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set Viewer
Auto-converted to Parquet
_id
stringlengths
64
64
title
stringlengths
2
76
url
stringlengths
44
72
case
stringlengths
11
560
content
stringlengths
251
7.54k
footnote
stringlengths
316
15.6k
footnote_list
sequencelengths
0
44
16452d236caaee9da61cb048650b36feff43b030bb25302e38b00401fe2381bb
發生車禍對方違規比我嚴重,我是不是就不用負責了?談交通案件中的信賴原則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ar-driving/1326
A駕駛車輛行經交叉路口時,B忽然高速衝出,與A所駕駛的車輛發生嚴重碰撞,並導致B當場死亡。事後調查發現,B有闖紅燈、超速的違規情形,倘若A有遵守交通規則,則A是否可以主張本件車禍是B違反交通規則所導致,進而免除刑責?倘若A本身也有違反交通規則,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什麼是信賴原則? 所謂信賴原則,若套用到車禍案件,指的是參與交通的其中一方駕駛人,在自己有遵守交通法規的前提下,也可以「信賴」對方或其他用路人同樣會遵守交通法規,進而可以放心地行駛於道路上,如果對方自己違反交通法規而導致發生車禍,並因此受傷或死亡,那麼駕駛人就可以免除過失責任,而不會構成刑法上的過失犯罪 [1] 。 二、什麼樣的情形可以主張信賴原則? (一)駕駛人沒有違反交通法規 依照實務見解,駕駛人若想主張信賴原則而免除刑法上的過失責任,前提是自己在該次車禍中並未違反任何防止危險發生的交通法規,畢竟如果連自己都沒有遵守交通規則了,當然也沒有資格信賴其他用路人會遵守交通規則,因此若駕駛人在該次車禍中也違反了交通規則,即使違反的交通法規比較少、違規情節比較輕微,仍無法主張信賴原則,只有在駕駛人自己已經遵守交通法規的情況下,才可以主張信賴原則,免除刑事過失責任 [2] 。 (二)違反與交通安全無關的行政管理規定,可否主張信賴原則? 主張信賴原則的前提是,自己必須先遵守交通規則,才可以信賴他人也會遵守交通規則,但這邊的交通規則是否包括駕車應攜帶行照、駕照等行政管理規定 [3] ?實務見解 [4] 認為,駕駛人違反的交通法規,必須是「防止事故發生、與交通安全相關的交通法規」,而沒有依規定攜帶行照或駕照,跟事故的發生無關,這種規定不是防止事故發生的交通法規,即使違反仍有信賴原則的適用 [5] 。 相反地,如果駕駛人違反的是與交通安全相關的交通法規,例如:超速 [6] 、未注意車前狀況 [7] 等,此時駕駛人也就不可以主張信賴原則來免除自己的過失刑責。 (三)駕駛人有沒有充足的時間避免發生交通事故? 不論是過去 [8] 或近期 [9] 的實務見解,均認為如果對方的違規行為已屬明顯或可以預見,且駕駛人當下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採取相關措施以避免車禍發生(例如踩煞車、打方向盤閃避等),那麼此時駕駛人就無法主張信賴原則,換句話說,縱然對方違規行為明顯,但仍必須是駕駛人來不及採取適當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才可以主張信賴原則。 三、結論 回到剛才的案例,若A在該次車禍當中並沒有違反任何交通法規,且A沒有足夠的時間採取適當安全措施避免車禍發生,那麼A就有機會可以主張信賴原則而免除過失刑責;反之,若A本身也有違反與交通安全相關的交通法規,即使A違反的交通法規比較少、違規情節也沒有像B那麼嚴重,A仍不得主張信賴原則而免除過失責任,仍可能會構成過失致死罪。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1otip"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D%2c86%2c%e5%8f%b0%e4%b8%8a%2c2462%2c001">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462號刑事判決</a>:「所謂信賴原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係指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因此,對於對方或其他人因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所導致之危險結果,即無注意防免之義務,從而得以免負過失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2p43"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84%2c%e5%8f%b0%e4%b8%8a%2c5360%2c001">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第5360號刑事判例</a>:「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2%2c%e5%8f%b0%e4%b8%8a%2c2077%2c20130523">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077號刑事判決</a>:「㈣、交通刑事法令所謂信賴原則之適用,應以自身並未違規為前提,且係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mbya"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3&amp;flno=12">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條</a>:「汽車行車執照、拖車使用證應隨車攜帶,以備查驗。」<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3&amp;flno=89">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9條</a>第1項第2款:「行車前應注意之事項,依下列規定:……二、行車執照、駕駛執照及其他依法令規定必須隨車攜帶之證件,均應攜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wntn"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84%2c%e5%8f%b0%e4%b8%8a%2c5360%2c001">最高法院84年台上字第5360號刑事判例</a>:「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t8n3"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HM,112%2c%e4%ba%a4%e4%b8%8a%e8%a8%b4%2c425%2c20230928%2c1">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交上訴字第425號刑事判決</a>:「在交通規則中,有些規定之違反,不會與事故發生有何關連,例如未依規定攜帶駕駛執照或行車執照之類。或有些規定之違反,與各別事故之發生無相當因果關係者,如兩車交會時發生擦撞,其車內乘載人數若有超過規定,亦與事故之發生無因果關係,此類單純之違規,自無排除其適用信賴原則之必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sc0k"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40">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0條</a>:「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或低於規定之最低時速,除有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外,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9m8f"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3&amp;flno=94">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a>第3項:「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間隔,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不得在道路上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駕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ekpg"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FINT/data.aspx?ty=J&amp;id=B%2c74%2c%e5%8f%b0%e4%b8%8a%2c4219%2c001">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4219號刑事判例</a>:「汽車駕駛人雖可信賴其他參與交通之對方亦能遵守交通規則,同時為必要之注意,謹慎採取適當之行動,而對於不可知之對方違規行為並無預防之義務,然因對於違規行為所導致之危險,若屬已可預見,且依法律、契約、習慣、法理及日常生活經驗等,在不超越社會相當性之範圍應有注意之義務者,自仍有以一定之行為避免結果發生之義務。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已極明顯,同時有充足之時間可採取適當之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結果時,即不得以信賴他方定能遵守交通規則為由,以免除自己之責任。」</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xbm1"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0%2c%e5%8f%b0%e4%b8%8a%2c3201%2c20210527%2c1">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201號刑事判決</a>:「因此,他人違規事實倘已明顯可見,且汽車駕駛人當時仍有採取適當安全措施以迴避交通事故發生之可能者,即不得以信賴他人定能遵守交通規則為由,主張免除自己之過失責任。」<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7%2c%e5%8f%b0%e4%b8%8a%2c3398%2c20181004%2c1">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398號刑事判決</a>:「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如已明顯可見,若當時尚有充足時間可採取適當之安全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危險者,汽車駕駛人仍有適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以避免發生危險之特別義務,尚不得以上開信賴原則為由而免除其過失責任,否則道路交通安全即有明顯漏洞而難以確保行車安全。」</cite></li> </ol> </section>
[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462號刑事判決\n:「所謂信賴原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係指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因此,對於對方或其他人因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所導致之危險結果,即無注意防免之義務,從而得以免負過失責任……。」", "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第5360號刑事判例\n:「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n\n\t\n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2077號刑事判決\n:「㈣、交通刑事法令所謂信賴原則之適用,應以自身並未違規為前提,且係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條\n:「汽車行車執照、拖車使用證應隨車攜帶,以備查驗。」\n\n\t\n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89條\n第1項第2款:「行車前應注意之事項,依下列規定:……二、行車執照、駕駛執照及其他依法令規定必須隨車攜帶之證件,均應攜帶。」", "最高法院84年台上字第5360號刑事判例\n:「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交上訴字第425號刑事判決\n:「在交通規則中,有些規定之違反,不會與事故發生有何關連,例如未依規定攜帶駕駛執照或行車執照之類。或有些規定之違反,與各別事故之發生無相當因果關係者,如兩車交會時發生擦撞,其車內乘載人數若有超過規定,亦與事故之發生無因果關係,此類單純之違規,自無排除其適用信賴原則之必要。」",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0條\n:「汽車駕駛人,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或低於規定之最低時速,除有第四十三條第一項第二款情形外,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n第3項:「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間隔,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不得在道路上蛇行,或以其他危險方式駕車。」", "最高法院74年台上字第4219號刑事判例\n:「汽車駕駛人雖可信賴其他參與交通之對方亦能遵守交通規則,同時為必要之注意,謹慎採取適當之行動,而對於不可知之對方違規行為並無預防之義務,然因對於違規行為所導致之危險,若屬已可預見,且依法律、契約、習慣、法理及日常生活經驗等,在不超越社會相當性之範圍應有注意之義務者,自仍有以一定之行為避免結果發生之義務。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已極明顯,同時有充足之時間可採取適當之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結果時,即不得以信賴他方定能遵守交通規則為由,以免除自己之責任。」",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201號刑事判決\n:「因此,他人違規事實倘已明顯可見,且汽車駕駛人當時仍有採取適當安全措施以迴避交通事故發生之可能者,即不得以信賴他人定能遵守交通規則為由,主張免除自己之過失責任。」\n\n\t\n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3398號刑事判決\n:「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如已明顯可見,若當時尚有充足時間可採取適當之安全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危險者,汽車駕駛人仍有適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以避免發生危險之特別義務,尚不得以上開信賴原則為由而免除其過失責任,否則道路交通安全即有明顯漏洞而難以確保行車安全。」" ]
98acd0723180b6f9802ffc228d85e5f13af0be67e7a79c8b3e3e5a943f9fc61f
跟團旅遊旅行社一定會幫旅客投保嗎?旅客可以自己加保哪些保險?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damage-compensation/1323
A與家人考慮於連假期間參加旅行團出國旅遊。A看到旅行社以極低促銷價推出的日本東京賞櫻5日遊,但旅遊行程簡介中好像沒有看到跟保險有關的說明。A因此產生疑問:即便是促銷價的跟團旅遊,旅行社一定會幫旅客投保嗎?是否仍然需要再投保其他保險呢?
一、跟團旅遊旅行社一定會幫旅客投保嗎? 為了使旅遊行程期間,因旅行社辦理的旅遊過程中的意外事故導致死亡或傷害時,旅客或他的親屬能夠迅速獲得基本的賠償 [1] ,規定旅行社舉辦或接待海外來的旅行團或個別旅客時,必須為旅客投保「旅行業責任保險」(簡稱旅責險) [2] ,如果旅行業者未依規定幫旅客投保,主管機關可以立即停止旅行業者辦理旅遊業務、限期投保,逾期未投保可以廢止旅行業者的執照 [3] 。 理賠的最低金額和範圍如下 [4] : 旅客因為意外死亡理賠新臺幣(下同)250萬~500萬元。 旅客因為意外事故受傷的醫療費用理賠10萬~20萬元。 旅客及其家屬前往海外或入境臺灣處理善後所必需支出的費用10萬元;國內旅遊善後處理費用5萬元。 不過要注意的是,旅行業責任保險顧名思義是一種責任保險,保險公司原則上是針對旅行社的「賠償責任」進行承保 [5] ,也就是說,保障的對象其實是「旅行社」,不過,最終還是為了讓旅客在旅遊行程期間發生意外時,最起碼能夠拿到一定額度的理賠金,不會因為旅行社的資力不夠、旅行社沒有過失等原因而求助無門。舉例來說,它的概念有點像是每位車主都需要保的強制汽車責任險,無論加害人有沒有錢、對於交通事故有沒有過失,車禍受害人都可以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的強制險 [6] 。 此外,旅行業責任保險保的情況是「意外」所造成的死亡或傷害,保險公司才會理賠。因此,如果旅客在旅遊期間是因為疾病死亡,或是旅途中為了救治疾病所產生的醫療費用,是沒有辦法透過旅行業責任保險獲得理賠的。所以許多旅客出發前,還會視自身需要,另外加保其他種類的保險,以獲得更進一步的保障。 二、旅客可以自己投保哪些保險? 如果考量到旅行社所投保的責任保險對自身的保障可能不足,以下介紹旅客常會考慮投保的兩種保險: (一)旅行平安保險 旅行平安保險(簡稱旅平險)依照各個等級的保費提供旅客不同程度的承保範圍和賠償金額,常見者像是:意外傷害醫療保險、海外突發疾病醫療保險等 [7] 。在旅行期間如果因意外或疾病住院產生醫療費用、門診及急診費用時,可以獲得損害賠償(俗稱:理賠)。 (二)旅遊不便險 常見的旅遊不便險(簡稱不便險)包含的保險事故像是:因旅遊期間旅程取消、班機延誤、旅程更改、行李延誤、行李損失等等狀況,以及需要緊急處理時衍生的相關費用 [8] 。旅客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選擇投保,降低旅遊期間因某些突發狀況造成不便所產生的損失。 以上兩種保險可以事先透過網路、旅行社代辦、自行接洽保險公司投保,或是出發時直接在機場櫃檯投保。 三、結論 旅行業責任保險是法規強制的,即便是促銷價的跟團旅遊,旅行社也一定要投保。A與家人如果考量到旅行社所投保的責任保險對自身的保障可能不足,也可以考慮視自身需要,再自行投保旅行平安保險或旅遊不便險等其他保險。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1we4m"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31">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a>第4項:「<br> 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或傷害,而受下列之人請求時,不論其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於前項所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依本條例規定向第一項責任保險之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br> 一、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br> 二、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者,請求順位如下:<br> (一)父母、子女及配偶。<br> (二)祖父母。<br> (三)孫子女。<br> (四)兄弟姊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h58x"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31">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a>第1項:「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於經營各該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2&amp;flno=66">旅行業管理規則第66條</a>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2o4v"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1&amp;flno=57">發展觀光條例第57條</a>第1、2項:「<br> I 旅行業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或責任保險,中央主管機關得立即停止其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並限於三個月內辦妥投保,逾期未辦妥者,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br> II 違反前項停止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之處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dvul"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110002&amp;flno=66">旅行業管理規則第66條</a>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br> 一、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意外死亡最低為新臺幣二百五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五百萬元。<br> 二、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因意外事故所致體傷之醫療費用最低為新臺幣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二十萬元。<br> 三、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家屬前往海外或來中華民國處理善後所必需支出之費用新臺幣十萬元;國內旅遊善後處理費用新臺幣五萬元。<br> 四、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證件遺失之損害賠償費用新臺幣二千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lyw1"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90">保險法第90條</a>:「責任保險人於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之請求時,負賠償之責。」<br> 事實上即使旅行社無過失,旅行業責任保險仍於法定投保範圍內理賠,詳細說明可參閱:王綱(2024),《<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damage-compensation/1201">跟團旅遊意外傷亡,沒有保旅平險也能獲得理賠嗎?簡介旅行業責任險「限額無過失責任」新規</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x2tj"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60&amp;flno=7">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7條</a>:「因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傷害或死亡者,不論加害人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依本法規定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以下簡稱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60&amp;flno=11">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11條</a>第1項:「本法所稱請求權人,指下列得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之人:<br> 一、因汽車交通事故遭致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br> 二、因汽車交通事故死亡者,為受害人之遺屬;其順位如下:<br> (一)父母、子女及配偶。<br> (二)祖父母。<br> (三)孫子女。<br> (四)兄弟姐妹。」</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u0uk"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n.d.),《<a href="https://rm.ib.gov.tw/pages/Insu.aspx?Dir=009000&amp;PKID=9dd53601-b927-42ef-8dc1-fd0b09392541">旅行平安險的主要內容與特色</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i39u"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關於不便險的內容,可以參考<a href="https://law.fsc.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3523#lawmenu">個人海外旅行不便保險參考條款</a>。</cite></li> </ol> </section>
