申請辦理公開發行程序,才能成為公開發行公司,對外公開發行股票 [3] 。不過,公開發行公司也可以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也就是所謂的「私募」 [4] 。根據公司自身的條件以及不同的申請程序,公開發行公司分為上市、上櫃以及興櫃三種買賣股票方式,分別簡單介紹如下: (1)上市 在「臺灣證券交易所」(簡稱為「證交所」)交易股票,投資人可以在證交所買賣股票。要成為上市公司的申請條件最嚴格,申請時必須已依公司法設立登記屆滿3年以上,並且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下同)6億元以上,募集發行普通股股數達3000萬股以上,以及具有一定獲利能力、符合股權分散等條件 [5] 。 (2)上櫃 在「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簡稱為「櫃買中心」)交易股票,投資人可以委託證券經紀商下單,透過櫃買中心交易系統買賣上櫃股票。成為上櫃公司的申請條件較上市寬鬆,申請時必須已依公司法設立登記屆滿2個完整的會計年度以上,並且實收資本額達5000萬元以上,募集發行普通股股數達500萬股以上,也必須具有一定獲利能力、符合股權分散等條件 [6] 。 (3)興櫃 和上櫃一樣,也是在「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交易股票,投資人可以委託證券經紀商下單,透過櫃買中心交易系統買賣興櫃股票,但興櫃所使用的股票交易系統與上櫃不同。成為興櫃公司的申請條件與上市、上櫃相比,最為寬鬆,並沒有設立年限、資本額等要求 [7] ,但仍然有「應設置薪資報酬委員會」、「應設置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席次不得低於2席,且不得少於董事席次1/5」、「應有二家以上推薦證券商」等申請條件 [8] 。 (二)法規範與主管機關也不同 非公開發行公司主要遵守的法規為公司法,主管機關是經濟部 [9] ,而公開發行公司則主要依循證券交易法,主管機關則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10] ,只有部分事項由經濟部管理(例如公司申請變更登記等一般公司事務)。另外公開發行公司因為必須在證交所或櫃買中心交易,因此也受到它們的監督,必須符合證交所或櫃買中心依據法律授權所公布的各項規定。 三、結論 非公開發行公司股票無論是取得還是轉手賣出,都相較於公開發行公司股票有較高的門檻與風險,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相關專業與風險承受能力,建議A還是從公開發行公司股票開始投資,相較非公開發行股票來說,會比較安全。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ugj0s"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曾宛如(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頁50。</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4ase"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曾宛如(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頁56。</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zhba"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156-2">公司法第156條之2</a>第1項:「公司得依董事會之決議,向證券主管機關申請辦理公開發行程序;申請停止公開發行者,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股東出席之股東會,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ebpn"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43-6">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6</a>第1項:「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得以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過半數股東之出席,出席股東表決權三分之二以上之同意,對左列之人進行有價證券之私募,不受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二項及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之限制:<br> 一、銀行業、票券業、信託業、保險業、證券業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法人或機構。<br> 二、符合主管機關所定條件之自然人、法人或基金。<br> 三、該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a0df"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twse-regulation.twse.com.tw/TW/law/DOC01.aspx?FLCODE=FL007326&amp;FLNO=4">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第4條</a>第1項:「申請股票上市之發行公司,合於下列各款條件者,同意其股票上市︰<br> 一、設立年限:申請上市時已依公司法設立登記屆滿三年以上。但公營事業或公營事業轉為民營者,不在此限。<br> 二、資本額:申請上市時之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六億元以上且募集發行普通股股數達三千萬股以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ptx1"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www.selaw.com.tw/Chinese/LawDetail/LawArticleReference?lawDataid=15639493">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有價證券審查準則第3條</a>第1項:「<br> 申請股票在櫃檯買賣之公開發行公司應符合下列條件:<br> 一、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且募集發行普通股股數達五百萬股以上者,以公司登記(或變更登記)後之證明文件記載之資本額為準。但私募有價證券未經公開發行之股份不列入前開資本額之計算。