[ "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n第4項:「\n\n\t旅行業辦理旅遊行程期間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或傷害,而受下列之人請求時,不論其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於前項所定之保險範圍及金額內,依本條例規定向第一項責任保險之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n\n\t一、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n\n\t二、因意外事故致旅客或隨團服務人員死亡者,請求順位如下:\n\n\t(一)父母、子女及配偶。\n\n\t(二)祖父母。\n\n\t(三)孫子女。\n\n\t(四)兄弟姊妺。」", "發展觀光條例第31條\n第1項:「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於經營各該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n\n\t\n旅行業管理規則第66條\n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 "發展觀光條例第57條\n第1、2項:「\n\n\tI 旅行業未依第三十一條規定辦理履約保證保險或責任保險,中央主管機關得立即停止其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並限於三個月內辦妥投保,逾期未辦妥者,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n\n\tII 違反前項停止辦理旅客之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之處分者,中央主管機關得廢止其旅行業執照。」", "旅行業管理規則第66條\n第1項:「旅行業舉辦團體旅遊、個別旅客旅遊及辦理接待國外、香港、澳門或大陸地區觀光團體、個別旅客旅遊業務,應投保責任保險,其投保金額及範圍如下:\n\n\t一、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意外死亡最低為新臺幣二百五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五百萬元。\n\n\t二、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因意外事故所致體傷之醫療費用最低為新臺幣十萬元,最高為新臺幣二十萬元。\n\n\t三、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家屬前往海外或來中華民國處理善後所必需支出之費用新臺幣十萬元;國內旅遊善後處理費用新臺幣五萬元。\n\n\t四、每一旅客及隨團服務人員證件遺失之損害賠償費用新臺幣二千元。」", "保險法第90條\n:「責任保險人於被保險人對於第三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之請求時,負賠償之責。」\n\n\t事實上即使旅行社無過失,旅行業責任保險仍於法定投保範圍內理賠,詳細說明可參閱:王綱(2024),《\n跟團旅遊意外傷亡,沒有保旅平險也能獲得理賠嗎?簡介旅行業責任險「限額無過失責任」新規\n》。",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7條\n:「因汽車交通事故致受害人傷害或死亡者,不論加害人有無過失,請求權人得依本法規定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以下簡稱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n\n\t\n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11條\n第1項:「本法所稱請求權人,指下列得向保險人請求保險給付或向特別補償基金請求補償之人:\n\n\t一、因汽車交通事故遭致傷害者,為受害人本人。\n\n\t二、因汽車交通事故死亡者,為受害人之遺屬;其順位如下:\n\n\t(一)父母、子女及配偶。\n\n\t(二)祖父母。\n\n\t(三)孫子女。\n\n\t(四)兄弟姐妹。」", "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n.d.),《\n旅行平安險的主要內容與特色\n》。", "關於不便險的內容,可以參考\n個人海外旅行不便保險參考條款\n。" ]
43d83e85eb2e727496c83f4ffc8754359885a40473b7fb5c57ccfdfaef867956
如何自己寫有效的遺囑?除了遺產分配,可以寫什麼?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family-relationship/1317
null
一、遺囑的意義 我們很常在電影、連續劇裡面看到「遺囑」,但遺囑要怎麼寫呢?遺囑是在生前依法定方式,就身後的遺產做分配,並於立遺囑人過世後發生法律效力。此外,遺囑也可以附上心中遺願與後事交代。 二、遺囑的訂立方式與內容記載 (一)遺囑能力 立遺囑人必須年滿16歲,未滿16歲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不能立遺囑 [1] 。 (二)遺囑方式(表1) 表1:各種遺囑方式與注意事項   自書遺囑 公證遺囑 密封遺囑 代筆遺囑 口授遺囑 民法條號 第1190條 [2] 第1191條 [3] 第1192條 [4] 第1194條 [5] 第1195條 [6] 書寫人 本人 公證人 無限制 見證人之一 見證人之一或錄音 見證人 X 2人以上 2人以上 3人以上,其中一人撰寫 2人以上,筆記口授遺囑則由其中一人撰寫 公證程序 X O O X X 公證費用 無。另行做遺囑認證則需另外支付 依公證法明定的標準酌收 [7] 1000元 [8] 無。但若請律師代筆,律師可能依財產價額和複雜程度等,收取相應費用 無 注意事項 需手寫全文,不可電腦、手機打字 具有公證效力,且效力較無爭議 方式較複雜,遺囑較容易因為未依法定方式作成而無效 [9] 根據多數實務見解,代筆見證人可用電腦打字,不一定要手寫 [10] ,但應全程在場 [11] 僅生命危急等特殊情形下,且不能依前4種方式立遺囑時,才能使用 作者自製。 (三)遺囑可記載的內容 立遺囑之前,可以先確認自己的財產狀況,例如名下的現金、存款、股票、債權、不動產、動產等財產有哪些?法定繼承人有誰?想遺贈的對象有誰?以便在立遺囑時可以全盤思考應分配的比例,以及是否會違反特留分等問題。 遺囑包括「遺產分配」及「遺贈指定」等財產功能,以及以下幾種常見的內容: 1. 指定分割方式 被繼承人可以在不違反特留分規定下,利用遺囑指定分割遺產 [12] 。且若是由遺囑人指定的不動產分割方式,該繼承人便可單獨持遺囑去向地政機關就該不動產申請繼承登記,不用會同其他繼承人辦理 [13] 。 2. 禁止分割與期限限制 立遺囑人如果想避免子女爭產糾紛,或不希望財產在自己一過世後就被分割賣掉,可以在遺囑上記載禁止分割,但期限不能超過10年 [14] 。 3. 指定保險受益人 遺囑人可以利用遺囑重新指定保險金受益人,但建議要通知保險公司 [15] 。 4. 遺囑認領非婚生子女 [16] 5. 指定未成年子女監護人 必須是「最後行使親權的父或母」才能用遺囑指定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17] 。如果一方死亡時還有另一方行使親權,這份遺囑關於指定監護人的部分就會無效。 6. 剝奪繼承權 若繼承人對被繼承人重大虐待或侮辱,被繼承人可以在遺囑裡表示他不得繼承,便可完全剝奪該繼承人的繼承權 [18] ,連特留分都不用留。 7. 指定遺囑執行人 遺囑人可以在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也可以委託他人代為指定 [19] 。遺囑執行人就是依照遺囑的意思,完整執行遺囑內容,因此指定值得信賴的遺囑執行人十分重要!遺囑執行人不一定要是外人,也可以指定信任的繼承人擔任 [20] 。 此外,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是一個單獨行為,不需要對方同意,但對方也可以拒絕,因此仍建議在指定以前先跟遺囑執行人確認好他的意願。 8. 遺囑信託 所謂遺囑信託是由立遺囑人擔任信託委託人,預立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表示欲將全部或部分遺產交付信託,明定該信託財產的受益人及受託人。一旦立遺囑人過世,遺囑執行人便會依遺囑完納遺產稅後將信託財產交付受託人,由受託人依遺囑內容(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 [21] 。 9. 捐贈遺產 10. 器官捐贈 [22] 與大體捐贈 [23] 11. 指定喪葬方式 [24] 12. 家訓叮囑 三、如何自己寫有效的遺囑?──以自書遺囑為例 (一)自書遺囑的方式 遺囑人自行書寫全文,不可用電腦、手機打字 [25] 。 親自寫上立遺囑當天年、月、日,不可請他人代寫 [26] 。 遺囑人必須親筆簽名。 (二)自書遺囑認證 完成上述方式自書遺囑就有效了!但可以再找地方法院或民間公證人辦理自書遺囑的「認證」 [27] ,使遺囑具有推定真正的效力 [28] ,避免日後有人爭執遺囑是偽造的: 需本人親自辦理。 準備合法的自書遺囑,以及身分證正本、財產證明等文件。 需至少準備3份遺囑,一份由公證人保管 [29] ,一份由公證人公會全國聯合會保存 [30] ,一份由立遺囑人自行保管。 認證費用,為作成公證書所需費用的一半 [31] 。 (三)自書遺囑範例 立遺囑人○○○,身分證統一編號○○○○○○,因年事已高,特立本遺囑,內容如下: 一、 本人之繼承人為:配偶人○○○,子女○○○、○○○,共計○人 二、 不動產部分(附謄本): 門牌號碼○○市○○區○○路○○號之房地(即○○市○○區○○段○○建號建物及同區段○○地號土地持分,以及其共有○○建號)持分由○○○(身分證統一編號:○○○○○○○○)單獨繼承。 …… 三、 動產部分 本人遺留現金、金融機構存款及利息扣除殯葬費用後,由全體繼承人按人數平均繼承之。 …… 四、 本人之其他未約定財產,於扣除一切稅捐費用後,如有剩餘,由全體繼承人按人數平均繼承之。 五、 於本人死亡後,有關喪葬儀式之進行,本人已與○○公司(統一編號:○○○○○○,地址:○○○○○○○○)簽訂生前契約,將由該公司辦理喪葬程序。 六、 本人指定○○○(身分證統一編號:○○○○○○,地址:○○○○○○○○)為本遺囑之遺囑執行人,如○○○無法執行職務時,指定○○○(身分證統一編號:○○○○○○,地址:○○○○○○○○)為第二順位遺囑執行人。 七、 本遺囑乙式○份,除本人保管乙份外,其餘○○份由遺囑執行人/保管人○○○保管,並據以辦理繼承事項。 立遺囑人:○○○(親筆簽名) 出生年月日:民國○○○年○○月○○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 地址:○○○○○○○○○○ 中華民國 ○○○年○○月○○日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2d514"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86">民法第1186條</a>:「<br> I 無行為能力人,不得為遺囑。<br> II 限制行為能力人,無須經法定代理人之允許,得為遺囑。但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為遺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3p0n"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0">民法第1190條</a>:「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heh4"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1">民法第1191條</a>第1項:「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ieup"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2">民法第1192條</a>第1項:「密封遺囑,應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如非本人自寫,並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svum"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4">民法第1194條</a>:「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gl6ym"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5">民法第1195條</a>:「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為口授遺囑:<br> 一、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該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與其他見證人同行簽名。<br> 二、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述遺囑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u18c"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109">公證法第109條</a>:「請求就法律行為或涉及私權之事實作成公證書者,其費用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按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依下列標準收取之:<br> 一、二十萬元以下者,一千元。<br> 二、逾二十萬元至五十萬元者,二千元。<br> 三、逾五十萬元至一百萬元者,三千元。<br> 四、逾一百萬元至二百萬元者,四千元。<br> 五、逾二百萬元至五百萬元者,五千元。<br> 六、逾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者,六千元。<br> 七、逾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者,其超過一千萬元部分,每一千萬元加收二千元;不滿一千萬元者,按一千萬元計算。<br> 八、逾五千萬元者,其超過部分,每一千萬元加收一千元,不滿一千萬元者,按一千萬元計算。」</cite></li> <li data-footnote-id="pocdq"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117">公證法第117條</a>:「請求就密封遺囑完成法定方式者,收取費用一千元。」</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yyw4"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但如果這份密封遺囑是遺囑人自己撰寫全文,並記明年月日和親自簽名,符合自書遺囑的方式,仍可視作自書遺囑而有效。參<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93">民法第1193條</a>:「密封遺囑,不具備前條所定之方式,而具備第一千一百九十條所定自書遺囑之方式者,有自書遺囑之效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s4s7"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bit.ly/3BystbU">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432號民事判決</a>:「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代筆遺囑應『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並未規定其筆記之方式,只需將遺囑意旨以文字表明,即無不可,是由代筆見證人親自書寫固屬之,如本件,由代筆見證人起稿而後送打字者,亦無不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hcle"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2c110%2c%e5%8f%b0%e4%b8%8a%2c2737%2c20220303%2c1&amp;ot=in">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737號民事判決</a>:「依該法條之立法意旨及見證人之文義觀之,3名見證人於遺囑人為遺囑時,應全程在場與聞其事,以確認遺囑內容係遺囑人之真意,方符代筆遺囑之法定要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arss"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65">民法第1165條</a>第1項:「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vf2n"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81624&amp;type=E&amp;kw=%E5%85%AC&amp;etype=etype3">法務部法律字第0930040074號函</a>(2004/11/15):「按『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項、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條分別定有明文。因在私有財產制度之下,個人對於私有財產,在生前既有自由處分權,則該人於其生前,以遺囑處分財產而使其於死後發生效力,亦應加以承認(參照戴炎輝、戴東雄合著,繼承法,第二四六頁)。本件依來函資料所示,被繼承人代筆遺囑分割遺產之內容,均係繼承人單獨取得某一不動產之全部所有權而無共有之情形,屬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自應從其所定。準此,本件被繼承人死亡時遺囑生效,依其所定遺產分割方法及生遺產分割之效力,由繼承人取得單獨之不動產所有權,無民法第一千一百五十一條有關遺產未分割前為公同共有及土地登記規則第一百二十條之適用,故各繼承人得本其全部所有權人之地位單獨申請辦理繼承登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cb90"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65">民法第1165條</a>第2項:「遺囑禁止遺產之分割者,其禁止之效力以十年為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qm5v"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G0390002&amp;flno=111">保險法第111條</a>:「<br> I 受益人經指定後,要保人對其保險利益,除聲明放棄處分權者外,仍得以契約或遺囑處分之。<br> II 要保人行使前項處分權,非經通知,不得對抗保險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geic"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065">民法第1065條</a>第1項前段:「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視為婚生子女。」</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hr8w"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093">民法第1093條</a>第1項:「最後行使、負擔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之父或母,得以遺囑指定監護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ljqo"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145">民法第1145條</a>第1項第5款:「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喪失其繼承權:……五、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7kgs"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00001&amp;flno=1209">民法第1209條</a>:「<br> I 遺囑人得以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或委託他人指定之。<br> II 受前項委託者,應即指定遺囑執行人,並通知繼承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3cog"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250012&amp;type=E">法務部法律字第10100547070號</a>:「按遺囑執行人,除民法第 1210 條所定未成年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外,無其他之限制(司法院院解字第 3120 號解釋意旨參照),故我國民法並無禁止繼承人為遺囑執行人之明文,如遺囑人信任繼承人而指定其為遺囑執行人,允宜尊重其意思,如為遺囑執行人之繼承人,專圖自己利益,而影響其他繼承人或利害關係人之利益,自得依民法第 1218 條另行選定或改定遺囑執行人,從而,我國學者多數說亦採肯定見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qvyq" id="footnote-21"><a href="#footnote-marker-2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20024&amp;flno=1">信託法第1條</a>:「稱信託者,謂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20024&amp;flno=2">信託法第2條</a>:「信託,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以契約或遺囑為之。」<br> <a href="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342177&amp;type=e">法務部法律字第10903512770號</a>(2020/8/20):「遺囑人以遺囑,將其財產權之全部或一部為受益人利益或特定目的設立之信託,稱遺囑信託。就遺囑信託而言,委託人以遺囑方式設立,以立遺囑人(即委託人)死亡時遺囑始發生效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o6p3" id="footnote-22"><a href="#footnote-marker-2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20024&amp;flno=6">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6條</a>第1項第1款:「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一、經死者生前以書面或遺囑同意。」</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6xo5" id="footnote-23"><a href="#footnote-marker-2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20015&amp;flno=3">解剖屍體條例第3條</a>第1項第2款:「執行大體解剖及病理剖驗,以合於左列規定之屍體為限:……二、生前有合法遺囑願供學術研究之病屍體。」</cite></li> <li data-footnote-id="ja9bi" id="footnote-24"><a href="#footnote-marker-2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20040&amp;flno=61">殯葬管理條例第61條</a>:「<br> I 成年人且有行為能力者,得於生前就其死亡後之殯葬事宜,預立遺囑或以填具意願書之形式表示之。<br> II 死者生前曾為前項之遺囑或意願書者,其家屬或承辦其殯葬事宜者應予尊重。」</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7hv6" id="footnote-25"><a href="#footnote-marker-2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2c102%2c%e5%8f%b0%e4%b8%8a%2c900%2c20130515&amp;ot=in">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900號民事裁定</a> :「自書遺囑,必須具備遺囑人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親自簽名,始為有效。本件系爭遺囑 (民國九十五年所立)內容全部以電腦繕打文字方式製作列印, 非上訴人之兄甲○○親筆書寫遺囑全文,且上訴人並未舉證證明系爭遺囑確係甲○○本人親自繕打遺囑全文,難認符合民法第一 千一百九十條所定之要件而有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ua3y" id="footnote-26"><a href="#footnote-marker-2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V%2c108%2c%e5%8f%b0%e4%b8%8a%2c444%2c20191107%2c1&amp;ot=in">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44號民事判決</a>:「故自書遺囑以自書為要件,倘遺囑人未自行記明日期,除得由遺囑人自書其他部分為其日期之補充外,倘不得由第三人代記日期補充之。本件甲○○自書之系爭遺囑未記明年、月、日,係法院公證人認證時註記認證日期,為原審合法認定之事實。依前開說明,系爭遺囑未註記日期 ,法院公證人註記之日期乃認證日期,並非遺囑之一部,無從以之補正系爭遺囑之日期,系爭遺囑即屬無效。」</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k3za" id="footnote-27"><a href="#footnote-marker-27-1"> </a> <cite>關於自書遺囑認證的說明,可以參考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4),《<a href="https://tpd.judicial.gov.tw/tw/cp-2862-53538-5ae93-151.html">常見公、認證事件–如何辦理自書遺囑認證?</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xlxb" id="footnote-28"><a href="#footnote-marker-2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01&amp;flno=358">民事訴訟法第358條</a>第1項:「私文書經本人或其代理人簽名、蓋章或按指印或有法院或公證人之認證者,推定為真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ls4b" id="footnote-29"><a href="#footnote-marker-2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18">公證法第18條</a>第1項:「公證人作成之公證書原本,與其附屬文件或已認證之文書繕本、影本,及依法令應編製之簿冊,保存於公證處或事務所,不得攜出。但經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依法律調閱或因避免事變而攜出者,不在此限。」</cite></li> <li data-footnote-id="0a0n1" id="footnote-30"><a href="#footnote-marker-3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98">公證法第98條</a>第2、4項:「<br> II 公證人應於作成公證遺囑之日起十日內製作繕本一份,將其密封,於封面上記明遺囑人之人別資料及作成之年、月、日,加蓋職章後,送交全國公證人公會聯合會保存之。……<br> IV 前二項之規定,於其他遺囑之公、認證,準用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q9u6" id="footnote-31"><a href="#footnote-marker-3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10&amp;flno=120">公證法第120條</a>:「請求就文書為認證者,依作成公證書所定之費用額,減半收取之。」<br> 詳細金額可參考司法院(n.d.),《<a href="https://tpd.judicial.gov.tw/tw/dl-17702-066635519ea842b0b150fc4d74ac49c0.html">公證費用標準表90.4.23起實施</a>》。</cite></li> </ol> </section>
[ "民法第1186條\n:「\n\n\tI 無行為能力人,不得為遺囑。\n\n\tII 限制行為能力人,無須經法定代理人之允許,得為遺囑。但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為遺囑。」", "民法第1190條\n:「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 "民法第1191條\n第1項:「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 "民法第1192條\n第1項:「密封遺囑,應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如非本人自寫,並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 "民法第1194條\n:「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 "民法第1195條\n:「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為口授遺囑:\n\n\t一、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該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與其他見證人同行簽名。\n\n\t二、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述遺囑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公證法第109條\n:「請求就法律行為或涉及私權之事實作成公證書者,其費用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按其標的之金額或價額,依下列標準收取之:\n\n\t一、二十萬元以下者,一千元。\n\n\t二、逾二十萬元至五十萬元者,二千元。\n\n\t三、逾五十萬元至一百萬元者,三千元。\n\n\t四、逾一百萬元至二百萬元者,四千元。\n\n\t五、逾二百萬元至五百萬元者,五千元。\n\n\t六、逾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者,六千元。\n\n\t七、逾一千萬元至五千萬元者,其超過一千萬元部分,每一千萬元加收二千元;不滿一千萬元者,按一千萬元計算。\n\n\t八、逾五千萬元者,其超過部分,每一千萬元加收一千元,不滿一千萬元者,按一千萬元計算。」", "公證法第117條\n:「請求就密封遺囑完成法定方式者,收取費用一千元。」", "但如果這份密封遺囑是遺囑人自己撰寫全文,並記明年月日和親自簽名,符合自書遺囑的方式,仍可視作自書遺囑而有效。參\n民法第1193條\n:「密封遺囑,不具備前條所定之方式,而具備第一千一百九十條所定自書遺囑之方式者,有自書遺囑之效力。」",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432號民事判決\n:「民法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代筆遺囑應『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並未規定其筆記之方式,只需將遺囑意旨以文字表明,即無不可,是由代筆見證人親自書寫固屬之,如本件,由代筆見證人起稿而後送打字者,亦無不合。」",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737號民事判決\n:「依該法條之立法意旨及見證人之文義觀之,3名見證人於遺囑人為遺囑時,應全程在場與聞其事,以確認遺囑內容係遺囑人之真意,方符代筆遺囑之法定要式。」", "民法第1165條\n第1項:「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 "法務部法律字第0930040074號函\n(2004/11/15):「按『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項、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條分別定有明文。因在私有財產制度之下,個人對於私有財產,在生前既有自由處分權,則該人於其生前,以遺囑處分財產而使其於死後發生效力,亦應加以承認(參照戴炎輝、戴東雄合著,繼承法,第二四六頁)。本件依來函資料所示,被繼承人代筆遺囑分割遺產之內容,均係繼承人單獨取得某一不動產之全部所有權而無共有之情形,屬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依民法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自應從其所定。準此,本件被繼承人死亡時遺囑生效,依其所定遺產分割方法及生遺產分割之效力,由繼承人取得單獨之不動產所有權,無民法第一千一百五十一條有關遺產未分割前為公同共有及土地登記規則第一百二十條之適用,故各繼承人得本其全部所有權人之地位單獨申請辦理繼承登記。」", "民法第1165條\n第2項:「遺囑禁止遺產之分割者,其禁止之效力以十年為限。」", "保險法第111條\n:「\n\n\tI 受益人經指定後,要保人對其保險利益,除聲明放棄處分權者外,仍得以契約或遺囑處分之。\n\n\tII 要保人行使前項處分權,非經通知,不得對抗保險人。」", "民法第1065條\n第1項前段:「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視為婚生子女。」", "民法第1093條\n第1項:「最後行使、負擔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之父或母,得以遺囑指定監護人。」", "民法第1145條\n第1項第5款:「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喪失其繼承權:……五、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者。」", "民法第1209條\n:「\n\n\tI 遺囑人得以遺囑指定遺囑執行人,或委託他人指定之。\n\n\tII 受前項委託者,應即指定遺囑執行人,並通知繼承人。」", "法務部法律字第10100547070號\n:「按遺囑執行人,除民法第 1210 條所定未成年人、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外,無其他之限制(司法院院解字第 3120 號解釋意旨參照),故我國民法並無禁止繼承人為遺囑執行人之明文,如遺囑人信任繼承人而指定其為遺囑執行人,允宜尊重其意思,如為遺囑執行人之繼承人,專圖自己利益,而影響其他繼承人或利害關係人之利益,自得依民法第 1218 條另行選定或改定遺囑執行人,從而,我國學者多數說亦採肯定見解……。」", "信託法第1條\n:「稱信託者,謂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益人之利益或為特定之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之關係。」\n\n\t\n信託法第2條\n:「信託,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以契約或遺囑為之。」\n\n\t\n法務部法律字第10903512770號\n(2020/8/20):「遺囑人以遺囑,將其財產權之全部或一部為受益人利益或特定目的設立之信託,稱遺囑信託。就遺囑信託而言,委託人以遺囑方式設立,以立遺囑人(即委託人)死亡時遺囑始發生效力,……。」",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6條\n第1項第1款:「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一、經死者生前以書面或遺囑同意。」", "解剖屍體條例第3條\n第1項第2款:「執行大體解剖及病理剖驗,以合於左列規定之屍體為限:……二、生前有合法遺囑願供學術研究之病屍體。」", "殯葬管理條例第61條\n:「\n\n\tI 成年人且有行為能力者,得於生前就其死亡後之殯葬事宜,預立遺囑或以填具意願書之形式表示之。\n\n\tII 死者生前曾為前項之遺囑或意願書者,其家屬或承辦其殯葬事宜者應予尊重。」",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900號民事裁定\n :「自書遺囑,必須具備遺囑人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親自簽名,始為有效。本件系爭遺囑 (民國九十五年所立)內容全部以電腦繕打文字方式製作列印, 非上訴人之兄甲○○親筆書寫遺囑全文,且上訴人並未舉證證明系爭遺囑確係甲○○本人親自繕打遺囑全文,難認符合民法第一 千一百九十條所定之要件而有效。」",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44號民事判決\n:「故自書遺囑以自書為要件,倘遺囑人未自行記明日期,除得由遺囑人自書其他部分為其日期之補充外,倘不得由第三人代記日期補充之。本件甲○○自書之系爭遺囑未記明年、月、日,係法院公證人認證時註記認證日期,為原審合法認定之事實。依前開說明,系爭遺囑未註記日期 ,法院公證人註記之日期乃認證日期,並非遺囑之一部,無從以之補正系爭遺囑之日期,系爭遺囑即屬無效。」", "關於自書遺囑認證的說明,可以參考臺灣臺北地方法院(2024),《\n常見公、認證事件–如何辦理自書遺囑認證?\n》。", "民事訴訟法第358條\n第1項:「私文書經本人或其代理人簽名、蓋章或按指印或有法院或公證人之認證者,推定為真正。」", "公證法第18條\n第1項:「公證人作成之公證書原本,與其附屬文件或已認證之文書繕本、影本,及依法令應編製之簿冊,保存於公證處或事務所,不得攜出。但經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依法律調閱或因避免事變而攜出者,不在此限。」", "公證法第98條\n第2、4項:「\n\n\tII 公證人應於作成公證遺囑之日起十日內製作繕本一份,將其密封,於封面上記明遺囑人之人別資料及作成之年、月、日,加蓋職章後,送交全國公證人公會聯合會保存之。……\n\n\tIV 前二項之規定,於其他遺囑之公、認證,準用之。」", "公證法第120條\n:「請求就文書為認證者,依作成公證書所定之費用額,減半收取之。」\n\n\t詳細金額可參考司法院(n.d.),《\n公證費用標準表90.4.23起實施\n》。" ]
3ecbcf160b7cf04218b431206935f5c4649ce290061d68ef1bac1997a857e10b
如何成為司法官?司法官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上)──成為司法官的方式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1281
null
一般所稱的「司法官」,並不是單指負責審判的「法官」 [1] ,其實也包括負責偵查、起訴的「檢察官」,所以不論是要成為法官或檢察官,過程都是一樣的,都需要通過「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 [2] 」(簡稱「司法官考試」),或是透過律師、學者轉任的方式達成。 本篇會先說明成為司法官的方式(包括考試及受訓),至於法官和檢察官的任務,則會分別於《 中篇 》及《 下篇 》文章來介紹。 想要成為司法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考試,一種是轉任,以下分別說明。(見圖1) 圖1 成為司法官之路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圖1 成為司法官之路 資料來源:楊舒婷 / 繪圖:Yen 一、通過司法官國家考試 (一)具備司法官考試的應考資格 [3] 1. 必要條件 (1)中華民國國民。 (2)年齡在18歲以上,55歲以下。 2. 擇一條件 (1)相關科系畢業,或曾修習應備的法律相關學分。 (2)經高等考試或與之相當的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考試及格。 (3)經普通考試或與之相當的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考試及格「滿3年」。 (4)經高等檢定考試司法官或法務類考試及格。 (二)通過司法官考試,取得受訓資格 相較於律師考試只有二個階段 [4] ,司法官考試則有三個階段 [5] 。 第一、二試一樣也是筆試,與律師考試併行(科目相同者就採用同一試題) [6] ,但在第二試有二個主要差別: 律師考試在第二試有選考科目(智慧財產法、勞動社會法、財稅法或海商法與海洋法),這部分佔了100分,所以第二試總分為1000分;但司法官的第二試沒有選考 [7] ,所以第二試總分只有900分。 律師考試的第二試,是以「到考人數前33%為及格」;但司法官考試因為有名額限制,所以通過第二試的標準是以「依需用名額加20%擇優錄取」 [8] 。 通過司法官考試第二試的人,必須先經過體檢 [9] ,確認身體狀況沒有問題才可以進入第三試,也就是總分100分的口試 [10] 。不過最終錄取分數,並不只有單看第三試口試分數而已,而是以「第二試筆試成績與第三試口試成績」合併計算 [11] ,所以筆試分數還是要盡量爭取高分! (三)受訓及格,進行分發 通過三階段考試後還必須接受為期2年的訓練,除了基礎講習課程外,也必須到法院、檢察署以及其他行政機關和相關機構,學習實務操作和行政業務等,同時也有許多的考試和報告等著受訓的學員 [12] ;等訓練期滿成績及格,考試院才會發「考試及格證書」,到這裡,才算是完成整個考試程序!接著,合格的司法官們就會被分發到法院(當法官)或檢察署(當檢察官),開始為我國司法付出一己之力 [13] 。 (四)從候補、試署到實任法官、檢察官 即便經過分發進入法院、檢察署,也不代表可以直接單槍匹馬的上法庭進行實質審判,或立刻辦理偵查、公訴等檢察官事務!司法官必須經過候補5年、試署1年的考核程序 [14] ,成績審查及格後,才能被派任為「實任法官」或「實任檢察官」,不及格的則會被解職淘汰 [15] 。 二、律師、學者轉任司法官 除了透過考試擔任司法官外,為避免錄取人員過於年輕、缺乏社會歷練或欠缺同理心 [16] ,司法院於近年來開放了「轉任」司法官的方式。 如果曾執行律師業務3年以上者,可以透過司法院的公開甄試,於通過筆試和口試後轉任法官 [17] ;至於律師執業6年以上 [18] ,或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6年以上的法學者 [19] ,也可以申請轉任司法官 [20] 。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s0mdq"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依據<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2">法官法第2條</a>第1項,廣義的「法官」包括「司法院大法官」、「懲戒法院法官」與「各法院法官」,但本文所稱「法官」是以「各法院法官」為主,先與讀者說明。</cite></li> <li data-footnote-id="1eltc"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2">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2條</a>:「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以下簡稱本考試)為三等考試,相當於高等考試三級考試。」<br> 不管是想成為法官或檢察官,前階段都是一樣的,都需要先通過同一考試,及格後經過集體受訓,再以結訓分數進行分發,此時才會真正決定要成為法官或檢察官。</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1388"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3">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3條</a>:「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十八歲以上,五十五歲以下,具下列資格之一,且無依法不得應國家考試之情事者,得應本考試:<br> 一、公立或依法立案之私立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政治、法律、行政各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得有證書。<br> 二、公立或依法立案之私立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獨立學院以上學校相當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得有證書,並曾修習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憲法、行政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商事法等科目二科以上(每科二學分以上)課程。<br> 三、經高等考試或相當高等考試之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職系各類科考試及格。<br> 四、經普通考試或相當普通考試之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職系各類科考試及格滿三年。<br> 五、經高等檢定考試司法官或法務類考試及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x2oo"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40047&amp;flno=3">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規則第3條</a>第1項:「本考試分二試舉行,第一試及第二試均為筆試。第一試未錄取者,不得應第二試。第一試錄取資格不予保留。」<br> 律師考試的詳細說明,可參閱:楊舒婷(2024),《<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603">如何成為正式律師?</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auki"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4">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4條</a>第1項:「本考試分三試舉行,第一試及第二試為筆試,第三試為口試。第一試錄取者,得應第二試;第二試錄取者,得應第三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gtkd"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4">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4條</a>第2項:「本考試第一試及第二試分別與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之第一試及第二試同時舉行;應試科目相同者,均採同一試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tmrx"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5">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5條</a>:「<br> I 本考試第一試應試科目總分為六百分,各應試科目配分及考試時間如下:<br> 一、綜合法學(一)三百分︰憲法四十分、行政法七十分、刑法七十分、刑事訴訟法五十分、國際公法二十分、國際私法二十分、法律倫理三十分。考試時間三小時。<br> 二、綜合法學(二)三百分︰民法一百分、民事訴訟法六十分、公司法三十分、保險法、票據法、強制執行法、證券交易法各二十分、法學英文三十分。考試時間三小時。<br> II 本考試第二試應試科目總分為九百分,各應試科目配分及考試時間如下︰<br> 一、憲法與行政法二百分,考試時間三小時。<br> 二、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三百分,考試時間四小時。<br> 三、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二百分,考試時間三小時。<br> 四、公司法、保險法與證券交易法一百分,考試時間二小時。<br> 五、國文(作文)一百分,考試時間二小時。<br> III 本考試第一試採測驗式試題,第二試採申論式試題。<br> IV 第二試應試科目,除國文外,均應附發法律條文。」</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b9p2"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8">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8條</a>第2項:「第二試錄取人數按應考人第二試成績高低順序,依需用名額加百分之二十擇優錄取,錄取人數之計算結果如有小數,一律進位取其整數。應錄取人數最後一名有同分者,一律錄取。但第二試有一科目成績為零分者,不予錄取。缺考之科目,視為零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s2vm"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7">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7條</a>:「<br> I 本考試應考人於第二試錄取通知送達十四日內,應繳交試務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所出具之體格檢查表。體格檢查不合格或未依規定期限繳交體格檢查表者,不得應第三試。<br> I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體格檢查不合格:<br> 一、視力:矯正後優眼視力未達○‧一。<br> 二、聽力:矯正後優耳聽力損失逾九十分貝。<br> 三、有客觀事實足認其身心狀況不能執行職務。<br> 四、肺結核痰塗片呈陽性反應。<br> 五、罹患其他無法治癒之重症疾患,致不堪勝任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zatfh"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6">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6條</a>:「本考試第三試口試採集體口試,口試成績一百分,並依口試規則規定辦理。」</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u51i"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9">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9條</a>:「本考試以應考人第二試與第三試成績合併計算為總成績,並依需用名額擇優錄取。但第三試口試成績未滿六十分或缺考者,不予錄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ujho"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10008&amp;flno=10">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0條</a>:「<br> I 司法官訓練期間定為一年六個月至二年,分下列三個階段實施。每期始業、結業日期,應於開始前提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議:<br> 一、第一階段:學員先行在本學院接受基礎講習課程與各類課程之講授、研習、擬判及演習。<br> 二、第二階段:學員赴行政機關及相關機構學習行政業務等事項後,分配至法院、檢察署等機關學習審判、檢察等業務。