<br> 二、依公司法設立登記滿二個完整會計年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62z2"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www.selaw.com.tw/SFIWebSeLaw/Chinese/LawDetail/LawArticleReference?lawDataid=15639732">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興櫃股票審查準則第6條</a>第1項:「<br> 本國發行人符合下列條件者得申請其股票登錄為櫃檯買賣:<br> 一、為公開發行公司,或申請登錄興櫃且依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併送申報辦理公開發行者。<br> 二、已與證券商簽訂輔導契約。<br> 三、經二家以上輔導推薦證券商書面推薦,惟應指定其中一家證券商係主辦輔導推薦證券商,餘係協辦輔導推薦證券商,並由主辦輔導推薦證券商檢送最近一個月對該公司之「財務業務重大事件檢查表(簡式)」(以下簡稱簡式「檢查表」,附表一)。<br> 四、應委任專業股務代理機構辦理股務。<br> 五、募集發行、私募之股票及債券,皆應為全面無實體發行。<br> 六、應依證券交易法第十四條之二及其相關規定設置獨立董事。但發行人係屬申請登錄興櫃且併送申報辦理公開發行者,應承諾於登錄後六個月內召開股東會完成設置獨立董事。<br> 七、應依證券交易法第十四條之六及其相關規定設置薪資報酬委員會,且過半數成員應由獨立董事擔任。但發行人係屬申請登錄興櫃且併送申報辦理公開發行者,應承諾於獨立董事完成設置時符合本款本文後段規定。<br> 八、應於董事及監察人任期內就其執行業務範圍依法應負之賠償責任投保責任保險。」</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2i3i"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證券櫃檯買賣中心(n.d.),《<a href="https://www.tpex.org.tw/web/regular_emerging/apply_way/standard/standard.php?l=zh-tw">上(興)櫃申請標準及流程</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ngn6"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J0080001&amp;flno=5">公司法第5條</a>第1項:「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經濟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9a15"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400001&amp;flno=3">證券交易法第3條</a>:「本法所稱主管機關,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cite></li> </ol> </section>
[ "曾宛如(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頁50。", "曾宛如(2012),《證券交易法原理》,頁56。", "公司法第156條之2\n第1項:「公司得依董事會之決議,向證券主管機關申請辦理公開發行程序;申請停止公開發行者,應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股東出席之股東會,以出席股東表決權過半數之同意行之。」", "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6\n第1項:「公開發行股票之公司,得以有代表已發行股份總數過半數股東之出席,出席股東表決權三分之二以上之同意,對左列之人進行有價證券之私募,不受第二十八條之一、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二項及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之限制:\n\n\t一、銀行業、票券業、信託業、保險業、證券業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法人或機構。\n\n\t二、符合主管機關所定條件之自然人、法人或基金。\n\n\t三、該公司或其關係企業之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 "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第4條\n第1項:「申請股票上市之發行公司,合於下列各款條件者,同意其股票上市︰\n\n\t一、設立年限:申請上市時已依公司法設立登記屆滿三年以上。但公營事業或公營事業轉為民營者,不在此限。\n\n\t二、資本額:申請上市時之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六億元以上且募集發行普通股股數達三千萬股以上。……」",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有價證券審查準則第3條\n第1項:「\n\n\t申請股票在櫃檯買賣之公開發行公司應符合下列條件:\n\n\t一、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上,且募集發行普通股股數達五百萬股以上者,以公司登記(或變更登記)後之證明文件記載之資本額為準。但私募有價證券未經公開發行之股份不列入前開資本額之計算。\n\n\t二、依公司法設立登記滿二個完整會計年度……」",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興櫃股票審查準則第6條\n第1項:「\n\n\t本國發行人符合下列條件者得申請其股票登錄為櫃檯買賣:\n\n\t一、為公開發行公司,或申請登錄興櫃且依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併送申報辦理公開發行者。\n\n\t二、已與證券商簽訂輔導契約。\n\n\t三、經二家以上輔導推薦證券商書面推薦,惟應指定其中一家證券商係主辦輔導推薦證券商,餘係協辦輔導推薦證券商,並由主辦輔導推薦證券商檢送最近一個月對該公司之「財務業務重大事件檢查表(簡式)」(以下簡稱簡式「檢查表」,附表一)。\n\n\t四、應委任專業股務代理機構辦理股務。\n\n\t五、募集發行、私募之股票及債券,皆應為全面無實體發行。\n\n\t六、應依證券交易法第十四條之二及其相關規定設置獨立董事。但發行人係屬申請登錄興櫃且併送申報辦理公開發行者,應承諾於登錄後六個月內召開股東會完成設置獨立董事。\n\n\t七、應依證券交易法第十四條之六及其相關規定設置薪資報酬委員會,且過半數成員應由獨立董事擔任。但發行人係屬申請登錄興櫃且併送申報辦理公開發行者,應承諾於獨立董事完成設置時符合本款本文後段規定。\n\n\t八、應於董事及監察人任期內就其執行業務範圍依法應負之賠償責任投保責任保險。」",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n.d.),《\n上(興)櫃申請標準及流程\n》。", "公司法第5條\n第1項:「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經濟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 "證券交易法第3條\n:「本法所稱主管機關,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