<br> 第三階段:學員回本學院接受擬判測驗、實務綜合研討及分科教育等。<br> II 前項訓練為性質特殊之司法官養成教育,受訓人員不得免除訓練。<br> III 第一項訓練期間與實施次序,得視實際需要,提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議<br> IV 增減或變更。教學參訪、有關品德學識培養之各種項目及康樂活動等,於訓練期間內酌定時間配合進行。」<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10008&amp;flno=12">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2條</a>:「<br> I 司法官養成課程分下列三種:<br> 一、法律課程:<br> (一)實務課程:以指導研習審判、檢察等有關業務為主。<br> (二)理論課程:以研討最新法律理論及有關判例解釋為主。<br> 二、輔助課程:以充實與司法相關之學科智識為主。<br> 一般課程:以培養司法倫理及高尚情操為主。<br> II 前項各類課程之科目,於每期開始前,由本學院編列於課程總表。」<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I0010008&amp;flno=16">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6條</a>:「<br> I 訓練期間法律及其他課程視需要舉行各種擬判測驗、隨堂考試及法律課程考試,其科目及方式於考試前公布之。<br> II 第三階段訓練期間得舉行口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xoja"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R0030115&amp;flno=10">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10條</a>:「<br> I 本考試錄取人員應經訓練。訓練期滿成績及格,送由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以下簡稱保訓會)核定,始完成考試程序,報請考試院發給考試及格證書,並由司法院或法務部依次派用。<br> II 前項之訓練,依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訓練辦法之規定辦理。<br> III 應行訓練人員,於訓練期間得經司法院或法務部指定之公立醫院辦理體格複檢,不合格者函送保訓會廢止其受訓資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4l7s"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就像醫學系學生除了國考,也要經過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等各種階段。</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hwvf"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9">法官法第9條</a>第1、2、7項:「<br> I 具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資格經遴選者,為候補法官,候補期間五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一年。因法官、檢察官考試及格直接分發任用為法官者,亦同。<br> II 具第五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第二項第四款至第八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法官,試署期間二年;曾任法官、檢察官並任公務人員合計十年以上或執行律師業務十年以上者,試署期間一年。……<br> VII 對於候補法官、試署法官,應考核其服務成績;候補、試署期滿時,應陳報司法院送請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實授;不及格者,應於二年內再予考核,報請審查,仍不及格時,停止其候補、試署並予以解職。」<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8">法官法第88條</a>第1至5項:「<br> I 依前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任用為檢察官者,為候補檢察官,候補期間五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一年。<br> II 具前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檢察官,試署期間二年。<br> III 具前條第二項第二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檢察官,試署期間一年。<br> IV 曾任候補、試署、實任法官或檢察官經遴選者,為候補、試署、實任檢察官。<br> V 對於候補檢察官、試署檢察官,應考核其服務成績;候補、試署期滿時,應陳報法務部送請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實授;不及格者,應於二年內再予考核,報請審查,仍不及格時,停止其候補、試署並予以解職。」</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hsj1"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法官法修法附帶決議(2011/6/14):「一、有鑒於現行法官及檢察官之進用,以修畢法律系課程參加考試為主,錄取人員大多過於年輕、缺乏社會歷練與欠缺同理心,常遭受社會批評為『娃娃法官』與『恐龍法官』,為改善此一情形,法官及檢察官之進用考試應研擬採二階段進行,凡具備司法官考試應考資格者,得參加由考選部舉辦第一階段考試,及格者始得依其志願參加由考試院與司法院或考試院與法務部分別組成的遴選委員會進入第二階段遴選,第一階段考試及格證明有效期間為五年,第二階段應考資格之學歷條件、論文著作、發明與應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等條件,遴選組織、遴選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考試院與司法院、考試院與法務部分別研擬之……。」參閱立法院(2011),《立法院公報》,<a href="https://ppg.ly.gov.tw/ppg/PublicationOfficialGazettes/download/communique1/final/pdf/100/49/LCIDC01_1004901.pdf#page=2153">第100卷第49期</a>,頁2229。</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ikby"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77&amp;flno=9">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9條</a>第2項:「曾實際執行律師業務三年以上未滿六年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以參加司法院公開甄試之方式申請轉任法官。」<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77&amp;flno=10">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10條</a>第1項:「前條公開甄試分筆試及口試,各占甄試總分百分之九十及百分之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dnoa"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77&amp;flno=9">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9條</a>第1項:「曾實際執行律師業務六年以上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依下列方式申請轉任法官:<br> 一、參加司法院公開甄試。<br> 二、自行申請轉任法官。」<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7">法官法第87條</a>第1項第5款:「地方檢察署或其檢察分署檢察官,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任用之:……五、曾實際執行律師職務六年以上,成績優良,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fhsk"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77&amp;flno=14">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14條</a>:「<br> I 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六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二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自行申請轉任法官。<br> II 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十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五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且聲譽卓著或在法律學術領域有具體貢獻者(以下簡稱資深優良專任教授),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經司法院主動推薦轉任法官。<br> III 依前二項規定轉任法官者,其進用方式準用第九條第四項之規定。」<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43&amp;flno=87">法官法第87條</a>第1項第6款:「地方檢察署或其檢察分署檢察官,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任用之:……六、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六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二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9vc2" id="footnote-20"><a href="#footnote-marker-20-1"> </a> <cite>要注意的是,執行業務期間達3至6年的律師,只能依法轉任「法官」,不能轉任為「檢察官」,必須等執業滿6年後才有轉任檢察官的機會。</cite></li> </ol> </section>
[ "依據\n法官法第2條\n第1項,廣義的「法官」包括「司法院大法官」、「懲戒法院法官」與「各法院法官」,但本文所稱「法官」是以「各法院法官」為主,先與讀者說明。",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2條\n:「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以下簡稱本考試)為三等考試,相當於高等考試三級考試。」\n\n\t不管是想成為法官或檢察官,前階段都是一樣的,都需要先通過同一考試,及格後經過集體受訓,再以結訓分數進行分發,此時才會真正決定要成為法官或檢察官。",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3條\n:「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十八歲以上,五十五歲以下,具下列資格之一,且無依法不得應國家考試之情事者,得應本考試:\n\n\t一、公立或依法立案之私立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政治、法律、行政各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得有證書。\n\n\t二、公立或依法立案之私立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獨立學院以上學校相當系、組、所、學位學程畢業得有證書,並曾修習獨立學院以上學校憲法、行政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商事法等科目二科以上(每科二學分以上)課程。\n\n\t三、經高等考試或相當高等考試之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職系各類科考試及格。\n\n\t四、經普通考試或相當普通考試之特種考試司法行政職系各類科考試及格滿三年。\n\n\t五、經高等檢定考試司法官或法務類考試及格。」",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規則第3條\n第1項:「本考試分二試舉行,第一試及第二試均為筆試。第一試未錄取者,不得應第二試。第一試錄取資格不予保留。」\n\n\t律師考試的詳細說明,可參閱:楊舒婷(2024),《\n如何成為正式律師?\n》。",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4條\n第1項:「本考試分三試舉行,第一試及第二試為筆試,第三試為口試。第一試錄取者,得應第二試;第二試錄取者,得應第三試。」",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4條\n第2項:「本考試第一試及第二試分別與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律師考試之第一試及第二試同時舉行;應試科目相同者,均採同一試題。」",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5條\n:「\n\n\tI 本考試第一試應試科目總分為六百分,各應試科目配分及考試時間如下:\n\n\t一、綜合法學(一)三百分︰憲法四十分、行政法七十分、刑法七十分、刑事訴訟法五十分、國際公法二十分、國際私法二十分、法律倫理三十分。考試時間三小時。\n\n\t二、綜合法學(二)三百分︰民法一百分、民事訴訟法六十分、公司法三十分、保險法、票據法、強制執行法、證券交易法各二十分、法學英文三十分。考試時間三小時。\n\n\tII 本考試第二試應試科目總分為九百分,各應試科目配分及考試時間如下︰\n\n\t一、憲法與行政法二百分,考試時間三小時。\n\n\t二、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三百分,考試時間四小時。\n\n\t三、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二百分,考試時間三小時。\n\n\t四、公司法、保險法與證券交易法一百分,考試時間二小時。\n\n\t五、國文(作文)一百分,考試時間二小時。\n\n\tIII 本考試第一試採測驗式試題,第二試採申論式試題。\n\n\tIV 第二試應試科目,除國文外,均應附發法律條文。」",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8條\n第2項:「第二試錄取人數按應考人第二試成績高低順序,依需用名額加百分之二十擇優錄取,錄取人數之計算結果如有小數,一律進位取其整數。應錄取人數最後一名有同分者,一律錄取。但第二試有一科目成績為零分者,不予錄取。缺考之科目,視為零分。」",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7條\n:「\n\n\tI 本考試應考人於第二試錄取通知送達十四日內,應繳交試務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所出具之體格檢查表。體格檢查不合格或未依規定期限繳交體格檢查表者,不得應第三試。\n\n\tII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體格檢查不合格:\n\n\t一、視力:矯正後優眼視力未達○‧一。\n\n\t二、聽力:矯正後優耳聽力損失逾九十分貝。\n\n\t三、有客觀事實足認其身心狀況不能執行職務。\n\n\t四、肺結核痰塗片呈陽性反應。\n\n\t五、罹患其他無法治癒之重症疾患,致不堪勝任職務。」",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6條\n:「本考試第三試口試採集體口試,口試成績一百分,並依口試規則規定辦理。」",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9條\n:「本考試以應考人第二試與第三試成績合併計算為總成績,並依需用名額擇優錄取。但第三試口試成績未滿六十分或缺考者,不予錄取。」",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0條\n:「\n\n\tI 司法官訓練期間定為一年六個月至二年,分下列三個階段實施。每期始業、結業日期,應於開始前提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議:\n\n\t一、第一階段:學員先行在本學院接受基礎講習課程與各類課程之講授、研習、擬判及演習。\n\n\t二、第二階段:學員赴行政機關及相關機構學習行政業務等事項後,分配至法院、檢察署等機關學習審判、檢察等業務。\n\n\t第三階段:學員回本學院接受擬判測驗、實務綜合研討及分科教育等。\n\n\tII 前項訓練為性質特殊之司法官養成教育,受訓人員不得免除訓練。\n\n\tIII 第一項訓練期間與實施次序,得視實際需要,提經司法官訓練委員會決議\n\n\tIV 增減或變更。教學參訪、有關品德學識培養之各種項目及康樂活動等,於訓練期間內酌定時間配合進行。」\n\n\t\n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2條\n:「\n\n\tI 司法官養成課程分下列三種:\n\n\t一、法律課程:\n\n\t(一)實務課程:以指導研習審判、檢察等有關業務為主。\n\n\t(二)理論課程:以研討最新法律理論及有關判例解釋為主。\n\n\t二、輔助課程:以充實與司法相關之學科智識為主。\n\n\t一般課程:以培養司法倫理及高尚情操為主。\n\n\tII 前項各類課程之科目,於每期開始前,由本學院編列於課程總表。」\n\n\t\n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司法官訓練規則第16條\n:「\n\n\tI 訓練期間法律及其他課程視需要舉行各種擬判測驗、隨堂考試及法律課程考試,其科目及方式於考試前公布之。\n\n\tII 第三階段訓練期間得舉行口試。」", "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官考試規則第10條\n:「\n\n\tI 本考試錄取人員應經訓練。訓練期滿成績及格,送由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以下簡稱保訓會)核定,始完成考試程序,報請考試院發給考試及格證書,並由司法院或法務部依次派用。\n\n\tII 前項之訓練,依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訓練辦法之規定辦理。\n\n\tIII 應行訓練人員,於訓練期間得經司法院或法務部指定之公立醫院辦理體格複檢,不合格者函送保訓會廢止其受訓資格。」", "就像醫學系學生除了國考,也要經過見習醫師(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等各種階段。", "法官法第9條\n第1、2、7項:「\n\n\tI 具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資格經遴選者,為候補法官,候補期間五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一年。因法官、檢察官考試及格直接分發任用為法官者,亦同。\n\n\tII 具第五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第二項第四款至第八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法官,試署期間二年;曾任法官、檢察官並任公務人員合計十年以上或執行律師業務十年以上者,試署期間一年。……\n\n\tVII 對於候補法官、試署法官,應考核其服務成績;候補、試署期滿時,應陳報司法院送請司法院人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實授;不及格者,應於二年內再予考核,報請審查,仍不及格時,停止其候補、試署並予以解職。」\n\n\t\n法官法第88條\n第1至5項:「\n\n\tI 依前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任用為檢察官者,為候補檢察官,候補期間五年,候補期滿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試署期間一年。\n\n\tII 具前條第一項第四款至第七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檢察官,試署期間二年。\n\n\tIII 具前條第二項第二款資格經遴選者,為試署檢察官,試署期間一年。\n\n\tIV 曾任候補、試署、實任法官或檢察官經遴選者,為候補、試署、實任檢察官。\n\n\tV 對於候補檢察官、試署檢察官,應考核其服務成績;候補、試署期滿時,應陳報法務部送請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及格者,予以試署、實授;不及格者,應於二年內再予考核,報請審查,仍不及格時,停止其候補、試署並予以解職。」", "法官法修法附帶決議(2011/6/14):「一、有鑒於現行法官及檢察官之進用,以修畢法律系課程參加考試為主,錄取人員大多過於年輕、缺乏社會歷練與欠缺同理心,常遭受社會批評為『娃娃法官』與『恐龍法官』,為改善此一情形,法官及檢察官之進用考試應研擬採二階段進行,凡具備司法官考試應考資格者,得參加由考選部舉辦第一階段考試,及格者始得依其志願參加由考試院與司法院或考試院與法務部分別組成的遴選委員會進入第二階段遴選,第一階段考試及格證明有效期間為五年,第二階段應考資格之學歷條件、論文著作、發明與應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等條件,遴選組織、遴選方式、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考試院與司法院、考試院與法務部分別研擬之……。」參閱立法院(2011),《立法院公報》,\n第100卷第49期\n,頁2229。", "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9條\n第2項:「曾實際執行律師業務三年以上未滿六年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以參加司法院公開甄試之方式申請轉任法官。」\n\n\t\n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10條\n第1項:「前條公開甄試分筆試及口試,各占甄試總分百分之九十及百分之十。」", "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9條\n第1項:「曾實際執行律師業務六年以上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依下列方式申請轉任法官:\n\n\t一、參加司法院公開甄試。\n\n\t二、自行申請轉任法官。」\n\n\t\n法官法第87條\n第1項第5款:「地方檢察署或其檢察分署檢察官,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任用之:……五、曾實際執行律師職務六年以上,成績優良,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 "遴選未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人員轉任法官辦法第14條\n:「\n\n\tI 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六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二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者,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自行申請轉任法官。\n\n\tII 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十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五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且聲譽卓著或在法律學術領域有具體貢獻者(以下簡稱資深優良專任教授),於取得參加法官遴選資格後,得經司法院主動推薦轉任法官。\n\n\tIII 依前二項規定轉任法官者,其進用方式準用第九條第四項之規定。」\n\n\t\n法官法第87條\n第1項第6款:「地方檢察署或其檢察分署檢察官,應就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任用之:……六、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法律學系或其研究所畢業,曾任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專任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合計六年以上,講授主要法律科目二年以上,有法律專門著作,具擬任職務任用資格。」", "要注意的是,執行業務期間達3至6年的律師,只能依法轉任「法官」,不能轉任為「檢察官」,必須等執業滿6年後才有轉任檢察官的機會。" ]
5ff4383d3f8047a6986fc4ceaf4be82dcc3658aded60d098a7434eee07c87e09
酒測超標還有「含扣」的空間嗎?能否主張酒測儀器會有誤差而免罰呢?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government-fundamental-rights/1322
A星期日晚間與朋友聚餐喝酒,隔日開車上班途中依規定減速禮讓行人穿越馬路,不料卻遭到後方未注意車前狀況的機車騎士B追撞,A只好報警處理。警方到場後,隨即對A、B二人進行酒測,A因體內酒精尚未完全代謝完畢,經測得吐氣所含酒精濃度剛好達到標準值每公升0.15毫克,因此遭警方開單舉發並當場移置保管汽車。A如果想要救濟,該如何主張呢?
一、酒駕的標準與相關處罰規定 [1] 依照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規定,現行酒駕的標準為吐氣的酒精濃度達到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0.03%以上 [2] 。而按照刑法的標準,則為每公升0.2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0.05%以上 [3] 。針對酒測超標的駕駛人,依據超標的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處罰: (一)超過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標準值,但尚未達到刑法標準值 原則上屬於行政罰範圍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機車駕駛人可處新臺幣(下同)1萬5千元到9萬元的罰鍰,汽車駕駛人可處3萬到12萬元的罰鍰,同時當場移置保管汽機車並吊扣駕照1到2年,但如果有載未滿12歲的兒童或肇事導致他人受傷,則須吊扣駕照2到4年,吊扣汽機車牌照2年 [4] 。 例外的情況是駕駛人酒精濃度雖未達到刑法明文的標準值,但有其他情事可認為駕駛人已因飲酒而不能安全駕駛時,仍可能構成刑法不能安全駕駛罪,而受到刑事處罰。這邊的「因其他情事而不能安全駕駛」,實務上會參考「生理平衡測試」的測量結果 [5] ,也可能考量駕駛人是否有異常駕駛行為 [6] 。 (二)達到刑法標準值 屬於刑罰範圍,依刑法規定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還可以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 [7] ,此時就不必再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裁處罰鍰,但仍可以裁處吊扣汽機車牌照、吊扣駕駛執照等其他種類行政罰 [8] 。 不過,如果駕駛人在刑事程序上有獲得緩起訴處分、緩刑判決確定等情形時,則可回歸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9] ,但若緩起訴或緩刑被撤銷,已繳納的罰鍰可以向主管機關申請無息返還 [10] 。 二、酒駕吐氣酒精濃度如未超過每公升0.17毫克,可視情況施以勸導,免予舉發 雖然「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明文規定了酒駕的標準值,不過因為酒測儀器難免有誤差,所以「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在考量酒測儀器的檢定公差為每公升正負0.02毫克後 [11] ,明文規定如果駕駛吐氣所含酒精濃度沒有超過標準值0.02毫克,依現行標準也就是酒測值在每公升0.15至0.17毫克之間,而且也沒有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的情形,可以認為違規情節輕微,而以不舉發為適當時,交通執法人員就可以選擇改施以勸導,不予舉發 [12] 。 此外,即便是在有發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因為事故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並不一定都是酒駕造成,所以在這類個案中還是應該要具體判斷有無上述可以不予舉發的情形,而不能直接排除「不予舉發」的可能性 [13] 。 三、機關未考量不予舉發的可能性,就逕行舉發、開罰,駕駛可以救濟嗎? (一)機關如未具體審酌是否不予舉發就逕行舉發、開罰,構成「裁量瑕疵」 法律之所以要給予行政機關裁量權限,無非就是希望能針對個案情形作成最適切的決定,因此執法人員的裁量權限絕對不是毫無限制的,在行使裁量時必須受到法律授權目的的拘束,而且必須與個案情節有正當合理的連結,否則就會構成裁量瑕疵而違法。 依照目前行政法院的見解,如果舉發機關針對酒駕超標在公差範圍內的情形,沒有依照「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規定,考量個案中有沒有能不予舉發的情形就逕行舉發,處罰機關受理舉發後,又沒有依照上述細則規定將案件先退回原舉發機關查明補正 [14] ,就逕行裁決,此時舉發機關及處罰機關均有「裁量怠惰」的違法,依法得撤銷原本的裁罰處分 [15] 。 (二)駕駛面對上述情形,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尋求救濟 在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也就是俗稱的「紅單」)後,處罰機關裁決前,駕駛人依法可在30日內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也就是俗稱的「申訴 [16] 」) [17] 。 如已接獲處罰機關的裁決書,駕駛依法應在30日內以處罰機關為被告,向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撤銷訴訟 [18] 。 四、案例分析 A雖然酒駕,且經測得吐氣所含酒精濃度剛好達到標準值每公升0.15毫克,構成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第1項第1款的行政責任,但依照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第12款規定,因為A超標沒有超過每公升0.02毫克,而且A並非因為酒駕才導致事故,而是遭到未注意車前狀況的B追撞,足以認定A違反規定的情節輕微,而且也沒有嚴重危害交通安全及秩序,因此警方針對A本件酒駕行為,有不予舉發改施以勸導的空間。 如果A認為警方完全沒有審酌本件個案情形就逕行舉發,可在收到紅單後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申訴),或於收到裁決書後提起行政訴訟救濟。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8f145"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更深入的說明可參閱:黃郁真(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ar-driving/263?hightlight=%E9%85%92%E9%A7%95">哪些情形會被視為酒駕?酒駕的罰則是什麼?</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6jby"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3&amp;flno=114">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a>第2款:「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駕車:<br> 二、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一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三以上。」</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awks"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185-3">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a>第1項:「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br> 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br> 二、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服用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br> 三、尿液或血液所含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或其代謝物達行政院公告之品項及濃度值以上。<br> 四、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施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6h88"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35">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a>第1項第1款:「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機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均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至二年;附載未滿十二歲兒童或因而肇事致人受傷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二年至四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一、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br> <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35">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a>第9項:「汽機車駕駛人有第一項、第三項至第五項之情形之一,吊扣該汽機車牌照二年,並於移置保管該汽機車時,扣繳其牌照;因而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車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megp"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11%2c%e4%ba%a4%e4%b8%8a%e6%98%93%2c434%2c20230118%2c1">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交上易字第434號刑事判決</a>:「再者,車禍事故之發生原因容有多端,並非只要酒後駕車就絕對不能安全駕駛,而依據警方當時對被告所作之觀察紀錄表所載,就命被告生理平衡測試,測試結果均無不合格之情形,且依警命被告在二同心圓之間另畫一個圓之測試,測試結果亦合格,亦有刑法第185條之3案件測試觀察紀錄表可以證明(偵卷第27-28頁)。」</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21ux"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2%2c%e5%8f%b0%e4%b8%8a%2c3199%2c20231026%2c1">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3199號刑事判決</a>:「又所謂自撞、逆向、蛇行、闖紅燈、非正常速度行駛、駛入對向車道等異常駕駛行為,僅係判斷行為人是否為不能安全駕駛之事證之一……。」</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go73"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185-3">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9sd50"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10&amp;flno=26">行政罰法第26條</a>第1項:「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但其行為應處以其他種類行政罰或得沒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告沒收者,亦得裁處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qycai"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10&amp;flno=26">行政罰法第26條</a>第2項:「前項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確定或為無罪、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不付保護處分、免刑、緩刑之裁判確定者,得依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m6sd"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210&amp;flno=26">行政罰法第26條</a>第5項:「依第二項規定所為之裁處,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依受處罰者之申請或依職權撤銷之,已收繳之罰鍰,無息退還:<br> 一、因緩起訴處分確定而為之裁處,其緩起訴處分經撤銷,並經判決有罪確定,且未受免刑或緩刑之宣告。<br> 二、因緩刑裁判確定而為之裁處,其緩刑宣告經撤銷確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9y3c"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經濟部標準檢驗局「<a href="https://www.bsmi.gov.tw/wSite/laws/review.jsp?lawId=52c50c905d9bbd0b015dab2e8fea0efd">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第4版</a>」第9.1點:「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公差應符合表2。」表2檢定公差:標準酒精濃度小於每公升0.4毫克者(標準酒精濃度&lt;0.400),檢定公差為每公升正負0.02毫克(±0.020mg/L)。……</cite></li> <li data-footnote-id="et73o"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29&amp;flno=12">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條</a>第1項第12款:「行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而未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且情節輕微,以不舉發為適當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得對其施以勸導,免予舉發:……十二、駕駛汽車或慢車經測試檢定,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超過規定之標準值未逾每公升零點零二毫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sdlpr"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TA,112%2c%e4%ba%a4%2c684%2c20240903%2c1">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84號行政判決</a>:「另『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有前項規定行為,除本條例第14條第2項第2款、第25條第2項、第69條第2項或第71條之情形外,仍得舉發』,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2項規定甚明。該規定係交通部及內政部於101年6月1日修正發布施行,修正說明記載:『依本條原第1項規定,對發生交通事故併有第1項規定行為情形者,無論與其事故發生是否有關聯,均不適用得施以勸導免予舉發之規定,惟如本項所規定未攜帶駕駛執照或行車執照等相關證照之違規,通常與交通事故並無直接相關,爰修正刪除第1項本文原『發生交通事故』不得免予舉發之規定,並增訂第2項規定,……』(參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是依前開修正說明,可見行為人如有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情形,且發生交通事故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仍應依職權調查行為人之酒駕行為與交通事故之發生是否具有關連,據以裁量決定是否予以舉發。蓋以駕駛人肇事之原因多端,或因疲勞駕駛、分心失神、疏忽輕率、車輛機械突故障所致,或因不熟悉道路狀況等各種原因而發生,未必皆肇因於酒後駕車,如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即完全未審酌事故之發生原因是否與酒駕行為有關,即逕予排除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裁量不予舉發規定之適用,亦顯然違背該條授權裁量之意旨,而有裁量怠惰之違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14號判決參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hdmp"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80029&amp;flno=33">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33條</a>第2項:「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處罰機關受理後發現舉發錯誤或要件欠缺,可補正或尚待查明者,退回原舉發機關查明補正後依法處理;其錯誤屬實且無可補正者,由受理機關依權責簽結,並將簽結之理由,連同該事件有關文件書函請原舉發單位之上級機關查究。」</cite></li> <li data-footnote-id="5buux"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TA,112%2c%e4%ba%a4%2c684%2c20240903%2c1">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84號行政判決</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BA,111%2c%e4%ba%a4%e4%b8%8a%2c14%2c20220301%2c1">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14號行政判決</a>、<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TA,112%2c%e4%ba%a4%2c1352%2c20240226%2c1">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1352號行政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4xdm"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如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2024),《<a href="https://www.judge.gov.taipei/cp.aspx?n=E12A87F57ED7A2E8">違規申訴(陳述)</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oc7m"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9">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條</a>第1項:「本條例所定罰鍰之處罰,受處罰人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後,於三十日內得不經裁決,逕依第九十二條第四項之罰鍰基準規定,向指定之處所繳納結案;不服舉發事實者,應於三十日內,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其不依通知所定期限前往指定處所聽候裁決,且未依規定期限繳納罰鍰結案或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者,處罰機關得逕行裁決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gla1"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K0040012&amp;flno=87">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7條</a>:「受處分人不服第八條或第三十七條第六項處罰之裁決者,應以原處分機關為被告,逕向管轄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訴訟;其中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三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cite></li> </ol> </section>
[ "更深入的說明可參閱:黃郁真(2022),《\n哪些情形會被視為酒駕?酒駕的罰則是什麼?\n》。",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n第2款:「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駕車:\n\n\t二、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一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三以上。」",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n第1項:「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十萬元以下罰金:\n\n\t一、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n\n\t二、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服用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n\n\t三、尿液或血液所含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或其代謝物達行政院公告之品項及濃度值以上。\n\n\t四、有前款以外之其他情事足認施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n第1項第1款:「汽機車駕駛人,駕駛汽機車經測試檢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機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汽車駕駛人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二萬元以下罰鍰,並均當場移置保管該汽機車及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年至二年;附載未滿十二歲兒童或因而肇事致人受傷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二年至四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一、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n\n\t\n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n第9項:「汽機車駕駛人有第一項、第三項至第五項之情形之一,吊扣該汽機車牌照二年,並於移置保管該汽機車時,扣繳其牌照;因而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車輛。」", "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交上易字第434號刑事判決\n:「再者,車禍事故之發生原因容有多端,並非只要酒後駕車就絕對不能安全駕駛,而依據警方當時對被告所作之觀察紀錄表所載,就命被告生理平衡測試,測試結果均無不合格之情形,且依警命被告在二同心圓之間另畫一個圓之測試,測試結果亦合格,亦有刑法第185條之3案件測試觀察紀錄表可以證明(偵卷第27-28頁)。」",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3199號刑事判決\n:「又所謂自撞、逆向、蛇行、闖紅燈、非正常速度行駛、駛入對向車道等異常駕駛行為,僅係判斷行為人是否為不能安全駕駛之事證之一……。」", "中華民國刑法第185條之3\n第1項。", "行政罰法第26條\n第1項:「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但其行為應處以其他種類行政罰或得沒入之物而未經法院宣告沒收者,亦得裁處之。」", "行政罰法第26條\n第2項:「前項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緩起訴處分確定或為無罪、免訴、不受理、不付審理、不付保護處分、免刑、緩刑之裁判確定者,得依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之。」", "行政罰法第26條\n第5項:「依第二項規定所為之裁處,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主管機關依受處罰者之申請或依職權撤銷之,已收繳之罰鍰,無息退還:\n\n\t一、因緩起訴處分確定而為之裁處,其緩起訴處分經撤銷,並經判決有罪確定,且未受免刑或緩刑之宣告。\n\n\t二、因緩刑裁判確定而為之裁處,其緩刑宣告經撤銷確定。」",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n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檢查技術規範第4版\n」第9.1點:「呼氣酒精測試器及分析儀檢定公差應符合表2。」表2檢定公差:標準酒精濃度小於每公升0.4毫克者(標準酒精濃度<0.400),檢定公差為每公升正負0.02毫克(±0.020mg/L)。……",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條\n第1項第12款:「行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而未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且情節輕微,以不舉發為適當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得對其施以勸導,免予舉發:……十二、駕駛汽車或慢車經測試檢定,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超過規定之標準值未逾每公升零點零二毫克」。",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84號行政判決\n:「另『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有前項規定行為,除本條例第14條第2項第2款、第25條第2項、第69條第2項或第71條之情形外,仍得舉發』,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2項規定甚明。該規定係交通部及內政部於101年6月1日修正發布施行,修正說明記載:『依本條原第1項規定,對發生交通事故併有第1項規定行為情形者,無論與其事故發生是否有關聯,均不適用得施以勸導免予舉發之規定,惟如本項所規定未攜帶駕駛執照或行車執照等相關證照之違規,通常與交通事故並無直接相關,爰修正刪除第1項本文原『發生交通事故』不得免予舉發之規定,並增訂第2項規定,……』(參立法院第8屆第2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是依前開修正說明,可見行為人如有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情形,且發生交通事故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仍應依職權調查行為人之酒駕行為與交通事故之發生是否具有關連,據以裁量決定是否予以舉發。蓋以駕駛人肇事之原因多端,或因疲勞駕駛、分心失神、疏忽輕率、車輛機械突故障所致,或因不熟悉道路狀況等各種原因而發生,未必皆肇因於酒後駕車,如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即完全未審酌事故之發生原因是否與酒駕行為有關,即逕予排除道交處理細則第12條第1項裁量不予舉發規定之適用,亦顯然違背該條授權裁量之意旨,而有裁量怠惰之違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14號判決參照)。」",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33條\n第2項:「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處罰機關受理後發現舉發錯誤或要件欠缺,可補正或尚待查明者,退回原舉發機關查明補正後依法處理;其錯誤屬實且無可補正者,由受理機關依權責簽結,並將簽結之理由,連同該事件有關文件書函請原舉發單位之上級機關查究。」",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684號行政判決\n、\n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14號行政判決\n、\n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交字第1352號行政判決\n。", "如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2024),《\n違規申訴(陳述)\n》。",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條\n第1項:「本條例所定罰鍰之處罰,受處罰人接獲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後,於三十日內得不經裁決,逕依第九十二條第四項之罰鍰基準規定,向指定之處所繳納結案;不服舉發事實者,應於三十日內,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其不依通知所定期限前往指定處所聽候裁決,且未依規定期限繳納罰鍰結案或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者,處罰機關得逕行裁決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7條\n:「受處分人不服第八條或第三十七條第六項處罰之裁決者,應以原處分機關為被告,逕向管轄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訴訟;其中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三十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
eb05c6012c39ed63eac549363dcd111a0f5db1b0e711af15702eeb3be355962b
犯貪污治罪條例之罪,為何可以減刑或甚至緩刑?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1318
任立法委員的A涉嫌詐領助理費約新臺幣(以下同)50萬元,被以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利用職務機會詐取財物罪起訴 [1] ,但從事件爆發起A堅決否認犯行。在一審法院審理時,法官問被告A要不要認罪,A堅持不認罪,最後依照相關證據,遭判處12年有期徒刑 [2] 。A不服氣,他質疑為什麼同樣犯了貪污罪,有人被判10年或7年,但有人卻只被判了3年半?甚至有的人只被判不到2年,而且還可以獲得緩刑? 這種情況可能被有心人士指為司法不公、政治迫害,但實則於法有據,本文將逐一分析,以正視聽。 註腳   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 第1項第2款:「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六千萬元以下罰金:……二、利用職務上之機會,以詐術使人將本人之物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   案例參考、改編自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
一、貪污犯罪減免刑責的法律依據 如果行為人涉犯貪污治罪條例的罪名,一般稱為貪污被告 [1] ,可能減免刑責的法律依據如下: (一)貪污治罪條例 為了鼓勵被告自白、悔過,並希望被告能參與發現真實,達到訴訟經濟、節約司法資源的目的,在特別刑法中會有自白後給予刑罰豁免或減輕的制度設計 [2] 。 1. 自首或自白,並繳交犯罪所得 依據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的規定 [3] ,如果觸犯同法第4條至第6條的犯罪 [4] ,自首或自白,且如有犯罪所得時自動全部繳交,可以獲得刑罰的寬典。如果更因此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被告可能獲得更多寬典。 如果是在犯罪後就自首並繳交犯罪所得,可以減免刑責;若藉此查獲其他正共犯,免除刑罰。若是在偵查中自白,並繳交犯罪所得,可以減刑;因此查獲其他正共犯,可以減輕或免除刑罰。 附帶一提,為行文通順,本文所稱「認罪」,是泛稱被告承認自己犯罪行為而言,在法律上會隨程序進行,而有不同的用語來表達,合先敘明 [5] 。 2. 犯罪情節輕微 如果犯貪污治罪條例第4到第6條的犯罪,但個案情節輕微,而且所得到的財物或不正利益在5萬元以下時,可以減刑 [6] 。 (二)刑法 除了特別法之外,刑法第59條是「犯罪情狀顯可憫恕」的特殊減刑規定,認為犯罪另外有特殊的原因與環境,使得如果對被告判處所犯罪名的最低法定刑,仍然情輕法重時,可以再酌量減刑 [7] 。 但若個案中有其他法定減刑事由,會優先適用其他法定事由減刑,如果減刑後的最低刑度還是太重,才會再適用第59條的規定減刑 [8] 。 二、貪污被告獲減刑、緩刑的法律分析 貪污犯罪的法定刑相當重,但只要符合法定要件,被告仍然可能獲得緩刑的寬典,依序說明之。 (一)減刑 承前述的減刑要件,如果一名被告犯貪污治罪條例的利用職務機會詐取財物罪,且未自首、未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時,能不能獲得法官減刑的機會,第一個關鍵便在於貪污治罪條例的「偵查中自白」和「繳回犯罪所得」等兩個要件。如果被告有符合這兩個要件,且法官原本準備判處被告7年的有期徒刑,至多可減到1/2,如此一來就可能可以減到3年半 [9] 。 然後再檢視被告是否有「情可憫恕 [10] 」的情況,若有,則根據刑法第59條的規定再減一次,法官便可能將被告的刑責減至2年以下,等於是減了兩次刑度 [11] 。 (二)緩刑 緩刑是指「暫緩執行刑罰」的意思,是被告犯罪相對輕微、符合法定要件時,暫緩執行刑罰,讓行為人可以暫時獲得觀察期,只要緩刑不被撤銷就不用服刑 [12] 。 若一名貪污被告依法減了兩次刑,而獲判2年以下有期徒刑,最後法官再對被告宣告緩刑,被告才有免去牢獄之災的可能 [13] 。 三、貪污被告未及早承認犯行,還能減刑甚至緩刑嗎? 可是,如果被告錯過自首或在偵查中自白的黃金時間,在一審審判程序或甚至二審才自白呢?那麼,就無法適用貪污治罪條例的相關減刑規定。 在一審中如果有自白,被告就只剩下刑法第59條減刑的機會。可是,在審判程序中自白,雖然是法官在法定刑上下限中從輕量刑的因素之一 [14] ,但是否還可說是「情可憫恕」,仍有疑義 [15] 。而且,以貪污治罪條例第4至第6條的犯罪而言,法定刑均在5年以上,由於無法先減刑一次,即使能適用刑法第59條,以最輕本刑減刑至1/2,也僅為2年6個月。除非另外符合所圖利益5萬元以下的規定,否則很難將刑度減到2年以下,因此鮮少有獲判緩刑的機會。 又如果被告在一審中不自白,在二審才自白,這時除了同樣只剩刑法第59條減刑的機會以外,一般來說被告越晚認罪就越不利 [16] ,恐難逃牢獄之災,差別只在刑度的長與短而已。 再如果被告在二審仍堅不認罪,法官就極可能會重判 [17] 。 四、結語 案例中的A,並未符合自白與繳回犯罪所得的減刑要件,且所得超過5萬元,個案中也沒有刑法第59條的適用,依法被重判,並非法官有任何不公。稍有刑事訴訟實務經驗的法律人,應該都常遇到法官會問被告要不要認罪?當法官這樣問,就意味著他對被告已經多少有了有罪的心證,在證據充分的情況下,這是給被告承認、從輕量刑或者減刑的機會,但筆者卻見過非常多的被告不知何故仍堅不認罪,硬做無罪答辯,最後判決的結果都很慘 [18] 。 法律規定得很明白,會有不同貪污被告間判決結果的差異,是差在被告的實際作為是否合於法律規範。被告多半有請大牌的名律師辯護,這些名律師一定都非常清楚法律的規定,可是為什麼他們沒有勸被告在偵查中認罪呢?或也許有勸,但被告不聽也未可知。因此,不要罵司法不公或政治迫害 [19] ,也不要抱怨運氣不好或祖墳風水出問題,人生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如果當初沒有貪污,又何來官司纏身及牢獄之災呢?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cudkz"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如公視新聞網(2024),《<a href="https://news.pts.org.tw/video/8294">謝宜容遭檢列貪污被告 法院裁定羈押禁見|20241211 公視晚間新聞</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oht8"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2c109%2c%e5%8f%b0%e4%b8%8a%2c4986%2c20201021%2c1&amp;ot=in">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986號刑事判決</a>:「對於特定類型犯罪有規定被告自白應給予司法豁免或減輕刑事責任寬典,係本於突破法院應能積極發現實體真實之理想主義傳統思維,間接承認在訴訟制度下『發現真實』有其極限,當無礙於公益與法秩序前提下,鼓勵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能積極參與真實之發現,使犯罪事實能早日釐清、追訴權可順利發動與使案件之審判及早確定,故給予相當程度之司法豁免或減刑利益。……<br> 以上訴人行為時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 項為例,其規定犯同條例第4 條至第8 條之罪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係為鼓勵此類犯罪行為人自白、悔過,並期訴訟經濟、節約司法資源而設。」</cite></li> <li data-footnote-id="4eems"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8">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a>:「<br> I 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於犯罪後自首,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免除其刑。<br> II 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在偵查中自白,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2b5l"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可參考貪污治罪條例第<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4">4</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5">5</a>、<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6">6</a>條。</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udcx"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關於自白、認罪、自首的差異,讀者可進一步參閱楊舒婷(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845">自白、認罪、投案與自首有什麼差異嗎?</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rsc2"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7&amp;flno=12">貪污治罪條例第12條</a>第1項:「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情節輕微,而其所得或所圖得財物或不正利益在新臺幣五萬元以下者,減輕其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ctln"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59">中華民國刑法第59條</a>:「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br> <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3%2c%e5%8f%b0%e4%b8%8a%2c4174%2c20141127">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4174號刑事判決</a>:「刑法第五十九條所謂『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與刑法第五十七條所稱之審酌『一切情狀』,二者意義雖有不同,於裁判酌量減輕其刑時,本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舉之十款事項),予以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以為判斷。故適用第五十九條酌量減輕其刑時,並不排除第五十七條所列舉十款事由之審酌。倘法院就犯罪一切情狀全盤考量,並敘明被告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且其裁量權之行使未有濫用或不當者,即有其適用。」</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4hfj"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9%2c%e5%8f%b0%e4%b8%8a%2c4790%2c20220127%2c1">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790號刑事判決</a>:「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所謂法定最低度刑,固包括法定最低本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之事由者,則應係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後之最低度刑而言。倘被告別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猶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uqgds"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66">中華民國刑法第66條</a>:「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30ym"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犯貪污治罪條例而曾適用刑法第59條的案例,可參考清潔隊員將部分回收物給拾荒老人,卻遭起訴判刑的案例,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SCDM,106%2c%e8%a8%b4%2c90%2c20170928%2c1">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訴字第90號刑事判決</a>:「可見將資源回收物其中一部分交予證人陳◯◯撿取,會犧牲自己一些回饋金利益,縱使回饋金數額不大,仍屬利人損己的作法,可見被告顏◯◯之行為固然觸法,動機卻無不良。……又囿於與被告顏◯◯間同事關係,明知被告顏◯◯將車上資源回收物其中一部分供予證人陳◯◯撿取,違反新竹市環保局規定,卻默示同意、不予規勸,其行為雖有不該,卻屬常人鄉愿之情,動機單純,卻不諳法律之嚴重性。」</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lkng"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0">中華民國刑法第70條</a>:「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cite></li> <li data-footnote-id="ys74e"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amp;flno=74">中華民國刑法第74條</a>第1項:「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br> 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br> 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br> 緩刑的詳細說明,可另參考曾友俞(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crime-penalty/839">緩刑是什麼?</a>》;喬正一(2022),《<a href="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55">什麼是緩起訴?緩起訴與緩刑的差異?</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0sfl"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獲緩刑之案例,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NDM,112%2c%e8%a8%b4%2c769%2c20240117%2c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769號刑事判決</a>:「本案其等因失慮不週,致觸刑典,惟於偵審中均坦承犯行,被告丁○○並繳回全部犯罪所得,堪認犯後態度良好,參酌其等年紀及學經歷、生活狀況,認其等經此偵審程序及刑之宣告等教訓後,當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故認前揭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均予宣告緩刑,並依其等之犯罪情節、所生危害等情,諭知如主文各項所示之緩刑期間,以啟自新。」;亦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PCDM,112%2c%e5%8e%9f%e8%a8%b4%2c31%2c20230712%2c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年度原訴字第31號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tx3a"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司法院<a href="https://jirs.judicial.gov.tw/GNNWS/download.asp?sdMsgId=64088">刑事案件量刑及定執行刑參考要點</a>第15點說明:「犯罪後態度為兼具犯罪及行為人情狀之重要量刑事由,應如何判斷,宜有明確規範。舉例而言,倘行為人犯罪後,業於偵審中自白、參與修復式司法方案或調解程序而展現悔悟之誠意、實際賠償被害人所受損害,可認為犯罪後態度良好者,宜從輕量刑。」</cite></li> <li data-footnote-id="2o9iz"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實務上曾認定即時坦承犯罪可援引刑法第59條規定減刑者,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10%2C%E5%8F%B0%E4%B8%8A%2C5750%2C20211111%2C1">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750號刑事判決</a>:「本件上訴人於遭警方查獲之初,即已主動坦承本件犯行,此舉不但確實有節省訴訟勞費,使明案速判之情事外,亦足以證明上訴人主觀上確有出於真心悔過之事實,不但得列為刑法第57條第10款規定『犯罪後之態度』為科刑輕重應審酌事項之一,而獲得最高幅度之刑度減輕,亦可列為刑法第59條規定所謂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得酌量減輕其刑之要件;……。」然須注意本案被告係於遭警方查獲時即坦承犯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32k3"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2c113%2c%e4%b8%8a%e8%a8%b4%2c5298%2c20241126%2c1&amp;ot=in">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上訴字第5298號刑事判決</a>:「…至於被告固於本院審理時坦認犯行,然其於偵查、原審審理中皆否認犯罪,縱其嗣後終知自白認罪,然對於節省司法資源之助益不大。準此,即令審酌被告於本院審理時自白犯罪之犯後態度,亦難認原審量刑有何過重之處。從而,被告關於此部分之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ehvu"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可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HM,100%2c%e9%87%91%e4%b8%8a%e8%a8%b4%2c42%2c20120803%2c1">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訴字第42號刑事判決</a>:「併參酌被告丑○○在本件罪證均已明確之情形下,仍設詞狡辯、推託卸責,態度倨傲,絲毫未見悔意,欠缺其身為一名資深司法工作者所應具有之專業道德認知及自我反省能力,犯罪情節嚴重,自當予以嚴懲。……經核原判決認事用法,均無違誤,量刑之諭知,亦屬妥適,應予維持。」<br> 本案被告上訴仍遭駁回,可見<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SM,102%2c%e5%8f%b0%e4%b8%8a%2c4200%2c20131017">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200號刑事判決</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s7mp"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是否認罪是民眾常見的問題,可見司法院(2022),《<a href="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03-2635-3b7ff-1.html">是否應該認罪?認罪與否對未來程序進行有無影響?</a>》的說明,對是否認罪能有更多了解。</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r5ns" id="footnote-19"><a href="#footnote-marker-19-1"> </a> <cite>如聯合新聞網(2024),《<a href="https://udn.com/news/story/124151/8120384">高虹安被重判 民眾黨:支持捍衛清白 質疑司法雙標</a>》,但所提出的他黨議員事例,係於偵查中自白且繳回犯罪所得,符合本文介紹之法定減刑要件,最終獲緩刑宣告並無疑義,可參考<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YDM,112%2c%e8%a8%b4%2c85%2c20230829%2c1">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85號刑事判決</a>。</cite></li> </ol> </section>
[ "如公視新聞網(2024),《\n謝宜容遭檢列貪污被告 法院裁定羈押禁見|20241211 公視晚間新聞\n》。",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986號刑事判決\n:「對於特定類型犯罪有規定被告自白應給予司法豁免或減輕刑事責任寬典,係本於突破法院應能積極發現實體真實之理想主義傳統思維,間接承認在訴訟制度下『發現真實』有其極限,當無礙於公益與法秩序前提下,鼓勵被告或犯罪嫌疑人能積極參與真實之發現,使犯罪事實能早日釐清、追訴權可順利發動與使案件之審判及早確定,故給予相當程度之司法豁免或減刑利益。……\n\n\t以上訴人行為時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 項為例,其規定犯同條例第4 條至第8 條之罪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係為鼓勵此類犯罪行為人自白、悔過,並期訴訟經濟、節約司法資源而設。」", "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n:「\n\n\tI 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於犯罪後自首,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或免除其刑;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免除其刑。\n\n\tII 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在偵查中自白,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 "可參考貪污治罪條例第\n4\n、\n5\n、\n6\n條。", "關於自白、認罪、自首的差異,讀者可進一步參閱楊舒婷(2022),《\n自白、認罪、投案與自首有什麼差異嗎?\n》。", "貪污治罪條例第12條\n第1項:「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情節輕微,而其所得或所圖得財物或不正利益在新臺幣五萬元以下者,減輕其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59條\n:「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n\n\t\n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4174號刑事判決\n:「刑法第五十九條所謂『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與刑法第五十七條所稱之審酌『一切情狀』,二者意義雖有不同,於裁判酌量減輕其刑時,本應就犯罪一切情狀(包括刑法第五十七條所列舉之十款事項),予以全盤考量,審酌其犯罪有無可憫恕之事由,以為判斷。故適用第五十九條酌量減輕其刑時,並不排除第五十七條所列舉十款事由之審酌。倘法院就犯罪一切情狀全盤考量,並敘明被告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且其裁量權之行使未有濫用或不當者,即有其適用。」",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790號刑事判決\n:「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之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此所謂法定最低度刑,固包括法定最低本刑;惟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之事由者,則應係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後之最低度刑而言。倘被告別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其刑後,猶認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之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得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量減輕其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66條\n:「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減輕者,減輕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同時有免除其刑之規定者,其減輕得減至三分之二。」", "犯貪污治罪條例而曾適用刑法第59條的案例,可參考清潔隊員將部分回收物給拾荒老人,卻遭起訴判刑的案例,見\n臺灣新竹地方法院106年度訴字第90號刑事判決\n:「可見將資源回收物其中一部分交予證人陳◯◯撿取,會犧牲自己一些回饋金利益,縱使回饋金數額不大,仍屬利人損己的作法,可見被告顏◯◯之行為固然觸法,動機卻無不良。……又囿於與被告顏◯◯間同事關係,明知被告顏◯◯將車上資源回收物其中一部分供予證人陳◯◯撿取,違反新竹市環保局規定,卻默示同意、不予規勸,其行為雖有不該,卻屬常人鄉愿之情,動機單純,卻不諳法律之嚴重性。」", "中華民國刑法第70條\n:「有二種以上刑之加重或減輕者,遞加或遞減之。」", "中華民國刑法第74條\n第1項:「受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二年以上五年以下之緩刑,其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n\n\t一、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n\n\t二、前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五年以內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者。」\n\n\t緩刑的詳細說明,可另參考曾友俞(2022),《\n緩刑是什麼?\n》;喬正一(2022),《\n什麼是緩起訴?緩起訴與緩刑的差異?\n》。", "獲緩刑之案例,可參考\n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769號刑事判決\n:「本案其等因失慮不週,致觸刑典,惟於偵審中均坦承犯行,被告丁○○並繳回全部犯罪所得,堪認犯後態度良好,參酌其等年紀及學經歷、生活狀況,認其等經此偵審程序及刑之宣告等教訓後,當知所警惕而無再犯之虞,故認前揭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均予宣告緩刑,並依其等之犯罪情節、所生危害等情,諭知如主文各項所示之緩刑期間,以啟自新。」;亦可參考\n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年度原訴字第31號刑事判決\n。", "司法院\n刑事案件量刑及定執行刑參考要點\n第15點說明:「犯罪後態度為兼具犯罪及行為人情狀之重要量刑事由,應如何判斷,宜有明確規範。舉例而言,倘行為人犯罪後,業於偵審中自白、參與修復式司法方案或調解程序而展現悔悟之誠意、實際賠償被害人所受損害,可認為犯罪後態度良好者,宜從輕量刑。」", "實務上曾認定即時坦承犯罪可援引刑法第59條規定減刑者,見\n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750號刑事判決\n:「本件上訴人於遭警方查獲之初,即已主動坦承本件犯行,此舉不但確實有節省訴訟勞費,使明案速判之情事外,亦足以證明上訴人主觀上確有出於真心悔過之事實,不但得列為刑法第57條第10款規定『犯罪後之態度』為科刑輕重應審酌事項之一,而獲得最高幅度之刑度減輕,亦可列為刑法第59條規定所謂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得酌量減輕其刑之要件;……。」然須注意本案被告係於遭警方查獲時即坦承犯行。", "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上訴字第5298號刑事判決\n:「…至於被告固於本院審理時坦認犯行,然其於偵查、原審審理中皆否認犯罪,縱其嗣後終知自白認罪,然對於節省司法資源之助益不大。準此,即令審酌被告於本院審理時自白犯罪之犯後態度,亦難認原審量刑有何過重之處。從而,被告關於此部分之上訴,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可見\n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訴字第42號刑事判決\n:「併參酌被告丑○○在本件罪證均已明確之情形下,仍設詞狡辯、推託卸責,態度倨傲,絲毫未見悔意,欠缺其身為一名資深司法工作者所應具有之專業道德認知及自我反省能力,犯罪情節嚴重,自當予以嚴懲。……經核原判決認事用法,均無違誤,量刑之諭知,亦屬妥適,應予維持。」\n\n\t本案被告上訴仍遭駁回,可見\n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200號刑事判決\n。", "是否認罪是民眾常見的問題,可見司法院(2022),《\n是否應該認罪?認罪與否對未來程序進行有無影響?\n》的說明,對是否認罪能有更多了解。", "如聯合新聞網(2024),《\n高虹安被重判 民眾黨:支持捍衛清白 質疑司法雙標\n》,但所提出的他黨議員事例,係於偵查中自白且繳回犯罪所得,符合本文介紹之法定減刑要件,最終獲緩刑宣告並無疑義,可參考\n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85號刑事判決\n。" ]
252293546e1f3abd26bd30cbd58e6b89cc9062022eec78da78e763fda018cc75
彈性上下班免打卡OK嗎?關於出勤紀錄勞雇雙方不可不知的事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261
A律師認為自己是一位尊重員工的老闆,在事務所都會跟第一天上班的受僱律師或助理說:「我們事務所很重視員工生活,不採責任制,8小時工時可以彈性上下班,也不用打卡。我想大家應該都具備很好的自主管理能力,希望互相尊重不要太多制度綁住大家。」 雖然員工都覺得遇到這麼好的老闆真是太棒了,但A律師事務所這種彈性上下班不打卡的管理方式,真的OK嗎?
圖1 彈性上下班免打卡OK嗎?關於出勤紀錄勞雇雙方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圖1 彈性上下班免打卡OK嗎?關於出勤紀錄勞雇雙方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陳琦姸 / 繪圖:Yen 一、可以上下班不打卡嗎?(見圖1) 正確來說,是雇主「不可以」沒有置備出勞工的出勤紀錄 [1] ,不管是老闆出於信任讓員工免打卡,甚至是員工這方提出不想打卡也得到老闆同意,只要沒有出勤紀錄,就違法;不過出勤紀錄不一定要用打卡的方式,用其他方式記錄也可以。 置備勞工出勤紀錄是雇主法律上的義務,如果員工上下班不用打卡,也沒有用其他的方式完整記載勞工的出勤、退勤時間,此時雇主會被認為違反置備出勤紀錄的義務,將面臨新臺幣(下同)9萬~45萬元的罰鍰 [2] ,還會被公布公司、負責人的姓名 [3] 。 勞工出勤紀錄不但是近年來勞動檢查的重點之一 [4] ,從勞動部「 違反勞動法令事業單位(雇主)查詢系統 」來看,不分行業別,都有蠻多是雇主不備出勤紀錄,或出勤紀錄未保存5年,或是雖備有出勤紀錄,但是出勤狀況沒有記載到分鐘,而被裁罰的例子。我們接下來繼續討論出勤紀錄的保存年限、記載方式等注意事項。 二、出勤紀錄的形式與注意事項 (一)出勤紀錄的形式 前面提到出勤紀錄不一定要用打卡的形式,無論是用紙本簽到簿、出勤卡、刷卡機、門禁卡、指紋或臉部等生物特徵辨識系統、電腦出勤系統、手機APP等,只要是可以詳實記載出勤時間的都可以,法律沒有強制規定紀錄的形式 [5] 。 不過如果是電腦、手機、雲端的紀錄,公司被勞檢時,還是要用書面的形式提供給勞檢員 [6] 。 (二)出勤紀錄的注意事項 1. 時間單位必須每天清楚記載到「分鐘」 出勤紀錄不能隨隨便便,依照法律規定,勞工出勤狀況要每天清楚記載到「分鐘」 [7] 。所以如果只記了9點上班、18點下班,是不行的,這樣只記到小時而沒有記到分鐘;必須記載到例如113年9月13日8:59上班、18:01下班,這樣逐日記載到分鐘才算合法。 如果出勤紀錄沒有每天記載到分鐘,雇主會被罰2萬~100萬元的罰鍰 [8] ,而且一樣會被公布公司、負責人的姓名 [9] 。 2. 建議雇主即時管理員工的出勤狀況 出勤紀錄不但是勞檢時查核工時、工資和認定職業災害的重要依據 [10] ;而且到了法院程序,出勤紀錄上所記載的時間區段,就會推定是勞工實際的工時 [11] 。 但是如果員工上下班打卡的時間與實際工時不一致,例如很早來打卡又還沒開始工作,或是明明下班了卻不打卡待在公司做自己的事,未來雇主遇到勞檢或訴訟,勞工依出勤紀錄主張早到晚退這段時間沒給加班費或工時過長等,雇主才說出勤紀錄上的工時不實,勞檢員或法官會採信勞工還是雇主的主張呢? 行政法院和勞檢處 [12] 多半不會採信雇主事後才主張勞工實際工時少於紀錄上工時的這種說法。因為比起說詞,更重要的是證據,尤其在出勤紀錄這部分,雇主對勞工的出勤有管理的權力,如果發現勞工的出勤紀錄和實際上的狀況不符時,雇主基於管理權限,可以即時跟勞工確認更正為實際的狀況 [13] 。 那麼,雇主到底要多即時處理呢?有法院認為雇主在發當月薪資前(也就是發薪日前,不少公司是下一個月的5日),就要和勞工確認、更正實際工時和出勤紀錄不符的部分 [14] 。 3. 出勤紀錄至少要保存5年 雇主不但要置備勞工的出勤紀錄,而且要至少保存5年,如果沒有保存5年,一樣可能面臨9萬~45萬元的罰鍰 [15] 。就像前面說的,出勤紀錄不但是勞檢的重點,也是未來萬一進入工時、工資相關訴訟的重要證據,雇主妥善保管出勤紀錄不但可以避免勞檢挨罰,也能以可信的證據釐清工時、加班費等勞動關係的事實。 4. 勞工有權申請出勤紀錄,此時雇主應提供書面 雇主除了必須置備、保管出勤紀錄,如果勞工想要出勤紀錄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也必須提供書面 [16] ,雇主如果拒絕提供,會吃上最少2萬元的罰單和公布姓名的處分 [17] 。 三、外勤人員還要回公司打卡太累人,可以乾脆不打卡嗎? 雇主置備出勤紀錄是包括每位勞工,不可以因為他的工作是外勤性質就不做,但一樣可以有打卡以外的形式來替代。 如果外勤的保險業務員、房仲、汽車駕駛,或是一般員工出勤出差,還要他特地進辦公室打卡、填簽到簿、刷門禁卡等,對勞雇雙方都很不方便,勞動部也有想到這點,針對這種情形訂定了「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提到可以另外用手機打卡、網路回報、通訊軟體、行車紀錄器、GPS或客戶簽單等方式來記錄,只要可以用來稽核、確認的依據,都可以作為出勤紀錄 [18] 。 四、案例分析 回到案例,A律師雖然希望採取自由、尊重員工的方式,讓員工上下班不用打卡,但其實這已經違反勞動基準法雇主應置備出勤紀錄的義務,可能面臨9萬~45萬元的罰鍰,還會被公布事務所名稱和負責律師的姓名。 建議A仍應置備出勤紀錄,不論是紙本簽到簿、刷卡機、電腦出勤系統或是手機APP都可以,請員工逐日記載至分鐘,並記得即時管理、關心員工的出勤狀況,且出勤紀錄要至少保存5年。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hn30v"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5項:「雇主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r2o3"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2項:「違反第三十條第五項或第四十九條第五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上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libix"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0-1">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a>第1項:「違反本法經主管機關處以罰鍰者,主管機關應公布其事業單位或事業主之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cite></li> <li data-footnote-id="62go3"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例如勞動部職業安全署的《<a href="https://www.osha.gov.tw/media/v3wn5ve1/114%E5%B9%B4%E5%BA%A6%E5%8B%9E%E5%8B%95%E6%AA%A2%E6%9F%A5%E6%96%B9%E9%87%9D.pdf?mediaDL=true">114年勞動檢查方針-公告版</a>》第捌點監督檢查重點的一、(二)就是「勞工出勤紀錄」。近年的勞檢方針可參閱:勞動部職業安全署(2024),《<a href="https://www.osha.gov.tw/48110/48331/48333/48337/">勞動檢查方針</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7iwrt"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2&amp;flno=21">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1條</a>第1項:「本法第三十條第五項所定出勤紀錄,包括以簽到簿、出勤卡、刷卡機、門禁卡、生物特徵辨識系統、電腦出勤紀錄系統或其他可資覈實記載出勤時間工具所為之紀錄。」</cite></li> <li data-footnote-id="c7rsx"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2&amp;flno=21">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1條</a>第2項:「前項出勤紀錄,雇主因勞動檢查之需要或勞工向其申請時,應以書面方式提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wo92s"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6項前段:「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cite></li> <li data-footnote-id="xafm1"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1項第1款:「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cite></li> <li data-footnote-id="mfj7w"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0-1">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l6gm"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amp;N2=1060049806&amp;cnt=1&amp;now=1&amp;lnabndn=1&amp;recordno=1">勞動部勞動條3字第1060049806號書函</a>(2017/3/10):「又前開出勤紀錄為工資、工時查核以及職業災害認定之重要依據,為明確雙方權益,雇主仍應置備所有人員之出勤紀錄為宜。」</cite></li> <li data-footnote-id="36qs6"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B0010064&amp;flno=38">勞動事件法第38條</a>:「出勤紀錄內記載之勞工出勤時間,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雇主同意而執行職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ywa4" id="footnote-12"><a href="#footnote-marker-12-1"> </a> <cite>新北勞檢處(2022), 《<a href="https://ilabor.ntpc.gov.tw/news/release/content/900702262">「上下班免打卡」自由自在令人羨慕 沒想到新北勞檢處卻這樣說</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b3lo" id="footnote-13"><a href="#footnote-marker-13-1"> </a> <cite>勞動事件法第38條<a href="https://legal.judicial.gov.tw/GetFile.ashx?pfid=0000237249&amp;ot=in">立法理由</a>(2018/12/5):「而雇主依勞動契約對於勞工之出勤具有管理之權,且依勞動基準法第三十條第五項及第六項規定,尚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br> 該出勤紀錄尚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如其紀錄有與事實不符之情形,雇主亦可即為處理及更正,故雇主本於其管理勞工出勤之權利及所負出勤紀錄之備置義務,對於勞工之工作時間具有較強之證明能力。」</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dxw6" id="footnote-14"><a href="#footnote-marker-14-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PAA,108%2c%e5%88%a4%2c173%2c20190410%2c1">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173號判決</a>:「故勞工上、下班的簽到、退或刷卡紀錄,如有與其實際出勤情形不符之處,雇主事後亦負有於核發當月(次)工資前會同勞工予以及時修正的義務,始符合前揭勞動基準法第30條第5項的規範意旨,雇主自不得僅以其採取加班申請制,其所屬勞工如未申請加班,即不問該勞工是否確有延長工時的事實,而解免其依法給付延長工時工資的義務。」</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wf7o" id="footnote-15"><a href="#footnote-marker-15-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5項、<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2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zkfe" id="footnote-16"><a href="#footnote-marker-16-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30">勞動基準法第30條</a>第6項後段:「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r9328" id="footnote-17"><a href="#footnote-marker-17-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79">勞動基準法第79條</a>第1項第1款、<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N0030001&amp;flno=80-1">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a>第1項。</cite></li> <li data-footnote-id="82kdh" id="footnote-18"><a href="#footnote-marker-18-1"> </a> <cite><a href="https://www.mol.gov.tw/media/eeplzixg/%E5%8B%9E%E5%B7%A5%E5%9C%A8%E4%BA%8B%E6%A5%AD%E5%A0%B4%E6%89%80%E5%A4%96%E5%B7%A5%E4%BD%9C%E6%99%82%E9%96%93%E6%8C%87%E5%B0%8E%E5%8E%9F%E5%89%87.pdf?mediaDL=true">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a>第2點:「二、在事業場所外從事工作之勞工,其工作時間認定及出勤紀錄記載應注意下列事項:……(六)在外工作勞工之工作時間紀錄方式,非僅以事業單位之簽到簿或出勤卡為限,可輔以電腦資訊或電子通信設備協助記載,例如:行車紀錄器、GPS 紀錄器、電話、手機打卡、網路回報、客戶簽單、通訊軟體或其他可供稽核出勤紀錄之工具,於接受勞動檢查時,並應提出書面紀錄。」</cite></li> </ol> </section>
[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5項:「雇主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 "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2項:「違反第三十條第五項或第四十九條第五項規定者,處新臺幣九萬元以上四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n第1項:「違反本法經主管機關處以罰鍰者,主管機關應公布其事業單位或事業主之名稱、負責人姓名、處分期日、違反條文及罰鍰金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 "例如勞動部職業安全署的《\n114年勞動檢查方針-公告版\n》第捌點監督檢查重點的一、(二)就是「勞工出勤紀錄」。近年的勞檢方針可參閱:勞動部職業安全署(2024),《\n勞動檢查方針\n》。",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1條\n第1項:「本法第三十條第五項所定出勤紀錄,包括以簽到簿、出勤卡、刷卡機、門禁卡、生物特徵辨識系統、電腦出勤紀錄系統或其他可資覈實記載出勤時間工具所為之紀錄。」",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1條\n第2項:「前項出勤紀錄,雇主因勞動檢查之需要或勞工向其申請時,應以書面方式提出。」",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6項前段:「前項出勤紀錄,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 "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1項第1款:「有下列各款規定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二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五條、第三十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六項、第七項、第三十二條、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九條第一項或第五十九條規定。」", "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n第1項。", "勞動部勞動條3字第1060049806號書函\n(2017/3/10):「又前開出勤紀錄為工資、工時查核以及職業災害認定之重要依據,為明確雙方權益,雇主仍應置備所有人員之出勤紀錄為宜。」", "勞動事件法第38條\n:「出勤紀錄內記載之勞工出勤時間,推定勞工於該時間內經雇主同意而執行職務。」", "新北勞檢處(2022), 《\n「上下班免打卡」自由自在令人羨慕 沒想到新北勞檢處卻這樣說\n》。", "勞動事件法第38條\n立法理由\n(2018/12/5):「而雇主依勞動契約對於勞工之出勤具有管理之權,且依勞動基準法第三十條第五項及第六項規定,尚應置備勞工出勤紀錄,並保存五年,\n\n\t該出勤紀錄尚應逐日記載勞工出勤情形至分鐘為止,如其紀錄有與事實不符之情形,雇主亦可即為處理及更正,故雇主本於其管理勞工出勤之權利及所負出勤紀錄之備置義務,對於勞工之工作時間具有較強之證明能力。」", "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173號判決\n:「故勞工上、下班的簽到、退或刷卡紀錄,如有與其實際出勤情形不符之處,雇主事後亦負有於核發當月(次)工資前會同勞工予以及時修正的義務,始符合前揭勞動基準法第30條第5項的規範意旨,雇主自不得僅以其採取加班申請制,其所屬勞工如未申請加班,即不問該勞工是否確有延長工時的事實,而解免其依法給付延長工時工資的義務。」",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5項、\n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2項。", "勞動基準法第30條\n第6項後段:「勞工向雇主申請其出勤紀錄副本或影本時,雇主不得拒絕。」", "勞動基準法第79條\n第1項第1款、\n勞動基準法第80條之1\n第1項。", "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n第2點:「二、在事業場所外從事工作之勞工,其工作時間認定及出勤紀錄記載應注意下列事項:……(六)在外工作勞工之工作時間紀錄方式,非僅以事業單位之簽到簿或出勤卡為限,可輔以電腦資訊或電子通信設備協助記載,例如:行車紀錄器、GPS 紀錄器、電話、手機打卡、網路回報、客戶簽單、通訊軟體或其他可供稽核出勤紀錄之工具,於接受勞動檢查時,並應提出書面紀錄。」" ]
1f923525dfb83cdf20750e6f25d4b21b5596b066a507b0bb18cad9a84779620f
紅線停車免罰!弄懂「明確性原則」讓你不吃虧!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government-fundamental-rights/1324
從A先生的故事說起 A先生的車停在臺北內湖的巷弄裡,因紅線停車被警方開單。但他不服,認為紅線早已褪色又斷斷續續,根本看不清楚。雖然他提出了抗議,行政機關還是認定他違規屬實,於是A先生一氣之下提起行政訴訟,幫自己的荷包討公道。 A先生的說法是:政府要罰人,至少要把標線畫清楚吧!紅線都斷斷續續,幾乎無法辨識了,誰知道哪裡能停、哪裡不能停?罰單像這樣「突襲」,換作誰都會覺得不合理吧 [1] ?這下問題來了——你覺得A先生有道理嗎? 註腳   案例事實改編自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1年度交字第331號判決 。
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違規停車的情景似乎已成日常風景。紅線停車、併排停車,甚至直接霸佔人行道,這些行為往往引發交通阻塞,影響用路人。然而,當違規停車遇上紅線標示不清,這樣的話政府還能罰錢嗎? 一、來看大法官怎麼說 (一)什麼是明確性原則? 案例中A先生不開心的點在於:紅線這麼模糊,根本看不清,怎麼能拿來開罰?行政訴訟的過程中,他搬出了行政程序法第5條,強調行政機關的行為「應明確」,又稱「明確性原則」 [1] 。不過,問題來了——畫紅線到底要「多明確」才算過關? 針對這個問題,大法官在「司法院釋字第432號」中給出了一個標準:雖然政府的公權力行使不可能每次都具體到毫無疑問,甚至有時會有點抽象,但只要這些規範的意思不難理解,被影響到的人能夠預測政府的要求,事後也能透過法院檢驗要求是否合理 [2] ,那就算「明確」了。 簡單來說,明確與否要符合「可理解、可預見、可審查」這三個面向,學說稱之為「明確三要件」 [3] 。 當然,大法官知道不可能讓每個人都100%搞懂政府的想法,但至少要讓大部分人做到三件事——看得懂、想得到、查得清!這樣,正是「明確與否」的及格線。 (二)明確性原則還可以應用在這些地方 除了可以應用在本文主要討論的行政行為上,還可以應用在「制定法律」和「法律授權機關訂定法規命令」的時刻。亦即,明確性原則也會要求立法機關制定讓大部分人看得懂、想得到內容,事後也能透過法院檢驗的法律 [4] ;另外,我們也會希望立法機關授權行政機關訂定法規命令之際,也要把授權的目的、內容和範圍講得具體明確 [5] 。政府如果能遵守以上要求的,就能確保每個人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可以做。 二、有原則就有例外 雖然強調「明確」是行政、立法機關要遵守的原則之一,但遇到專業問題,大法官有時也會例外選擇放手,把認定權交給更懂的機關。這可從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6] 爆發中看見端倪。 當年,為了防堵病毒蔓延,臺北市政府援引傳染病防治法,要求和平醫院的員工立刻返院隔離。這番鐵腕措施,也引發了箝制人身自由的爭議 [7] 。其中,有位C醫師即因未即時返院,事後遭到記過、停職、罰鍰等處分。他在釋憲時不滿地向大法官表示:這些處分不只嚴重侵害權益,更來自一條不清不楚的規定。 原來北市府之所以下令封院,是援引傳染病防治法當作依據。該法提到:必要時,得令接觸者及疑似被傳染者遷入指定處所檢查,或施行預防接種等「必要之處置」 [8] 。問題就在於:「必要之處置」是一個彈性很大的概念,是否能涵蓋「強制隔離」的作法?就算有,被封院隔離的人,事前看到「必要之處置」等文字,是否也很難想像有天自己會被關進去? 如此在「防疫需求」與「人身自由」之間的衝突,大法官在司法院釋字690號中,巧妙地畫出了一條界線:法律雖然要明確,但當涉及高度專業與緊急狀況時,立法與行政機關擁有更大的決定空間 [9] 。所以,原則上公權力的運作要清清楚楚;但在非常時期,只要確保基本人權不會被過度限制,就會尊重專業機關的選擇。 三、A先生最後會被罰嗎? 法官仔細檢視相關照片後,發現A先生停車的路段,紅色實線因為顏色班駁褪色,又斷斷續續,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完整。更有趣的是,主管機關事後還重新劃設了鮮明又清晰的紅色實線,這樣的補救行動似乎也間接承認,原本的標線其實並不清楚 [10] 。 於是法官認定,事發地的標線很難讓A先生理解「這裡是否能夠停車」,A先生也就無法事先預見這樣停車是不對的、難以斟酌要不要冒著可能吃上罰單的風險在此停車;按照前面標準,紅線如果畫成那樣已違反行政行為的「明確性原則」,不該讓A先生承擔處罰 [11] 。 最終,法院撤銷了A先生的罰單,這個結果不僅讓他鬆了一口氣,也讓我們意識到:就算是紅線這樣的小細節,若不清楚,大家可能都會被公權力「突襲」,也難怪A先生會覺得心情不好!畢竟,誰希望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這樣讓辛苦養大的荷包受損呢?   所以,法律的內容及執行不僅要公平,更要清楚明確。只有確保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不該做什麼,公權力事後的開罰才能讓人服氣,法律精神才能真正被落實。
<section class="footnotes"> <header> <p>註腳</p> </header> <ol> <li data-footnote-id="mho1g" id="footnote-1"><a href="#footnote-marker-1-1"> </a> <cite><a href="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A0030055&amp;flno=5">行政程序法第5條</a>:「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cite></li> <li data-footnote-id="f58wn" id="footnote-2"><a href="#footnote-marker-2-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613">司法院釋字第432號解釋</a>:「法律明確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案之妥當性,從立法上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或概括條款而為相應之規定。有關專門職業人員行為準則及懲戒之立法使用抽象概念者,茍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即不得謂與前揭原則相違。」</cite></li> <li data-footnote-id="itzng" id="footnote-3"><a href="#footnote-marker-3-1"> </a> <cite>許宗力(2012),〈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1卷第4期,頁169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km9jz" id="footnote-4"><a href="#footnote-marker-4-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817">司法院釋字第636號解釋</a>理由書:「基於法治國原則,以法律限制人民權利,其構成要件應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使受規範者可能預見其行為之法律效果,以確保法律預先告知之功能,並使執法之準據明確,以保障規範目的之實現。……本條例第二條第三款規定之欺壓善良、第五款規定之品行惡劣、遊蕩無賴均屬對個人社會危險性之描述,其所涵攝之行為類型過於空泛,非一般人民依其日常生活及語言經驗所能預見,亦非司法審查所能確認……因此上開欺壓善良及品行惡劣、遊蕩無賴之規定,與法律明確性原則不符。」</cite></li> <li data-footnote-id="be951" id="footnote-5"><a href="#footnote-marker-5-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946">司法院釋字第765號解釋</a>理由書:「按立法機關以法律授權行政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之內容、目的、範圍應具體明確,命令之內容並應符合母法授權意旨。至授權之明確程度,固不應拘泥於授權條款本身所用之文字,惟仍須可由法律整體解釋認定,或可依其整體規定所表明之關聯意義為判斷,足以推知立法者有意授權行政機關以命令為補充,始符授權明確性之要求。」</cite></li> <li data-footnote-id="dsfeb" id="footnote-6"><a href="#footnote-marker-6-1"> </a> <cite>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n.d),《<a href="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j5QtbRPVkmFMg9BwiGezZ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a>》。</cite></li> <li data-footnote-id="a0xv1" id="footnote-7"><a href="#footnote-marker-7-1"> </a> <cite>關於和平醫院封院始末,可參考國家人權委員會(2024),《<a href="https://nhrc-ws.cy.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M1L3JlbGZpbGUvMTIzODUvNjk5NS81MWQ1NGM4Mi1jZmZkLTRhODUtYTM4Zi0yYjU1MjFlMGNmZTEucGRm&amp;n=U0FSU%2bWwiOahiOWgseWRii0t5LiK57ay5YWs5ZGKLnBkZg%3d%3d">前臺北市立和平醫院因SARS群聚感染封院政策所涉人權侵害案專案報告</a>》,頁6-11。</cite></li> <li data-footnote-id="nwisf" id="footnote-8"><a href="#footnote-marker-8-1"> </a> <cite><a href="https://mohwlaw.mohw.gov.tw/FLAW/FLAWDAT08.aspx?lsid=FL013987&amp;ldate=20040107">2002年1月30日修正公布的傳染病防治法</a>第 37 條第 1 項:「曾與傳染病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得由該管主管機關予以留驗;必要時,得令遷入指定之處所檢查,或施行預防接種等必要之處置。」</cite></li> <li data-footnote-id="hlf79" id="footnote-9"><a href="#footnote-marker-9-1"> </a> <cite><a href="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amp;id=310871">司法院釋字第690號解釋</a>理由書:「強制隔離雖拘束人身自由於一定處所,因其乃以保護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為目的,與刑事處罰之本質不同,且事涉醫療及公共衛生專業,其明確性之審查自得採一般之標準,毋須如刑事處罰拘束人民身體自由之採嚴格審查標準。」</cite></li> <li data-footnote-id="tc4iv" id="footnote-10"><a href="#footnote-marker-10-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KSTA,112%2c%e4%ba%a4%2c1103%2c20240509%2c1">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地方庭112年度交字第1103號判決</a>:「再查,依原告於審理中提出拍攝時間為111年11月22日之系爭違規地點照片觀之(本院卷第39頁),可見該處路面已重新補繪紅線,而紅磚道上之紅線色澤與路口轉角水泥路面之紅線色澤有明顯差異,且重新補繪之紅色實線線條較為歪斜,其平整度與水泥路面上原本即存在之紅色實線之平整度亦有所差距,可見該紅磚道上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乃於本件舉發機關員警開立舉發單之後始重新補繪。依上開客觀證據資料,足可推論原告於停車當時,系爭違規地點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已有斑駁不清,且與相鄰接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色澤及清晰度有顯著差異等情形,而與正常一般之清晰且色澤鮮明之『紅色實線』不同;……。」</cite></li> <li data-footnote-id="vbpbe" id="footnote-11"><a href="#footnote-marker-11-1"> </a> <cite><a href="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amp;id=TCBA,111%2c%e4%ba%a4%e4%b8%8a%2c68%2c20221121%2c1">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68號判決</a>:「行政行為所規制之內容必須明確,俾使相對人立即知悉其規制內容,該行政行為之外觀意義須非難以理解,且為一般受規範者所得事先預見,使受規範者得事先斟酌違反效果,行政行為若有內容模擬兩可、甚至誤導情形,即至少構成得撤銷之事由。……如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模糊不清或相互矛盾,將致人民無所適從,若率爾將行政機關不確實之行政作為,歸責於駕駛人,尚嫌嚴苛,亦與立法目的不合,有違反法明確性及行政明確性。」</cite></li> </ol> </section>
[ "行政程序法第5條\n:「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 "司法院釋字第432號解釋\n:「法律明確性之要求,非僅指法律文義具體詳盡之體例而言,立法者於立法定制時,仍得衡酌法律所規範生活事實之複雜性及適用於個案之妥當性,從立法上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或概括條款而為相應之規定。有關專門職業人員行為準則及懲戒之立法使用抽象概念者,茍其意義非難以理解,且為受規範者所得預見,並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即不得謂與前揭原則相違。」", "許宗力(2012),〈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1卷第4期,頁1691。", "司法院釋字第636號解釋\n理由書:「基於法治國原則,以法律限制人民權利,其構成要件應符合法律明確性原則,使受規範者可能預見其行為之法律效果,以確保法律預先告知之功能,並使執法之準據明確,以保障規範目的之實現。……本條例第二條第三款規定之欺壓善良、第五款規定之品行惡劣、遊蕩無賴均屬對個人社會危險性之描述,其所涵攝之行為類型過於空泛,非一般人民依其日常生活及語言經驗所能預見,亦非司法審查所能確認……因此上開欺壓善良及品行惡劣、遊蕩無賴之規定,與法律明確性原則不符。」", "司法院釋字第765號解釋\n理由書:「按立法機關以法律授權行政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之內容、目的、範圍應具體明確,命令之內容並應符合母法授權意旨。至授權之明確程度,固不應拘泥於授權條款本身所用之文字,惟仍須可由法律整體解釋認定,或可依其整體規定所表明之關聯意義為判斷,足以推知立法者有意授權行政機關以命令為補充,始符授權明確性之要求。」",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n.d),《\n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n》。", "關於和平醫院封院始末,可參考國家人權委員會(2024),《\n前臺北市立和平醫院因SARS群聚感染封院政策所涉人權侵害案專案報告\n》,頁6-11。", "2002年1月30日修正公布的傳染病防治法\n第 37 條第 1 項:「曾與傳染病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得由該管主管機關予以留驗;必要時,得令遷入指定之處所檢查,或施行預防接種等必要之處置。」", "司法院釋字第690號解釋\n理由書:「強制隔離雖拘束人身自由於一定處所,因其乃以保護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為目的,與刑事處罰之本質不同,且事涉醫療及公共衛生專業,其明確性之審查自得採一般之標準,毋須如刑事處罰拘束人民身體自由之採嚴格審查標準。」",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地方庭112年度交字第1103號判決\n:「再查,依原告於審理中提出拍攝時間為111年11月22日之系爭違規地點照片觀之(本院卷第39頁),可見該處路面已重新補繪紅線,而紅磚道上之紅線色澤與路口轉角水泥路面之紅線色澤有明顯差異,且重新補繪之紅色實線線條較為歪斜,其平整度與水泥路面上原本即存在之紅色實線之平整度亦有所差距,可見該紅磚道上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乃於本件舉發機關員警開立舉發單之後始重新補繪。依上開客觀證據資料,足可推論原告於停車當時,系爭違規地點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已有斑駁不清,且與相鄰接之禁止臨時停車標線色澤及清晰度有顯著差異等情形,而與正常一般之清晰且色澤鮮明之『紅色實線』不同;……。」",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11年度交上字第68號判決\n:「行政行為所規制之內容必須明確,俾使相對人立即知悉其規制內容,該行政行為之外觀意義須非難以理解,且為一般受規範者所得事先預見,使受規範者得事先斟酌違反效果,行政行為若有內容模擬兩可、甚至誤導情形,即至少構成得撤銷之事由。……如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模糊不清或相互矛盾,將致人民無所適從,若率爾將行政機關不確實之行政作為,歸責於駕駛人,尚嫌嚴苛,亦與立法目的不合,有違反法明確性及行政明確性。」" ]
1751c64057c3555d809d5c98df467320b45f52fd216fd43baf0b6a83dd965e03
"境外僱用外籍漁工沒付工資,雇主與仲介有什麼法律責任?會適用臺灣的勞(...TRUNCATED)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1327
"A為菲律賓漁工,B為我國籍漁船船主,B經由我國的仲介機構C的居間牽線,(...TRUNCATED)
"一、外籍漁工是什麼?\n我國在捕撈漁業中聘僱的外籍漁工\n[1]\n,分為「境(...TRUNCATED)
"<section class=\"footnotes\">\n<header>\n<p>註腳</p>\n</header>\n\n<ol>\n\t<li data-footnote-id=\(...TRUNCATED)
["這邊的「外籍漁工」限於非大陸地區漁工,如果是大陸地區漁工,則應適(...TRUNCATED)
c847746e7c3ae7f1dc721468e6764dbf8e8ad9a5bfb6cdfeea547924f027d997
如果勞工認為解僱不合法,有什麼方法可以先保有工作跟薪水?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remedy-procedure/1325
null
"如果勞工不幸被解僱,但認為解僱不合法,立法考量避免勞工於訴訟期間無(...TRUNCATED)
"<section class=\"footnotes\">\n<header>\n<p>註腳</p>\n</header>\n\n<ol>\n\t<li data-footnote-id=\(...TRUNCATED)
["勞動事件法第49條\n立法理由\n(2018/12/5):「勞動事件之勞工,通常有持(...TRUNCATED)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 Studio
  • The data is using scrapy to get from the 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
  • The footnote is the content of the reference of the article.
  • The footnote_list is a list parsed from footnote for easy reference.
Downloads last month
14